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谈史学人才培养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谈史学人才培养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谈史学人才培养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谈史学人才培养

大家谈人才:“真正的学术研究,每一天都在创新”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谈史学人才培养

CFP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史学研究的未来也在于青年。”一见面,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就这样说。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75岁的历史学家张海鹏在潜心治学的同时,也一直在教书育人。他的学生中,很多都已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历史学人才不能只研究过去的典故。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关照现实,学术研究最终要指向资政育人。”白发苍苍的张海鹏坚持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每一天都在创新。”

为学:“看到别人没看到的问题,才能叫有学问”

“一个人的追求与梦想,只有和国家的追求与梦想结合起来,才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张海鹏指出,“研究历史的人,更要把握现实。如果不能掌握国家的需要、对现实的状况不了解,是很难把历史研究做好的。”

1964年,25岁的张海鹏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这一待就是50年。50年来,在这个堪称业界翘楚的历史学研究机构里,他亲眼看到也亲身经历了青年历史人才成长为历史学家的全过程。

1988年起,张海鹏开始担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的职务,长达16年。期间,他着力培养和打造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一代研究队伍,解决了研究所当时面临的人才断层问题。对历史人才的培养,他也有了比别人更深层次的认知。

在专业研究上,张海鹏一直强调不能拾人牙慧,要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1991年11月,张海鹏接到台湾政治大学邀请,代表大陆史学专家第一次跨越海峡,去参加一个关

于黄兴与近代中国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他独辟蹊径,从辛亥革命中黄兴个人的抉择,探讨了晚清革命走向的问题。演讲赢得台湾学者一致首肯,认为观点新颖、无懈可击。

这次演讲激起了两岸历史学者为学为文的共鸣,为此后大陆与台湾在近代史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通了一条捷径。这件事,对近代史研究所青年人的影响至今还在,他们在治学中都力争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张海鹏还认为,学问要表现在论述上。“我不赞成孔夫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绍述前贤,没有发明,没有著述,不能叫有学问。”他说,“只有用思想和逻辑,辨识历史事件的真伪,指出历史前进的规律,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才叫有学问,才能称为学问家。”

张海鹏常说:“一名优秀的历史学人才,最重要的贡献是资政育人。”他深知,历史学家必须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确,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而是既有传统士人的经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能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课题的方向指引,又能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

1998年起,在张海鹏的积极倡导下,近代史研究所每年组织一次青年学术论坛,凡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每年必须写出一篇代表自己学术水平的论文参加论坛。青年学术论坛的连年成功举办,有效推动了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并在国内学术界渐成品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曾专门发表文章,介绍并称赞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培养青年学者的经验,希望俄罗斯科学院各研究所借鉴中国的经验,加强对青年学者的培养。

立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争鸣”

近代史研究所人才青黄不接问题解决后,张海鹏马上又开始着手整治学术风气。他认为:“学术风气对于人才成长至关重要。”

张海鹏在研究所大力提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方向下的双百方针。他说:“学术争鸣,要鼓励不同意见的学者、学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争鸣。但这种争鸣不应该是轻率的,不应该是意气用事的,而必须建立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界,历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传统。最著名的例子,是郭沫若和范文澜关于历史分期问题的争论。他们在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上有不同主张,一个主张“春秋战国之交封建说”,一个主张“西周封建说”。郭老组织学者编撰《中国史稿》,贯彻他的分期主张;范老则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坚持他的分期主张。“这样的争鸣,对于促进学者深入思考,推动历史学研究,起到了好的作用。”张海鹏认为。

张海鹏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史。他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说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才能复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中国才能破浪前行。但是,他并不主张在学术研究实践中到处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他主张学习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努力领悟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在研究实践中,在百家争鸣中,运用这种方法论做解剖刀,去辨识历史事实,开拓学术视野,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

身教胜于言传。张海鹏也经常与大家争鸣。所里的研究员马勇,与张海鹏的学术观点不同,甚至有时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相互批驳观点,但两人私下里还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聊天。“我比较欣赏海鹏,他把百家争鸣落到了点子上。”马勇说。

199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大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的著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人民出版社出了修订版。书籍出版以后,他要张海鹏写一篇书评。张海鹏在书评中充分肯定了修订版的贡献,但也指出了修订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胡绳先生当时已经80岁了,身体不大好,未能改正书中的错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我作为书评者,不指出书中的错误也是不对的。”张海鹏这样说。

张海鹏的谦虚、严谨、刻苦、公正在研究所都是出了名的。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他上班时间治所,业余时间治学,常常在办公室里看书著文,直至深夜。翻开他写的文章,在末尾总会发现“某年某月某日初稿(或修改)于凌晨几点”的字样。所里的青年人都说:“看看老所长办公室里的灯还亮着,我们能心安理得回家看电视吗?”

树人:“历史学家必须是最诚实的人,容不得半点造假”

“历史学是求真求实的学问,要想在历史研究上取得哪怕一点点成绩,都要下很大的功夫。”张海鹏说,“由于学科特点,历史学领域成才的年龄一般要晚些。因此,要脚踏实地,切实奋斗,不要为窗外的荣华富贵所迷惑。”

与青年历史学者交流时,张海鹏经常提起两位历史学家,一位是范文澜,一位是罗尔纲。范文澜生前曾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编撰的《中国通史简编》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罗尔纲生前是近代史所的一级研究员,做学问宏博淹通,专业积淀极为雄厚。“范文澜先生,主张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精神,视富贵如浮云;罗尔纲先生提出先读40年书,然后再来写文章。这些是成为学术大师的必备条件。我心甚向往之。”张海鹏认为,现在时代条件变化了,世界运转速度大大加快,先读40年书再来做学问的时代氛围不存在了,但“二冷”精神还是要继承的。

张海鹏认为,培养历史人才的投入不能太少,否则不利于年轻研究人员专心致志做学问。有稻粱之忧,他们就难免左顾右盼,到处兼职,急于发表文章。“我们要创造一种氛围,让

有志成才的年轻学者有可能坐冷板凳。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出不了学术大师的。”

学术是天下公器,学术成果一经发布,就要接受全世界的检验,就要准备接受学术界的各种审视和批评。“培养学术人才的环境建设和政策设计,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太着眼于眼前。太急于出人才、出成果,反而出不了大师级人才,出不了标志时代的大成果。”

“历史学家必须是最诚实的人,容不得半点造假。”张海鹏强调,“在学术殿堂上,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精神,才能深入历史学的堂奥,摘取学术研究的桂冠。”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国近代史中所有重要的会议

中国近代史中所有重要的会议 [解题过程] 中共召开的主要会议 ⑴“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历史条件: A.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已有200多万,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秋,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b.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李大钊任书记; c.汉口、长沙、济南等地相继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②诞生: A.时间:1921年7月23日。 B.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 C.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列席。D.内容: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内容: a.确定“中国共产党”为党的名称。 b.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c.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选举了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③意义: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E.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⑵“二大”——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①背景: A.国际:1922年初,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九国公约》,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统治的局面。 B.国内:在列强的操纵下,各派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召开(1922年7月,上海): A.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B.分析中国国情: a.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革命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c.中国革命的性质:民主主义革命; d.民主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C.制定党的纲领: 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着。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 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就《日知录》的内容,略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简析《国语》在体例上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 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 **“二大”(1922,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时间:1954年9月 第一届○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全国人大内容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 ○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时间:1956年9月 。 八大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史学史 大题

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 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 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 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 《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②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③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④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 ⑤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⑥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学生自学问题集2014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问题2014(修订版)答案 上编综述与第一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涵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涵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文化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即“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维持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以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西学东渐”。 (2)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稳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既不平衡。 ⑥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相互关系:两大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5)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总结归纳整理后

中国近代重要会议总结 时 期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一大1921.7.23 上海法租 界望志路 106号(后 到浙江嘉 兴南湖) 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 中共成立的意义: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 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 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 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 Ps:会后开始发展工人运 动和农民运动 中共二大1922年7 月 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 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名党一大1924年1 月 广州 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共 产党(党内合作的方式)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 正式形成,标志着国共合作 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 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 由此兴起,中心在广州 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 (汉口会 议) 1927年 8.7 汉口秘密 召开 ?内容: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中华苏维 埃第一次 全国工农 兵代表大 会 1931年11 月 江西瑞金 叶坪村 ?内容: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遵义会议1935年1 月贵州遵 义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 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 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 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 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猿人”(简称“人”),生活在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文化和黑文化。 7、半坡文化的彩,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龙山文化的黑,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省余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 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