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五祖寺导游词集合

四五祖寺导游词集合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的五祖寺。很高兴能在这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和大家相聚在此,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那么今天我们能相聚在一起相信也是佛祖赐给我们的缘分。
长江之滨,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在黄梅县北部有一条蜿蜒的山脉,那是大别山的一部分。其中有一座不大却风景秀丽、远近闻名的山叫东山。东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那里有一座数百年的古刹——中国禅宗五祖寺。
说到寺院,大家对归元寺可能也有一些了解,归元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而黄梅五祖禅寺建于唐高宗时期(654),所以五祖寺呢比归元寺的历史要早一千多年。五祖寺位于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之圣地,,因而,被宋英宗御赐为“天下祖庭”,宋徽宗御赐为“天下禅林”。 由于经历的朝代过多,寺名几经更替,宋真宗改赐寺名为真慧禅寺。公元1331年元朝文宗皇帝改赐寺名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整个寺庙建筑群依山势建于东山之阳,从正南山麓一天门到山顶白莲峰,以蜿蜒石路为中轴线平行布局。
有两条道可以上山。一条道自古即有。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在此兴建道场,讲经说法的时候信徒们所铺就。数百年来,反复修补,现在成了全青石条铺成的台阶,直到山腰的寺门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来此朝拜、参观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又修建了一条盘山公路,人们可以坐车直接到寺前。
那么我们现在就沿东山古道上山,沿此道上就能看见路旁的一座高约丈余,气韵古朴的石门,这就是“一天门”。此门是四足落地式青石门楼,横跨东西南麓古驿道,北边通往五祖寺的三叉路口。继续往上,还有“二天门”,“三天门”,还可见形态风格各不相同的石塔,或独立,或三五成林,均为寺中历代高僧的灵塔或传说中的古佛的纪念塔。塔上都有铭文纪事,或阴文或阳文,或楷或隶,或行或草。有的因年代久远,已难以明辩。
进入一天门,北行不远,迎面小冈上有释迦多宝如来佛塔,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募捐化缘修建而成。塔体八角五级,高6米余,雕刻秀雅玲珑。离寺门不远,有一座石拱桥,长二十余米,桥上带墙壁盖瓦,里面绘有许多有关佛教的壁画。这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飞虹桥”,俗名花桥。建于元代,以青石板建成。此桥横跨于两山之上,雄伟壮观,有如一道长虹,更兼桥下泉水飞泻,映

日斑斓。所以取名“飞虹” 形似而神似。长廊两端门楼上分别有清代蕲州王万彭题书“放下箸”、“莫错过”的横额。
穿过飞虹桥,迎面是求儿塔。石塔形如大肚酒瓶,塔身正中开有一方口,这种求子方式和意大利许愿池许愿的方式差不多,不过,我想是中国应该原创的,这种求子方式就是人背向洞口,将钱投入洞中就可得子。过了飞虹桥,往左,向上行,很快就到了寺前。寺前有一片平地,看到二棵古稀青檀(俗称油朴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是两棵树合抱在一起的,粗四围,高28米,覆盖面积近1亩。据《湖北通志》和旧《黄梅县志》记载,清咸丰八年三月的某夜半,这棵千年古树发出人声,使人觉得像有人在呻吟。1958年8月3日晚21时左右,它又发出很响的呼噜声,像一个老人在打呼噜,呼噜声长约4分钟。万物皆有灵。这棵生长了千余年、又聆听过五祖弘忍大师以及历朝历代那么多大德高僧的讲经说法,吸纳了千余年人间香火,不成精也该成为一位智者。因此,它呻吟几下,打打呼噜,完全是一种正常。
现在,请大家往这边走,就到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地方——五祖寺。寺院的大门称为“三门”,因为并列着三扇拱门,一大两小,它象征着“三解脱”(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意思。中间那扇大的便叫“空门”,我们常说“盾入空门”便是指这个了,通常情况下空门都是紧闭不开,除非有重大活动或佛事才开启。另外,三门也叫“山门”因为自古以来大多数的寺院修建在山林之中,故而得此名。大家可以看到高大的寺门上书“五祖寺”几个大字。两侧还有小字,各是一首诗,那就是五祖两大弟子神秀和慧能的著名偈语。神秀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正是因为这两首偈语让五祖决定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现在大家可以在门口这边拍照留个纪念,顺便提醒一下,进入寺庙后,不可以拍照。也许你们会问我为什么不可以拍照,其实,寺庙里禁止给佛像照相,两个原因:

1、闪光会加速佛像的老化速度;不给照相是出于保护的角度。

2、很多寺庙里的佛像是开过光的。
关于开光的问题,不信佛教的人是不理解的,但是事实不会因为不理解就不存在。开了光的佛像,等于佛像有了“灵性”,照相的闪光会使得佛像感觉不安、受到惊吓等等。但是按照道理讲,佛应该是“法力高强,不怕闪光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修行主要是一个感应的问题,对佛像闪闪光灯就会在感应上有很多问题。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参观殿堂了

。寺庙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麻城殿、真身殿四大殿堂。在主殿东侧有圣母殿,(松柏堂,延寿庵,及第庵,华严庵,佛殿,客堂,斋堂,大寮)等;在主殿西侧有方丈,(长春庵,娘娘殿,监院室,库房,小寮)等称为七重偏殿。
请大家往里面走,左边的是晨钟右边的是暮鼓,正前面对的便是寺院的第一大殿——天王殿。殿正中供的是弥勒菩萨金身塑像。他笑容可拘,坦腹竖一膝,使人有种欢喜的感觉。他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大肚罗汉”.“布袋和尚”。相传在我国五代梁朝时(介于唐宋两朝之间),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家行善信佛,人们就称他:布袋和尚“。关于他还有一句话啊是这样形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一句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他寓示着我们为人处事要宽宏大量,乐观积极向上。在弥勒菩萨两旁,立着神气威武的四大天王(可不是香港那四大天王呦)。也称“四大金刚”。其实四大天王不是菩萨,他们立在寺院的门口,就好比我们当值的警卫人员。四大天王的任务就是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寺院的。虽然他们表现了“怒目”的神情,主要是为了降伏那些危害人间正义的“魔鬼”,这也是象征佛教大雄无畏的精神。右侧的两尊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表中道,琴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会断掉,教导人处事待人接物要恰到好处,才能圆满);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表智慧);左侧两尊分别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蛇,蛇乃变化之物,借指社会上人和事物变化多端,要仔细看清楚,才能从容应付);北方多闻天王(持伞,是环保的意思,指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防止种种污染。而在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他们所拿的法器,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而“风调雨顺”这个成语也因他们而来。我们平时说的很多成语(词语)都出自于佛门,如:五体投地,大千世界,投机取巧,刀山火海,实际,正宗,意识,真谛,作业,报应,口头禅,烦恼,种子,习气等等。这些词汇最早出自于佛经或佛门故事如今被用在日常用语中,可见佛教学术对汉语语言的影响是何等深远。弥勒佛的背后有一尊身着将服的菩萨像-----韦陀菩萨。他的职责和四大天王相似,专门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的。韦陀菩萨手里拿着一根金刚杵,就是镇压魔军用的,而佛教中所说的“魔”是指人们心生的各种嗔痴等邪念,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心魔。为何韦陀菩萨正面对着大雄宝殿呢?因为在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便是佛教创始人释

迦牟尼,韦陀就相当于是国家主席的私人保镖。在这有个传说,相传释迦牟尼涅磐火化后,有人偷走了佛祖的两颗牙齿,却被韦陀发现,便拼命追赶,因他善走如飞,终于抓回窃贼,夺回佛牙。从此以后韦陀便专职保护佛的坟墓,作为守墓者的韦陀自然也就面对大雄宝殿。关于韦陀手持金刚杵也有一种说法,如果金刚杵立于地上,则说明本寺不接待外来挂单(长期在此居住修学)的僧人,如果金刚杵横放与两肘之间,双手合十便意为可接待四方云游的僧人。
毗卢殿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现存的殿堂是后来是麻城县善男信女出钱出力修建的,又名麻城殿。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个和尚去麻城乞讨,见他终日不食,人们以为是五祖菩萨显灵。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麻城县又地处大别山区,但他们穿山越岭,将本地生产的砖瓦,一块块、一片片地背到200 余公里外的东山。此情此景感动了黄梅人,便将此殿称为麻城殿,以此纪念。
真身殿 ,又名祖师殿,这要向大家重点介绍下。此殿是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殿堂,弘忍圆寂前令弟子修建的,此殿建筑风格匠心独运,造型巍峨宏丽,前部左为钟亭,右为鼓亭。两亭造型一致,相互对称,内与正殿相通。门上方挂有“真身殿”匾额。正殿后部正中为“法雨塔”,五祖真身即藏于此。
大家看,这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圣母殿,是为纪念五祖弘忍之母周夫人所建。提到周夫人,就不得不提到五祖弘忍的传奇生世。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栽松道人曾经求道于四祖道信:“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她:“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走开了。 原来,这位少女是当地一周姓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先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在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然后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

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身体完好,底气仍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孩子抱在怀里。最后她决定要把他抚养长大。小孩7岁那年的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四祖道信禅师。道信禅师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是个不平凡的孩子。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于是,收留为徒,取法号“弘忍”。
在真身殿西侧的方丈室室内有两件重要文物,一是“六祖慧能坠腰石”。 其实六祖慧能在五祖寺修行时,只是个舂米的小沙弥,在舂米时为了加重碓力,在腰间系一石,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石头。石头上刻着“六祖坠腰石”、“龙朔元年”等字样。另一件文物是“宋代五祖寺玉印”。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印身为正方体,长、高各ll厘米,重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刻有“天下祖庭大满身宝印”,印座上刻有“宋真宗皇帝于景德年间敕雕”字样,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真身殿”右侧有一小亭建在山泉汇集的水池边。水池由天然石壁围成,池水清澈。泉水轻快入池,声音入耳。倾斜的池壁上有苏东坡所书“流响” “流响和清代钟谷书写的“法泉”石刻手迹。坐亭中听泉,抬眼南望,若是初春,还能见樱花一片,直让人物我皆忘。
在流响水潭旁边有“通天路”。拾级而上,到了寺后。山上楠竹苍翠,浓荫蔽日,竹林一直绵延到山腰一石屋。那是和尚焚身生天的“坐化坛”。 登上通天路最后几级石阶,便见大满禅师石塔,塔后便是三米多高的讲经台。有一段关于胡耀邦总书记当年游五祖寺的趣事。说是他来到五祖寺走上通天石阶,上到一半时下起了大雨,紧随其后的秘书怕他淋雨就问:上不上?不上就下。胡总书记看了看游廊外的大雨,将跨出去的一只脚收了回去说:下吧。结果当年选举没上,下了。呵呵,当然这只是个笑谈。
迎面而来的就是祖师殿,这里就是保存最好的建筑,是历代得道高僧涅槃的宝地。请大家往右边的羊肠小道走(大家小心脚下),大家看这就是讲经台,它是由条形石板筑成,当年五祖在这里向一千多僧人讲经说法,先后还出了一百多名高僧。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圣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的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五祖圆寂后,历届主持僧人均效法先祖,这里就成为了永久性的讲经台。 讲经台的左侧是舍身崖,崖高也就几十米,呈倾斜状,崖壁光滑。旧社会,一些厌倦人生、看破红尘或穷困潦倒的人在这里了却残生,指望重修来世。传说若从此崖跳下三次不死能成佛。以前曾有人跳过,至于

后来是不是成了佛就没人知道了。崖壁上刻有近两米大的两个大字“福”、“德”。字体雄浑饱满,是清时当地的著名人士所题。“舍身崖”上有一亭,名曰“般若亭”。我参悟不出取名的用意和名字的含义,倒是廊柱上的一幅对联我还觉得颇有嚼头。上联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下联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洞彻心扉,窥测世事,拿出“放下”的勇气,用一颗真诚清净的心,平等地对待一切,人生自然会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只是佛家也应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面世的精神,毕竟世界是需要挑战和有为的。
舍身崖前方山下有二洞。一名“桃源洞”,一名“授法洞”,都是天然石洞,说到授法洞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相传五祖得四祖真传后来到东山。此仙境佛地早被五显神占据,五祖再三恳请遭拒,于是二人便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武力解决,胜者居之。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把山都打了个洞,当时人称此洞为“斗法洞”。洞中巨石上,尚有五指掌印历历在目,可作为佐证。最终五显神败走灵山,羞愧不堪从此不再来。弘忍从此立定根本,在此广接众品,宣扬佛教。当时还没有庙宇,便在此洞传经谈法,故后人改“斗法洞”为“授法洞”。
喘了一口气,绕过“象石”,再向上就真正象“爬”山了。多半都是顺岩石凿出的不规则台阶。沿途还可以在石上见到一些有趣的题咏。这里山风较大,松树的根都是扎在岩缝里。因为生存得艰难,这些树难以长得高大,却显得更加风姿不凡。
途中你需要歇几次才能到山顶。山顶比较平坦。有一排僧人住的房舍。有一年三月初,我曾在那门前看到几棵梅树,满树的红梅。我当时还以为是桃花,很奇怪白居易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山下桃花还没开,山上倒先开了?山上的僧人笑着说,这是梅花!窘得我脸上一片红。
再往上行至东山最高处白莲峰,就可以看见一个莲花池,名为白莲池。是白莲峰的精华之所在。古时有一株白莲,是弘忍大师亲手栽种,存活了几百年。历代文人墨客凡游五祖寺,必登上白莲峰诗赞白莲。苏轼、欧阳修、张维屏这些大诗人都在此留有诗篇,唐宪宗时期著名宰相裴度留下一首《咏东山白莲》。明清以后,莲池荒废。1976年,修建白莲峰电视差转台的工人在莲池取土,挖出七颗古莲子,投入池内,第二年居然芙蓉满池,这真是“生来有种情难断,白莲花向半天开”。
斜向东北方走去,不远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个天然的洼陷,不大,直径不到两尺,深不足一尺。里面常年积水。这个池子名叫“洗手池”, 它是弘忍初建

寺时,在白莲峰上的一块自然岩石上凿的,形如脚盆。听说很神奇,久旱不干,久雨不满,无论晴天雨天,池中始终只有半池水。既不干涸,也不满溢,堪称一绝。池水洗手能除晦气。所以,上山的人们都要去洗洗手。但是,从“文革”时期开始,它也失灵了——常常干涸。
东山五祖寺,有很多可看之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惜乎我每次去都匆匆忙忙,有点走马观花。感受最深的是,因为从城市的喧闹和寺院的庄严中透身而过,立于东山之颠,凭风远眺,满目青山,绿浪相逐,山腰的寺庙梵音飘渺,山下的集镇宁静如画。让人心中浊气全消,恍如出世!
好了,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大家自己安排,您可以细细的品味这里绝妙的建筑和美丽的风光。我们十一点半点再见。
上午游完了五祖寺,我们现在将要去的是与五祖寺齐名,同时也是五祖之师四祖道住的讲经说法处。
四祖寺,古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位于湖北省蕲春黄梅广济县交界的太平山(宋朝叫黄梅山)中。广济黄梅在历史上素有“小西天”和“蕲州禅宗甲天下”及“佛教大事问黄梅”之称。双峰山本来在蕲春太平山庄顶点,破额山、破头山后误称为双峰山,又名西山,位于大别山主峰前沿,总面积八平方多公里,海拔一千四百多米,气候宜人。寺庙改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古有一定位置,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祖寺由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原正觉寺基础上亲手创建。从道信著的《戒法》《入道安心方便入门》中看,他积极主张戒修和禅修相结合,楞枷经和般若经相解,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劳作相并的禅法,从而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道信大师的传人弘忍大师于唐永徽年(公元654年)到相隔30华里的东山找冯茂老人借山建寺(即今五祖寺),大宏禅业,创立“东山法门”,使五祖寺成为中国禅宗的又一发源地。纵观道信大师的一生,他为弘扬佛教,创立禅宗,弹心尽竭力。因此,人们公认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
寺庙自唐到清香火不断,唐宋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由千余,还先后出了一百多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唐太宗李世民曾四下诏书道信大师进京供养,封为国师。唐代宗李豫追封道信大师为“大医禅师”。宋真宗敕赐“天下祖庭”。宋神宗敕赐“天下名山”。千百年来,寺庙历尽沧桑,几经复毁。明正德年间,寺庙发生火灾被毁,后由荆王牵头重建,万历年

间坍塌,御史王珙接着修复。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冬毁于兵灾,光绪年问复建。清未民初又毁,仅存十几间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从现保存在四祖寺的清代木刻版图——《四祖名山正觉禅寺胜境全图》上,仍然可以看到古寺昔日的辉煌盛景。整个古寺建筑群依山顺势,由上中下三大部分组成,结构布局规范,层次分明,殿堂楼阁盘垣交错,层层叠叠,古色古香。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师殿、地藏殿、观音殿、课诵殿、衣钵案、钟鼓楼、大悲阁、法堂、禅堂、藏经楼、华严殿、半云底、方丈室等。除了寺庙建筑群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原义丰县遗址、一天门、风栖桥、引路塔、龙须树、二天门、天下名山石碑、花桥、碧玉流、洗笔泉等摩崖石刻,以及毗卢塔、鲁班亭、传法洞、观音寨、宝光石、紫云洞、双峰山等三十多处景观。是当时中国佛教寺院规模最大,僧众最多,香火最旺,声誉最高的名刹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僧众集体定居传法,过团体生活,实行农禅双修的典范寺院。
近几年来,政府对四祖寺的建设十分重视,先后拨出专款分期分批进行了维修,使四祖寺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光孝寺住持本焕法师受命出任四祖寺方丈,坚光法师和印悟法师分别任监院和知客。
释本焕,祖籍湖北新州,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张,学名志山,7岁入私塾,6年后到本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22岁在新州报恩寺出家,1930年到武昌宝通寺受戒,同年6月去江苏扬州高旻寺拜来果法师为师,在此修行7年。1937年2月,他不辞辛劳,发大愿朝拜五台山,后住碧山寺,1939年9月荣任该寺第三代方丈,在此苦修10年期间,用指血抄写了一部《普贤行愿品》,共19卷,计20万字。1947年2月他又先后朝拜了北京弥勒院、天津居士林、上海普济寺。1948年11月离开五台山到广东南华寺诚接虚云大和尚的法。1949年元月就任南华寺方丈。1958年因反右蒙冤到坪石农场参加劳动,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宣布予以改正。同年4月,应仁化县人民政府和佛教界邀请,就任丹霞山别传寺住持。广东省佛教协会于1987年元月接请他上任广州光孝寺住持,1992年兼任深圳弘法寺方丈至今。本焕法师1994年上任黄梅四祖寺方丈以来,不顾年事已高,路途艰辛,多次到黄梅,会同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视察四祖寺,亲临实地进行设计规划,资助巨款,使祖庭得以重辉。本焕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还是广东省政协委员。
从黄梅县城出发,西行二十华里,就到了双峰山脚下。穿过一天门、风栖桥(过去从这里开始到寺庙都是石板路)、龙凤塔、二天门、灵润桥(俗称花桥)便到了四祖寺。
山门为青白石条砌筑而成,高7.8米,宽6.6米,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入山门后,就看到寺庙主体建筑群。现修复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禅堂、客堂、藏经楼、钟鼓楼、方丈室等殿堂楼阁,盘垣交错,金碧辉煌。门窗梁柱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殿内新塑的佛像法像庄严,栩栩如生,十分壮观。大雄宝殿是按原貌设计修复的,工程建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古色古香,殿为七大开间,进深五间,前后走廊,两层飞檐斗拱,36根大柱落脚,建筑面积为865.7平方米,殿高18.7米,宽34.1米,长25.7米,其外貌造型在全国佛教丛林中堪称“一枝独秀”。
寺庙中还生长有三棵古柏树,其中两棵龙柏树(俗称倒插柏),一棵云柏树(又称祥云柏)。云柏树枝盛叶茂,挺拔俊秀,相传是四祖道信亲手所栽,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寺庙东南北三面青松翠竹环抱,流水混混,风景如画,清静幽雅。
唐朝诗人张祜的《游双峰寺》诗曰:月明如水山头寺,仰面看天石也行;夜静深廊人语定,一枝松动鹤来声。
另外,在祖师殿至今还保留了几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两件为清代青花磁香炉,大的香炉高0.8米,对径宽0.6米,重约16公斤,左上方印有“大清同治十二年夏日”,右上方印有 “姑塘镇冰思信士弟子敬”,中间印有“西山教主祖师菩萨莲座前”字样。小的香炉高o.6米,对径宽o.5米,重约12公斤,左上方印有“光绪甲辰卅年仲秋”,右下方印有“邓绍山敬酬”,中间印有“西山文昌君座前”字样。另一件为木质金字匾额,金匾题有“惟楚真灵”四个大字,笔力苍劲,古朴典雅,据传宋朝皇帝所题。据说湖北省博物馆还保存一方四祖寺玉印(相传四祖寺为左手印,五祖寺为右手印)。该印为汉白玉石,印把上雕刻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雄狮,印身为正方体,长宽ll厘米,重约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刻有“天下祖庭大医真身宝印”,印座上刻有“北宋真宗皇帝于景德年间敕雕”等字样,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走出古寺,北行不远,就到了衣钵塔。塔身为三层,高3.8米,基座宽2.2米,塔为麻石砌筑而成,是寺庙一大景观。相传,四祖道信大师晚年在此将衣钵传给了他的得意弟子五祖弘忍大师,为纪念此事,特造此塔。
在衣钵塔附近,还可以看到一座石亭,俗称鲁班亭,为寺庙三大奇景之一。塔身高5米,宽3.6米,塔呈八方型,中间有一

块大圆石,俗称“风凰窝”。塔顶上面分为六大方块,其中三方盖有石块,三方未盖石块。该亭具有宋代建筑风格,在全国实为罕见。相传,四祖道信在修建大佛殿时,急需二百多棵楠木,庐山一些信士弟子得知后,主动捐献了二百多根。可是这些捕木由庐山搬回四祖寺,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工夫。兴建大殿的木工主师是鲁班第十八代子孙,他自幼聪明好学,手艺高强,并精通道法。这时,他来到双峰山顶上,手持一件百袖衣,使用一个道法,将白纳衣化成一朵白云飘向庐山,不一会儿,这朵白云又飘回来了,刚一落地,只见二百多根楠木整整齐齐地摆在寺庙工地上。后来为了纪念鲁班子孙建殿的功绩,特建此亭。
看完鲁班亭,向西北山岗上走去,可看到一座唐代毗卢塔。该塔俗称慈仁塔、真身塔、四方塔,占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塔略成方形,单层重檐亭式,塔身为青砖仿古结构,高11米,塔基面阔10米,进深10米,塔座上置有高大双层束腰须弥座,塔的四周刻着各种花鸟,以及线条清晰流畅的莲花瓣和忍冬花图案。塔的东南西三方设有高大的无门扇的莲弧门。据《五灯会元》记载:“永徽三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后门人不敢复闭。”塔的北面设有假门,以避风雪。塔内为穹窿顶,中为四方形,下为八方形,八面墙壁,其中四壁设有佛宪,柱、梁、衍、椽都有石条和青砖仿古结构,顶端砌有三个大小不同青石塔顶,塔的四方上部砖块上,雕有“边毗罗国诞生塔”,“摩迦罗园诞生塔”,“边户国转法轮塔”,“舍已国现神通塔”的字样。全塔体态端庄,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四周景色秀丽。元朝诗人赵国宝游到此处时,题诗一首,:一层石塔一层云,塔外梅筠九万根。 大圣自然身不坏,游人如见佛常存。 该塔是四祖道信大师得意弟子五祖弘忍大师亲手创建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距今已有1340多年历史,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唐代佛教古塔之一,为研究我国的佛教文化和古塔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毗卢塔上边不远处,就是传法洞。此洞为一天然石洞洞内可容纳二、三人,洞口上的一块大岩石酷似一只大猛虎,形态极为逼真。洞口前建有一座古庙,终日香火不断。相传,四祖道信大师经常在此洞讲经传法。有一次,四祖大师正向五祖弘忍讲《般若经》时,忽然有一只猛虎路过此地,听见洞里有人在讲经,就被吸引过去,悄悄地伏在洞口偷听,不知不觉就听迷了。待四祖大师讲完经文后,这只猛虎也顿开大悟,决心改恶行善,就此归入佛门。干百年过去了,这

只猛虎仍然屹立在洞口,护卫这块神圣地方。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对四祖寺的建设工作曾作过指示:“要尽快把四祖寺修复好,使佛教禅宗六个祖庭连成一片,相互辉映,形成一个佛教圣地网络。”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四祖寺在北连禅宗祖庭河南少林寺,安徽二祖寺、三祖寺,东接佛教名山九华山,南抵广东六祖寺,自然形成一个佛教圣地旅游网络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好了,不知不觉中我们游完了两大佛教祖亭,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参观,能对心灵有所洗礼。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请大家多多包涵我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我代表黄梅人民欢迎你们的再次到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