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稀土毒理学开题报告

稀土毒理学开题报告

稀土毒理学开题报告
稀土毒理学开题报告

*************************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稀土造成小鼠肾损伤的生理生化化研究系(院):环境科学与食品工程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1、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储藏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储量的六分之五以上,品种齐全,大有开发前景。其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被公认为农牧渔业的“生长调节剂”和工业“维生素”,随着稀土在工农业的应用日渐扩展,稀土也广泛进入了生态环境,并且由食物链等渠道进入体内。稀土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稀土的毒性研究已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现已研究表明稀土为一种低毒元素,低剂量的稀土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高剂量的稀土可对机体造成相应的毒害作用。本课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稀土元素造成小鼠肾脏的生理生化研究,并解释其毒性作用机制。本课题将以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灌胃染毒7d,通过检测肾脏器体比及其肾脏氧化应激水平,解释稀土元素造成小鼠毒性作用机制。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评估稀土元素安全使用范围,以及稀土毒理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文献综述

摘要:稀土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稀土元素的生理效应、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并根据国内外对稀土毒理学的研究,对长期接触稀土元素引起的临床疾病和对脏器造成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稀土;生理效应;机理;毒理

2.1研究背景

稀土元素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其密切相关的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

伴随着稀土矿物的开采、冶炼、稀土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含稀土的用品进入人类的生活领域。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如下临床表现:石印、碳极弧光灯生产工人接触含有镧的烟雾和粉尘,能引起频繁的头痛、恶心症状;吸人稀土会造成过敏热,骚痒并敏化嗅觉和味觉;稀土氟化物或氧化物的吸人能引起暂时肺炎,亚急性支气管炎和局部细支气管狭窄,少数形成肉芽瘤;稀土矿工作

十年以上的工人,经X线检查,发现肺部布满稀疏结节阴影。

2.2稀土毒理学研究

稀土是人体非必需的元素,但由于特殊原因长期低剂量暴露或摄入稀土元素可能会给人体健康或体内代谢产生不良后果。稀土元素进入体内易于被人体的某一组织吸收并富集于该组织中,造成对组织脏器的损伤。稀土在骨组织的富集,即导致骨质疏松或骨质破坏,其特点是骨量减少,骨钙溶出微结构破坏,强度下降,脆性增强。轻稀土元素进入生物体后主要累积于肝脏,进入肝细胞,分布于细胞核,对细胞核产生氧化作用。

2.2.1稀土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江西赣南地区是离子型稀土矿床的重要分布区和稀土开发区。对赣南重稀土区、轻稀土区、和对照区自然人群进行的调查表明,稀土区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稀土含量均高于对照区,稀土区儿童智商均数、记忆力均较对照组明显低下,从重稀土区儿童还在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方面显著低于对照区,可以看出,重稀土可能比轻稀土更易在大脑蓄积或毒性更大。

2.2.2稀土对免疫功能、肝肾功能的影响

赣南轻稀土区和对照区未从事过稀土采选作业和无任何病史的当地20 ~ 50 岁表观健康农民,分离血清并进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脂、尿素氮、和免疫抗原检测,结果发现,轻稀土区男性人群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免疫抗原含量与对照区男性有极显著性差异,血清总蛋白、尿素氮有显著性差异,而轻稀土区女性人群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含量与对照区女性有极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免疫抗原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稀土的长期摄取必定加重人体肝、肾负担,并对人体的某些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2.3稀土对女工生殖功能的影响

湖南桃江县稀土金属冶炼厂作业女工生殖功能调查表明,稀土危及女工生殖功能。148名各生产车间女工,检出月经异常者41人,占27.7%,而98名对照女工仅查出12人,占12.2%。月经量减少者35 人,占23.6%,对照组查出9 人,占9.2%。两组月经异常率和月经量减少率均有显著差异。表明长期接触稀土对女工生育功能也有明显影响,自然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包头选矿

厂及三个稀土冶炼厂的调查还发现,稀土作业女工生育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2.2.4 稀土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湖南桃江稀土冶炼厂的调查还表明,稀土作业对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接触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表现以心律失常和低电压为主,心律失常又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接触组心率和心脏收缩指标与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

2.2.5稀土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长期接触稀土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总数及分类百分比发生变化。接触组末梢血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各项百分比异常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细胞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两组淋巴细胞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也有显著差异。

2.2.6稀土对皮肤病变的影响

经皮肤吸收的稀土一般不参与全身性代谢,但对局部皮肤产生损害。包头三个稀土厂的调查表明,稀土粉尘作业可引起皮肤、头发和指甲损害,而且接触时间越长,损害越严重。作业工人的主要自觉症状是瘙痒,皮肤损害是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毛发脱落及指甲变形,接触组明显高于非稀土作业工人。毛囊炎、毛细血管扩张等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显著差异,但动态观察结果提示,这两种损害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

2.2.7稀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经呼吸道吸入的稀土首先沉积在上呼吸道和肺组织中,并随淋巴液运送到肺淋巴结,然后再进入各个器官。长期吸入稀土粉尘可引起肺的纤维性病变,称为稀土尘肺。我国自1963年至1980年对某稀土矿6965人次矿工进行X线摄片检查,发现混合性尘肺83人,检出率为1.2%。对另一稀土矿120名工人摄片检查,发现肺门增大、肺纹理增多增粗者16人,占13.3%,诊为可疑尘肺者11人,占9.2%,前期尘肺3人,占2.5%。

2.3稀土元素毒理作用机制

人体消化食物时,在线粒体内分解转化产生能量,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自由基,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作用于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终产物为丙二醛

(MDA),会引起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交联聚合,且具有细胞毒性。也正因为如此,体内也存在抗氧化系统,一类是酶抗氧化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另一类是非酶抗氧化系统,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褪黑素、α-硫辛酸、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铜、锌、硒(Se)等。

氧化剂、抗氧化剂平衡的破坏是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产生过多,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测定丙二醛(MDA)的量常常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反映出细胞损伤的程度。

2.4国内外研究动态

关于稀土抗氧化作用目前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

黄可欣等研究长期服用低剂量混合稀土对大鼠心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LPO)物含量的影响。以Wistar大鼠为对象,分别以不同剂量混合稀土连续灌胃6个月,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大鼠心脏Cu—ZnSOD和LPO含量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饲喂高剂量组SOD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LPO 含量则显著升高;SOD的含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减少,LPO的含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较高剂量(20mg/kg)混合稀土直接损伤可使大鼠心脏脂质过氧化加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而较低剂量(2.0mg/kg)时对大鼠心脏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无影响。

杨维东等探讨了稀土元素钇(Y)的长期摄入对子代小鼠脑、内脏组织中某些痕量元素及脑中Y含量的影响,通过在饮水中加入稀土Y(0 mg/kg /23.25mg/kg、2325.00 mg/kg)使小白鼠长期摄入稀土,7个月后,用ICP—MS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F1子代小鼠脑组织中微量元素Cu、Pb、Y以及脑、肝、脾、肾中Se的含量。结果显示F1子代小鼠高浓度稀土负载组脑组织中Y含量、脾脏中Se含量显著增加;肝、肾中Se也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差异;脑组织中Cu、Cd、Pb并无明显变化;低浓度稀土负载组脾脏中Se含量显著增加。提示稀土钇可进入幼鼠脑组织中;稀土的长期摄入不会增加Cd、Pb等有害元素的摄入和吸收;稀土元素的抗氧化性可能与增加Se的吸收有关。

贾建林等采用细胞色素C技术观察了10μg/mL.、20μg/mL的氯化铈和氯化

镧及50μg/mL/100μg/mL的氯化铒对氧化镍所致豚鼠巨噬细胞缠上的自由基以及人胚肺细胞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化合物能明显抑制氧化镍刺激巨噬细胞产生氧离子,显著降低氧化镍对人胚肺细胞DNA链的损伤黄可欣等分别用0.1mg/kg、0.2 mg/kg、2.0 mg/kg、10 mg/kg、20 mg/kg硝酸镧给昆明小鼠灌胃。结果显示:10 mg/kg、20mg/kg组肾脏Cu—ZnSOD和过氧化氢酶(CA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GSH—Px和脂质过氧化物(LPO)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0.1 mg/kg、0.2 mg/kg、2.0 mg/kg组肾脏各项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随剂量增加Cu—ZnSOD和CAT呈降低趋势GSH—Px和LPO呈升高趋势,而且在做大鼠实验中也得到相同的结果。推测GSH—Px升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肾脏蓄积硒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抗氧化酶之间的代偿作用有关3、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3.1研究的方法

研究思路及方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建立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对实验组小鼠进行染毒,采用灌胃或腹腔注射法,剂量为100mg/kg,对照组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染毒一周。(每天观察小鼠的状态,并记录其体重)

第二部分,染毒后的小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并解剖出各个器官,称其脏器的重量,计算脏器比。

第三部分,检测小鼠各脏器的氧化应激水平。(其中包括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超氧阴离子、超氧化物歧化酶四项指标)

3.2.技术路线

4、整体安排进度计划

4.1选题阶段

11月30日完成选题,分配指导教师。

4.2开题阶段

12月1日至12月16日查阅资料,开始撰写文献综述,12月16 日完成开题报告初稿,放假前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4.3撰写阶段

寒假开始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并饲喂试验小白鼠。4月1日至4月20,对饲养小白鼠腹腔注射染毒,处死,并进行试验,数据整理等。4月20日前完成毕业设计写作初稿,5月20日前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完成毕业设计写作定稿。

4.4答辩阶段

5月25日前上报毕业设计、答辩日程安排,于5月25日-5月30日毕业设计答辩。

5、参考文献

[1]秦俊法,陈祥友,李增禧.稀土的人体健康效应[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6

[2]郝述霞,吕慧敏.稀土在生物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2006.02.

[3]何公理,操守仁.稀土元素与健康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6.06.

[4]胡意,郭菲,汪泱.稀土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J]2009.02.第27卷第1期.

[5]楼宜嘉.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毒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

学.2012.8.第26卷第4期.

[6]郭勇全,肖萍,孙良顺,申金龙,刘汉卿,赵蔡斌.茶叶中稀土元素与人体健[J].化工科技市场.2010.11.第33卷第11期.

[7]纪云晶,栗建林.我国稀土某些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概况[J]卫生毒理学杂

志.200.3.第14卷第1期.

[8]陈祖义,朱旭东.稀土元素的骨蓄积性、毒性及其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第24期.

[9]薄双玲,马太芳,李钊,周敏,赵建玲.发育期小鼠肾脏的细胞凋亡[J]2010.2

[10]王宏伟,周变华,张樑,张森,胡文发,杨自军.高钼低铜对小鼠肾脏结构及其表达TNF蛋白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10.

[11]王皓,于广利,赵峡,郝翠,李广生,王培培.大鼠肾脏糖胺聚糖的种类及二组成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9.第30卷第9期.

[12]黄可欣,李冬梅,聂毓秀.低剂量硝酸镧对小鼠肾脏自由基防御机能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2.12.第20卷.

[13]黄可欣,聂毓秀,李树雷,陈曦,黄可敬.长期服用低剂量混合稀土常乐对大鼠心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9.第18卷第3期.

[14]杨维东,刘洁生,申治国.稀土元素钇对子代小鼠体内痕量元素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3.5.

[15]魏雪涛,蒋建军,尚兰琴,贾风兰,薛彬,徐厚恩.混合稀土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2.6.第19卷第3期.

[16]解清,欧阳荔,黄宁华,王京字.轻稀土元素在大鼠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J].中国稀土学报.2008.2.

食品毒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 毒物 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 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 (一)植物性有害物质 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 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 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 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 ④致癌物,如苏铁素; 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①本身无毒的; 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 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 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食品毒理学实验bk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 食品毒理学实验 (一)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关的毒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特作如下要求: 1.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应有充分了解,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理论根据,作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2.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检查实验桌面上的仪器、器皿、药品等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及有无损坏。 3.实验时务必安静,不能喧哗,作到整齐整洁,有条有理。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用药量,注意爱护实验动物,节约实验材料和药品。 4.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小组分工,尽可能每人都有操作机会。 5.及时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数据和反应如实记录。实验完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室须保持安静、整齐和清洁。 2.实验完毕将实验台、桌、仪器、用具等擦洗干净。仪器、用具如有损坏,应报告老师,各组轮流打扫实验室。关好门窗,切断水源及电源。 3.节约实验用品,爱护器材及动物。 4.随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一、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常用实验动物的捉取方法 小鼠: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鼠笼盖上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上方轻拉,此时小鼠前肢紧紧抓住粗糙表面,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颈部皮肤并以小指和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手中。 兔:捉拿时一手抓其颈背部皮肤,轻轻将兔提起,另手托其臀部。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毒理学中研究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主要是进行体内试验,常选用大白鼠和小白鼠、家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可选用不同实验动物。例如,皮肤刺激实验,可选用家兔,因为家兔为皮肤刺激实验的敏感动物。 动物应注明来源及品系。除特殊要求外,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大白鼠、小白鼠为出生后2~3个月左右,体重分别为180~240g和18~24g;家兔为2~2.5kg,猫为1.5~2kg;狗为出生后一年左右。实验中一般均应采用两种性别动物进行试验。所用动物进入实验室后,于实验开始前应观察一周以上,以删除不健康的动物,并使实验动物适应环境。 三、染毒途径和方式 1、经口染毒 ①灌胃灌胃体积依所用实验动物而定,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1~0.5ml/kg体重,大鼠在1.0ml/100g体重之内,家兔在5ml/kg体重。 ②喂饲喂饲方法染毒是将化学物溶于无害的溶液中拌入饲料或饮用水中,使动物自行

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_李君灵

2012年第7卷 第2期, 133-139生态毒理学报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Vol.7,2012 No.2,133-139 收稿日期:2011-08-12录用日期:2011-10-14作者简介:李君灵(197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环境毒理学与运动生理学;E-mail :lijunling_ljl@https://www.doczj.com/doc/d7783961.html,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zqmeng@sxu.edu.cn 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李君灵1,2,孟紫强 2,* 1.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太原030006; 2.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太原030006 摘要:对大气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的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首先,总结了细颗粒物(PM 2.5)和纳米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理学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然后,评述了二氧化硫(SO 2)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内源性SO 2生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提出SO 2既是一种全身性毒物,又是一种新型信号分子的新观点;对大气环境致癌物,特别是有关苯并芘致癌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讨论;对大气中臭氧和光化学烟雾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作了评述;最后,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尤其是甲醛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评论。关键词:大气环境毒理学;细颗粒物;二氧化硫;致癌物;臭氧;甲醛文章编号:1673-5897(2012)2-133-07中图分类号:X171.5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Progress 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n China Li Junling 1,2Meng Ziqiang 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China 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China Received 12August 2011accepted 14October 2011 Abstract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important pollutants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re re-viewed.Firstly ,the studies on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fine particles (PM 2.5)and nanometer parti-cles on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are summarized.Secondly ,the investigations on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SO 2)on gene expressions and physiological roles of endogenous SO 2are commented.It is proposed that SO 2is a systemic toxin and a new type-gas transmitter.Thirdly ,the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mechanisms of carcino-gens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specially benzopyrene ,are discussed.Fourthly ,toxic effects of atmospheric ozone and photochemical smog on health are summerized.Finally ,the up to date studies on toxic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indoor air pollutants ,especially formaldehyde ,are commented. Keyword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fine particles ;sulfur dioxide ;carcinogen ;ozone ;formaldehyde 大气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大气污染物对人体、人群以及与人体健康相关生物的损害效应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煤炭、石油等能源利用的增长,各种废气排放量增多,大气受到了严重污染,使人类的健康和物质财富受到了直接 或间接的危害。因此,大气环境毒理学问题一直是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有关典型大气污染物如大气悬浮颗粒物、SO 2、大气环境致癌 物、光化学烟雾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物等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近期研究进行综述。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 1.接触频率与期限:分为三种,即。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___、_ ___、 _和_____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和__ _。 4.机体最重要是排泄器官是: 5.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6.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34.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滤过 35.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 方式 36.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 37.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 生物膜方式 38.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9.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 生物膜的方式 40.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9.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3.根据致癌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___和____。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土壤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 血液是金属元素在体内转运的主要介质。 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骨骼内。 二、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 2.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B:铅C:锶D: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 A.铅 B.铬 C.锰 D.铁 5.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 A:7天B:14天C:30天 6.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保健食品批文转让相关流程资料

保健食品批文转让相关流程资料 一、技术转让必备条件 1、前提条件:受让方是否有卫生许可证和保健食品GMP证书?相应剂型的生产线是否通过认证?如未GMP证,可选择以下方式合作: 1)可选择转让至有资质的企业。 二、技术转让中上报省局客户所需提交的资料 (一)保健食品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表。 (二)身份证、营业执照或者其它机构合法登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三)经公证机关公证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双方签订的有效转让合同。 (四) 省级保健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受让方的保健食品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五) 省级保健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受让方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证明文件。(六) 保健食品批准证明文件原件 (包括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其附件和保健食品变更批件)。 (七)受让方生产的连续三个批号的样品,其数量为检验所需量三倍。 1、胶囊、片剂为每批 10000粒以上,需3批样品。 2、茶剂、颗粒剂为每批5000袋以上,需3批样品。 3、口服液为每批内容液体10升以上,需3批样品。 三、技术转让申请的流程 双方签订合同--合同公证 ―― 生产三批样品 ―― 整理资料报省局 ―― 当地疾 控中心或药检所复核检验 ―― 保国家局 ―― 行政审批 领取新的批文 四、技术转让的周期 双方商定确定合同, 合同公证 生产样品, 对样品进行自检 省局发出补充 信息通知(5日内)

省局发出受理意见书(5日内) 省局发出检验通知书(10日内) 省局指定的检验机构对样品进行检验(30日内) 国家药监局审查(20日) 制作证书,发证。 五、技术转让中签订合同所需的资料 一、申报资料及补充资料一套,内容如下: (一)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 (二) 产品配方及配方依据; 原料和辅料的来源及使用依据 (卫食健字产品不用提供); (三)功效成份、含量及功效成份的检验方法。 (四)生产工艺及简图,工艺说明、相关研究资料。 (五)产品质量标准(企业标准)及编制说明。 (六)产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样稿 (七)可能有助于产品评审的其它资料。 (八)补充资料 注:以上资料如有电子版,请一并提交 (九)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1、卫生学 稳定性实验的报告及其申请表 2、毒理学实验报告及其申请表 3、功能学实验报告及其申请表 4、人体试食实验报告及其申请表 注:以上资料如无原件复印件需清晰 二、转让标的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原件及其附件,如有变更,提供变更批件的原件。 六、技术转让中办理公证所需的资料 (一) 技术转让合同 (二) 双方营业执照原件 (三) 批准证书原件 (四) 双方法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五) 双方法人。如不能到场,可委托他人并出具委托书 (有的公证处委托书需要在当地公证)。 (六) 公章 注:以上为必须 (七) 双方公司章程加盖公章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 A.有机污染物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D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D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D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 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作者:南无宝宝 实验一 1、简述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 1.科研人员用的:小白鼠、狗、兔子 2.学校教学用的:青蛙(人工繁殖的)、鱼、蚯蚓 2、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 1.根据实验的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 2.选用动物的数量必须符合统计学上预计数字的需要。 3.根据实验的性质也可选不同品系的动物:其目的在于使动物试验结果有规律性、重复性和可比性。 4.由于同一种实验动物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应注意个体的选择:(1)年龄:一般均选用成年动物来进行实验。动物年龄常按其体重来估计,选用的动物体重大体上小白鼠20~30g、豚鼠500g左右、家兔2kg左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性别:在实验研究中,动物如无特殊需要,一般宜选用雌雄各半。 (3)生理状态:实验动物应证明确实健康外,雌性动物若处于怀孕、授乳期不宜采用。 3、把12只动物随机平分成三组。详细叙述分组过程

2.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三组设有动物15只,随机等分成A、B、C三组。将动物编号后,按上述方法,从随机数字表抄录15个数字,将各数一律以3除之,并以余数1、2、3代表A、B、C,结果归入A 组的动物6只,归入B组的动物4只,归入C组的动物5只,即: 动物号码123456789 1 01 1 1 2 1 3 1 4 1 5 随机数目 1 86 2 4 0 1 9 1 2 4 0 8 3 9 5 3 4 1 9 4 4 9 1 6 9 0 3 3 0 除了后的 余数 321131221121333归组CBAACABBAABACCC要使三组的动物数相等,须把原归A组的6只动物中的1只改配到B组去。可以随机数字表继续按斜角线抄录一个数字,得60,以6除之,除尽(相当于余数为6),就可以把第六个A(即12号)动物改为B组。调整后各组的动物编号如下: A组:346910 B组:2781112 C组:15131415 4、绘图,任选三个两位数字编号并画出它在小白鼠身上的染色法标记。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1、一室模型:当毒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均匀的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体内不能迅速分布而达到平衡的毒物,如苯、对溴磷等,迅速在中心室分布,然后经较长时间才在周边室达到平衡。 2、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散、富集和污染物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变化) 3、半数效应剂量 ED50:XB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酶的抑制与诱导: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6、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7、半数耐受限量(TLm) TLm),也叫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lev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指XB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观察到机体开始出现某种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若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9、受体学说: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与外来化合物结合,进而引发一系列识别、换能和放大过程,最后导致生物学效应。 自由基学说: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可以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各种自由基中间体,导致脂质过氧化等反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 10、癌是指组织或细胞相对自主生长形成肿块并危害机体的新生物。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致畸作用: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使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的形成不能正常进行,而造成器官组织上的缺陷,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引起生物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叫诱变作用。 11、即发作用:毒物一经接触后,短期内引起的毒作用。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的急性中毒。迟发作用(delay effect):经长期接触或间隔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作用。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作用所致,化合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继而再次接触时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存在阈剂量。 特异性反应:一般是指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12、危险性(risk):也称危险度,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13、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食品中铅测定的试验设计

食品中铅测定的试验设计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品中铅主要来源于原料污染和生产工艺、容器、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的污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食品污染物加以控制。人体摄入0.04g的铅就会引起急性中毒,铅中毒具有蓄积性、持久性和不可逆性。因此,加强食品检测防止铅中毒非常重要,而使用快速、灵敏、准确的测定方法测定食品中铅显得十分必要。 1.铅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铅的理化性质 铅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Pb,原子序数为82,熔点327.502℃,沸 点1740℃,密度11.3437g/cm 3 ,莫氏硬度1.5,很柔软,金属铅有良好的展性, 能压成薄片,但没有延性,不能拉成丝。不与水作用,与盐酸反应时,生成溶解度小的氯化铅覆盖在铅的表面,使反应终止。与硫酸的作用和盐酸相似。能溶于 浓热的硫酸中,生成可溶性的硫酸氢铅;溶于稀硝酸,生成硝酸铅[1] ,故测定 铅含量时常配制成硝酸铅溶液。铅为重金属,可导致蛋白质性,对人体有毒。 1.2铅在人体内分布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体吸收的铅大部分来自食物,少部分来自污染的空气,铅通过肠道和呼吸道吸收入人体后,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血液中的铅部分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部分从大便排出,部分储存在骨骼里。人体内的铅95%以上都以不溶性磷酸盐形式沉积在骨骼中,而且很难出来再回到血液,骨骼中的铅的半衰期约为20~30年,这部分铅对人体来说相对安全。少部分储存在肝、肾、肌肉和 中枢神经系统[2] 。急性铅中毒比较少见,其毒性主要是由于铅在人体蓄积所造 成的神经性和血液性中毒[2] 。铅的毒性机理主要是对蛋白质及酶中的半胱氨酸 残基的反应。铅慢性中毒对人体危害分为三个阶段:(1)低血色素贫血导致溶血和红细胞寿命缩短,还会出现无相关的行为异常或组织功能障碍(包括消化、免疫等);(2)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并诱发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机能亢进,冲动行为、知觉紊乱和学习能力下降。在许多严重的病例中,症状包括坐立不安、易怒、头痛、肌肉震颤、运动失调和记忆力丧失;(3)肾衰竭、痉挛、昏迷甚 至死亡。对婴幼儿、儿童及孕妇的伤害尤为明显[3] 。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最新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