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和策略

影响和策略

[摘要]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增加和本外币利差的不断加大,导致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我国,对我国货币供给、货币政策有效性,资本市场等各方面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以应对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中经评论·北京)国际游资又称为“热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盈利机会的国际短期资本的一部分,其最大特点就是短期性、套利性和投机性,对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极为敏感,通过对汇差和利差投机赚取利润。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我国货币与世界各国货币的利差也不断加大,导致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资本市场,从事投机套利活动,以牟取巨额利润。

一、国际游资流入我国的现状

国际游资主要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及地下钱庄等途径流入我国,这三个途径的资本流动通常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不能得到反映,其结果往往会体现在误差与遗漏项目中。因此,可以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差与遗漏项目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国际游资流入我国的概况。



如图所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一直保持为负数,且绝对值逐年增加,在1997年达到-222.54亿美元,自1998年,其绝对值数额开始逐年减少,表明资本外流减少,存在资本流入现象。到2002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首次转负为正,为77.94亿美元,这意味着境外资金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本外逃的数额,净额为正。在2003年和2004年,这一净额又继续攀升,分别高达184.22亿美元和270.45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游资在我国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从图中我们也可看到,2005年和2006年这一数额突然转为负数,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证券投资资产)大幅增长引起的,使资本流出增加,而实际上,国际游资因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加而持续流入,并未出现减少现象,至2007年末,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再次上升到164,02亿美元,可见国际游资流入我国的数额仍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

二、国际游资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游资流入导致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

当国际游资进入一国时,它首先会对该国的货币供给产生冲击。2002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阶段性增强,国际游资开始大量回流,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收入大量

增加,人民币面临很强的升值压力,人民银行为了维持名义汇率的稳定,大量购买美元,导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开始稳步升值。但是,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性质,弹性不大。随着国际游资的流入,央行为了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仍然不得不被动地买入外汇,增加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并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使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截至2008年7月末,广义货币的期末余额为446362.17亿元,同比增长16.28%,狭义货币的期末余额154992.44亿元,同比增长13.77%。可以看出,无论是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国际游资的大量涌入,都导致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并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国际游资流入加大了中央银行操控货币政策的难度

2003年以来,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进入2007年以来,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以控制国内流通的货币供应量。然而降低国内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货币市场利率,国际游资便乘机大量流入我国,以套取利差、汇差,使外汇供大于求,央行再次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使外汇储备增加。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8088.28亿美元,央行被动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最终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造成中国经济的虚假繁荣,引发资产泡沫

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本外币利差开始加大,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国际游资开始逐渐流入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进行投机炒作,使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和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诱发国际游资继续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此下去,最终将不断加剧国际游资的流入以及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经济虚假繁荣的假象,引发资本市场泡沫。而且,这种非理性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会误导个人投资和企业融资,一旦游资获得成功,便会撤离我国资本市场,泡沫破灭,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引起金融危机。1994年发

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三、应对国际游资流入的对策措施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大了政府控制国际游资流动的难度,过度控制会使一国失去竞争力,对本国经济发展不利,而过度放松管制,又会对本国市场带来冲击,因此,我国需要采取适当的对策措施,以应对国际游资流入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进一步加快汇改进程,形成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在此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使得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初步形成。但是从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现状来看,其发展仍然不够充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最近,我国已经公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售汇要求,同时,也加强了对跨境资金的流动监测。但是,由于目前人民币仍存在较强的升值预期,因此,单纯的取消“强制结售汇”并不能改变公众的结售汇活动,在人民币存在明显升值压力前提下,公众都选择及早结售汇,避免汇兑损失,因此,这种简单的将原有的结售汇制度改为自愿开设外汇账户、自愿拥有外汇、自愿买卖外汇的做法无异于原来的“强制结售汇”制度。

由此可见,当前最重要的是应当设法削弱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形成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逐步增加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并且最终建立浮动的汇率制度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方向,也是消除国际游资隐患的治本之策。

(二)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大量国际游资流入我国,其目的不仅仅是套取人民币升值的汇差,也是为了赚取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因此,要防范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利率真正体现市场价值。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如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发行实行了价格市场化,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的利率也基本实现市场化等等。目前对于中国而言,尚未实现市场化的主要是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因此,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今后利率市场化的最大任务,央行应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三)发展国债市场,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操作规模、时机、

幅度都可以相机抉择,对在危机前调控大规模资本流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尚未形成统一、发达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大规模地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而冲销干预只有在一个具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政府债券市场上才能成功开展,这就要求我国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同时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如公开市场业务分别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相协调配合,对再贴现进行改革、灵活运用外汇掉期以及开办货币互换业务等,以减少央行利用央行票据的对冲压力,增加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逐步使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由央行票据向国债转变。

( 北方经济, 顾红侠,安英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