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_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2页例2搭配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衣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同学们,童童要去参加演讲比赛。可是,童童遇到了麻烦事,她有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怎么样穿搭配才好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童童吗?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你会建议童童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

1.摆一摆,说一说。

(1)学生利用学具图片动手摆一摆,完成任务后在小组中跟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再合作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

(3)比较出现的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

先让没有顺序、任意搭配的学生展示,发现有遗漏和重复的现象。再展示其他两种方法。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搭配方案呢?为什么这么肯定?搭配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1) 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 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

(4)选择一种搭配方法再来摆一摆,并和同伴说一说,进一步体验按顺序搭配的好处。2.画一画,说一说。

刚才我们用图片摆一摆,找出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图片,怎样把你想的过程记

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方法表示出来?

(1)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2)展示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童童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2、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在搭配中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归纳;搭配事物的时候,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做到有序思考,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物搭配起来,可以采用列举法、连线法、文字表述法和算式计算等方法。)

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搭配,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

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五、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在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搭配现象?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2×3=6(种)

有序思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数学广角——搭配(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但这部分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还停留在二年级具体操作层面上。本单元的学习与以往相比就更加系统全面,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数据由原来的两件上衣与两件下装变成两件上衣与三件下装,另外,在二年级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初步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和方法,而本单元则给出了更简洁、更抽象的表达方式,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为学生今后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广角—搭配(二)

效果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出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基本上达成了本课

的教学目标。

数学广角——搭配(二)

教材分析

《简单的搭配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2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学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本课教学中,选取由2种上装搭配3种下装的服装搭配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理解和探究,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让学生经历由“物体”到“符号”(图形),再由“符号”(图形)抽象到“数”的过程。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进一步认识符号对于数学表达和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体会图形的直观性和数形结合思想的优势。

数学广角——搭配(二)

评测练习

1、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2、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数学广角—搭配(二)

课后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分别将排列与组合渗透其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透,这节课单独教授例2,让学生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以学生熟悉的服装搭配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把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2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出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不能用多种手段来变化评价,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二是教学语言不够准确、精练。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而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学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精练,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又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这些缺点都有待于自己今后教学中不断去改进和提高,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和教学能力。

数学广角—搭配(二)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内容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同时给出了更简洁、更抽象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四能”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特定的现实的活动情境,因此,要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帮助他们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二)借助多种学习方式,引导掌握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排列和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要用写一写、画一画、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表示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独立思考表达想法、动手实践体验思考、同伴互助分享思维、小组合作相互读懂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展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个体与小组、团体的思维碰撞中不断感受提升,找出排列数和组合数,最终掌握有序、全面的思考方法。

(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四)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取枚举、连线等形式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还要注意:只要求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数或组合情况列举出来,不要求抽象地计算出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不要拔高要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最后,关于评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