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400味之十九:白术

中药400味之十九:白术

中药400味之十九:白术
中药400味之十九:白术

学中医从中药开始,中药400味,每天学一点,今天第十九味:白术。

白术,也称於术、冬白术、天苏、苗术。一般在冬季叶子枯黄的时候采挖,所以也叫冬白术。它原来野生于山区或者丘陵地带,所以叫山精,山里面的精华。现在主要是大量栽培,主要的产地在浙江的於潜县,所以叫於术。

白术的生长环境有一定特殊性,只要是种植术的地方,它的旁边再去种其他药材几乎都活不了。这是由于白术有超强的吸收水分的能力,所以有山精的名称一切关于术的功效就不难理解了。

白术作用于小肠,小肠的作用是调节水份,适量的水份进入大肠以润肠通便,多余的水分就输送至肾与膀胱之间。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苦,入脾、胃经。

【炮制】

白术还有生白术和炒白术之分。炒白术的制法是炒制中的麸炒法,先将麦麸在锅内翻炒至微微冒烟,再加入药物或食物,炒至表面

微黄或较原色深为度,筛去麸后冷却保存。此法可健脾益胃,减去原料中油脂。

【效用】甘温补气,健脾强胃,燥湿化浊止泻,止汗,安胎。

1、便秘

单味药生白术就可以治便秘,有一定润肠通便作用。生白术,直接打成粉稍微煮一下,煮时间不要太长,煮长了以后它这个油就挥发完了,它就不能通便了。这是它的一个要点,如果要治疗这个泄泻、便溏的话,一般我们要炒一下,用炒白术或者土炒白术,这是它的用法方面。

这是脾虚引起的这些个病症,那脾虚可以引起寒湿内阻或者外来的寒湿入侵,引起腰痛。古籍记载,白术可以利腰脐间血,其实利的是腰脐间的气,间接可以治血,包括腰脐间的寒湿水饮。

另外,脾气虚下陷,气虚发热在临床很常见,就是经常熬夜的人,再饥一顿饱一顿,到了早上不吃饭,到中午特别饿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慌、头晕、潮热、出汗的现象,有点类似于低血糖。

本品燥湿伤阴,故适用于中虚有湿之症,如果是阴虚内热或者津亏液耗、燥渴便秘者,均不宜服。

【小方】温中健胃饼

效果: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

具体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加重,或呕吐清涎,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制作:山药、白术、茯苓各60 克,干姜30 克,陈皮15 克,共为细末,加胡椒面3 克,混匀,与面粉1000 克一起加水和面,做成饼干样的小饼,置烘箱内烘熟。

完整中药分类速记歌诀

史上最全中药分类速记歌诀(值得收藏) 解表药 1、发散风寒麻桂紫,荆防白羌藁本细; 生姜辛夷苍耳子,香薷葱白淡豆鼓。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细辛、生姜、辛夷、苍耳子、香薷、葱白、淡豆鼓) 2、发散风热牛蒡子,薄荷桑叶蔓荆子; 葛根柴胡加蝉蜕,升麻木贼浮萍菊。 (牛蒡子、薄荷、桑叶、蔓荆子、葛根、柴胡、蝉蜕、升麻、木贼、浮萍、菊花) 1、清热泻火石知栀,夏寒青天淡竹叶,竹芦决明密谷精。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寒水石、青葙子、天花粉、淡竹叶、竹叶、芦根、决明子、密蒙花、谷精草) 2、清热解毒金连大,穿牛蒲紫骚拳半; 射豆马齿头秦鸦,红酱蛇鱼荞土茯。 白鲜蔹漏慈绿熊。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穿心莲、牛黄、蒲公英、紫花地丁、骚休、拳参、半边莲、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鸭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草、鱼腥草、金荞麦、土茯苓、白鲜皮、白蔹、漏芦、山慈姑、绿豆、熊胆) 3、清热燥湿芩柏连,龙胆草兼苦参炫。 (黄芩、黄柏、黄连、龙胆草、苦参)

4、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牡丹紫犀牛。 (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紫草、犀牛角) 5、清虚热药青白薇,地骨银柴胡黄连。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1、攻下黄硝番芦荟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2、润下火麻郁松仁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3、峻下甘巴京芫花,商陆牵牛千金子。 (甘遂、巴豆、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千金子) 4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独威乌,伸木蚕寻海路通。 徐长白花海桐皮 (独活、威灵仙、川乌、伸筋草、木瓜、蚕沙、寻骨风、海风藤、路路通、徐长卿、白花蛇、海桐皮) 2、祛风清热秦防桑,雷公络石豨臭梧。 (秦艽、防己、桑枝、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臭梧桐) 3、祛风强筋桑五加,虎骨狗脊丝千年。 (桑寄生、五加皮、虎骨、狗脊、丝瓜络、千年健)

白芍、白术功效和配伍

白芍、白术功效和配伍 白芍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入肝、脾经。 【功效】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养阴平肝。 【功效特点】本品酸能收敛,苦凉泄热,而有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之功,为治疗诸痛之良药,凡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肝郁不舒之胸胁、胃、腹绞痛、四肢拘挛、肝脾不和、腹中挛急作痛、泻痢腹痛、营阴不固、虚汗不止以及肝阴不足、肝阳亢盛的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肌肉跳动等证,皆可应用。 【功效作用】 1.补血敛阴:①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可与当归、川芎、熟地等同用。②用于表虚自汗,可与桂枝同用,以调和营卫;用于盗汗,可与黄芪、五味子等药同用。③用于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可与熟地、阿胶、焦白术等同用。 ④用于血痹,症见肌肤麻木不仁,不痛,状如风痹,营气虚

则不仁,故用白芍养血和营,可配当归、川芎、黄芪、白术等药同用,效果更好。 2.柔肝止痛:①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胃、腹胀满疼痛,可与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药同用。②用于脘腹疼痛、四肢拘挛,可与甘草同用。③用于痢疾腹痛,可与黄芩、黄连、木香等药同用。 3.养阴平肝: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亢盛引起的头痛、眩晕等,可与生地、天麻、石决明、钩藤、桑叶、菊花等同用。 【鉴别应用】 1.白芍与当归,二者皆能补血,且常同用于血虚之证,然 当归性温,主治血虚有寒之证,而白芍微寒,主治血虚有热之 证,均能止痛,但当归补血活血,专治血虚有瘀滞或有寒之痛, 不似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而止痛。

2.白芍与赤芍,古代二者不分,统称芍药,但其功能差异显著,临床应用时自有分别,白芍以养血敛阴柔肝为主,赤芍以泻火凉血、化瘀活血为主,虽都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但前者柔川止痛,后者化瘀止痛。 3.欲敛其阴,平肝多生用,用以舒肝和脾、调经止痛多炒用。 【配伍应用】 1.配当归: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血中气药,长于动而活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为血中阴药,善于静而敛阴。一动一静,相配有养血理血之效,主治心肝血虚之心悸不宁、头晕耳鸣、筋脉挛急、妇女月经不调等。 2.配桂枝桂枝能助心阳,通经络,解肌以去在表的风邪,芍药养阴和里,能固护在里的营阴。桂枝为阳药,芍药为阴药,其意在于一散一收,阴阳相配,刚柔相济以达到调和营卫、养阴止汗的目的。 3.配柴胡:柴胡疏肝解郁,和解透邪,白芍和营止痛,平肝缓急,二药配合,补散兼施,既疏达肝郁,又能养阴滋液,对肝脾失调有和解止痛之功。

中药400味歌诀

中药四百味歌诀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5、 甘草甘温,调与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 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 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17、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 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 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 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33、 白芷辛温,阳阴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4、 藁本气温,除头颛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35、 香附辛苦,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36、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37、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38、 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39、 白蔻辛温,能祛瘴翳,益气调元,止呕与胃。 40、 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41、 橘皮苦温,顺气宽膈,留白与胃,消痰去白。 42、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祛瘴疫。 43、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44、

最新中药400味歌诀

中药四百味歌诀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 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 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17.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 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 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 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33. 白芷辛温,阳阴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4. 藁本气温,除头颛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35. 香附辛苦,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36.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37.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38. 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39. 白蔻辛温,能祛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 40. 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41. 橘皮苦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42.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祛瘴疫。 43.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44.

药性歌诀400味

. 味分类)400药性歌诀(、解表药1 解表之药重发散,味辛对症寒热痛;表邪风寒与风热,不宜久煎莫久用;虚症要慎免伤元,温初毒解热也清;能利水肿止咳喘,个别止痛又透疹。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散风寒,性味辛温能发散;外感恶寒兼疼痛,浮紧薄白及诸汗。麻黄细辛和桂枝,荆芥防风与白芷;紫生和藁本,葱白羌活苍耳子;胡荽香薷西河柳,通鼻开窍须辛荑。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去风热,热重寒轻口咽渴;头痛目赤苔黄薄,脉相浮数和干咳。根柴胡和升麻,蝉蜕菊花与桑叶;牛旁子与蔓荆子,浮萍豆豉与薄荷;后有木贼闹自在,古用豆卷清湿热。、清热解毒药2 清热解毒药多样,泻燥解毒凉血退;食少便溏要慎用,寒凉易损脾和胃。清热泻火药. .

泻火用于气分热,各类脏腑是实证;高热烦汗脉大洪,身体虚损要扶正;石膏知母夏枯草,天花芦根与栀子;谷精草上密蒙花,熊胆能对青葙子;明目便茶夜明砂,竹叶不胜决明子。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苦寒,痢痰痔瘘和泄泻;黄胆尿赤耳流脓,淋涩带黄下焦热。黄莲黄芩与黄柏,龙胆功劳和苦参;白鲜皮唐松草,胡黄皮也能成。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寒凉,毒虫咬伤与癌症;温病发热咽肿痛,毒痢疮止莫过用。温热病用药温热金银和连翘,大青叶下板蓝根;青黛绿豆穿心莲,熊胆律草四季青;清热解毒山慈菇,后面不少在其中。主治咽肿痛药治咽山豆根射干,马勃酸浆金果榄;橄榄木律大青叶,能否配准任你选。清热痢药热毒泻痢白头翁,皮鸭胆马齿苋。. . 热毒疮疡药 热毒疮疡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重楼白花蛇舌草,白蔹败酱草红藤;慈菇漏

芦千里光,半枝金荞用方中。清热凉血药血分有热凉血药,神昏妄行夜难眠;吐衄便血热入营,滋阴甘苦和咸寒。凉血生地与玄参,赤芍紫草与牡丹;牛角牛黄地骨皮,丝瓜络也是古传。清退虚热药虚热骨蒸主伤阴,五心烦热脉数细;肝肾阴虚火旺,热病后期与盗遗。舌红苔少用此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与胡黄莲,小儿积疳要配齐。、泻下药3 通利方便泻下药,排积水滞显功效。攻下药攻下之药多苦寒,大黄芦荟玄明粉;芒硝较猛玄明缓,番泻叶子在当中。润下药润下火麻郁仁,杏桃核桃柏子仁;决明蜂蜜瓜蒌仁,当归子和桑椹;. . 锁阳苁蓉生首乌,津枯便结热伤阴。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性猛,一般人员受不了;药到剧泻除水肿,排积痰饮又利尿。有毒易损伤正气,虚弱有孕莫乱吃。甘遂大戟和芫花,商陆巴豆牵牛子。、祛风湿药4 除

400味中药速记药性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1) 人参:[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褐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歌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歌诀]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歌诀]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歌诀]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歌诀]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勺:[歌诀]赤勺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歌诀]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歌诀]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冬:[歌诀]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冬:[歌诀]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歌诀]黄连味苦,泻心除言,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歌诀]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歌诀]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歌诀]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nu胃痛,火降小便。 连翘:[歌诀]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 石膏:[歌诀]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滑石:[歌诀]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歌诀]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歌诀]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闭。 柴胡:[歌诀]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歌诀]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升麻]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歌诀]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歌诀]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歌诀]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歌诀]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防风:[歌诀]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 荆芥:[歌诀]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歌诀]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痛关,风湿皆用。 羌活:[歌诀]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独活:[歌诀]独活昕哭,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白芷:[歌诀]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派脓通用。 藁本:[歌诀]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香附:[歌诀]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歌诀]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歌诀]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白蔻:[歌诀]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青皮:[歌诀]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120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20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白术茯苓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别名】 白术汤 【处方】 白术4两,茯苓2两,甘草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逐支饮,通利小便。主饮积胸痞,痰停膈上,头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烦忪悸,喘咳呕逆,体重胁痛,腹痛肠鸣,倚息短气,身形如肿。及时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振振身摇;脾虚泄泻,脉缓者。

【用法用量】 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泻由乎湿,脾土虚弱,不能制御于中,故偏渗大肠,泄泻不止焉。白术崇土燥湿,茯苓渗湿和脾,炙草缓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气也。水煎温服,使湿去土强,则脾能健运而敷化有权,泄泻无不自止矣。此健脾渗湿之剂,为脾亏泄泻之专方。 【摘录】 《鸡峰》卷十八 【别名】 白术汤 【处方】 白术1两,白茯苓1两,半夏1两,炒曲2钱,麦糵面5分(炒)。 【功能主治】 实脾胃。主胃气弱,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用量】

白术汤(《普济方》卷二十五)。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 白术5钱,茯苓5钱。 【功能主治】 湿泻,或食积、湿热作泻,脾胃虚弱,不能克制水谷,湿盛作泻者。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食前服。 【各家论述】 《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湿矣。经曰:湿盛则濡泻。故知水泻之疾,原于湿也。白术甘温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茯苓甘温而淡,温则益脾,淡则渗湿,土旺湿衰,泻斯止矣。 【摘录】 《医统》卷三十五引《机要》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作者:————————————————————————————————日期: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来源:飞暖网 白术(zhú),拉丁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山区湿地。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 一,本草论述 《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 山蓟,生山谷。 《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本草蒙筌》:白术咀后,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润过陈壁土和炒。 《本草备要》:白术,用糯米泔浸,陈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1,药材简述 a,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b,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C,炮制方法 生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浸泡时间应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及白术大小适当掌

握,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炒白术: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候烟冒出时,将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麸皮10斤)3.焦白术:将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土炒白术: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伏龙肝粉20斤) 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6] 3,贮藏方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4,注意事项 a、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b、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c、《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二,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对各种动物如大鼠、兔、狗都有作用。对不麻醉狗静脉注射煎剂0.05~0.25g/kg,尿量增加可达9倍以上,并在用药5小时后仍高于正常;灌胃给药1~3g/kg,尿量较用药前可增加2~6倍,而且多数于用药6~7小时后仍多于正常,白术煎剂和流浸膏1.0g /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兔1.0g/kg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产生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白术不仅增加水的排泄,也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并且钠的排泄还胜于水的排泄。它也不影响垂体后叶激素的抗利尿作用,因此白术增加水的排泄可能主要不是影响水的主动性重吸收,而是续发于电解质重吸收的减少,既有汞撒利样排泄氯、钠的作用;又有增高尿中二氧化碳容量、pH值以及增加钾排泄,减少铵排泄的醋唑磺胺样的特点。对人的利尿作用有少数试验,不能最后肯定。 2、降血糖作用: 家兔灌胃煎剂或浸膏,血糖稍有降低。大鼠灌胃煎剂有加速体内葡萄糖的同化因而降低血糖。小鼠内服煎剂有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元减少作用。 3、强壮作用: 白术煎剂灌胃1mol或6g/kg,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和增强游泳耐力,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呈活化作用,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及其溶酶体消化平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在白细胞减少症时,白术有升白作用。白术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IgG明显增高。说明白术有健脾胃、壮身体和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4、抗凝血作用: 白术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白术煎剂0.5g/kg灌胃1~4周,能显着延长大鼠凝血酶元的时间。其作用较双香豆素弱,但较Butadion为强。根的作用比茎强。健康人服用5%根煎剂,每次1汤匙,每天3次,4天后凝血酶元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显着延长,停药后10天上述指标恢复到给药前的水平,酒精浸出液也有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白术有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脏呈抑制作用,剂量过大时可致停博,麻醉犬静脉注射煎剂0.1g/kg,血压轻度下降0.25g/kg时,血压急剧下降,3~4小时内未见恢复。

白术酒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酒的功效与作用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我们所说的方剂。今天为大家介绍白术酒这种方剂。 【处方】 白术。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产后风痉,兼治中风。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处方】

白术1两,独活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妊娠中风痉,通身强直,口噤不开。 【用法用量】 以酒2大盏,煎至1大盏,去滓,分温2服,拗开口灌之。 【摘录】 《圣惠》卷七十四 【别名】 白术饮、一味白术酒 【处方】 白术4两。 【功能主治】 中风或中湿所致口噤不知人,骨节疼痛,遍身疼痛不能转侧;中

湿,口噤不知人,骨节疼痛,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忍者;破伤湿;感湿咳嗽,身体重痛。 【用法用量】 白术饮(《普济方》卷九十二)、一味白术酒(《时方歌括》卷下)。 【注意】 忌桃、李、雀肉。 【各家论述】 《法律》:此方专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盖以脾能健运,自湿不留而从水道出耳。然则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药乎! 【摘录】 方出《千金》卷八,名见《三因》卷二 【别名】 术酒 【处方】 白术25斤

【功能主治】 除万病,白发返黑,齿落更生,久服长年。主 【用法用量】 术酒(《圣惠》卷九十五)。 【注意】 忌桃、李、雀肉。 【摘录】 《千金翼》卷十三 【处方】 白术3两(捣碎),黑豆3两(炒令熟)。 【功能主治】 妇人中风,口噤,言语不得。 【用法用量】 以酒4升,煎至2升,去滓,分温4服,拗开口灌之。

中药400味之四十七:藿香

导言:学中医从中药开始,中药400味,每天学一点,今天第四十七味:藿香。 藿香正气水是家庭常见药,藿香正气水里面的主要成分为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 【采摘】 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略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功效】 1、用于湿滞中焦证。本品为芳化湿浊要药。若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 2、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既能化湿,又可解表。治暑用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者,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

3、用于呕吐。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也用于止妊娠呕,脾胃虚弱等。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小科普】药店中不同剂型的“藿香正气”有何区别? 同样是“藿香正气”,药店里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片之间都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不同剂型的“藿香正气”功效相似,但是吃起来却很有讲究。

熟悉“藿香正气”的人都不会对它特殊的味道感到陌生,由于含有治病的挥发油成分,使药物的适口性变差。 因此,对于没有吞咽困难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丸剂、胶囊剂和片剂。 在这3种剂型中:丸剂的刺激性气味最重;胶囊剂最难吞咽;片剂虽然没有上述两种缺点,但它及其容易变质,不易保存。

而对于有吞咽困难、或者对吃药有较大抵触情绪的人,则可以选择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液,它们更便于服用。 而此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而藿香正气(口服)液不含酒精。

中药药性400味口诀大全1-100

中药药性400味口诀大全,赶紧收藏吧!1-100 00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00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00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00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00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00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00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00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0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0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0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0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0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0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0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0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0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0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0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0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0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0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0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0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0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0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0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0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0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0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0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0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037.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038.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039.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040.白蔻辛温,能去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041.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042.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043.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中药材种类

中药材的种类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180~230种;全草类药材160一180种;花类药材60一70种;叶类药材50一60种;皮类药材30一40种;藤木类药材40一50种;菌藻类药材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种。动物类药材中,无脊椎动物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种;昆虫类药材30一40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药材40—60种;兽类药材60种左右。 (1)各地生产经营的中药材种类 中药资源显著的地域性决定了我国各地生产、收购的药材种类不同,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所经营的中药材种类和数量亦不同。全国各地生产、收购的中药材种类各具特色,构成了中药材区域化的模式。我国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以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居多,果实类药材次之。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广大地区以喜暖、喜湿润种类为多,叶类、全草类、花类、藤木类、皮类和动物类药材所占比重较大。我国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一般在200一300种;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约在300一400种。东北地区栽培(饲养)种类以人参、鹿茸、细辛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柏、防风、龙胆、蛤蟆油等为代表;华北地区的栽培种类以党参、黄芪、地黄、山药、金银花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苓、柴胡、远志、知母、酸枣仁、连翘等为代表;华东地区栽培种类以贝母,金银花、延胡索、白芍、厚朴、白术、牡丹皮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蝎子、蛇类、夏枯草、蟾酥、柏子仁等为代表;华中地区栽培种类以茯苓、山茱萸、辛夷、独活、续断、枳壳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蜈蚣、龟板、鳖甲、半夏、射干为代表;华南地区栽培种类以砂仁、槟榔、益智、佛手、广藿香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何首乌、防己、草果、石斛、穿山甲、蛤蚧等为代表;西南地区栽培种类以黄连、杜仲、川芎、附子、三七、郁金、麦冬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麝香、川贝母、冬虫夏草、羌活为代表;西北地区栽培种类以天麻、杜仲、当归、党参、枸杞子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甘草、麻黄、大黄、秦艽、肉苁蓉、锁阳等为代表。海洋药物以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海马等为代表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主产品种。中药材的大多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调拨,全国药材系统每年都要举办药材商品交流会。在全国交流会中交流的中药材一般在800一1000种,最多达几千种。在全国经营的药材品种中,常用药材大约500一600种,少常用药材200种左右,不常用药材约100种,还有少数冷门药。从各地经营规模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般为700一800种,中小城市一般在500一600种,县及县以下为300一400种。上海是我国经营药材品种较多的地区,据记载,最多时可达几千种。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的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到1995年版,收载药材种类明显地增加。

药性歌诀四百味

药性歌诀四百味 诸药之性,各有奇功,温凉寒热,补泻宣通。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相恶,立见吉凶。麻黄温散,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桂枝辛甘,解肌散寒,温经通阳,诸痹可痊。紫苏味辛,风寒可屏,安胎宽中,又使气行。生姜发表,止咳温中,痰嗽呕吐,开胃极灵。香薷味辛,化湿解暑,和脾散水,消肿止吐。荆芥祛风,入肺肝经,透疹利咽,止血炭用。防风甘温,止痉祛风,胜湿止痛,痹症可通。羌活辛温,胜湿祛风,风寒湿痹,止痛如神。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除湿止带,消肿排脓。藁本辛温,除痛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苍耳子苦,辛温有毒,杀虫止痒,善治鼻渊。葱白通阳,逐寒内外,捣烂调敷,疮毒自败。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咽透疹,舒肝和络。牛蒡子寒,风热多选,咽痛疮疹,肿消毒散。蝉蜕疏风,治疹不齐,凉肝止痉,明目退翳。豆豉辛寒,解表除烦,外感表证,懊不眠。桑叶苦寒,归经肺肝,疏风清热,明目平肝。菊花解毒,疏风明目,风热初客,肝阳亢入。蔓荆子苦,善清头目,风热炎上,头目痛楚。葛根解肌,生津升阳,消渴疹痢,外感项强。柴胡味苦,能泻肝火,退热疏肝,举陷升阳。升麻辛甘,清胃解毒,透疹发斑,升阳举陷。浮萍辛寒,解表发汗,透疹止痒,利水功擅。木贼退翳,善治目疾,赤昏翳障,便血亦医。 石膏大寒,泻火除烦,肺胃两清,敛疮宜锻。知母寒品,泻火滋阴,痰咳骨蒸,消渴引饮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利尿排脓,止呕缓咳。天花粉寒,清热化痰,生津止渴,疗痈引产。竹叶甘寒,清热除烦,热淋溲赤,烦热口疮。栀子苦寒,泻火除烦,吐衄黄疸,痈肿扭伤。夏枯草寒,降压泄肝,头目可清,瘿瘰可痊。寒水石咸,气分热燔,丹毒烫伤,喉肿火眼。谷精草平,入肝胃经,疏散风热,翳消目明。蒙花入肝,甘而微寒,清肝明目,赤涩昏暗。青葙子苦,清肝明目,肿痛目赤,翳膜障目。黄芩寒苦,湿热得除,止血安胎,泻火解毒。黄连泻火,燥湿清热,厚肠止痢,痈疮肿毒。黄柏苦寒,降火滋阴,热毒疮肿,虚热要药。龙胆泻肝,其性苦寒,燥湿清热,目赤黄疸。苦参清热,泻痢带黄,利尿杀虫,淋涩肤痒。犀角咸寒,凉血消斑,安神定惊,抽搐昏谵。生地凉营,养阴生津,热入营血,余热未清。玄参寒苦,养阴解毒,营热阴伤,疮肿可服。丹皮苦辛,凉化斑疹,散瘀消癥,退热阴分。赤芍入肝,凉血化斑,祛瘀通经,肿痛自安。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发斑疹,便溏忌服。银花甘寒,清解功专,热在卫气,痈疮皆验。连翘微寒,清宣上焦,温病初起,疮家圣药。公英解毒,疮痈可瘥,更疗黄疸,小便涩灼。紫花地丁,解毒力宏,消痈散结,蛇毒可用。大青叶苦,善解温毒,时疫发斑,喉痹痛楚。青黛咸寒,衄血发斑,热咳痈疮,小儿惊痫。穿心莲寒,清热功擅,温病热咳,淋痢皆痊。牛黄苦凉,解毒为上,豁痰开窍,息风止强。蚤休寒苦,消肿解毒,息风定惊,止痫缓搐。半边莲寒,利水解毒,蛇咬蜂蛰,水肿大腹。土茯苓平,梅毒克星,利节除湿,疮痈淋病。

400味中药速记药性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1) 人参: [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褐生津,调营养卫。黄芪: [歌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白术: [歌诀]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茯苓: [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甘草: [歌诀]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当归: [歌诀]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白芍: [歌诀]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赤勺: [歌诀]赤勺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生地: [歌诀]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熟地:

[歌诀]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xx: [歌诀]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xx: [歌诀]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xx: [歌诀]黄连味苦,泻心除言,清热明眸,厚肠止痢。xx: [歌诀]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xx: [歌诀]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栀子: [歌诀]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nu胃痛,火降小便。xx: [歌诀]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石膏: [歌诀]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xx: [歌诀]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xx: [歌诀]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 [歌诀]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闭。xx: [歌诀]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前xx: [歌诀]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升麻: [升麻]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桔梗: [歌诀]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xx: [歌诀]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xx: [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xx: [歌诀]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薄荷: [歌诀]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防风: [歌诀]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xx:

中药400味之二十一:白芍

学中医从中药开始,中药400味,每天学一点,今天第二十一味:白芍。 《诗经》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洧河畔,青年男女游春相戏、赠以芍药、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总令人几分羡慕、几分憧憬!捻一缕白芍的花香,满满的全是期待。 而白芍,退去花香,退去芳华,还是良药一味。

白芍是毛茛科白芍属植物,是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白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性味归经】 白芍性凉,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 【功效】 1、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主治阴血亏虚,肝阳偏亢诸证; 2、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效用】 1、美容护肤 被广泛的用于中医美容配方的制作,适用于皮肤干燥、萎黄、黄褐斑、色素沉淀等皮肤,中医中认为白芍能够使皮肤润泽光滑、白皙而富有弹力。 2、抗菌消炎 白芍药含有很多天然的用药成分,能够帮助人们消灭体内的多种致病菌,从而阻止体内出现炎症的情况。

3、保护肝脏 白芍药所含有的天然抗病毒成分能够抑制一些病毒的活性,从而阻止了这些病毒对肝脏的伤害。 4、补益气血 白芍药是一种具有补益气血作用的中药。能够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对心肌缺血以及贫血都有良好的调理和缓解。 【禁忌】 1、白芍属寒凉之品,有酸寒收敛的作用,故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用量过大或单味用。 2、妇科调经用时,属虚寒者,不宜用量过大或单味用。 3、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4、孕妇产后不宜用量过大或单用。

伏苓白术功效和作用

伏苓白术功效和作用 白术是一种草本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中医常常用它的根来入药,具有止汗、安胎等药用价值;而茯苓也是一种中药材,是一种寄生在松树上的菌类植物,具有安神宁心、利水祛湿的作用,多生长在我国南方。茯苓和白术两种都是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两者一起搭配又有怎样的功效与作用呢。 1、白术茯苓同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症,以下为大家分享常用的白术茯苓食用方法通过中医药膳达到利湿祛湿的效果。白术茯苓粥的做法其实及其简单!以下向大家介绍的白术茯苓粥的做法!成本低廉,操作也并不复杂,而口感鲜美,也不失为美味佳肴!尤其是换季了,家中的老年人可以适量吃点白术茯苓粥,营养又易消化。 2、现在的人都喜欢养生,都会定期到药材铺买一些药材来补身体,你对药材了解有多少呢,下面为你介绍白术茯苓,白术,白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中药药材,它在治疗疾病上有着突出的效果,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而且还能止汗,安胎。 3、茯苓甘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所以常用于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与白术、泽泻等配伍,用于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及或水肿、小便不利;与滑石、阿胶、泽泻等配伍,治疗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之水肿;与附子、生姜同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肿症。茯苓能健脾补中,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

乏力等症。与桂枝、白术、甘草配伍,用于治疗痰饮之目眩心悸。 4、这样祛湿简便,适用于大多数身体有湿的人,茯苓和白术是药性平和的上品。它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当身体有湿的时候,它们主要作用是祛湿。当身体正常了,就停止祛湿,开始发挥健脾的功效。所以茯苓和白术这两味中药,不仅可祛湿利湿,还能健脾,是治病和养生都非常好的药物。

中药分类速记歌诀

解表药 1、发散风寒麻桂紫,荆防白羌藁本细; 生姜辛夷苍耳子,香薷葱白淡豆鼓。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细辛、生姜、辛夷、苍耳子、香薷、葱白、淡豆鼓) 2、发散风热牛蒡子,薄荷桑叶蔓荆子; 葛根柴胡加蝉蜕,升麻木贼浮萍菊。 (牛蒡子、薄荷、桑叶、蔓荆子、葛根、柴胡、蝉蜕、升麻、木贼、浮萍、菊花) 清热药 1、清热泻火石知栀,夏寒青天淡竹叶, 竹芦决明密谷精。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寒水石、青葙子、天花粉、淡竹叶、竹叶、芦根、决明子、密蒙花、谷精草) 2、清热解毒金连大,穿牛蒲紫骚拳半; 射豆马齿头秦鸦,红酱蛇鱼荞土茯。 白鲜蔹漏慈绿熊。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穿心莲、牛黄、蒲公英、紫花地丁、骚休、拳参、半边莲、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鸭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草、鱼腥草、金荞麦、土茯苓、白鲜皮、白蔹、漏芦、山慈姑、绿豆、熊胆)3、清热燥湿芩柏连,龙胆草兼苦参炫。 (黄芩、黄柏、黄连、龙胆草、苦参) 4、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牡丹紫犀牛。 (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紫草、犀牛角) 5、清虚热药青白薇,地骨银柴胡黄连。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泻下药 1、攻下黄硝番芦荟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2、润下火麻郁松仁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3、峻下甘巴京芫花,商陆牵牛千金子。 (甘遂、巴豆、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千金子) 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独威乌,伸木蚕寻海路通。 徐长白花海桐皮 (独活、威灵仙、川乌、伸筋草、木瓜、蚕沙、寻骨风、海风藤、路路通、徐长卿、白花蛇、海桐皮) 2、祛风清热秦防桑,雷公络石豨臭梧。 (秦艽、防己、桑枝、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臭梧桐) 3、祛风强筋桑五加,虎骨狗脊丝千年。 (桑寄生、五加皮、虎骨、狗脊、丝瓜络、千年健) 化湿药 芳香化湿藿佩苍,厚砂白草草豆蔻。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薏苡仁,茯猪泽葫冬瓜须; (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葫芦、冬瓜皮、玉米须) 2、利尿通淋车前子,通草木通地肤子; 石韦滑石冬葵子,瞿萹海萆灯心草。 (车前子、通草、木通、地肤子、石韦、滑石、冬葵子、瞿麦、萹蓄、海金沙、萆薢、灯心草) 3、利湿退黄茵陈蒿,金溪地垂积虎杖。 (茵陈蒿、金钱草、溪黄草、地耳草、垂盆草、积雪草、虎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