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120611

保险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120611

保险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120611
保险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120611

本期目录

行业发展现状 (4)

现状 (4)

降息对保险业利弊互现 (4)

保险密度提升 保险深度略降 (4)

规模保费增长持续萎靡 (5)

问题跟踪与分析 (6)

产寿险双双遇瓶颈 保险商在博弈中急寻突围 (6)

用长远眼光看待寿险低迷 不应盲目恐慌 (7)

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时机尚不成熟 (8)

完善责任险探索意外险 医患关系能否系保险带 (9)

银行系保险公司不断扩容 后劲不足背靠大树难乘凉 (10)

行业影响因素 (11)

政策监管 (11)

国务院:适时引导保险机构到境外开展国际业务 (11)

保监会:力推营销员转正 险企希望不要“一刀切” (12)

保监会:保险业偿付能力改革起步 13个项目组年内成立 (14)

宁夏出台政策实施种子生产保险试点 (15)

宏观经济 (15)

减息反映经济不乐观 (15)

基准利率下调 边推经济边改革 (16)

高盛:经济4月已触底 政策仍趋放松 (16)

外媒称中国5月份经济数据出现好转 (17)

关联行业 (18)

银保业务亟待银行渠道“救赎”? (1)

8 2012/06/11

券商基金分羹险资投资管理费保险资管面临大转型 (21)

经济数据好坏参半现券收益率小幅走低 (22)

避险情绪高涨债券基金大肆“吸金” (22)

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信托公司压力渐大 (23)

竞争面 (24)

央行降息带动债券收益率下行 (24)

一季度房地产信托"双降"显弱势 (25)

去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超2.4亿元 (26)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27)

发展趋势 (27)

安联表示中国寿险业未来几年将有较大增长 (27)

穆迪展望中国财险及意外险未来保费会有强劲增长 (27)

加强IT建设推行车险“无纸化理赔” (28)

发展机会预测 (29)

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 (29)

快递市场管理新规催生保险新空间 (29)

行业发展现状

现状

降息对保险业利弊互现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6月8日起,将一年期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倍提高至1.1倍,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从0.9倍调整为0.8倍。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将从3.5%下调至3.25%,而五年期存款利率将从5.5%下调至5.1%。这是央行自2008年底以来首次降息,对保险业的影响总体来说有利亦有弊。

先谈谈降息对保险业有利的影响。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利好是,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保险产品吸引力将提升。保险公司目前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遍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与大多超过5%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相比并无吸引力,这也是导致2012年以来个险及银保新单保费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普益财富日前发布的理财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产品的收益率还维持在5%以上,但二季度收益率下行幅度加剧。截至6月7日,本月人民币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4.5624%,较1月份的5.2396%已下降0.6772个百分点。且近期市场上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难觅踪影,收益率维持在5%以上的产品数量也大幅减少。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已处于下降通道。如果银行理财收益率能降至4%以下,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将显著提升,利好保单销售。”申银万国保险分析师孙婷说。

此外,银保趸交短期产品满期支付资金缺口将收窄。2007年-2008年高利率时期,寿险公司销售了大量趸交5年期产品,这些产品将于今明两年进入集中赔付期。2011年,保险投资收益率仅为3.6%,相对于降息前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5.5%,有将近2个百分点的资金缺口。此次降息,将缩小集中赔付的资金缺口。当然,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因为趸交银保产品占保费比例较大,获利更大。而新华保险由于银保产品期交占多数,中国平安的银保产品规模相对较小,因此都受利好影响不大。

降息对保险投资的不利影响也显而易见,因为非对称降息降低了新增长期债券和协议存款的收益率,影响了保险公司新配置资产的收益率,负债成本因为存款利率不变而保持,这样将导致保险公司获得利差的能力下降。

“就净利润受到的影响而言,协议存款的投资收益率将基本稳定在当前5.6%-5.7%的水平。但是,债券收益率曲线潜在的下滑和平坦化趋势将损害新增投资和再投资的收益,不过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可能改善的A股投资收益所抵消。”高华证券保险分析师赵慧颖预计,中国寿险企业2012年盈利受到的负面影响为0.7%-2.9%。

总体而言,因降息带来的行业利好并不会立刻显现效果,但对处于发展低谷期的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来说,降息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宽、销售误导问题治理等)和利率市场化力度加大,保险业或将缓慢走出低谷。

返回目录保险密度提升保险深度略降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11年,保险密度有所提高,保险密度区域差异仍然明显;保险深度略有下降,主要受保费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其中北京、上海保险深度降幅居全国之首。

保险深度略有下降

报告显示,2011年,保险密度为1062元/人,较上年提高100元。保险密度区域差异仍然

明显,总体呈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北京、上海、天津仍然位居前三,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但提升速度较快。

“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人们的保险意识较强,以及人均保费收入相对较高,所以发达地区的保险密度比西部地区偏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说。

报告同时显示,2011年,保险深度为3%,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下降幅度最大。报告认为,保险深度略降,主要是受保费收入增速放缓影响。

对此,王国军表示,发达城市的GDP增长较快,而这些地区保险行业竞争相对激烈,银保产品种类较多,导致保费收入增长缓慢。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则认为,保费收入的计算口径发生变化,也是导致保费收入减少的原因。

此外,2011年保险公司数量在各地区的分布较比去年有略微变化,例如,2011年东北地区保险公司数占4.3%,比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对此,王国军表示,国内保险公司的数量有限,有一个公司发生转移,就会导致数据变化,但影响不大。

人身险增速放缓明显

报告指出,2011年,保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指原保险保费收入,下同)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省保费收入超过千亿元。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9721亿元,增速为6.8%,增势放缓。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8696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025亿元。中资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市场份额的96%。

而财产险继续保持较快增势。2011年,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617.9亿元,占全国保险业总保费收入的32.2%。中资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据了98.9%的市场份额,居主导地位。从全国各省份看,江苏、广东、四川财产险保费收入占比提高幅度居全国前三位。

返回目录规模保费增长持续萎靡

尽管保监会还未公布5月份的单月规模保费,但在旧准则下,出现同比下滑及延续年初以来的疲弱态势已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中金公司认为,在个险渠道,虽然总保费受到续期业务驱动单月同比增长约10%,但新单保费单月同比下降约20%;在银保渠道,预计总保费单月同比下降20%,主要由于新单保费同比大幅下降30%,但降幅相比上月有所收窄。

新单保费大幅下降

中金公司认为,就上市公司而言,公司间增速差异进一步缩小。具体来说,在个险渠道,该机构预计仅中国人寿5月单月新单保费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太保寿险和新华保险均呈现个位数同比下滑,而太平人寿则出现两位数同比下降。在银保渠道,中金公司预计中国人寿和太平人寿5月表现优于同业,银保新单单月同比下降约20%,其他公司均大幅下滑30%以上。

此外,近日保监会公布2012年一季度各寿险公司规模保费和标准保费数据,虽然寿险业规模保费同比上涨0.9%,但标准保费同比下降3.0%。具体来说,太保寿险、新华人寿、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的标准保费同比变动为6.2%、2.0%、-12.1%、-12.9%。中金公司预计,寿险业1~5月累计总保费同比略有下滑;新单保费则大幅下降,其中个险新单同比下降15%,银保新单同比下降30%。

关注资产配置期限活化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策略对资本市场有着重要影响,无论是其直接权益投资还是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持有权益资产。如果寿险保费增速持续维持低迷状态,无疑对目前保险资产本已十分脆弱的长期投资理念雪上加霜,同时也可能会对资本市场资金面形成负面作用。华创证券认为,之所以一直强调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分析保险公司,是因为保险承保业务能否形成稳定连续、低成本的现金流入,决定了究竟能够为资产配置提供多

大的回旋余地,从而影响长期投资收益率。

2011年以来,受市场利率上升、银保渠道收缩、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揽存、信托产品大量发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人身险发展遭遇瓶颈,保费收入低于预期。虽然加息周期已见顶,人身险保单销售吸引力有望逐步恢复,但是力度将较为有限。同时,由于增量资金有限,难以在资金利率较高阶段新增债券、协议存款等固定收益产品。同时,也难以实现权益资产低位补仓,不仅影响受托资产当期整体收益提高,也会影响潜在长期收益。

华创证券认为,随着目前负债扩张速度的减缓,以及个别公司退保金居高不下,流动性匹配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很多公司开始关注资产配置期限的活化,可能对长期期限匹配和收益率提高形成不利影响。该机构还认为,基于对增量负债增长的悲观预期,一些保险公司去年底以来重点确保资金运用的绝对收益,在风险及流动性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生息资产占比,选择债券、协议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中更具配置价值的品种,提高权益投资操作灵活性,优化权益结构,逐步化解资产浮亏。

返回目录问题跟踪与分析

产寿险双双遇瓶颈保险商在博弈中急寻突围

从2010年的“双丰收”到2011年的“冰火两重天”,再到眼下“各有各的苦”,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下,我国产、寿险行业分别陷入了效益减退、增速下滑的窘况。不经意间,保险商们的突围战扑面而来。

寿险:

中小公司或遇现金流压力

6月酷暑来袭,寿险商们却忽感凉意上心头。困扰他们的不仅有股票缩水,另外盼了又盼的保费增速回暖预期,一次次升温而后又落空。

“个险增员难、拉高件均产能难、提升银保产品吸引力难。”谈及眼下寿险业销售现状,一家寿险公司营销经理直呼“三难”,“感觉无从下手。这样的环境倒逼我们被动转型,但又怕转型会冲击短期规模,左右为难。”

这亦直观地反映到了数据上。从一份最新内部同业经营情况月报来看,5月,寿险单月保费规模延续了年初以来的疲弱态势。体现在同比、环比上,一些寿险公司保费成绩单不仅告绿,甚至还是两位数下滑。

然而,在惨绿一片的成绩单上,市场中人还是留意到了寿险“老大哥”中国人寿的异动。在5月单月新单保费这项指标上,中国人寿逆势实现同比两位数正增长,而其余主要同业普遍呈个位数同比下滑。

探究增长的源头会发现,鲜明的差异,主要来自中国人寿在产品上的“突围”。知情人士透露称,其自5月开始销售“新版康宁终身重疾险”,仅仅一个月,已经成为其个险渠道前三大主力产品。“与旧版相比,新版变动不大,有点新瓶装旧酒的味道,不过却直接拉动了当月保费。”

相比之下,中小寿险公司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难题。“产品满期给付骤增与保费增速下降,导致资产配置难度加大,致使资本补充机制不完善的中小寿险公司面临现金流压力。”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告诉记者,尤其是2007年至2010年间,不少中小寿险公司大规模销售了三至五年期的银保产品,如何做好这些产品的满期给付预案,考验着这些公司的运行智慧。

产险:

费率走低、手续费走高

相比寿险大环境的悲凉,产险行业的日子相对好过些,至少保费规模目前较为稳定。然而,今年以来出现的费率走低、手续费走高现象,不容忽视。

郝演苏告诉记者,据他近期在地方调研所知,目前,主要产险业务都存在费率下调预期,预期最高的险种按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意外险、车险、货运险、企财险、责任险、短期健康险。经济低迷环境,为市场份额铤而走险者不绝。

经济环境低迷,加上增多粥少,导致部分产险公司自降身价。“之前去谈一笔货运险单子,但最后谈下来的价格,我们实在无法接受,只要拱手让给另外一家产险公司。”一家中资产险公司高管大吐苦水。“一些产险产品的费率几乎是白菜价,费率越来越低,手续费却越来越高。”

此现象一旦蔓延,将不可避免吞噬掉产险市场的部分效益。与此同时,保监会三令五申,严禁产险公司不惜代价违规抢规模。在监管重拳及效益下滑的左右夹击下,多数产险公司暂且压抑住了违规冲动,急寻突围之路。

有产险公司注意到了汽车行业新政下的商机。“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和下乡政策将出台,这将间接带动车险增量上升,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一家产险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说,他们正在加紧研究二线城市、县域市场的车险机会。

返回目录用长远眼光看待寿险低迷不应盲目恐慌

前不久,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某论坛上表示,目前保险业正值“寒冬”。近日保监会披露的2012年前4月保险业经营数据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数据显示,前4月寿险公司共实现原保费收入4107亿元,同比下滑了0.13%。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寿险业出现负增长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负增长也正在促使发展方式转型与业务结构调整,对于行业发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应理性看待当前的“寒冬”,而不应盲目恐慌。

4月份各寿险公司数据的出炉,也打破了之前寿险业拐点即将出现的预期。究其原因,华创证券分析认为,今年初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加强保单销售力度,寿险保费收入在1 月份如期出现“开门红”,但这种“开门红”的高费用模式难以持续。从监管层面看,今年以来保监会大力治理人身险销售误导,要求调动监管部门、保险机构、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综合治理的局面,这在短期内对寿险销售,特别是银保渠道的复苏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从保险公司看,粗放式经营模式难以为继,纷纷主动追求转型,例如国寿减员增效、太保“聚焦期缴,聚焦个险”、新华追求“保险回归本源”等,这种转型过程的艰难在短期内也会拖累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速。

对于年内寿险业的保费预期,当前市场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从保险基本面来看,2012年保费很难有反转,可能走出“L”型走势。平安证券分析师在展望二季度时也表示,各公司的业务表现难有改观,受制于产能和人力提升,预计个险新单增速会出现同比下降,受市场环境影响,银保业务低迷的情况依旧无解。

而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则认为,全年寿险业保费增速将出现先抑后扬的局面。该观点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首先,随着2012年银根逐渐放松,市场利率下行,流动性开始缓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对保险产品的替代效应会减小。其次,为了改善保险公司增员问题,一系列措施正在出台,如上海保险业放低营销员的招聘门槛;保监会鼓励寿险公司尝试“双合约制”,给广大营销员一个最起码的身份和最基本的保障,而保险营销员的待遇提升必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增员;养老险或将成为寿险行业未来结构调整的突破点。

当然,无论是寒冬持续还是提前过去,我们可以预计当前寿险业遭遇的挑战将使寿险市场出现新的变化,转型必将是未来几年寿险公司发展的核心命题,而这种转型对于寿险业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与目前增速放缓相关的一系列难题都是问题的表象,例如所谓的增员难等等,真正的问题和难点是依靠人力和机构扩张的策略走到了尽头,因此上述问题不应成为市场的担忧。而来自外部的现实约束将加速行业转型的速度,促使寿险公司放弃低效人力增长计划,专注于提高人均产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代理人准入门槛。例如友邦保险2011 年年

报显示,其始终坚持优秀代理人队伍策略,推广较为复杂的储蓄和保障产品,在中国市场多年耕耘的努力正在进入收获期。

此外,转型时期各寿险公司战略取向也出现明显分化。2012 年1月至3 月份,寿险市场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公司主动放弃无效益的增长,增速普遍放缓,而一些中小公司势头迅猛,特别是一些银行系保险公司增速高达100%以上,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一个积极的变化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速也在加速,表明保障型产品的市场空间将逐步释放。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的个险转型将朝着组织型绩优、精英化以及大众服务型几个方向分化。在与银行博弈以及对银保渠道的重新评估中,银保产品也将出现调整,这些都将有利于寿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返回目录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时机尚不成熟

在前不久卫生部医改办召开的长期护理保险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迫在眉睫。笔者却认为,护理保险虽然是一种具备社会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但现阶段我国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时机并不成熟,应当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之中。

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3%。有专家测算,中国到2040年或2050年将有接近四亿老人,届时中国不仅GDP超过美国,老年人口也将超过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现有总人口之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风险也将愈发严重。老年风险涵盖收入风险、疾病风险和失能风险,分别需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三种不同机制予以化解。《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失能老人的增加,一方面带来的是老有所养、体面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带来了所谓的“赖床”现象。

长期护理保险在发达国家早已有之,按照照护对象不同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和残障长期护理保险。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分散和转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压力与风险,稳定劳动关系,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发育成熟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老年护理保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

早在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但由于制度模式定位模糊以及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加之卫生、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多头管理但又没有牵头部门,因而迟迟未能正式启动。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阶段在我国发展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模式尚不具备可行条件。第一,难以抉择是采取普享型还是选择性制度模式。如果全民普享,如何应对城乡居民缴费能力的巨大差距?贫困老人的服务费用应由谁承担?如何解决不同健康状况带来的不同需求?如果实行只面向城镇职工居民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又将有悖于公平与和谐社会、全民覆盖的目标。

第二,难以拟定资金来源、缴费主体及比例。服务费用筹措是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关键。社会保险实行雇主、雇员双方缴费,企业、个人与政府三方负责的原则,缴费率需要建立在精算预测方案的基础上。目前我国企业为职工“五险一金”所支付的成本已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40%以上,为职工缴纳不超过工资总额十二分之一的企业年金,如果再让企业来负担护理保险可能会很难。

第三,很难选择是采取现收现付、基金积累抑或部分积累统账结合的基金财务模式。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应是长期险种,需要进行纵向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实行基金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或者部分积累统账结合模式,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那么基金的统筹层次、保值增值将如何安排?尤其基金缴费率的测定和保障水平的确定是主要难点。

第四,难以确定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受益资格和发放条件。是参照养老保险以60岁为法定发放年龄,还是以参保者对护理的需求划分?如果根据护理需求划分,那么评定标准又是什么?如果只为体弱者、失能者提供护理费用补偿,那么健康群体的待遇如何计发?这同样要充分考虑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第五,难以处理牵头单位、主管部门等管理机构与运行体制方面的问题。如果由卫生部门负责制度建设,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处理缴费率、投资渠道、基金入市、保值增值等问题,当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料服务出现界定不清时,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应该怎样操作?当老年护理需求大收费高时,会导致卫生行政资源的膨胀、医疗救治资源的浪费。如果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由人社部门主导,虽然可在基金管理、财务运行和缴费率,但不利于根据对护理的需求等级在待遇给付上进行划分。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应当分阶段、分步骤地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现阶段,应先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员工福利计划,参照企业年金模式纳入企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由雇主、雇员共同缴费,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再用缴费形成的基金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第二阶段,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法定、有较强承受力和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规定在职人员缴纳统一固定的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均摊,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积极鼓励寿险公司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还应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法,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期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洁)

返回目录完善责任险探索意外险医患关系能否系保险带

责任险可化解“赔偿难”

记者:很多医患纠纷,缘于医疗效果不佳甚至失败,而导致纠纷难以解决的关键之一,是医患双方对是否赔偿、赔偿多少相持不下。有没有一种制度设计,可以有效规避医疗风险?

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张滨:国际上,医疗行业被公认为高风险行业。一旦医疗缺陷发生,为了更有效地补偿患者,同时给医生较稳定的职业保障,不少国家推行一种特殊的责任保险医疗责任险。简单说,就是医生或医院投保缴费,发生事故或意外后,由保险公司赔付患者。

南汇中心医院院长余波:医责险在国外已推行数十年,投保极为普遍。我认识的国外同行几乎都买了保险。在美国,很多州强制医生必须买保险,有的执业医生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于投保。虽然代价很高,但美国医生都认为值得,因为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赔偿责任就落到保险公司身上,不会发生国内患者来医院吵闹的现象,医生可以专心治病,放心行医。

浦东新区医调办负责人涂建设:在医患纠纷调解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赔偿难,很多责任明确的案例因此久拖不决。而国外成熟的医责险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赔偿资金来源和理赔渠道,医患纠纷相对国内要少很多。

张滨:医责险不仅保护医生。在欧美,保险公司会对投保医院和医生进行严格审定,从业人员素质太差的医院会被拒保,医生如果出事,次年的保费会大幅上升这种间接的监督和敦促,对提高医疗质量无疑大有裨益,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医责险不能“纯商业”

记者:据了解,上海从2002年就开始实施医责险,但为什么没有产生国外那样的积极效果,医患纠纷还是越来越多,甚至冲突越来越激烈?

余波:目前我国推行的医责险还很不完善。首先是险种单一,多数保险公司只承保医务人员因过失造成的人身损害,而对于医疗意外产生的损害赔偿一般不在承保范围内。其次是赔偿限额低,单个案例最高封顶赔偿限额30万元,一家医院一年累计赔偿最高限额为200万—300万元。上海一年的保险总额只有4000多万元,与实际支付额相差甚远。此外,理赔过程也很繁琐。所以,纠纷发生后,大多数还是医院和患者私了,医责险并没有发挥将纠纷引出医院的作用。

张滨:这个问题要两面看。医院觉得投保未得到理想中的保障,没有积极性;保险公司则认为现在医患纠纷不断上升,赔偿越来越高,风险太大,不愿意扩大承保范围、提高保额。

余波:所以,有必要改变目前医责险纯商业运作的模式,建立公益性质的医责险制度。建议由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招标,组成由多家保险公司参与的共保体,税务部门适度减免税费,保险公司则按照“公正公平、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经营理念,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保额,真正发挥“保险带”的作用。

涂建设:理赔方式也可进一步改善,并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无缝对接”。签订调解协议书时,保险公司应在场,直接理赔,而不通过医疗机构当事方账户支付。这样,赔偿瓶颈打通,医患纠纷处置一定顺畅不少,对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病人也应当“保意外”

记者:据了解,现在申请医疗鉴定的案例中,最终结果不属于事故的占了绝大部分,多为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或意外。对医院来说,医疗缺陷是概率事件,总会发生,但对患者来说,概率落在自己身上就成了百分百,人财两空。怎样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利益?

张滨:除了医责险提供补偿外,还可以探索研究建立医疗意外险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患者在接受有较大风险的治疗前,要求购买意外险,如果发生不良后果,不论是否责任事故,都可以获得赔偿。

记者:听上去像交强险?

张滨:对,医疗意外类似交通事故,属于“风险预期必然会发生”,事实上现在手术前本人或家属要签知情同意书,如认可“麻醉风险是万分之一”等,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前提下,借鉴交强险设立医疗意外险,完全合情合理。我估计,如果医疗意外险普遍推行,患者有了经济上的合理保障,医患纠纷会因此减少九成,医疗环境会大为改观。

记者:这是不是把医疗风险全部推给患者承担,产生新的不公平?

张滨:确实,当前国情下,医疗风险令医患都防不胜防,与整体上资源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脱不了干系。为了维护公平,医疗意外险不能都由患者掏钱,政府、医院都要支付一部分。也就是说,多方筹资投保,多方共担责任,最终多方共赢。

涂建设:要提醒的是,保险并不能解决医患之间的全部矛盾。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增加资源供给,改变目前医生太忙太累的局面,这是减少纠纷的根本之策。

返回目录银行系保险公司不断扩容后劲不足背靠大树难乘凉

2010年10月,工行宣布以12亿元购买金盛人寿60%的股权。时隔一年多,工行终于获批成为金盛人寿的控股股东,银行系保险公司又添新军。从2009年以来,银行系保险公司不断扩容,这些拥有银保渠道的特殊优势的公司,是否真的“背靠大树好乘凉”?

银行系险企扩容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此后,多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

2009年,交行收购中保康联51%股权,将其更名为交银康联人寿。2010年5月,北京银行收购首创安泰50%股权,将其更名为中荷人寿。2011年1月,建行收购太平洋安泰人寿51%股权,将其更名为建信人寿。2011年2月,农行26亿收购嘉禾人寿51%股权,成迄今最大一

笔银行收购保险公司案例。

2011年2月至今一年多,都未见新的动静。而工行入主金盛,也是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等待。

日前,保监会发布公告称,批准工行收购金盛人寿60%的股权申请。根据公告,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和安盛中国公司分别将其持有的金盛人寿36.5%和23.5%的股权转让给工行。转让完成后,安盛中国公司持有金盛人寿余下27.5%股权,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持有12.5%股权。同时,金盛人寿名称变更为“工银安盛人寿”。

渠道优势尚未凸显刚加入银行系保险公司队伍的金盛人寿,今年以来的业务发展似乎并不理想。年报显示,该公司过去三年累计亏损约3.72亿元,其中,2011年净亏损达1.96亿元,亏损额度同比飙升154%。而今年前4月,该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28亿元,同比下降近四成。未来,该公司能否借助工行庞大网络,推动业务增长,受到业内关注。

一般说,银行系保险公司保费规模会有一定增长,如交银康联今年前4个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为39%,建信人寿的同比增速高达626%。不过,从整个市场排名看,银行系保险公司还处于弱势,如建信人寿前4个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8.27亿元,在近60家中外资人身保险公司中排列第20位;而交银康联以2.94亿元排名42位。

业内人士指出,众多银行系保险公司后劲不足,目前还未突显优势。“保险公司与银行股东尚处于磨合期,领导班子经营理念等都在调整适应中;银行系保险公司此前本身规模较小,铺摊子扩张需要一定的时间;2011年遭遇银保新规,使最具优势的银保渠道受到限制。”

此外,在产品创新能力方面,银行系保险公司有待提高。招商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对于银行入股的保险公司,银保的深入合作,除了将保险公司的产品拿到银行销售外,还可基于银行客户的特点设计一些产品。不过,目前银行控股保险公司后,并未马上推出较适应客户群体的产品,说明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混业经营”模式。

返回目录行业影响因素

政策监管

国务院:适时引导保险机构到境外开展国际业务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制定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稳步推进金融国际化,适时引导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到境外开展国际业务。

《意见》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包括: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推进金融国际化、深化国际经济合作。

在稳步推进金融国际化方面,《意见》提出:

一要适度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扩大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主体范围,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推进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开办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金融资产境外发行。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健全对外债权债务管理。有序扩大证券投资主体范围,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研究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股票、债券、

基金等,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有价证券,拓宽境内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渠道。进一步研究放宽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及拓展境内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

二要扩大人民币对外使用。积极稳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对外贸易、跨境投融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保障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渠道畅通便利。推动境内人民币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与有关国家开展双边本币互换,支持有意愿的经济体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逐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功能。

三要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国际化。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并购等多种渠道,到境外开展业务,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金融服务支撑。支持国内大银行在提升对内金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金融运作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适时引导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到境外开展国际业务。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审慎,适时引入高质量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机构战略性重组。

《意见》还提出,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深度挖掘传统服务贸易潜力,努力扩大文化、技术、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扩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检测与分析、管理咨询和先进环保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的服务进口。

《意见》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联合制定。全文包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三大部分和18项措施。

此外,《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健全科技开放机制,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提高宏观管理水平。

返回目录保监会:力推营销员转正险企希望不要“一刀切”

近期,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在业内引起关注,因为它不仅涉及到300多万保险营销大军的归属,还涉及到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这次应该是动真格的了,通知言辞坚决,也有了具体方向。”一位保险中介公司人士对自己表示。

对于此次改革,保险公司仍抱有担忧和疑虑。“现在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但是这不是项轻松的任务,特别是在保险业务整体下滑,保险公司盈利下降的时局下,转为员工制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成本升高,反而会将成本转嫁到代理人身上。”一位中国人寿人士如是说。“国寿有代理人60多万,平安40多万,太保30多万,整个行业代理人超过300多万,因为牵扯人员太多,简单一刀切将会引起行业大波动。”一位太保人寿分公司负责人表示。

据悉,保监会中介部在正式全面改革前,将选择一两个省份进行试点,新增营销员严格按照劳动法依法用工,目前已经有机构开始上报。不过,在保险行业运行整整20年的代理人制度是否会发生彻底改观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强硬的改革

王青(化名)是某合资保险的保险代理人,大专毕业的她已经做了两年保险代理人,虽然资历尚浅,但是已经积累了不少老客户,尽管如此,每天奔波在路上的她依然感到很没安全感。近日,她特别关注对于保险代理制度改革的报道,对未来的员工制、薪酬体系非常期待,但是不知道期待中的这些什么时候才会实现。

从1992年到今年,保险代理制度已经运行整整20年,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近日,保监会在保险行业下发了《征求意见稿》,相比较两年前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措辞坚决,并且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改革方向,比如保险产销

分离、鼓励与营销员签订劳动合同、学历提高到大专以上、改变“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机制。

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表示,代理人制度是保险行业的基石。当初在友邦引进代理人制度之前,平安就一直想做,但是由于刚改革开放不久,佣金制颇受排斥,一直没有推广成功。后来国家税务机关对此进行特批,各家均开始采用,这成就了国内保险业庞大的规模,但是与此同时,也藏有隐患。

对于这种情况,保监会在上述文件中总结为,保险代理营销用工方式不符合《保险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商登记管理规定;金字塔式的营销管理组织架构和收入分配机制类似传销,营销队伍大进大出、素质低下,保险行业已经迈入广增员、高脱落、低素质、低产能的恶性循环,损害保险行业形象,危及行业可持续发展。“其实目前不仅有销售误导的问题,还有代理人数量造假问题。有些已经离开了,但是不纳入统计;有的则为了完成增员任务,故意造假。”上述寿险公司负责人曾去地方分公司考察,数据显示有近2000人的代理人,但是其中有近500人基本不来,活动代理人仅1000人左右。“这个行业太浮躁,保险公司只关心保费,对代理人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支持,未来的代理人制度需要走专业化、精英化道路,比如控制学历、加强培训。”三年前,在南京工作的保险代理人小嵩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大型寿险公司工作,入职初期就写过保险代理制度的思考。几年下来,他表示依旧喜欢这个工作,他特别希望这次的改革能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精简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而不是单纯从改善代理人待遇、保障方面修修补补。

“其实这些问题都讲了很久,但是到现在都没有推行下去,我们天天都在关注代理人制度改革,期望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小嵩说。

从征求意见稿看出,此次监管部门推行改革的意志比较坚决,代理人也期盼热切,但是对于中间的保险公司来说,他们对改革抱有担心和疑虑。

“现在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但这并不是个轻松的任务。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成本,尤其这两年保险业务整体下滑,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如果转为员工制,有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成本升高,反而会转嫁到代理人身上。”一位中国人寿人士对本报表示,“有了基本工资,代理人佣金收入必然会减少,而有些兼职业务人员恐怕要离开”。

“国寿有代理人60多万,平安40多万,太保30多万,整个行业代理人超过300多万,因为牵扯人员太多,简单一刀切将会引起行业大波动。”一位太保人寿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银保渠道萎缩,代理人增员难、出单难,亟待提高保险积极性,但是员工制度的改革反而有可能会导致流失更多代理人,失去展业积极性,导致保险业的大波动。”上述太保人寿人士表示。

据悉,保监会中介部在正式全面改革前,将选择一两个省份进行试点,新增营销员严格按照劳动法依法用工,目前已经有机构开始上报。“应该是省内没有法人总部机构、对市场监管力度比较大的区域。”一位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险企希望不要一刀切

上述太保人寿人士表示,代理制度是当初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也是符合保险发展规律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励保险代理人做业务。目前全国有300多万代理人,如果全部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也就只有30万人达标可以“转正”。

据悉,前几年上海曾对代理人学历标准提高到大专,但是一年下来,代理人数量很难增长,现在标准又恢复到从前。

他表示,现在是保险业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希望监管层在治理误导销售的同时,能考虑到保险业的困难。今年4月份,保险行业累计保费出现同比负增长,且5月份情况更不容乐观。

因为无论怎样改革,成本关是保险业大佬必须直面的难题,“保险代理人流动性很大,大进大出,进来后,保险公司提供培训、提供保障,受不了做保险的压力,有的几天就走人了,这之前的投入全部成为泡影。”上述中国人寿人士表示。

而为了支持保监会治理销售误导和推进改革的决心,有的公司提出了新老划断的办法。“目前行业有300多万营销代理人,其中老的代理人自1992年、1995年的下岗潮进来,文化层次不高,再过两三年就到退休年纪了。他们对保险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有销售误导的负面影响,但是一刀切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但是保监会的高要求可以对后期加入的年轻力量适用,以往老代理人既往不咎。”上述国寿人寿表示。

不过,这个提议也受到质疑。“这个队伍本来流动性就很大的,对这300万如何界定,新的执行,老的不执行也不公平。”

一家大型保险中介负责人表示,保监会提出鼓励保险公司深化与保险中介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专属代理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等。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这次改革对壮大中介市场队伍,加大市场话语权是个机会,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我们回复意见是支持改革的,但是具体还要看行业动作。

现在还是在政策推广阶段,真正有所改变短期内难以实现,业内人士认为,“就拿代理人数量最多的中国人寿来说,刚升了副部级,如何让中国人寿参与其中就是个摆在监管层面前的难题”。

据悉,保险公司目前也在根据自己的能力给代理人多提供些保障,比如以赠送或者折扣的形式让代理人享受意外保险、医疗保险等商业保险的保障。“现在给底薪的基本没有,最多刚进来的新业务员做出业绩了会有不超过1000元的奖励。”有些公司正在建立精英代理人团队,学历控制在本科以上,建立诚信记录,但是这些在庞大的代理人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

返回目录保监会:保险业偿付能力改革起步13个项目组年内成立

备受关注的保险业偿付能力改革将起步。从相关渠道获悉,保监会已对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系的建设任务进行了认真研究,将在年内陆续成立13个项目组,正式启动专项研究工作,包括研究制定最低资本标准、实际资本标准、集团监管标准、逆周期监管标准等工作。

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第一批计划启动6个项目组,其他项目组也将在年底之前陆续启动。首批启动的6个项目组负责人已敲定,根据各自所长分别负责不同的项目。其中,有来自人保、泰康等保险公司负责人,也有大学学者,还有来自安永、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

多达13个项目组的设立,监管层对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险业要强化偿付能力监管。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变化,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需要,亟待改革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普遍下降的形势来看,偿付能力改革亦是刻不容缓。尤其是2011年,以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为例,受权益下跌影响,截至2011年底,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0.1%、166.7%、284%和155.95%。除中国太保之外,其余三巨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逼近保监会150%的警戒线。

尽管偿付能力改革已经在保险业达成共识,但采用何种标准目前还没有最终说法。按照一位投行人士的分析,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借鉴欧盟保险监管体系“Solvency II”的概率较大,同时,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又不失中国特色,体现灵活性和动态性。

如果与“Solvency II”接轨,那么,未来我国保险行业监管将更加注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将更加具体,将细化至不同业务对资本的不同要求。

换句话说,风控体系强的保险公司,对其资本的监管可能要松一些;而风控体系弱的保险公司则被要求更多的资本。有投行人士认为,“这对于风控较强的保险上市公司来说,可能是一个利好。目前,融资风险是羁绊保险股向上的一个重要负面因素。”

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保险市场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海外的偿付能力标准直接照搬来用。在制定标准时,要了解国

外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更要彻底吃透我国的国情。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以来,保监会不断释放“完善保险公司的资本补充机制”的信号。除现有的IPO、股东增资、次级债、增发以外,保监会又于日前“开闸”可转债,拓宽了上市保险公司的融资渠道。另外,对于混合债等其他资本补充工具也在积极研究中。融资渠道的拓宽,更是体现了监管层对之前偿付能力监管相对严厉而采取的缓解之道。

返回目录宁夏出台政策实施种子生产保险试点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起,自治区实施玉米、杂交蔬菜等种子生产保险试点。每年试点10万亩,玉米保费由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制种企业和农户按40%、40%和20%比例分担,蔬菜、番茄、马铃薯的保费由自治区财政承担50%,其余保费由市县财政补贴和投保人承担,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返回目录宏观经济

减息反映经济不乐观

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四宣布减息0.25厘,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同时调低0.25厘,即1年期存款及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至3.25厘及6.31厘。其他各类存款、贷款的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的利率也相应下调。这个减息举动出乎市场意料之外。

中国人民银行对上一次减息是2008年12月23日,当时面对金融海啸,经济转差,人行把1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了0.27厘。其后3年时间,人行先后5次加息(每次0.25厘)以压抑通胀。去年底人民银行连续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是宣示货币政策从松。上周赶在公告通胀率前减息,说明通胀已经受控,果然周末的公告是5月CPI较去年同期只上涨3%,也创下2010年6月以来的新低。

中美股市反应南辕北辙

人行减息,美股急升兼创今年最大单日升幅,但中国A股继续下跌,彼此反应南辕北辙。美国投资者认为中国减息是预示各国政府会互相配合,美国也即将减息。中国投资者解读为中国经济放慢,中央政府为了保增长,不得不趁快减息。其实中央政府一早已经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把GDP增长目标定在7.5%。但过去5个月的经济资料显示,中国经济下滑幅度远高于预期,一系列指标都预示经济在继续下滑,中国经济硬陆的概率大增。中央政府如果不出手刺激经济,会激化社会矛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靠制造业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金融海啸后,欧美日等成熟国家的经济疲不能兴,中国出口货量大幅收缩。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大兴土木、大量借贷、大幅补贴,终于渡过难关,但代价是货币供应量大增、通胀急升、贷款额急增、银行坏帐亦急增。从长远发展角度分析,中国需要积极发展内部消费市场,经济增长模型转向消费带动。但中国经济规模已是世界第二,要经济转型,绝非一时三刻就能完成。

料下半年或再减息两次

今年是中央政府换届年,在权力移交过程中,稳定压倒一切。现届政府需要保持经济增长,避免社会出现骚动。靠增加基础建设来催谷经济,则能即时见效。今年中国已经悄悄恢复高铁的建设和投资。现在进一步减息,下半年可能再减多一、两次,并继续推出一些刺激经济措施,以望下半年的GDP有8.5%增长,如此全年的GDP才能保八。

大多数分析员认为减息是利好大市,其实减息是利弊参半。行动本身是说明经济放缓,属于利淡;行动如果有效,经济有可观增长。但如果力度不够,则经济继续放缓。现在市场的解

读是倾向悲观,要等中央政府陆续出招。

利率市场化拉低息差

今次人民银行减息之外,还调整存款、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贷款利率下限由原先基准贷款利率的0.9倍降至0.8倍,存贷利率的上限亦首次引入浮动幅度,上限为基准存款利率的1.1倍。这是明显为利率市场化作准备,利率市场化会挤压银行的净息差,不利内银的盈利增长。但分析员们没有留意此点,还说减息对银行有利。对焦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内银股大跌,掴了他们一巴。

返回目录基准利率下调边推经济边改革

6月8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从3.5%降至3.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同时允许各银行给予客户的存款利率可自基准利率上浮至最多1.1倍。

今年以来,随着央行两次下调法定存准,银行间利率呈现下行趋势,银行间流动性充裕,但是新增贷款总体较少,M2增速一直低于央行年初14%的预期目标。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虽然央行在5月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所释放的流动性仍然大多滞留银行间市场,超额储备率维持高位,银行惜贷情绪明显,总量放松的货币政策操作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有限。

彭文生表示,银行间流动性宽裕与广义流动性增长疲弱之间的背离走势,显示制约信贷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再是货币当局的数量调控,而是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企业持续减弱的信贷需求以及银行不断上升的惜贷情绪。

而信贷需求减弱和银行惜贷情绪上升,意味着企业部门面临去杠杆压力。由于去杠杆过程受“金融加速器”作用的影响,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可能给总需求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本次降息可谓如期而至,对避免经济增速进一步快速下滑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由于通胀下行趋势明朗,彭文生认为,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年内还将会有两次(5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

此次中国放宽利率上限是个史无前例的举动。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梁兆基认为,此举一方面能缓和市场硬着陆的顾虑,满足市场期望;另一方面,政府能借此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动银行业的贷款决策的合理化。而后者是这次调整的主要信号,预计今后几年中,将有更多放松利率管制的政策出台,加大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

返回目录高盛:经济4月已触底政策仍趋放松

近日,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发布研究报告对5月份中国经济数据进行点评。报告显示,5月份通胀率和实体经济增速均低于预期,但实体经济已于4月份触底,尽管贸易数据显著超出预期,货币政策仍将趋于放松。

5月份CPI同比增幅降为3.0%,PPI降至-1.4%。

报告称,5月份数据解释了央行为何会早于市场预期地下调基准利率,低于预期的实体经济增长为决策层带来了进一步放松政策的动力,同时通胀率降低带来了更大的政策放松空间,预计决策高层将在未来数月保持明确的放松倾向。鉴于总需求增长和高频价格数据最近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6月份CPI同比增幅将降至3%以下,并可能达到2.5%的低点。目前来看,基本确定国内经济4月份数据已经触底,因为虽然外需增长可能面临相对温和的下行压力,但国内政策放松将抵消其不利影响,而通胀率降低缓解了管理层对政策放松可能导致通胀反弹的持续担忧,而同时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会给高层放松政策从合理性方面提供支持。

5月份进出口总值为34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进出口规模均创月度新高

报告称,尽管贸易数据好于预期,管理层仍将维持放松倾向,这一政策举措传递的明确信号是“尽管贸易数据好于预期,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小幅改善,但总体增长水平仍过于疲弱,因此需要进一步放松政策。另一方面,对通胀的担忧逐渐缓解,这为政策放松留下更大空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好于预期的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扩大倾向于推动人民币升值。但是,由于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出口增长回落而进口增幅上升,本月初现的升值压力将倾向于下降。近几周汇率的实际波动主要受到美元有效汇率震荡的影响。假设未来几个月美元兑欧元将逐渐贬值,我们预计人民币兑美元下半年升值空间将十分有限。

返回目录外媒称中国5月份经济数据出现好转

中国5月份进出口均大幅增加,同时通胀增速大幅放缓,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这些数据意味着希望。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中国政府上周末公布的诸多数据表面看来有喜有忧,但整体显示出中国经济比许多市场参与者上周的预测更加强劲。中国央行上周四出人意料的降息举动引发了人们对5月份的月度数据可能会格外糟糕的担忧。

然而恰恰相反,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上升(虽然作为参照的4月份增幅是近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汽车销售和房地产投资更加活跃,这些都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焕发活力的信号。

汇丰银行(HSBC)经济学家马小平说,5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采取的促增长措施已经见效。

她补充说,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见底,第三季度开始反弹。

政府最近几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为购买节能家电提供补贴、有针对性的减税以及加速批复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上周五,中国政府官员呼吁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支持力度。

中国海关总署上周日表示,5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长了15.3%。较4月份4.9%的疲弱增幅有了较大提高,也超过了经济学家预期的6.9%。同样,5月份的进口同比增长了12.7%,相比之下,4月份的增幅为0.3%,经济学家的预期增幅为3%。

尽管如此,面对强劲的贸易数字,经济学家的反应仍然比较谨慎。他们警告说,不要对一个月的数字做过度解读。

环球通视(IHS Global Insight)的经济学家桑顿(Alistair Thornton)说,数据好过预期是个比较积极的消息,但是要知道,不同月份的贸易数据往往波动很大。

Nelson Ching/Bloomberg News

上个月,一艘集装箱货船停泊在上海的一个码头。中国五月份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六表示,5月份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了3%,为2010年6月以来的最低增幅。这一水平略低于4月份3.4%的增幅,也低于3.2%的增幅预期。

经济学家说,通胀压力减轻能够让政府自由地实施促增长政策,不用过多担心通胀大幅反弹。

高盛(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宋宇说,通胀下降和疲弱的工业数据将会为政府放松政策提供更多空间;中国央行仍然有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余地。5月份的工业产值同比增幅为9.6%,高于4月份9.3%的水平,但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9.9%。今年4月的工业增加值增幅是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上周四,中国央行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扩大了利率浮动区间,允许存款利率较基准利率小幅上浮、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小幅下浮。

分析师们说,在经济数据向公众发布之前,中国决策者预计已经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数据。中国央行在决定降息前可能已经看到过5月份的通胀数据。

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另一项让人有理由感到些许乐观的指标。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

驱动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在5月份大幅上升。

今年1至5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8.5%,至人民币2.22万亿元(约合3,484亿美元)。这一增幅略低于今年1至4月18.7%的同比增幅。但据《华尔街日报》计算,5月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上升18.2%,至人民币6,378亿元,明显高于今年4月份9.2%的增幅。中国国家统计局没有发布单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

研究机构龙洲经讯(GK Dragonomics)的分析师咬丽蔷(Rosealea Y ao)说,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令人看到了希望。我们相信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今年3月和4月份已经触底。

5月份汽车销量也有强劲表现,这显示中国消费者仍在购买大件商品。半官方行业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上周六说,5月份乘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2.6%,至128万辆,这大大超过今年4月份12.5%的增幅。和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1.3%的表现相比,4月份实现同比上升已经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转变。

然而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比4月份下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8%,低于4月14.1%的同比增幅。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说它现在认为人民币币值只是被“适度低估”,这加大了美国迫使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的难度。IMF的这一说法体现了其政策思路的转变。

至少从2007年以来,IMF就给人民币币值贴上了“明显低估”或“大幅低估”的标签,因为中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利用IMF的这一评估为其有关“中国政策不公平地损害了美国和其它国家出口企业利益”的说法提供证据。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提高了中国出口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上周五,曾担任奥巴马政府经济官员的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David Lipton)说,IMF已正式改变其观点,因为中国的经常帐盈余大幅下降,人民币已经升值。

利普顿在IMF的一个专家小组完成了对中国经济的年度评估之后说,由于出现了这些变化,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程度已经下降。他还说IMF现在认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只存在适度低估”。

返回目录关联行业

银保业务亟待银行渠道“救赎”?

历时一年多的工行和金盛人寿联姻“修成正果”。前日保监会的一纸公告,正式批复金盛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变更后,中国工商银行将持有工银安盛60%的股权,安盛中国公司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将分别持有27.5%和12.5%的股权。

在银保关系微妙变化之际,银行是否觊觎更多的保险公司业务,从而达到渠道垄断的目的?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低迷发展受阻的情况下,是否更愿意攀上银行,利用广阔的销售网点冲业绩?事实上,银行控股保险公司对银行、险企本身业绩都形成了巨大正面刺激。目前银行业利润正面临增速下滑风险,银行通过控股保险公司从而利用其庞大的网点资源提升销量。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担心,银行系保险公司后劲不足,尤其在目前各类保险产品趋同的情形下,拼各自的服务或许才能够最终赢得消费者。

银行纷纷进军保险

金盛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申请办理公司法人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变更事宜,待经核准并完成相关变更后,公司将正式更名。同时,金盛人寿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更名后,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不发生改变,公司原有的一切债权债务关系将保持不变,亦不会影响现有客户、合作伙伴及其他合同主体与本公司签订的合同项下双方的各项权利义务的继续履行,原有有效合同均无须变更。”

事实上,多家银行旗下均已拥有自己的保险公司。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此后,多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如交银康联人寿(交通银行)、建信人寿(建设银行)、中荷人寿(北京银行)、招商信诺(招商银行)等。

优势

整合资源

降低费用率

业内人士分析,银保股权互渗,有助于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现成的网络、渠道和客户资源的整合,为客户的“一体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平台。双方整合程度越深,银行保险模式越

容易将成本内部化并开发相适应的产品,分享客户数据库,从而降低费用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寿险业在今年一季度表现抢眼,今年一季度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代表建行控股的建信人寿规模保费同比增长了496.91%。“其股东银行给予的渠道支持,则是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士表示。

保险公司:

新增大量资本金

除了银行给予的渠道支持外,还有新增大量资本金,弥补保险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偿付能力不足的尴尬。嘉禾人寿在其年报披露:2011 年末,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6.21%,较上年末下降了157.47个百分点,偿付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受业务发展和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2011 年2 月11 日,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约增资事项,增资完成后,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达到150%以上。

另一方面,保险业务有助于提振银行业绩。银行控股的保险公司吸收的保费可以作为整个金融集团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对于银行而言,更多的产品出现在其柜台上,使得其更有金融超市的作用,从而令银行渠道利润最大化。

在2011年建设银行年报中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建信人寿资产总额为54.59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2.08亿元,实现净利润0.33亿元。建设银行内部一位负责保险的业务主管对记者表示,保费收入目前对建设银行盈利贡献很快,尤其是建信人寿自身的业务量增加远高于其他该行代理保险公司手续费的业务量。

忧虑

银行控股保险

仍停在“浅层次”

尽管目前银行与保险业混业经营如火如荼,然而业内认为,银行控股保险仍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有关风险控制与业绩考核管理等仍存在诸多漏洞。

招商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对于银行入股的保险公司,银保的深入合作,除了将保险公司的一些产品拿到银行柜台销售外,还可以基于银行客户的特点设计一些产品。然而,目前市场上银行控股保险公司后并未马上推出一些较为适应客户群体的银行保险产品,说明银行目前控股保险公司的对保险公司业务量增长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混业经营”。

同时,工商银行一位业务经济经理对记者表示,银行控股保险公司之后,需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与业绩考核机制等。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针对分业经营的监管,缺乏对综合金融平台的监管经验。现在分业监管造成很多监管漏洞和真空,这些都不利于风险的控制。

“比如,在自营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考虑压力下,如何避免银行员工处理好在推销保险时充分考虑客户利益,会不会再度出现"存单变保单"的状况?”

有业内人士坦言,担忧银行系保险公司后劲不足。“银行资本与网络雄厚,在渠道上自然能抢先一步,但是市场变化快,最终拼的还是服务与竞争。目前,国内市场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若没有出色的产品与服务,银行系保险公司难以走出新路。”

思考:

银保业务亟待银行渠道“救赎”?

2011年保险公司遭遇银保新规,使得最具优势的银保渠道受到限制。“各保险公司都在积极寻求各种渠道拓展银保业务,银行直接参股自然是最直接快速的方式。”有分析指出,目前保险公司与银行股东尚处于磨合期,领导班子经营理念等都在调整适应中,公司内部银行系和保险系在文化上也有一定差异,加之银行系保险公司此前本身规模比较小,铺摊子扩张需要一定的时间。

银保渠道一直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银行入主保险公司会否进一步加剧该情况?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销售终端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所以最为关键。“银行是各类理财工具的销售渠道,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据统计,截至2004年12月8日,共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75个营业机构(含筹建)。40家公司中,寿险公司有23家,财险公司有14家,再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有3家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和2家外资保险公估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保费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中资保险公司增速的2到3倍。到今年上半年,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7.1%;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2%。而同期,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只有23%;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只增长了6.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保险市场年均增长超过30%。不过,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购买了保险,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尽管购买保险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人身保障的意识。简单一个10%加上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得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2010-2015年中国保险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农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2008年,保险业积极参与抗击突如其来的两场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保险业务较快增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损失补偿功能逐步发挥。2008年截至11月底,全国实现保费收入9150.5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59.1亿元,增长17.5%;人身险保费收入6991.4亿元,增长51.8%。2008年前11个月,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已达2675亿元,同比增长32.7%。在抗灾救灾中,保险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分别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支付赔款55亿元和10亿元。 2009年,保险业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战胜种种困难,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财产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保费收入2875.8亿元,同比增长23.1%。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261.5亿元,在上年增速较高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0.9%。全年赔付3125.5亿元。 2010年以来保险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积极变化,总体上呈现“快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特点,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1-9月,全国保费收入11299.1亿元,同比增长31.7%。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保险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保险市场从改革开放恢复至今,已有三十年时光,这三十年是中国保险市场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经历了完全垄断(1979年——1990年)、寡头垄断(1990年——2001年)、竞争程度加剧,但寡头垄断实质上仍未打破(2002年至今)的三个大阶段。(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历程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作者谢峰、辛春梅,《群文天地》2010年第3期)三十年的发展,让中国的现代保险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我们开始公民社会保险的探索,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改革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发展也初现端倪。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保险的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建议。 一、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及趋势 由于历史上国家实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注重农业的保护以及农民无法承受的高额税负,国家长期的以农养工政策让中国农民在建国后六十年的今天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而导致的大面积农用地落荒以及农民建房、政府征地导致的可耕地减少,这一连串的问题形成了农业问题的恶性循环,农民在改革开放中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所以当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的时候,农村保险市场的原始状态自然的显现了出来。所幸,中央政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这一恶性循环带来了转机,农村合作医疗就是新农村建设

的成果,农村合作医疗社的产生是中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雏形,据调查,农村98%的人都知道农村合作医疗。(数据来源于《我国农村居民保险需求意愿的实证》作者申曙光、孙健,《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总第281期)如此,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趋势就是在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民对保险知识的认识加深等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央政府出台新的法规,建立更完好的制度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比如国家财政与农民合作提高农民投保额度,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按比例合作解决保费中的政府补贴部分,农民再自行缴纳保险费中的少部分,以保证解决农民的因病返贫、家庭因病破产等问题,让老百姓真正相信保险的好处、认识到保险并不是骗子的把戏而是可以解决家庭、个人后顾之忧的实实在在的保障,这对于以后农村商业保险的深化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从1987年民政部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至今已有23年,这期间国家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但是至今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存在管理水平低、可持续性差、保障水平低的三大问题。(结论来源于博士论文库《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作者安增龙、指导老师罗剑朝)例如,现在农村老年人个人月保险金额才100元左右,在物价不高的年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在物价高涨的时代,日常生活肯定没有保障,如果生病的话,连看病就医的钱都不够。所以,在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早已实现高福利社会的情况下,我国农村构建起基本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大势所趋,首

未来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遇到保险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dc672219.html, 未来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发展网络保险的必要性 (一)发展网络保险是顺应世界保险业发展潮流的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极为迅速。据统计,美国网上保险费早在1997年就高达3.9亿美元,而2001年,约有11亿美元的保险费是通过网络保险获得。2005年,英国约有20%的保险将在互联网上销售。日本已出现首家完全通过互联网推销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及资产管理集团之一的法国安盛集团,早在1996年就试行了网上直销。目前,这个集团约有8%的新单业务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可以说,网络保险正以其完备的信息,简便的购买方式和快捷的速度成为保险销售的发展方向。我国如不顺应世界保险业的这一发展潮流,在网络保险方面必将面临国外保险公司的强烈挑战。 (二)发展网络保险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加入WTO后,外国保险公司必然会抢占我国保险市场,造成我国保险业务流失,市场份额下降。为了避免外资保险公司过多地挤占我国保险市场,我国保险公司应马上进行策略投资和系统投资,实行交互式

的顾客投保服务,有效运用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开发多种附加服务,扩大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树立名牌形象,同时注意保证网站安全,保护顾客资料数据,做好与外资保险公司抗衡的准备。 (三)发展网络保险是完善我国保险推销体系的需要 多年来,我国一直以保险代理人作为保险推销体系的主体重点发展,在寿险推销方面形成了以寿险营销员为主体的寿险营销体系。实践证明,这种营销机制对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因缺乏与保险公司的直接交流,就会导致营销人员为急于获取保单而一味夸大投保的益处,隐瞒不足之处,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道德风险,为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而且,保险营销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又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业务风险。此外,现有营销机制还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据调查,为整理繁多的客户信息,保险销售员经常雇佣私人秘书,但即便如此,还是常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影响保险公司的信誉。发展网络保险,则可以以快速方便的信息传递、周到细致的客户服务,为公众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保险购买渠道,弥补现有销售渠道的缺点。 (四)发展网络保险是提高保险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需要 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保险业持续、快速和高质量发展的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班级:投资Q1041 姓名:谭志华学号:100307025 摘要: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保险改革深入推进 多家保险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上市。通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经营理念明显转变,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基础上,保险业积极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 (六)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 (七)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 (八)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一)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

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目前监管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

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论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历经十几年的谈判,2001年中国终于加入了WTO,入世后的中国在迎接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经济蓬勃发展,保险业,作为金融方面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在得到不断的完善。 回首入世前与入世后近十年间的中国保险市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保险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也看到仍需不断完善。入世前,我国保险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状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国有独资保险高度垄断。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保费仅占GDP的百分之一点几,远低于当时西方国家的8%—10%,世界排名仅占80位左右。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当时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四、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 入世后,中国的保险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克服以往缺陷,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加快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步伐,提高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垄断格局打破。保险市场经历着由寡头垄断到多方竞争的过渡阶段。目前,中国共有保险公司一百多家(包括许多外资公司),以往的国有保险公司几家独大现象也得到了改善。二、发展迅猛,保险业务总量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9年,全年保费突破一万亿。三、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保险公司的经营逐渐规范化、现代化,产寿险分业经营,电脑和网络在公司日常经营中的普遍运用已初见端倪。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家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发展,在抓住机遇扩大规模的同时又抓好管理,以期适应长期的发展和竞争。四、.中介机构不断发展。代理人队伍不断扩大,并已开始通过经纪人进行销售的方式,其他各种提供保险服务的咨询、公估机构也在增多。五、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保险法》得到修改,相关配套法律的出台,监管体系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监管机构、同业公会和公司自律的三级监管架构得到形成。保监会、行业协会等的成立在规范市场,改善市场环境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在保险业得到一些改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一、保险市场结构仍然分布不均衡,从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量来看,东部地区占了绝大多数;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来看,东、中、西大体持平;从保费总量看,东部占了将近一半,中、西大体持平。二、保险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风险发生后,理赔方面不及时,态度傲慢,纠纷不断等问题时常出现。三、消费者保险意识也许得到提高。例如,我国的农村消费者对保险认识不足,思想意识相对落后,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分析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制化的建设,使外资公司进入市场更加有法可依,保监会也努力提高保险市场的专业化监管水平,也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法的制订和监管工作透明度,加强了监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模化的建设。这两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明显快速化,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672219.html,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钟惠平 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保险业的概念、其市场、以及通过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让读者对保险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介绍由于早期保险业乱象导致现在我国保险业得不到广大民众的信任,接着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保险市场是买卖保险即双方签订保险合同的场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场,也可以是分散的无形市场。 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它是以有形或无形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类补偿性保险。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人们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丧失工作能力、伤残、死亡或年老退休时,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或年金,以解决其因病、残、老、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 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我们把从事保险工作的人称之为“搞传销的”,把保险销售员叫做“卖保险的”。“我们”是谁?“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搞传销的”和“卖保险的”是对中国保险业一种污蔑性的称呼,这里并不说明大多数中国人民无知和不尊重人,要知道,能让14亿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认可的这样一种评价,绝对不只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不了解所能一笔带过的,这些评价反映了我国保险业并不得人心,这里我们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4841107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业的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保险业发展现状级趋势

保险业发展现状级趋势

作者:日期: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走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通常,衡量保险业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保险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而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又主要通过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来评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速来判断保险业的增长情况,表1提供了相关的资料。 下表显示,从1998年到2 0 0 2年1 —6月这一段时期,我国保费收入年均保 持两位数、且以加速度的方式增长,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 界保险业同期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我国保险在2 001年和2 002年1 —6月 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在绝对额方面,200 1年全年和2 002年1 —6月分别同比 增长513.6亿元和590.4亿元。在增速方面,2 0 0 1年和2 0 02年1—6月保费 分别同比增长32. 2%、58.0%。这种高增长速度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199 0 —2 000年世界保险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 ,其中发展最快的亚洲新兴保险市 场1990~1998 年的增速也未超过1 6 %。? 表1 我国保费收入增长

?? 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归因于:(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 迅速增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 )保险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以 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了保险公司对保险市场的开发,客观上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⑶由于改革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对社会主体影响的不断增强以及风险保障方式的变化,社会主体对保险的需求也有了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保险业除了保持高速增长以外,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 点:⑴分红保险保费收入超常增长,传统寿险业务则有所下降。2002年1 —6 月,分红保险保费收入为6 24.1亿元,同比增长1 0 .6倍,传统寿险保费收入41 0. 5亿元,同比下降8.7 %。这表明我国投保人的保险投资意识有了明显增长, 不再单纯将保险看成是一种保障形式。(2)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下降,退保率明显上升。2 00 2年1 —6月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为4 1.1亿元,同比下降3 6 % , 退保率为4.9%,同比增长了4 .8个百分点。这与保险资金运用效果不理想、保 险公司无法完全兑现当初承诺有很大关系。分红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的一增一降,一方面表明我国投保人更加成熟,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更加理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 国保险公司只有不断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才能将保险市场的巨大潜 力挖掘出来。(3)财产险平均费率有所下降,保额增加,承保风险加大。2 0 02 年1 —6月财产险平均费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 4个千分点,保额增幅高于保费收 入增幅12.6个百分点。 、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社会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 从2001年1月开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保险学会共同组成的中国保险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 50个大中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摘要:纵观我国保险业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从保险业的发展现状、问题来分析,并且期望能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保险;现状;问题;发展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1、保险收入增长迅速 保险收入是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速来判断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下表是我国保费收入近几年的统计 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 2、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此庞大的群体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来提供保障服务。可想而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居民财富的积累与购买力的增强,为商业保险积累了潜在的市场资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国家,行业要发展的强烈呼唤下,保险市场的开发动力十足,而任务却艰巨,富有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问题 从保险市场体系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不够完善。我国保险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还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市场的集中度都较高,目前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四家商业保险公司。虽然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保险市场的稳定,但却不利于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使他们处于被大型保险公司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不利于保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险市场效率的提高。 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一定年份直接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时是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保险密度是指一国平均每年人均保费数。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截止2011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为1046.64(元/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但是中国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本文分析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建议。意在促使我国保险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监管发展前景保险市场保险业发展前景高速增长 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 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催化、促 进和巩固作用。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的稳定或动荡,对各国经济会产生重大 影响。保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 生了变化,转向了以寿险为主的格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呈现出了如下的状态: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保险公司逐步多元化 至2001年底,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到52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0家,外资和 中外合资保险公司32家; 2002年底,保险公司发展到54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 20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34家;2003年底, 保险公司发展到61家, 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37家;2004年9月底, 保险公司发展到80家。 (二) 保险收入快速增长且潜力巨大 保险黄金10年从06年就开始了,现在正是最佳时间,现在的中国保险市场还 是比较乐观的,国家的重视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加上银行利率一再下调, 保险法的完善等等因素导致人民观念增强。国外保险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啊。 (三)保险商品多样化、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陆续开办了许多新的险种,如建筑工程 险、安装工程险、海洋石油开发险、履约保险、政治风险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卫 星发射保险、核电站保险等,到1996年底我国开办的险种已达700多个,比1980 年增长了60多倍,比1990年增加了500多个险种;在人身险业务方面,自1982年 恢复以来,其险种也不断增加,客户在保险市场上基本能买到所需要的保险商品,

中国保险业SWOT分析

中国保险业SWOT分析 中国保险业基本概况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村合合作医疗建设、从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从2006年-2010年的5年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保险公司从93家发展到146家,中国保险全行业高管人员由1.45万人发展到2.94万人,营销员由156万人发展到330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专业技术人员日益成长,为行业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保费收入已达到11137.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列出的保费收入超万亿的目标。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达到14500亿元,2010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是2005年的3.3倍,2010年1—12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95.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06万亿元。保险赔付3200.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756.03亿元;人身险赔付1444.4亿元。 目前,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到2010年底,国内有7家保险公司资产超过千亿元、2家超过五千亿元、1家超过万亿元。专业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逐步成长并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格局。 在未来,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将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进行SWOT分析,能让我们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 自1980年以来,短短三十几年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保险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在此期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在世界保险业市场上,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1、政策环境好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总量排名世界第一 3、金融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4、外贸高速增长、总额保持世界第三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等收入以上人群不断壮大、居民储蓄余额达16.7万亿元, 同比增长13.3% 6、监管机构鼓励保险业做大做强 7、消费者对中国保险业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8、后发优势 9、业务快速发展 10、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