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原理教学(杨荣武)生化-期末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43
生化期末重点
考试题型:
一、填空;二、是非题;三、选择题;四、名词解释;五、问答题
每章简要:
一、生物氧化
基本概念,与非生物氧化比较
呼吸链; 概念、组成、类型、传递顺序、抑制剂。氧化磷酸化; 概念、机制、解偶联剂
二、代谢总论
基本概念; 代谢、 代谢途径、 代谢物,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代谢组、代谢组学
三、糖酵解
糖的消化; 淀粉的酶水解
糖酵解全部反应、三步限速步骤、特异性抑制剂、两步底物磷酸化反应。能量产生、生理意义、 丙酮酸去向。
四、TCA 循环
乙酰 CoA 的形成 , TCA 循环化学途径、能量产生,功能和调节。
乙醛酸循环
五、磷酸戊糖途径
发生部位、氧化相反应、功能六、糖异生
概念、发生部位、与糖酵解比较、底物、几步重要反应、生理意义
七、光合作用
概念,总反应式
光反应; 两大光系统的组成(中心色素,电子受体与供体,功能),光合磷酸化以及与氧化磷酸化的比较。
暗反应;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C3 途径重要的反应, 酶和中间物
八、糖原代谢
糖原降解;相关酶;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合成;相关酶,糖原合成酶,UDP-Glc, 需要引物, 糖原素……
调节
九、脂肪酸代谢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β-氧化, α-氧化, ω-氧化
酮体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十、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合成; 前体、部位、重要的中间物、HMG-CoA 还原酶
运输; 血浆脂蛋白、 LDL 、 HDL
十一、磷脂和糖脂代谢
甘油磷脂的酶水解
十二、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胞内蛋白质的降解;依赖于 ATP 的降解途径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的去除,铵离子的命运,尿素循环
生物固氮
1 生化期末重点
十三、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的合成;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调节
核苷酸的分解;嘌呤和嘧啶的分解
主要相关疾病
一、概念 第一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 CO2 和 H2O 并
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其实质是需氧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2、呼吸链:由一系列传递体构成的链状复合体称为电子传递体系(ETS),因为其功能和
呼吸作用直接相关,亦称为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偶联在一起的合成 ATP 方式(ADP 被磷酸化)被称为氧化磷酸化。
二、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反应的比较
(1)、共同之处:
①、反应的本质都是脱氢、失电子或加氧;
②、被氧化的物质相同,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也相同。
(2)、不同之处:
①、生物氧化的主要方式为脱氢;
②、生物氧化在酶的催化下进行,因此条件比较温和;
③、生物氧化是在一系列酶、辅酶(辅基)和电子传递体的作用下逐步进行的,每一步释放一部分能量。
三、呼吸链
1、组成
(1)、NAD+及与 NAD+偶联的脱氢酶,NAD+是一种流动的电子传递体。
(2)、黄素及与黄素偶联的脱氢酶
(3)、辅酶 Q,属于一种流动的电子传递体。
(4)、铁硫蛋白、细胞色素,细胞色素 c 是一种流动的电子传递体
(5)、氧气
2、类型
(1)、NADH 呼吸链;
(2)、FADH2 呼吸链; 位于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和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膜上
3、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1)、测定各成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
(2)、根据在有氧环境下氧化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电子传递体的还原程度来确定
(3)、使用特异性呼吸链抑制剂和人工电子受体
(4)、呼吸链的拆分和重组
4、抑制剂
2 生化期末重点
几种呼吸链抑制剂的作用位点
5、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1)、化学偶联假说
(2)、构象偶联假说
(3)、化学渗透学说
电子在沿着呼吸链向下游传递的时候,释放的自由能转化为跨线粒体内膜(或跨细菌质膜)
的质子梯度,质子梯度中蕴藏的电化学势能直接用来驱动 ATP 的合成。驱动 ATP 合成的质子梯度通常被称为质子驱动力,由化学势能(质子的浓度差)和电势能(内负外正)两部 分组成。
6、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
线粒体通常是部分解偶联的。
解偶联剂的作用机制:快速地消耗跨膜的质子梯度,使得质子难以通过 F1F0-ATP 合酶上的质子通道来合成 ATP,从而将贮存在质子梯度之中的电化学势能转变成热。
解偶联剂:
(1)、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脂溶性的质子载体,带有酸性基团
(2)、天然的解偶联蛋白(UCP) 。
三种解偶联剂的化学结构
3 生化期末重点
解偶联蛋白:UCP(UCP1~UCP5)
UCP1 又名产热素,与机体的非颤抖性产热有关;
UCP2 存在于多数细胞;
UCP3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
UCP4 和 UCP5 存在于脑。
概念: 第二章:代谢总论
1、代谢: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
代谢和能量代谢。
2、代谢途径:导致某一种物质合成或者分解的一系列反应。(线状、环状或分支状)
3、代谢物:在一条代谢途径之中,前一个酶的产物刚好作为后一个酶的底物,很难孤立地
把它们归为底物还是产物,一般就称其为代谢物或代谢中间物。
4、分解代谢:复杂代谢物转变为简单的代谢物的过程。
5、合成代谢:简单的分子变成了复杂的分子,小分子物质变成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6、代谢组:也叫做小分子清单,是指反映细胞状态的各种小分子的样式,包括所有代谢过
程的总和以及相关的细胞过程。它是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表达对细胞环境的反应。
7、代谢组学:研究单个细胞或组织内所有小分子成分及其波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三章:糖酵解
一、糖的消化
淀粉的酶水解:
α(动物体),β(植物体)-淀粉酶:都能水解 α-1、4 苷键,但不能水解 α-1、6 苷键。α-1、6 葡萄糖苷酶:水解 α-1、6 苷键
水解任何部位的 α-1、4 糖苷键产物:糊精、寡糖、少量麦芽糖
水解从非还原端开始产物:麦芽糖、极限糊精二、糖酵解的全部反应
糖酵解(EMP 途径):是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 ATP 生成的一系列反应,是生
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
糖酵解概述:
1、发生在所有的活细胞
2、位于细胞液
3、共有十步反应组成——在所有的细胞都相同,但速率不同。
4、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5 步、消耗 2 个 ATP)——投资阶段或引发阶段: 葡萄糖 →F-1,6-2P →2G-3-
P
第二个阶段(5 步、产生 4 个 ATP、2 个 NADH)——获利阶段:产生 2 丙酮酸+2ATP
全部反应:
第一步:葡萄糖的磷酸化
1、酶: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需要 Mg2+和其他二价金属离子)
已糖激酶 I、II、III 已糖激酶 IV
别名 已糖激酶 葡糖激酶
分布 不同组织 肝脏
底物 Glc、Fru、Man 等 Glc
4 生化期末重点
对 Glc 的亲和力 Km 低,亲和力高 Km 高,亲和力低
抑制 受 G-6-P 抑制 不受 G-6-P 抑制
用途 糖的分解 糖的合成
2、消耗 1 个 ATP
3、G 是一个大的负值
4、意义:
(1)、葡萄糖因此带上负电荷,极性猛增,很难再从细胞中“逃逸”出去;
(2)、葡萄糖由此变得不稳定,有利于它在细胞内的进一步代谢。
第二步:葡糖-6-磷酸的异构化 (G-6-P)
1、酶:磷酸己糖异构酶(既是一种兼职蛋白,还是一种神经生长因子;需要 Mg2+)
2、这是一步异构化反应,反应的机制牵涉到不稳定的烯二醇中间体。
3、酮基从 1 号位变到 2 号
第三步:磷酸果糖的激活(糖酵解的限速步骤)
1、酶:磷酸果糖激酶—1(需要 Mg2+)
2、有大的自由能降低,受到高度的调控,消耗 1 个 ATP (F-6-P)
第四步:果糖-1,6-二磷酸的裂解
1、酶:醛缩酶 (F-1,6-diP)
第一类:动物内,共价催化,底物与活性中心的赖氨酸残基形成共价的 Schiff 氏碱中间物;
5 生化期末重点 第二类:来源于其它生物,其活性中心含有二价的 Zn2+,为金属催化
第五步:磷酸丙糖的异构化酶:磷酸丙糖异构酶(TIM)
第六步:甘油醛-3-磷酸的氧化及磷酸化
1、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抑制剂:碘代乙酸、有机汞)
辅基:NAD+
2、唯一的氧化还原反应
3、产生 1,3-BPG 和 NADH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抑制剂作用机理
第七步:甘油酸-1,3-二磷酸的底物水平磷酸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