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

1、古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以时代界定1911年为分界线1911年往常为古建筑1911年以后为近现代建筑

2、人类营造活动的遗存。包括:宫殿、寺院、道观、书院、文庙、城墙、民居、宗祠、

楼阁、亭、塔、牌楼、牌坊、桥梁等等。

二、营造古建筑营造的材料

生土、木材、砖、石、竹、瓦

三、古建筑的单体建筑平面

面阔、进深以间计

面阔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四、要紧构件名称

1、台基

阶条石柱顶石墁地:方砖、条砖、方石、条石

2、台阶踏跺台阶礓察

3、柱础覆盆式、古镜式、鼓形(圆鼓形、方鼓形、多边形鼓形)

木櫍

4、柱材质木柱、砖柱、石柱

构造通柱、叉柱、童(短、矮、蜀、瓜)柱

分布的部位檐柱、内柱(金柱、中柱)、山柱

5、梁

宋式名称:几椽栿明栿、草栿

清式名称:几架梁

6、额枋檐额、内额

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门额

普柏枋(平板枋)、穿枋

7、檩(桁)按所在部位:脊檩、金檩(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檐檩、挑檐檩

檩条、垫板、随枋

8、椽子按所在部位:正身椽(脑椽、花架椽、檐椽)、翼角椽、飞椽

9、望板(望砖、望瓦)、封檐板、博风板、山花板

10、瓦

布瓦:灰色筒、板瓦、小青瓦

琉璃瓦:几种颜色

构件筒瓦、板瓦、勾头、滴水

五、木构架

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式

六、屋顶

1、差不多类型:悬山、硬山、歇山、庑殿、攒尖

2、屋脊:正脊、垂脊、戗脊、博脊、角脊、围脊

七、材

八、斗栱

九、门板门:实榻门、棋盘门、镜面门

槅扇门(几抹头、槅心、涤环板)十、窗

古建筑砖-石-瓦作基本知识

古建筑砖石做法 砖作 砖的种类: 大类举例规格 城砖大城砖480X240X130 开条砖大开条260X130X50 288X144X64 方砖金砖550X550X60 768X768X144 砖雕: 又称硬花活,一般有平雕、浮雕、透雕三种基本手法。 墙体: 砌筑类型 类别描述 细砖墙做法 干摆 采用“五扒皮”砖,讲究“磨砖对缝”,砖缝很 细,不易辨别。砌墙时不铺灰而是要灌缝。一般 用于比较重要的场合,如墙的下碱,廊心墙,影 壁等重要部位。 丝缝 采用“膀子面”砖,砖缝2~3毫米,也是用在较 为重要的场合,但一般不用于下碱。 淌白 采用“淌白砖”,砖缝4~6毫米,做法较丝缝稍 粗略 糙砌 使用未经砍磨的砖,分带刀缝和灰砌糙砖两种做 法。 碎砖墙 对砖无要求,外形不规则甚至破碎砖,用于不讲 究的墙体。

砖的摆砌 卧砖,陡板,甃砖,空斗,线道,叠涩。最常见的是卧砖做法。 砖缝的形式 名称描述 十字缝全部砖长身露明,外观灰缝较少,但墙体拉结不好。

三七缝三顺一丁做法,最为常见,外观完整性较好,墙体拉结 也较好。 梅花丁一顺一丁做法,明代建筑常见手法,墙体拉结性最好。落落丁全部丁转摆砌 几层一丁砌几层顺砖,再砌一层丁砖,常见于地方做法。 墙面艺术形式: 为了增强墙面的艺术性美观性,通常在墙面做一些变化,增加层次和线条,常见的几种做法有几种: 落膛做法:即在墙面的中间部分凹进去,形成四边高中间低的“池子”。 除了正式的落膛做法,还有在此基础上的简化的做法,如砖圈做法,砖池子(方池子和海棠池)做法。

五进五出做法:一般在墙的两端,以五层砖为一组,向上砌筑过程中,一组比它前一组收进一个丁砖长度,下一组再比这一组凸出一个丁砖长度,以此类推。墙的外边砌筑类型比墙心要细(高一个等级),如两端是淌白墙做法,墙心就可以是糙砌,甚至碎砖墙,也可以用抹灰做法。墙心抹灰又叫软心,砖砌则叫硬心。墙心一般比两端要凹进去一些。 类似的还有三出三进,五出十进,衍生出来还有圈三套五等做法。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doc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doc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儿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而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栋,斗拱,楝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杭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杭,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 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院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盈顶、卷棚顶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文化概述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文化概述 学习资料单 中国古建筑文化概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原始社会已经开始萌芽,到封建社会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一、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或构木为巢作为居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我们北方的祖先利用黄土层为壁体修建土穴,并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南方则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幕。西周及春秋时期,营造了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次重大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出现了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木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合,创造出了统一和谱的风格。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

古建筑砖石作基本知识

檐墙:分后檐墙和前檐墙。后檐墙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露出椽子,叫露檐出,一种是不露出椽子,叫封后檐。 封后檐要做砖檐子。 砖檐子几种基本做法: 菱角檐:头层檐+菱角+盖板 鸡嗉檐:头层檐+半混+盖板 抽屉檐:头层檐+抽屉+盖板 冰盘檐:冰盘檐是砖檐中比较精细的做法,其基本组成是直檐+半混+枭+盖板,一般做四层到八层,中间可添加炉口砖、小圆混、连珠混,砖椽子(方椽,圆椽)等,灵活配置,达到美观效果。 大檐子:指冰盘檐的其他变化型。 其他类型:除以上种类之外,还有折子檐,鸡子混,灯笼檐,八不蹭,还有多层菱角檐,等等。 砖券:有平券,半圆券,圆光券,车棚券,木梳背券等 发券:有券砖,有伏砖,统称几券几伏。 石作 1、石料种类 青白石:青白石种类宽泛,同为青白石,其纹理颜色差别很大,并且有各自的名称:青石,白石,豆瓣绿,艾叶青等。青白石质地较硬,质感细腻,不易风化,多用于宫殿建筑,还可用于雕刻石活。 汉白玉:根据质感分为水白、汉白、雪花白、青白四种。质地比较软,石纹细腻,适于雕刻。其强度、抗风化能力、耐腐蚀能力均不及青白石。 花岗石:南方花岗石主要有麻石、金山石,焦山石,北方出产多为豆渣石,虎皮石,其中虎皮石呈黄褐色。花岗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适于做台阶、阶条、护岸、地面,不易雕刻。 青砂石:青绿色,质地细软,易风化,多用于小式建筑。 花斑石:又叫五音石,呈紫红色或黄褐色,表面带有斑纹,质地较硬,花纹华丽,多用于重要宫殿,制成方砖规格,用于铺地。 2、石雕 平活:平雕,线刻 凿活:浮雕 透活:透雕 圆身:圆雕,立体雕刻 3、台基石活 台明:普通台明:高1/5檐柱高,宽1/5~3/10檐柱高。 须弥座:高1/5~1/4檐柱高,宽1/5~3/10檐柱高。 月台,配房台明应比正方低一阶。 金边:约2寸。 土衬石,陡板石,埋头,阶条石,滴水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