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hapt3.随机对照试验与随机化方法

chapt3.随机对照试验与随机化方法

chapt3.随机对照试验与随机化方法
chapt3.随机对照试验与随机化方法

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分组方法

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分组方法 时间:2009-10-23 22:17:46 来源:admin 万霞1,刘建平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北京市东单三5号, 100005; 2.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摘要】成功地实施随机分配依赖于两个相关的步骤:(1)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用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配; (2)随机分配方案在随机分组实施过程中的隐匿。随机分组方法有: 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段(或分层)随机化、分层区组随机化及动态随机化等;随机分配方案隐匿的方法有按顺序编码、不透光、密封的信封, 中心随机系统, 编号或编码的瓶子或容器, 中心药房准备的药物等。科研工作者在临床研究中需要根据设计方法, 正确选择随机分组及随机分配方案隐匿的方法。 【关键词】随机分配; 随机分组; 随机方案; 隐匿 随机分配方法确保对比组之间基线均衡可比,被认为是减少两组患者选择偏倚的最佳方法[1]。因此,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随机分配方法,使得随机对照试验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研究中,正确地实施真正的随机分配是临床试验的关键。成功地实施随机分配依赖于两个相关的步骤[3]:(1)产生随机分配序列并用于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 对照组; (2) 随机分配方案在随机分组中的隐匿(allocation concealment)。没有随机隐匿的随机临床试验也称为开放式的随机对照试验。 有试验研究表明[4],如果用不适当的分组和双盲方法, 即使是随机临床试验,其干预效果也 会被显着地高估(在一项研究中干预效果平均被夸大约50% )。遗憾的是90%以上的随机临床试验随机分组不恰当[5]。对卫生系统重大科研课题的终审标书进行的系统评价发现,部分治疗性研究存在假的随机分组[6]。有学者分层随机选择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4种、省级和中医学院(大学)学报类中医药学术期刊各10种, 专业杂志(如针灸) 4种, 共计28种, 从1996 年12月开始回溯20年, 从中选取所有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文章逐一评阅。研究结果发现, 83%的文章未描述随机分组方法,操作是否恰当难以判断[7]。

报告随机对照试验的CONSORT声明修订版_说明与详述_一_

Chinese J Evidence2Based Medicine,2005,Vol15(9)报告随机对照试验的CO NS O RT声明修订版: 说明与详述(一) The Revised CONS ORT St ate ment for Reporti n g Rando m i zed Tr i a ls: Expl anati on and El aborati on(1) Douglas G.Alt m an1,Kenneth F.Schulz2,David Moher3,Matthias Egger4,Frank Davidoff5, Diana Elbourne6,Peter C.G tzsch7,Thomas Lang8for the CONSORT Group 1.英国健康科学研究所医学统计学中心I CRF医学统计学组(牛津OX37LF); 2.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研究三角园国际家庭健康定量研究组(P OBox139503); 3.加拿大东安大略湖所儿童医院Thomas C.Chal m ers Cente系统评价中心(渥太华K1H8L1); 4.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MRC健康服务研究协作网(布里斯托尔B582PR); 5.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内科学年鉴》(费城P A19106); 6.英国热带医学伦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学单元(伦敦WC1E7HT); 7.北欧Cochrane中心(哥本哈根DK22100C);8.13849Edgewater D rive,Lake wood,OH4410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31(2005)09071203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目前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报告质量不尽如人意。最近的方法学调查表明,不恰当的报 告及试验设计将使治疗措施的效果产生偏倚。这种系统偏差正严重损害RCT本可摒弃系统偏差的特征。RCT 中的系统偏差反映出了科学性差,而科学性差会严重影响正确的伦理标准。 科学家和编辑们共同制定了CONS ORT(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 以提高RCT报告质量。CONS ORT声明由清单和流程图组成,作者可用来报告RCT。许多优秀期刊和重要国际 性编辑组织已经采用CONS ORT声明。CONS ORT声明为作者提高临床试验报告质量提供指南,使得评价和解释RCT结果更方便。 此文旨在增强大家对CONS ORT声明的理解、应用和传播,并对每个清单项目的意义和原理进行了说明。很 多项目都列出优秀报告的示例,并尽可能参考相关的经验性研究,还列出几个流程图的示例。 CONS ORT声明的说明和详述文件在以下网址可找到:htt p://www.cons https://www.doczj.com/doc/d06426758.html,,这是提高随机对照 试验报告质量的有益资源。 RCT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优秀技术,但和其它事物一样有暇疵,只要是人做的观察,就有可能存在偏倚。 设计合理并执行正确的RCT为卫生保健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最佳证据,但方法学缺陷使干预措施疗效夸大。设计和报告质量低下的临床研究会得出偏倚的结果,从而误导各级卫生保健决策,小到个体病人的治疗决策,大到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 只有作者准确、充分地报告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读者才可能对其质量进行严格评价。RCT报告不充分,再加上低质量的方法将导致很多问题。 收稿日期:20050823 修回日期:200508311 不充分和不准确的临床试验报告 有很多文献分析过临床试验报告的不足。如1979~1980年间4个世界顶级杂志发表的67篇临床试验中,只有30%报告了结果评价是否采用盲法;1985年发表的45篇论文中,只有27%定义了主要终点指标,1990发表的37篇阴性结果的临床试验中,只有43%报告样本量计算。报告不充分而且不准确。有119篇报告声称将所有最初分配入组的研究对象纳入分析(意向性治疗分析),实际上有15(13%)篇报告分析时排除了病人而未将最初分配入组的病人纳入分析。许多评价发现,专业杂志中报告不充分的现象非常普遍,非英语杂志也有。 高质量RCT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随机方法,随机可避免选择性偏倚。成功的随机方法取决于两 ? 2 1 7 ?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比较

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比较 由于随机对照试验(RCT)在实际临床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性,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research, RWR)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在此对RWR与RCT、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umber of o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ORCT)之间的关系作一比较。并对蓝鱼老师热情提供相关资料文献表示感谢。 RWR起源于实用性临床试验,属于药物流行病学范畴,是指在较大的样本量(覆盖具有代表性的更广大受试人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意愿非随机选择治疗措施,开展长期评价,并注重有意义的结局治疗,以进一步评价干预措施的外部有效性和安全性。RWR涵盖的范围较RCT更广,除治疗性研究之外,还可用于诊断、预后病因等方面的研究。RWR的目的旨在获得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证据,使研究结果更易转化到临床实践中。 RWR与RCT的比较: 1、临床研究时期与研究目标:RCT关注的是效力研究(efficacy trials),RWR关注效果研究(effectiveness trials)。 2、研究时间及设计方案以:RCT研究时间通常较短,以试验性方法为主,类试验为辅;RWR 一般进行较长观察的临床观察和随访,对健康结局有较好的评价,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内容选择设计方案。

3、研究质量控制手段:高质量的RCT要求在厂家过程中采用随机分配、盲法、标准化治疗,有时甚至需要使用安慰剂,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对已知、未知的或未观察到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这是突出优势。但也可能产生三方面的弊端。一是限制结果的外推应用,在RCT中,如果多数患者因无法随机接受干预治疗而排除,那得到的结果也仅适用于与类似RCT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病患;二是影响结果的可行性;三是不符合临床实际。而RWR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反,患者对诊疗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病情和自己意愿,是一个非随机、开放性、不使用安慰剂的非盲试验,与现实医疗环境更接近,不存在外推困难的问题,结果也相对真实可靠,但也由于“开放”产生了明显的观察者偏倚。 4、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RCT通常是在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下入选研究对象,年龄宽泛。一般排除特殊人群及病情严重、合并症较多的复杂病例,强调的是标准化样本人群,即纳入同质患病人群。这种高度选择限制了许多RCT结果的应用。这些研究中所包含的病患往往与全体患病人群不同,不能代表日常医疗中遇到患者的真实情况,导致RCT所获得的疗效不能代表疾病的全貌,其代表性及外部真实性有一定局限性。Meta分析虽可累计病患的数量,但它基于RCT 研究,无法解决研究人群与目标人群存在差异的问题。相比之下,RWR采用较宽泛纳入标准和较少的排除标准,获得一组与试验结果外推人群保持一致的受试者,大大减少了选择性偏倚。 5、样本量和代表性:即使最完美设计和实施的研究也可能由于样本量过小而不能准确回答研究的问题。同理,如果一个研究效力低的试验未发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无法确定是否两种治疗确无差异,还是由于样本量小使结果产生偏差。所以,对于RCT和RWR来说,样本量都是考察结果真实性的重要指标。

-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分组方法

正确使用随机分组是取得比较组间初始可比性、避免选择性偏倚的保证。随机化分组的方法有多种,但真正的随机化应符合下列原则: (1)医生和患者不能事先知道或 决定患者将分配到哪一组接受治疗; (2)医生和患者都不能从一个患者已经进入的组 别推测出下一个患者将分配到哪一组。随机序列的产生可以采用计算机、计算 器、随机数字表和抛硬币的方法来实现。其随机分组方法包括: 简单随机 化( simple rando mizaton)、区组随机化( blockrandomi zation )、分段(或分层) 随机化( stratifiedrandomization)、分层区组随机 化( stratified blockrandomization) 及动态随机化( dy namicrandomization)等。 1. 1 简单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化分组又称为完全随机化分组,是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随机分组,常通过 掷硬币或随机数字表,或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进行随机化,在事先或者实施过程中 不作任何限制和干预或调整。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对小样本试验操作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研究对象例数较少时,则各组例数会出现不平衡现象。例如,掷硬 币的方法在小样本的试验中由于随机误差难以保证组间病例数的均衡。有研究表明, 当总例数为100时,每组刚好50例的概率仅为8%。因此,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以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使分组后各组例数相等。 操作步骤: (1)编号: 将N个实验单位从1 到N 编号。动物可按体重大小,患者可按预 计的样本量编号;(2)获取随机数字: 从随机数字表中任意一个数开始,沿同一方向顺序获取每个实验单位一个随机数字; (3)求余数: 随机数除以组数求余数。若整除则余数取组数; (4)分组: 按余数分组; (5)调整: 假如共有n例待调整,需要从中抽取1例,便 续抄一个随机数,除以n后将得到的余数作为所抽实验单位的序号(若整除则余数为n)。例1: 欲将15例病例随机等分到3个组中去。方法:从随机数字表中任意选择起始数, 现将从第5行第5列开始向右的随机数按随机数余数分组的分类结果列于表1中。第一次分组后,甲组6例,乙组5例,丙组4例。由于各组例数不等,须将甲组调整1例到丙组。因此,继续查随机数字表,下一个随机数字为58。58 /3余1,因此继续查随机数字表,下一个随机数字为58。58 /3余1,因此,将第1 例从甲组调整到丙组中去。

2018年临床试验 各期l临床试验周期及案例数量

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周期及案例数量 临床试验一共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期),前三期为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第四期为上市后的临床试验。具体包括: 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进行人体试验的起始期。以20一30名健康志愿者为主要受试对象,进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Ⅱ期临床试验:是以新药预期应用的患病人群样本为对象,初步评价治疗作用的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III期临床试验:试验的设计是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组方法和药物编码方法与Ⅱ期临床试验类似,通过增加样本量(试验组病例不少于300例和对照100例)并根据试验目的的调整选择受试者标准,适当扩大特殊受试人群,及更为丰富的观察项目或指标等措施,进一步考察不同对象所需剂量及依从性。Ⅲ期临床试验的条件应尽可能接近该药的正常使用条件,试验药要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供药时,标明药物系专供临床试验用。 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等。新药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上市前新药I、Ⅱ、Ⅲ、期试验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验证上市前的结果,还可对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偏差进行纠正,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上市前临床试验缺乏的资料和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新药研发的几个周期 新药研发是一个耗时耗资都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完成前期的基础研究(药理、毒理、药效等动物研究)后开始申请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您所问的临床试验的周期,应该就是临床试验的期别(I、II、III、IV期): I 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 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

(完整word版)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清单

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清单 论文部分和主 题 项目描述报告页码 文题和摘要 1 文题的结构应包括干预措施、病名、设计方案,推荐文题结构为: 某干预措施治疗某病某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下划线 部分表示可根据实际设计方案修改) 摘要部分应包括设计方案、观察对象、试验和对照干预措施、主要 结果、结论等要素。 题目中应注明是中药复方或单味药。 引言 背景目的2 3 本研究的科学背景和原理。 按照中医理论重点描述所使用中药的组方依据和尽量提供各中药 成份的现代药理学依据。 复方中各种中药的名称必须采用3种文字表示:中文(或拼音)、拉 丁文、英文;药名必须采用规范名称,建议采用WHO公布的规范中 药名。复方中各中药的用量用克,复方中药的剂量应用通用的国际 单位如克、毫升表示。 研究的特定目的和假设。 在研究目的中,必须表明临床试验目的在于评价①中药对某病的 治疗效果,或②对某病的某证的治疗效果,或③对某证的治疗 效果。若单纯评对证候的疗效,必须注意其基础病种。 方法 受试者 干预措施 测量指标 样本量 随机化4 5 6 7 受试者的纳入/排除标准及资料收集的环境和地点。 应根据临床设计方案中对病或证的治疗选择,详细说明①病及/ 或证的诊断标准,②基于病及/或证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诊断标准 应采用公认的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 各组干预措施的准确资料。 应注明处方出处;复方药物的成份、剂量、产地、炮制方法、质量 控制方法与标准,同时亦应注明给药方法、时间和剂量。试验药物 如为中成药,需注明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原 生药含量等。如果为自配方或成方修改方(如古方修改方),需注明 配方及/或其变更依据,同时还需注明使用剂型、制剂过程及药物 在成品中的比例、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等。 对于对照组药物,应说明选择原则。若为安慰剂,需说明安慰剂的 配方组成及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应根据临床试验目的选择中医和西医定义相同的一项或两项终点 指标为主要测量指标,如病死率、生存时间等。中医症状评分、健 康相关生存质量等指标应明确定义,并说明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标 准,如果可能,说明用于提高测量质量的方法(如多次重复观察, 评估人员的培训等)。暂无金标准或较难掌握或重复的中医测量指 标建议设为附加指标(additional outcomes)。 规定结果测量时间点及终止试验的原则。 解释确定样本量的依据。

如何报告随机对照试验_报告试验的强化标准简介

!标准化规范化! 如何报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试验的强化标准简介 汪谋岳 收稿日期!>??>9?X 9?B 修回日期!>??>9?@9?X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A ??B A ?"北京市东四西大街W >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69:7)4!2:7’:$ !-&(/<2&:摘"要""报告试验的强化标准!%S V N S H I "为如何科学地报告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依据#为了让国内同道对该标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其主要内容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标准"论文写作"医学期刊""科学地报告随机对照试验% #7,8&:)P "82&,.#&44"8.#)74-$H %I -&$不仅有利于读者$也有利于编辑和审稿人更好地了解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等情况(为探求一种报告试验的科学方法$报告试验的标准%N .7,87#8-&0H "=&#.),*I #)74-$N S H I &小组的专家们于A @@C 年A ?月提出了一种新 的结构式报告方法$规定报告试验时应包括>W 项内容)A * ( A @@W 年C 月另外一个小组+++F -)4&:7#工作组%F -)4&:7# R &#O ),*]#&/= &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A @@^年@月$两个小组的专家聚到一起讨论$会后提出了报告试验的强化标准%%&,-&4)87."8N .7,87#8-&0H "=&#.),*I #)74-$%S V N S H I &$并发布了一个声明+++%S V N S H I-.7.":",.)C * ( %S V N S H I 自问世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药卫生期刊 )W "B * 和编辑学组织包括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K !6&)D * ’科学编辑委员会%%N 6&’世界医学编辑学会%RFK 6&的支持(该声明的内容于>???年做了修订$现包括一个含有>>个项目的核对表%2("2O 4)-.&和一个流程图%04&’8)7*#7:&(为让国内同道了解修改过的%S V N S H I 声明 )@* 的主要内容$现择要介绍如下( A "文题和摘要部分 为了让检索工具快速辨别研究是否是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的文题应该有,随机-’,随机分配-等字眼(摘要中也应该有,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是随机的-等描述$而且最好用结构式摘要( >"引言部分 在引言部分$应介绍研究的背景知识和试验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可以是说明性的%如评价一种药物对肾功能的潜在影响&$也可以是实用性的%如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作者应报告试验中主动干预的有益证据$对研究的干预措施如何发挥功效做出必要的解释$特别是对此知之甚少 或以前没有相关研究时更应如此(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研究风险$应在引言部分说明进行一项新试验的必要性(最好列出针对先前类似试验的系统综述%-$ -.":7.)2#"G )"’&作为参考$或注明还没有类似试验(在引言的第一部分$应说明研究的缘由(说明问题的本质’涉及面和严重性$不仅为研究提供了背景知识$也是从事该项研究的有力证据(还应简要说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目的( C "方法部分 C "准确描述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实施的时间和方法 作者应明确说明每组实施的干预措施$ 包括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也应报告安慰剂的特征和使用安慰剂时采用的伪装手段$以及是谁实施了干预措施(作者还应详细报告实施干预措施的具体时间和持续时间$特别是实施多种干预措施时更应如此( C >>+(..=%&&P *O ;L O $;<= "#)&8)274-<,".<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C $A W !>"万方数据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案拟定指引 1.题目 2.前言 2.1.背景和原理 (描述研究问题,说明进行试验的理由、及对照组选择的解释) 2.2.受益/风险评价 3.研究目的和终点 3.1.目的 主要目的 次要目的 3.2.终点 主要终点及定义 次要终点及定义 (包括特定的连续型变量/分类变量,转化值( 如从基线开始的改变值、最终值、至终点 事件发生的时间等) ,统计量( 如中位数、比例) 及每个结局指标的时间点等;应解释所选有效性/安全性结局指标与临床的相关性) 4.研究设计 4.1.总体研究设计 (试验设计的描述,包括试验设计类型( 如平行组、交叉、析因以及单组) ,分配比例及研究类型( 如优效性、等效性、非劣势性、探索性等)。例如可这样描述, ***人群 ***干预***多/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研究)

4.2.研究简要流程图 5.研究人群筛选 5.1.入选标准 5.2.排除标准 5.3.退出标准 6.研究治疗分组 ? A 组: ? B 组: 6.1.随机化分组 6.1.1产生随机序列分配的方法 (详述采用何种随机方法。如有分层,则要详述分层因素及其例数分配) 6.1.2随机分配的隐藏 (详述用于执行随机分配的方法,如中央随机、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法等) 6.2.盲法及揭盲 (实施干预措施后对谁设盲( 如受试者、医护提供者、结局评估者、数据分析者) 、如何实施盲法、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揭盲,以及试验过程中紧急揭盲的程序) 7.研究程序 7.1.研究治疗期 (描述每组的干预措施,包括怎样及何时给予该干预措施;强烈建议附上研究日程表,应包含筛选期、治疗期和随访期等) 7.2.研究性药物/治疗的供应 7.3.给药方法及剂量调整 (阐述对受试者治疗方案中止或者方案调整的的标准,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处理) 7.4.伴随治疗、随访访视 (描述在试验期间允许或禁止使用的相关干预措施)

《4.1 随机对照试验案例》教案

《4.1 随机对照试验案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加深对随机对照试验的认识,进一步体会随机对照试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典型案例(如“便秘舒胶囊治疗便秘对照试验”、“酵母培养物对断奶仔猪的饲喂效果试验”)的探究,熟悉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研究中的初步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随机对照试验的全过程。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所举的案例是直接曾现试验的操作及其结果,但对于试验前的准备、受试对象的选择、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并没有全过程的认识。本节课通过两个研究案例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随机对照试验。 (二)案例讲解 案例(便秘舒胶囊治疗便秘对照试验)以芦荟等的复方制剂便秘舒胶囊,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结果,客观评价便秘舒胶囊治疗属于热秘证的便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随机对照试验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男46例,女5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两组男、女比例年龄无差异,有可比性。 2受试对象选择 2.1根据西医诊断标准及其依据,便秘诊断标准:(1)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之间隔在72小时以上;(2)便质干结,甚则如羊屎或团块,排便费力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出困难者。经必要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可诊断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在一个月以上并符合中医热证者

可纳入试验病例。 2.2病例排除标准:(1)经检查证实由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克隆氏病、结肠息肉、肠结核等)所致肠道狭窄引起者。(2)年龄在18岁以下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病变,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3试验方法 3.1随机对照试验:按2∶1比例将合格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入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 3.2剂量与疗程:试验组服便秘舒胶囊,每天1次,每次1粒,连服3天。对照组服麻仁丸,每天1次,每次6g,连服3天。 3.3观测指标: 3.3.1安全性观测:一般体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GPT、血BUN、心电图。 3.3.2疗效性观测:排便间隔时间、便质、排便费力情况、大便常规。 4试验结果 4.1便秘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痊愈:大便正常,其它症状全部消失。(2)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72小时以内,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3)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天,或便质干结改善,其它症状均有好转。(4)无效: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 4.2疗效分析: 两组便秘疗效的比较 表中的数据经检验,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临床痊愈率72%,显效以上率96%,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痊愈率10%,显效以上率44%,总有效率90%。 5讨论 根据一般资料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有可比性,随机对照试验是成功的。试验组治疗便秘100例的疗效,临床痊愈率72%,显效以上率96%,总有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 设置对照,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和盲法是临床试验设计的三项原则。 一、设置对照 有比较才能鉴别。某种治疗措施只有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才能了解其优劣。因而,设置对照是科学地评价一项治疗措施必不可少的。 (一)设置对照的意义 1.科学地评定药物疗效临床医学虽较前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依然有不少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自然史不能预测,而判断某一患者的预后尤为困难。临床医生正是运用疾病自然史和预后来评价疗效的。如在某些急性自限性疾病,像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等,患者即使不治疗也可因其自然转归,症状可消失而自愈。在慢性非自限性疾病时,其自然史也会出现缓解、复发、缓解和活动的交替过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用药物治疗该病时,若未设对照组,则极易将疾病的缓解误认为是药物的疗效。 2.排除非研究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临床试验中,除研究因素外,研究对象所具备的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严重程度和治疗经历等均可影响疗效。研究人员欲排除上述各种非研究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进而确定研究因素的真实疗效,只有设置对照才能做到。 3.确定治疗的毒副反应的可靠方法药物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是常见的。临床医师应能正确地判断上述的反应是疾病本身的表现,还是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只有与对照组比较才能做到。国外学者曾开展一项研究以观察安妥明、烟酰胺等降脂药对冠心病患者长期疗效。服药过程中一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可是研究人员仅根据上述资料无法判断异常症状是疾病的自然现象,还是药物的副作用,因未同时设置对照。设置后则发现服上述两种降脂药组与对照药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33.3%、32.7%和28.2%。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前两种药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然,只有设置对照组才能确定降脂药的副作用。因此,未设对照的临床试验报告的毒副作用,我胶有理由对其待怀疑态度。 (二)对照的类型 临床上常用对照类型如下: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5): 概述 随机对照试验是测试医学干预措施效果最严谨、最可靠的科学方法。这是几百年来医学积攒的智慧,是科学逻辑和方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医学实践之所以能站到科学肩膀之上的理由。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证据已渗透到了临床实践的所有角落。否定对随机对照试验的信念,一个人就站到了现代科学医学的对立面,他将失去思考和行动的罗盘,他的信念将会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 随机对照试验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测试医学干预效果的金标准。本文介绍了随机对照试验的起源、发展、定义、原理、方法及设计的变异,并比较了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特征和区别。各种研究类型都可以用来测试疗效,只是适用的阶段不同。早期探索适合用简单快速的研究类型,进一步论证需要更严谨的研究,确认疗效需要随机对照试验。值得注意的是,预期的疗效越小,需要的设计就越严谨,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疗效特别显著时,无对照的研究就足以确认其存在。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只是用来确认微小疗效的存在,不可过于强调它的地位。 目录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二、发展简史 三、研究实例 四、基本框架 五、常见名词和概念 第二节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原理 第三节随机对照试验的立题 第四节追踪随访和资料收集 第五节统计分析和疗效估计 第六节样本量的大小和估计 第七节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变异 第八节随机对照试验中的质量控制

第九节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伦理问题 第十节随机对照试验与实验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在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的、对医学干预措施效果的测试。它首先把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比较组,每组施加不同的干预措施,然后通过适当时间的随访观察,比较组间重要临床结局发生频率的差别,以定量估计不同措施的作用或效果的差别。除对照和随机分组外,随机对照试验通常还会采用分组隐匿、安慰剂、盲法、提高依从性和随访率、使用维持原随机分组分析等控制偏倚的措施。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在人群中最后验证医学干预措施效果存在与否及其大小的最严谨、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病因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治疗和转归的关系,都属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在研究因果关系的问题上,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只能观察自然或研究对象自己选择形成的暴露对健康的影响,暴露与否,以及暴露的多少,研究者不可干预。其结果是,由于暴露的背景因素不同而形成的比较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可比性,组间不可比造成的混杂是观察性研究的天然缺陷。 与前述两种研究相比,随机对照试验的最大特点是,研究者用特定的方式,即随机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随机分组形成的比较组之间的背景因素可达到均衡分布,彼此几乎完全可比,完美解决了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混杂问题。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上,随机对照试验是队列研究之上的一次跳跃性提高。随机对照试验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是评估医学干预效果最严谨的研究类型。 虽然在研究因果关系方面,随机对照试验高于队列研究,但是由于伦理的限制,随机对照试验不能用来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研究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给研究对象施加对健康可能有害的因素,如可疑的危险因素。因此,随机对照试验只能用来检验对健康有益的因素或措施(如可能有益的治疗、预防措施)对人体的作用。

8.1随机对照试验1教学设计课题

8.1 随机对照试验(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随机对照试验;了解使用安慰剂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典型案例(如“坏血病的研究”、“静脉吻合分流术”、“脊髓灰质炎”)的探究,了解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研究中的初步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学会在试验中使用安慰剂。 三、教学难点 无对照组、非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中使用安慰剂的区别,及其对试验结果判断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要试验一种药物的疗效,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要找一批病人,对他们用药,看看能不能把他们的病治好,不就得了?在以前,医生的确是用这种办法做临床试验的,有时也能够有很明确的结果。 1885年7月6日,巴斯德做了一次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临床试验,给一位9岁的男孩注射了狂犬病疫苗。这名男孩在两天前被一头狂犬严重咬伤。在随后的10天内,巴斯德给这名男孩共注射了12次疫苗。几天后,男孩便康复回家了。第二年3月1日,巴斯

德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他对狂犬病的治疗结果,呼吁建立狂犬病疫苗中心。到1890年,世界各国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狂犬病治疗中心。 由于人们在得了狂犬病之后必死无疑,死亡率百分之百,而巴斯德治疗的狂犬病人却活了下来,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巴斯德的疗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这个著名的试验也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事例。能够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极为罕见。 药物通常只是用来减轻、消除症状,减少病痛,降低死亡的危险。对绝大多数疾病来说,药物疗效并不是非此即彼、要么有效要么无效没有中间状态那么简单。这时候,要判别药物的疗效,就困难得多。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药物疗效的认定。许多疾病都能够自愈,例如感冒、失眠症,不必治疗也会痊愈。甚至像癌症这样的所谓“不治之症”,也有一部分病人会自愈。还有许多疾病的状况受病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给病人服用并无药效的假药(“安慰剂”),也会出现一定的疗效,有时能达到30%甚至更高。有些慢性病,病情自己会时好时坏。而像心急梗死、中风这种能致命的疾病,其死亡率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波动很大,难以对个体做出预测。还有一些疾病的病情好坏,取决于病人的自述或医生的主观判断,其结果很容易受到病人或医生的主观愿望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为了避免上述因素,在临床测试一种新药的疗效时,就必须精心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对照试验。在对照临床试验中,一组病人接受新药治疗,其他组——对照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然后比较不同组的结果。 (二)案例讲解 案例1(坏血病的研究)17世纪初期,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患坏血病。坏血病的症状是牙龈肿大出血,皮肤出现青灰色的斑点。英国海军部试图考察坏血病的起因。他们怀疑这是因为水手体内缺少柑橘类水果中的某种成分造成的。当此想法提出时,刚好有4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CONSORT说明文件 2010

research methods & reporting “The whole of medicine depends on the 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clinical trials.”1 Well designed and properly execut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provide the most reliable evidence on the efficacy of healthcare interventions, but trials with inadequate methods are associated with bias, especially exaggerated treatment effects.2?5 Biased results from poorly designed and reported trials can mislead decision making in health care at all levels, from treatment decisions for a patient to formulation of national public health policies.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trials is possible only if the design, conduct, and analysis of RCTs are thor?oughly and accurately described in the report. Far from being transparent, the reporting of RCTs is often incomplete,6?9 com?pounding problems arising from poor methodology.10?15 incomplete and inaccurate reporting Many reviews have documented deficiencies in reports of clinical trials.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on the method used in a trial to assign participants to comparison groups was reported in only 21% of 519 trial reports indexed in PubMed in 2000,16 and only 34% of 616 reports indexed in 2006.17 Similarly, only 45% of trial reports indexed in PubMed in 200016 and 53% in 200617 defined a pri? mary end point, and only 27% in 2000 and 45% in 2006 reported a sample size calculation. Reporting is not only often incomplete but also sometimes inaccurate. Of 119 reports stating that all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in the groups to which they were originally assigned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15 (13%) excluded patients or did not analyse all patients as allocated.18 Many other reviews have found that inadequate reporting is com?mon in specialty journals 16 19 and journals published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20 21 Proper randomisation reduces selection bias at trial entry and is the crucial component of high quality RCTs.22 Successful randomisation hinges on two steps: generation of an unpredictable allocation sequence and concealment of this sequence from the investigators enrolling partici?pants (see box 1).2 23 Unfortunately, despite that central role, reporting of the methods used for allocation of participants to inter?ventions is also generally inadequate. For example, 5% of 206 reports of supposed RCTs in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journals described studies that were not truly ran?domised.23 This estimate is conservative, as most reports do not at present provide adequ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thod of allocation. 20 23 30? 33 1 Ottawa Methods Centre, Clinical Epidemiology Program, Ottawa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 Ottawa Hospital, Ottawa, Ontario, Canada, K1H 8L62 Centre for Statistics i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Oxford, Wolfson College, Oxford 3 Triangle Park, NC 27709, USA Research Unit, Mayo Clinic, Rochester, MN, USA 5 The Nordic Cochrane Centre, Rigshospitalet, Blegdamsvej 9, Copenhagen, Denmark Sciences Centre, Hamilton, Canada 7 Medical Statistics Unit,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London 8 Medicine (ISPM), University of Bern, Switzerland Correspondence to: D Moher dmoher@ohri.ca Accepted: 8 February 2010 Cite this as: BMJ 2010;340:c869doi: 10.1136/bmj.c869 ConSoRT 2010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updated 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parallel group randomised trials David Moher,1 Sally Hopewell,2 Kenneth F Schulz,3 Victor Montori,4 Peter C G?tzsche,5 P J Devereaux,6 Diana Elbourne,7 Matthias Egger,8 Douglas G Altman 2 abstract Overwhelming evidence shows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is not optimal. Without transparent reporting, readers cannot judg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rial findings nor extract information for systematic reviews. Recent methodological analyses indicate that inadequate reporting and design are associated with biased estimates of treatment effects. Such systematic error is seriously damaging to RCTs, which are considered the gold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interventions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minimise or avoid bias. A group of scientists and editors developed the CONSORT (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stat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of RCTs.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96 and updated in 2001. The statement consists of a checklist and flow diagram that authors can use for reporting an RCT. Many leading medical journals and major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groups have endorsed the CONSORT statement. The statement facilitates critical appraisal and interpretation of RCTs.During the 2001 CONSORT revision, it became clear that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CONSORT statement would help investigators and others to write or appraise trial reports. A CONSORT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2001 alongside the 2001 version of the CONSORT statement. After an expert meeting in January 2007, the CONSORT statement has been further revised and is published as the CONSORT 2010 Statement. This update improves the wording and clarity of the previous checklist and incorporates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topics that have only recently received recognition, such as selective outcome reporting bias. This explanatory and elaboration document—intended to enhance the use, understand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SORT statement—has also been extensively revised. It presents the meaning and rationale for each new and updated checklist item providing examples of good reporting and, where possible, references to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Several examples of flow diagrams are included. The CONSORT 2010 Statement, this revised explanatory and elaboration document, and the associated website (https://www.doczj.com/doc/d06426758.html,) should be helpful resources to improve reporting of randomised trial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