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estatin_氨肽酶抑制剂_58970-76-6_Apexbio

Bestatin_氨肽酶抑制剂_58970-76-6_Apexbio

Bestatin_氨肽酶抑制剂_58970-76-6_Apexbio
Bestatin_氨肽酶抑制剂_58970-76-6_Apexbio

常见蛋白酶抑制剂

当前位置:生物帮 > 实验技巧 > 生物化学技术 > 正文 蛋白酶及蛋白酶抑制剂大全 日期:2012-06-13 来源:互联网 标签: 相关专题:解析蛋白酶活性测定聚焦蛋白酶研究新进展 摘要 : 破碎细胞提取蛋白质的同时可释放出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需要迅速的被抑制以保持蛋白质不被降解。在蛋白质提取过程中,需要加入蛋白酶抑制剂以防止蛋白水解。以下列举了5种常用的蛋白酶抑制剂和他们各自的作用特点,因为各种蛋白酶对不同蛋白质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调整各种蛋白酶的浓度 恩必美生物新一轮2-5折生物试剂大促销! Ibidi细胞灌流培养系统-模拟血管血液流动状态下的细胞培养系统 广州赛诚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专题 蛋白酶抑制剂 破碎细胞提取蛋白质的同时可释放出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需要迅速的被抑制以保持蛋白质不被降解。在蛋白质提取过程中,需要加入蛋白酶抑制剂以防止蛋白水解。以下列举了5种常用的蛋白酶抑制剂和他们各自的作用特点,因为各种蛋白酶对不同蛋白质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调整各种蛋白酶的浓度。由于蛋白酶抑制剂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极低,尤其应注意在缓冲液中加人蛋白酶抑制剂时应充分混匀以减少蛋白酶抑制剂的沉淀。在宝灵曼公司的目录上可查到更完整的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表。 常用抑制剂 PMSF 1)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如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凝血酶)和巯基蛋白酶(如木瓜蛋白酶); 2)10mg/ml溶于异丙醇中; 3)在室温下可保存一年; 4)工作浓度:17~174ug/ml(0.1~1.0mmol/L); 5)在水液体溶液中不稳定,必须在每一分离和纯化步骤中加入新鲜的PMSF。 EDTA 1)抑制金属蛋白水解酶; 2)0.5mol/L水溶液,pH8~9;

DPP-4抑制剂

邹大进:DPP-4抑制剂类降糖药的临床认识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11-04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肥胖与糖尿病诊疗中心邹大进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3年发表的文章显示,目前成年中国人糖尿病发病率为11.6%,而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需要新的治疗手段进行全面管理。目前一类通过抑制体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解代谢而起作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DP4)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其不仅在降糖疗效方面与传统降糖药物相似,而且还具有不增加患者体重,降低患者低血糖风险,修复胰岛和保护心血管等优点。市场上陆续上市的DPP-4抑制剂包括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阿洛列汀以及利格列汀。鉴于西格列汀(Sitagliptin)是全球第一个获得批准的DPP-4抑制剂,已拥有上市7 年的临床应用经验,本文将以西格列汀为代表,根据以往研究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经验,综合评估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 作为最新一代口服降糖药物,已有大量临床数据显示,无论患者病程长短和采用何种治疗方案,DPP-4抑制剂全程有效降糖,并且对亚洲人群其降糖疗效更优。 1、与安慰剂比较及联合治疗的疗效 西格列汀上市已久,大量临床双盲试验结果显示其降糖效果显著,单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下降1%左右,辅助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相对安慰剂来说也效果明显(表1)。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的联合治疗适应证有与二甲双胍的固定复方,与磺脲类联用,与TZD联用,与磺脲类和二甲双胍三药联用以及与胰岛素联合治疗。

a-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a-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吴捷 思考 经DECODA研究,哪种血糖与心血管危险关系更为密切?与英美人群相比,我国人群的饮食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常用口服降糖药(拜糖平)经尿液排出比例约为多少?叙述关于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a-糖苷酶抑制剂的基本情况 导读:a-糖苷酶抑制剂能够降低餐后血糖大约是20%-50%,同时也可以使空腹的血糖下降约10%,另外,这个有研究认为对309例糖尿病患者的服用阿卡波糖三年,除了降低血糖以外还能够明显的下降胰高血糖素样即GOP-1的水平。 a-糖苷酶抑制剂它主要包括阿卡波糖(Acarbose)拜唐苹、伏格列波糖(倍欣)。1.阿卡波糖是1990年由德国拜尔制药公司开发上市,它的作用是对肠道内的蔗糖酶,麦芽糖酶,无精酶和葡萄糖淀粉酶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药动学性质,毒性低,因此,被许多国家广泛的推荐为二弦糖尿病治疗的一个主要的药物.2.背兴1994年上市的因其所用的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疗效突出,目前也已经在多个国家被广泛使用. a-糖苷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 主要是由环己糖醇和氨基糖组成的一个假双糖结构,它是抑制a-糖苷酶活性中心所必须的一个部分,在假双糖结构的两侧或者一侧连接有不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有研究发现这个化合物中连接葡萄糖分子数目与其对应的a-糖苷酶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强度有关。 a-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a-糖苷酶它主要是抑制a-葡萄糖苷酶,a-葡萄糖苷酶能够将小分子的复合物分解为单糖后方能够吸收,因此a-糖苷酶抑制剂它能够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减少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少餐后的胰岛素的一个分泌。 食物中的绝大部分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包括分子量小的低聚糖(寡糖)以及分子量较大的多糖。复合糖必须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处被a-糖苷酶作用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淀粉,必须经过a-糖苷酶作用分解。 如上图所示:阿卡波糖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a-糖苷酶的结合阻碍多醣,低聚糖和双醣的水解,使单糖进入小肠吸收血液减少,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那么食物中如果含淀粉多的时候,阿卡波糖的降糖效果会更加明显。 a-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1、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2、抑制α葡萄糖苷酶,此酶将小分子复合糖分解为单糖(主要为葡萄糖) 后,方能吸收; 3、降低餐后高血糖; 4、减轻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 a-糖苷酶抑制剂适应证

二芳基嘧啶类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结构优化及构效关系研究

二芳基嘧啶类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结构优化及构 效关系研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是引起艾滋病(AIDS)的主要病原体。以HIV-1逆转录酶(HIV-1 RT)为靶点,设计高效低毒RT抑制剂已成为抗艾滋病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 其中,二芳基嘧啶类(DAP Y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更是被业界广泛关注。目前有五种NNRTIs被FDA批准用于AIDS临床治疗,其中依曲韦林(Etravirine)和利匹韦林(Rilpivirine)都属于DAPYs。 本课题组前期对DAP Ys左翼芳环与嘧啶母核的连接基进行了系统的结构修饰,得到一批高活性且具有强抗耐药性抗HIV化合物。本论文结合DAP Ys已有的构效关系,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对DAP Ys左翼连接基进行进一步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三大系列DAP Y类化合物。 (1)在CH(OH)连接基上引入疏水性烃基,合成得到一系列CR(OH)-DAP Ys目标化合物FDUla-r,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野生型HIV-1展示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EC5o=7.21~0.067μM),其中化合物FDUld抗HIV活性最强且具有较高的选择指数(EC50=0.067 μM, SI=592),是参考药物地拉韦啶的12倍,奈韦拉平的1.5倍。然而,所有目标物对双变异病毒株K103N+Y181C均未展示明显的抑制活性。 (2)在CH2连接基上引入一个卤原子(氯、溴),合成得到一系列CHX-DAPYs 目标化合物FDU2a-s,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野生型HIV-1显示良好的抑制活性(EC50=7.88~0.005μM)。化合物FDU2f和FDU2g抗HIV活性低达纳摩尔级别且具有很高的选择指数,EC5o值分别为0.005μM、0.009μM。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的原理是:对-硝基苯酚-α-D-葡萄糖苷(pNPG)作反应底物;该底物是无色的。经α-葡萄糖苷酶水解后可以释放出对-硝基苯酚(pNP),pNP在碱性条件下是黄色的,因此可以通过测定410nm处的吸光度反应出pNP的浓度(吸光度与pNP浓度成正比关系)。吸光度越小,说明pNP的浓度越小,即酶被抑制的程度越大。 设不加样品时,测得的吸光度为c0, 加样品后测的吸光度为c1. 那么酶的抑制率可通过1-c1/c0计算出来。 一实验试剂: α-Glucosidase(α-葡萄糖苷酶)、4Nitrphtnylα-D-glucopyranoside(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Acarbose(阿卡波糖) 均购自Sigma公司,无水Na2CO3、Na2HPO4、KH2PO4等, 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苦瓜提取物。 二实验器材: Bio Tek酶标仪、电子天平、Eppendorf的移液器、pH计、酶标板、恒温水浴器 三实验方法: (一) 试剂配制 (1)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 分别配制0.1 mol/L Na2HPO4和KH2PO4(13.6 g配成1L),用这两种溶液混匀互调pH 值至6.8即得0.1 mol/L磷酸缓冲液 (2)用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0.26 U/mlα-Glucosidase (3)底物(PNPG)用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成浓度为5 mmol/L (1.505mg/ml) (4)反应终止液:0.2 mol/L Na2CO3。 (5)阳性药的配制:精密称取阿波卡糖样品,以磷酸缓冲液为溶剂溶解,配成10 mg/ml 的浓度。 (二) 实验方法 1. 各浓度药液按每孔50 μL加入酶标板,每浓度设三复孔。另设一药物对照孔、空白反应孔及空白对照孔。然后向药物反应孔和空白反应孔加入50 μL 0.26 U/mL的 -葡萄糖苷酶,其他组加50 μL 磷酸缓冲液,经此步骤后,各孔的组成为: 药物反应孔:50 μL药液+ 50 μL酶 药物对照孔:50 μL药液+ 50 μL磷酸缓冲液 空白反应孔:50 μL磷酸缓冲液+ 50 μL酶 空白对照孔:50 μL磷酸缓冲液+ 50 μL磷酸缓冲液 上述反应体系在微型振荡器上震荡30秒,置于恒温37 o C水浴中孵育10min。

(仅供参考)列汀类药物(DPP4抑制剂)在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现状和机遇

DPP-4抑制剂在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现状和机遇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正在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高达1.14亿,居全球首位,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同时,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大约为50.1%,即4.93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因此在未来数年内,我国糖尿病总人数还会不断攀升。但是,中国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不到40%。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口服药主要有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双胍类(二甲双胍)、拜糖平类、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胰岛素增敏剂和近几年新上市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最新一代降糖药SGLT2抑制剂等,其中前两类降糖药是最传统的药物, 二甲双胍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线口服降糖药,降糖疗效确切。 不同种类的降糖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二甲双胍更适合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格列酮类可用于治疗合并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患者,而拜糖平更适合降低餐后高血糖。降糖药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高血糖的程度及空腹高还是餐后高或者两者都高、年龄和体质状态、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等。 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BMI水平加以调整。通常,对于BMI<28 kg/m2的患者,可用2.0 g/d剂量;BMI在28-32kg/m2时,采用2.5 g/d;而BMI>32 kg/m2时,剂量可升至3.0 g/d.二甲双胍可与多种降糖药联合,抵消这些药物带来的体重副作用,从而也成为了多种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 ?GLP-1受体激动剂:提高葡萄糖诱导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分泌,降低餐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在二甲双胍和/或磺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持续30周后,HbA1c降低达0.8%-1.0%.在一项长期随访的研究中,可降低体重达5.8 kg.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近年来发现的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SGLT-2抑制剂是继DPP-IV抑制剂之后的又一新星。 通过阻断肾脏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增加尿液中血糖的排泄,进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同时可减轻体重,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阿斯利康和百时美施贵宝的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 Farxiga, Forxiga)是SGLT2类药物中全球首个获批的药物。强生旗下杨森制药公司生产的降糖药物卡格列净(通用名:Canagliflozin, 商品名:Invokana)

a-糖苷酶抑制剂

种类 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 inhibitor)主要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目前已上市并在临床上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主要有:拜唐苹(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德国拜耳);卡博平(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中美华东);倍欣(伏格列波糖),每片0.2毫克(天津武田);奥恬苹(米格列醇,miglitol),每片50毫克(四川维奥)。其中拜唐苹及卡博平为医保药物,倍欣与奥恬苹尚未进入医保目录。 拜唐苹:(阿卡波糖),Acarbose 特点:由白色放线菌属菌株发酵而成,为德国拜耳公司出品,仅有微量原形或分解产物为人体吸收,绝大部分经肠道排出。 规格:50毫克/片 剂量:150~300毫克/日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肠鸣,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偶有腹泻,一般两周后可缓解,必要是可减量。 倍欣:(伏格列波糖),V oglibose 特点:由日本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生产,通过抑制α- 葡萄糖苷酶,延缓双糖(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为双糖)在α- 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糖,延缓葡萄糖与果糖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规格:0.2毫克/片 剂量:0.6毫克/日 副作用:同拜糖平。 编辑本段 作用机制 食物中的淀粉(多糖)经口腔唾液、胰淀粉酶消化成含少数葡萄糖分子的低聚糖(或称寡糖)以及双糖与三糖,进入小肠经α- 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个葡萄糖,为小肠吸收。在生理的状态下,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α- 葡萄糖苷酶,在服用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上段可被抑制, 而糖的吸收仅在中、下段,故吸收面积减少,吸收时间后延,从而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 在长期使用后亦可降低空腹血糖, 估计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编辑本段 作用特点 (1)抑制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的α-糖苷酶。药物与酶的结合时间大约是4~6小时,此后酶的活性可恢复。 (2)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一般不引起营养吸收障碍。 (4)几乎没有对肝肾的副作用和蓄积作用。 (5)主要降低餐后血糖。 编辑本段 临床药效 (1)可显著降低糖耐量受损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餐后血糖升高是糖耐量受损(IGT)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类治疗药物

编者按/Editorial Journal of Diabetes 9 (2017) 5-7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类治疗药物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approaches Zachary Bloomgarden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在过去的四十年时间里全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翻了四番1,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计全世界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将从2015年的4.15亿增加到2040年的6.42亿2。虽然超过几十年的随访结果已经证实了糖尿病确实就是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风险的等位症,这个诊断可使患者的死亡率风险急剧上升,与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或者中风病史相似3,4,因此可以得出如下推论,那就是对糖尿病的基本特征(高血糖)进行适当治疗可降低CV风险,为什么会如此推论呢?在包括数十年扩展观察的研究中,基线时没有CV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必定会有这样的获益,无论是糖尿病前期5、2型糖尿病6还是1型糖尿病患者7。然而,在基线时就有高CV风险或者潜在CVD的糖尿病患者,观察超过2-5年后,一般来说都不能够证实降糖干预措施具有CV获益8,虽然最近的研究表明确实有一些降糖药物可能与非血糖方面的CV获益有关9。寻求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必要性不能够被过度夸大,我们意识到应该进行在CV并发症发生前的数十年里就开始治疗的长期研究。随着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DPP-4i)使用的日益增多10,在众多的治疗药物中考虑这类药物适合哪些患者非常重要。 在对高CV风险患者进行的研究中,无论是随访时间中位数超过1.5年的阿格列汀研究11、超过2.1年的沙格列汀研究12、还是超过3.0年的西格列汀研究13,都没有发现DPP-4i与复合CV结果风险增加或者减少之间具有相关性,包括CV死亡、非致死性MI以及非致死性中风。根据这些试验结果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风险可能增加,在沙格列汀试验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特别是在具有最高CV风险的患者中14,但是在阿格列汀15与西格列汀16试验中都没有影响。此外,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低CV风险人群中这些事件并没有增加17。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也显示CHF的风险没有增加。在一项纳入了1499650名来自几个大型队列研究的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18,使用基于肠促胰岛素药物与联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因心脏衰竭住院的风险并没有增加,这与几项针对合并或者不合并CHF病史的患者服用DPP-4i或者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后的单独分析结果一致,并且在23205名基于肠促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与435777名没有CHF病史的对照组患者中这些事件还有略有减少的趋势(危险比为0.82;95%置信区间为0.67-1.00),虽然该研究并没有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单独分析。在另一项纳入218556名患者的比较DPP-4i与磺脲类(SUs)药物的研究中,以及纳入了112888名患者的比较沙格列汀与西格列汀的研究中19;在既往有CV病史的患者中没有发现DPP-4i与CHF住院之间具有相关性,与使用SU治疗的患者相比,没有CV病史且使用DPP-4i治疗的患者因CHF住院的危险比要低41%。在一项类似的基于人群的研究中,纳入了78553名沙格列汀使用者与298124名西格列汀使用者,除此之外还有144266名吡咯列酮(PGZ)使用者、432351名SU使用者以及247863名长效胰岛素使用者,与使用PGZ或胰岛素的患者相比,使用沙格列汀治疗的患者匹配后的CHF住院倾向风险评分更低,并且与使用SU、PGZ或者胰岛素的患者相比,使用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评分也更低20;与使用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沙格列汀治疗的患者匹配后的CHF住院倾向风险评分没有增加。从这些观察结果中衍生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还能够继续照常使用SUs21,而担心DPP-4i可导致不良CV结果是毫无根据的。 最近有两项调查DPP-4i长期降糖作用的观察性研究。这个重要的话题很少有人关注。来自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的疗效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7%与4%的试验分别在超过1年与2年的时间中比较了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22。在一项接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中,有624名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格列汀联合SU、PGZ或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与620名只使用后3种药物中的2种等量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相比,5年后发现接受包含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的HbA1c水平要更低一些23。在一项纳入了1178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他们一开始就处方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进行联合治疗,治疗有应答的定义为HbA1c至少下降了0.8%或HbA1c达到了≤7.0%24。然而,在第1年与第4年分别只有72.2%与35.4%的患者有应答,这意味着除了使用西格列汀还需要升级治疗方案。该研究还考察了DPP-4i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基线HbA1c水平较低的患者联合使用DPP-4i 与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进行治疗可能获益更多25,26。联合使用DPP-4i与基础胰岛素似乎不但合理而且有效,而基础胰岛素通常是与二甲双胍联用的。在一项纳入658名患者并且使用了达标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发现与单独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相比,无论是联用还是不联用二甲双胍,同时使用西格列汀与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的HbA1c下降得更为显著,而且每日胰岛素剂量也更低,低血糖的发生率也下降了27。在一项

糖苷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糖苷酶及其抑制剂的研 究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糖苷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摘要:糖苷酶是生命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性酶,糖苷酶抑制剂 可抑制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因此对一些 糖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等有临床应用价值。本 文研究了糖苷酶中的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以及蔗 糖酶的抑制剂。重点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酶的分子结构和活性 基团,并从结构出发筛选其抑制剂,发现此酶的抑制剂种类 较少且抑制活性较低。本实验采用混合交叉筛选法筛选了多 种金属离子和氨基酸对β-半乳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同时也筛 选了天然产物和合成化合物。 关键词: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抑制剂的筛选混合交叉法 1、前言 糖苷酶和糖基转移酶不仅参与了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而且是糖脂、糖蛋白生物合成中寡糖链的修剪酶,它对糖蛋白中寡糖链的形成极为重要;糖链的组成与结构是糖蛋白特异生物功能的识别

部位,因此糖苷酶活性对糖蛋白生物合成有关键作用,而后者又涉 及到免疫反应、神经细胞的分化、肿瘤的转移以及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因此, 糖苷酶不仅是生命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性酶,同时又是许多疾病的相关酶. 与病毒感染、癌症及一系列新陈代谢紊乱性疾病如 糖尿病、肥胖病有关。由于糖苷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糖苷酶抑制 剂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糖苷酶抑制剂即是可抑制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抑制淀粉、麦芽糖、蔗糖转变成单糖;影响糖脂、糖蛋白生物合成中寡糖链的修剪;所以糖苷酶抑制剂不但对一些糖代谢紊乱性 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等有临床应用价值[1] ,而且可作为抗AIDS病毒[2]、抗鼠白血病毒[3]的潜在治疗试剂。 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糖苷酶中的β-半乳糖苷酶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又称β-D-半乳糖苷水解酶,(β-D-galactosid- -e galacto-hydrolase ,EC.3.2.1.23),商品名为乳糖酶(Lactase),它广泛存在于豆类及其他各种动植物体内和微生物中。它能够催化β-半乳糖苷化合物中的β-半乳糖苷键发生水解,还具有转半乳糖苷的作用。由于它具有糖苷键结构特 异性,可作为乳糖降解和双糖合成催化剂[4,5],并有水解生物体内储存的多糖和半乳糖残基.引起血型转化等生理功能[6,7]而受到人们广 泛关注,成为生物化学和酶催化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DPP-4抑制剂说课讲解

D P P-4抑制剂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11-04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肥胖与糖尿病诊疗中心邹大进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3年发表的文章显示,目前成年中国人糖尿病发病率为11.6%,而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需要新的治疗手段进行全面管理。目前一类通过抑制体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解代谢而起作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DP4)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其不仅在降糖疗效方面与传统降糖药物相似,而且还具有不增加患者体重,降低患者低血糖风险,修复胰岛和保护心血管等优点。市场上陆续上市的DPP-4抑制剂包括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阿洛列汀以及利格列汀。鉴于西格列汀(Sitagliptin)是全球第一个获得批准的DPP-4抑制剂,已拥有上市7 年的临床应用经验,本文将以西格列汀为代表,根据以往研究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经验,综合评估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 作为最新一代口服降糖药物,已有大量临床数据显示,无论患者病程长短和采用何种治疗方案,DPP-4抑制剂全程有效降糖,并且对亚洲人群其降糖疗效更优。 1、与安慰剂比较及联合治疗的疗效

西格列汀上市已久,大量临床双盲试验结果显示其降糖效果显著,单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下降1%左右,辅助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相对安慰剂来说也效果明显(表1)。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的联合治疗适应证有与二甲双胍的固定复方,与磺脲类联用,与TZD联用,与磺脲类和二甲双胍三药联用以及与胰岛素联合治疗。 2、与其他降糖药比较 Aschner等进行了一项包括1050例2型糖尿病初始用药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患者分别经西格列汀(100mg)或者二甲双胍(2000mg)治疗24周,结果显示两组HbA1c降幅(分别为0.43%和0.57%)和达标率(分别为69%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西格列汀(50mg,每日1次)与伏格列波糖(0.2mg,每日 3次)头对头的对比研究中,Iwamoto等发现西格列汀组HbA1c的降幅(0.7%)显著大于伏格列波糖组(降幅为0.3%)。此外西格列汀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少于二甲双胍和伏格列波糖,可用于二甲双胍不耐受或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项包括103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临床常用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三者的降糖作用并无明显差别。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如果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热能占50%以上,则降糖效果更为明显。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作用温和,单独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无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现象。单药治疗可降低空腹血糖1.4~1.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2.2~2.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0.7%~1.0%。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优势 α-糖苷酶在食物的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食物必须与这种酶结合才能被消化吸收而使血糖升高。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它通过可逆性地抑制肠系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α-糖苷酶将多糖(如淀粉、寡糖等)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选择性地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使双糖分解为单糖的过程受阻。由于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α-糖苷酶抑制剂与α-糖苷酶结合数小时后又自行解离),所以碳水化合物向葡萄糖的转化仅仅是推迟,而不是完全阻断。α-糖苷酶抑制剂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延缓肠道内糖的消化和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使患者的空腹血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α-糖苷酶抑制剂的适应证 (1)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及老年人。对于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2)该药能降低糖耐量低减患者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故可用于对糖耐量低减患者的干预治疗;(3)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效果不佳,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4)用于单纯饮食治疗血糖得不到满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者更为适宜;(5)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作为胰岛素的辅助治疗药物,但不能单独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控制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的禁忌证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明显减退(血肌酐大于177微摩尔/升)者不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的患者禁用;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如疝气、肠梗阻等)禁用;缺铁性贫血及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不宜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特点 (1)α-糖苷酶抑制剂几乎不被肠道吸收入血,对肝、肾功能影响甚微,几乎没有全身副作用。 (2)α-糖苷酶抑制剂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只是延缓而不是完全阻断,最终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总量不会减少,因此不会导致热量丢失;该药不抑制蛋白质

Lersivirine_非核苷类逆转录酶(NNRT)抑制剂_473921-12-9_Apexbio

产品名: Lersivirine 修订日期: 6/30/2016产品说明书 化学性质 产品名: Lersivirine Cas No.: 473921-12-9 分子量: 310.35 分子式: C17H18N4O2 别名: UK-453061;UK453061;UK 453061 化学名: 5-[3,5-diethyl-1-(2-hydroxyethyl)pyrazol-4-yl]oxybenzene-1,3-dicarb onitrile SMILES: CCC1=C(C(=NN1CCO)CC)OC2=CC(=CC(=C2)C#N)C#N 溶解性: Soluble in DMSO 储存条件: Store at -20°C 一般建议: For obtaining a higher solubility , please warm the tube at 37°C and shake it in the ultrasonic bath for a while.Stock solution can be stored below -20°C for several months. 运输条件: Evaluation sample solution : ship with blue ice All other available size: ship with RT , or blue ice upon request 生物活性 靶点 : Microbiology & Virology 信号通路: Reverse Transcriptase 产品描述: Lersivirine (UK-453061)是全新的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逆转录酶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 ),IC50值为119 nM[1]。 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导致艾滋病毒感染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它可以感染人的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如辅助性T 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感染过程中, 艾滋病毒的逆

第十章 酶抑制剂

?第十章酶抑制剂 ?第一节酶的抑制剂及抑制作用 ?第二节酶抑制剂的应用 ?第一节酶的抑制剂及抑制作用 ?一概念 ?二抑制程度的表示 ?三抑制作用的分类 ?四抑制作用的定义 酶的抑制剂(inhibitor) 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 ?二.抑制程度的表示 一般用反应速度的变化来表示。若以不加抑制剂时的反应速度为V o,加入抑制剂后的反应速度为V i,则酶的抑制程度有下列几种表示方法: ?二.抑制程度的表示 ?1.相对活力分数(残余活力分数) a=V i/V o ?2.相对活力百分数(残余活力百分数) a%==V i/V o*100% ?3.抑制分数 指被抑制而失去活力的分数i=1-a=1-V i/V o ?4.抑制百分数 i%=(1-a)*100%==(1-V i/V o)*100% 通常所谓抑制率是指抑制分数或抑制百分数。 * 概念 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予以除去。 * 举例 有机磷化合物?→羟基酶 解毒-- -- -- 解磷定(PAM) 重金属离子及砷化合物?→巯基酶 解毒-- -- -- 二巯基丙醇(BAL) ? * 概念 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抑制剂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 ? 1. 竞争性抑制作用 定义 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 ?竞争性抑制 ? 2. 反竞争性抑制 ? 3. 非竞争性抑制

?4.混合型抑制 ? 5.其他可逆抑制 ?1.部分抑制 ?2.底物抑制 ?3.产物抑制 ?1.部分抑制 ?1. ?2.底物抑制 ?3.产物抑制 ?产物抑制:产物对酶反应的抑制作用在生物体中较为常见,在细胞内,酶反应的产 物虽然不断被另外的酶作用,但S和P总是同时存在的,因此,考虑产物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竞争性抑制作用 ?反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混合型抑制 ?其他可逆抑制 ?第二节酶抑制剂的应用 ?一医学上的应用 ?二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三工业生产上应用 ?一医学上的应用 ?1.青霉素类药物 ?长期使用青霉素,细菌中产生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中的内酰胺环,使之成为 不杀菌的青霉酸酰。 ?对付办法:已合成了几个β-内酰胺酶的自杀底物,如:一种青霉素的亚砜衍生物, 能和抗性细菌的β-内酰胺酶结合使酶自杀,就可再用青霉素。 ?1.青霉素类药物 ?1.青霉素类药物 ?。 ?传统化学法生产β-内酰胺抗生素路线 图1.1 传统化学法生产β-内酰胺抗生素路线 Figure 1.1. An overview of the traditio nal, chemical synthesis of β-lactam antibiotics ?酶法生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路线图 图1.2 酶法生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路线图 Figure 1.2. The network of enzymatic modification of β-lactam antibiotics PGA for penecillin G acylase; 6-APA for 6-aminopenicillinic acid; 7-ADCA for 7- aminodeacetoxi-cephalospornic acid; 7-ACA for 7-aminocephalospornic acid ?青霉素G酰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合成与后加工 图1.3 青霉素G酰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合成与后加工 Fig. 1.3 Synthesis and maturation of penicillin G acylase in E. coli.:The pac gene from E. coli encodes a polypeptide precursor (preproPAC) which is composed of, in the direction of N-terminus to C-terminus, a signal peptide (S), α subunit (α), connecting peptide (C), and β subunit (β).

口服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比较总结

口服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比较总结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一、AGI家族成员 二、AGI作用机制比较 三、AGI抑酶谱差异比较 四、AGI药动学参数差异比较 五、AGI用法用量区别比较 六、AGI降糖差异比较 七、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八、AGI常见不良反应比较 九、AGI特殊注意事项比较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但它到底是一种怎样作用的降糖药物,不同的AGI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AGI家族成员 常见的AGI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认识他们从化学结构开始: 表1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三药比较

图1 三药结构比较 二、AGI作用机制比较 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食物中的糖包括多糖(淀粉)、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等)、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以及半乳糖)。 除单糖可以直接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入血外,其余均需经α-葡萄糖苷酶水解转化成单糖才能利用,也就是说如果抑制了α-葡萄糖苷酶活性就可以减少糖的吸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结构类似这些寡糖,能在寡糖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位点与后者结合,可逆性抑制或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减少寡糖分解为单糖,从而延缓肠道对单糖,特别是葡萄糖的吸收,使餐后血糖峰值渐变低平、波动减小,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明显降低。如阿卡波糖,它是一种生物合成的假性四糖,其化学结构类似于四个葡萄糖结合成寡糖。 用药教育:

阿卡波糖等和碳水化合物(糖)化学结构相似,它会冒充碳水化合物,与肠道上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α-葡萄糖苷酶结合,使真正的碳水化合物无法被水解,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等应在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如果饭后服用,α-葡萄糖苷酶已经与碳水化合物结合,或碳水化合物已被α-葡萄糖苷酶水解,阿卡波糖等将无法发挥降糖作用。 注意: α-葡萄糖苷酶是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α-临界糊精酶、蔗糖酶和乳糖酶等组成的一类酶的总称。 三、AGI抑酶谱差异比较 三种AGI最大的区别就是抑酶谱不同 表2 三药抑酶谱比较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蔗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胰腺α-淀粉酶。 伏格列波糖主要抑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且对这两种酶抑制活性远高于阿卡波糖,因不影响淀粉酶,食物中的淀粉在小肠转化为双糖,进入大肠的淀粉很少,故发生腹胀、排气增加等胃肠反应较少。 米格列醇对各种α-葡萄糖苷酶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蔗糖酶和葡萄糖淀粉酶抑制率最高,其原因可能是与葡萄糖结构更相似,更容易接近酶的

DPP-4抑制剂

DPP-4抑制剂概况 发表者:王新军 (访问人次:1730) 肠促胰素是一类由肠道分泌的可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作用的因子。其英文名incretin 是由intestine、secretion和insulin组合而成。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首先描述了从肠道粘液提取的可促进胰腺分泌的一种因子。132年被命名为肠促胰素。GLP-1是人类的一种肠促胰素。DDP-4是可灭活GLP-1的一种酶。 Nauck等观察了在人体肠促胰素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8名健康志愿者过夜空腹后给予口服50g/400ml葡萄糖或静脉输注葡萄糖180分钟。结果显示静脉血浆葡萄糖的变化相似,但是与静脉葡萄糖输注相比,在口服葡萄糖组,胰岛素应答明显增强,提示肠促胰素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这种在口服糖负荷后所引起的胰岛素反应要强于相似血糖谱时静脉糖负荷所引起的胰岛素反应。这个现象被称作“肠促胰岛激素效应”,因为它是由于口服葡萄糖而非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所导致的肠促胰岛素激素的分泌所引起。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与代谢正常的健康对照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口服糖负荷组和静脉给予糖负荷组所产生的血糖谱基本相似,尽管两组口服糖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均高于静脉糖负荷,但糖尿病患者的肠促胰岛素效应仍明显减弱。 目前,在人类发现的肠促胰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这两种多肽均与胰高血糖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健康人体内的肠促胰岛激素GLP-1 主要由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在人体内的基础浓度大约为5~10pmol/L,餐后浓度可升高2~3倍。其生物活性半衰期仅有大约2分钟,主要的灭活酶是DPP-4。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明显下降,但其生物学活性并未受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GLP-1产生后很快被DPP-4灭活。目前基于肠促胰岛激素的研发策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开发模拟GLP-1作用的药物即GLP-1 类似物(这种药物不被DPP-4降解),第二种策略是开发DPP-4抑制剂,即延长内源性GLP-1 活性的药物。DPP-4抑制剂可升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和延长其活性作用。 下面以西格列汀为例说明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进食刺激胃肠道迅速释放肠促胰岛激素:GLP-1由主要位于远端肠的L细胞分泌,GIP由近端肠道的 K细胞分泌。这些肠促胰岛激素发挥众多有益作用,包括葡萄糖依赖模式地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应,减少胰腺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所引起血糖水平的升高,增加胰岛素水平提高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胰岛素反应和降低胰高血糖素而减少肝葡萄糖产生。肠促胰岛激素通过二肽基肽酶4 (DPP-4 )迅速灭活。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岛激素效应减低,因此GLP-1水平减低,GIP效应降低。通过抑制DPP- 4西格列汀可有效防止肠促胰岛激素降解可提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这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体自身的控制血糖能力。西格列汀增加了有活性的肠促胰岛激素浓度,从而增加和延长了这些激素的作用,最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 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主要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和阿格列汀(Alogliptin)。临床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单药治疗均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与单用二甲双胍相比,这些药物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也能够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评价基于Incretin的治疗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研究研究主要有:TECOS、EXAMINE、SAVOR:、CAROLINA、EXSCEL、LEADER和ELIXA等。 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DPP-4抑制剂主要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和林格列汀(Linagliptin)。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总体未发现有明显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体内研究表明,西格列汀不会对CYP同工酶CYP3A4、2C8或2C9产生抑制作用;体外研究表明,西格列汀不会抑制CYP2D6、1A2、2C19或2B6或诱导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_汤雁波

[15]王庆利,尚雪原,纪建波,等.低分子肝素的抗过敏作用[J ].中 国药学杂志,2000,35(2):95-98. [16]Ho well AL ,Taylor TH ,M iller J D ,et al .Inhibition of HIV -1infectivity by l 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Res ults of in vitr o studies and a pilot clinical tri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ID S [J ].Int J Clin Lab R es ,1996,26(2):124-131. [17]Barz u T ,Level M ,Petitou M ,et al .Preparation and anti -HIV activity of O -acylated heparin and dermatan s ulfate derivatives with l ow antico -agul ant effect [J ].J M ed Chem ,1993,36:3546-3555. [18]Saivin S ,Peritou M ,Lormeau JC ,et al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unfractionated heparin but yryl derivative with long las ting effect [J ].J Lab Clin Med ,1992,119:189-196. [19]崔慧斐,姬胜利,王凤山,等.高度硫酸化的低分子肝素的制备 及其降血脂作用研究[A ].2000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北京:中国药学会,2000.905-906. [20]Gl usa E ,Barthel W ,Schenk J ,et al .Effects of a supers ulfated lo 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K -SSH )on different hemos tatic parameters [J ].Haemos tasis ,1998,28(1):45-56. [21]Masahiro G ,Tomoko M ,Shinya K ,et al .Terminally alkylated heparin . 2.Potent antiproliferative agent for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s [J ].Biomacromolecules ,2001,2(4):1178-118 3.[22] Youngro B ,Lee Y K .Oral delivery of macromolecules [P ].U S :6245753,2002. [23]Sanders on RD ,Pumphrey CY .Neogl ycan anticancer agents and us es thereof [P ].US :479139,2002.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汤雁波,李卓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 要:核苷类药物在病毒类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此文综述了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状况、作用特点及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策略等。 关键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前药 中图分类号:R9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678(2004)01-0044-04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ues for antiviral TANG Yan -bo ,LI Zhou -rong (Institute of M edic inal Biote chnology ,Chinese Ac adem 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 Be ijing 100050,China ) 收稿日期:2003-03-19;修回日期:2003-10-18 作者简介:汤雁波(1977-),男,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核苷类药物作为病毒类疾病的主要治疗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等高效低毒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成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仍然存在毒副作用大、耐药性等问题,另外,诸多病毒类疾病如肝炎、艾滋病等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这些都预示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依然是当务之急。本文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类、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入手,简述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至2002年底,临床用于治疗病毒类疾病的核苷类药物有以下19种:齐多夫定(AZT )、司他夫定(d4T )、扎西他宾(ddC )、拉米夫定(3TC )、阿巴卡韦(ABC )、地丹诺辛(ddI )、泰 诺夫韦DF [bis (POC )PMPA ]、碘苷(IDU )、阿昔洛韦(ACV )、泛昔洛韦(VACV )、喷昔洛韦(PCV )、伐昔洛韦(FCV )、更昔洛韦(GCV )、三氟胸苷(TFT )、溴乙烯去氧尿苷(BVDU )、西多福韦(CDV )、阿糖腺苷(Ara -A )、单磷酸阿糖腺苷(Ara -Amp )、Valgan -ciclovir 。按其临床适应证的不同分为如下几类[1,2],见表1。 表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类类 别 药 物 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地丹诺辛、司他夫定、 拉米夫定、阿巴卡韦、扎西他宾、泰诺夫韦DF 抗肝炎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单磷酸阿糖腺苷抗疱疹类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阿糖腺苷、碘苷(IDU )、三氟胸苷、溴乙烯去氧尿苷、西多福韦、单磷酸阿糖腺苷 抗巨细胞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西多福韦、Valganciclovi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