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物镜下鉴定基本常识

矿物镜下鉴定基本常识

矿物镜下鉴定基本常识

矿物镜下鉴定基本常识

常见造岩矿物的镜下鉴定

常见造岩矿物的薄片鉴定 造岩矿物按其色率可以分为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本章学习和鉴定的矿物主要有七大类。暗色矿物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云母类;浅色矿物包括石英类、长石类、和碳酸盐类。学习重点是了解并掌握七大类矿物的一般特征和常见变种的鉴定特征。难点是相似矿物的区别。 一、橄榄石类 橄榄石化学通式:R2[SiO4],R=Mg,Fe,Ca,Mn等。 橄榄石分类:可分为三个系列。(1)镁橄榄石-铁橄榄石系列。(2)锰橄榄石-铁橄榄石系列。 (3)钙铁橄榄石-钙镁橄榄石系列。 橄榄石(贵橄榄石)主要光学特征:多为粒状、无色、正高突起、解理不发育、裂开发育,最高干涉色二级末到三级初,平行消光、二轴晶、(±)2V角近90°。 二、辉石类 辉石化学通式:R2[Si2O6],R=Mg、Fe、Al、Ca、Na等。 辉石分类:按其结晶特点可以分为两类。(1)斜方辉石亚族(紫苏辉石、顽火辉石等)(2)单斜辉石亚族(普通辉石、透辉石、霓辉石等)。 共同光学特征:多为短柱状、横截面多为四边形和八边形,可见两组近正交完全解理,纵切面长方形,多见一组完全解理,正高突起,横截面多对称消光,2V角中等。 辉石主要变种的光学特征: 紫苏辉石:具有弱多色性,平行消光,最高干涉色一级顶部,负光性。 单斜辉石:一般无色,斜消光(C∧Ng大于30°),最高干涉色二级初,一般正光性。 紫苏辉石和单斜辉石的主要区别:颜色、消光类型、干涉色级序、光性符号。

橄榄石和普通辉石的主要区别:形态、颜色、解理、消光类型、干涉色级序、2V。 三、角闪石类 角闪石分类:按其结晶特点可以分为两类。 斜方闪石类:直闪石、铝直闪石等。 单斜闪石类:普通角闪石、透闪石等。 角闪石共同特征:绝大多数角闪石属单斜晶系,形态多为沿c轴呈长柱状,针状或纤维状。横断面呈菱形或六边形,具有两组完全的斜交解理(54.5°- 56°),一般为正中突起。 普通角闪石:薄片中常具有较深的绿色、褐色或棕色等,碱性种属常带有蓝色调。正吸收性,斜消光(C∧Ng小于30°),二轴晶,一般为负光性,2V角比较大。 透闪石:与普通角闪石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无色及消光角C∧Ng较小。 四、云母类 云母类型: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 共同特征: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平行消光,干涉色较高且鲜艳。 黑云母:棕褐色,红褐色,多色性明显,2V角特别小(假一轴晶)。 白云母:无色,闪突起明显,2V角30°- 50°左右。 金云母:浅褐-浅黄白色,弱多色性,闪突起比较明显,2V角0°-20°。注意产状。 五、长石类 长石类型:碱性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条纹长石、透长石)和斜长石。 共同特征:板状,无色,两组解理完全(夹角近90度),突起低(±),干涉色一级灰,二轴晶(+)。

完整版实验常见矿物手标本的鉴定

实验一常见矿物手标本的鉴定 一、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 (一)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 (二)熟练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三)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三、实验仪器、设备 矿物标本,小刀,放大镜,盐酸,瓷板,马蹄形磁铁 四、实验原理 (一)矿物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一向延长——柱状或针状 二向延长——板状或片状 三向延长——立方体或八面体等。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单体如为一向伸长——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毛发状;矿物单体如为二向伸长——集合体常为鳞片状; 矿物单体如为三向伸长——集合体常为粒状或块状 (二)矿物的光学性质 1、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矿物薄片能透过光线者,称为透明矿物;基本上不能透过光线者,称为不透明矿物。 2、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的强弱可分为: 3、颜色与条痕: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某些矿物常常由于外来原因呈现出不很固定的颜色,如纯净的石英为无色,由于混有杂质等原因也可呈现各种颜色,许多透明矿物均具有这一特点。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如赤铁矿可呈赤红、铁黑或钢灰等色,而它的条痕恒为樱红色 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白色或近于白色,无鉴定意义。 (三)矿物的力学性质 1、硬度:在肉眼鉴定中,主要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通常用摩氏硬度计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2、解理:晶体受到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3、断口:断口是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四)常见矿物特征 滑石Mg[SiO](OH) 83104单晶体为片状,通常为鳞片状、放射状、纤维状、块状等集合体。无色或白色。解理面上为珍珠光泽。硬度1。平行片状方向有极解理。有滑感。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2.58—2.55。 石膏Ca[SO]·2HO 24单晶体常为板状。集合体为块状、粒状及纤维状等为无

岩石手标本和镜下鉴定范文

一)橄榄岩 手标本号: No. 101 产地: xx 产状: xx 包体 岩石为绿色,色率100,半自形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橄榄石为主,辉石次之。 橄榄石:95%,浅黄绿色为主,少量颗粒呈橄榄绿色、浅褐黄、褐绿色、绿黑色,粒状,2-3mm 为主,晶面玻璃光泽,透明;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明显。 辉石:5%,褐黑色,短柱状?粒状,1?2mm为主,可见解理,解理面上玻璃光泽。 岩石XX,无次生变化。 命名: 中粒辉石橄榄岩 薄片号___________ 镜下结构特征: 岩石为中粒半自形?自形等粒镶嵌结构。 构造特征: 块状构造 橄榄石:85%,无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短柱状,粒径2- 2.5mm 为主,具一组不完全解理,多数仅见裂纹,最高干涉色III 级兰绿,平行消光,在消光位附近可见环带结构,二轴晶 (一)2V?85° 普通辉石:7%,具很浅的绿色调,半自形短柱状,粒径2mm± 为主,正高突起,可见

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于90°,柱状切面上仅见一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黄,斜消光Ng A C= 44°±二轴晶( + ), 2V大约等于60° 透辉石:8%,无色透明,半自形短柱状,粒径2mm± 为主,正高突起,可见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于90°,柱状切面上仅见一组较密集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橙红,斜消光Ng A C= 40°+二轴晶( + ), 2V大约等于56° 副矿物: 尖晶石:1%±褐黄?褐绿色,自形,正极高突起。正交偏光镜下为全消光,均质体°次生矿物: 滑石:1%,淡绿色,正低突起,沿橄榄石颗粒边缘,裂缝内部分布,正 交偏光下可见为垂直裂隙壁的细小纤维晶体,I 级黄及以上的干涉色° 次生变化: 橄榄石发生了弱滑石化,沿颗粒边缘及裂缝变化° 矿物形成顺序: 橄榄石,普通辉石,尖晶石—蛇纹石° 岩石名称: 中粒尖晶石二xx 橄榄岩 (二)橄榄xx 辉长岩 手标本号:105 产地: xxxxxx 产状: 侵入xx 岩石为暗灰色,色率约55?60,半自形中粒等粒结构。矿物颗粒一般在2 -4mm 之间,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次修改稿)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执教老师:台州市临海大洋小学徐寒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认识板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 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 2、通过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质疑意识和互动有效性。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1、描述岩石。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分组实验:1号花岗岩、2号大理岩、3号石灰岩、4号板岩、5号砂岩、6号砾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水杯、湿毛巾、玻璃皿。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滴瓶、玻璃皿、相关课件 课前游戏: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说说猜猜的游戏,老师描述出我们班某一位同学的体貌特征,请大家猜猜他是谁。他黑头发、两只眼睛、二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他是谁? 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说出他具体是谁!那你觉得老师应该怎样描述?是啊!只有描述出这位同学区别于其他同学的,最好是独一无二的明显特征,别人才容易猜出来。 师:哪位同学能描述出某位同学的明显特征。 生:描述(2个) 师:(你成功了!说明你已经描述出这位同学的明显特征了,或是:这位同学还有没有最最明显的特点)现在改变一下方式,谁来描述让老师来猜,我能猜出来,你们就成功了!谁来描述? 生:描述。 师:说实话,老师还真不能一下子猜出来!能不能把这位同学最最明显的特点描述出来?看来说说猜猜的游戏,说的人一定要抓住明显的特征来描述。猜的人一定要熟悉、认识被猜的对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1分) 有请今天说说猜猜的主角闪亮登场(出示:几种常见的岩石图片)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岩石,要说说猜猜这些岩石,首先得认识它们。(板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二、观察岩石实验(9分) 1、讨论观察方法

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上的岩石千变万化,它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 (一)、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壳下面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浆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SiO2,还有其他元素、化合物和挥发成分)。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①构造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等; ②冷凝特征: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2、岩浆岩的分类 依冷凝成岩时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为三类: 喷出岩(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称为喷出岩。在地表的条件下,温度下降迅速,矿物来不及结晶或者结晶差,肉眼不易看清楚。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浅成岩: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至距地表较浅处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下降较快,矿物结晶较细小。如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辉绿岩等; 深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约距地表3公里)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大,温度下降缓慢,矿物结晶良好。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等。 其中,深成岩和浅成岩又统称侵入岩。

常见矿物鉴定特征

常见矿物鉴定特征 一、矿物形态 (一)矿物的单体形态 矿物单体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总是趋向于形成特定的晶体和形态特征,称为结晶习性(简称晶习)。如石英晶体呈柱状;云母呈片状;黄铁矿呈立方体;石榴子石呈四角三八面体等。 根据矿物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和程度,可将晶习大体分为三类: 1、一向延伸型: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其余两个方向发育差 (a≌b≤c)晶体细长,如针状、柱状(辉锑矿、电气石),柱状(角闪石),纤维状(蛇纹石石棉)等,。 2、二向伸长型: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第三方向不发育或发育差(a≌b≥c ),呈片状(如云母、石墨),板状(如重晶石)等。 3、三向等长型(等轴状):晶体沿三个方向大体相等发育(a≌b≌c ),有等轴状、粒状,如石榴子石、黄铁矿、磁铁矿等。 (二)矿物集合体形态 在自然界,呈完好的单晶产出的矿物较少,多数是多个单晶成群产出,即成为集合体状态产出。这里所说的矿物集合是指同种矿物的多个单晶聚集在一起的整体。 集合体可根据矿物结晶程度大小分为两类: 1、晶质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1)显晶质集合形态:用肉眼或放大镜可辨认出矿物颗粒界线的集合体。显晶质集合体形态取决于矿物单体形态和它们的集合方式。如柱状、针状集合体是柱状或针状单体的不规则聚合体;如纤维状集合体是针状单体大致平行密集排列而成,放射状集合体是柱状或针状单体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排列而成;粒状集合体是三向等长的单体呈不规则聚合体;又如簇状集合体是由一组具有共同基底,且其中发育最好的晶体与基底近于垂直的单晶体群所组成。 (2)隐晶质集合体形态:隐晶质集合体是用放大镜也看不清单体界线的集合体。按其紧密程度可分为致密块状和疏松土状集合体。 2、非晶质矿物的形态 非晶质矿物没有一定的晶形,它的颗粒在显微镜下也难以辨认,而主要是根据外表形态或形成方式来分类,常见的有下列:

常见造岩矿物的镜下鉴定之令狐文艳创作

常见造岩矿物的薄片鉴定 令狐文艳 造岩矿物按其色率可以分为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本章学习和鉴定的矿物主要有七大类。暗色矿物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云母类;浅色矿物包括石英类、长石类、和碳酸盐类。学习重点是了解并掌握七大类矿物的一般特征和常见变种的鉴定特征。难点是相似矿物的区别。 一、橄榄石类 橄榄石化学通式:R2[SiO4],R=Mg,Fe,Ca,Mn等。 橄榄石分类:可分为三个系列。(1)镁橄榄石-铁橄榄石系列。(2)锰橄榄石-铁橄榄石系列。(3)钙铁橄榄石-钙镁橄榄石系列。 橄榄石(贵橄榄石)主要光学特征:多为粒状、无色、正高突起、解理不发育、裂开发育,最高干涉色二级末到三级初,平行消光、二轴晶、(±)2V角近90°。 二、辉石类

辉石化学通式:R2[Si2O6],R=Mg、Fe、Al、Ca、Na 等。 辉石分类:按其结晶特点可以分为两类。(1)斜方辉石亚族(紫苏辉石、顽火辉石等)(2)单斜辉石亚族(普通辉石、透辉石、霓辉石等)。 共同光学特征:多为短柱状、横截面多为四边形和八边形,可见两组近正交完全解理,纵切面长方形,多见一组完全解理,正高突起,横截面多对称消光,2V角中等。 辉石主要变种的光学特征: 紫苏辉石:具有弱多色性,平行消光,最高干涉色一级顶部,负光性。 单斜辉石:一般无色,斜消光(C∧Ng大于30°),最高干涉色二级初,一般正光性。 紫苏辉石和单斜辉石的主要区别:颜色、消光类型、干涉色级序、光性符号。 橄榄石和普通辉石的主要区别:形态、颜色、解理、消光类型、干涉色级序、2V。 三、角闪石类 角闪石分类:按其结晶特点可以分为两类。

斜方闪石类:直闪石、铝直闪石等。 单斜闪石类:普通角闪石、透闪石等。 角闪石共同特征:绝大多数角闪石属单斜晶系,形态多为沿c轴呈长柱状,针状或纤维状。横断面呈菱形或六边形,具有两组完全的斜交解理(54.5°- 56°),一般为正中突起。 普通角闪石:薄片中常具有较深的绿色、褐色或棕色等,碱性种属常带有蓝色调。正吸收性,斜消光(C∧Ng 小于30°),二轴晶,一般为负光性,2V角比较大。 透闪石:与普通角闪石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无色及消光角C∧Ng较小。 四、云母类 云母类型: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 共同特征: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平行消光,干涉色较高且鲜艳。 黑云母:棕褐色,红褐色,多色性明显,2V角特别小(假一轴晶)。 白云母:无色,闪突起明显,2V角30°- 50°左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自然界的岩石种类是数不胜数的,面对这些岩石,学生该如何去辨别呢?这节课的标题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通过观察,对比资料,这节课认识了这几种常见的岩石,但是时间一久,学生又马上会忘记。所以,这节课我在设计时把核心目标定位在“方法”上——通过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初步尝试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辨别岩石。希望通过活动,学生能认识其中的几种岩石,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尝试并初步学会这种方法的使用。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的特征。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这几种岩石从成因上分类分别属于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有显著的不同。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二是“怎样识别它们”。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标签或记号笔。 2、教师演示器材: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滴管、稀盐酸、放大镜、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有关岩石用途的课件。 (三)教材说明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难点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它们。 第一部分:进一步观察岩石 在第一课初步了解到岩石的外部特征后,本课通过对几种常见岩石的观察和识别,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教材选用的是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花岗岩、大理岩。为什么选用这几种岩石呢,因为这几种岩石比较普遍又容易找到,还被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从成因上分类,它们分属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结构和构造上特征明显。 “进一步观察岩石”的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观察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比如结构、构造等。结构主要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等。构造主要指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所赋予

常见矿物鉴定

常见矿物鉴定表第1页共页码备注:具金属光泽的矿物 光 泽 硬度颜色解理主要矿物及其鉴定特征 金属光泽小于 5.5 呈银 白、锡 白、铅 灰,钢 灰或铁 黑色 有明显 解理 方铅矿:PbS主要特征:粒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黑灰色,三组完全解理(小立方体状)硬 度2—3与指甲接近,常与闪锌矿共生 辉锑矿:常呈柱状、针状集合体,晶面上常有明显的纵纹,铅灰色,条痕灰黑色,硬度2,为 典型的低温热液矿床与辰砂,石英共生。 硫锰矿:粒状集合体,新鲜面为钢灰色,风化面有黑色氧化锰被膜。 辉钼矿:集合体为鳞片状或细小分散颗粒状。铅灰色,在素瓷板为条痕为亮铅灰色,在上釉的 瓷板上为黄绿色。硬度1。一组极完全解理,薄片有挠性,油脂感,比重大 石墨:片状集合体,铁黑色,条痕灰黑色,薄片有挠性,硬度1、有滑感。易污手,比重小 。 无明显 解理 软锰矿:粉末状或土状、针状棒状放射状集合体,铁黑色、黑色,条痕黑色,硬度2 辉铜矿:常呈致密块状或粉末状,铅灰色至钢灰色,表面常有一层蓝黑色薄膜,条痕黑色,硬 度2—3。具弱延展性,粉末状集合体为带蓝之黑色常与绿色孔雀石或蓝色蓝铜矿伴生 辉银矿:常呈致密块状或粉末状,铅灰至铁黑色,表面常有黑色薄膜,条痕灰色,硬度2,具 延展性 硬锰矿:常呈钏乳状、致密块状、土状,黑色,条痕褐黑色,硬度4—6 黝铜矿:常呈不规则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新鲜面钢灰色,条痕黑褐色至黑色,硬度3—4, 性脆。常与各种铜的次生矿物孔雀石、蓝铜矿共生。 辉钼矿:分散粒状,铅灰色,硬度1,常产于矽卡岩或石英脉中。 呈其它 金属彩 色(铜 红、金 黄、古 铜等) 有明显 解理 铜蓝:常为粉末状、被膜状及致密块状出现,靛青蓝色。条痕为灰黑色,有一组完全解理,硬 度1.5—2,在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中较为常见。 无明显 解理 自然金:常呈分散颗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金黄色,强金属光泽。无解理。比重大,强 延展性 黄铜矿: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颗粒状集合体,铜黄色,表面常见有蓝、紫、褐等锖色。条痕绿 黑色,硬度3—4。 斑铜矿:常呈致密块状,新鲜面呈暗铜红色,表面常有蓝色或暗紫色斑状锖色(小刀刮之即去), 条痕黑色 磁黄铁矿:常呈致密块状,暗青铜黄色,风化面常有褐色、褐红色等锖色,具弱或较强磁性。 硬度 等于 或大 于 5.5 呈银 白、锡 白、铅 灰、钢 灰或铁 黑色 有明显 解理 铬铁矿:多呈粒状集合体,铁黑色,毒砂:短柱状晶体或致密块状集合体。 锡白色 无明显 解理的 铬铁矿: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黑色,条痕褐黑色,硬度5—7,具弱磁性。产于超基性 岩中 磁铁矿:常见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晶形,集合体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铁黑色、条痕黑色、 无解理强磁性比重5 毒砂;常呈致密块状或柱状集合体,锡白色表面常具浅黄色锖色,条痕黑色。 硬锰矿:成钏乳状、致密块状,黑色,条痕黑色,光泽暗淡 呈其它 金属彩 色 白铁矿:常呈板状、矛 头状、鸡冠状集合体, 主要产于沉积煤系中。 黄铁矿:主要单形为立方体、五角十二体,晶面上有三组 互相垂直的纵纹,集合体呈致密块状,呈浅铜黄色,性脆, 常风化为褐铁矿

岩石镜下鉴定指导书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章岩浆岩岩石学实验指导 一、岩浆岩薄片的镜下观察和描述 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岩石薄片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是常规的且是最重要的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岩石薄片的镜下观察和研究不仅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组成岩石的矿物组分和百分含量、粒度、次生变化等,而且可以提取更多的成因信息。岩石结构的重要内容——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多为显微结构,多在显微镜下才能进行观察。尤其是具细粒结构、微粒结构、隐晶质结构的岩浆岩,在手标本上表现出的岩石学性质比较有限,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较准确的命名,必须进行镜下观察。 镜下观察和描述的内容主要是矿物成分及百分含量、显微结构、显微构造、次生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判断岩石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并给出正确的定名。 首先在实验报告上写上实验名称、日期、姓名、班级及薄片号,若有对应的手标本,则把标本号记下,并对手标本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一)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 岩石薄片中,常可见多种矿物成分,初学者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建议按如下顺序进行观察和描述: (1)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采用低倍物镜或中倍物镜,在单偏光和正交偏光下反复地对整个岩石薄片概略地浏览,大致判断岩石的结构类型并分出有几种矿物; (2)对矿物一种一种地详细观察其晶体光学特征,一般先看铁镁矿物,再看硅铝矿物、副矿物和次生矿物;或按照矿物含量多少的顺序来观察。 (3)估计百分含量。 描述时,对具等粒结构、连续不等粒结构的岩石薄片,按矿物含量多少及其在分类命名中的作用,分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分别描述;斑状结构则分斑晶和基质描述。 描述内容主要是矿物在单偏光、正交偏光下的主要晶体光学性质,包括形态、颜色、多色性、突起等级、解理特征、包裹体类型、最高干涉色、消光性质、消光角、双晶类型等,同时也要描述矿物颗粒的一些结构特征,如自形程度、粒度大小、与其他矿物的关系等,再次为矿物的次生变化特征,如次生矿物类型、大小、分布方式等。 对矿物名称的确定,一般要求定到矿物“种”,连续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则要定到“亚种”。如有斜长石,则必须测其牌号,以确定其亚种名称。 注意: (1)在实际的描述过程中,不一定要把某矿物所有的光学性质都写出来,要抓住最能反映矿物性质地鉴定特征,简单而准确地描述出来。对包裹体、光性异常、不一致消光特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 三种常见的岩浆岩: 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四种常见的沉积岩: 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变质岩:地壳中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这种促成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叫做变质岩,例如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而成的板岩,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变质岩常有片理构造。三种常见的变质岩: 1.大理岩由石灰岩或白云岩重结晶变质而成。颗粒比:石灰岩粗,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遇酸剧烈反应,一般为白色,如含不同杂质,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大理岩硬度不大,容易雕刻,磨光后非常美观,常用来做工艺装饰品和建筑石材。 2.板岩由页岩和黏土变质而成。颗粒极细,矿物成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具有明显的板状构造。板面微具光泽,颜色多种多样,有灰、黑、灰绿、紫、红等,可用做屋瓦和写字石板。 3.片麻岩多由岩浆岩变质而成。晶粒较粗,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颗粒黑白相间,呈连续条带状排列,形成片麻构造。岩性坚,但极易风化破碎。 C、(矿物) 是地壳内外各种岩石和矿石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一体。大部分矿物是固体,也有的是液体(如自然汞、石油)或气

矿物鉴定

偏光显微镜下透明矿物的鉴定 岩石磨成厚约0.03mm 的薄片,置于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的矿物是透明的(绝大多数硅酸盐、碳酸盐矿物和部分氧化物),有的矿物是不透明的(金属硫化物及部分氧化物)。鉴定不透明矿物需要反光显微镜,将在本书的下篇介绍,这里只介绍透明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的鉴定方法。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分为单偏光、正交偏光、聚敛光下观察三个步骤,其原理在晶体光学中有详尽的论述,这里只介绍和岩石薄片观察描述有关的部分,而形成这些光性特征的光学原理就不详细说明。单偏光镜下观察 1 晶形 晶形对识别典型的表现有良好晶面的矿物很有用。如石榴子石在薄片中常为自形的六边形,白榴石常呈八边形,磷灰石横断面常为六边形而纵断面为柱状,榍石常为菱形,白云石常为信封状,电气石横断面呈弧状三角形而纵断面为柱状,锆石常常呈四方柱状或两端为锥形的长柱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薄片切面的随机性,上述矿物的斜切面也可以表现为其他的形状,如石榴石和白榴石还可以出现正方形、长方形甚至三角形的晶形,磷灰石也可以表现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晶形。 2 解理和裂理 某些解理特征明显的矿物,能根据其解理很快确定,如云母具有一组细密、平直而不间断的解理,角闪石的两组解理以56 度相交,辉石、红柱石、方柱石的两组解理近于正交。但与解理斜交的切面上所表现的角度要比其最大交角要小。具两组解理的矿物,在其纵断面上只表现一组解理,如角闪石、辉石在薄片中经常只出现一组解理。由于切面的限制,具有三6组以上解理的矿物在薄片上常常只显示一组或两组解理,甚至表现出没有解理。如方解石和白云石有三组解理,但在薄片中一般只能看到两组。 裂理和解理很相似,但它们的成因不同,薄片中的特征也有所不同。解理往往是沿着矿物晶体中面网间化学键力最弱的方向产生,而裂理面一般是沿双晶结合面或某种细微包裹体的夹层而产生;在形态上,裂理的宽度也明显比解理大,而且大多数情况也没有解理平直。如橄榄石解理不发育,但裂理常见,是一个鉴定特征。 3 颗粒形态和交生关系 某些矿物虽然没有完整的晶形,但其颗粒形态有某种特征,可以做为识别的一种标记。如蛇纹石常为纤维状和网脉纤维状,蓝晶石和硅灰石常呈板片状,云母、绿泥石、滑石、粘土矿物也多呈板状或叶片状产出。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详细]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 概述:岩石(rock)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者岩屑组成的集合体.按照岩石的成因,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又可分为四大类: 表2-1 沉积岩分类简表 砾状结构>2米米、砂状结构2~0.05米米、粉砂状结构0.05~0.005米米、粒径>100米米粒径2~100米米粒径65%强烈过饱和游离石英>20% 造岩元素含量的变化:Fe 米g Cu → Fe 米g Cu Al → Fe Ca Al Na → Ca Na K Al + SiO2 岩石颜色的变化:深(绿黑)→暗(绿灰)→中色(灰色)→浅色(肉红、灰白). 矿物组合变化、橄榄石、辉石(无石英)辉石、富钙斜长石、角闪石(基本无石英) 钙钠中等的斜长石、角闪石(少石英、黑云母) 富钠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大量出现 . 变质岩(米eta米orphic rock)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 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及产状 岩石类型主要分布位置重量百分比地表分布面积产出状态陆地海洋

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 5% 75% 少量层状 岩浆岩地下深处 89% 25% 占大多数块状或脉状 变质岩构造运动剧烈地带或岩体周围 6% 几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 第一节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 目的:1、学会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 2、加深对地壳的物质组成的认识. 一、矿物的形态 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之分. (一)单体形态 由于矿物具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具一定外形的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crystal).完好晶体的自然表面称晶面(crystal face),它相当于结晶格架上质点较密集或联结力较强的网面.晶体的形态称为晶形(crystal for米).各种矿物都有其独特的晶形,它是鉴别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尽管矿物的晶形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矿物单体晶形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向延长型呈柱状或针状,如石英、辉锑矿、角闪石等; 二向延长型呈片状或板状,如石膏和云母等; 三向等长型呈粒状,如黄铁矿等. 矿物的晶体大小与生长环境有关,在适宜条件下某些晶体可生长成巨大的个体,例如,曾发现巨大的白云母晶体,其晶面可达7米2,但有些矿物的晶体极小,如高岭石的晶体仅为10~n×10μ米,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同一种岩石中不同矿物的结晶顺序也有先后,先结晶的矿物晶形较完好,后结晶的则受先结晶的矿物限制,常形成扇形不甚规则的“他形”晶. (二)集合体形态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第三课则更深入地让学生分析构成岩石的颗粒即岩石构成岩石的矿物。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页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二是怎样识别岩石。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对岩石的了解,并且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知道需要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如何比较准确地描述岩石的特征,知道岩石在颜色、花纹、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近两年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观察、描述、交流能力;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学生初步形成描述能力和综合概括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去正确描述岩石的特征,关注岩石本质特征是困难的,学生的观察很容易只停留在对岩石外在特点的观察和描述上。如何悉心指导学生使用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要关注岩石本质特征就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学生初步具有勇于创新,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尊重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原理;依据客观事实的出结论,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还往往容易以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想象来代替实际科学实验情况,因此要在课堂中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2.不同成因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他的成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常见矿物鉴定方法

常见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族、角闪石、辉石、云母族、方解石、萤石、重晶石、橄榄石等 常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辉锑矿、毒砂、磁黄铁矿、磁铁矿、镜铁矿、白钨矿、孔雀石、蓝铜矿 石英族: 自然界中已发现有八个同质多象变体:α- 石英、β- 石英、α- 鳞石英、β- 方石英、斯石英、柯石英。此外,还常见的SiO2胶凝体,通称蛋白石。 石英常呈无色、乳白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 7 。石英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仅次于长石,是许多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长石族矿物: 广泛产出于各种类型的岩石中,是重要的造岩矿物。从化学观点看,大多数长石都包含在 KSi3O8—NaAlSi3O8—CaAl2Si2O8的三元体系中,即相当于由钾长石(Or) 、钠长石(Ab)和钙长石(An)三种简单的长石端员分子组合而成。钾长石与钠长石的组合称为钾钠长石系列或碱性长石,它们在高温时能以任意比例相混溶,组成完全的类质同像系列。随着温度的降低,钾长石和钠长石的混溶性逐渐减小,并溶离成钾长石和钠长石,构成条纹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分子的组合称为斜长石或钙长石系列。钾长石和钙长石几乎在任何温度下都不混溶。长石族矿物按化学组成不同分为钾长石、斜长石、钡长石三个亚族。 钾长石亚族(或称正长石亚族、钾钠长石族):主要矿物有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歪长石。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经常为无色透明。玻璃光泽。条痕无色或白色。解理平行{001} 、{010} 完全,解理交角 90°。硬度 6.5 。 透长石是一种高温相的钾长石。一般产于喷出岩、熔岩中。透长石与石英的区别:前者为板状,后者常呈粒状或柱状;前者有两组完全直交解理,后者解理不发育。前者常具卡式双晶,后者否。透长石与正长石的区别在于前者表面光滑,产于喷出岩及浅成岩中;后者表面多呈浑浊状。透长石、正长石常为肉红色,褐黄或浅黄色,无色透明的称为冰长石,有时也呈带浅黄的灰色或浅绿色。透明。晶体常呈短柱状或平行{010} 的厚板状。玻璃光泽。硬度 6-6.5 。常见卡式双晶。解理{001 } 、{010} 中等,两组解理直交。 正长石为酸性及中性火成岩以及碱性岩的主要要造岩矿物之一。产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岩、正长岩以及与它们相当的喷出岩(包括凝灰岩)和脉岩中。在伟晶岩中,粗大的正长石和微斜长石、白云母一起是伟晶岩的主要组成。某些碎屑岩(如长石砂岩)往往含有相当数量的正长石;而在石英砂岩中正长石出现较少。正长石受到风化或热液蚀变最易变化为高岭石,其次是绢云母。正长石以其表面易风化呈混浊(不干净),有两组解理、晶形和双晶等特征与石英区别。石英表面常较清洁,无解理和双晶。正长石和斜长石的区别,一般根据双晶特点,正长石不具有聚片双晶。斜长石分解产物常出现密集的绢云母细小鳞片。 微斜长石:颜色为白色、灰色、多数呈肉红色,绿色变种天河石。透明。玻璃光泽。硬度6-6. 5 。晶形与正长石相似,呈短柱状或板状。微斜长石很少不具双晶。除卡式双晶外,还常见由两组聚片双晶相交而成的格子双晶。在微斜长石的晶粒中,经常发现有固溶体离熔而成的钠长石条片嵌晶,形成“条纹长石”。在伟晶岩中可以见到富有特征的一种结构,称为“文象结构”,它是由石英和微斜长石(或正长石)所组成的规则连生体。条纹长石是长石中的一种,它是由两种成分不一样的长石(钠长石和正长石或微斜长石)紧密生长在一起而形成的。在炽热的熔融状态时含钠的长石和含钾的长石均匀地混在一起,当冷却时,两种结晶则显出明显不同形成条纹。 斜长石是长石矿物中的一个系列,包括钠长石、奥长石、中长石、拉长石、培长石和钙长石。斜长石中的大多数品种会在表面产生细而平行的条纹,有的还会有蓝或绿色的晕彩

常见矿物肉眼鉴定特征

、常见矿物肉眼鉴定特征 1.自然铜:多呈不规则的树枝状集合体。颜色和条痕均为铜红色。金属光泽。 。硬度+ ’ ( #。具延展性。导电性能良好形成锯齿状断口。相对密度$ ’ ( $ ’ * 于各种地质过程中的还原条件下。多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内,与赤铜矿、孔雀石共生为铜矿石的有用 2. 自然金:通常为分散颗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颜色和条痕为金黄色。 。具延展性。不易氧化。热和电的良导- !$ ’ #。纯金相对密度为!* ’ # 相对密度!( ’  体主要形成于热液矿床,也常出现于砂矿中。与石英、黄铁矿、毒砂、闪锌矿等伴 生为金矿石的重要有用矿物,主要用于装饰、货币和工业技术! 3. 辉铜矿:一般为致密细粒状块体或烟灰状。颜色铅灰,条痕暗灰色。相对密度 。硬度+ #。略具延展性。具有导电性。溶于硝酸,溶液呈绿色。矿物小块加( ’ ( ( ’ $ 234#后烧时,颜色呈鲜绿色,加2%5 烧时,颜色呈天蓝色(即铜的颜色反应主要形成于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亦可形成于内生过程中。常与斑铜矿、黄铁矿、赤 铜矿等伴生为组成铜矿石的重要有用矿物 4. 方铅矿: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通常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颜色铅灰,条痕灰黑色。强金属光泽。完全的立方体解理。相对密度$ % & ’$ % (,硬度’ *。性脆形成于气液或火山矿床。与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共生为组成铅矿石的重要有用矿 物 5.闪锌矿:通常为粒状或致密块状的集合体。颜色由浅褐、棕褐至黑色。条痕 为白—褐色,树脂—金刚光泽。相对密度*%- ’ &。硬度* ’ &形成于气液或火山矿床。与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共生为组成锌矿石的 重要有用矿物!

常见造岩矿物肉眼鉴定特征2

常见造岩矿物手标本鉴定特征 1. 橄榄石[(Mg,Fe)2SiO4]:斜方晶系。晶形呈厚板状,晶形完好者少见,一般为他形粒状集合体。浅黄、黄绿色至黑绿色,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硬度6.5~7,比重3.3~3.5。 2. 普通辉石Ca(Mg,Fe,Al,Ti)[(Al,Si)2O6] :单斜晶系。晶形常呈短柱状,横断面近于正八边形(或假正方形),集合体常为粒状。暗绿--—绿黑色,少数为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比重 3.22~3.38。两组完全解理,夹角87°(93°) 鉴定特征:根据短柱状晶形,颜色和解理,可与普通角闪石等相似矿物相区别。 3. 普通角闪石Ca2Na (Mg,Fe2+)4(Al,Fe3+) [(Si,Al)4O11]2(OH)2:晶体常呈长柱状或针状,单体的横截面为近菱形的六边形。常呈粒状或放射状集合体。暗绿——绿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比重3.0~3.4。两组完全解理,交角为124°(56°) 鉴定特征:根椐晶形、横截面形状、颜色、解理及其夹角,可与普通辉石相区别。 4. 钾长石(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K[AlSi3O8]:厚板状,单晶为短柱状或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常见卡氏双晶,集合体为块状。常为肉红色、浅黄红色及白色、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6,比重2.56~2.58。两组完全解理。 鉴定特征:根据晶形、双晶(卡氏双晶)、颜色、硬度、解理,可与石英、方解石相区别。 5. 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三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或柱状。在岩石中常呈板状或不规则粒状。具聚片双晶。白色至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6~ 6.5,比重2.55~2.76。两组完全解理。 鉴定特征:用肉眼区别斜长石与钾长石(正长石)的可靠依据是斜长石具聚片双晶。在岩石中的斜长石,根据双晶,有无解理及透明度,可与石英区别。

小学科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台州市临海大洋小学徐寒英 【教材分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第三课则更深入地让学生分析构成岩石的颗粒即岩石构成岩石的矿物。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板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二是识别岩石。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认识板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1号花岗岩、2号大理岩、3号石灰岩、4号板岩、5号砂岩、6号砾岩、镊 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碟子、水杯、湿毛巾。 2、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滴瓶、碟子、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几种常见的岩石图片)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岩石,要说说猜猜这些岩石,首先得认识它们。 二、观察岩石实验 1、(出示:花岗岩、砾岩)讨论观察方法 2、交流反馈 3、指导滴稀盐酸的方法 4、讨论观察记录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