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生物学导论_1_2010

结构生物学导论_1_2010

生物技术导论 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性成分的作用将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服 务社会的技术。 2、基因组(genome):基因组是一种生物体或个体细胞所具有的一套完整的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生物的基因组一般以染色体 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或细胞核中。 3、抗体(antibody):抗体是由抗原刺激B细胞经分化增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具有多方面 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4、肿瘤(tumor):肿瘤是由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失控,扩张性增生形成新生物。 5、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就是在体外,将不同的基因通过切割、连接,形成杂合片段,插入到合适的载体上形成重组分子, 转化到宿主细胞中。 6、治疗性克隆(therapeutic cloning):是指出于治疗目的而克隆人的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使干细胞定向发育,培育出健康的、可 以修复或替代坏死受损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这些被培养出来的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移植而治疗疾病。 7、干细胞(stem cell):干细胞是来自于胚胎、胎儿或成体内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能产生表现 型与基因型和自我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也能产生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已特化的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 选择: 1、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裸细胞。 2、获得性免疫的特点: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及记忆性。 3、HIV繁殖的关键步骤:蛋白质的合成、病毒基因核酸的复制。 4、基因扩增、基因测序和基因重组是三位一体的实验方法,构成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基础。 5、在传统的基因重组中,需要三大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载体。 6、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以及电穿孔和显微注射等。 7、干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悬滴培养法、培养瓶培养法、旋转管培养法、灌注小室培养法、培养板培养法。 填空: 1、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2、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 4、一种物质对某一机体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与该物质的三个特征有关:异物性、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化学结构。 5、艾滋病的临床反应: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HIV潜伏期、艾滋病期。 简答: 1、病毒的特征:1)形态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无细胞结构,有大分子特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并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3)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4)在宿主细胞的协助下,以核酸和蛋白质等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5)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可形成结晶,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6)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7)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7选5) 2、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的艾滋病易感场所,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措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1)一般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输血筛选策略、避孕套的使用、针具交换、美沙酮维持法;2)免疫接种,有效的疫苗不仅可以诱导出中和抗体,还可以产生细胞介质的细胞免疫应答,才能阻止感染的建立,或阻断游离的或与细胞结合的病毒的传播。3)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我国法律规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主要在社区进行管理。4)国境检疫。 3、传统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1)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2)DNA片段的连接反应;3)重组DNA分子的转化;4)转化细胞的扩增培养;5)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4、纳米生物学的两个含义:一方面是用先进的物理学、纳米科技手段研究生物学基本问题,即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学;另一方面是向生

生物科学导论》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期末考试试卷2015.6姓名学号得分 一、选择题(共35分) 1在原核细胞中可以发现哪个组分 a . 线粒体 b. 核糖体c. 核被膜 d. 叶绿体 下述哪个细胞器是动物和植物细胞共有的 a. 叶绿体 b. 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 c. 液泡 d. 线粒体 2若你追踪生物膜上一个小区域从一种细胞器流向另一种细胞器时,你将看到的流程是 a. 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 b. 液泡—质膜—核被膜 c. 核被膜—溶酶体—高尔基体 d.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质膜 3对结合型核糖体而言,下述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 a结合型核糖体被它自己的膜包裹着 b结合型核糖体在结构上与游离核糖体不同 c结合型核糖体一般合成膜蛋白和分泌型蛋白质 d结合型核糖体聚集在糙面内质网腔内 4如果一个二倍体细胞在细胞周期的G1期时测出的DNA含量为X。那么同样的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时DNA的含量是 a. 0.25 X b. 0.5X c. X d. 2X 5DNA复制发生在 a. G1期 b. S 期 c. G2期 d. M期 6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一个区别是 a. 癌细胞不能合成DNA b. 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止在S期 c. 即使癌细胞处于紧密堆积时,它仍能继续分裂 d. 癌细胞一直处于细胞周期的M期 7肌肉细胞与神经细胞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 a. 它们表达不同的基因 b. 它们含有不同的基因 c. 它们使用不同的遗传密码 d. 它们的核糖体的结构不同 8对于一个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而言,它必须是 a. 有4个结构域 b. 有2个或2个以上肽链组成 c. 由4肽组成的亚基组成 d. 至少有4个二硫键 9某些细菌在80℃以上的温泉内生存,仍具有各种代谢活性是因为 a. 它们可以使菌体内部维持在比外界环境低得多的温度 b. 高温促进代谢反应,因而不需要催化剂作用 c. 它们的酶反应所需的最适温度高 d. 它们的酶对温度很敏感 10真核细胞中三羧酸循环的大部分酶位于 a. 质膜 b. 细胞质 c. 线粒体内膜 d. 线粒体基质 11按DNA片段产生RNA分子称为 a. 转录 b. 翻译 c. RNA剪接 d. 复制 12在核小体中,DNA是绕在下述哪个组分上 a. DNA聚合酶分子 b. 核糖体 c. 组蛋白 d. 细胞核 13下列哪一个重组DNA技术中使用的工具酶与相连接的应用不相配 a. 限制性内切酶——获得特定的DNA片段 b. DNA连接酶——切断DNA产生一个粘性末端

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0710Z2)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考研经验、复习指导

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科院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0710Z2)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考研经验、复习指导 一.研究方向 01系统生物学 二.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④847遗传学 三.复试笔试科目 专业综合考试(包括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四.参考书目 1.初试参考书目 71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生物化学》王镜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生物化学》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分子生物学》瞿礼嘉高等教育出版社 847遗传学:

【1】《普通遗传学》杨业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2】《林木遗传学基础》朱之悌中国林业出版社 2.复试参考书目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系统生物学相关前沿领域发展概 五、北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复习备考建议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北林本科水平。 2、基础复习阶段(6-8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 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大纲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生物技术概论是由一门多学科综合而成的边缘学科,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特别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更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了解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人类健康、能源及环境诸方面的作用和成果,认识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创新保护与生物安全性政策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认识生物技术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熟悉生物技术五大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3.了解生物技术在农业及其它领域的应用和成果; 4.了解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创新保护与生物安全性政策法规。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生物技术总论 生物技术的含义、特点和特征;生物技术的发展史;生物技术各项技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章重点:生物技术的含义、特点和特征(六高特征),生物技术各项技术的概念,生物技术在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章难点:生物技术各项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含义,明确生物技术的特点和特征,识记生物技术所包含的五大工程概念,了解生物技术包含的各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 思考题: 1.概念识记: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 2.什么是生物技术,它包括哪些基本的内容?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3.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技术具有的“六高”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 5.简要说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史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联系和区别。 6.生物技术的应用包括哪些领域? (二)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主要工具酶的作用机理和用途,基因载体的特点和用途,目的基因的来源及获得途径,PCR反应的原理和技术,受体细胞及其重组DNA导入技术,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方法,基因工程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本章重点:基因工程的技术路线,主要工具酶的催化机理和用途,常用载体的特点和用途,目的基因克隆的途径和方法,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计算生物学讲解

第一讲:学科间的关联 ? 首先锁定研究对象:分子 + 环境,或者更大的体系 – 分子:单个或几个分子 ,千万个分子 – 环境:多个分子,连续介质 ? 计算途径:原理 + 算法 – 原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算法:数学、统计学 同样的几个问题 1. 包含什么? tRNA, mRNA, protein, water 2. 有何关联? tRNA-mRNA; mRNA-protein 3. 可否调控? tRNA 的移动过程; protein 的形成 4. 计算模型? 水分子;离子;药物小分子等 不同体系,不同方法 Multiple proteins 蛋白质内部,buried molecule, loop flipping 蛋白质之间:binding sites Rotation H-bonding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精确的计算方法,快速的近似方法 数学、统计学 ? 数字拟合,分类与回归,贝叶斯推断,蒙特 卡罗方法,马尔可夫链 ? 微分方程解析解与数值解,矩阵与数值计算 ? 集合,拓扑学,图论,群伦,排列组合 物理学 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 相对论处理 热力学 统计力学 电动力学 凝聚态理论 计算机科学 ? Linux 操作系统: – Serial computing, – Distributed or parallel computing (并行计算), MPI – Linux scripts, sed, awk – Perl, Python, Fortran, C++, Java ? MySQL, PHP, Apache ? Windows 视窗:MATLAB, R, Java,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学习心得体会 拿到这本书后随便翻看了一下,其中很多内容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深入的学习过,刚开始觉得这门课程没必要开,后来学习完了以后觉得对以前的课程有归纳总结的作用,觉得不错,但是我认为应该在大一上才好,当时觉得应该上一点关于专业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的课程。这是我在开始写心得之前的一点看法现将个学期以来学习《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在学习方法 上对于这门课程,在我来看应该是一门综述类型的科目,内容繁杂但是相对来说都比较浅不会在每个点上点的太深,所以针对这个特点,我觉得一概在上课的时候跟老师很好的互动这样就够了,学习之余可以试着写一个章节提纲,或者画一张各个知识的关系图谱,记得我在学习生物化学的时候做过一张个中循环之间的一个结构关系图,复习的时候可真派上大用场了,关于记笔记我该说几句,如果要的高分还是乖乖的记笔记,但是我习惯上课看书再听听老师讲课这样比较好,如果记笔记我可就不能专心了,不过我的笔记还是记了——-课后的功劳啊。 二,对于王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一点认识这学期是王中风老师代我们这门课程,其中有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给我们一次做“教受者”的机会,这样增加了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锻炼了一些演讲交际的能力还有就是对ppt的应用有所提升,别看这点不起眼,到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就知道重要了,古人不是说过--不以善小而不为吗?所以还是认真做好没一个“善事”。不过也有 一些不足之处就是:很多同学上讲台的时间太少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我还有一个设想可以把这个推广的全院去,设置一个“合肥学院百家讲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演讲的平台,可以讲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自己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今大学生就业,大学生使用网络,或者可以讲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成就分享经验,我觉得这样会更好,虽然现在都强调交流,可是我们跟我们周围的人的交流还是相当少的。我还有一个感觉,王老师是我见过的比较严格的老师,从笔记,上课点名,对布置任务(文章格式,字体,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要求)都做了很严格的要求,很多同学都觉得老师这样要求太夸张了,不过仔细想来觉得对我没是有好处了的,因为将来不管是再学习或者工作都需要这样的品格。 三,生物技术的学习对我们今后的作用以及影响 过去学历史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简史,那是因为什么我们对历史没有深入学习过,简史是一个概要,可以帮助我们去在众多繁杂的内容里面理出一个框架来,生物技术导论做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框架性的学科也起着和简史一样的作用,但是生物技术导论比简史更有意义,因为简史仅仅是对历史的简要的概述,而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学科,他的很多秘密还不为我们所了解,所以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不仅有概述的左右还有启迪我们心智,做出一些方向型的指引,思想是做科学的前提,唯物主义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蔚蓝的天空,生物技术导论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构画蓝图。从小的方面说,这门课程为什么我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只是做了一个蓝图,靠着这张蓝图我们将能更加高效有条不紊的学习这个专业。 结语:首先感谢王老师一个学期以来兢兢业业的为什么讲述这门重要的课程,再祝愿我和我的战友将来在生物技术的方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7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

《现代生物学导论》结课论文题目:仿生技术之我见

摘要 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待仿生技术,是人类坚持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不断探索自然、未知,勇于反映现实世界形象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既传统又现代、既感性又理智、既熟悉浅显又陌生深邃、既善解人意又变幻莫测;同时最新的研究则从理性的角度来阐释仿生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即它既能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能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人们的生命。 关键词:仿生技术好奇心自然生活生活

一、学习现代生物学导论的感受 通过课程开篇的介绍学习,我得以更明确地了解非生物专业生物学的定义,它是一门旨在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与科学素质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温故知新的踏实感,也有获得新知识的喜悦感,整个课程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接近尾声,但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却已更大程度地激发了,而其中的仿生技术则是我尤为好奇的一个课题。 二、我所感兴趣的仿生技术 之所以对仿生技术感兴趣,源于课程中的仿生学这一章内容的学习。 源于生命的灵感,开启新技术的钥匙---这是我在学习仿生学的时候最直接的入门介绍。仿生学,顾名思义,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生物系统特征或类似特征的科学,同时仿生学也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边缘上的综合性学科。 生命的奇特总让同为生命体的人充满好奇,并总在尝试着将生命与生俱来的精细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模仿创造出来,过程虽曲折但却充满乐趣。人们通过仿生设计进而产生仿生技术,来使仿生的思想能够运用得更为广泛。 仿生技术是人类坚持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不断探索自然、未知,勇于反映现实世界形象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就其自身来说,无处不表现出既传统又现代、既感性又理智、既熟悉浅显又陌生深邃、既善解人意又变幻莫测的特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三、仿生技术与生活—最新进展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仿效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让各种事物的方方面面都为自身所用。仿生学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创造文字的灵感来源即是来自对生物形态的模仿而撰写的。仿生学的的诞生,不仅促进了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也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今,仿生学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结合智能工程、纳米技术工程等,正在为人类将来的良性发展开拓一条罗马大道,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能够有更多的奇迹出现。 生活在进行,同样的,我们的仿生技术也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060336 开课院系: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系课程类别:本专业必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课内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技术制药基础 审定:杜宏武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内容主要包括(1) DNA重组、蛋白质与酶工程、动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2) 医药、农业、食品、环保、能源等应用生物技术,(3) 重组疫苗、抗体工程、生物芯片、分子诊断、干细胞、基因治疗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理解并掌握现代生物技术 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抗体工程等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课程难点: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掌握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 现代生物技术的新的技术和实际应用。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方法原理,了解生物技术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新进展。为学生将来从事该领域科研、创业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系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方法与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 32学时) 1.绪论(2学时) 1.1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生 1.2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商业化情况 1.3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景 1.4 了解中国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2.DNA重组技术与基因操作(2学时) 2.1 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2.2 介绍类型II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和主要用途 2.3 理解并掌握基因工程的克隆载体 2.4 了解原核细胞的转化和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3.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操作(2学时) 3.1 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3.2 了解有功能的启动子的分离 3.3 理解并掌握可调控强启动子的分离 3.4 理解并掌握融合蛋白和非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3.5 了解原核表达载体 3.6 了解在原核生物中提高蛋白质表达量的方法 3.7 了解原核生物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4.基因诱变及蛋白质工程(2学时) 4.1 基因诱变 4.2 定点诱变在蛋白质工程中应用 4.3 蛋白改进的其他常用方法 4.4 了解用蛋白质工程对限定性内切酶进行改造的方法 5.通过重组原核微生物生产商品(2学时) 5.1生产蛋白药物 5.2 生产限制性内切酶 5.3 生产生物小分子 5.4 生产生物多聚体 6.现代发酵工程(2学时) 6.1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6.2 发酵过程的优化 6.3 生物反应器 6.4 发酵产品的下游处理 7.现代生物农药(2学时) 7.1 微生物杀虫剂 7.2 动物杀虫剂 7.3 防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7.4 生物除草剂 8.现代微生物肥料(1学时) 8.1 了解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8.2 了解固氮酶的作用机制 8.3 理解并掌握固氮酶基因的分离方法 8.4 了解氢化酶的基本知识

复旦大学现代生物科学导论简答题

简答题 1、生命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生物体是由有序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系统 (3)生命具有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特征 (4)能够应对并适应外界刺激,保持内环境稳态 (5)繁殖和进化 2、为什么说水分子是偶极子?它有什么化学特性? 答:(1)水分子中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氢、氧的电负性不同而导致水分子一侧显正电性,另一侧显负电性,从而表现出电极性,因而它是一个典型的偶极子。(2)水分子之间可建立弱作用力氢键,水中每一氧原子可与另两个水分子的氢原子形成两个氢键。氢键作用力很弱,常温下氢键常处于断开和重建的过程中,从而赋予水的流动性。由于水分子具有这一特性,它既可同蛋白质中的正电荷结合,也可同负电荷结合。蛋白质中每个氨基酸均可结合水分子,这也是蛋白质溶于水的原因。 3、淀粉和纤维素在化学组成上有何异同? 答:(1)相同:均是由葡萄糖组成,分子式可以用分子组成为(C6H10O5)n表示(2)不同:n不同,一般纤维素要大一些,纤维素分子的一个结构单元含有三个醇羟基而淀粉分子结构有直链结构和支链结构两种。淀粉是由α-葡萄糖组成的,而纤维素是由β-葡萄糖组成。 4、动物为何含有更多的脂肪? 答:植物的生活方式是静止的,可由光合作用直接提供能源,因而以容易降解的淀粉作为能量的储存分子。动物以运动作为主要生活方式,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为了减少运动时体重的负担,需选择重量轻而比热高的有机分子——脂肪来储存能量,因而具有更多脂肪。 5、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差别。 答:要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 6、简述Na+/K+泵的开关模型。 答:细胞质Na+离子与蛋白质结合会引起跨膜的通道蛋白质磷酸化,并引起蛋白构型变化,蛋白质构型的变化将Na+泵出细胞外,同时结合细胞外K+。蛋白与K+离子结合使得其释放磷酸基团,这一过程使得蛋白质构型复原,同时将结合的K+释放到胞内。复原的蛋白再次结合Na+,重复循环。 7、什么是能障?什么是活化能?酶为什么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答:(1)能障:就是启动某一化学反应时存在的能量障碍。 (2)活化能:用于克服能障,使化学键断裂,促使化学反应进行所需要的能量。(3)酶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因有三: ①提高底物在反应区间的浓度; ②使反应基团正确定位以便反应底物之间充分接触; ③改变反应底物的分子几何构型和电子轨道的分布。 8、什么是酶促反应的专一性?它在药物设计中有何应用价值? 答:(1)酶促反应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个或者一类底物的生化反应起催化作用。酶促反应的专一性包含两个部分,结构专一性(只能催化特定的底物反应,涉及特定的化学键)和立体异构专一性(旋光异构与几何异构)。

高中生物学相关计算方法汇总

高中生物学相关计算方法汇总 Ⅰ.生物的遗传、变异、进化相关计算 一、与遗传的物质基础相的计算: 1.有关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1)一个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计算: C原子数=R基团中的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团中的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团中的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团中的N原子数+1 (2)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 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3)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与蛋白质的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分子量);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比组成其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减少了(n-m)·18。 (4)在R基上无N元素存在的情况下,N原子的数目与氨基酸的数目相等。 2.有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1)互补的碱基相等,即A=T,G=C。 (2)不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50%。 (3)和之比在双链DNA分子中: ●能够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的比同两条互补链中的该比值相等,即:(A+T)/(G+C)=(A1+T1)/(G1+C1)=(A2+T2)/(G2+C2); ●不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的比等于1,且在其两条互补链中该比值互为倒数,即:(A+G)/(T+C)=1;(A1+G1)/(T1+C1)=(T2+C2)/(A2+G2)

(4)双链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含量等于两条互补链中该碱基含量和的一半,即A =(A1+A2)/2(G、T、C同理)。 3.有关复制的计算: (1)一个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可以形成2n个子代DNA分子,且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占所有子代DNA分子的比例为。(注意:最初母链与母链的区别) (2)所需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M×(2n-1),其中M为的所求的脱氧核苷酸在原来DNA分子中的数量。 4.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相关计算: (1)mRNA上某种碱基含量的计算: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所求的mRNA中某种碱基的含量归结到相应DNA模板链中互补碱基上来,然后再运用DNA的相关规律。(2)设mRNA上有n个密码子,除3个终止密码子外,mRNA上的其它密码子都控制一个氨基酸的连接,需要一个tRNA,所以,密码子的数量:tRNA的数量:氨基酸的数量=n:n:n。 (3)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DNA、mRNA、蛋白质三者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核糖核苷酸(或碱基)、氨基酸的数量比例关系为6:3:1。 5.设一个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n种,也就是说可以排列成4n个DNA分子。 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的碱基对在整个基因中所占的比例=(编码的氨基酸的个数×3÷该基因中的总碱基数)×100%。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完结版(精)

浅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论文提交日期:2012 11 日 摘要 自转基因技术应用到食品产业中以来, 转基因食品飞速发展, 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制造的食品已越来越多的走上人们的餐桌。虽然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等优点较为明显,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转基因食品并不是毫无弊端, 其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风险性。为促进转基因食品研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 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 并将其与传统食品进行比较, 又对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性与对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 并对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健康风险; 生态风险;未来发展 目录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 … … … … … … … … … … … … 1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 … … … … … … … … … … 1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介绍… … … … … … … … … … … 1第三节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的比较…… … … … … … … … … … 1第二章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2第一节与基因表达产物相关的健康影响…………………………… 2第二节蛋白质可能的致敏性… … … … … … … … … … … … … … 2第三节与食品关键成分相关的安全问

题.................................... 3第四节与被标记基因生物相关的安全问题................................. 3第三章转基因食品的生态风险.............................................3第一节转基因生物的靶标效应............................................. 4第二节外源基因逃逸... ... ... ... ... ... ... ... ... ... ... ... ... ... ... 4第三节外源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 4第四节转基因生物入侵... ... ... ... ... ... ... ... ... ... ... ... ... 4第四章对转基因食品的思考... ... ... ... ... ... ... ... ... ... ... (5) 参考文献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又称为基因工程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 它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改造生物的遗传性, 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 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 (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若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为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1]。 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介绍 转基因食品通常分为四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其他转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转基因生物是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烟草, 1985年转基因鱼问世,从此解开了转基因食品研究和生产的序幕。 一、近些年来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目前,大量的转基因农作物被直接或间接地制成食品,常见的有玉米、大豆、番茄、油菜等。 2011 年, 29 个国家 (包括 19 个发

(完整word版)生物技术导论期末考试卷

题目类型:名词、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2.目的基因:基因工程研究开发的可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基因产物,统称目的基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能识别双链DNA中的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特定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断裂,产生具有3’-OH和5’-P基团的DNA片段的一类内切酶。 4.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5.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 6.受体细胞:能摄取外源DNA并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有一定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又称为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 7.细胞培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体外无菌条件下的保存和生长 8.细胞固定化:固定化细胞是指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生命活动(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等)的细胞。 9.初级代谢产物:菌体对数生长期的产物 10.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二、填空题 1.在PCR反应体系中包括五种主要成分,分别是引物、DNA聚合酶、dNTP、模板DNA、Mg2+ 2.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构建(基因文库)和(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或者通过(人工合成)获得目的基因。 3.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三大类:载体结合法(1)物理吸附法(2)螯合法(3)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包埋法 4.改变酶特性的方法有两类,其中(分子修饰法)法主要改变天然酶的(结构),通过对主链的(剪接切割)和侧链的(化学修饰)对酶进行改造。而(生物工程法)法则是改造酶分子(基因)。 5.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分五个步骤,分别是获取外植体. 无菌接种. 诱导愈伤组织 的形成. 试管苗的形成, 扩大培养 6.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培养基组成、温度、溶氧浓度、酸碱度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载体结合法(物理吸附法,螯合法,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包埋法。

《生物技术概论》教学大纲(精)

《生物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简介 本课程以宋思扬主编《生物技术概论》为教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各项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是非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能够了解生物技术基本知识框架,促进其他学科的本科生对生物技术的关注,促进化学,物理,数学,地理等专业学生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促进文科有关专业的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学对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的影响。 二,主要参考书: ⒈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 ⒉马大龙,《生物技术制药》,2001,北京,科学出版社 ⒊莽克强,《农业生物工程》,1998,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⒋翟礼嘉,顾红雅,胡苹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199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生物技术总论(2学时) 1.1 生物技术的含义 1.2 生物技术发展简史 1.3 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基因工程(6学时) 2.1 核酸的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2 基因工程工具酶 2.3 基因克隆载体 2.4 目的基因 2.5 目的基因导入受提细胞 2.6 克隆的筛选 2.7 基因工程进展隆的7基因工程进展 第三章细胞工程(4学时) 3.1 细胞工程的基本知识 3.2 植物细胞工程 3.3 动物细胞工程 3.4 微生物细胞工程 第四章发酵工程(5学时) 4.1 发酵工程基本知识 4.2 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4.3 发酵设备概述 4.4发酵产物的加工 4.5发酵工业概况 第五章酶工程(5学时) 5.1 酶的基本知识 5.2 酶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 5.3酶分子的改造 5.4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第六章生物技术与农业(3学时) 6.1 植物生物技术 6.2 动物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概论期末重点

一、生物技术总论 1、生物技术定义: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2、范畴: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 3、简要说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史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关系。 现代生物技术是通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而加快发展起来的。 两者的差别:传统生物技术的研究水平是细胞或组织水平,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水平是在分子水平。 两者的关系: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是以传统生物技术为基础。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能够促进传统生物技术研究。 4、“六高”特征: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 二、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特性,在较短时间内使现有物种的性能得到改善,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新生物类型,或者利用这种技术对人类疾病进行基因治疗。 2、基因工程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2)基因是可以切割的; (3)基因是可以转移的; (4)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5)遗传密码是通用的; (6)基因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3、基因工程操作步骤p17 ①获取目的基因;②构建基因的表达载体;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PCR概念: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技术。 5、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①化合物诱导转化法;②农杆菌转化法;③电穿孔转化法;④花粉管通道法;⑤基因枪法;⑥超声波处理转化法;⑦脂质体介导转化法;⑧体内注射转化法;⑨精子介导法;⑩病毒(噬菌体)颗粒转导法等 6、基因文库定义: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物质信息通过克隆载体储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7、克隆载体定义:把能够承载外源基因,并将其带入受体细胞得以稳定维持的DNA分子。 分类:质粒载体、病毒克隆载体、人工染色体载体、基因表达载体。 8、人类基因组计划概论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

《生物学导论》复习题与答案

第13章种群如何进化 掌握:进化的证据、自然选择的作用方式、种群的概念、群体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中的“形态”与“多态”、遗传变异的来源、Hardy-Weinberg 公式的简单应用、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微)进化的概念、产生微进化的机制 熟悉:影响达尔文形成进化论的主要因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适合度、达尔文医学 了解:拉马克的进化论主要观点、华莱士与进化论、镰状红细胞贫血的群体遗传学 ?进化的证据有哪些? (1)化石记录:化石是是保存下来的以前的生物体的遗迹或印记,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证实生物的出现具有历史顺序; (2)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学科,启迪了达尔文关于现存物种由其祖先进化而来的思想; (3)比较解剖学: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身体构造的学科。物种之间特定的解剖学相似性蕴含着进化史的证据; (4)比较胚胎学:对不同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学科。 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在胚胎发育阶段形态相似; (5)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寻找证据,对基因以及基因产物(蛋白质、DNA)进行序列分析。 ?概念: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自然选择?种群?群体遗传学?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 形态?多态?(微)进化?遗传漂变?瓶颈效应?建立者效应?基因流? 达尔文适合度?达尔文医学? ※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学科。 ※比较解剖学:比较不同物种之间身体构造的学科。 ※比较胚胎学:对不同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学科。 ※自然选择:具有更好适应环境条件的遗传特性的个体具有较大的生存

和繁殖的机会,即最大程度适应环境的个体容易繁殖更多的后代。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域、同一时期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群体遗传学:主要研究种群广泛的遗传变异并记录种群的遗传结构随时间的改变。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共有的全部等位基因之和。 ※基因频率:等位基因的某一形态在基因库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基因型频率:某一基因座的一对等位基因组合占种群此基因座等位基因组合的比率。 ※单基因遗传:性状由一个基因座决定,其上有产生唯一确定的表型的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中间类型。 ※多基因遗传:大多性状来自于几个基因的共同作用,该性状在种群大多是连续变化的。 ※形态:当一个种群包含有一个表型特征的两个或更多个形式时,这种不同的形式称为“形态”。 ※多态:同种生物的个体针对某些形态、形质等所表现的多样性的状态。※(微)进化:现代综合论的产物之一是以群体遗传学为基础的进化的定义:进化是代代相传的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因为这是在最小的规模上描述进化,有时更具体地称之为微进化。 ※遗传漂变:由于偶然性所造成的小种群的基因库改变的进化机制。 ※瓶颈效应:某些环境灾难性变化,使种群大小急剧减少,由于偶然性,在存活个体中,有的等位基因会过量表达,而有的则表达不充分,还有一些则可能完全丢失,发生遗传漂变的效应。这样由于种群骤减引起的遗传漂变叫瓶颈效应。 ※建立者效应:指的是少数个体的基因频率决定了它们后代的基因频率。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作用。 ※基因流:与其他种群的基因交换。 ※达尔文适合度:一个个体相对其它个体而言对下一代基因库所作的贡献(产生可育后代是唯一的在自然选择中得分的因素)。

生物学导论重点

生物学导论重点 生物演化论 Evolution:饰变中的演替 痕迹器官: 同源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外部形态,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的器官。 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状等理论;认为演化有向复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环境的影响力两种动力。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具有新陈代谢,繁殖,遗传等特征。 原始生命的特征: 1.具有脂双层膜围成的与环境隔开的含水囊泡。 2.囊泡内有多种核酸、蛋白质,糖类大分子。 3.能选择性地从环境中吸纳食物。 4.利用食物的分解,复制自身一部分起核心作用的大分子。 5.囊泡因大分子增多而生长,繁殖。 达尔文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遗传的变异和选择,认为获得性状可以遗传。 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突变(包括重组)、选择、隔离。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变异:一定变异:环境引起的体质或机能的变异,不能遗传。 不定变异:相同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彼此不同,能够遗传。 变异的原因:突变、重组、畸变。 基因突变:是某一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基因突变在演化中的意义:为生物演化提供有生存价值的材料 为生物演化提供丰富的材料。 自然选择: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 性选择:同性个体间为争取与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然选择的类型:稳定性选择,前进性选择。 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是演化的动力。 适合度:一个生物能够生存并把他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 适应:生物适应环境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 适应的普遍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个体数目增加,分布区扩大,物种的进化。 适应的起源:条件:要有遗传的变异;环境的变化;具有生存价值的变异 方式:遗传基础先发生变化;环境先发生变化 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以微小的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保存积累有利变异,经过许多时代,形成新的生物类型。 现代达尔文主义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隔离分为异地隔离:异地分布的群体之间,直接的基因交换发生障碍。 生殖隔离:由于群体间在基因型上所造成的差异而使基因交换受到限制。 物种形成在生物演化中的意义 1.生物谱系进化的起点 2.为演化的不可逆性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