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用智能心电监测分析仪

家用智能心电监测分析仪

家用智能心电监测分析仪

家用智能心电监测分析仪

本系统主要部分为智能心电监测分析,辅助以上位机存储及显示软件。根据系统要求心电监护仪不仅能够实时采集心电数据及显示心电波形,还需具备实时显示心率及数据分析的功能。要实现上述功能,需要一款功能强大、外设接口丰富,并且能够实现高速的实时心电信号处理的处理器。出于人机界面友好的设计理念,运行过程中将显示多幅智能心电监护分析部分主要分为前端模拟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及分析和数据传输三部分。前端电路的设计制作包括放大电路、导联选择电路、滤波电路、AD转换电路等单元。监测分析仪以ADSP-BF533作为处理器,循环采集8导心电信号,实时计算心率,并能做简单的病情分析,最后给出心电健康指数。本系统能够将采集后的心电信号进行系统存储以方便用户查看历史数据,也能将数据传输部分由串口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上位机程序。

上位机软件可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及显示,并可以进行心率、QRS间期等重要心电参数的计算,方便医生的进一步诊断。系统整体结构框功能与指标

智能心电监测分析部分

(1)采集功能:前端模拟采集电路能够准确采集10导心电信号,分别为:RA、RL、LA、LL、V1~V6。

(2)显示功能:用户进入导联选择界面后,可任意选择12导标准心电信

号中的一导显示,也可以选择12导全部显示。

(3)历史数据读取功能:进入系统后用户可以选择新建采集或者读取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有各家庭成员上次采集的历史数据。

便携式心率监测仪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目的和意义 便携式医疗设备正不断改进数以百万计患者的医疗保健条件。未来,还将有众多能显著改善医疗效果的创新型医疗应用产品。多年来,心率检测仪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它们所记录的心脏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检测心率的仪器虽然很多,但是体积大,功耗大,不易于携带。有些医院使用的各种心率监测仪器抗干扰性差,开发成本高,价格昂贵,即便用于心率信号采集的传感器也价格不菲。如果心率监测的仪器能够做到体积小,制作成本和销售价格低、操作简单,能被普通家庭患者接受,这无疑为临床诊断和个人保健使用提供了方便。因此,设计一种成本低廉,可随身携带,可长时间记录,显示和存储心率值,可与微机通讯并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心率检测仪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探究研发了一种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合家庭和社区医疗保健使用的便携式心率检测仪。 二、国内外现状 心电监护(ECG Telemonito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3年,“心电图之父”荷兰教授Einthoven通过1500米的电缆线,记录了世界上第一份完整人体心电图,这在后来被广泛认为是心电监护的雏形。其后数十年间,伴随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大肆流行,心电采集和监测技术得以迅猛发展。最早,医务人员对ECG的监测和需求,是从危重病人抢救开始的。1933年Hooker首次进行实验动物心脏复苏,

通过密切观察心脏跳动状况,来总结和判断病人的危重抢救效果。1943年Claude Beek首次在手术室内实施电除颤,开始ECG的监测和临床应用。1952年Zoll首次推出心脏起搏术,通过对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的病人进行起搏、监护,使病人得以康复。1956年体外除颤仪问世,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的存活率。1960年Kauwenhoven报道胸外心脏按摩有效,心脏复苏技术日渐成熟。1960年研发的持续床边ECG监测仪,能够适时不断地监护病人的ECG状况,使得心脏病人及危重病人得以密切和连续的被观察,同时帮助医务人员能对病人的心电情况做出连续的分析和判断。20世纪中晚期,动态心电图(Holter)、床旁心电监护仪先后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同期,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日益兴起和成熟,心电远程监护获得了长久发展和广泛应用。20世纪60~80年代,基于传输的心电监护技术(TTM)在国外得到应用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TTM技术的原理是将实时采集的心电信息转变为声音,通过传至医院接收机,再将声音谐调为心电信号,用心电图机描记,医生通过给予患者诊断和治疗国内的医用心电监测仪虽然相比国外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某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陈颖昭、高跃明等人设计了一种一种基于STM32 的便携式家用心电检测仪。心电电极采集体表单导联心电信号,经预处理电路对心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电平抬升后,送至STM32 中进行模/数转换和数字处理,在液晶屏上实时显示心电波形、心率和分析结果。实验表明,该心电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产品技术要求益体康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 适用范围:适用于监测和记录被测者的心电波形和心率值,可为医护人员诊断提供参考。 1.1 产品型号 产品的型号为HC-202A。 1.2 结构组成 该产品由主机、心电导联线及心电电极片组成。 2.1 外观:外观应整齐美观,表面光洁,色泽均匀,无明显伤斑,裂痕等缺陷;所有控制元件均须安装正确、牢靠。 2.2 动态输入范围:对于叠加了±300mV直流偏置电压,以125mV/s的速率变化的,幅度为6mV(峰-谷值)(当增益设置为5mm/mV)的差模电压,心电仪应具备响应和显示的能力。时变输出信号的幅度等效到输入的变化不应超过10%或者50μV,取大值。 2.3 输入阻抗:对于所有的通道,在规定的测试频率下输入阻抗应高于10 MΩ。 2.4 共模抑制:对于网电源频率下的正弦信号,共模抑制至少为60dB,对于2倍网电源频率的信号时,则至少45dB。 2.5 增益精确度:在所有可能增益设置下,输出信号等效到输入的测试信号,最大振幅误差为±10%。 2.6 增益稳定度:设备通电1min后,增益变化在1h不能超过3%。 2.7 系统噪声:折合到输入端的噪声电压在任意的10s内都不能超过50μV。

2.8 道间干扰:设备任一通道都不应产生一个致使其他任何通道出现等效于输入0.2mV以上输出的串扰。 2.9 频率响应:应满足YY0885-2013的51.5.9的条件。 2.10 最小检测信号:当走纸速度为25mm/s,增益设为10mm/mV时,施加一个10Hz,50μV正弦信号,应能够产生一个明显可见的偏转。 2.11 增益设置与切换:所有增益应能在心电仪历史回顾中有响应。 2.12 回放速度:25.0mm/s在心电仪历史回顾中误差小于±10%。 2.13 电气安全要求及电磁兼容性要求 本设备电气安全应符合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以及YY0885-2013《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动态心电图系统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的要求,电磁兼容性应符合YY0505-2012及YY 0885-2013第36 章的要求,产品主要安全特征见附录A。 2.14 环境试验要求 仪器环境试验要求应符合GB/T14710-2009中气候环境试验以及附录B 的要求。GB9706.1-200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4.1 动态心电图系统(设备)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 system (equipment) 动态记录仪和回放设置,两者均可包括分析功能。 4.2 动态记录仪 ambulatory recoder 由患者佩戴或者携带的,记录或者在记录的同时分析心脏活动电位的记录设备,包括附属的电极和电缆。 4.3 回放装置 playback equipment

便携式移动心电监护系统由心电监护仪

心电图(ECG)是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常规心电图是病人在静卧情况下由医院的心电图仪记录的短时间心电活动,由于心脏病发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所以在非发作期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获取疾病信息的几率很低。因此,将心电监护从病床边、医院内扩展到家中,实现实时远程监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尤其是无线网络的迅速普及促使嵌入式技术应用的条件日趋成熟,此外,心电监护对心脏病诊断的重要性也使得远程监护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本文主要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实用的便携式移动心电监护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随时随地将患者的心电信号通过GPRS网络无线发送到设在医院的PC机上,或者将心电数据先存储在本系统中,然后再通过USB实现高速回放。 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文所设计的便携式移动心电监护系统由心电监护仪、通信网络和监护中心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工作过程如下: 心电监护仪由患者随身携带,通过粘贴式电极可随时采集用户的心电数据,并进行放大、滤波、A/D转换,然后存储到串行闪存中。当存储一定时间的心电数据后,可以通过GPRS 无线上网,利用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给位于监护中心的上位机。也可通过USB直接连接到上位机,进行本地高速回放。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电监护仪的设计。由于是便携式设备,所以设计时必须考虑尽量降低功耗、体积和成本。经过反复地分析比较,最终决定采用Z-World公司的工业级控制芯片Rabbit30 00微处理器作为心电监护仪的主芯片。 尽管Rabbit3000是8位微处理器,但其内存空间可达1M,主频可达22M。它具有丰富的接口资源,共有40条并行I/O口线(与串行口共用)。此外,该器件的功耗非常低,处理器时钟可由32.768KHz振荡器驱动,并将主振荡器断电。此时电流约为100μA,而处理器仍能保持每秒10,000条指令的执行速度。 系统硬件设计 在进行总体硬件设计时,以Rabbit3000高性能微处理器为核心,利用外部接口扩展了512K 的并行Flash和512K的SRAM,存储空间达到1M,并扩展了USB接口。利用串行接口扩展了串行Flash、A/D转换和无线模块MC35。以下重点介绍无线模块和USB模块的硬件设计。 1. 无线模块MC35硬件设计 无线模块负责完成心电数据的无线传送。为实现此功能,本系统采用了西门子公司的MC35模块。这是西门子公司首款支持GPRS的GSM/GPRS模块,体积小巧,易于集成到便携式终端中。通过串行口连接,使用AT命令对该模块进行控制和数据传送。 西门子公司的MC35模块具有一个40脚的零插入力连接器,该连接器中提供了串行接口、音频接口、SIM接口、状态引脚、电源接口等接口,通过这些接口与SIM卡座、天线以及

心电监护技术

心电监测技术 (一)目的: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二)评估 1.核对医嘱,患者姓名,床号,年龄,医疗诊断。2.患者评估: (1)目前病情,意识状态。 (2)心理状态,语言沟通能力和情绪状态,无焦虑恐惧等情绪。 (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红肿,出血,溃疡,疤痕,有无粘贴电极的禁忌。 (4)健康知识:对心电监护的认识和理解,有无配合监护方面的知识。 3.用物评估: 心电监护仪一台,电极片5个,75%酒精,棉签,弯盘,必要时备剃须刀、纱布一块。 4.环境评估: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明亮,没有无电磁波的干扰,备屏风。 (三)护士准备:衣着整齐,洗手,戴口罩。 (四)预期目标 (1)患者在监护期间出现心律等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理。(2)局部皮肤保持完整。

(3)各种监测指标达到正常。 (五)实施 (1)将用物及监护仪带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解释目的及意义。 (2)检查监护仪连接是否正确。 (3)接妥地线后将电源线插入监护仪插座,接通电源,打开主机开关。 (4)暴露患者胸部,用75%酒精棉签擦净,以减少皮肤阻力,正确定位,五电极导联:右上(RA)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左上(LA)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右下(RL)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左下(LL)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胸导联(C)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5)将电极片连接至监护仪导联线上,按照监护仪标识要求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要时应当避开除颤部位。 (6)选择导联,保证监护仪波形清晰,无干扰,设置合理的报警界限。 (7)连接血压袖带:被测量肢体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伸肘并稍外展,将袖带平整的缠于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到两指为宜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cm,按下血压启动键。(8)连接经皮血氧饱和度探头于患者指(趾)端,使感应区对准指(趾)甲

2021年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

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新型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设计原理

新型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设计原理 一、绪论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而心电图是检查、诊断和预防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 和依据。由于传统的基于PC机平台的心电监护仪,价格昂贵,体积庞大,不便于移动且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而无法实时监护患者的病情,给医生和病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近年来,随着嵌入式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研制出一种基于ARM7处理器的新型嵌入式心电监护仪,它采用Samsung公司的一款ARM7TDMI核的RISC的32位高速处理器S3C44B0X,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适用于个人、中小医院和社区医疗单位,为家庭保健(HHC)和远程医疗(Telem edicine)等新兴的医疗途径提供良好的帮助与支持。 二、系统的工作原理 图一新型嵌入式心电监护仪的系统结构框图 心电信号通过专用电极从人的左右臂采集到后,送入信号调理电路,先经过前置放大器初步放大,经高通滤波滤除直流信号及低频基线干扰后,由后级放大器放大,再经滤波器进一步滤除50HZ的工频干扰,经低通滤波器后得到符合要求的心电信号,由模拟信号输入端送入ADC,进行高精度的A/D转换。为了更好的抑制干扰信号和防止导联松动及脱落,我们在电路中还引入了右腿驱动电路和导联脱落检测电路。系统控制核心采用Samsung 公司的S3C44BOX,液晶显示屏(LCD)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采集到的信号可以通过LCD实时显示和回放,数据通过因特网基于TCP/ 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顺序可靠地传输数据到心电监护中心,为医护人员及时准确的诊断提供参考。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采用现在流行的uClinx,管理协调各模块工作,为系统可靠的运行提供保证。 三、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3.1、信号调理电路 信号调理电路主要包括:放大器、带通滤波器、陷波器等。 图二心电前置放大电路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页眉内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页脚内容1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尼士DS-250 24 h动态血压仪记录动态血压,同时采用GE Mars 5000型系列及Mars PC系列闪光卡Holter记录盒,3通道及12通道连续24 h记录动态心电图,GE Mars系列软件分析,经人机对话编辑确保准确。监测236例(男156例,女80例)有临床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找出症状与血压及心脏的关系。结果64例患者出现症状时心电图改变与血压波动有关联。结论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有利于分析临床症状与血压及心脏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血压监测;临床价值 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得到应用和重视,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对于了解心电图改变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2月同时监测成功的236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36例中男156例,女80例;年龄48~79岁,平均67.4岁。均为Ⅰ~Ⅱ级高血压病患者或血压不稳定需确诊者,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1.2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GE Mars 5000型系列及Mars PC系列闪光卡Holter 记录盒,3通道及12通道连续24 h记录,GE Mars系列软件分析,经人机对话编辑确保准确。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是:以J点后80 ms测量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持续1 min以上;ST段恢复后1 min以上再次下降≥0.1 mV为再次发作[1]。与心电图有关联的标准是:血压升降变化时间段内心电图出现ST段呈缺血型改变、心律失常发生或增多(大于每小时平均数值的30%为增多)为有关联。 1.3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日本尼士DS-250 24 h动态血压仪。将袖带缚于左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 cm,其松紧以刚能容纳2横指为适度。监测时间为24 h,每次监测间隔时间为30 min,白天与夜间一致。7:00~19:59为白天,20:00~6:59为夜间。24 h应获得48个血压监测值,大于80%即获得39个血压监测值为有效监测。血压波动>其时间(白天或夜间)平均值15%时,观察同时间段的心电图变化。 1.4其他要求患者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内的生活日记,以便分析症状、心电图和血压之间的联系。 2结果 1)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为89.58%~100%,平均为90.63%,大于80%均为

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开题报告

便携式心电监护仪 1.研究意义和目的 以往专门测量心率值的仪器较少,人们为了知道自己的运动或者劳动强度是否超负荷,尤其是老年人或运动员等,他们都得赶到医院而不能实时测量和预知。为了观测“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了实现人人能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目标,把过去的以医院为轴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过度到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所以便携式医疗仪器已相继问世。便携式心率测试仪属于一种集轻型化、一体化、可视化等优点的测试仪;同时它适合在家庭和社区条件下使用。心电诊断仪、心率计的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它们所记录的心脏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该心率仪可用于临床心率监护;并为体力劳动者劳动强度测定、运动员及士兵训练强度测定等提供确凿的和必不可少的生理指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便携式医疗设备正不断改进数以百万计患者的医疗保健条件。现在外国的先进运动手表甚至能够无线记录用户的心率。未来,还将有众多能显著改善医疗实施及其效果的创新型医疗应用产品。 满足便携式医疗领域的微处理器需求给半导体企业带来了挑战。虽然工程设计无外乎是在相对立的功能、规范以及空间限制条件之间进行取舍,但是这种平衡取舍在便携式医疗领域往往非常棘手。医疗市场的相关需求往往很难协调,如小尺寸与高功能性、低功耗与高性能模拟,以及超长电池使用寿命与高处理能力等。这些产品需要模数

转换器 (ADC)、可调节增益、电源管理以及液晶显示屏 (LCD) 等。这些都将是需要我们更多的去研究和发展 拟采取的研究路线 1.研究内容 将脉搏通过传感器转为电压信号,再通过不同的集成芯片将电压信号完成放大、滤波、整流等一系列工作,然后利用单片机进行处理计算。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快速检测出人体的心率,达到集轻型化、一体化、可视化等优点于一身的系统。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了解课题所需知识点,然后翻阅相关资料和教材,通过网页搜索查找相关资料,计算各参数,了解各元器件的功能作用,设计电路图,用相关的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最后进行实物调试。 3.具体的设计方案 系统总体框图 器可得到相应的光电流信号。 采用红外反射传感器RPR220,通过手指的血液浓度会随着心脏的跳动发生变化,红外对管对应的信号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采集此信号经过放大,滤波,比较等处理便可以得到理想的信号。。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心电监护仪操作口述内容

心电监护仪操作口述内容 大家好,下面操作的是心电监测技术,首先进行评估。洗手。 双人核对医嘱、治疗单。 X床,XX,你好,让我核对一下你的信息卡。XX,你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XX,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心悸,胸闷。”根据你的病情,现在遵医嘱要为你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以贯观察你的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样饱和度的变化,这项操作没有什么痛苦,请你不要紧张,只是将几个电极片贴于胸前即可,请你配合一下,好吗?操作前先让我看一下你胸前区的皮肤情况。胸前区皮肤完好无损。你安置心脏起搏器了吗?“没有”。好的,再让我看一下你上臂及双手指甲情况,你上臂皮肤完好无损,指甲清洁,没有涂指甲油,双手温暖,末梢循环良好。请活动一下你的上肢,上肢活动良好,待会儿就在你的右上肢为你测量血压,左手监测血氧饱和度,你看行吗?你需要我协助你去卫生间吗?你还有其他需要吗?那请你稍等,我去准备用物,尽快为你操作,谢谢你的配合。 经评估,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无电磁波干扰。患者神志清楚,能配合操作。胸前区皮肤完好无损,末梢循环良好,指甲清洁,未涂指甲油,未安置起搏器,可以进行心电监测。用物准备齐全,心电监护仪性能良好,必要时可备剃须刀、导电糊、纱布。下面开始操作。洗手。戴口罩。 X床,XX,请让我再核对一下你的信息卡。XX,你好,现在要为你进行心电监测了,你准备好了吗?你这样平躺着舒适吗?那我们现在开始吧。 (监护仪开机,检查线路连接。)监护仪性能良好,各导联线连接紧密,X床,XX,我现在要用酒精擦拭你胸前区的皮肤,请配合一下好吗?擦拭时会有点凉,请仍耐一下。(连接电极片与导联线),现在要贴电极片了,请你不要紧张,放松。三导:右上(白)贴于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左上(黑)贴于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左下(红)贴于左腋中线第五肋间;五导:右上(RA) :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右下(RL) :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创新是中国便携式心电监测仪市场出路

创新是中国便携式心电监测仪市场出路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适用于个人、中小医院和社区医疗单位,为家庭保健和远程医疗等新兴的医疗途径,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与支持。这是因为心脏疾病患者都有这样经历:感觉有症状便去医院,可到了医院一切又恢复正常,医生不能采集到发病时心电参考数据,而无法确诊和对症下药。拥有一台便携式心电监测仪,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推进,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作为基础医疗器械中的重要部分,2010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有望达到35亿元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较上一年增长25%。中国心电监测仪市场的跨速发展,无论是国际大品牌,还是本土厂商,都愈来愈感觉到,唯一从市场和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基层医疗市场,国际品牌心电监测厂商比拼的也是综合实力:高技术和低价格的市场需求,这迫使这些跨国巨头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创新。为此,GE医疗针对中国农村市场,尝试用软件替代硬件功能、大量削减硬件使用、缩小产品体积以节省原材料成本,推出了操作条目更少,界面也更直观、外壳不易摔伤的产品。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轻便、耐用、易于操作、价格低廉的产品,正是体现了GE的市场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能力。 国际品牌厂商也意识到,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之外,销售、服务和培训的创新也极为重要,价值链末端的这些环节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跨国医疗公司将更多参与医生培训活动、医疗示范中心等项目,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而本土品牌为了能增强国内市场渗透优势,也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而且,大部分本土厂商在权衡所有利弊之后,根据自身特点,将创新的关键点放在产品易用性和外观设计上,从而在市场上出奇制胜,超思研制的Touch微型心电监测仪就是一个明证。对于Touch微型心电监测仪这类产品,在国际上已被各种专利垄断,如何避开这些专利而寻求新的突破,是超思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超思公司与洛可可设计公司合作,设计出了造型超前、和传统心电监测仪差别较大的Touch微型心电检测仪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增强了产品的易用性和可靠性,从而开辟了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新蓝海。 不少本土厂商认为,本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不能再重复国际品牌的路子,一定要有所创新。他们甚至强调,宁可走弯路也要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因为一旦创新成功,将获取巨大的市场利润和市场份额。而且现有的成功本土和国际企业已经证明: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3123773.html, 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王进军谢丽艳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5期 智能家居是指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家居电器的智能控制,随着4G网络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的及时出现为人们享受生活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一、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的室内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实现室内温度、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湿度、甲烷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家居环境的检测,其次是监测生活用水、用电和用气的安全性和用量,三是监测室内各种生活家电的状态等。系统设计中,基于ZigBee的传感器节点将室内环境信息发送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汇聚节点,通过ARM微处理器实现嵌入式编程,然手通过ARM微处理器和ZigBee汇聚节点实现有效的网络串行通信。通过该系统,采集室内环境信息、输入操作命令、输出操作结果、集中控制室内环境、远程控制家用电器、联动控制室内安防系统等功能。 二、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详细设计 2.1室内环境信息采集功能 通过部署在室内的传感器节点,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环境信息采集,以便能够将室内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及生活用水和生活电气等相关信息传递到系统中。信息采集和感知是室内环境系统最基本的功能,需要将传感器节点进行良好的部署和优化,以便在最小能量耗费下实现节点的全方位覆盖。 2.2 室内环境信息传输功能 传感器节点采集相关的网络信息后,通过4G网络传输到ZigBee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将多个传感器节点信息传输到室内监测系统的服务器,以便服务器进行处理。信息传输过程中,为了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和分发,需要将数据进行压缩和存储,实现传感器网络的聚簇作用,同时为了降低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开销、平衡节点间负载,需要对传感器网络节点和传输节点进行设计。 2.3 室内环境信息处理功能 数据传输到服务器后,环境监测装置负责处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发现相关的信息超过用户设置的预警值,则传感器检测装置通过4G通信网络以短信或数据通信的方式通知用户,同

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

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 作品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和生理代谢发生一系列变化,机体功能衰退,应变能力减退,骨骼也变得较为松脆,这些生理或其他原因引发的变化常常可以通过人体的心律和身体状态表现出来。当人生病时,特别是心脏病发作时,心律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另外,由于自身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或外界影响等因素,人的身体状态也常常发生改变如跌倒。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在65岁以上的人口中,跌倒所造成的死亡居所有意外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占此年龄段意外死亡的33%。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每年有54.4万人心脏性猝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做好相对的预防措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有先兆的,如果刚出现病灶时就立刻救治,很多人是能够缓解过来的。现在有很多心脏性猝死的病人是由于发病时无人知晓,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才导致严重的后果。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做好相对的预防措施。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家庭、社区、野外救助现场等更多领域有了对心电监护设备的大量需求。但是目前的心电监护设备(如杰瑞那心电监护仪)有以下不足: 1)监护设备成本高 2)操作复杂、体积大不便于移动 3)无法长时间监护。 设计方案 针对目前心电监护设备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够提供无线心电采集与心率显示、操作简单、便于移动,成本低的心电监护设备,以实现在正常环境中进行心电的采集和无线传输,心电图的显示以及心率的显示,在心率不正常时报警,可以把心电数据存储起来以便于进行更准确的分析。

为实现上述目的,参照图1,本系统包括:电极片1、胸带2、Zigbee心电采集和发送模块3、Zigbee无线接收模块4、嵌入式显示模块5:两个电极片1和Zigbee 心电采集和发送模块3由导线相连分别安装在胸带2的中心的内外两侧; Zigbee接收模块4、嵌入式显示模块5依次连接。 5 1 2 3 4 图1 前置放大电路低通滤波电路 高通滤波电路电平抬升电路等比例变换变换 陷波电路 CC2530发射电路 CC2530接收电路 STM32控制电路LCD显示电路 SD卡存储电路 图2

心电监测技术操作流程

心电监测技术 【目的】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大流程】 核对评估---准备用物—连接监护—健康宣教---停止监护—注意事项

5、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正确安装血氧饱和度指套。 6、连接血压袖带:被测量肢体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伸肘并稍外展,将袖带平整的缠于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到两指为宜,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cm ,按下血压启动键。 7、打开监护仪观察波形并设置: ①调整参数:设置合理心电监测指标(HR 、R 、BP 、SPO2 )报警界线,打开报警系统。 ②选择P 、QRS 、T 波较清晰的导联,保证监测波形清晰、无干扰。 ③调整振幅。 ④调整血压测压方式、间隔时间。 8、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登记生命体征单或重症记录单 8 8 12 3 3 7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感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5 8 停止监护 ①核对医嘱;②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纱布一块;③告知患者原因,关闭机器开关;④分离导联线,摘除电极片,用干纱布擦拭粘贴电极片处皮肤;⑤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取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⑥拔下电源线,整理用物; ⑦洗手,记录患者情况及停止监护的 时间;⑧对监护仪、导联线等进行清洁、维护。 16 9 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病情,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半卧位。 (2)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干扰和电极脱落。 (3)每日定时回顾患者24小时心电监测情况,必要时记录。 (4)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 (5)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 (6)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电极和导线,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 (7)停机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 5 检测性能 接地良好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是利用特殊仪器连续采集 24(甚至 48~72) 小时人体心电活动信息的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由 Norman J Holter 氏首创并在 1961 年率先应用于临床。 其独特的优势在于记录时间长,能反映活动状态的心电变化,从而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作短暂静态记录的不足。 目前已成为心脏血管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不可缺或的重要手段,并在广大基层医院逐渐得到普及应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长程性: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一般 2~3 分钟,只能记录即刻短暂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连续 24 小时记录受检者全日的心电活动信息,因而能显著提高偶发性、短阵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 故动态心电图又称长程心电图。 动态性: 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须静卧,其心电图反映的是静息状态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 24 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进食、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 1 / 4

动态心电图也由此得名。 关联性: 动态心电图仪具有自动计时系统,可以准确记录和报告任何心电变化的发生、持续及终止时间。 结合患者按时记录的当日活动事项及有关反应,可以明确患者活动、症状及用药等与其心电变化之间的关系。 定位性: 常规心电图常规采用 12 个导联,能较全面地探测心脏不同部位的情况。 目前的动态心电图多为 2~3 个导联同步记录,只能反映心脏的局部情况,在病变定位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图形质量: 常规心电图由于是静态短暂记录,干扰因素少,呈现图形质量较好。 而动态心电图容易受体位、活动、情绪等影响而造成心电图形失真,医生在评阅分析时需注意识辨。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临床应用用于捕获偶发、短阵的心电异常: 临床上有些患者时常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或晕厥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症状,但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 往往是查无实据,以致不能确定诊断。 此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

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

仪器仪表与检测技术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 rement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4年第23卷第7期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 白霄波,朱 峰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个基于单片机的心电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单片机和LCD代替PC和显示器,系统体积小,且具有实时显示波形、无创、安全、采样率高、操作简单、设备廉价等特点,因而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电监测;单片机;LCD 中图分类号:TP274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7241(2004)07-0055-03 The ECG Detecting System Based o n a Single-Chip Co m upter BAI Xiao-bo,ZHU Feng (School of Electric E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 ty,Chengdu61003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CG detecting system based on M icrocontroller.The system uses the Microcon troller and LCD in-stead of the PC and display.The system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such as s mall size、real time、display、safe、high sampling freque-ncy、si mple operation and cheapness.So the sys tem have high value in clinic. Key words:The ECG detecting;Microcontroller;LCD 1 引言 目前,以采集心电信号、分析和诊断为主的心电监护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心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经研究,发现大部分具有以下特点[2][3]:采取前后端结构,前端是以模拟电路为核心的心电采集系统,后端是以PC为核心的控制和处理系统,两者之间通过通信端口来进行通信。然而,这存在以下两大缺陷:一,随着医疗设备向小型化和便携式的发展,PC和显示器相对而言体积比较大,对于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病人床边、家中)很不方便;二,价格昂贵,且必须匹配PC机,这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难以接受。鉴于以上缺点,我们自行研制了基于单片机的心电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一下特点: (1)操作方便,测量简单,设备廉价,易于推广使用; (2)测量具有无创、安全、准确、可重复性强等; (3)可实时显示波形; (4)高采样频率(每秒高达1000个采样点),高分辨率,无间收稿日期:2003-12-26断采样和快速传送数据保证信号的不失真再现; 2 采样系统 本文采用AT89C51和小型LCD代替PC和显示器 2.1 AT89C51的特点[4] AT89C51是美国ATMEL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一种通用芯片,具有如下的特点: (1)与80C51兼容; (2)具有4Kbytes可重复编程的闪存,可写入/擦除1000次以上,数据保存10年以上; (3)操作频率:0Hz~24MHz; (4)三层可编程的存储器上锁; (5)128个位组的内部数据存储器; (6)32条可编程的I/O线; (7)2组16位定时器/计数器; (8)6个中断源(5个向量源); (9)可编程的串行通道(本系统不用); (10)低功率停顿和功率下降模式; 55 es of Aut oma tio n&Ap plicat io ns|

(完整版)基于STM32的便携式心电图仪设计

目录 1 引言 (1) 1.1心电图仪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 1.2便携式心电图仪的发展状况 (2) 2 系统总体设计 (4) 2.1主要功能 (4) 2.2系统设计方案 (5) 3 便携式心电图仪的硬件设计 (6) 3.1最小核心系统的设计 (7) 3.1.1处理器的选择 (7) 3.1.2最小核心系统电路的设计 (8) 3.2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12) 3.2.1显示界面设计 (12) 3.2.2按键设计 (14) 3.3前置放大电路以及右腿驱动电路 (15) 3.4滤波电路以及陷波电路的设计 (16) 3.5电源电路的设计 (18) 4 便携式心电图仪的软件设计 (19) 4.1软件开发平台 (19) 4.2软件系统整体设计 (21)

4.2.1软件总体分析 (21) 4.2.2 STM32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21) 4.2.3软件总体流程图 (23) 4.3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23) 4.4数字滤波程序设计 (25) 4.5液晶程序设计 (26) 5 系统调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27) 5.1调试手段 (27) 5.2测量调试以及分析 (28) 5.2.1采集电路的测试 (28) 5.2.2 滤波算法测试 (29) 5.2.3 整体测试和结果分析 (30) 结束语 (32) 参考文献 (34)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与此伴随的心脏病一类的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近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1]。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近一半的死亡病例为冠心病,而且死亡率还在逐年递增。每年约有16万名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手术,手术施行每年的增长率超过了五分之一。在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每年耗费达3000亿元,由于受测试手段的局限,预防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依然很低。预防率是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而且有效的方便的心电监测仪器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力工具。 1.1 心电图仪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人类的心脏有规律性的膨胀和收缩,从而使血液的循环。在心脏肌肉每次收缩之前,都会产生一股微小的生物电流,加上人体的体液能够导电,这些微小电流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递就会反映到人体的表面皮肤上。不过受限于身体各部分组织不同、距心脏的距离不同,会造成体表的不同部位的电位有所不同。通过捕捉这个现象,将心电图显示出来的心电检测仪器,根据这些人体生物电信号,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脏的活动情况。这是我们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 心电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律的运行状况,人的心肌受损的程度、发展过程以及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都能通过它表现出来。这些都可以在心脏手术和药物的使用上提供重要的参考[3]。 常规心电监护设备体积笨重、价格昂贵和不便于携带,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家庭化开始逐渐进入我们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