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仲裁中的证据处理

国际仲裁中的证据处理

国际仲裁中的证据处理
国际仲裁中的证据处理

国际仲裁中的证据处理

(A)介绍

1)证据在诉讼/仲裁中的重要地位。

2)证据的种类:文件(documentary)证据,口头(oral)证据,专家(expert)证据与真实(real)证据

(B)诉前证据披露(主要针对文件证据)

1)从自己客户那里得到(原文件档案)

2)从潜在的被告那里得到

(a)人身伤亡案件

(b)Anton Piller命令

(c)对船舶或财产的检查

3)从无辜第三者那里得到

(a)Norwich Pharmacal命令

(b)公共资料(public domain)—外国或本国法院判决/相关报道;公司注册资料(company registry);警方提供的信息;报纸等等

(C)国际公约

1)1970年的海牙公约关于在民事与商事案件去国外取证(The Hague Convention of 1970 on the Taking of Evidence Abroad in Civil or Commercial Matters)

2)联合国示范法(UNCITRAL)对执行中间措施(interim measures)的做法: Resort Condominiums Int’l Inc. v. Bolwell and others (1993) 118 ALR 655.

3)美国在28USC之Section 1782名为“Assistance to Foreign and International Tribunals and to Litigants before such Tribunals”: Intel v. AMD 542 US 241 (2004); In re Oxus Gold PLC DNJ October 11, 2006; April 2, 2007 (BIT arbitration); In re Roz Trading Limited 469 F.Supp. 2d 1221 (M.D. Ga. 2006) (Vienna arbitration seeking documents from Coca-Cola); In re Hallmark Capital Corp (D. Minn. June 1, 2007) (以

色列仲裁); In re Babcock Borsig AG 2008 WL 4748208 (德国与日本公司之间的仲裁).

(D)仲裁程序中的证据

1)文书证据

(a)文件披露(discovery/disclosure)以及其在仲裁程序中的顺序;现在的做法是相比口头证据更加重视当场文件(contemporaneous documents);制作与保留对自己有利文件的技巧

(b)对“possession, custody & control”的定义与何谓“相关”(relevance)(Peruvian Guano [1882])

(c)文件披露的三个步骤:文件清单,检查与复印

(d)一般与特殊的文件披露

(e)在法院诉讼,在证据方面律师是“法院的官员”(officers of the court)

(f)特权(privileges):

(i)诉讼特权/法律专业特权(litigation privilege/legal professional privilege)(ii)无损害特权(without prejudice privilege)

(iii)自证其罪特权(self-incrimination privilege)

(iv)公共利益特权(public interest privilege)

(v)普遍利益特权(common interest privilege)

(g)1999年IBA证据规则(目前正在修改)

(h)仲裁中文书证据的问题

(i)太多文件证据

(ii)不能保证完全与坦率的披露—仲裁员在这方面的权力限制,缺乏类似法院的惩罚

(iii)无法对有争议的特权作出决定(IBA证据规则的建议)

(iv)太多经验不足的仲裁员没有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

(v)对于法院对披露权力的限制的立法变化(针对仲裁当事人或第三方):BNP Paribas v. Deliotte and Touche LLP (2003) EWHC 2874 (Comm); Hiscox Underwriting Ltd v. Dickson Mancester & Co Ltd (2004) EWHC 479.

2)口头证据

(a)口头证据的作用于重要性

(b)事实证人的数量等等

(c)证人证言作为主证据(evidence-in-chief),引导性问题(leading question)与传闻证据(hearsay evidence)

(d)反盘问(cross-examination)与再盘问(re-examination)-- 不同的目的与

如何组织问题

(e)国际象棋程序(chess-clock procedure)

(f)口头证据在仲裁中产生的问题

(i)高昂的费用与延误

(ii)证人言行举止的重要性正在降低(训练有素)

(iii)如果有完整的当场文件,就会显得不必要

(iv)证人或法律代表的签证与通行限制问题,现代通讯技术带来的仲裁在这方面的灵活性(视频会议)

3)专家证人

(a)专家意见证据及其作用

(b)专家意见证据的危险与问题

(c)当事人对专家的挑选

(d)找到合适的专家与得到仲裁庭的批准去引用专家证据

(e)专家报告作为主证据(evidence-in-chief)

(f)反盘问与再盘问—如何攻击一份专家报告; 专家会议(witness conference)

(g)专家称为枪手(hired gun)的问题与最近在英国(与香港)程序法意图去降低这风险的做法(Civil Procedure Rules或CPR)-- 单一联合仲裁员

(single-joint-expert或简称SJE),让专家作一份真实性的声明(statement of truth)等

(h)在民事法律管辖权下法院委任的仲裁员(court-appointed expert)-- 利与弊

(E)准备开庭

(a)限期交换证人证言与专家报告与没有依照的一般性惩罚

(b)制作开庭案卷与怎样质疑不接受的文件

(F) 总结

1)民事证据的最新趋势是摒弃严格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见1995年英国《民事证据规则》(The Civil Evidence Act)允许传闻证据。现在强调的重点是对不同种类证据给与不同的分量(与看实质,例如文件中的措辞,来源的可靠性,整体的可信度等等),从而基于可能性的平衡(balance of probability)来找出事实(fact)。仲裁员与法官在行使这方面的裁量权时无异。

2)败诉方最猛烈与常见的攻击是对裁决书的攻击。最常见的撤销(set aside)裁决书理由是仲裁员处理证据有误(mishandling of evidence)-- Fox v. Wellfair (1981) 2 Lloyd’s Rep. 514; The “Pamphilios” (2002) EWHC 2292 (Comm); Warborough Investments Ltd v. Robinson & Sons (2003) EWCA Civ. 751 (CA)

等等。

3)仲裁员不能违反的自然公正原则(rules of natural justice/due process):(i)要给与双方合理的机会来陈述他们的案件--晚了拿出证据的情况;新证据正在发展过程中--到底是等还是不等?等等

(ii)要给与双方合理机会来知悉对方的证据与反驳--拒绝披露的情况;保证交给仲裁庭的证据同时也提供给了对方;只在对方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才去看文件的内容,等等

(iii)仲裁员不能自己去找双方不知情的秘密证据(secret evidence),这些可能是仲裁员过去的经验或打通来的,除非事先已经告知过双方

(iv)仲裁员可以使用且无须事前披露给对方的证据--一般的经验与知识,双方理应知道仲裁员有这些经验与知识;从证据导致的推断(inference);

等等

(v)不要依赖不能接受的(inadmissible)证据

(vi)不要在听取与考虑所有证据前得出结论

(vii)不要在裁决书中直接照抄专家报告与取舍必须要有详细的原因

(viii)其他

杨良宜

有影响的中国国际仲裁机构有哪些

有影响的中国国际仲裁机构有哪些 有影响的中国国际仲裁机构有哪些 (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hina Intemational Economic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CIETAC,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属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常设仲裁机构。它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5月6日的决定,于1956年4月设立的,当时名称为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为了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于1980年改名为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又于1988年改名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自2000年10月1日起,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同时启用中国国际商会仲裁院(The Court Of Arbitration Of China Cha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eme,CCOIC Court of Arbitration)的名称。 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在北京进行仲裁,或者约定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在深圳进行仲裁,或者约定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在上海进行仲裁;如无此约定,则由申请人选择,由仲裁委员会在北京进行仲裁,或者由其华南分会在深圳进行仲裁,或者由其上海分会在上海进行仲裁;作此选择时,以首先提出选择的为准;如有争议,应由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根据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仲裁规则,仲裁委员会受理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其范围包括:①国际的或涉外的争议案件;②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或台湾地区的争议案件;③国内争议案件。 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其独立、公正、快速、高效的仲裁工作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声誉,现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商事仲裁机构之一。仲裁委员会的受案量近几年来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案件当事人涉及除中国之外的45个国家和地区,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确认,仲裁裁决可以在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 (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China Maritime Arbitration Commission.CMAC)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8年11月21日的决定,于1959年1月22日设立的专门受理国内外海事争议的常设仲裁机构,当时名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事仲裁委员会”。1988年6月21日国务院决定将其改名为“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 1959年1月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通过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程序暂时规则》。1988年9月12日,经其修改,改称《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现行的仲裁规则是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仲裁规则。按照现行仲裁规则的规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仲裁的方式,独立、公正地解决海事、海商、物流争议以及其他契约性或非契约性争议,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和物流的发展。 (三)香港国际仲裁中心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re,HKI,AC)成立于1985年。它

具体文书-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 文号: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本部门决定对你(单位)下列物品作为证据以方式,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 进行登记保存。 以上证据在保存的期限内应当妥为保管,未经本机关同意,不得销毁或转移。 当事人签收:卫生行政部门名称并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备注:本决定书一式二联,第一联留存执法案卷,第二联交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

作用:证据类文书,具有强制性和可执行性。 适用:是要求当事人对需要保全的证据在登记造册后进行保管的文书。在案件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先行采取保全物证措施时使用。 制作: 1、首部:文号“地区简称+卫+执法类别+执法性质+〔年份〕+序号”;当事人—是单位,应对照营业执照填写单位或法人全称;--是个人,应对照其身份证填写姓名等。 2、正文:决定书应当写明保存方式、保存期限、保存地点以及保存证据的有关内容。 保存方式—就地封存或指定地点封存。 保存期限—从负责人签发之日起的7日内。 保存地点—填写实际保存详细地点,保存地址内的具体方位。 保存证据清单—按清单项目将封存物品详细、准确填写清楚。 3、尾部:当事人签收--当事人应按决定书内容核对无误后,签名+日期 卫生行政机关名称+公章+日期(以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发日期为准)。 卫生行政执法文书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 文号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本部门 年月日作出的号《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载明的作为证据保存的物品,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当事人签收:卫生行政部门名称并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备注:本决定书一式二联,第一联交当事人,第二联留存执法案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作用:决定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是否需要继续作为证据保存或作出其它处理决定。 适用:是卫生行政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被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的文书。对应《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决定如何处理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 制作: 1、首部:文号“地区简称+卫+执法类别+执法性质+〔年份〕+序号”; 2、正文:当事人—与《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相同。 处理决定—处理决定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写明法律法规名称条款。 注意:处理决定:1)经查实没有违法,应及时解除先行保存措施;2)有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没收或销毁的--必须另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对证据需进一步确认的—必须另行作出《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延长证据保存时间。4)绝不能以本文书代替行政处罚决定书。 3、尾部:当事人签收--当事人应按处理决定书内容核对无误后,签名+日期 行政机关名称+公章+日期(以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发日期为准)。

《国际商事仲裁》

国际商事仲裁作业

2017年9月法硕《仲裁法》作业 一、How many elements/contents are there in the following arbitration clauses? and what are they? 1、All disputes arising out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esent contract shall be finally settled under the Rules of Arbit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by one or more arbitrators appoi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aid Rules. 本条仲裁协议内容有: 仲裁规则:即国际商会仲裁规则(the Rules of Arbit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 2、Any dispute arising from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for arbitration which shall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ission's arbitration rules in effect at the of applying for arbitration. The arbitral award is final and binding upon both parties. 本条仲裁协议内容有: 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the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for arbitration ) 仲裁规则:委员会在申请仲裁时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the Commission's arbitration rules in effect at the of applying for arbitration. )裁决的效力:仲裁裁决是终局裁决,对双方具有约束力。(The arbitral award is final and binding upon both parties.) 3、Any dispute, controversy or claim arising out of or relating to this contract, or the breach, termination or invalidity thereof, shall be settled by arbitration in Singapo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CITRAL Arbitration Rules as at present in force. 本条仲裁协议内容有: 仲裁规则: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the UNCITRAL Arbitration Rules ) 仲裁地:新加坡(Singapore of arbitration) The arbitration shall be administered by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re ("SIAC") in accordance with its practice rules and regulations.

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

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 国际商事仲裁同诉讼、调解、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一般都是民间组织,不具有法定的强制管辖权,只能受理双方当事人根据 仲裁协议提交给它处理的案件。 2、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当事人有较大的自主权,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地点、 仲裁员、仲裁规则、仲裁形式及仲裁应适用的法律等。 3、国际商事仲裁庭审理案件一般不公开进行,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维护当事人的商 业信誉。 4、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当事人均有拘束力,任何一方当事人如对裁决不服,也 不能上诉。香港: 当事人可自由决定仲裁适用的程序规则(如HK1ACD内部仲裁规则UNCITRAL仲裁规则或诸如ICC之类的其他协会规则),但不能选择依照香港法律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程序规则。UNCIRAL示范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可自由协商仲裁员适用的程序法。若不能达成协议,仲裁员 可根据他们认为适当的程序进行仲裁。 对内部仲裁应当适用仲裁条例条款。该条例第14(1)节赋予仲裁员在程序中以较大的权力,它规定:“任何仲裁协议均应视为包括这么一个条款,即……有关当事人应依照要求呈送他们所有的全部文件给仲裁员,并做一切仲裁员可能要求他们做的事……”。另外,第14(6)节规定:法院有以下权力:命令询问证人,提呈文件、通过宣誓做证,为费用提供担保、保护、诉讼保全或拍卖相关货物、扣押、保护或调查任何相关财产以及临时委派涉讼财产管理人。 马来西亚: 当事人对仲裁程序的自治原则也被马来西亚所承认。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可决定仲裁适用的程序法。在没有专门规定时,仲裁条例第13(1)节赋予仲裁员对仲裁程序相当宽的自由决定权(上述香港仲裁条例第14(1)节也用了同样的表述)。与香港立法相同,马来西亚仲裁条例第13(6)节授予法院干预仲裁程序的权力,诸如命令询问证人,提呈文件等等。

论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及其适用

论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及其适用 作者:user2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国际商会仲裁院成立以来所实施的仲裁规则及其修订,论述了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规则的独特特征。作者还结合我国法院的涉外审判实践,论述了为什么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适用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的仲裁规则,就意味着该协议项下的争议只能由该院仲裁的理由。 关键词: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及其适用 一、国际商会与国际商会仲裁院 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是1919年成立的为世界商业服务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巴黎。其会员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是国家会员,即每个国家的商会可申请成为该会的国家会员,组成国家委员会,如我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1994年成为该会会员后,即作为中国国际商会。目前该会具有60多个国家会员,在这些国家设有国家委员会。第二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多数会员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商业组织和企业。第三是个人会员,如注册会计师、律师、教授等,只要愿意遵守该组织的章程,缴纳会费,也可成为该会会员。国际商会的宗旨是通过加强国际商业交往,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国际商会仲裁院是国际商会下设的机构,成立于1922年,其宗旨是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产生于国际商事交易中的争议。

1998年更名为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以下简称为仲裁院)。仲裁院成立近80多年来,办理了一万多起仲裁案件。目前,每年经办的案件所涉及的当事人和仲裁员都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仲裁案件由仲裁庭负责审查实体问题并作出终局裁决,每年大约都在40多个国家开庭审理,涉及不同的法律、经济、文化和语文。 仲裁院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该院仲裁规则和调解规则的实施,对仲裁庭的工作实施监督。仲裁院在行使其职权时,完全独立于国际商会及其他相关机构。 仲裁院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及成员和候补成员组成,具体工作有秘书处协助。仲裁院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仲裁院授权,就秘书处提交的问题作出决定,包括就仲裁规则的修订提出建议,经仲裁院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国际商会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批准后实施。仲裁院的仲裁规则根据国际商事仲裁的实际情况修订,按照国际商会的章程,有权制订并修订仲裁规则的是国际商会理事会。 二、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及其修订 1.仲裁规则的制定与修改 按照国际商会的章程,有权制订并修订仲裁规则的是国际商会理事会。国际商会仲裁院的第一个仲裁与调解规则是在1922年制定并用英文和法文公布的。此后,又分别于1927、1931、1933、1939、1947、1955、1975和1988年进行了修订。该院的仲裁规则,对于各国的仲裁规则,均起到了示范作用。特别是二

国际商事仲裁概述

国际商事仲裁概述

仲裁的分类 一、国内仲裁与国际仲裁 国内仲裁(domestic arbitration)是指一国当事人之间为解决不具有涉外因素的国内民、商事纠纷,而由本国仲裁机构进行的仲裁。国内仲裁体现了仲裁机构和双方当事人在国籍上的一致性。 国际仲裁(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在我国习惯上称为涉外仲裁,是指争议当事人分属于不同国家或争议的内容涉及不同国家的仲裁。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称谓是“国际商事仲裁”(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二、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 临时仲裁(ad hoc arbitration)是指无固定仲裁机构介入,仲裁活动不由仲裁机构进行管理,而由当事人各方通过仲裁协议直接组织仲裁庭,并由其进行的仲裁。我国仲裁法不承认临时仲裁。 在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均没有规定临时仲裁,但由于我国参加了1958年联合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该公约明确规

定了缔约国或者参加国对在其他成员方境内做出的临时仲裁裁决有承认和执行的义务。因此,只要有关当事人约定在公约成员国境内临时仲裁且该成员国法律并不禁止,则人民法院应认定有关临时仲裁协议有效。 临时仲裁是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临时组成仲裁庭根据一定的仲裁规则与程序对特定争议进行的仲裁。临时仲裁庭处理完争议案件即自动解散。在临时仲裁中,仲裁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由双方当事人控制。仲裁员的指定方法及其管辖范围或权力,仲裁地点和仲裁程序都由双方当事人决定。仲裁地点既可以明确约定某一具体的地点,也可以以仲裁员的住所地或惯常居住地作为仲裁地点。仲裁程序规则既可以选择某一国家的仲裁规定或某一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确定。临时仲裁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形式有很大的灵活性,符合当事人的意愿和特定争议的实际情况。临时仲裁的主要不足就是它的有效进行将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合作,如果当事人在程序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很容易时仲裁拖延误时。

“登记”与“先行登记保存”之区别

“登记”与“先行登记保 存”之区别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登记”与“先行登记保存”之区别 贾子锋 证据保全措施是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过程中重要的调查取证措施。常用的措施有扣押、查封、先行登记保存、登记等等。实践中,登记与先行登记保存这两个取证措施最容易出现混淆,复核人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措施的区别。 登记,是指公安机关在案件调查中,发现可以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文件,而予以文字记录的一种调查措施。登记的对象一般是指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财产或者是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例如一起殴打他人案,被侵害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农具或残疾人离不开的拐杖,被违法嫌疑人用来实施违法行为,既使这些物品我们需要作为证据使用,一般也不应扣押,而是予以登记。登记的物品仍处于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的控制下,法律并不限制他们对物品的支配、使用和处置。 先行登记保存,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对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和文件,依法采取保全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它的对象一般是指因易变化、灭失、难以搬运,或不采取措施以后将再难获取的作案工具、违禁品、违法所得等能够作为案件证据的物品和文件。实践中此措施情形往往是因为涉案物品较多、无法

搬运,而采取封存的方式予以保存于原地点。例如办理赌博案件过程中,当场查获了一家大型娱乐场所若干台用于赌博的大型游艺机器,既不好立即判断是否具有赌博功能,又很难拆卸搬运,就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的方式予以保存。 登记和先行登记保存都是保存、提取案件证据的一种方法,还都有“登记”二字,这就容易出现混淆。要想准确理解和适用,弄清两者的区别非常重要。登记和先行登记保存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法律依据不同。登记的法律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而先行登记保存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未作规定,他的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二、适用条件不同。登记适用于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财产或者是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而先行登记保存适用的是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并不一定是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 三、批准权限不同。登记无需批准,可由办案民警自己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而先行登记保存则应由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

浅析“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在城管执法中的运用

浅析“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在城管执法中的运用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作为行政处罚调查取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证据先行保全的措施,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中被频繁使用,尤其城市管理工作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多项权力于一身,经常遇到一些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和矛盾,为顺利解决或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这一措施更是被经常运用于行政执法实践,但由于该措施在法律规定和实践中不是那么确定和成熟,常常会引起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的质疑,更是引发执法纠纷,管理相对人阻碍执法、暴力抗法的主要诱因,引起了城管执法领域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为明确这一措施的正确使用方法,笔者对此试作一浅析。 一、“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指行政机关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对需要保全的物证当场登记造册,暂予先行封存固定,等待行政机关进一步调查,作出处理决定。所谓证据,是指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行政处罚证据则是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是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

的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城管执法大量使用“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的原因 城管执法部门之所以大量使用“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1、城管执法部门缺乏强制措施。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后,城管执法队伍行使了多方面行政处罚权,这些行政处罚权分别由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虽然行使了多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但赋予城管执法部门暂扣物品强制措施的法条极少,其他强制措施基本上没有。 2、保证城管执法管理效果。城管执法工作具有动态性和反复性特点,管理相对人流动性大,法律意识淡薄,城市意识较低,文明素质较差,城管执法人员在日常从事大量的市容等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实施行政处罚时,若不当场扣押当事人的物品,不易管理,处罚决定难以执行。 三、“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日常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执法人员滥用、误用“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借“证据先行登记保存”之名,行“变相扣押当事人物品”之实,将“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当作执收执罚的“有效手段”,在运用这一措施时,思想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不采取“证

解除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解除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环解登字〔〕号(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与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一致): 地址:(与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一致)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 我局(分局)于年月日向你(单位)作出了《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环登存字〔〕第号),对(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名称)进行了先行登记保存。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物品以(就地或者异地)方式,存放于(地点) 。 现决定对(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全部或部分)于年月日起予以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以上清单,物品与实物一致。请确认: 被先行登记保存证据人:年 月日 行政执法人员及执法证编号:、年 月日 ×××环境保护局(分局) (印章) 年月日

解除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制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制作要求 (一)有环保部门名称、文书名称和发文字号。 (二)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和法定事由。法律、法规、名称用全称。 (三)有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的方式、期限和地点。 (四)有环保部门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五)附有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物品清单,清单载有下列内容: 1、标明物品名称、数量、型号、生产日期(批号)、生产单位等信息。 2、有当事人现场负责人的确认意见,如“以上清单,物品与实物一致”,并签名、注明日期。 3、有执法人员签名,并注明执法证号、日期。 二、注意事项 (一)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措施的,应当根据《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在7 个工作日内及时处理。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当查封、暂扣或者没收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二)超过7 个工作日未作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三)对解除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当场清点后详细填写物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批号)、生产单位等信息。可以采取拍照、录像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四)本文书一份送达当事人(使用送达回证),一份随卷归档(附送达回证)。

国际商事仲裁法(中文版)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UN doc. A/40/17, 附件I,1985年6月21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1条适用范围* (1)本法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但须服从在本国与其他任何一国或多国之间有效力的任何协定。 (2)本法之规定,除第八、九、三十五及三十六条外,只适用于仲裁地点在本国领土内的情况。 (3)仲裁如有下列情况即为国际仲裁: (A)仲裁协议的当事各方在缔结协议时,他们的营业地点位于不同的国家;或 (B)下列地点之一位于当事各方营业地点所在国以外: (a)仲裁协议中确定的或根据仲裁协议而确定的仲裁地点; (b)履行商事关系的大部分义务的任何地点或与争议标的关系最密切的地点;或(C)当事各方明确地同意,仲裁协议的标的与一个以上的国家有关。 (4)就第(3)款而言: (A)如当事一方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点,营业地点为与仲裁协议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点; (B)如当事一方没有营业地点,以其惯常住所为准。 (5)本法不得影响规定某些争议不可交付仲裁或仅根据本法之外的规定才可以交付仲裁的本国其他任何法律。 第二条定义及解释规则 在本法范围内: (A)“仲裁”是指无论是否由常设仲裁机构进行的任何仲裁; (B)“仲裁庭”是指一名独任仲裁员或一组仲裁员; (C)“法院”是指一国司法系统的一个机构或机关; (D)本法的规定,除第二十八条外,允许当事各方自由决定某一问题时,这种自由包括当事各方授权第三者包括机构作出此种决定的权利; (E)本法的规定提到当事各方已达成协议或可能达成协议的事实时,或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援引当事各方的一项协议时,此种协议包括其所援引之任何仲裁规则; (F)本法的规定,除第二十五条(A)项和第三十二条(2)款(A)项外,提及请求时,也适用于反请求;提及答辩时,也适用于对这种反请求的答辩。 第三条收到书面通讯 (1)除非当事各方另有协议: (A)任何书面通讯,如经当面递交收件人,或投递到收件的营业地点、惯常住所或通信地址,或经合理查询仍不能找到上述任一地点而以挂号信或能提供作过投递企图的记录的其他任何方式投递到收件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营业地点、惯常住所或通信地址,即应视为已经收到; (B)通讯应被视为已于以上述方式投递之日收到。 (2)本条规定不适用于法院程序中的通讯。 第四条放弃提出异议的权利 当事一方如知道本法中当事各方可以背离的任何规定或仲裁协议规定的任何要求未得到遵守,但仍继续进行仲裁而没有不过分迟延地或在为此订有时限的情况下没有在此时限内

谈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的适用范围

谈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的适用范围 添加日期:2011-3-28 15:22:13 作者:吴建国点击率:49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这是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查处案件过程中的一项有力的取证手段。城管执法部门由于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强制措施较少,所以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成为城管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常用的手段之一。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该措施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适用范围方面,现提出个人意见如下,供大家参考。 由于市容环卫执法管理工作中查处的许多违法行为都是动态的,有一些属于稍纵即逝,取证时效性很强,如运输工程渣土的车辆抛撒,执法人员一但没有准确发现是哪一辆车子所为,则后续的调查取证工作将难以开展,案件往往查处不到位。乱倒垃圾、车轮带泥行驶污染道路等违法行为的查处也存在此类问题。所以在办理这类案件时,由于一些执法人员认为及时采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有利于调查取证工作顺利开展,往往会出现任意扩大证据先行登记保存范围的现象。如在查处运输工程渣土车辆抛撒案件时就有执法人员认为,只要对抛撒的车辆采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将车辆保存在停车场或本执法单位内,那么无论是车辆所属单位的负责人还是驾驶员都会“听话”地接受调查和处理,如果要实施处罚当事人一般也会主动履行,整个案件查处会变得很顺利。笔者认为适用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应具备两个基本法定条件,一是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二是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对于第二个条件的满足,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在固定格式性的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凭证上加盖行政机关负责人印章这一方式,不存在什么争议,一些部门的规章里还规定了情况紧急的,可以先行登记保存然后再由负责人补批,如《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而对于第一个条件的满足,一些执法人员存在概念理解上的误区。笔者认为证据是否存在灭失的可能性和事后难以取得的情况是不可以单凭执法人员主观猜想来确定的,而是应当有客观的正当理由。如运输工程渣土的车辆被发现后,即使要驶离现场也不属于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情形,因为所有运输工程渣土的车辆都有牌号以及所有人(单位),即使牌照存在“造假”等问题,也可通过建设单位和渣土承运单位来调查清楚。如果在现场发现车辆无牌无照或有假牌照嫌疑,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介入查处,而不是对车辆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正确的取证方法应当是对现场进行检查(勘查)并拍照或摄像,尤其是必须将车辆全貌、牌照号码以及抛撒的工程渣土等情况取证到位,制作现场笔录、询问笔录等,必要时找见证人制作证人证言或在现场笔录上签名见证,然后根据已取得的证据再作进一步调查和处理。当然像对于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查处超重车辆擅自在城市道路上行驶这一违法行为时,如果当事人(驾驶员)拒不配合调查取证工作,要将超重车辆驶离现场,为防止当事人(驾驶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 法律文书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法律文书 工商字()第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调查你(单位)涉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根据______________的规定,本局决定对有关证据(详见《财物清单》第_______号)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登记保存的证据,存放在___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__负责保管。在此期间,不得隐匿、销毁或者转移。 附:《财物清单》第________号 __________工商行政管理局 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本文书一式三份,一份送达,一份归档,一份承办机构留存。)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法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措施时发给当事人的局面通知文书。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是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一项新的制度,该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由此可见,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是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执法手段。根据上述规定,58号令对此作了进一步具体的规定,如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 综合上述法律、规章的规定,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采取该项措施,其先决条件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不具备该条件的,则没有必要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措施。 2、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措施,应当经过本局局领导批准。 3、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登记造册,开具清单,并予以封存固定,贴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封条,就地由当事人保存。 4、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应当向当事人制发先行登记保存通知书,向当事人交代有关情况以及应遵守的义务。 5、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以后,应视具体案情作出处理决定。 在填写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在①栏中填写证据保存时存放的地点。 2、在②栏中写明保管证据的人员的姓名,在一般情况下,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是交给当事人自己保存的。

选择国际仲裁的优势

选择国际仲裁的优势 选择国际仲裁的优势与其他争议解决方式相比,仲裁具有以下优点: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 在仲裁中,当事人享有选定仲裁员、仲裁地、仲裁语言以及适用法律的自由。当事人还可以就开庭审理、证据的提交和意见的陈述等事项达成协议,设计符合自己特殊需要的仲裁程序。在当事人没有协议的情况下,则由仲裁庭决定。因此,与法院严格的诉讼程序和时间表相比,仲裁程序更为灵活。 二、一裁终局 商事合同当事人解决其争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只有诉讼判决和仲裁裁决才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不同于法院判决,仲裁裁决不能上诉,一经作出即为终局,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仲裁裁决虽然可能在裁决作出地被法院裁定撤销或在执行地被法院裁定不予承认和执行,但是,法院裁定撤销或不予承认和执行的理由是非常有限的,在涉外仲裁中通常仅限于程序问题。 三、仲裁具有保密性 仲裁案件不公开审理,从而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商业信誉。 四、裁决可以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和执行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1958年《纽约公约》)现有缔约的国家和地区146个,根据该公约,仲裁裁决可以在这些缔约国得到承认和执行。此外,仲裁裁决还可根据其他一些有关仲裁的国际公约和条约得到执行。《纽约公约》于1987年对中国生效,中国在加入《纽约公约》时作出了商事保留和互惠保留。 相关阅读: 国际商事仲裁 国际商事仲裁主要运用于下列案件: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争议; 国际货物运输中的争议; 国际保险中的争议; 国际贸易、支付结算中的争议; 国际投资、技术贸易以及合资、合作经营、补偿贸易、来料加工、国际租赁、国际合作开发自然资源、国际工程承包等方面的争议;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争议; 海上碰撞、救助和共同海损中的争议; 国际环境污染、涉外侵权行为中的争议等。 其特点是以双方当事人的协议为基础;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性的组织;提交仲裁的当事人有自由选择地点、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程序和适用的实体法;仲裁裁决是终局的,一旦作出,立即生效。 仲裁方式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1889年。英国人为了解决本国商人和欧洲国家商人在国际贸易中的纠纷,颁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 仲裁规则 第六版

目录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 (“新仲规则”,第六版,2016年8月1日) 第1条适用范围和解释 1.1凡当事人约定将争议提交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进行仲裁或者按照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的,均视为当事人已同意按照本规则进行仲裁,并由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对该仲裁案件进行管理。 1.2本规则于2016年8月1日生效,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本规则适用于 该生效日当日以及此后开始进行的所有仲裁案件。 1.3在本规则中: “裁决”包括部分裁决、中间裁决或终局裁决以及紧急仲裁员作 出的裁决; “仲裁院委员会”是指院长指定的、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仲裁院 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可包括院长在内); “仲裁院”是指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院,包括仲裁院委员 会; “紧急仲裁员”是指根据本规则《附则1》第3项指定的仲裁 员; “实务说明”是指主簿为补充、调整和执行本规则所不时颁布 的指引性说明; “院长”是指仲裁院的院长,包括任何副院长和主簿; “主簿”是指仲裁院主簿,包括任何副主簿; “规则”是指《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第6版,2016年8 月1日)》; “新仲”是指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 “仲裁庭”是指由独任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或由全体仲裁员(如 果被指定的仲裁员多于一名的话)组成的仲裁庭;

本规则任何人称代词均指中性称谓;单数名词在适当情况下也 可被理解为复数。 第2条通知送达及期间的计算 2.1本规则所称的任何通知、通讯或建议,均应采用书面形式。上述 通知、通讯或建议,可以采用当面递交、挂号信、快递服务寄送,或者通过任何一种电子通信方式(包括电子邮件和传真)进行递送,或者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能提供递送记录的方式进行递送。任何通知、通讯或建议在下列任一情形下均应被视为已经送达: (a)直接递交受送达人或其授权代表; (b)递送到受送达人的惯常居所地、营业地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地 址; (c)递送到当事人约定的任何地址; (d)按照当事人此前业务往来的习惯做法进行了递送;或者 (e)经合理努力后,仍未能找到前述任一地址,则递送到最后一个 为人所知的受送达人的居所地或者营业地。 2.2根据第2.1条递送的任何通知、通讯或建议,均应被视为在递送当 日即为已经送达。 2.3本规则所称期间,应从通知、通讯或者建议被视为已经送达的次 日起开始计算。除非主簿或仲裁庭另有决定,本规则所称任何期间应依据新加坡标准时间(格林威治标准时间+8)来计算。 2.4受送达地的非营业日应当纳入本规则所称期间的计算。如果本规 则所称期间的届满日,在依据第2.1条进行递送的受送达地为非营业日,期间届满日则将顺延至非营业日后的第一个营业日。 2.5当事人有关仲裁程序的任何通知、通讯或建议,应当向主簿提交 一份副本。 2.6除非本规则另有规定,主簿可在任何时间延长或缩短本规则所规 定的任何期限。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审批表填写说明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审批表填写说明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审批表是执法人员在调查处理违法 案件过程中,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须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报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的内部文书。 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项制度,该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做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制作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审批表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当事人及基本情况 本文书适用于自然人和单位两种情况。自然人应填写全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单位应填写全称、法定代表人,联系方式等。 (二)提请理由及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的先决条件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不具备该条件,则没有必要采取该措施。 2、承办人应依据案件实际情况,依据法律表述理由。

(三)物品名称及数量 应与实际需要保存的物品数量及名称保持一致。 (四)保存方式 分为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两种方式,承办人应依据案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异地保存时应记录存放地点,以及保管人的姓名或者保管单位名称。 (五)适用要求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的措施应当在采取之日起7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处理决定包括以下情形: 1、违法事实成立依法做出行政处罚的,依法做出没收等相关决定。 2、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依法不应予以没收、扣留、封存,解除登记保存措施。

亚洲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及其仲裁制度的特点

亚洲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及其仲裁制度的特点-颜云 青郭国汀译 近年来随着亚洲经贸与投资的迅速发展,丞须一套有效而省时节费的纠纷解决方式,因而,仲裁作为解决国际或国内商事纠纷的另一种方式已在亚洲地区异军突起。亚洲许多国家制订了详尽的法律规范仲裁并建立仲裁中心及机构以提供仲裁服务。可是,尽管一些亚洲国家已采用联合国为协调各国仲裁规范而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UNCITRAL 示范法),亚洲各国仲裁法仍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着重分析比较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南韩、台湾、中国、泰国及印度尼西亚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仲裁制度的特点,而不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仲裁法及程序作详尽无遗的分析。本文还将回顾上述各亚洲国家国际仲裁中心的运作功能及各自的仲裁法,主要论题有: 现行的国际和国内仲裁法律及规则; 仲裁协议及其意思自治的有效性; 仲裁员的指定及其管辖权; 对仲裁员的质疑及撤换; 临时性及保护性措施; 律师代理; 实体争端的适用法律; 仲裁裁决的执行; 对仲裁裁决的异议和驳回仲裁裁决(宣告无效)。 此外,本文将援引上述九国的典型仲裁条款。 一、主要商事仲裁中心 香港: 1985年成立的为本港及国际仲裁提供专业服务和邦助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提高了香港作为国际仲裁庭的地位。该中心是一个由商界及专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运作的、独立、非赢利性机构,它由香港政府提供资助,并接受私人捐赠。其为本港及国际仲裁提供服务,包括指定仲裁员,提供辅助服务,以及依该中心自身仲裁规则及UNCITRAL仲裁规则进行的仲裁管理。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签订的合作协议提高了该中心在亚洲国际仲裁中的地位。 马来西亚: 1978年,亚非法律咨询委员会(AALCC)通过决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建立一个地区仲裁中心,以期在亚太地区提供一体化解决争端的体系。该中心是非赢利性组织,由马来西亚政府提供资金组建,并保证不受政府干预。尽管其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马来西亚政府,但该中心直接向亚非法律咨询委员会报告并只对亚非法律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负责。 该中心主要功能包括: 促进亚洲地区的国际商事仲裁; 对其它仲裁机构的活动提供协助与合作[如由世界银行倡导的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公约(ICSID)] 对临时仲裁机构提供协助; 协助执行仲裁裁决;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注意事项

浅谈对证据的先行登记保存 行政处罚是行政法中最重要、影响面最广的制度之一,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建立在查明事实,掌握充分证据的基础上。没有调查,就无法掌握证据;没有证据,便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取证时,除要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外,还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认为,处罚法规定的时间太短,七天内不可能作出处理决定。进而认为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是不切合实际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不全面的。 "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执法机关在对立案工作进行调查过程中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所采取的一项证据保全措施,它不是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进行的事先惩罚,也不是对其财产进行的预先处置,更不是行政执法机关的终局行为,而仅是对有证明作用的物品,采取的一种具有强制性保管的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持证据的证明作用,为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事实的证明材料。 实施这一证据保全措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是在

特殊、紧急情况下,如证据有可能灭失、时过境迁后将难以取得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当事人为逃避处罚,故意毁损、隐匿、转移、变卖物证;也可能是有些物证受到保存条件和其自然属性的限制,无法长期保存。只有具备了特殊、紧急情况的先提条件,才可以进行"先行登记保存"。其次,"先行登记保存"须经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的批准。未经批准,行政执法人员不得随意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这种"批准",可以是"一案一批",也可以是"事先授权",即在明确具体标准的情况下,授予行政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处置的权力,行政执法人员采取"先行登记保存"后,应及时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汇报,以取得"追认"。第三,它有时间上的限制,只能"先行"七日,因为处罚法同时规定了应当在七日内及时做出处理决定。如果行政机关在七日内不能做出处理,则应将登记保存的证据发还给所有人,否则就是违法,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是"登记",这是对证据采取保全措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行政机关在现场提取证据后,应当制作登记保存物品的清单,将证据的名称、规格(形状)、数量、包装、提取的位置等作出详细记录,并当场交由行政管理相对人核对无误后签字、盖章,避免日后再生异议。这样,既有利于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有效保障行政机关顺利执法、维护行政机关的声誉。五是"保存",行政机关对登记保存的证据,可以指定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地进行保存。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负保管义务,不得销毁、转移证据。因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的过错造成证据灭失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应负法律责任。对于可能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或可能被转移、销毁等就地保存有困难的,行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