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他们之所以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就在于他们对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正是通过尽力为社会做贡献,才实现和升华了自我价值。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自我价值就越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2、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3、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读后感 1841年12月24日,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制主义的出版政策,以取代威廉三世颁布于1819年10月18日的“旧”书报检查令。此“新”法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论、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就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书报检查令明显地印刻着“官方的容颜”,代表官方的立场。无论是这项法律本身还是执行它的检察官都不可避免的披着虚伪的面纱。检察机关“不仅调整个别公民的行为,而且调整社会精神的行为。”因此,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在检察官的掌控下,公民得不到应有的自由权利。他进一步分析得出,检察官纵然是行使法律指令的工具,但法律本身存在更多的问题。检察官也就成了专制法律的牺牲品。而法律本身也在玩弄文字游戏。马克思辛辣地嘲弄道:“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 从1835年到1842年是马克思从康德主义向黑格尔主义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哲学观,即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在资产阶级激进政治运动的发展,争取民主反对专制、崇尚理性摒弃神性、追求自由否定强权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抨击专制法律并深入分析了法与自由的关系。人类的各种自由从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有时表现为特权。马克思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其专制,他强调人的自由,尤其是精神的自由,他认为,人的精神存在的样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这种自由的精神扼杀,最终只能滋长专制和愚昧,世界最终会变得黑暗。但是检查令却指定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来表现精神,即严肃和谦逊的态度,这种规定本身就是对自由创作的一种抹杀和限制。 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自由观的解读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此新闻出版自由就同时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这里实质上是采用黑格尔哲学的语言,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包含的观点推到了极点上。这里指出了新闻出版自由的重要性,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人类意志自由的自然权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与张扬。同时马克思提出了自由的整体性,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关系。自由的每一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高中语文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剖.(pōu)摒.弃(bìnɡ) 撰.写(zhuàn)苍劲.(jìng) B.雇佣.(yònɡ) 藐.视(miǎo) 校.样(jiào)诽.谤(fěi) C.颓.废(tuí)愤懑.(màn) 着.手(zhuó)亟.请(qì) D.热忱.(chén)囿.于(yòu) 栏楯.(dùn)模.样(mú) 项,“佣”应读“yōnɡ”;C项,“懑”应读“mèn”;D项,“楯”应读“shǔ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坐落辑捕迄今归根结蒂 B.分歧会晤蔓延饥肠漉漉 C.羁绊匮乏辩证娓娓动听 D.缜密锁链秸秆响彻云宵 项,“辑”应为“缉”;B项,“漉”应为“辘”;D项,“宵”应为“霄”。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发表的演说而有条理,逻辑性很强。 (2)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3)两人详细了他们这些见解的依据,提请工人代表们讨论。 A.简捷祛除申述 B.简洁驱除申述 C.简捷驱除申诉 D.简洁祛除申诉

:直截了当,简便快捷。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赶走,除掉。申述:详细说明。申诉: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高考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共11项,2015年高考一下子减少5项,力度不可谓不大。取 消加分项目,显然是遏制乱加分的釜底抽薪 ....之策。 B.某化工厂车间发生爆炸,爆炸发生后整个车间立刻变得一贫如洗 ....。 C.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 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 D.雷锋精神是一个民族艰难奋进中必须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期改革创业举足轻重 ....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可以引以为豪的文明成果。 项,“一贫如洗”形容穷得一无所有。据语境,说的是爆炸破坏的厉害,不是指经济或生活方面,应为“一片狼藉”。C项,“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不合语境,此处可用“梦寐以求”。D项,“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据语境是说雷锋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与地位无关,应为“不可或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2014年12月12日下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闸通水。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可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 项,一面和两面不照应,“要激发这种潜能”应改为“能否激发这种潜能”;B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铸制”后加“的”;C项,搭配不当,将“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改为“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遭遇大灾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版、选集、文集等出版时间

https://www.doczj.com/doc/d017866792.html,/wxzl/jd/maen/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10) 资本论 (11) 单行本 (12) 选集 (13) 摘编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出版时间:1960-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出版时间:1957-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出版时间:1956-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出版时间:1958-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 出版时间:1958-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 出版时间:1961-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出版时间:1959-0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出版时间:196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出版时间:1961-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出版时间:1962-0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出版时间:1962-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出版时间:1962-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出版时间:1962-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出版时间:1964-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出版时间:1963-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文章[写法·借鉴] 过渡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安排恰当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马克思一家到达布鲁塞尔后“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下一段用“这时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予了帮助”过渡到恩格斯等友人帮助马克思渡过难关,显得很自然。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较大的著作而马克思又觉得自己没有充分熟悉英国情况时,作者用“因此”一词紧承上文引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考察的介绍,显得水到渠成。作者评述时也很注意过渡。如介绍完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用“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著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一部论战性著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这一论著的评述。这样写,使上下文内容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过渡”是为了加强文章层次或段落间的连贯,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行文才畅达,全文才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这一层次转到下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写法指点:写文章时,如果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转折较多或较大,那么通常都会采用“过渡”。“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一般地,如果意思转折不复杂就不必着力交代,只需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然”“然而”“不过”“但是”“将来”等来过渡即可。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转折又较大,一般就需要用过渡段来衔接。

阅读下面这段话,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主要从过渡方面来考虑)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幽默,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去感染别人,让我的观众因我而快乐。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佳作·领悟] 最后的岁月 罗范懿 1881年12月2日,这是燕妮弥留的最后一天。天气寒冷,夜里急风暴雨。她直到最后一分钟,神志始终清醒。当她的言语已经十分困难时,为了让亲人们振作起来,最后尽力地握住每一位亲人的手,用英语向心爱的人说出最后一句话: “卡尔,我支持不住了。” 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炯炯有神,最后一次辉映出这位非凡的女性那伟大与深邃的心灵。眼睛中闪烁着唯一能减轻死亡痛苦的无穷尽的爱…… 燕妮去世了。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觉和思维。 爱情的终曲发出了强烈的颤弦音……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习题1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习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pōu)给.予(jǐ) 撰.写(zhuàn) 孜.孜不倦(zī) B.佣.金(yōn g) 藐.视(miǎo) 校.样(jiào) 诽谤 ..(fěi bàn g) C.颓.废(tuì) 愤懑.(mèn) 着.手(zhuó) 摒.弃(bìng) D.热忱.(chén) 囿.于(yòu) 崭.新(zǎn) 一模.一样(mú) 答案 A 解析B项“佣”读yòng;C项“颓”读tuí;D项“崭”读zh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落辑捕迄今得心应手归根结底 B.分歧会晤蔓延迫在眉睫饥肠漉漉 C.羁绊匮乏辩证志同道合娓娓动听 D.亟待锁链经典赫赫有名响彻云宵 答案 C 解析A项辑—缉。B项漉漉—辘辘。D项宵—霄。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当然不能听任这种富于欺骗性的见解到处________而不加驳斥。 (2)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________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 (3)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后来所说——“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A.流传督促铲除 B.留传敦促根除 C.留传督促根除 D.流传敦促铲除 答案 D 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偏于精神层面,往往是自然传播。留传:只能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指历史长,多为具体事物,有主

观色彩。敦促: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督促:有监督并施加压力使完成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阶段上的动作。铲除:连根除去,消灭干净。 根除:彻底铲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希望借中国的力量来制衡美国;也有一些国家则只要美国不为已 ...甚.,就希望同美国继续友好往来。 B.某国际运动品牌公开承诺,会在2020年前淘汰其供应链中所有有毒有害物质,身先士 ...卒.响应绿色和平的号召,带动纺织业做出“无毒”改变。 C.正因为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才能见仁见 ...智.,写出极具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谈美书简》。 D.踏上北国土地,极目远眺,茫茫雪原,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你的心里顿时就会有 一种歧路亡羊 ....的感觉。 答案 A 解析A项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B项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泛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C项见仁见智: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D项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此处只是进入雪地而迷路。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③寓所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③②①④⑥⑤B.②①④⑥③⑤ C.②⑥③⑤①④D.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 A 解析语段的核心是“寓所窗前的梧桐树”引发的“我”的思考,故而起句为③,②句中的“这些”指代“梧桐树”紧承其后,①句“但”字转折到“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④句“因为”解说原因,⑥句进一步说明“是我所有的”;⑤句转向“它们的主人”,与后文的“但是”句相呼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学人傅斯年(节选) 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内容摘要: 理论是时代的声音,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别的理论一样具有时代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的方法论使其具有超越时代的品质,使时代化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影响力就穿越了时空和阶级局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开放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19世纪中期西欧社会问题的理论回应,时代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然而,在远离了那个时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生机勃发,在世界传播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又有一个时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理论的时代特质,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问题所决定的; 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后继者根据变化了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运 用与发展。后继者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理论上讲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思想的认识程度,从实践上讲取决于对现时代问题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解答。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有一个时代性问题。理论的时代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和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程度。理论所指的对象是现时的、生动的、变化的,时代的变迁会使研究对象发生变化; 时代问题的消解,标志着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针对性的丧失,也表明这种理论的历史使命完成,因而任何一种理论就其问题指向来说都有其时代性。 理论的时代性,就其积极方面表现为理论本身的时代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进步意义和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在对所处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社会关系、社会伦理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道: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正是在变动不居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千年未变的图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迁: 农村屈服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的民族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文章[写法借鉴] 过渡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安排恰当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马克思一家到达布鲁塞尔后“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下一段用“这时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予了帮助”过渡到恩格斯等友人帮助马克思渡过难关,显得很自然。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较大的著作而马克思又觉得自己没有充分熟悉英国情况时,作者用“因此”一词紧承上文引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考察的介绍,显得水到渠成。作者评述时也很注意过渡。如介绍完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用“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著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一部论战性著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这一论著的评述。这样写,使上下文内容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过渡”是为了加强文章层次或段落间的连贯,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行文才畅达,全文才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这一层次转到下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写法指点:写文章时,如果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转折较多或较大,那么通常都会采用“过渡”。“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一般地,如果意思转折不复杂就不必着力交代,只需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 然”“然而”“不过”“但是”“将来”等来过渡即可。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转折又较大,一般就需要用过渡段来衔接。

阅读下面这段话,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主要从 过渡方面来考虑)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幽默,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去感染别人,让我的 观众因我而快乐。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佳作领悟] 最后的岁月 罗范懿 1881年12 月2日,这是燕妮弥留的最后一天。天气寒冷,夜里急风暴雨。 她直到最后一分钟,神志始终清醒。当她的言语已经十分困难时,为了让亲人们振作起来,最后尽力地握住每一位亲人的手,用英语向心爱的人说出最后一句话: “卡尔,我支持不住了。” 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 炯炯有神,最后一次辉映出这位非凡的女性那伟大与深邃的心灵。眼睛中闪烁着唯一能减轻 死亡痛苦的无穷尽的爱…… 燕妮去世了。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觉和思维。 爱情的终曲发出了强烈的颤弦音

【人大张雷声课程马原著笔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第二讲(第三周9-16) 资本论第一卷,1975 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一、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什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经典:时代的意义,它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群体的意义,它是“一定的阶级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不等于马克思 2、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 3、马克思,无法绕开的巨大身影 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或全球化思想》,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马克思所预见的理论今天正在实现。 (1)马克思的人格(2)理论学说(3)研究方法(这是最为重要的) 为什么无法绕开?江泽民四个着眼于:(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2)对实际问题的思考(3)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4)理论创新年 四个着眼于的意义:第一,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 理论思维的逻辑力量 第二,既要反对西化,也要反对僵化 为什么在《资本论》问世一个世纪后,西方学者会提出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1、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经济现实问题。―――危机、滞涨(沟通-融合,把马克思凯恩斯化,把凯恩斯马克思化)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和凯恩斯》、《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 把马克思凯恩斯化: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的理论 把凯恩斯马克思化:把凯恩斯的理论披上马克思的外衣(因为马克思语言晦涩,所以如此。这种做法抹杀了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根本区别:反映的阶级利益不同,语言只是表面的东西。)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复活”? (1)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理论,一种科学价值,一种人类文明的成果 (2)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因素至今依然存在,没有消失。 (3)马克思主义是千万人实践的成果,还在经历着不断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资本论》在人类历史发展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威力 苏联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是永存的。俄罗斯学者面对一些人对苏联十月革命作业和意义的诬蔑和诋毁做了深刻的评价:十月革命不是阴谋,而是社会革命;十月革命并不崇尚暴力;当代俄国的强大依然要靠十月革命。 琼。罗宾逊主要观点: 熊彼特主要观点: 海尔布隆纳主要观点:要探索未来发展的前景,势必要求教于马克思。 《马克思:赞成或反对》 苏东剧变后,西方各种进步力量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马克思主义,他们始终都在进行着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关于青年的论述(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2001年8月第1版)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马克思:《致保尔〃拉法格》(1866年8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20页 回忆过去的运动对青年是有益的,否则他们会认为,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他们自己。 恩格斯:《致约翰〃菲力蒲〃贝克尔》(1877年3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39页。 某些对党的事务的发展表示不满的大学生先生们又开始学习了,这当然很好。他们学习得越多,对那些担任负责工作并勤勤垦垦履行自己职责的人们就越会采取宽容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会看到,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他们还应当发现,他们在工人面前所极力焙耀的“学识”,还是差得很远的,而工人们本能地、“直

接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掌握了的东西,他们这些大学生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获得。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明年2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70页。 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克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信》(1890年9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82页。 希望你们的努力将使大学生们愈益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生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 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1893年12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翅卷第487页。 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才,直到最近,我们甚至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高中语文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

6.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并概括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内容。 进一步学习“评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三年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赏析作品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评点精当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的崇高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为理想执着追求的崇高精神。 【预习任务】 1.感知教材 ①回顾评传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理清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三年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2.识记教材 ①识记文学常识: 评传是带有研究与评论性质的传记,它有哪些特点?(P125) ②识记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桎梏着手摒弃梦呓愤懑沉湎模样撰写 一贫如洗归根结蒂刻不容缓饥肠辘辘推波助澜袖手旁观 赫然在目不言而喻迫在眉睫不遗余力娓娓动听恰如其分 3.初步理解教材 节选的这一部分评述了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请总结这段经历。

③革命理论在传播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需要澄清,马克思用了很大精力与之进行论战。课文中叙述了几次这样的论战?各有什么样的意义? ④课文用大段篇幅评述评述了马克思的两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⑤总结学过的几种传记特点。本文可归入_____ 【自主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桎梏 ..着.手摒.弃梦呓.愤懑.沉湎.模.样撰.写 2.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给“心理咨询”下定义: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反馈】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 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③19 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图景, 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产生的伟大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 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其次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而我们需要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生活,自有酸甜苦辣,就好像调色板。生活,多姿多彩,就好像一部连续剧,从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总之,生活需要 色彩才会精彩!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具有的物质性,自觉能理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等活动是以实践 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③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 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 力。 4. 怎样理解矛盾共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 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汇编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 (一)论唯物史观 1.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6.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9.“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10.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1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1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