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为啥说李世民的最大爱好是爱美女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最爱她?萧皇后背后曾有过几个男人导语:萧后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她出身文化世家。
父亲是西梁的最后一任皇帝孝明帝萧岿,母亲是张皇后,爷爷更是鼎鼎大名的萧统太子。
不过萧后从小...萧后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她出身文化世家。
父亲是西梁的最后一任皇帝孝明帝萧岿,母亲是张皇后,爷爷更是鼎鼎大名的萧统太子。
不过萧后从小却没过过好日子,古代江南以二月出生的女子为不详,而萧后恰好就是二月生人,所以自小就被养在贫苦的舅舅家。
当然,这从小寄人篱下的日子也养成了她谨言慎行的性格,为她后来的宫中生活埋下了伏笔。
隋开元二年,萧后被文帝杨坚选为爱子晋王杨光的晋王妃。
新婚的晋王夫妇十分恩爱,一时之间朝野上下无不惊叹于这对金童玉女。
在杨光的夺帝之旅上,萧后充当着一个同盟者的角色,她深谙夫妇一体,一荣俱荣的道理,博得了独孤皇后的喜爱,和杨光扮演着一对恩爱夫妻的模样。
所以哪怕杨光再是无道,也从来没动过萧后后位半分。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杨光。
笔者认为,隋炀帝死了,也就没有萧皇后了,此后的萧后就如同一个玩物班,在男人手中流转。
老天给什么,她就接受什么。
传言宇文化及被萧后的美所经验,这个母仪天下的女子,饶是年过三十,还是容颜明丽,让人神往。
这个女人,更是权利的象征。
宇文化及将萧后留在身边,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帝王的幻想。
后来,宇文化及又被王薄所杀,辗转落入窦建德手中。
传闻,窦建德也被萧后的美色迷住了,霸占了萧后。
公元619年,嫁入突厥的隋义成公主派使者接嫂嫂萧后入突厥,窦建德不得不从。
到了突厥的萧后,她和义成公主一起伺候处罗可汗。
处罗可汗去世后,姑嫂俩又嫁给了他的弟弟,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的父亲是谁李世民的女人都有谁导语:李世民的父亲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李渊原来是隋朝廷的一位官员,公元615年,全国各地纷纷爆发起义讨伐隋朝。
李渊受到李世民、刘文静李世民的父亲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李渊原来是隋朝廷的一位官员,公元615年,全国各地纷纷爆发起义讨伐隋朝。
李渊受到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的鼓动,于617年在山西晋阳起义,讨伐隋朝。
李世民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李世民率领军队跟随父亲直进关中,不到几个月便拿下了长安。
李渊拥护杨侑为皇帝,杨侑随即加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李渊在五月份的时候称帝,改国号为唐。
李渊建立唐朝后,疆土十分有限,为了扩充唐朝的疆土领域,他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征战南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为稳固唐朝政权努力。
李世民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公元623年,李建成消灭了刘黑闼,获取了河北一带的统治权。
随后,唐朝军队消灭了江南辅公祏军队。
公元624年,李渊统一天下。
李世民兄弟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疆土范围,并且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稳定天下后,唐高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巩固了唐朝基本建设。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儿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不久之后,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先后居住在太极宫和大安宫。
李渊成为太上皇后,很少外出活动。
公元635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埋葬于献陵。
生活常识分享。
有关吃醋的历史典故醋的典故可不少,最著名的就比如“吃醋”,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吃醋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吃醋的历史典故故事一事情是这样的:房玄龄协助李世民平定天下之后,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想封他为梁王,还挑选几个美女送给他为妾,但是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不会同意,于是婉言拒绝了。
在当时,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自己的大臣身居高位,却能够和自己的妻子从一而终,这让李世民很不理解。
第一次给房玄龄美女拒绝还好说,但是三番五次地拒绝皇帝面子上也过不去,直到有一次,唐太宗发现了房玄龄的“秘密”。
原来房玄龄怕老婆,是典型的“妻管严”。
知道了自己的宰相是由于妻子管束太严,于是唐太宗拍着胸脯说交给我办。
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专门把卢氏叫来了,酒过三巡,他命人把美女叫来,当着卢氏的面宣布将美女赐给房玄龄。
果不其然,卢氏说话了,宁死也不答应皇帝的赏赐,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假装生气地说:“我的赏赐不能作废,如果你非要拒绝的话,我这里有毒酒一壶,你把它喝下去就行了。
”卢氏二话不说,接过酒壶一饮而尽。
李世民这时候也被卢氏的气概震撼了,对她说:“我佩服你对房玄龄的一片深情,你刚才喝的是醋,并不是毒酒。
”并且拍了拍房玄龄的肩膀,深有同感地说,这样的老婆我都害怕,何况是你呢?于是,这个典故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吃醋”的由来,而卢氏也成了“吃醋”的祖师。
故事二“吃醋”。
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发生争风吃醋现象。
为什么将之称为“吃醋”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
房玄龄是历史上著名的“妻管严”,怎么也不敢接受,多次婉拒此赏。
李世民料到房玄龄夫人是个悍妇,房才不敢受赏。
于是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
谁知房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含泪一饮而尽。
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
李世民正言告诉房玄龄,你老婆果然刚烈,朕也敬重她三分,你以后就好好听她的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德妃是怎么死的他们之间是否有爱情导语:李世民德妃是怎么死的,在历史上的皇帝都有自己宠幸的妃子,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所喜欢的妃子是谁呢,这里讲到德妃是不是李世民的所爱呢,以及李世民德妃是怎么死的,在历史上的皇帝都有自己宠幸的妃子,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所喜欢的妃子是谁呢,这里讲到德妃是不是李世民的所爱呢,以及在李世民的早期征战中和德妃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后来的德妃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就与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的德妃原型是燕德妃,病逝的。
唐太宗德妃燕氏(609年-671年),墓志留白其名与字,涿郡昌平人。
唐太宗为秦王时,礼聘入府,627年(贞观元年)封贤妃,644年(贞观十八年)封德妃。
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
650年(永徽元年),拜为越国太妃;671年(咸亨二年)薨逝,享年63岁。
陪葬昭陵。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后。
李渊幼子李智云为阴世师所害,年十四。
阴世师、骨仪又令京兆郡访李渊之五庙茔域所在并发掘,与李唐可谓国仇家恨。
李渊入长安后以阴世师、骨仪等拒义兵并斩之,阴世师卒年五十三。
阴世师子阴弘智,因年幼得以免死。
其女阴氏则成为唐太宗妃。
阴氏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成为李世民的妾室,已不可考。
大约在武德初年,阴氏为李世民生下第五子李祐。
武德八年(625年),其子李祐获封宜阳王。
九年(626年),政变成功后的李世民登基为帝。
从“阴妃”这一称谓推测,阴氏应当在获得了正式的“妃”的封号,属于四夫人(四妃)之一。
在唐朝后妃中,四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但她的具体封号不详,何时获得亦不可考。
四夫人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除“贵妃”外[1],其它都有可能生活常识分享。
李世民在位时喜欢武则天么?两人关系到底怎么样?李世民和武则天,一个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另一位则成为了后来影响中国历史的伟大女性政治家。
关于他们二人在位时的关系,可以以史料为基础,加以详细解析和讲述。
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的大功臣,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武则天,最初是作为李世民的儿媳,后来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人并未有明确的爱情故事或直接的私交记录。
从史实来看,李世民在位期间,主要关心的是唐朝的政务和军事,他的重心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
至于对武则天的情感倾向,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去考虑和评估。
而武则天作为一位女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她的主要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宫廷之内。
他们二人的关系主要是基于政治利益和地位的差异而存在的。
在政治上,武则天虽然曾经是李世民儿媳的身份,但因为她是李治的后妃,她的地位逐渐上升,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而是基于各自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形成的。
具体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一、政治上的尊重与利用在李世民统治时期,武则天还并未成为朝廷中的政治力量。
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个明理政治的皇帝,对不同才能和智谋的臣子、嫔妃给予了相应的尊重。
他尊重武氏家族的背景和武则天的才智,这为后来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地位差异下的互动尽管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关系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而非个人情感,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互动。
这些互动虽然被记载于史册之中,但并没有超出君臣或嫔妃之间应有的礼节范围。
三、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当时的唐朝社会背景下,女性参与政治的机会十分有限。
即使武则天后来成为皇后并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她的行为和决策也是基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宫廷环境。
她所取得的成就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努力。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对于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关系,历史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精心整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故事,名人故事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死相随的故事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
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早丧,后来由舅舅高士廉抚养,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
因此,太宗一生对于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极其敬重。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病重,太宗亲临其家探望,并和他述说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二十一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着“故旧情深,姻戚义重”,不顾自身病体和大臣劝谏执意要去临丧。
后来在陪葬诏中太宗又不忘强调“朕爰在弱龄,早敦姻戚,绸缪眷遇,多历年所”可见对高士廉的感念。
类似“地兼贤戚”,“地兼姻戚”“椒掖之亲”的词语在下达给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的诏书中比比皆是。
当然长孙无忌和高士廉除了长孙皇后的原因之外还有自身的才干,可是其他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后亲”了。
长孙皇后的族子长孙祥,他的父亲长孙安世曾经是王世充部署,但因为长孙皇后的缘故,长孙祥得以在唐廷做官,并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长孙敞因受贿被免官后,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
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
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
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
有一日春景正盛,长孙皇后在内苑游玩,见桃花灿烂,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便乘兴赋诗,名曰《春游曲》。
太宗听闻后,“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贞观二年,幼子李治诞生,洗儿礼时,长孙皇后赠给幼子一个吉祥之物玉龙子。
这本来是李世民于晋阳宫所得,看它“虽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便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长孙皇后一直将它放在衣箱里,乘着这次幼子诞育,才又转赠。
杨贵妃和李世民的爱情故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杨贵妃和李世民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恋爱,更是一段关于权力、爱情和人性的故事。
杨贵妃是唐朝第二位皇后,她是一个出身于官宦家庭的美女。
她年轻时就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
而李世民则是唐朝的皇太子,他是一个英俊、勇敢、有着政治野心的年轻人。
他们的相遇是在一次狩猎中,当时的杨贵妃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而李世民则已经是一个成年男子。
杨贵妃的美貌和聪明,让李世民深深地爱上了她。
他们的爱情故事开始于狩猎,但是他们的爱情却经历了很多的波折。
杨贵妃是一个聪明而有野心的女人,她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开始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来掌握更多的权力。
而李世民则是一个有着政治野心的男人,他深知自己的野心和能力。
他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追求杨贵妃,但是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了杨贵妃的芳心。
杨贵妃一开始并没有答应李世民的追求,因为她深知自己的价值,她想要成为唐朝的第一夫人。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放弃,他开始走近杨贵妃,用自己的才智和魅力来征服她。
最终,杨贵妃被李世民的魅力所打动,答应成为他的妻子。
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曾经因为政治问题而分手。
但是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直到杨贵妃去世。
杨贵妃的去世对李世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继续为唐朝的繁荣而努力。
杨贵妃和李世民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恋爱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权力、爱情和人性的故事。
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爱情需要经历很多的考验和风雨,只有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和利益,但是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度,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故事还告诉我们,权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有真正的付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权力。
杨贵妃和李世民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不爱武媚娘李世民为何从未碰过武则天导语:武则天为什么被李世民冷落12年?武则天从13岁进宫当才人,到25岁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时候,还是个才人,且从未生育过李世民的子嗣。
这足以说武则天为什么被李世民冷落12年?武则天从13岁进宫当才人,到25岁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时候,还是个才人,且从未生育过李世民的子嗣。
这足以说明,李世民并不重用她。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是唐朝的美女,因为容颜俏丽,很早就有美名。
14岁的小女子被召入宫,刚开始很受大唐皇帝的宠爱,可后来发生了几件事,让李世民对武则天不得不提防;生活常识分享。
还原历史:武则天与李世民父子之间的真实关系武才人虽属皇帝嫔妃序列,但她的主要职责是内宫的"机要秘书",有证据表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并未宠幸过武才人.谁是李世民身边最美丽的女人贞观十年(636),李世民贤德的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与太宗皇帝是结发夫妻,二人很是恩爱.长孙皇后的去世使李世民失去了一位贤明的内助、良佐和知音,太宗由此很是悲伤.当然,男人失去心爱女人的悲伤总会过去的,李世民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但他在对待美色上也不是一个伪善者,只要是美丽的女人,不管这个美女所处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都将会成为他宠幸的对象.谁是李世民身边最美丽的女人呢?太宗皇帝身边有这样一个女子,她长得是明眸皓齿、国色天香,这女子原本是李世民四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父退位自己当了皇帝.李世民一见这位兄弟媳妇杨氏就被其惊艳的美色所迷倒,竟置舆论口舌不顾将杨氏纳入后宫,立为"婕妤",倍加宠爱.可见杨氏的美色是无人能敌的,连英明一世的太宗皇帝都难过杨氏的美人关.到了长孙皇后去世后,杨氏的美艳仍然在焕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芒,李世民竟神魂颠倒,准备将这原本是自己弟媳的杨氏立为新皇后.没想这事到了铮臣魏徵那里却不被买账,魏徵认为太宗皇帝这样做太过离谱,有失一个好皇帝的风范,于是毫不留情地进谏道:"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辰嬴自累!"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谏臣,李世民曾赞誉魏徵是他的一面镜子.魏徵在反对李世民立杨氏为后这个问题上所用方法还是比较策略和聪明,他举了一个历史掌故来挖苦太宗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了在秦作人质的晋公子圉.后圉逃归,怀嬴不从.再后来圉的弟弟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秦国,秦穆公很欣赏重耳,认为他有王霸之相,于是将女儿怀嬴更名辰嬴嫁给了重耳,后又连续将四位秦宗室美女嫁给重耳当妾.重耳后来虽然建立了王霸之业,但却曾因娶过哥哥的女人而成为后世的笑柄.魏徵对皇帝说:"陛下你是要与唐尧、虞舜肩比功德的明君啊,现在怎么能去立弟媳作皇后呢,这岂不将来要落后人笑谈吗?"李世民一听魏徵之说,只好打消了立杨氏为后的想法.太宗皇帝把弟媳杨氏占为己有封为嫔妃就已经很是出格的了,但普通老百姓并不知情,如若要晋为皇后,那可是要母仪天下向全体臣民颁诏公布的呀.太宗在讨好宠妃杨氏和保持自己的英名这两件事情上他还是选择了后者.不过,虽然太宗皇帝听了魏徵的劝谏没有执意去立杨氏为后,但李世民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龙驭归天时也终是后位虚阙,他为了杨氏之故就再也没有动过立皇后之念.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最美丽和最受宠爱的女人不是武才人,而是杨婕妤.谁是李世民身边最有才情的女人《新唐书》卷七六列传第一后妃上《徐贤妃》载:"太宗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徐惠自幼聪颖过人,容止也是美丽端庄.幼年的时候其父让她用屈原的《离骚》体作《小山篇》,她略加思索竟脱口而颂——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父亲徐孝德听后大为惊异,于是这美女加才女的徐惠诗就在坊间广为流传."太宗闻之,召为才人.手未尝废卷,而辞致瞻蔚,文无淹思."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小鸟依人般的徐才人,徐才人很快就得到了侍寝圣躬的机会,皇帝在这个才女的青春身体上感到了龙心大悦,就将她父亲升职为水部员外郎,没多久徐惠就由正五品的"才人"跃升为正二品的"充容".史载:贞观末,李世民数度起兵讨伐四夷和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怨,徐惠还直言上疏极谏,写过一篇《谏太宗息兵役疏》收录在《全唐文》中,李世民认为她言之有理,并"优赐之".后来李世民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在太宗皇帝死后不久的永徽元年(650),这个才华横溢、容貌美艳的女子就在对李世民的思念中哀伤地死去了,年仅二十四岁,死后被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徐惠仅大武媚娘两岁,被李世民召进宫帏封为才人的时间也就在十四、五岁间,但几年下来徐惠却从正五品的"才人"晋升到了正二品的"充容",可见太宗皇帝的宠爱有加,而武媚娘从进宫直到太宗皇帝驾崩出宫进感业寺为尼时也没有任何职位的升迁,终身为"才人".从历史文献所载来看,武则天的才华是无法与徐惠比肩的.由此可见,在太宗李世民宫中,最有才情的女子不是武则天,而是徐惠.武才人在太宗朝没有生产的记录史书明确记载太宗皇帝李世民一生共有35个子女,其中14个王子、21个公主,但没有一个为武才人所生.武才人进宫正值豆蔻年华,太宗皇帝也春秋正盛,双方都有较强的生殖能力,可为什么没有结果呢?太宗皇帝在人生后期也有生子女的记录,武则天后来在感业寺被李治幸御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弘.武媚娘在太宗身边度过了七年的才人生涯而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来,很大程度上说明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把她看上眼、没有动过心,只把她作为一位身边的才人女官在对待.李世民身边不仅是美女若云,有令他几乎色令智昏的国色天香之杨婕妤和芳华绝代、才情卓著的徐充容,还有前朝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和秀色可餐的阴妃、燕妃、韦妃、王氏,由此可见,武才人的妩媚还不足以让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之动欲望之情.太子李治不可能去招惹太宗皇帝的宫人太宗李世民在晚年病中时,太子李治仁孝非常,亲奉汤药于塌前,不离左右.李世民见之劳累叫他去休息一会李治都不愿意,他忧思父亲的疾病以至于生出了白发来,竟把李世民感动得老泪纵横地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后来李世民在临死的时候对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说道:"朕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其实原来的太子并不是李治,而是李承乾.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也不是李治,而是李泰.李治之所以能当上太子一方面是因为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结党争斗故,另一方面是因为时为晋王的李治性格忠厚、老实.李世民实在是不愿看到他当年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兄屠弟的故事再在他儿子们的身上重演,所以,他在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中选择了性格近乎柔弱的李治来为储君.李治在贞观二十年进太宗内宫照顾父亲病体时年龄不过十七、八岁,这样一种年龄和性格的太子,他会去招惹父亲的嫔妃吗?李世民又是一个精明的君主,他为了江山社稷可以杀掉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为了李唐王朝的继承稳定他不惜废了太子李承乾,幽闭了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李泰.有这样一位英明、严厉的父亲还在世,才十几岁的李治他敢去招惹父亲的嫔妃吗?太宗皇帝派武才人去照顾太子在禁宫中的生活李治后来在登基当了皇帝后,他从感业寺中接武媚娘入宫封为"昭仪",后又进封"宸妃".在永微六年(655)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时,唐高宗李治专门下了一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曰:"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赞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李治在诏书中用了一个"王政君"的典故,当年汉宣帝就曾选了一个自己的宫人王政君赐给太子作太子妃,.这诏书明确告诉天下,当年他当太子侍奉先皇时,是太宗皇帝将武才人赐给了他,由此证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李治的这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在后世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欲盖弥彰的障眼法,与掩耳盗铃无异.但这里还是透露出一个信息来,那就是李治在太宗朝就与当时的武才人有了瓜葛.《资治通鉴》载:"上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那么在当时的境况,到底是太子李治与武才人暗生私情呢,还真是太宗李世民将武才人赐给了他儿子?前面已经分析了李治"忠厚、老实、仁孝"的性格,就算他在当了皇帝后性格都是相当的软弱,况且当时他才十几岁.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因为李世民为方便太子在禁宫中来照顾他的左右,而在内庭置别院让其居住,那当然就得有太监和宫女来侍候储君,于是太宗皇帝就将他从未幸御过的、且容止美艳、性格坚定、才能卓著的武媚娘派去照顾储君的生活,这就合乎情理,同时也才对得住自己性格仁懦的儿子.太子李治见到了与自己年龄相近的武才人,因为是父亲所赐,他当然可以喜欢这个容貌妩媚的女子.从男女相欢大多以性格互补的原理来看,忠厚、仁懦的李治喜欢上坚定、果敢的武才人是完全符合人生哲学逻辑的.后来他坚决地要立武氏为后的基础也应该在此,那道《立武昭仪为皇后诏》也不能简单地用"欲盖弥彰"来推断.由于武则天当了皇帝,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男权政治思想,颠覆了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的传统.那些想极力维护"男尊女卑"统治观念的人就大肆在武则天曾经当过太宗皇帝才人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用情色的笔墨极端地放大她同太宗父子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秽乱宫帏"就由此说来,这不过是那些伪善的男人们想在这位伟大的女性身上泼更多的脏水,以宽慰他们那卑微、庸俗和畏琐的胸心罢了.。
对李世民的评价1500字李世民的自我评价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
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
本人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
从武功方面来说,我已经胜过古人。
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
登基以后可以说我是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
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说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过了古人。
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
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
这三项成就,我个人的品德哪里配得上呢?既然成就了这样的功业,怎么能不谨慎从事有始有终呢?”这三方面的自我肯定,实际上也定下了自唐以来对贞观和李世民高度评价的基调。
还有一段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说:“古来帝王虽然平定华夏,但不能征服周边民族。
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我成就的功业却超越前人,这其中的道理我不明白,你们根据你们各自的理解随便说说看?”虽然启发大家来夸赞皇上,在场的人还是不得要领,李世民只好自己来总结:“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主要因为五个原因。
第一,自古以来帝王多嫉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而我看到臣下的优点,就像自己也具有这些优点。
第二,人的品行、能力,很难兼备,我能舍弃其短处,而取其所长。
第三,身为君主的,经常见到贤者就想拉拢为心腹,见到品格较差的就想彻底摒弃,而我则是见到品德优良的就敬重之,见到差一些的就爱怜他们的不幸,这就让贤与不贤,都能各得其所。
第四,古来君主大多厌恶正直人士,或公开杀戮,或暗中陷害,没有一个朝代没有这种事。
我登基以来,朝廷上站的一个挨一个的都是正直之士,从没有罢黜斥责过一位正直的人。
第五,自古都是看重中原人士,而贬低周边民族人士的,而我对各族的爱护是一样的,所以各民族依附我都像子女对父母一样有深厚情感。
这五条,就是朕成就今日功绩的理由。
为啥说李世民的最大爱好是爱美女 ——《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十三章 李恒昌
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 【作为一代帝王的李世民,是否只专注于“革命工作”,没有业余爱好?如果有,那么他的最大业余爱好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爱好?李世民晚年,曾长时间迷恋长生不老药,是他昏头了,还是有其他原因?】
一个人,如果心里只有“革命工作”,没有一点业余爱好,虽然或许能干出些事业,但注定是一个乏味、单调、没意思的人。李世民不想做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在干事创业之余,坚持和葆有四大业余爱好:美女、书法、诗文和不老药。由于这些爱好,使他生活得更加充实,也使他成为一个更加立体,也更有血有肉的人物。
李世民的最大爱好:美女! 如果拿现在通行的“党员领导干部登记表”让李世民填写,而李世民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话,那么,在“特长爱好”一栏里,应该填下这样三个字:爱美女! 爱美女是天下男人的基本特征,也是历代帝王的显著特征。如果一个人,他不承认自己爱美女,那么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是一个极其虚伪的人,另一种是他有病。应该看到,如果一个人连美女也不爱,那他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李世民是一个男人中的男人,所以,他的最大爱好是爱美女。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凡事都必须有个度。李世民爱美女,显得有些过了。
李世民爱美女,有三大特点: 一是在数量上,追求多多益善。李世民虽然皇后只有一个,而且始终只有一个(家里红旗不倒),但嫔妃数量众多,所谓“后宫佳丽三千”(外面彩旗飘飘)。为了占尽天下美女,他多次下诏,并亲自组织规模盛大的选美活动。当然,那时的选美和现代选美截然不同。那时候只要选中的,都为他自己所有。现在的选美更多地市博取一些名声。 二是在成色上,不在意是否处女。一般皇上选美女,多数只选未开苞的处女,但李世民不在乎这些。有些已经结婚成家的妇女,只要长得漂亮,姿色出众,即便是“副处”,他也乐意。或许在他心目中,那些结过婚的人更有“经验”,也更具风韵。 三是在伦理上,可以突破道德底线。李世民爱美女,只要他看上的,不管是谁,都不会放过。这其中,包括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弟弟李元吉的爱妃杨氏、庐江王李瑗的女人崔氏,还有大臣 侯君集的女人无名氏。这等于神马?等于把人家人家赶下台,还要把人家的老婆弄过来;把自己的亲弟弟杀了,还要把他的老婆弄过来;看到兄弟们和手下大臣的女人好,也统统弄过来,至于是否“乱伦”,全然不顾。
李世民为何这样做?主要原因有两条: 其一,从他本人来说,作为一代枭雄,其最大人生目标,便是征服世界。征服更多的女人是征服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讲,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男人则通过征服女人征服世界的另一半。李世民便是这样一个征服欲望很强的人。 其二,从外在来说,长孙皇后的宽宏大量,也是他过度热爱美女的有力助推。一般皇后,对丈夫爱别的女人多持嫉妒之心,为了防止丈夫移情别恋,有的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有的是动心机,搞阴谋,极力排挤其他女人;长孙皇后不同,她不仅不嫉妒,反而帮着丈夫找更多的女人。像她这样大度的女人世上罕见,这无疑助推了李世民追逐女人的疯狂。
李世民热爱美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与徐惠的关系上。因为,徐惠是除了长孙皇后之外,李世民最爱的人。
李世民爱徐惠,不仅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且更主要的是她“很油菜”,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文艺女青年。
有人曾这样编过一个手机短信:她,出生5天就能说话,4岁便通读论语和诗经,8岁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11岁入宫成为“才人”,羡慕吗?可是她24岁就死了。她就是李世民的嫔妃、著名文艺女青年徐惠。
封建社会,有个非常脑残的说法,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徐惠简直就是“无德”的典型代表。可是,我们敬爱的李世民先生不管这些,尽管徐惠“无德”,但是很爱她,爱的就是她的“油菜”或曰“无德”。
女人的才气,一般都作为欣赏之用,徐惠才气的功能不止这些。她的才气,有时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有一次,李世民让人叫徐惠来和自己玩耍,也许是徐惠收拾打扮的时间过长了,让李世民等了很久才姗姗而来。
这世界上,没有比等人更令人烦躁的事情了,尤其等恨不得立马就见到的人。何况等待的人是皇上。
徐惠的迟到,让李世民憋了一肚子火,由于是自己喜欢的人,又不便发作,只能在那里闷闷不乐。徐惠见到李世民脸色难看,冷如冰霜,自己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挥笔作诗一首献给李世民,诗中写道: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意思是,早上来之前,先在镜子前化了妆,化完之后,刚想直接过来,仔细一想又犹豫了,为什么呢?人家古代帝王的爱妃,花千金才能买来一笑呢,我岂能一听您的招呼,便屁颠屁颠地赶来呢?我要故意摆摆谱啊!
这首诗太厉害了,瞬间把李世民等待的烦恼化作云烟。李世民读后,哈哈大笑,怒气一下子全部消失。人家这等幽默,自己再生气,未免肚量也太小了。
曹植七步作诗,徐惠一步也没走,便作出诗来,而且这诗还被收录《全唐诗》,没有点真功夫,肯定不行。
徐惠是24死去世的,属于英年早逝。不过,这可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为爱而死。贞观二十三年,丈夫李世民去世,徐惠因过于悲痛忧思成疾,卧床不起。当时,太医给她看病,并开了药,但是徐惠拒绝治疗,也拒绝吃药,不为其他,只为能早一天追随丈夫而去。其情罕见,令人动容。如果李世民死后,她根本不放在心上,或许能活更长时间。从这个角度讲,李世民对徐惠,没白疼,没白爱!
李世民的第二大爱好:爱书法。 如果说李世民是皇帝,这谁都知道。如果说李世民是位书法家,这很多人不知道。
事实上,人家李世民皇帝,不仅会骑马打仗,也不仅会治理国家,还会很多东西,既属于多才多艺,也属于复合型干部。书法艺术,就是李世民其中的一大才艺。
李世民练习书法,专学大家,师从书圣王羲之。因为,他知道,跟大师学,学不好,也能混个二流三流;一开始就跟三流四流学,最后只能弄个末流。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李世民练习书法,不像现在某些领导干部一样,属于附庸风雅,他是真正喜欢和爱好。
李世民练习书法,也不像现在某些领导干部一样,热情很高,水平很差,或者只擅长写自己的名字,签写“同意”。他的书法水平很高,功力很深。史书记载他擅长飞白书法,曾经用他的字赏赐群臣,朝中诸臣以能得到他的字为荣耀。
李世民当初练习书法非常刻苦,也非常认真。在这之前,曾经发生过一个小故事。他在学“戈”字旁时感觉很难写,怎么写也写不好,于是便想到了偷懒。有一次,他写“戬”字,写好了左边的“晋”字旁,便请当时的书法指导老师虞世南先生补写了右半边的“戈”。这虞世南也很不负责任,听他一说,便真的替他写了。
字写好之后,李世民拿给魏征看,意思是说,看看,我的书法有很大进步吧?尤其是那个“戈”字旁,写得很漂亮吧?魏征是书法的内行,搭眼一看就看出了猫腻,他说:这里面的字,其他都是你写的,唯有“戈”字旁不是你写的。并说,功夫不欺人,就怕人自欺。
魏征一顿话,让李世民浑身冒汗,从此练字再也不敢偷懒。 如果给李世民弄一张现代艺术家的名片,大致内容应该是这样: 李世民,字济世,号安民。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师从王羲之,尤擅飞白书云云。
李世民喜欢书法,不仅仅局限在写字,还对理论有很深的研究。他既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曾经撰写三部书法艺术著作:《笔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内容既包括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还包括书法艺术的思想内容,堪称书法艺术的《矛盾论》、《实践论》。
李世民喜欢书法,不仅安于自己创作,而且积极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掀起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明确规定,王羲之的书体是全国统一的正宗书体,克服了书法界长期存在的“文人相轻、各立门户”弊端,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人家爱好书法,是真爱,而不是附庸风雅。
李世民的第三大爱好:爱诗文。 李世民是行伍出身,骑马射箭打仗是他的专长。但人家虽然读书不多,文化功底也非常了得。尤其是能写一手好文章。
打天下靠枪杆子,治天下靠笔杆子。李世民前期武功,后期文治,靠的就是这“两杆子”。
草莽英雄打天下,二杆子闯天下,文人雅士坐天下。李世民是该当草莽英雄时,绝不当骚客;该当文人雅士时,绝不当二杆子。
武德之初,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军。当时,天下寇乱稍平,四海趋于安定,人心思安,百姓思富。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胸怀远大志向的李世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经过一个时期的深思熟虑,他审时度势,决定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工作思路,由战争年代的“尚武”,转变为和平时期的“崇文”。
基于此种考虑,武德四年,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在首都长安,开办史上第一个文学馆,收聘天下贤才,聚集天下智慧。文学馆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研究的场所;既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场所,也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李世民为文学馆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受聘于文学馆的学士,都非等闲之辈,他们一个个胸怀天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则入仕,退则治学。
文学馆开张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名动天下,成为头条“国际新闻”。一时天下英才纷纷“投简历”,参答辩,竞相争取获得由李世民亲自颁发的“院士证书”。当时,文学馆汇集了天下最著名的学士高手。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八学士”。包括杜如晦、房玄龄、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等人,一个个如雷贯耳,厉害得不得了。
李世民为文学馆建设颇费心思,“十八学士”也不负众望,他们剖论时政,建言献策,真正担负起“高级智囊团”和“研究院”的职责,为李世民最终统一天下、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