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书“字有如下几种意思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书。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师:“书字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是哪种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 个生字,会写10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促、深”两个生字。 2、会背《夜书所见》。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 品最重点生字,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索的材料。 2、教师引述:《夜书所见》的指着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指点。 3、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4、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

不理解的词语。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体会是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 诵。 五、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教师强调“促、深”的结构: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教师只要讲解右半部分的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拓展活动。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雨寄北+秋夕》

精读引领课 ——《夜书所见》+拓展文章《夜雨寄北》《秋词》 教学目标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 教学难点 1.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2.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切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老师相机补充出示“日积月累”词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古诗?学生背诵。 2.过渡:是的,秋天有别样的美!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每一位诗人笔下的秋天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首诗词所描绘的秋景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夜书所见》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集体梳理课件出示。这节课,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这两首古诗。 1.自主学习,读熟古诗。 (1)学生介绍诗人,老师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正确。 (3)同桌互读互评。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1)指名读,学习多音字。 挑(tiǎo)挑促织:即捉蟋蟀 挑(tiāo)挑担子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自悟古诗,小组交流。 (1)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词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大致说诗意。 (2)小组交流读懂的和不懂的,老师巡视参与交流。 (3)集体交流,相机补充。 让小组代表说说本组读懂了哪些问题,怎么读懂的?有哪些疑惑?结合出示插图,课件出示预设的关键词意。 (4)总结方法:借助插图、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词句。 (5)再读感悟,体会诗情。 引导学生再看插图说诗意: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情景?假若是你诗人,看到这些情景是什么心情? 4.熟读成诵,指导书写。 (1)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比赛读等方式背诵。 (2)指导书写:“送”半包围结构,“辶”第三笔稍平;“挑”左右结构,左边稍高。 (三)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3页《夜雨寄北》 其实呀,思乡思亲是古诗中的一大主题。古代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一别家乡久了,亲人无法相见,只有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谁最先读懂古诗,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1.学生自读自悟。 2.集体交流读懂和没读懂的内容。相机梳理总结,课件出示。 3.总结理解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图片和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积累名句。 (四)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2页《秋词》 《夜书所见》《夜雨寄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多少有些悲秋的情绪。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图书中的《秋词》这首诗,完成泡泡语中的思考题:这首诗和刚才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读自悟。 2.交流读后感受,相机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夜书所见等诗三首(带拼音)

夜书所见 朝代:宋代 作者:叶绍翁 xiāo xiāo wū ya s?nɡ hán shēnɡ jiānɡ shànɡ qiūfēng d?nɡ ka qín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r t?nɡ tiāo cù zhī ya shēn lí lu? yì dēnɡmín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shuǐɡuānɡ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sakōnɡm?nɡ yǔ yì q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yùbǎxīhúbǐxīzi dàn zhuānɡn?ng mǒzǒnɡxiāng y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出塞》 作者:王之涣 huánɡh?yuǎn shànɡbái yún jiān yípiàn ɡūch?nɡwàn rèn sh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ɡdí h?xūyuàn yánɡliǔchūn fēng búdùyùm?n ɡuān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 教案(附板书)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古诗《夜书所见》带拼音 夜y è书sh ū所su ǒ见ji àn 叶y è绍sh ào 翁w ēn ɡ 萧xi āo 萧xi āo ①梧w ú叶y è送s òn ɡ寒h án 声sh ēn ɡ,江ji ān ɡ上sh àn ɡ秋qi ū风f ēn ɡ动d òn ɡ⑥客k è情q ín ɡ②。 知zh ī有y ǒu 儿ér 童t ón ɡ挑ti ǎo ③促c ù织zh ī④,夜y è深sh ēn 篱l í落lu ò⑤一y ì灯d ēn ɡ明m ín ɡ 。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试题及答案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默写古诗《山行》。 二、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 一、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枝。 ..犹有傲霜 ..已无擎雨盖 ...,菊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 ..。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一灯明。 ...,夜深篱落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第三课时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2]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2] 白话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编辑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3]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4]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5]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导读:《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8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这是南宋诗人叶 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 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 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 上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课外阅读量太少,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会本课新词“萧萧、梧叶、促织”等8个词语,会写“挑、送”。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认会本课新词,会写“挑”“送”。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准备:文本希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预设: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破题解疑 1.了解诗人[课件1 图像] 叶绍翁,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文学家、诗人。祖籍蒲城,原姓李。叶绍翁因为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年时就送给龙泉叶姓为子。曾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隐居杭州钱塘江西湖之滨。 2.破题解疑 (1)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课件2思维导图] (2)理解“夜、书、所见”的意思。 (“夜”夜晚。“书”写下。“所见”所见到的景物。) (3)“夜书所见”意思是诗人夜晚写下所见到的景物。过渡:那天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景象,写下了什么内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破解题目就是找准是文章的题眼,从题眼入手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一步。也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三、知晓诗意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古诗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谈话的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读准、读通古诗,再通过适时的全班交流学习来达到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对古诗的初步感知。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设计意图】在关注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交流,不仅可以互相释疑,还能互想学习,提高整体学习的效果。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小学古诗: 《夜书所见》

小学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 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 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 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 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 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 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 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 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 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 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 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 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 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 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2020年9月15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教学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 目标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有枫叶似火的美丽,有橙黄橘绿的丰收。这是我们前两节课学习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秋天那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愁思,诗人叶绍翁看到飘零的梧叶,引起他的乡愁,随即写下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夜书所见》。 二、读题解题走入文本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读准古诗 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 读准。(板书:读准) 2.请一生读。 教师重点指导“挑”“送”读音。随文学习生字。 3.全班一起读,力争读准每个生字。 三、理解诗意深入文本 1.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板书:读通) 2.聚焦“萧萧”“客情”“促织”“篱落”的意思。 3.思考: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 (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4.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谁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 5.按223的节奏停顿,这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谁再来试一试。 四、升华起情感挖掘文本 我们很快地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走进叶绍翁的内心世界,读懂课文。(板书:读懂) (一)锁定画面,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1).这首古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你能找到吗?(寒)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第一部分基础题知识 一.读诗句,用“――”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疑是银河落九天。yín yíng 2.门泊东吴万里船。bópò 二.读拼音,写词语。 1ú shān zhí chǐ xī lǐng qīng tiān ()()()()huái yí zǐ sa yáo kàn bái lù ()()()()三.默写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 ——————————, ——————————。 ——————————, ——————————。

四.拷贝室。 1、《绝句》是()代诗人()的诗。全诗描写的景物有:()、()、()、()等,表达了作者()。全诗的观察顺序是由()到(),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2.《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全诗表达了作者( )。其中,“( ),()”想像奇特,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瀑布 从天山下来的流水,停在高高的悬岩上。它在向四处观望,寻找出路。 在这没有路的地方,在这高悬的空处,流水,你要向哪里流去呢? 流水没有回答。它昂起了头,挥动着手臂,用尽所有的力气向前跳起来了…… 流水朝它所选定的方向冲过去,发出了白色的浪花,散发着白色的烟雾,在山岩上发出了生命的叫喊……那闪闪的白光,那滚滚的浪花,那不散的烟雾,冲向无底深渊,摇震着万丈岩石。

呵,你这人世的瀑布,你是生活的象征,斗争的象征,永远不灭的象征!你已经流进了我的心底。 一、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流水跳下悬崖”的语句,用波浪线在短文中画出描写瀑布形状的语句,并在头脑中再现这幅画面。二、短文中“你是生活的象征,斗争的象征,永远不灭的象征!” 请你想一想,瀑布还有可能是什么的象征? 三、从课外书中摘抄描写瀑布的诗句或片段。 第三部分拓展提高 一、超级链接。 李白杜甫绝句 二、任选课文中的一首古诗配上插图,并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图中的景色。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部编版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挑”,注意多音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理解“萧萧、动客情、挑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 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诵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谈话):这是什么树?比较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PPT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幅是夏季,枝叶繁茂,第二幅是秋季,树叶枯黄,给人冷漠凄凉的感觉。是啊!秋叶飘飘,给人带来伤感之情。有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认识“挑”这个多音字,指导书写:送、挑 4.指导古诗朗读节奏,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6.小组汇报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如何理解题目“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思考:(1)“萧萧”是什么意思?(2)送”字怎样理解?萧萧:风声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寄语】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 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 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 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