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基监测方法

软基监测方法

软基监测方法
软基监测方法

软基加固施工监测方法

1、工程概况及监测目的

本工程陆域面积约5.63万m2,场地陆域地基中淤泥、淤泥质土等具有高压缩性的软土主要分布在码头前沿30m范围内及港区西侧,软土平均厚度约8~12m。由于软土深厚,因此在陆域形成后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才能满足工艺荷载对场地的使用要求以及码头边坡稳定的要求。根据设计,本工程采取堆载预压加塑料排水板的软基处理方法,堆载区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B区设计堆载高度为4m,C区堆载高度为2m。

本工程A、B区分两次堆载,第一次堆载从3月17日至 4月2日,堆载高度从4.60m标高堆至6.7m标高,第二次堆载从4月15日至4月27日,堆载高度从6.70m标高堆至8.60m标高。C区一次堆载,堆载从3月17日至 4月2日,堆载高度从4.57m标高堆至7.00m标高。为保证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期地基的整体安全和稳定,需要在施工期进行地基沉降和侧向位移等规定监测指标长时间、连续的定性与定量现场技术监测和分析工作,从而指导现场施工和优化设计,反馈和验证设计参数取值,提供质量检测和隐蔽验收数据,保证软基处理进程和质量,为制定、执行有关施工专项方案和调整设计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配合和支持工程竣工验收、工程投资后评价等工作。

2、监测内容

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本工程的陆域软基处理地基变形监测的表层沉降、分层沉降、边桩位移、深层侧向位移(测斜管)、孔隙水压力、加固前后十字板剪切、加固前后钻孔取土试验等。

3、监测方案

3.1监测点布置

(1)表层沉降标的布设

沉降标主要由底板、测杆、塑料套管组成。

(2)分层沉降标

由沉降管及磁环组成。沉降管为优质PVC管,具有一定的刚度,管杆直挺,两端采用斜面内接头连接;磁环由沉降测量专用稀土高能磁外包硬塑料组成,是测量

感应元件,套在沉降管外面,可沿沉降管自由滑动,磁环外装有多个簧片爪,以利其伸入土体,确保磁环与土体沉降一致。分层沉降测量是将分层沉降仪探头放入预埋沉降管内,探头一旦感应沉降磁环,分层沉降仪就会发出鸣叫,测出的沉降仪鸣叫处深度即为沉降磁环所处位置;管口标高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3)孔隙水压力计

孔隙水压力计按设计要求布置在加固区内。孔隙水压力测点沿深度布设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确定,一般每种土层均应有测点,埋置深度应及至压缩层底,根据设计要求在每一测点不同深度处埋设孔隙水压力计。

(4)测斜管

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适应被测土体的水平位移,测斜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测斜测量是将测斜仪探头导轮卡置于预埋测斜管的十字导槽内,从底部每隔0.5m依次测读,并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深度处土体的水平位移。

(5)边桩

在堆载预压土体的坡脚处设置边桩,边桩采用混凝土预制方桩。

埋设要点:

在设计指定位置埋设边桩。埋设就位后测量坐标,作为初始读数,以后按要求频率观测施工过程引起的地表位移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测量。

(6)钻孔取土及土工试验

要点:

①采用水准仪测量钻孔的孔口标高。

②钻孔采用回转钻进套管或泥浆护壁,当采用套管时,孔内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

③取样前仔细清孔,并防止对孔底土层的扰动,孔底残留土厚度不大于取土器废土段的长度。

④采用薄壁取土器,用匀速连续压入法取样,取样间距为1m一个,孔深应进入硬土层2m,土样直径90mm。

⑤加固前后对比取土孔的间距应小于1.0m。

⑥由于加固前土样为欠固结状态,切记避免振动,应尽快送至试验室,开样测

试,保存期不得大于3周。

⑦土工试验方法及标准应按交通部《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50123-99)执行。

⑧在钻探取土及成孔埋设监测设备时,应采取措施尽量保持砂垫层不被泥浆等污染。

(7)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

要点:

①试验前用水准仪测量孔口高程。

②试验采用静力触探—十字板两用仪进行,由于土体软弱,板头尺寸应采用75×100×3(mm)。

③十字板入土深度应不小于套管底端以下50cm,每1m一个试验点,剪切速率为1o/10秒。

④加固前后试验点的位置相距应小于1.0m。

3.2监测方法及监测频率

(1)表面沉降监测:在软基处理开始前设置表面沉降标,表面沉降标底板为0.8m ×0.8m,沉降杆可逐节接长直至高于堆顶面1m为止,沉降杆外加套管与堆载土隔离。观测频率:加载期间1~2次/日,特殊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满载后第一个月1次/日,一月后每1次/2日直至卸载完成后一周结束;

(2)分层沉降监测:分层沉降管采用钻孔方式埋设,底部埋入不压缩土层1.5m 以上,每个沉降管设置5个测环。观测时测量孔口高程及各测环深度,计算出各环沉降量。观测频次与表面沉降相同;

(3)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测头在每测点不同深度埋设5个测头,要求分孔孔埋。观测频次与表面沉降相同;

(4)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量斜管采用钻孔方式埋设,底部埋入不压缩土层3m 以上,测斜管导槽与堆载边界方向垂直。观测时首先测量出孔口高程,每隔0.5m 深度测量一次,以正反两次测量的均值为观测值,计算出各深度软土的侧向位移情况;

(5)边桩位移监测:在堆载预压土体的坡脚处设置边桩,测量边桩的位移。观测频次与表面沉降相同;

(6)钻孔取土:进入硬土层2m,每米取一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试验项目按设计要求)。

(7)十字板剪切试验:与取土同时进行,在钻孔中每一米进行一次试验。

表1 观测频率及控制标准

4、固结度及残余沉降分析

4.1 固结度计算

(一)根据现场实测的沉降数据,分别采用三点法、双曲线法和Asaoka法进行固结度计算,对以上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固结度对比表

采用双曲线法计算得到监测各点的平均固结度为91.5%,但由于双曲线法适用于固结度在60%~90%之间的最终沉降计算,所以对本监测项目而言结果预测不是很准确;采用Asaoka法和三点法计算得到的固结度分别为98.5%和99%,这两者比较接近。综合起来,本次加固处理满足了设计文件要求的固结度达到94%的卸载标准。

4.2 残余沉降

按下面的公式(3)进行计算。

S r =S

-S

t

(3)

式中:

S

r

----- 残余沉降量(mm)

S

----- 最终沉降量(mm)

S

t

----- 卸载时总沉降量(mm)

卸载之前各沉降标处表层沉降量及土层主固结下的残余沉降量见表2,其中表层累计沉降量均值为432.1mm;采用Asaoka法、双曲线法及三点法计算的残余沉降量均值分别为6.4mm、40.8mm和4.2mm。

设计的残余沉降道路按≤10cm控制,由表2可以看出,监测各点的残余沉降均满足要求。

5、效果检验

5.1 十字板剪切试验

在加固前后分别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得到软土层十字板剪切强度(原状土、重塑土)以及灵敏度。根据检测结果,加固前软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加固前十字板剪切强度统计表

加固后软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加固后十字板剪切强度统计表

对加固前后十字板剪切强度进行对比,表5为两次实验结果对比。

表5 加固前后十字板剪切强度对比

从表5可以看出,加固前后十字板剪切强度增加率为98.3%。

5.2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加固前后分别进行现场取样,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加固前后软土层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如表6:

表6 加固前后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7

比较加固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加固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有所提高。

8

6、结语

(1)利用地表沉降资料,采用Asaoka法和三点法计算得到的固结度分别为98.5%和99%,满足设计文件要求的固结度达到94%的卸载标准。

(2)采用Asaoka法、双曲线法及三点法计算的主固结后残余沉降量均值分别为6.4mm、40.8mm和4.2mm,满足设计文件关于残余沉降的要求。

(3)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原状孔取土室内试验表明,地基处理深度范围内土质物理力学性能有所改善。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本合同段软土地基处理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换填砂垫层、干砌片石、碎石垫层、预压与超载预压、土工布、单向土工格栅、双向土工格栅、土工格室、搅拌桩。施工时间安排在2002年11月11日至2003年8月31日。 软土路基处理时遵循的施工原则 施工季节:优先安排在非雨季节施工,根据气象预报资料选取在连续降雨量少时间施工。 工序安排:采用机械化快速施工,开挖、换填、防护加固、防排水各项设施等工序一气完成,尽量缩短工作面暴露时间。严格按照各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工艺要求进行施工。软基段的涵洞工程,在路基预压期满,沉降基本完成后在开槽施工。 4.4.1.一般路堤浅层处理施工 采用排水砂垫层,土工格栅设置在排水垫层顶部,坡角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护坡背后设置土工布反滤层。 4.4.1.1.换填砾类土垫层 施工工艺??见表5 施工工艺框图砂垫层施工工艺框图。 砂选用中粗砂,在开工前对砂场进行调查,并及时取样进行分析,主要测定细度模数、含泥量、有害物含量,选择符合设计标准的砂方可使用。 施工时首先清除加固范围内地面上的草皮及杂物,用土质相同的土填成坡度为3~4%的横坡,并碾压密实。 分层填筑:砂垫层分两层填筑,每层压实厚度25cm,按照经过试验确定的合格填料和经过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分层填筑压实。 摊铺整平:为了保证路堤压实均匀和填层厚度符合规定,填料采用推土机初平,刮平机进行二次平整,使填料摊铺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 洒水或晾晒:砂的含水量直接影响压实密度。在相同的碾压条件下,当达到最佳含水量时密实度最大,填料含水量波动范围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3%范围内,超出最佳含水量2%时进行晾晒,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进行洒水。洒水采用洒水车喷洒,晾晒采取自然晾晒,必要时旋耕机翻晒。 机械碾压:碾压是保证砂垫层达到密实度要求的关键工序。碾压按照“先静压,后振动碾压”;“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 检验签证:砂垫层的检测采用K30荷载仪进行检测地基系数,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系数。 施工防排水:砂垫层施工完成后,在两侧挖临时排水沟,使排到砂垫层里面的水能及时排出。严格管理施工用水与生活用水,以免冲刷路基各部与取土处。 4.4.1.2.单向单层土工格栅处理软土地基施工 施工工艺??见表5 施工工艺框图铺设单层单向土工格栅施工工艺框图。 施工时首先清除加固范围内地面上的草皮及杂物,用土质相同的土填成坡度为3~4%的横坡,并碾压密实。 在上面填厚30cm的中粗砂,压实到符合设计要求后,将表面进行整平,去除表面石块,并将去除石块后形成的凹坑补平,然后在上面满铺一层单向土工格栅。 土工格栅铺设要求幅与幅之间纵向采取密贴排放,横向采用连接棒连接或搭接法连接,连接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横向接缝错开不小于1m。铺设时使格栅与土层密贴,每隔一定距离用U型钉将格栅固定在土层上。 格栅铺设后及时用砂或其他渗水材料覆盖20cm厚,并按设计要求铺回折段砂,外边逐幅回折2m,用砂压住。然后进行整平、压实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路基填筑。

软基处理换填施工方案终完整版

软基处理换填施工方案 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目录 软土地基换填施工技术方案

软土地基换填施工技术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JTJ033-95);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4.本标段施工现状及相关水文地质资料;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沿线苏哇龙乡右侧建设,道路左侧上方紧挨村民灌溉农田,下方路基普遍发育浅层软土透水性差,由于长期侵泡软土地基偏多,设计采用换填处治,厚度换填米,换填材料选用透水性材料。 二、施工方案: 本路段软土地基换填须挖除的软土为灰黑色软塑状粘土,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开挖换填处理方案,施工时采用挖掘机挖除换填范围内的软土,自卸汽车运到弃土场堆放,清除完毕后分层回填砂砾米,回填分层压实。 1、施工准备 (3)软基换填施工工艺 软基换填施工工艺框图

(4 处治方案报指挥部、总监办批准。 (6)准确放出清软土平面范围,填写开工报告,并申请开工。 2、原地面复测 根据指挥部、总监办的要求,进行原地面复测。 3、挖除软土 挖除软土前,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系统,在换填范围内两侧挖两条纵向排水沟,保证基底范围内不积水。 (1)严格执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的有关规定。 (2)采用挖机向前掘除,自卸汽车运出,并将废土运走。 (3)挖除务必彻底,清理完毕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收方。 (4)软土在弃土场的堆弃应合理布置,完工后弃土堆须平整及绿化,并在周围适当防护,以防水土流失。 4、分层回填 1.换填时,应完全清除软土。 2. 回填前基坑内不应有积水。 3.回填应分层铺设,分层夯实或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 ,压实厚度不大于27cm ,碾压遍数通过试验确定,以满足路基填土压实标准为准。 分层回填施工工艺框图 测量放样

常用地基的处理方法

常用地基的处理方法 【摘要】 给大家推荐一个常用地基处理的资料。 【关键词】 序言、地基的处理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序言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在初步计算时,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如果介于二者之间,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地基的处理的主要方法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淤泥和淤泥质土,宜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措施; 2)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的监测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的监测 发表时间:2019-01-20T12:22:53.7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作者:王云瑞 [导读] 就能说明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方案设计合理,能够保证在开挖中土体沉降在掌控范围,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保持最低水平.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基础设施分公司北京 10007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建设的主流,尤其是城市地区高层建筑的施工是早超深基坑工程数量增加.在我国的一些软土土层地区,尤其是西南西区软土地范围较广,这种软土地区的超深基坑施工存在较大的难度.本文探讨了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的监测,为此类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 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需求都使得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加,在软土土层分布较广的地区进行高层建筑施工中,难以避免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土方开挖,软土地基为土方开挖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对土地位移的监测更加谨慎.基坑的开挖必须保证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土力结构稳定,防止围护结构变形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软土超深基坑土方开挖必须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监测管理,了解基坑围护的土力结构情况,掌握其变形问题,以保证施工的稳定、有序和安全. 1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的监测要点 (1) 取样勘察.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土体进行完整、科学的勘察,并形成详细的报告.在土方开挖之前对目标土地进行取样分析,分析其力学指标,为土方开挖的设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土体取样中保证钻孔的密度合理,保证取样的平衡性和代表性,其物理报告参数要相近,合理和科学的反映出土层情况. (2) 参数选择.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围护结构下的物理压力对施工的顺利进行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力学参数分析非常重要.目前关于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体力学参数的选择和计算多采取库伦公式.在实际的计算中应当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选择恰当的物理参数进行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 (3) 动态平衡.在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土方开挖监测中,多选择极限平衡理论进行维护结构的设计,然而在实际的施工中有些极限平衡理论的数值虽然较低然而却能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因此,对土方开挖应当保证其动态的平衡,关注随着时间和施工进行,土体力学的变化和围护结构的变形. (4) 考虑空间效应.空间效应是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的重要参数.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发生的空间位移是呈现出边缘大中央小的形式,这种形式极易导致基坑长边的居中部分发生失稳现象.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开挖不仅是物理问题,也关系到了空间位移.对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应当考虑立体空间的变化,适时调整维护结构的构造. 2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的监测分析方法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土方开挖监测需要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和顺利进行,基坑维护的强度和力度要满足施工要求.基坑的空间位移和力学变化要在设计的掌控之中.目前基坑的开挖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有极限平衡法、弹性抗力法和有限元法三种: ①极限平衡法.极限平衡法是基坑土方开挖的早期理论,其理论研究较早,计算简单便捷,应用非常普遍,然而极限平衡法对于土体结构稳定、环境单一的基坑设计应用效果良好,对于土体地基、超深基坑等特殊过程有一定的限制,其无法计算出基坑维护结构的力学变化情况,也无法对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设计进行整体性分析; ②弹性抗力法.弹性抗力法也是基坑设计较为成熟的理论,其更能适应多变的施工环境,然而却无法对挡墙之后的位移进行计算,无法掌握应力路径对土体变形的作用; ③有限元分析法.有限元分析法是目前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监测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将土体与围护进行分别研究,不仅能够掌握土体与围护结构之间的力学变化作用,更能从施工的整体上分析围护结构的位移情况和受力变化,且能与土流变理论进行结合,进行动态计算.有限元分析法能够掌握施工中的结构内力、土体位移、土体沉降等多种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之后对于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土方开挖设计、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有限元分析法在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监测中的步骤 3. 1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场地应力计算 对于软土地基超深基坑的监测应当首先进行现场条件的应力计算.对于施工现场的应力计算能够得出施工中需要的挖掘荷载力和对材料的剪切强度.软土地基施工之前在力学计算下是半空间的状态,进行施工之后,局部的水平面逐渐从平面变成了凹陷的界面,因此力学和形状变化,特别是在软土地基超深基坑挖掘更为明显.对现场应力的计算一般假设为零,在进行位移之后就是开挖基坑造成的位移场.在施工中可根据施工变形试验的结果进行模拟得出,也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测量得出应力数值. 3. 2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荷载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造成了应力状态的改变,土方开挖的荷载计算就是对于现场挖掘掉的部分进行界面和单位之间物理作用力的计算.在第一次土方开挖支护,围护结构状态变化,对开挖单位信息进行记录,视为等效节点力,使开挖的边界成为应力的自由面,将挖掘出的单元的弹性模量降低荷载列阵,进行开挖卸荷计算.将等待开挖单元的应力点的状态视为挖出的单位的等效节力点.反作用在之后开挖面的边界点进行应力和位移空间的计算. 3. 3 开挖单元的处理 在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土方开挖的有限元分析中,开挖面的应力如何解除是重要步骤.在每次的开挖都要根据之前的应力计算得出开挖界面的土体节点力,在开挖支护将节点力反作用于开挖的结点,与此同时要注意把挖掉部分的土体单位从结构中减掉,再继续计算.对于开挖掉的单元,如何减掉除去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之前的土体单元网格进行保留处理,利用空间置换的方法,把挖掉的单位利用空气替代,这种空气替代的方法能够保持总矩阵的稳定不变; 第二种方法就是将挖掉的土体单位从土体单位网格减掉,然而第二种方法必须重新对土体网格进行排序、计算,重新计算出结构钢阵和荷载列阵,其处理较为繁琐. 3. 4 软土地基超深基坑有限元模拟开挖分析 在软土地基超深基坑开挖之中,当挖出了一部分的土体,再进行下一部分土体的开挖中,此时开挖面之下的土体的应力降低,虽然降低但是仍然存着着不可完全去除的应力.进行哟西安元模型开挖就是对土方开挖中的每一步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对每一步的应力进行模型计算.首先

软基处理的各种方法

软土地基的处治方案 听过一个讲座,现将听课笔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有误之处请指正,如有侵权(虽然自己整理) ,看在促进学习的份上,请先联系我: 一、常见不良地基土及其特点 1. 软粘土 软粘土也称软土,是软弱粘性土的简称。它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属于海相、泻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积物或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区。常见的软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性质 粘粒含量较多,塑性指数 Ip 一般大于 17,属粘性土。软粘土多呈深灰、暗绿色,有臭味,含有机质,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40%,而淤泥也有大于 80%的情况。孔隙比一般为 1.0- 2.0,其中孔隙比为1.0?1.5称为淤泥质粘土,孔隙比大于 1.5时称为淤泥。由于其高粘 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学性质也就呈现与之对应的特点 ---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 (2) 力学性质 软粘土的强度极低,不排水强度通常仅为5?30kPa,表现为承载力基本值很低,一般 不超过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软粘土尤其是淤泥灵敏度较高,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标。 软粘土的压缩性很大。压缩系数大于0.5MPa-1 ,最大可达45MPa-1 ,压缩指数约为0.35-0.75。通常情况下,软粘土层属于正常固结土或微超固结土,但有些土层特别是新近沉积的土层有可能属于欠固结土。 渗透系数很小是软粘土的又一重要特点,一般在10-5-10-8cm/s 之间,渗透系数小则固结速率就很慢,有效应力增长缓慢,从而沉降稳定慢,地基强度增长也十分缓慢。这一特点是严重制约地基处理方法和处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3) 工程特性 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预压法、置换法、搅 2. 杂填土 杂填土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这些垃圾土一般分为三类:即建筑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业生产垃圾土。不同 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指标加以描述。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划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规律性差。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3. 冲填土 冲填土是人为的用水力冲填方式而沉积的土。近年来多用于沿海滩涂开发及河漫滩造地。西北地区常见的水坠坝 (也称冲填坝 )即是冲填土堆筑的坝。冲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视为天然地基的一种,它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冲填土的性质。冲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 1 )颗粒沉积分选性明显,在入泥口附近,粗颗粒较先沉积,远离入泥口处,所沉积的颗粒变细;同时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层理。 (2)冲填土的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液限,呈流动状态。停止冲填后,表面自然蒸发后常呈龟裂状,含水量明显降低,但下部冲填土当排水条件较差时仍呈流动状态,冲填土颗粒愈细,这种现象愈明

软基处理施工方案

软基处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填方穿越水田地段较多,为高液限非适用性材料软基;亦有经过水塘地段,为淤泥软基。软土地基主要位于沟谷内或水塘,上部为水田,积水,表层多为耕植土,分布非适用性材料、淤泥。根据设计本标段共需处理软土423211m3。根据设计要求,非适用性材料软基和淤泥层必须挖除后,选择最佳的机械设备组合清运淤泥、排干积水,再从基底按要求换填适合路基填筑的材料。 根据设计,本施工段落有一段软基换填,软基处理长度为40m,平均宽度为8.3m,平均深度为2.8m,本项目部将在进行轻型触探试验后确定最终换填范围和深度。 二、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⑴、《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⑵、《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⑶、《公路施工手册》 ⑷、设计图纸 ⑸、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施工标准化指南》 ⑹、广西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 2、编制原则 ⑴、认真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确保本合同段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目标的实现;

⑵、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和设计标准;严格执行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行业及业主制定颁布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和法规文件等; ⑶、认真、充分研究施工环境,妥善解决施工生产与各方面关系协调,应用新技术,制定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案; ⑷、施工方案编制尽量做到与总体施工部署相结合,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相结合,特殊技术与普通技术相结合,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楚; ⑸、合理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力求均衡生产; ⑹、实施项目法管理,应用动态网络控制技术,实施施工全过程严密监控,优化配置施工所需各项资源,做到统筹安排,均衡生产,降低工程成本; ⑺、坚持文明施工,规范化管理,减少植被破坏,控制水土流失和污染,切实做好保护环境工作。 三、施工准备 (一)准备工作 1、组建施工作业队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施工任务,制定相应的 规章制度,促使工程运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施工前,在路基两侧开挖纵向排水深沟,主排水沟深约1.5米、次排 水沟深于1.2米,并在路线一侧红线外挖一条排水沟将水排出路基以外,降低软基路段纵横路基地下水位和排走地面积水,对软基地段进行晾晒;在路基另侧修建纵向施工便道,淤泥挖除时运输车从施工便道行驶,淤泥层挖除后将便道一并挖除。 3、路基清表完成,施工范围内无通信电览、电线、房屋拆迁等障碍物。 换填透水材料拟采用本标段符合填筑要求的挖方。

路基软基处理常用方法

软土路基稳固剂表层处理施工工艺 软土路基表层排水施工工艺 表层排水法是软土路基表层处理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所开挖沟槽或盲沟及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等材料排除地表水,以达到提高地表强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保证施工机械作业的作用。 适用范围 (1)表层排水法用于地表面极软弱的情况,对土质较好因含水量过大而导致的软土地基。 (2)可作为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地基排水固结之用,也可作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等地表渗水处理用;可作为施工中的临时地表临时固结措施,也可用于永久建筑物的地基加固、防渗处理。 工艺原理 表层排水法用于地表面极软弱的情况,对土质较好因含水量过大而导致的软土地基,在填土之前,地表面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同时降低地基表层部分的含水率,以保障施工机械通行。为了发挥开挖出的沟槽在施工中达到盲沟的效果,应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 原理作用 路基基底一旦遇水浸泡,基底土将软化,引起新的沉降变形。地表排水固结是通过开挖排水沟排除地表中的水,使其固结,提高地表达到承重强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保证施工机械作业;同时尽可能把填土荷载均匀地分布于地基上。 工艺流程 表层排水施工工艺流程详见图1。 砂(碎石)垫层施工工艺 不合格 不合格 图1 表层排水施工工艺流程图

地基上填筑砂(碎石)垫层是常用的一种工艺。它是利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粗砂或碎石、砾石等,经分层夯实,作基础的持力层,可提高基础下地基强度,降低地基的压应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土层的排水固结;在软土层顶面铺设一层砂垫层,主要起浅层水平排水作用。 适用范围 (1)一般适用于3.0m以内的软弱、透水性强的粘性土地基,不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和不透水的粘性土地基。 (2)路堤高度小于两倍极限高度,软土表面无透水性低的硬壳。 (3)软土层不很厚,或虽稍厚,但具有双面排水条件。 (4)当地有砂可取,运距不远。 (5)有较长的工后固结沉降时间。 工艺原理 砂(碎石)垫层就是利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粗砂或碎石、砾石等,经分层夯实,作为基础的持力层,提高基础下地基强度,降低地基的压应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土层的排水固结。在软土层顶面铺设一层砂垫层主要起浅层水平排水作用,在路基荷载作用下将软基中的固结水通过砂层排入路基边沟。砂层对于基底应力的分布和沉降量的大小虽无显著影响,但可加速沉降发展,缩短固结过程。 工艺流程Array 图1 砂砾垫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道路软基处理(盲沟)施工方案

港湾大道软基处理施工方案港湾大道规划红线宽度110m,道路总长3107.92m。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海漫滩堆积地貌,北端与北环大道相接处已堆填了一部分杂填土,南端与内环路相接处已堆填了一部分块石和生活垃圾,中间有少部分填土夹块石,混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大部分为独立的鱼塘、蚝田,水深为0.4~1.4m,在蚝田、鱼塘之中有成片的滩涂植物群,在桂庙路路口,由于排水的需要,现已建成抛填块石筑堤形成的排洪渠。 本工程项目为软基处理及路基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劈裂注浆、强夯块石墩、插板排水堆载预压、堆载预压、换填块石、排水箱涵、搅拌桩路基工程等。里程为K0+000~K3+107.92。主要工程项目为:路基土石方、排水箱涵、劈裂注浆、强夯块石墩、塑料插板堆载预压、污水管道等。 (一)施工测量放线 施工测量面积约5.2万m2,根据设计图纸和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移交的坐标控制点、水准点设立施工基线、辅助基线、基线控制网。放线前对提供的坐标、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确保无误后方可使用。做好标桩的永久标志,埋设牢固,标志明显清晰。测点设置在不受干扰、牢固可靠、通视好的地方。所有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均应检验与校正,平面测距量距允许误差:小于200m时为±1/5000;200一500m时为±1/10000;500—1000m时为:±1/20000。配用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测距及测角或“索任2L”红外线测距仪测距、J2经纬仪测角,方向角闭合差不超过±40n(n为测站数)。水准测量允许闭合差为±12L mm(L 为水准线长度),采用不低于S3水准仪进第行一组往返测回。测量内业外业工作都要做到校核、复测。

软基处理开工前,对软基处理范围内的现状地形进行复测,包括平面几何尺寸和相应高程点,并绘制出软基处理范围的现状地形横断面,报监理工程师核查,签认后作为工程量计算的依据。除此外所有测量资料均在自审无误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核验,系统保存。 根据工程特点,以道路中心线和另两条纵向盲沟中心线为施工基线,以横向盲沟的中心线为辅助基线。测量放线确定施工基线和辅助基线,经监理工积师核验无误后进行施工放样。 (二)塑料插板堆载预压法 1.主要施工项目顺序流程 现状为鱼塘、蚝田的地段原则上采用塑料插板排水堆载预压法处理,道路的主车道等范围预压荷载强度大于隔离带和绿化带。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规程要求,本工程制定塑料插板堆载预压的施工顺序如《B-8-1-5:塑料插板堆载预压主要施工项目顺序流程图》所示。 2.施工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随施工项目的进行而反复,每次的目的和要求不尽一致。 场地平整之后,在塑料插板堆载预压法的施工场地上,测放出具体施工位置,以指导土工布和砂垫层的铺设;土工布铺设之后,按照图纸,测放出沉降板的位置,以便埋设沉降板;砂垫层铺设完成后,测放出盲沟、集水井的位置,确定盲沟的开挖控制中心线及边线,确定集水井的中心点;再按照有关要求,测放出静力触探点的位置。堆载时,测放出主道路和隔离带、绿化带的位置。3.铺设土工布 土工布施工工艺流程如《B-8-1-6:土工布施工工艺流程图》所示。 铺设土工布之前先清除掉易刺破土工布的杂物,如树根、竹竿等,在基本整

一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自测题含答案

一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自测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来处理软弱地基。 A.换土垫层法 B.灰土垫层法 C.强夯法 D.重锤夯实法 2.地下水位较低,基槽经常处于较干燥状态下的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加固可采用()方法来处理地基。 A.换土垫层法 B.灰土垫层法 C.强夯法 D.重锤夯实法 3.对于高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地基,常采用()来处理软弱地基。 A.换土垫层法 B.灰土垫层法 C.强夯法

D.重锤夯实法 4.用起重机械将重锤吊起从高处自由落下,对地基反复进行强力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是()。 A.换土垫层法 B.灰土垫层法 C.强夯法 D.重锤夯实法 5.强夯法所用起重机械的重锤重量一般为()。 A.8~40 B.8~30 C.9~30 D.9~40 6.强夯法一般是用起重机械将重锤吊起到()m高处自由落下。 A.10~30 B.10~40 C.6~30 D.6~40 7.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 A.CFP桩 B.CFG桩 C.CFD桩 D.CPG桩 8.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处理()地基的一种新方法。 A.软弱 B.次坚硬 C.坚硬 D.松散 9.深层密实法中的振冲法又称()。 A.振动冲洗法 B.振动水冲法 C.振动密实法 D.震动夯实法 10.振冲桩适用于加固()地基。

A.软弱黏土 B.次坚硬的硬土 C.坚硬的硬土 D.松散的砂土 11.深层搅拌法是利用()做固化剂。 A.泥浆 B.砂浆 C.水泥浆 D.混凝土 二、多项选择题 1.地基处理就是为了()。 A.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加固或改良 B.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 C.提高建筑的抗震等级 D.保证地基稳定,减少房屋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 E.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提高抗液化能力 2.下列属于常用的人工地基处理方法的有()。 A.换土垫层法 B.重锤表层夯实 C.排水灌浆法 D.强夯、振冲、砂桩挤密法 E.深层搅拌、堆载预压、化学加固法

常见软基处理方法及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

常见软基处理方法及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时间:2009-05-30来源:本站整理作者:未知点击:1316次 本文介绍了福鼎至宁德高速公路(湾坞~漳湾段)A23合同段漳湾互通和徐宿淮盐公路淮安段凌桥互通软基的处置设计,为深厚层软土的地基处理设计及方案比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工程实例,并分析其处治比选要点。 1.概述 软土是指以水下沉积的软弱粘性土或淤泥为主的地层,有时也夹有少量的腐泥或泥炭层。软土在我国沿海、沿湖、沿河地带有广泛分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难度不断提高,公路建设对软土处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公路工程建设的需要,我国引进、发展了多种软土处理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深厚层软土的处置,成为软土地基处理的一大难点。以下结合福宁高速公路A23合同段漳湾互通和徐宿淮盐公路淮安段凌桥互通软基的处置设计,对深厚层软土的地基处理设计及比选做一浅显的探讨,仅供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参考。 2.工程实例 2.1福宁高速公路A23合同段漳湾互通 2.1.1工程简介 福鼎至宁德高速公路(湾坞~漳湾段)是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的一段,是我国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该项目,对促进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以及增强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由我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处于A23合同段的漳湾互通式立交区位于平坦开阔的海积平原上,现多为水稻田和鱼塘。该海积平原系近代围海造地而成,软土在主线及各匝道位置均有分布。软土层底最大深度8.2m(AB匝道范围)。软土基本分上下两层,中间夹有一层低液限粘土。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在60%以上,天然孔隙比为1.3~2.2,室内快剪试验的粘聚力5~20kPa,内摩擦角1~10°。 2.1.2比选 该立交范围内高路堤有两处,一是CR被交路跨线桥头,二是AB匝道桥头。两段桥头路堤原设计软基分别采用挤密砂桩和挤密碎石桩处理,根据计算,两段桥头路堤需要很长的施工预压期:CR跨线桥头约590天,AB匝道跨线桥头约360天。此外,采用挤密砂桩和挤密碎石桩处理的地基一般还需要对桥头路基采用预压反开槽施工,以消除软土层压缩的侧向推移力对桥台基础的不利影响。 该路段计划的通车时间在2002年7月1日,在现有的工期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从改变处理方法上想办法,这里最直接的方法是延长桥的长度,将桥头路堤降低。经过变更,CR跨线桥桥头设计填土高度降低约1.5m,工期与填土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AB匝道桥由于受相邻匝道的影响,桥长不宜再延长。 填土高度的降低可以缩短路堤填筑的时间,但预压的时间缩短不了,要缩短预压的时间,需要靠超载来解决;显然,此处不宜再将路堤土填高作为超载,从目前地基处理领域的一些措施来看,适宜的方法是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 2.1.3设计 1)处理范围的确定 对填高在5m以上,桥台前20m的地段、收费站以及几条匝道的交汇处均进行了处理。 2)堆载高度 将路槽底面高度作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控制计算高度,即在真空负压和填土荷载的联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一、引言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在初步计算时,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 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如果介于二者之间,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二、地基的处理方法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淤泥和淤泥质土,宜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措施; 2)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 3)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持力层。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软基处理方案

荷塘大道延伸段(跨混昆高速)桥梁新建工程项目 西塘组鱼塘软基处理方案 一、设计依据: 1、工程设计图纸、各项目工程量、施工技术要求、设计说明、施工规范。 2、现场施工条件。 3、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施工验收规范,工程检验及评定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50-201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城市道路与桥梁施工验收规范》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 《城市桥梁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二、工程概况: 株洲市荷塘大道延伸段项目(跨沪昆高速桥梁工程)全长428.24m,起点桩号:K4+557.58,终点桩号K4+985.82。桥梁布置为:左幅5×20m现浇箱梁+(36+41+75+2×44)m悬浇箱梁+4×20m现浇箱梁;右幅为5×20m现浇箱梁+(2×41+75+44+39)m悬浇箱梁+4×20m现浇箱梁。桥面宽度:总宽34.5m,组成为:0.25m(人行道栏杆) +3.75m(人行道) +0.5m(防撞护栏)+11.75m(车行道)+0.5m(防撞护栏)+1.0m中央分隔带+0.5m(防撞护栏)+11.75(车行道) +3.75m(人行道)+ 0.25m(人行道栏杆)。 在道路西侧有西塘组的集体鱼塘,桩号为K4+509.687~K4+743.439。长233.752m,平均宽度100m。池塘淤泥土表面标高为52.821~53.191m之间。根据设计图纸说明水塘主要为淤泥淤泥质粘土,厚0.2-2.1m。现项目部已经开挖沟槽放水,并对鱼塘淤泥进行触探,淤泥厚度0.5~4.5m。 项目桥梁的0#桥台、1#桥墩~7#桥墩的左半幅(K4+557.58~K4+734.58)在鱼塘中。占据了鱼塘绝大多部位。

软土地基检测及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检测及处理方法 【摘要】在现代工程中土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软土地基的质量问题,本文探究了软土地基检测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软土地基检测处理方法 所谓软土地基,就是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土层地基。软土地基特性主表现为土层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含水量在34%~72%之间,孔隙比在1.0~1.9之间,饱和度一般大于95%,液限一般在35%~60%,塑限指数为13~30,同时可呈灵敏性结构。习惯上常把淤泥质土、软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地基总称为软土地基。若作为建(构)筑物的地基,大多需要处理,否则产生不同程度的坍滑或沉降陷。 当路堤经稳定验算或沉降计算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加固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1)塑料排水板:塑料排水板是带有孔道的板状物体,插入土中形成竖向排水通道。因其施工简单、快捷,应用较为广泛。最大有效处理深度18 米。(2)砂井:砂井是利用各种打桩机具击入钢管,或用高压射水、爆破等方法在地基中获得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孔眼并灌入中、粗砂形成砂柱。由于这种砂井在饱和软粘土中起排水通道的作用,又称排水砂井。砂井顶面应铺设垫层,以构成完整的地基排水系统。砂井适用于软土层厚度大于5m 时,最大有效处理深度18 米。(3)袋装砂井:井陉对固结时间的影响没有井距那样敏感。但一般砂井如果井陉太小,既无法施工,也无法防止因地基变形而断开失效。因此,现在广泛采用网状织物袋装砂井,其直径仅8cm 左右,比一般砂井要省料得多,造价比一般砂井低廉,且不会因施工操作上的误差或地基发生水平和垂直变形而丧失其连续性。最大有效处理深度18 米。(4)排水砂垫层:排水砂垫层是在路堤底部地面上铺设一层较薄的砂层。将水从砂层中排出去。最大有效处理深度是路堤极限高 2 倍。(5)土工织物铺垫:在软土地基表层铺设一层或多层土工织物,可以减少路堤填筑后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又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同时也不影响排水。对于淤泥等高含水量的超软弱地基,在采用砂井及其他深层加固法之前,土工织物铺垫可作为前期处理,以提高施工的可能性。(6)预压: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如果工期不紧,可以先填筑一部分或全部,使地基经过一段时间固结沉降,然后再填足和铺筑路面。最大有效处理深度30 米。(7)挤实砂(碎石)桩:挤实砂桩是以冲击或震动的方法强力将砂、石等材料挤入软土地基中,形成较大的密实柱体,提高软土地基的整体抗剪强度,减少沉降。最大有效处理深度20 米。(8)旋喷桩:利用工程钻机,将旋喷注浆管置入预定的地基加固深度,通过钻杆旋转,徐徐上升,将预先配制好的浆液,以一定的压力从喷嘴喷出,冲击土体,使土和浆液搅拌成混合体,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地基。最大有效处理深度20 米。(9)生石灰桩:用生石灰碎块置于桩孔中形成桩体,称为生石灰桩。最大有效处理深度20 米。(10)换土:采用人工或机械挖除路堤下全部软土,换填强度较高的粘性土或砂、卵石、片石等渗水性材料。最大有效处理深度 3 米。(11)反压护道:反压护道是在路堤两侧填筑一定宽度和一定高度的护道。它利用力学平衡以保持路基的稳定。 对于新建工程,原则上首先应考虑利用天然地基,对于淤泥和淤泥质上利用其

道路软基处理方法

道路软基处理方法 道路软基处理尽可能在早期进行,这样有充分的间隔时间使软基沉降,软基稳定后方可进行填土施工。下面介绍软基处理的四种方法: 一、表层处理法 表层处理法用于地表极软弱的情况,该法是通过排水、敷设或增添材料等办法,提高地表强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保证施工机械作业,同时尽可能把填土荷载均匀地分布于地基上。这类处理方法包括表层排水法、砂垫层法、敷垫材料法、添加剂法等。 1、表层排水法 对土质较好而含水量过大导致的软土地基,在填土之前,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同时降低地基表层部分的含水率,以保障施工机械通行。为了发挥开挖出的沟槽在施工中达到盲沟的效果,应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 1.1沟槽的布置 沟槽布置要考虑利用地形自然坡度排水;填土沉降要注意坡度的变化;不要让来自四周挖方部位的地表水、渗透水浸入填土;沟槽的间隔要尽可能加密,以

增大排水能力,即使有部分沟槽被切断也不会妨害整体排水。 1.2沟槽的构造 沟槽一般宽0.5m、深0.5~1.0m。填土之前在沟槽内用透水良好的砂(砂砾)回填成盲沟。纵向盲沟一般沿道路纵向或中央纵向开挖,横向盲沟一般间距10~15m布置。沟槽内埋设多孔排水管时,必须用优质反滤层加以保护。 2、砂垫层法 对于地基上部软土层极薄且含水量大的软土地基,在软土地基上敷垫0.5~1.2m厚的砂垫层,这样可达到固结软土层,使砂垫层起到上部排水层作用,同时砂垫层又成为填土内的地下排水层,以降低填土内的水位。在进行填土及地基处理施工时,为施工机械提供良好的通行条件。 2.1设计 如采用机械施工,在确定砂垫层厚度时,应考虑机械的重量、轮胎对地面的接触压力、偏心程度及软土地基表层强度等造成的影响。 在极软地基上,仅用砂垫层来确保大型施工机械的通行,往往需要较厚的砂垫层,这是不经济的,所以常与表层排水或敷垫材料等方法并用。 填土面积大且排水距离长,预计有多处地下水渗出时,若仅用山砂作砂垫层,不能获得充分排水效果,应采用设置盲沟,砂垫层内的排水距离宜短不宜长。 2.2施工 砂垫层施工时应设放样板。摊铺作业一般采用自卸汽车与推土机联合操作,要尽量做到均匀一致。用透水性差的粉土作填料时,其坡脚附近的砂垫层一旦被土复盖,就有可能妨碍侧向排水,因此对砂垫层的端部要妥善处理。 3、敷垫材料法

软基处理施工方案

软基浅层处理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原则 1.1编制依据 1.1.1云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实施要点 1.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1.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80(1)-2004) 1.1.5《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GG10-2006) 1.1.6软基浅层地基处理设计图 1.1.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发改基础[2012]3079号《国家发展和改沟委员会关于云南省昆明绕城公路东南段可行性报告的批复》; 1.1.8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1.1.9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和验标等; 1.1.10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1.1.11《国家高速公路网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 1.2 编制原则 1.2.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标准和设计文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现工程项目的全部功能。 1.2.2 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满足建设单位要求,有效地集中施工力量,按期交付使用。 1.2.3 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为指导原则,科学组织,精益求精,争创全段优质工程。 1.2.4 加强安全施工管理,保证安全措施、投入到位,确保施工安全。 1.2.5 积极稳妥地推行先进的、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手段。

1.2.6保护环境,文明施工的原则 树立环保意识,严格按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组织施工,保护好周围生态环境,做到文明施工。 二、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本段软基浅层换填起讫里程为:K63+624~K65+542.7,包含立交互通,共计处治面积11.22万平方米。 2.2 设计概况 我分部软基处理原设计方案为CFG桩和碎石桩,经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及施工单位现场踏勘,对地质情况重新确认后,改为:清除耕作层表土后(厚度30cm),填筑 60cm 片石垫层,再铺筑 30cm 碎石垫层。碎石垫层施工后,于垫层顶面铺设 30cm 碎石土后上覆第一层土工格栅,接着铺筑 30cm 碎石土后再铺第二层土工格栅,如此共计铺设三层土工格栅后恢复常规路基填筑。【见附件: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工程建设指挥部会议纪要(第31期) B1工区软基处治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2.3主要技术指标 本工区工程的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2-1。 表2-1 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