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

名词解释:

1、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

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课程所讲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的文化

2、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

文化传统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3、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的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在中国,尽管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是按地缘原则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原始的氏族部落,但却始终未能摆脱氏族血亲宗法关系的就餐。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是家族的政治化。这是中国与印度、欧洲的重大区别,这种区别大大影响了文化形态。

4、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也按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原则,而分出一系列的大小宗。宗法制也适用于异性诸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5、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

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6、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代成熟且通行的字体,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其特点是书写笔画化,失去象形性。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7、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中国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为天体定位的坐标系统,是一个星座群,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部分(四象),与欧洲不属于同一个体系。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28个星区,各个星区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春秋以后,中国二十八宿传入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8、一行和尚:一行,本名张遂,是中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和和尚。一行是唐代最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天赋聪敏、潜心窥测,717年他来到京城长安,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实际测定子午线长度的活动,是世界上首次子午线的测量,对后人从事天文大地测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于724年他发起在全国24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夏冬二至、春秋二分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复矩图”的仪器,其工作之精细,规模之宏大,是“史无前例”的。他把数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他对历法科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推算出“开元大衍历”,后世有人称赞它“历千古而

无误差”,可惜他的著作后来全部失散了。

9、授时历:《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10、《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1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以四言诗为主,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2、《楚辞》:楚辞又称“楚词”,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世纪的荆楚之地,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

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离骚》是其代表作,后世将《诗经》和《离骚》合称“风骚”。《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3、《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根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及裴松的注释“七实三虚”演绎而成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小说通过全景式的历史图画,把动荡时代的智术权谋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运用深刻、生动地展示给了平民百姓,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4、《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作的一部神魔小说。它的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孙悟空出世、学艺及大闹天宫;二是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西游记》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判逆精神;另一方面又肯定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这一点与《水浒传》一样,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

15、《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一般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对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些制度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者形象。《红楼梦》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16、《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完成于明朝初年。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人聚义反抗官府的故事,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思路,提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凶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传》是一部雄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17、史记:西汉武帝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小说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这部史书组织严密,内容宏富。记事上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鲁迅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18、《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使编年史得到飞跃发展。《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上起三家分晋,下迄五代末年,共294卷,体例严谨,结构完整、叙事翔实、注重考证。且文字优美质朴,生动传神。在编纂方式上,它既坚持了编年体以时间为序的特点,又吸取了纪传体自己为首尾的写史方法,对某些史事的叙述比较集中。《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19、《文献通考》:宋末元初人马端临仿《通典》体例,撰成《文献通考》,记事自上古至南宋宁宗时期。马端临搜集资料,一是靠书本的记载,就是“文”;二是学士名流的议论,就是“献”。作者详加考证,去伪存真,区分类目,排比编纂,就是“通考”,这种方法实开后世历史考证学的先声。

简答

1、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

文化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

1)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只是力量”构成的

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

度文化层。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

3)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

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4)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

分,具体而论又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前者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后者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2、中国的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

1) 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着

讥讽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 大陆性气候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或国家有

较大差异,冬季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高于同纬度地区,年温差较大。

3)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 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

延续性,没有出现文化断层。在世界文化史上,许多文化都因外族的入侵而中止,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尔曼蛮族南侵而中绝,直到一千多年以后才复兴起来。但是,中国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当代,文化发展连绵不绝,历经四五千年而未中辍。

5) 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封闭性。这种中心意识首先是地理上

的。即认为中国处在世界地理的中央。其次是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域外诸国的关系上,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

是“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防”以及“用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的理论和外交政策。在文化传播的观念上:由内向外辐射传播为唯一形式。即以夏变夷而非变于夷。中国的封闭性首先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文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6) 第三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01 地区差异:东西、南北辽阔的领土以及高大的山脉、河流

使中国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

的地理特征。各区域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主要农业区与周

围地区之间,也出现在主要农业区内部。这些不同的地理

特征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例如北方文化偏重于豪

迈、粗犷,南方文化则表现为细腻、柔婉。

02 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

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形成不同

的风俗习惯。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

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海滨的人们却把海洋视

为生活的必须和财富的来源;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生存条件

严酷,只能以迁徙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

03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船北马

04 在服饰上,汉民族为右衽,北方少数民族为左衽;西南为

垂髫之民,东南则为编发纹身。

4、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首先,中国的农耕文化,在十六世纪以前一直居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水平是很高的,成就是巨大的。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表现在:

01 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利用率很高,从平地到坡地、梯田、围田、

蔚田、西北的坎儿井,等等。到解放前夕,除边疆外内地的土

地基本开垦完了。

02 在已垦土地上复种率高,休耕制早已消失,为了不使土地的肥

力衰退,采取大量施肥和改换种植(有机肥)的办法。

两千年来生产工具变化不大,但农业技术却有很大发展,中

耕、除草、灌溉、选种等,技术较薄弱的是植物保护和生产工

具。

农业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主要靠精耕细作。这两条途径,古代中国都存在,但主要是走后一条道路。我国的精耕细作农业在汉代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不论是在耕作技术还是在农具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如代田法、耧播、区种法,大铁铧犁等,还出现了农学专著,这些都反映了汉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次,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也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中国的货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是欧洲中世纪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5、古代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首先,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这个庞大的官僚队伍销蚀着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中国历代的赋税、徭役、兵役和各种负担是非常沉重的;另一方面,他们由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农民进行剥削,掠夺,兼并土地,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使得中国的社会竟发展步履蹒跚,发展艰难。

其次,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经济这一核心的,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言必三代周孔,成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模式。这种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第三,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中心,它当然也就成了社会消费的中心。中国是城市剥削农村,农村依赖城市。这种政治布局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6、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

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这之间,糊涂甚至白痴皇帝也大有人在。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但是,除了皇位继承仍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外,民间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一般已经改为诸子均分,而对家族的重视则是一贯的。

封国制度不断

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的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废分封,立郡县,子弟为匹夫。但秦朝二世而亡,汉朝的政治家在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归咎于秦始皇废分封。以后历朝历代,一般都没有跳出分封皇子的窠臼,只是在管理方式和封王所得利益多寡上有所不同罢了。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中国历史虽然常常动荡不安,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有变化也仅仅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一个新家族的诞生。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本身却依然在发展。到了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权力,而且广占良田,形成一个个宗族色彩十分浓烈、封建自然经济经营方式的地主庄园。庄园中等级森严,最高的是庄园主,其次是宗族成员,往下依次有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各有各的义务,各尽各的职责,如同西周时的一个个宗法关系联接的封国。

维系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主要在于中国的家族制度有以下几大要素:宗祠、族谱、族田。

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族权与政权完全合一,秦汉以后,国家政权逐渐与族权分离。一方面,国家政权迫使族权从属于政权;另一方面,族权又在乡间以独立的形态获得长足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强大的影响,作为国家政权的一种补充形式,以血缘关系掩盖阶级关系,有效的粉饰着封建政权阶级压迫的本质。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使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的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国家结构也

由此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在中国,尽管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是按地缘原则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原始的氏族部落,但却始终未能摆脱氏族血亲宗法关系的就餐。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是家族的政治化。这是中国与印度、欧洲的重大区别,这种区别大大影响了文化形态。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所谓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故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这一论说是符合实际的。

总之,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仅在制度

上,而且在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上也都带有它的影响,比如同

乡、同学、师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都带有宗法制的影子;乡间民居点的张家庄、理家庄、王村、马寨、戏剧的马派、梅派、军队的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等,无不带有这一深层结构的影响。

7、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1、中西君主专制政体建立的时间不同

君主专制政治体制是世界诸多民主、国家历史上都曾出现过的政体。马克思曾把世界上的君主专制政体区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英国、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欧洲类型;二是以中国、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型或亚洲型。由于两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不同,它们的社会历史作用也不同。

中国的君主专制不是象英国那样出现在封建社会晚期,而是早在战国时期便在列国先后确立了。战国时期,各国内部先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战国时期遍及各国的变法运动。通过变法以后,军功制取代了世袭制,按军功破格提拔人才,委以官职,形成了官僚制,取代了世卿制;官吏以采邑和钱粮为俸禄,形成了一整套俸禄制;在兼并战争中扩充的土地上,发展了郡县制,废除了纷纷止,官吏由国君任命,官吏凭着国君发给的符玺掌握军政大权。官吏每年要想国君汇报工作,这就是上计制。列国不仅在国内确立集权专制政体,他们还力争控制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在更大的范围实行君主专制。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自称始皇帝,更厉行中央集权。其后,两千年来,一直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制度为主

流。

2、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不同

欧洲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既包括僧俗封建主,又包括资产阶级新贵族。专制君主调停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既维护封建贵族的传统地位和既得利益,又拉拢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活动和海外贸易。

3、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作用不同

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既维护封建贵族的传统地位和既得利益,又拉拢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活动哈海外贸易,从而在客观上就促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和成长。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是个体小生产的产物,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厚土壤上营造的上层建筑,那么这种上层建筑便要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封建生产关系,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中国君主制度始终采取“重本抑末”政策,多方限制、压抑、阻碍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生,使之久久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所起的历史作用与英国等西方国家刚好相反。

4、君主权力的差异

欧洲君主的权力一直存在着一种强大的抗衡力量;而中国的君主却并不存在着这种抗衡力量。

8、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中华民族刚刚进步到文明的边沿,就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这无论与古代埃及,抑或两河流域、印度、古希腊,都是不同的。从黄帝传至禹,禹巩固自己的权力多用武力,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商朝的建立同样处处以武力为先。

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商朝的统治以后,虽然分封了许多姬姓诸侯国,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既是宗法血缘关系,也是君臣关系。这种体制也是一种专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式微,诸侯坐大,卿大夫崛起,家臣活跃,社会开始发生激烈动荡。这种社会动荡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专制制度取代旧地专制制度。

这种新制度就是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就其本质特征说,这种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时代产生起,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皇帝为止,前后达两千五百年,基本上没有什么质的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达到一个新高度。最高是皇帝。

由三公九卿组成统治集团,皇帝通过公卿统治全国,形成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专制统治者为维护地主和小农经所构成的经济基础相一致,历代统治者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由于封建小农的自然经济被人为的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为洪水猛兽,因而这个经济基础就变得十分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实力。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秦始皇当皇帝后,“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种大权独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也未断绝。中国古代的君主集权专制统治比较集中的表现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冲突上,皇帝实行专制统治,需要百官来辅佐。

4、对人身控制严密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把老百姓编入什伍之中。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方法,把农民牢牢的固着在土地上,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对土地的管理,管好了土地,也就管住了人民。

当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如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没对皇帝的否决权,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做出过世界性的贡献,其严密性曾令世界人赞叹、模仿,回避制度也曾为外人所学习,特别是隋唐时期开始确立的科举制度,后来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先导。

9、汉语汉字的特点。

汉语的特点既包括古汉语的特点,又包括现代汉语的特点。

1.从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没有词形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

(1)词序不同,句子的意义就可能完全不同。这一特点与英语等需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不同的。

(2)古汉语中词性非常灵活,与不同的词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古代汉语的语词意义在不同的环境中往往可以虚实转化,体现出语言表达中强烈的主体意识。而且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汉语表意丰富而简炼。

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的构词手段。

汉语的读音有特殊规律,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读音不同便会构成不同的词语。另外,声调的广泛运用,使汉语在迭宕起伏、抑扬顿挫的声调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精美的文章,中国的诗词曲赋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得益于此。

1.汉语中一音多词和一词多音的情况较多。

(1)一音多词,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2)一词多音,在阅读中要避免“望文生义”。

汉字的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汉字的表意特征而言,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汉字的构字法有四种,即:象形:如日,指事:上亦,会意:武,形声:江河

(二)就汉字记录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三)就汉字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成的。(四)汉字的字形不受语音变化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一)汉语汉字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被公认为世界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汉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东方文明和世界文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三)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字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世界文明是在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汇合中发展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汉语汉字,不仅对周边国家的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影响,

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产生过深刻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凭借汉语汉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先进的中医

药学、天文历法、和器物文明流传到国外后,也对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10、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1.重综合,抽象深度不够,科学的“生殖”能力不强,重复发明,长在技术。

古代人有注重实用而轻玄思的思维习惯。可是,科学的本质在于对自然奥秘的认识,其所产生的技术反在第二位,中国却反客为主,使科学的生殖能力不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讲的是一种超越的作用而非可以量化的作用。中国传统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使中国古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总体印象,而不习惯于作周密的、详细的分析。中国古代的圣贤显示了与古希腊的智者极为不同的知识结构。古希腊的智者力图用理性的逻辑方法描绘自然世界的真实图画(求真),而中国的圣贤总是用直观的方法表现主观精神的总的理想图景,且许多时候具有神秘色彩,往往以“求善”为先导。2.缺乏演绎推理系统,科学的“形式化”不够。近代西方科学就是建立在用抽象演绎及数学系统对实验材料概括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缺乏严密的概括体系,是以科学的可持续性不强。

(二)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道器”属哲学范畴。“道”为原理,器为器物,技术。但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道”解释为政治伦理的原理,而不是科学理论。重道轻器,就是重视宏观之道的探索,重视事物总体特质、事物与环境关系的探求,而轻视一事一物具体形质的研究。轻视社会生产领域具体器物、具体技能的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只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而对科学技术持嘲笑的态度。

重技术而轻理论,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的技术化倾向比较显著,对于独立于技术之外的纯粹理论根本不重视。古希腊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理论为支撑。中国的科学缺乏论证性而且几乎没有理论支柱,是一种以计算技术为中心的科学。

中国是一个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的国家。可以说从古至今,推崇政治,重视作官,鄙视技艺,轻视学问,成为整个国家的时尚。孔子一句“学而优则仕”,把所有的读书人都引上了“千里求学为作官”的岐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科学巨著无人理睬,甚至成为绝版,《九章算术》在北宋以后,其术已不传,至明朝时己无人知晓,倒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的此书,一直被作为教科书而代代流传。明

末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无关而很快失传,在日本却发展成为“天工学”,用以指导他们的科技发展。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时间,完成了《本草纲目》,没想到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的字样就被束之高阁了。

(三)封建制度的扼制

1.科技人员地位低下

经学笺注思想对人民的箝制。在官本位的社会制度体系。在中国古代有成就的科学家当中,几乎都是社会地位低下、淡于名利、安于贫贱的知识分子,唐朝僧人张一行淡薄名利,不愿与武三思之类为伍,只好跑到河南嵩山做了和尚,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完成了子午线的测量。

2.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

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及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得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渐渐与世界脱节。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普遍认为,治国平天下,不需要科技,不需要设备,关键在于修身。

10、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类型及美学原则

1.宫廷绘画:是指出现在宫廷墙壁上的壁画和挂在宫廷上的图画。就题材而言,有的是绘制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画,反映宫廷生活的画。

2.文人绘画:文人绘画的要旨是抒情达意,其最高顶峰是水墨画。文人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最高,他们的绘画虽因画家的情趣境遇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但共同的特征是追求写意传神,以形写神,但又不失掉生活的真实性。就题材而言,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绘画往往与诗文、书画、篆刻相得益彰,形成独有的艺术特征

3.宗教绘画:宗教绘画出现于寺庙和石窟之壁,多为彩色壁画。宗教绘画的精髓是壁画。最著名的是甘肃莫高窟

4.市民绘画:主要指的是小说戏曲读本中的插图,在明清小说中,在元明杂剧中有一些表现市民情趣的与小说,戏剧故事内容相连的插图。

5.民间绘画:民间绘画表现平民百姓的愿望,在题材上主要反映民间习俗,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指年画。

中国绘画中共同的美学原则:

1.散点透视,仰观俯察,远近往还;

就是不受一个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任何东西。也就

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迁入所描绘的对象之中,以深切体会对象的情感和状况,并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2.以大观小, “神仪在心”;

即“神仪在心”,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以大观小,一目了然。然后把心中的构图在图画的精神仪态上表现出来。

3.遗貌取神,以虚代实。

就是说绘画不仅着重形似,更着重神似,而且神似比形似更重要。为了取得传神的效果,必要时可将所画对象的形貌进行变异

11、为什么中国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一、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在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社会生活的秩序的构建和人际关系的调节主要靠伦理道德,而不是依靠法律。人们的服饰举止、社交礼仪,都被限定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围之内。

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安命等,是农业宗法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和观念形态,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血亲意识形成了独特的宗法制度,“六亲”、“九族”观念构成了社会意识的轴心。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可以说,正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才使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维持了几千年。因此,传统伦理道德在传统社会里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传统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

中国哲学是一种伦理型的人本哲学,其核心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学说。道家的许多思想也属于伦理道德范畴。

(二)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所谓“文以载道,美善合一”,强调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文人作家一贯坚持的原则

(三)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升为己任。

除哲学、文学外,政治学成为一种道德评判。正义与邪恶之争,君子与小人之辨;史学往往不依存史为基本任务,而以惩恶扬善“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为首,“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传授知识退居其次。

12、道教的思想渊源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1.道教与化学

道教炼丹企求长生不死,虽然荒谬,但却是古代火药发明的先驱。2.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

道教以去病延年、长生不死为最终目的,炼丹家为了炼丹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了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3.养生术

在《道藏》一书中,记录最多、最完整的部分是保健养生术。

现在早晨和夜晚市民们炼气功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道璀灿的风景线,其实他们正在修炼的气功,都源于道教。

(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儒、释、道三家中,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影响最久也最大的是道家和道教。道教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对唐传奇、明清神魔小说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表现神仙、道士的作品。

道教对古代戏剧的影响也很大。元杂剧分十二科,第一科就是“神仙道化”。另外,古代民间的许多剧种,象《钟馗》戏、“八仙”戏等在民间都广泛流传。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道教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蔚然成风。

1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14、元杂剧的题材及其主要作品

15、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美学原则

16、史记(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文献通考(典章制度史)名词解释

17、中国雕塑的特点

我国古代的雕塑主要有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古建筑群、工艺雕塑。1.强调整体的服从性。中国的雕塑没有脱离建筑整体而独立出来,因此雕塑品总是服从于整体建筑,雕塑的各种形象本身也有等级森严的服从性。

2.具有两个绘画的特点:一是注重平面性,精雕细刻形象的正面。二是在雕塑品上着色施以彩绘,使得形象更逼真。

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正文】 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 (一)主食与副食 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

特征。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 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 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 称黄米子。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 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北方 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 粮食作物。正因为这 样的原因,古代的帝 王、诸侯祭祀的稷与 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文化之 中国传统服饰 园林10-2班李焓 学号:100314216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其服饰的发展历史,在古代神话、小说、诗词、绘画和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录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也不断的演变着,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变化,同意朝代不同时期也有显著不同。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从远古至近现代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窥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1、服饰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情感,视生命在一切事物之上,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服饰作为保护身体的物质,不单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害,还有一种不可淫乱的意义。除了唐朝女性服饰,中国大多数传统服饰在穿戴上都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身体。对妇女的要求可以说到了极其严格的地步。就是认为女性的任何部位如果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的后果。因此在服饰的设计制作上,一般地说都采用宽松的款式,使一些突出的部位变得平坦,如乳房、臀部、肩膀、大腿等。 中国传统服饰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穿着得太过暴露或穿着不当都是不礼貌的,或者可笑,或者使人误解。有的地方穿衣服不戴帽子是不礼貌的,而且不能随便脱下帽子,进屋也不能脱帽子;也有的地方,进入室内不脱帽子反而是不礼貌的。汉族在帽子上也有不少规定,如:不能歪斜地戴帽子、不能带两个帽子等。 2、服饰创作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服饰不管是朴素或华丽、粗犷或细腻、单纯或艳丽,都存在着追求完满的观念。无论是装饰品还是服饰,都可以的追求完满。服装的穿着要整齐成套,上装下装要调和。所有的服饰要有机配合,小到一副耳环,在色彩、样式上都要配合的完整无缺。有的地方的女子必须穿裙子,不穿裙子只穿裤子会被当做下人女婢看待。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所追求的不仅是感性的,而要在理性上也符合生活逻辑。对服饰的穿着理想,以生活上的需求为最基本的准则,如安全、保护、稳定、美观、尊卑、性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单项选择题 (一)民风民俗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 4.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 )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5.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 A.浴兰节 B.女儿节 C.地腊 D.中天节 6.三冥节指的是() A.鬼节五月节下元节 B.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C.鬼节端午节中元节 D.重阳节冥节下元节 7.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8.我国传统图案里以石榴象征() A.多子B.多福C.多寿D.多财 9.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 )的风俗。 A.菊花酒 B.雄黄酒 C.葡萄酒 D.黄酒 10.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年初一,不吃稀”的意思() A.为了过好年 B.为转变贫穷命运 C.为避免下一年犯糊涂 D.祈求来年新气象 12.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扫墓在()已成习俗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3.新娘出嫁时蒙上红盖头,最早的原因是() A.碍于兄妹身份 B.红色彰显喜庆 C.用于比魔驱邪 D.遮挡新娘羞涩 14.妈祖是中国海洋的保护神,对她的崇拜始于()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目录 摘要: (1)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 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 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 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 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 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 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 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 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 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 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 参考文献 (10)

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 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报告

前篇论语是中国文学库中重要的宝藏之一。论语为汉民族制造了道德秩序,左右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历史。那么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古代重视儒学,论语成了经典读本,从古至今人们对论语解读多于论语本身。我结合老师所讲和资料查阅来肤浅的整理一下论语核心精神吧。 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引申为爱人,即不彻底的人本思想。主要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政治上主张君主应当推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塾,打破贵族的学习专权。 核心精神之政治篇 论语仁政篇告诉了君主该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告诉了现代管理者如何领导。 论语中有讲以道德治理,将会使你拥有大批拥护者。也就是说,如果你站在道德制高点将会有大批的人支持你。有的人滥施刑罚,以一种无道德秩序来管教自己的子民,自己的子民就会因为想法设法逃避惩罚而变得没用廉耻之心,这样整个秩序回更加混乱。但如果君主好施,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有廉耻心,同样有归顺感。历史上元,清统治者努力把自己汉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用道德礼制讲不同民族的人们统一而消除矛盾。在现代也如是,领导者应该仁义对待下属。这样才能让自己作为被拥护对象,否者下课。 孔子在仁政篇中提到了“孝”,古人有讲,万恶淫为首,百事孝为先,无论古今,孝在极其重要,为何?“孝”维持了小家的和谐,家和万事兴,则国强。现在相亲中往往会考虑对方是否孝敬,公司招聘时候也会考虑。为何?孝的人往往有一种对集体的尽职,往往能够在集体支离破碎时起到凝聚作用。然而古时的唯父母命是从则是相当荒唐的,说得对就做,不对就当旁听。

信任也在论语中被重视,孔子说过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像不完整的车轮它怎么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应当互相信任。不是有说:诚信为做人之本。诚信就是连接利益者与利益者的纽带。 论语核心精神之教育篇 成语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相信大家都熟悉。孔子讲这话时是在他70岁时,目的是为了告诫大家天命自己,才能成功。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艰苦奋斗总会有出头一天。同时也极具讽刺的说明有些东西是天生如此不能改变。不消极,不狂妄的人,才是学习教育的集大成者。 论语记载:“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在这里就表明了学习教育的立场:在教育学习过程中教授和被教授者间应当互动交流。不过站在颜回的角度,他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在表明态度:学有所成顾不上炫耀就做进一步的讨论深入。正如孔子所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作为学习者,尽管接受的本领很强,但是生硬的接受只能让自己因为知识的过度堆积而消化不良。其实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知识不是死的。后来马克思思想中不是提到实践吗,大致与孔子所说的变更知识相近。 后篇论语博大精深。取部分核心精神就已经适用人的成长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传统文化研究学习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为此,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2.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识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②文字的作用、意义③史学典籍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②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③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层,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儿子为(犬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3、古人所称的“手谈”指的是哪种物品?答(围棋)。 4、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古稀之年”是指 (七十)岁。 5、古代刑罚名目繁多,其中将脚砍掉的刑罚叫(刖),割去膝盖骨 的刑罚叫(膑)。 6、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拔后的官职名主要有 (孝廉)和(秀才)。科举制开始于(隋)代,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先设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7、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 《汉书》。 9、根据成语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韦编三绝(孔子) 破釜沉舟(项羽) 才高八斗(曹植) 春风得意(孟郊)

望梅止渴(曹操) 洛阳纸贵(左思)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东山再起(谢安) 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 名为《十三经注疏》。 11、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 诗囚(孟郊)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 诗魔(白居易)诗王(陆游) 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14、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的《金刚经》。 15、琼瑶小说中很多书名实际上来自古典诗词,比如:《在水一方》 出自《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蒹葭》, 《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杜康)。 17、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 的纸,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18、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19、“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