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常见病辨病、辩证、治法与方剂

中医常见病辨病、辩证、治法与方剂

中医常见病辨病、辩证、治法与方剂
中医常见病辨病、辩证、治法与方剂

常见病辩证模式目录

内科系统疾病

脏腑辨证

一、肺系病证:

(一)感冒: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入人体而致病。病机:1、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2、病邪侵入肺卫,而已卫表不和为主。

1、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色多红,目胀,咳嗽,痰粘或黄,或咳声嘶哑,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遏表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证:

症状:恶寒较重,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二)咳嗽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侵袭肺系;2、情志内伤,内邪干肺。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征,舌淡苔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蚴汤、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

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咳,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干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噁,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鸣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臭味,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证:

症状:上气咳逆陈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药: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4、肺阴亏耗证: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哮证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发作期

1、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2、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陈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缓解期

1、肺虚:

症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易发,发前打嚔,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恍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2、脾虚

症状: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往往因饮食失当

而诱发,倦怠,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3、肾虚

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心慌,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可见于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

病因病机:喘证的成因虽多,但概要言之,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为六淫乘袭,内伤可由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有邪者为实,因邪雍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实喘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华盖散加减。

2、表寒里实证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粘稠,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证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至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稠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痹证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但喉中痰声不著,气憋,胸闷胸痛,喉中如窒,或失眠,心悸,苔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虚证

1、肺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疲,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苔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兼证

1、上盛下虚证:

症状:喘咳痰多,气急,胸痛,腰酸,下肢欠温,苔腻,脉沉细或兼滑。

治法: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2、阳虚饮逆证

症状:喘咳心悸,胸闷,咯痰清浠,肢体浮肿,尿少,或伴有面、唇、爪甲青紫,舌质淡胖,或舌暗紫,脉沉细或脉细涩。

治法:温肾益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五)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间为特征。

病因病机:肺痈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因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

辨证分型

1、初期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咯白色粘痰,痰量日渐增多,舌苔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疏风散热,宣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

2、成痈期

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则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减

3、溃脓期

症状: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加兼,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浓痰减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渴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清养补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六)肺痨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主要以咳嗽、咳、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的为特征。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染“痨虫”,直接接触,或感受病者之气,致痨虫侵入人体为害。2、正气不足1)禀赋不足;2)酒色劳倦;3)病后失调;4)营养不良。二、病机:1、病位在肺,久则可传及脾肾,影响整体;

2、病理性质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辨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证

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急善怒,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绛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证

症状:咳嗽无力,气短声低,痰中偶或夹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热势一般不剧,面色恍白,颧红,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证

症状:咳逆喘息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红,潮热、形寒、自汗、盗汗,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光质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七)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

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每因再感外邪诱发使病情发作加剧。

辨证论治

1、痰浊壅肺证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期喘息,稍累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咳喘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黏白稠后者。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哈粉、风化硝清热化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之味。

3、痰蒙神窍证

症状:神志恍惚,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数滑。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4、肺肾气虚证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5、阳虚水泛证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尿少,面唇青紫,舌胖资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和五苓散加减。

二、心系病证

(一)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病因病机: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

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1、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动数或虚弦。

治法:镇惊定志,以安心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而数。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5、水饮凌心证

症状: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或渴

不欲饮,恶心呕吐,舌淡白滑,脉象弦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6、心血瘀阻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适,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7、痰火扰心证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凉易作,胸闷,烦躁,痰多粘稠,头昏,失眠,恶梦纷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镇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二)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类证鉴别

1、悬饮

2、胃脘痛

3、真心痛

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

症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浊壅塞证

症状: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3、阴寒凝滞证

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4、心肾阴虚证

症状: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痠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

5、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

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有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6、阳气虚衰证

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三)失眠(附:多梦、健忘)

失眠又称不寐,是指长时间的睡眠不足或睡眠不熟。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眠,本证亦可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

病因病机:形成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而致。

辨证论治

1、肝郁化火证

症状: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泄热,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内扰证

症状: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

苔腻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治之。

4、心脾两虚证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5、心胆气虚证

症状: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买弦细。

治法:益气镇静,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

(四)厥证

厥证是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后遗症,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

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乘异,气血运行失常造成。

辨证论治

1、气厥

(1)实厥

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短,或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顺气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2)虚厥

症状:眩晕昏扑,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补气回阳

方药:四味回阳饮加减。

2、血厥

(1)实厥

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沉弦。

治法:活血顺气

方药:通瘀煎加减。

(2)虚厥

症状: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细数无力或脉芤。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

症状: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促,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

4、食厥

症状: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和中导滞。

方药:神术散、保和丸治之。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1、诊断标准 (1)中医部分 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

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 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 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 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 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 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 1)儿童。 (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 3)骨折可疑,复查X 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 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抗生素。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简单诊断与治疗操作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 1.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 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 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项) 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 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 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 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 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 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

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分型] 1、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性颈椎病,是指具有头、颈、肩臂疼痛和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间不稳和轻度增生等变化。此型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手指串麻、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分开。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时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于此型。 鉴别诊断 应与落枕颈部扭伤等进行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1.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

克、、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1 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薄荷毫100克、1075%酒精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升,浸泡一周)外搽;、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3三、内治疗法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注意事项】、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脚部多汗者,鞋袜要1 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第三节 三、中医辨证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热毒袭表: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1 脉浮数。.火毒蕴结: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2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8. 推行中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负责中医、中药人员考试、登记、注册工作。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痛有定处,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灼痛,痛处伴有热感,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乏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治疗 1、松解类手法,包括滚法、推法、掌揉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包括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运用整复类手法,但急性期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3、手法治疗注意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医疗药品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目录 一、麻疹的中医药预防 二、水痘的中医药预防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预防 四、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预 五、流行性脑膜炎的中医药预防 六、甲肝的中医药预防 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 八、结核病的中医药预防 九、细菌性痢疾 十、肝炎的中医食疗 十一、肺结核的中医食疗 十二、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 一、麻疹 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空气传播。多发于婴幼儿。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 麻疹病潜伏期为lO-12天。出疹前后5天左右为传染期。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在发热后的2-3天,于口腔两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

"麻疹粘膜斑",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一圈红晕。出疹后2-3天,此斑就会消失。 (一)中医治疗: 鲜芫荽30克,水煎服适用于前期;浮萍、苏叶、芫荽各15克,西河柳30克、煎水外擦全身,适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恢复期。 (二)治疗原则: 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

常见病诊疗要求规范

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咽喉痒或痛、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常因骤变而发病。 3 一般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辨证论治] 1 风寒束表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感冒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虚体感冒 4.1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 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例方:参饮。 4.2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例方:加减葳蕤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喜炎平、双黄连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治法改进] 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凉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中,风胜者为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热胜者热痹,久病骨节变形者为尪痹,痹证日久体虚较甚者为虚痹。 病因:内因多由正气不足,外因多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病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一)分证论治 1.行痹 症状:游走性关节疼痛,恶寒喜暖,头身疼痛,脉浮紧,多见于肘、腕、膝、踝等处,可能几个关节同时发病,并伴有酸胀感觉,屈伸不利,或有怕风发热的表证现象。舌红,苔薄白。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常用中成药:追风活络丸、疏风定痛丸、关节炎片等。 川乌、草乌、羌活、独活、威灵仙(酒制)、乌梢蛇(酒制)、荆芥、防风、香附(酒制)、桂枝、 2.痛痹 症状:关节疼痛,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白,关节屈伸不利,行走艰难,得热疼痛减轻,遇阴雨天或寒冷疼痛加重。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常用中成药:可服小活络丸,外用坎离砂热熨等。 3.着痹 症状:关节重着酸痛,伴有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多有肿胀,手足不灵活,行走不便等。舌质红,苔白腻而厚为寒湿之象,苔厚腻而黄为湿热之证。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常用中成药:可服换骨丹、愈风丹等。麝香、桂心,甘松、川乌、白芥子、藿香、草

乌、海桐皮 4.风湿热痹 症状:风湿热痹发病较急,症状为关节红肿疼痛,局部发热,得冷减轻,痛处拒按,行动不便,严重者伴有发热,烦躁,舌干口渴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常用中成药:湿热痹颗粒、风痛安胶囊、寒热痹颗粒等。 苍术牛膝地龙防风防己黄柏连翘忍冬藤 5.虚痹 症状:痹痛旷日持久,伴有腰膝酸痛,筋骨痿软,肌肉萎缩,步履艰难。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白,形体虚弱,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白,脉多沉虚而缓。 治法:补益气血,活络,佐以舒筋。 常用中成药:独活寄生丸、健步强身丸、益肾蠲痹丸、骨仙片等。 (二)其他疗法 1.风寒湿痹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常用穴位: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脾俞、阴陵泉。加减:肩部取肩髃、肩髎;肘部取曲池、天井;腕部取外关、阳池;背腰部取身柱、腰阳关;髀部取环跳、髀关;股部取承扶、风市;膝部取犊鼻、鹤顶;踝部取丘墟、申脉。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 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 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 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 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 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

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 1.1.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鉴别诊断 1.2.1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胃脘痛病变在胃,虽肝气胃痛可病连两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 1.2.3腹痛:胃脘痛的病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部位较局限,病变在胃,常伴有嗳气、泛酸、纳差、呕吐等症状。腹痛的病位则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腹部发生疼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