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让记叙文有深度有温度

很多同学写记叙文,总是缺乏亮点,写出的文章构思平平,读来印象一般,如同白开水。其关键在于思想上缺乏深度,情感上缺乏温度。

“有深度”指的是要有以小见大的哲理揭示。记叙文不能就事论事,要由此及彼、以点及面地对文章主旨进行提炼升华,使得人物和事件更加贴近现实,使文章更具现实价值,使文章有更高的立意。

“有深度”的揭示,可以用下面方法:

事中见理。把事情的意义揭示出来,挖掘事件的深刻原因,这样的议论属于哲理性议论。这种议论,语言含蓄,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往往具有启发性。哲理性议论的形式往往是先叙后议,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再水到渠成地发表议论。

事中见情。抒情性议论是抒情与哲理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可赋予议论以强烈的抒情性。抒情性议论可以开宗明义,提挈全篇;可以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事中见味。以具体化的形象点示代替理性抽象的议论,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议论文字可以使记叙文情理并具,升华文章所展示出的思想境界“有温度”指的是要有溢出纸外的真情流露。“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文章,应该有良好的情感态度。

“有深度”的表现,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叙述抒情。借助叙述来表达情感,这种方法往往叙述自然,情感细腻,容易引起共鸣。

描写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可以情景交融,互相依托,形成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直接抒情。在记叙中,把情感直接倾泻出来。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端,往往不需要借助外物,而是直接抒发。

侧面人物描写

一、描写与侧面人物描写

如果准备通过照片向别人介绍一座大楼,除了应向别人提供正面的照片外,最好再向别人提供几份侧面的照片;这样,出现在别人面前的就将是一座立体、全面的大楼。同理,如果用文字描写一个人物,除了从正面进行描写外,最好再从侧面进行一番描写;这样,出现在别人面前的就将是一个立体、全面的人。用文字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式就是所谓的“侧面人物描写”,如果要为侧面人物描写下一个定义,就得从“描写”说起。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⑵实际上就是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人物、事情、场面、景物、环境等细致而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情节(包括场面和细节)描写以及事物(包括物件与环境)描写。如果说结构是骨架,那么,描写就是肌肤、血肉,通过描写,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的喜怒爱憎,以增强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人物描写是文学创作描写手法之一,也是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⑶从描写风格来说,可分为白描和细描;从具体方法来说,可分为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从描写对象来说,可分为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从描写角度来说,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即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人物描写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也就是说,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将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⑷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成为老黑格尔所谓的立体的“这个”。⑸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或“实写”,就是作者直接对被表现的人、事、物作具体描写。具体做法是,让被表现的人、事、物直接出场,以显示自己的特征。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或“虚写”。具体做法是,被介绍的主角不直

接登场(或即使登场也不作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作者不对主角作直接描写,作者或借用别人对主角的介绍,或借用旁人对被描写主角的反应,或借用被描写主角周围事物的表现,或泼墨于与被描写主角有关的其他事物……其最终目的是间接表现特定的对象──主角。⑹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侧面人物描写”的三重内涵:其一,虽然说是一种人物描写,但作者不直接描写被表现的人物;其二,作者对被表现人物周围的人物、事物作具体描写;其三,虽然说作者不直接描写那个人物,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表现那个人物。因此,我们对侧面人物描写的概念作如下界定:侧面人物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人物周围的人物、事物的描写以间接表现被描写人物的描写方法。

二、借他人的介绍表现主角

借他人的介绍表现主角是最常见的侧面描写方法。被表现的人物不直接登场,作者借旁人之口,将被表现人物的思想言行告诉给读者。也就是说,读者不是直接从作者的笔下了解被表现人物的言行,而是从文中旁人之口间接对被表现人物的思想言行有所了解。如关羽斩颜良之后向曹营诸将介绍张飞:“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⑺这种方法常用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见例01)

例01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

“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

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何为:《第二次考试》)

在第一次业务考试中,陈伊玲显示了她的音乐才华,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赞赏;第二次业务考试,她失败了,但事出有因──她因为抗台风救灾耽误了休息,影响了成绩。苏林教授尤其重视是的人的思想品德,所以他对陈伊玲的弟弟说“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苏林教授所谓的“第二次考试”,实际指的是陈伊玲抗台救灾中表现的优秀品质。关于以上“第二次考试”的内容,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陈伊玲弟弟的口述将事情交代了出来;因此,故事就显得更为曲折动人;同时,配合上文对陈伊玲第一次考试的正面描写,人物形象就更显丰满了。这就是侧面描写,最常见的侧面描写。

三、借旁人的反应表现主角

借旁人的反应表现主角也是比较常见并得到公认的侧面人物描写手法。主角登场,但作者不直接写他的肖像言行表现,而是借旁人对他的肖像言行的反应,将主角间接介绍给读者;读者通过旁人的反应,从侧面了解被表现人物。就如叙事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作者通过描写围观罗敷人员的众生像以表现罗敷的美貌。⑻这种方法也常用于一般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见例02)

例02 陈家洛心中正自暗喜,白马突然收蹄停步,却是前面铁甲军排得紧密,难以逾越。陈家洛凝神屏气,兜转马头,绕过铁甲军队伍,只见弓箭手弯弓搭箭,长矛手斜挺铁矛,一个间着一个,一眼望去,不计其数。只消清兵将官一声令下,他和怀中少女身上立时千矛丛集,万矢齐至,纵有通天本领也逃不过去。

索性勒紧马缰,缓缓而行,挺直了身子,目光向清兵望也不望,傲然走过。

其时朝阳初升,两人迎着日光,按辔徐行,那少女头发上、脸上、手上、衣上都是淡淡的阳光。清军官兵数万对眼光凝望着那少女出神,每个人的心忽然都剧烈跳动起来,不论军官兵士,都沉醉在这绝世丽容的光照之下。两军数万人马剑拔弩张,本来血战一触即发,突然之间,便似中邪昏迷一般,人人都呆住了。

只听得当啷一声,一名清兵手中的长矛掉在地下,接着,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来。军官们忘了喝止,望着两人的背影渐渐远去。兆惠在阵前亲自督师,呆呆的瞧着那白衣少女过去,眼前兀自萦绕着她的影子,但觉心中柔和宁静,不想厮杀,回头一望,见手下一众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和亲兵,人人神色和平,收刀入鞘,在等大帅下令收兵。

兆惠不由自主叫道:“收兵回营!”将令下达,数万步兵骑兵翻翻滚滚地退了下来,退出数十里地,在黑水河边扎下大营。(金庸:《书剑恩仇录》)

例文中,作者欲表现的中心人物是那位白衣少女;然而,作者除一句“绝世丽容”外,并没有直接从正面描写这位白衣少女如何如何美丽。作者着力描写周围原本血战一触即发的场面,描写杀人不眨眼的清军官兵们对主角作出的种种忘形的反应,描写从剑拔弩张到收刀入鞘的转变经过,间接从侧面表现主角,以体现这位白衣少女的绝世丽容,激起读者无尽的想像。

四、借周围人物的言行表现主角

借周围人物的言行表现主角的方法是,作者泼墨于主角周围并与主角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借这些人物的言行从侧面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就如吴伯箫先让魏百中老人出场以衬托董昆的英雄气概一般。⑼这种方法还能同时表现主人公形象的普遍意义。(见例03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

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纵纵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左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玩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一分的。”(刘鹗:《老残游记》

从例文的第二自然段来看,显然属于本文介绍的第一种,也就是最常见的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别人的介绍来表现主角。但是,例文的第一自然段更值得咀嚼一番,白妞的妹子兼徒弟黑妞的歌喉已如此高绝,那么,作为姐姐与师傅的白妞的歌喉又将怎样的?白妞虽未曾出场,作者已对她作了侧面描写。当然,这样做也表明了这个以白妞为首的“剧团”整体演出水平之高;同时,文章也显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借周围人物的言行表现主角的方法也可以反衬人物形象。如司马迁描写上郡遭遇战的李广将军时,先写汉军里的中贵人率数十人外出寻衅,遇到匈奴的三位射雕者,自己受重伤不说,还几乎全部都被射死。而一旦李广出战,同样是对付那三位射雕者,立即射杀两人,活捉一人!⑽写中贵人的无能,就是从侧面反衬李广的英雄无敌。

五、借主角的有关物品表现主角

借主角的有关物品表现主角也属侧面人物描写。这种侧面描写中,主角不出场或基本不出场,作者细致描写与主角有关的物件,通过这种描写从侧面表

现主角的性格特征。这种侧面人物描写不常见,且有些人并不承认这种方法为侧面描写;但是,根据本文第一部分的概念释义,本文把它认作第四种侧面描写。(见例04)

例04 天色愈阴暗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鲁迅:《祝福》)

例04写的是“四叔”的书房,然而,实际上写的是“四叔”其人,作者通过他书房的陈设从侧面表现了这位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性格特征。家中挂着朱拓的大“寿”字,挂着半幅“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对联,而自己却放声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为“谬种”,其虚伪可见一斑;连读书人必备的《康熙字典》也未必完全,可见他的不学无术;而完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则表明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如果再联系一下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他的形象就更为丰满了。通过对有关事物的描写,从侧面间接表现未出场的主要人物,就是这段文字的典型特点。当然,例04是通过有关物件从正面烘托主角的性格特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从反面烘托主角的性格特征。(见例05)

例05 报到那天,我接受新任班主任严老师的指示到他的办公室找一份座位表。严老师以严格要求学生而全校闻名,所以,在校园里称一声“严老师”有着双重含义。高一办公室在办公楼的最东面。墙上,贴着几张上学期的课程表;桌上乱七八糟地堆着我们全班同学的登记表;靠窗口有一口玻璃橱,排着几个文件夹,文件夹的脊上贴着“高一⑴班学生家庭情况”、“高一⑴班学生入校成

绩”、“高一⑴班学生已发表作文”、高一⑴班本学期工作计划……但是,我却在标有“高一⑴班学生入校成绩”的文件夹中才找到了那份座位表。天哪,如没有严老师“仔细翻寻”的口谕,我哪敢乱翻乱检哪!哎!我真不明白,一个以“严”著称的老师的办公室竟然这么的“不严”;然而,严老师之“严”开学不久就让我们领教(小哲:《“严”老师》

一个以“严”著称的老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却如此的“不严”,似乎是矛盾,但却是事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难道少见吗?当然,文中“严老师之‘严’开学不久就让我们领教了……”。这就是通过对有关物件的描写从反面烘托人物形象,也属侧面描写。正因为严老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严”,才更显出严老师对学生之“严”。

六、借景物烘托表现主角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⑾写景必须为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中心思想服务。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纯客观的景物描写,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失败之作;正如古人所云:“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于实。”⑿我们认为,通过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也是一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见例06)

例06 偶尔也会想到苦楝树,一念而已。

经过那一巷隅也是偶然,拐角处一扬脸是一树苦楝花儿在纷纷飘坠,地上铺了一些细碎的小花朵儿。总是这样,不知何时开,就已是飞花。

即使花开一树,苦楝树也是不起眼的,花色太淡,与光同色,实在不招人的眼,但如果是一院的苦楝树花开,就很有声势了,可算得上云蒸霞蔚了。花谢时纷纷扬扬的似在下一场花雨。这个时候最好是坐在苦楝树上,看落英缤纷,看那个白衣女子蝴蝶般飘在飞花中,长袖挥舞,都和飞花一样绝美。在早已失梦的今天看去,仍觉惊艳。

那是个最能沉迷的时光,一点诱惑就不可自拔,但母亲往往把扫把往手上一塞

说,去,把地扫一扫。宛若一枚石子扔进水潭,碎了一潭的梦。院子里的人都有一个好习惯,只要一家出来扫院子,其他户的人家自会跟着出来同扫。于是,地上的落花顷刻之间被清理干净,我的侠客梦也随着落花一起扫掉,化为尘,化为土,我几乎忘了曾有这样的一个梦。

母亲似乎从来不做梦的,她一刻不停地操劳,在操劳里,二十年前母亲就老了。我曾那么地烦母亲,烦她的琐碎,烦她的唠叨。烦她不合时宜的把我从遥远的梦境里拉回来。可母亲越来越不烦时,才惊觉原来那么高大的母亲竟是那么的矮小,填不满我双手轻轻地一环。该是我把母亲护在双翼的时候,而我的双手更多的伸向了儿子,在母亲宽和的微笑里,我会生起无法言语的悲伤。

一直以为我和母亲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河流,一直不喜欢母亲那种笃定和缓的流淌方式,也一直以为随意而无目的地流向才是我的一生。当我越来越觉疲累时,才深深明白那是种不可能,而母亲早已预言。

和母亲不同,我在苦楝树下哪怕把侠客梦做到天荒地老,父亲也不会惊动我的。父亲总是很年轻的样子,走路虎虎有风,做事风风火火,显得朝气蓬勃,没有一点衰老的样子,那时我觉得父亲永远不会老。可是父亲还是老了,一瞬间地老去,父亲亲手把厂房门关上的那一刻,就老了。那个厂,是父亲最后的梦想。

父亲似一部老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工作时,一切正常,一停下,才发现那些零部件早已不胜负荷。在频频住进病房时,父亲终于承认老了,不再拼搏了。当聚在一起的孩子们邀他打牌时,他会比较高兴,虽然他说对牌一点兴趣也没有。

如此好动的父亲不得不安静下来,孤独的滋生就像衰老和成长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扼制。爱说话的父亲沉默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总为此黯然,这世上,无论以什么样的身份,在某一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决绝的单个体,没有人可以走进去。

我们还有什么呢,我总是很迷茫,这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事是我无法解释的。

我只看一眼苦楝树的飞花,这是我知道的。

“一院的苦楝树花开,就很有声势了,可算得上云蒸霞蔚了”,年富力强的母亲父亲何尝不是如此:如此的“烦”,如此的“风风火火”。“一树苦楝花儿在纷纷飘坠,地上铺了一些细碎的小花朵儿。总是这样,不知何时开,就已是飞花。”人生何曾不是!“我”曾“那么地烦母亲”之烦,“可母亲越来越不烦时,才惊觉原来那么高大的母亲竟是那么的矮小”;“我”曾“觉得父亲永远不会老。可是父亲还是老了,一瞬间地老去”。以苦楝树花烘托人物,就是通过苦楝树花从侧面描写人物;相比单纯的直接人物描写,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也是通过正面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主角;那么,能否通过景物描写从反面烘托主角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从反面烘托主角内心的阴暗。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侧面人物描写有以下具体作用: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人物显得较为含蓄,有时候,为了特殊的需要,作者甚至故意绕圈子,先通过几个崐层次的侧面描写,层层铺垫,让主要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⒀同时,侧面描写人物也能弥补正面描写人物之不足,产生较好的辅助作用;再有,用侧面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能改变行文呆板单调的弊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如金庸中对大侠胡一刀的描写。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很可能给人以藏身云里雾里的感觉,正如仅凭一张大楼侧面的照片无法了解大楼的概貌一样。所以说,尽量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出既完整又立体的人物形象。

选择恰当的开头、结尾。

元人乔梦符说:“作乐府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不但乐府如此,各种文章,大都如此。作文开头要像“凤头”那样俊秀、挺拔;中间部分要像“猪肚”那样丰满、圆润;结尾要像“豹尾”那样飞扬、有力。俗话说,万事

开头难,写文章亦如此。在文间的各个部分中,写好开头尤为重要。好的开头先声夺人,是成功的第一步。

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以下几种,作文时可根据全文内容及布局谋篇的规划,选择比较适当的方法:

(1)开门见山式。也叫直入式,即落笔点明题意,直入正题开头。如《我的老师》的开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又如《进谏》(学生习作)的开头:“讲得枯燥无味,听得昏昏欲睡,结果事倍功半。语文课结束后,我真想振臂高呼:请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吧!我要向老师“进谏”。(2)设置悬念式。目的是用悬念的方法把读者的思维“悬”起来,吸引读者急于阅读下文。这种开头往往产生一种很好的效果。

有的开头直接用设问句造成悬念,如学生习作《可爱的塔里木》的开头: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塔里木河吗?我们家就在塔里木河边上。一提起塔里木,人们总想到风沙弥漫,野兽出没,芦苇丛生,那是过去的事了。在我没出世的时候,王震爷爷已经领导三五九旅的老战士进军塔里木了,如今她是什么样呢?”

有的文章开头就造成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给人造成悬念,有的文章用倒叙的方法给读者造成悬念。如《第二次考试》的开头写音乐学院收学生,陈伊玲参加初试时音色灿烂,音域宽广,考试委员会的成员一致认为,如果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只有一个,那么这人无疑是陈伊玲。但是复试时,她的成绩糟透了。考试委员公的音乐家苏林教授大感失望,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有才华的学生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为什么陈伊玲前后判若两人呢?给读者造成悬念,增加阅读兴趣。

(3)交代式。起笔交代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等。如《我的老师伊凡先生》就是以交代人物开头的。“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张欧洲人的脸。那被棕色的略带卷曲的头发覆盖着宽阔的前额,那高高的鼻子,碧蓝的深深凹陷的眼

睛,那抿成一条线的双唇,那蓬松的络腮胡子,便构成了一张坚毅而开朗的脸盘,这就是我的法籍教师——伊凡先生。”

(4)环境描写式。它往往用描写的方法写出与本文有关的环境。

如《七根火柴》用对草地环境描写开头、暴雨、冰雹、冷风、泥泞的艰苦环境,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也衬托了红军战士的崇高与坚强。还有《孔乙己》也是写环境描写的方法开头。

(5)自然开始式。即从事件的开始写起。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常用这种开头。如《压岁钱》的开头:

除夕夜,我们全家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爸爸含着笑问我:“过年了,你长成大姑娘了,还要不要压岁钱?”

(6)抒情式。有的文章是以直接抒发感情的方式开头的。如《心思系着两个故事》就用直接抒情开头。

“近来,心头常莫名其妙地懊恼。恨不得离开爸爸妈妈,甩开同学,一个人跑到荒野外,光着足,躺在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看天边挂起第一颗星星,什么也不想,抒出积于心中的闷气、浊气,把城市气一古脑儿吐个干干净净。或者,一任想像驰骋,让梦回故乡,与高山流水为伴,与鸟儿们为伍。”

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掌握开头方法外,使用时要做到“三忌”:一忌离题;二忌陈旧;三忌唆。结尾的好坏,对于突出中心,深化中心,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也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画龙点睛式。即文章卒章显志,或揭示主旨,或深化中心。如杨朔的《茶花赋》的结尾点明:祖国正像一朵含露乍天的童子面茶花,就可以象征祖国的面貌揭示了文章中心:赞美祖国欣欣向荣的新貌,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他的《荔枝密》也用了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赞扬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呼应式。即首尾呼应。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如《记一辆纺车》

的结尾: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

和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相呼应,也与题目相呼应,强调了主旨,使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3)余音绕梁式,也叫引发回味式,即不将话说尽,故意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回味。这样的结尾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如: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记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李广田《花潮》)

(4)描写抒情式。在结尾处直接描写或抒情,表示文章的中心。

如《跟着感觉走》的结尾:“……星星似乎也在音乐声中沉睡了,就像丽丽、甜甜地进入了梦乡。书包仍然躺在那里暗寂寞的角落里,月光映着那笔还没算完的帐和那捆花花绿绿的钞票,还有丽丽那张涂满化妆品的脸。”

再如鲁彦的《听潮》的结尾:“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5)自然式,即以有关事件的结束作结尾。如一位学生写的《捉螃蟹》,内容写与表弟一同到海边捉螃蟹的经过。事件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结尾是:“表弟已捉了两只,我还是一只没捉到。这时,又有一只螃蟹爬过来了。我按照表弟的方法,从右边靠,两指一捏。嘿,我也捉到了一只横行霸道的大螃蟹。”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用时也要做到“三忌”:一忌画蛇添足;二忌生搬硬套;三忌虎头蛇尾

文贵曲折、跌宕多姿

语曰:“文以曲力工”,“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说,如果文章像那峰回路转,挺拔

险峻的名山,就会时时强烈的吸引读者,如果平铺直叙,就如在平地看风景,一览无余,叫人兴致大减,所以,文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做到波澜起伏,一波三折跌宕多姿。

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很讲究情节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中对“孔明借箭”故事的叙述。周瑜要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枝箭,这绝不能做到,但诸葛亮竟答应了,并且只要三日时间,我们为诸葛亮的性命深深担忧,作者罗贯中在叙过时设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峰回路转,最后写了诸葛亮妙计取箭,令人拍案口称奇。

又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情节曲折生动,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狼》,仅200多字,却写得曲折有致,扣人心弦,紧张的情节,时时吸引着读者,是我们作文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使文章曲折生动有下面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可使文章情节产生波澜,引人入胜。设置悬念也有几种方法,如:先果后因;全篇设悬;误会巧合等。

(2)抑杨交错。作文中欲扬先抑,可以通过抑突出其杨;欲抑先杨,可以以扬衬抑、突出其抑。这样抑扬交错,相辅相成,使文章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征,所写人物的品质。

如《白杨礼赞》中,用黄土高原的美景来衬托白杨树的挺拔傲立,在人们的赞叹——恹恹欲睡——惊奇的情绪变化中引出了白杨树,用了先杨后柳再杨的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第七段中又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白杨树“伟丈夫”的品格。

(3)多设层次,事物本身有多个侧面,事件本身的情节也不是单一的,多设层次,可以使情节本身变曲折,文章自然会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了。

(4)虚实并蓄。记叙文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为主的,但也可以采用借代烘托和比喻暗示的手法,或联想、想象等手法。描述出富于变化的虚幻景象,这样虚实并存,生动感人。

准确生动,富有文采

同样写一件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出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而有的

同学写出来却干巴巴的,不能感人呢?这就涉及到语言表达问题了。

记叙文对语言的要求是:准确、通顺、具体、生动。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一篇文章句子不通顺,表达不准确,不具体,记叙描写不生动形象,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思想内容也毫无意义。

准确通顺是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准确,来自于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准确把握;要做到通顺,就要借助语法和逻辑,认清事理,不写病句,使句子完整通顺。

记叙文不仅要文理通顺,而且要生动感人,使人饶有兴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那就要求语言形象化。

例如下面几句话,同样写雨大,用语不同。

(1)今天下着大雨。(2今天下着倾盆大雨。(3)今天的雨下得特别大,就像空中的往下倒一样,房屋上落下一条条瀑布,地上射起无数个箭头,一会儿工夫,地上的水已到处流。到处都在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雨中。可以看出,第(1)句不具体,不形象;第(2)句具体,比较形象;第(3)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大雨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

要写得具体生动,除了具体观察外,还要准确理解词意,精心选择词语,注重变换句式,巧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语言的生动形象起重要作用。

语言与修辞的关系,就好比绘画中线条与色彩的关系。单凭线条构成的图形没有生气,若敷陈适当的色彩,就会使画面鲜明生动起来,观赏者不仅得到了图形的概念,还可以得到色彩的启迪和美感。正如老舍先生说的:“当你说一个人娴静如娇花照水时,就不但有了一个美如花的印象,还有了一幅娇花与水相互映照的画面。”这就是修辞对于语言的作用,这样的语言就是有文彩的语言。运用修辞方法使语言富有文彩,但不能乱用修辞方法,就像一幅画不能过多的

敷陈色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浓妆艳抹一样。修辞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准确的表达基础上的。

除了上面所讲的以外,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做到:(1)多读书、积累丰富的词汇;(2)多背名篇佳句;(3)从生活中搜索生动活泼的语言;(4)多进行写作练习。

总之,只要我们下功夫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定能写出文从句顺又富有文彩的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