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有多种定义,一般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团体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根据国内外有关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多项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果或结论

(1)老年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其幸福感、生活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这也就是说,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幸福感、生活质量越高。

(2)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取决于社会支持的维度和来源,国外研究表明,代际感情是激励女儿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主要因素,而孝顺义务、合法继承财产和接触频率是激励儿子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重要因素;子女的住所及其与父母的物理距离是影响子女向父母提供支持的关键因素。

(3)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系统尚不平衡: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一个较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且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当遇到困境时会向他人倾诉或求助;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不好且很难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家庭关系较差。

(4)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具有不同影响,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具有最显著的影响:既影响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和夫妻关系,也影响老年人经济支持的来源和助人以及求助行为,没有发现性别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显著影响。

孝道或孝顺是我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部不足两千字的《孝经》则视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受到历代人们之推

崇。子女对老年人的孝顺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王大华等人通过对288名北京等四省市老年人的调查,探讨了老年人孝顺期待的相关因素以及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亲子间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老年人孝顺期待与居住地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城镇老年人孝顺期待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2)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老年人接受子女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物质、服务、情感)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孝顺期待能够显著地预测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责任编辑:省老年学学会发布日期:2008-12-21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给制定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委托其所属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承担并启动了由民政部申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拨专款并以政府名义进行的全国性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调查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丰资料。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的160个市(县)、640个街道(乡)、2000个居委会(村)。调查时点为2000年12月1日,调查对象是抽样围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分城市问卷、农村问卷和城乡社区问卷。调查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配额系统随机抽样方法(2),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0225份(3),其中城市10171份,农村10084份。获得社区问卷160份,其中城市80份,农村80份。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近十几年,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全国人民的生活迈人了小康阶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2000年调查(4),城市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达到8496元,较1992年的(5)2053元增长了3.1倍;农村老年人达到2232元,较1992年的832元增长了1.7倍。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2000年,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较1992年有了显著增加。在城市,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1992年达到50%的有自来水、电视机、电风扇和洗衣机等4种;2000年增加到8种,其中,自来水拥有率从1992年的92.0%增加到2000年的93.4%,电视机从88.2%增加到95.2%,电风扇从77.3%增加到78.3%,洗衣机从51.5%增加到70.6%。除了上述4种外,还增加了煤气、、电冰箱和室厕所,煤气拥有率从49.9%上升到77.4%,从7.6%上升到71.1%,电冰箱从46.6%上升到65.9%,室厕所从38.0%上升到68.9%。 在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达到50%的有电视机和电风扇2种,其中,电视机拥有率从1992年的47.4%上升到2000年的76.0%,电风扇从44.3%上升到52.1%。同时,自来水拥有率大幅度增长,从0.9%上升到39.2%。

老年人社会资本量与社会支持提供机制

老年人社会资本量与社会支持提供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社会网络为老年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数量及质量的根本因素。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某城区2004年随机整群抽样及系统抽样方法的老年人家庭入户询问调查。结果当老年人需要社会支持时,他们首先想到家庭网络,家庭网络的信任度最高;老年人非正式网络呈现出社会资本量降低的趋势。结论应采取措施增加正式网络的社会资本量,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共同作用以保证老年人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社会资本;信任;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支持 在传统中国社会,老年人有着较高的尊严和威望,他们一般生活在大家庭中,有成群的儿孙照料,因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的需要,大多都能通过非正式社会支持——家庭得到满足。然而,一方面随着我国核心家庭比例的增多以及传统家庭观念的弱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1,2〕,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正式社会支持如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尚不能满足老年人在保障及社会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因此,老年人正处于社会支持系统全面弱化的阶段。本文作者既往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经济、心理慰藉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社会支持需要明显较高,尤其是日常生活照顾和心理慰籍,且随老年人失能程

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老年人对社会支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尤其是在经济、心理慰藉以及信息方面〔3〕。主要原因除社会支持提供者的提供力度有所降低外,在社会支持对象、提供内容和提供方式上也具有选择性。社会支持提供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性提供某种(些)社会支持,如宁愿提供经济支持而不是生活支持,不得不为失能程度严重的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不亲自护理而是采取看望等方式〔4~6〕。 那么,是什么根本因素影响着社会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数量及质量?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探讨社会支持提供机制,并为改善老年人社会支持提供政策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4年6至7月在北京市某城区(为四大城区中经济水平居中的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三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3~4个居委会,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至少包括一位65岁及以上的老年家庭进行入户询问调查。共调查836户、1 192名老年人。 1.2 一般资料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希望能帮到您,上站,发现学习。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社会流动人口迅猛增加,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日益明显。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可以将老人生活支持划分为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又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将其划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不同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空巢老人与社会支持概述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①空巢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一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地方工作、生活,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的现象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空巢老人综合症”愈发严重。空巢老人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心情沮丧、郁闷失眠、食欲减退甚至流泪哭泣。有的会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尽到父母责任;有的也会责备子女,认为他们对自己不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父母的感受。有数据显示,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②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而城市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尤为严重。年轻子女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他们喜欢独立自主,尝试新鲜事物,大多数子女要么外地工作,要么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剩下老年父母相互扶持。长时间下去,城市老年人面临着生活、疾病、经济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降低。目前老年人空巢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善健全,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空巢老人现象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社会关怀和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造成的。社会支持在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大体含义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社会各个网络资源所提供的支持统称为社会支持;还有一类是社会成员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行为

老年人需求分析

老年人的需求及其社会支持分析 李松柏 一、前言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大陆 人口达1216583 亿人,其中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6196 % , 而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超过10 %。这就意味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据专家预测, 2020 年, 我国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16184 % ,2050 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7177 %。人口结构将更加老龄化,因此,解决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由一个案例提出的问题 有一个家庭由一对老年夫妇组成,均为高校退 休教师,二老无儿无女,亲友相距都远。从经济上讲,两位老人都享受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各种福利,生活很平静。然而,老先生不幸患上了帕金氏综合症, 住进了医院,老太太很辛苦,病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无处求助,这个家庭陷于了危机之中。 由这个案例笔者感到现在的养老事业中存在着 较多的问题,养老所需的社会支持是多样的和多层 次的,如果缺少某一方面支持,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将出现危机。如上所例,这对老人不缺经济上的支持, 但仅靠经济支持是不能改变或抵挡来自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养老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必须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 以备各种社会养老资源可以调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让老年人度 过幸福的晚年。 三、对老年人社会需求的分析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社 会需求。 从老年人生活的一般性特点来讲,如果按照马 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老年人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生理上讲,老年人的吃穿住以及保健是必不可少 单地低买高卖即可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能够迎合 老年人身体衰弱,精力不足的特征。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但股票市场中每支股票在 一天中都设有涨跌幅限制,股票市值的损益一般不 会超出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范围。如果股市能够启稳和走牛,会使老年股民产生良好的收益预期,从而刺

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 络构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伴随着养老机构的高入住率,高风险也随之而来。在目前机构养老环境下,为了规避老年人心理精神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重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养老院老年人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2]国外也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学者陈晓锋认为,在感情支持维度上,家庭居住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显著优于机构居住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养老

机构居住的老年人,更应该强调机构的人性化,从心理慰藉的角度满足老年人的感情需要。 二、养老机构老人精神需求的支持困境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结构。从老年人个体视角来看,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是指老年人为满足其精神需求而从其所生活系统中获得的各种精神资源。[3]尽管老年人精神需求有着较大的个体性差异,但通常都包括情感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尊重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方面的内容,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支持困境也主要是在这五个方面。 1、情感需求困境 情感需求是老年人的一种普遍强烈的精神需求,老年人的这种需求一般要通过子女的孝敬、配偶的关爱和亲属的关怀来获得满足。很多研究显示,子女日常的关怀、配偶的相依相随、亲属的慰问,都能使老年人得到满足、精神愉快。然而,现状是机构入住的老人大多数是丧偶老人或单身老人,配偶的离世意味着他们最重要的支持的丧失,加之子女不在身边又工作繁忙,对老人的探望、关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并不完善,机构层面的服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与对策研究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与对策研究 作者:谷玉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有3/4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以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为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支持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石家庄、邯郸等11个地区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58份,回收率为84%。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问卷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①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三个分量表,三个分量表的分值相加是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是可见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或团体关系的实际参与、稳定和不稳定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获得程度。主观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个体对所能获取支持的利用程度。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调查结果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根据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计分原则,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越好,本次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的平均值是

41.24,表明近年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整体较好。但客观支持分值较低,说明农村老年人可见或实际的支持还较缺乏。 农村老年人较好的社会支持状况得益于国家近年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等。另外,随社会发展,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老年人不再将子女视为赡养自己的唯一来源,逐渐接受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方式,很多日常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更喜欢与配偶居住,心理相对宽松而自由,从而提高了其社会支持程度。 但就目前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看,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完善,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的客观支持分值较低。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还有待加强。正式支持是政府、社区及其他正式组织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一种制度性介入,近年的惠农政策虽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但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福利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传统性社会支持出现萎缩。家庭是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观念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外务工,用于赡养老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出现了农村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关系”的分化,从而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客观社会支持。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受婚姻状况、居住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影响,与性别关系不大,男女在社会支持的各项得分上趋于一致。 婚姻状况方面:婚姻完好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各项得分高于丧偶或未婚的老年人(见下表)。在农村,老年人的交往圈子较小,活动内容较为贫乏,老年人的配偶既是伴侣相互扶持照顾,又是朋友一起活动谈心,配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老年人一旦失去配偶,社会支持就会下降。

国家对老年人的政策.doc

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与制度 2.1 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相关政策1996年8月,劳动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3号)对老年人群体各方面权益通过了法律上的确认,此外,在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均相应规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出台(中发〔2000〕13号),对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老龄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老龄工作要点作了阐述。同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1部委发出《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确定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中,确定了福利性、非赢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5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等21个中央、国务院有关机构及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5〕46号),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就老年人优待工作出台的文件,也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之后的又一部老龄工作国家级政策性文件。《意见》提出,全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优待;对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优待,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城乡贫困老年人要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医疗机构应为老年 人就医提供方便和优先优惠服务,如减免老年人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贫困老年人家庭病床出诊费、提供免费体检等;提供生活服务优待,采取多种措施,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维权服务优待;提供文体休闲优待,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同年,国家民政部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随后,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对“十一五”期间老龄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做了具体要求,指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以全国老龄委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委发〔2006〕2号),提出在城市要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项政策,努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要继续巩固家庭养老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要加大对城乡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切实保障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等。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华人民

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分析(1)

【自然?社会?人生】 [收稿日期]2008-02-20 [作者简介]邵开封(1981—),山东诸城人,硕士,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农”问题、公务员管理与培训研究。 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社会经济地位逐步下降甚至丧失,与主流社会联系逐渐减少甚至中断,自身生理的老化也给其正常的生活带来不便。特别是现代化的发展,给老年人带来了严重挑战。对此,李德滨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给老年人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化导致生活节奏加快与老年人生活节奏相矛盾,与青年人代沟不断加深,核心家庭的增多使老年人家务劳动量增多,现代化使老年人的地位和权威下降。现代化将向老年人提出新的问题,老年人在现代化 面前面临着挑战。” [1] 孤寡老人则是那些无子女、无配偶的老人。缺少最亲密的伴侣,无子女的抚养和关照,使其生活更加艰难,可以说孤寡老人是老年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而生活在农村的孤寡老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绝大多数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状况堪忧,与城市的孤寡老人相比,他们更处于弱势地位。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社会支持的涵义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作为科学的专业术语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Caplan(1974)、Cassel (1976)、Cobb(1976)在精神病学领域提出, 当时他们认为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应对危机事件、生活变迁和不利的环境。Cobb还认为社会支持能够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和社会功能。多数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相关关系。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2]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由于各自的理论视角不同,对社会支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后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发现,并不是只要有关系存在就能提供支持,必须考虑关系的亲密度和性质,并且进一步指出,不同性质的关系能够提供不同的支持,于是一些学者便对社会支持进行分类。例如,考伯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感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韦尔曼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3]库恩等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 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 从国外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分类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更加全面、深人、具体,这有利于更好的分析和研究问题。 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同样存在分歧。例 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邵开封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208)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孤寡老人生存状况堪忧,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其支持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都存在许多不足。构建和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必须明确 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主体及其具体责任,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内容,改革和创新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手段,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45(2008)04-0061-04 第6卷第2期2008年4月 Vol.6,No.2Apr.,2008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NanchangCPCCommittee 6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一、理论思路 所谓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老年群体,本研究将其社会适应分为“生存性社会适应”与“发展性社会适应”两大类。生存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发展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不少研究说明,良好的发展性社会适应会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寿命,继而促进生存性社会适应。 强调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进行考察,是关注老年群体主体性的研究思路不断延伸的结果。老年人与社会是不断变动的两极。老年个体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如随着时间的延续,老年人在身心状况、行为观念及社会资源等方面会有所改变),社会同样也在不断的变迁之中,故而二者之间的协调或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年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之中,有的老年人适应较好,有的老年人则适应较差。从此意义上看,所谓城市老年问题并非老年人带来的问题,而是与城市社会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带来的问题。同理,解决城市老年问题,从根本上并非解决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低、体弱多病或能力缺乏问题,而是解决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社会适应困难问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并不与其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成完全线性的关系。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只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资源,而不是适应水平本身。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少,倘使能够合理调控好有限的资源,其可以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水平,从而降低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相反,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丰富,倘使不能很好地进行开发利用,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水平,从而加重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故此,以这种社会适应的视角进行探究,可使得人们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对象、内容以及解决目标、应对方式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和切实。 二、综合讨论与对策思考 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年龄不是判断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直接因素。相当多的老年人并没有在社会适应方面感觉到困难。因此,评估城市老年问题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小不能简单以老年人的数量为指标,也不能简单以年龄高低来估量。注重数量与年龄,很容易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实际状况造成误判,并且容易使得相应对策的制定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进而降低对策实施的成效。 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归结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年人的观念契合了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即老年人是被动的且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给予老年人外在支持的份额也要增加。其实,认为老年人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本身就一种无形的“老年歧视”,而对这种无形歧视的传播也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社会普遍认为老年人是消极被动的且会带来压力的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在思想行动上也就将自己变成为消极被动的、需要社会大力支持与帮助的人。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或不变的人居多。这种状态是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浅析(非常专业)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1月14号发现的新话术点)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

试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试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近几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社会工作者,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一理论很有必要,不仅有利于推动工作的进展,更有利于案主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能力。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概述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正处于社会资源不足,而求助者的需求却不断增加,社会也对回应这种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的时期。社会支持网络属于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环,有助于个人的环境适应,这种模式可整合入生态理论和生活模型当中。社会支持概念的内涵有时也包括关系网,因此,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用。社会网络指的是通过群际间和人际间的接触,使个人维持其社会身份并且获得讯息、情绪支持、物质帮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在问题中的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协助个人发展或维持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其因应生活压力事件的资源。而资源又可区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前者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因应能力等,后者指个人的关系网络广度与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功能的程度。社会网络干预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社会支持网络的层次 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人网络工作。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个人网络的分析内容包括:网络的大小,即自我认为周围可以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的数量;关系的基础,即来自6个不同影响范围的愿意提供援助的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它的援助者;网络成员提供资源及运用资源的能力;评估资源和实际提供援助时的愿意程度。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个人网络的工作步骤是先辨认网络的大小、关系基础、能力、资源和愿意程度;然后是对网络成员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成员之间接触的次数、方向性、耐久性和强烈程度等;最后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人将最适合的关系成员连接在一起形成支持网络。 (二)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自助群体网络是指一群有意识地界定会籍、目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又想改变现状的一些群体自发组织一些自助团体。如一些自发的戒酒的团体,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妇女组织的一些团体等等。小组工作网络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存在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将服务的提供者及他们的组织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有多种定义,一般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团体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根据国内外有关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多项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果或结论 (1)老年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其幸福感、生活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这也就是说,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幸福感、生活质量越高。 (2)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取决于社会支持的维度和来源,国外研究表明,代际感情是激励女儿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主要因素,而孝顺义务、合法继承财产和接触频率是激励儿子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重要因素;子女的住所及其与父母的物理距离是影响子女向父母提供支持的关键因素。

(3)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系统尚不平衡: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一个较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且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当遇到困境时会向他人倾诉或求助;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不好且很难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家庭关系较差。 (4)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具有不同影响,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具有最显著的影响:既影响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和夫妻关系,也影响老年人经济支持的来源和助人以及求助行为,没有发现性别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显著影响。 孝道或孝顺是我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部不足两千字的《孝经》则视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受到历代人们之推

崇。子女对老年人的孝顺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王大华等人通过对288名北京等四省市老年人的调查,探讨了老年人孝顺期待的相关因素以及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亲子间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老年人孝顺期待与居住地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城镇老年人孝顺期待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2)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老年人接受子女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物质、服务、情感)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孝顺期待能够显著地预测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

居家养老社会支持

1.2.1 人口老龄化研究综述 人口老龄化最早发生在西方国家。1865 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瑞典于 1895 年也迈入该行列。20 世纪后期,西欧、北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步入?老龄化?国家的队伍。国外人口老龄化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不同的阶段,早期的研究一般是针对老年人口特征的讨论,主要是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对基本理论假设的需要,不同的学者就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这些理论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经过这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实践,西方国家就老龄化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有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第二次时间大战以后,国外就开始了大量的人口老龄化研究,这里主要提一下几篇比较出名的文章。《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经济后果》是联合国在 1956 年出版的,是对以往老龄化研究成果的总结,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不断深入、文献不断丰富。在 1969 年的二十四届联大上,开始在世界领域呼吁各国政府关注老龄化问题。《避免老龄化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是世界银行在 1994 年出版的,相对于 1969 年马耳对人口老龄化在世界范围的呼吁,这是一大进步,这是第一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研究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近年来,国外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实证研究,即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描述多于对老龄化理论的研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我国的学者最先关注老龄化问题的时刻,

视野仅仅局限于老年人本身,并没有认识到老龄化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相关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老龄化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因此,那个时刻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文献居多,但这些文献基本上是静态的研究,缺少动态的比较和规范的理论基础。尽管如此,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我国的学者对老龄化这个问题的研究仍产生了一些学术上的争鸣,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北京大学袁方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单靠哪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各方努力,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相互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不是结构问题,而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是绝对的。中国人民大学乔晓春认为,在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时现实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应该被忽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徐勤认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随社会的发展迟早是要发生的,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强度是由人口转变的速度决定的,所以各历史阶段由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不同也就决定了其老化的强度不同。曲海波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迎来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于学军认为,中国在 21世纪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从宏观上及早制定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战略规划。 1.2.2 家庭养老研究综述

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网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12091627.html, 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网络 作者:缪青 来源:《心理与健康》2004年第01期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保持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的事,它与社会交往系统,或者说社会支持网络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支持网络的建构与整个社会的福利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作为维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范围,而是取决于其质量。即在关键时刻、紧急时刻,老年人最渴望关照、最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是否能从可信赖的人那里获得支持。 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如果他(她)确信,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相信,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她)总是可以得到值得信赖的人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帮助,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其焦虑,就能保证其拥有良好的心理感觉和状态。 因而,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如果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她)能够借助社会支持网络来提供帮助,这显然也是有助于心理健康的。 社会支持网络一般分为非正式的和正式的两种。通常认为,非正式网络包括家庭成员、亲友和近邻;正式的支持网络包括社会组织系统,诸如社区服务、社区互助、社区公共护理、家居护理等等。这既包括志愿者、互助组、社区工作人员,也涉及各种专业人员的介入,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疗、健康专业人员。 中国城市的家庭服务系统,就其功能来说,既有可能牵涉到社区服务,也有可能牵涉到亲戚朋友之类的援助,似乎是一个介于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之间的一种社会支持活动。 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从一个普通社区为老年人开展的服务活动来看看各类社会支持对老龄心理健康的影响。 假设: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雇用了一位家庭服务员,而这位服务员忽然发起了高烧,需要送去住院。这位老人可以有哪些选择呢? 选择1血缘型非正式社会支援网络,即家庭子女和亲戚的帮助。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其不足是如果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和亲戚不在身边生活,事情就会变得比较麻烦了。另外,非正式网络的不足在于它所提供的支持往往难以持久。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性格特征(终审稿)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性 格特征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界定把人的精神、情感、心理活动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这些活动和变化的本身就是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综合性的反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全世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6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开展老年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老年期生理特点 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它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适、烦恼和困境 1.形态的老化?衰老引起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来日无多。离休或退休,必然带来社会角色的改变。进入老年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 2.感觉器官功能下降?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义,出现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执观念。

3.神经运动机能缓慢?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这些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4.记忆减退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事记忆尚好。速记、强记虽然困难,但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 二.老年期心理特点: 1、感知衰退: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 2.记忆衰退: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 3.思维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迟钝。 4.智力变化:受许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影响,智力也不同程度下降。 5、情绪情感变化: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情绪易变而不一定外露,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6、人格行为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

第十八章 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2)

第十八章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 一、人口老龄化 二、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 三、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的重点领域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 1、定义:指的是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 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最终进入老龄社会的趋势和过程。 老龄社会: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就可以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社会。 2、进程: 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39% 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2.78%,数量为1.74亿; 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2015年,我国老年人预计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 2050年,我国老年人预计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 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并向高龄老年型发展。

3、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过程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数量大。 第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快。 第三,人口老龄化显著。 第四,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第五,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1、老龄化时代的老年人问题主要包括 ⑴老年人的经济供养问题 ⑵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 ⑶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问题 ⑷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⑸老年人的权益保护问题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人口老龄化是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人口老龄化影响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第三,人口老龄化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 第四,人口老龄化将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冲击第五,人口老龄化将给医疗保险体制带来重大的冲击 传统养老方式 医保体制

老年人社会需求分析报告

老年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报告 XX街道部分 调查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惠心社会工作事务所 调查日期: 2011年 7 月

目录 开题 (3) 样本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4) 基本情况 (5) A.您的性别是 (5) B.您的年龄: (5) C.您的受教育程度: (6) D. 您离退休前所从事的职业是 (7) E.您的子女数量 (8) F.您入住托老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 (9) G.您入住托老所的费用主要由谁支付 (10) 经济保障需求 (10) H.您现在每月的收入(指靠自己和家人给的钱)大约有: (10) I.您的主要经济来源,由高到低排序:(至多五项) (12) J.您的主要支出有哪些(多选) (14) K.对于北京现行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您享受到了哪些(多选) (14) 健康保障需求 (15) M.如果您没有办理医疗保险,医疗费用主要由谁支付(单选) (15) N.所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能否满足您的需要 (16) O.自己患何种病(可多选) (17) 服务保障需求 (18) P.您选择入住托老所是您自己的决定还是家人的决定 (18) Q.如果可以选择,您最希望哪种养老方式 (18) R. 在托老所您享受到了下列哪些社会服务(多选) (19) S.您品是空闲时候主要的休闲活动 (20) 情感保障需求 (21) T. 您平时与其他老年朋友往来的情况: (21) U.哪些活动需要他人的帮助呢 (22) V.子女常去看望或打电话联系您吗 (23) W.当您有了难处和心事儿,一般找谁说说呢 (24) X. 您认为您目前的生活状态是: (25) Y.您目前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时什么 (26) Z.您对托老所的服务满意吗 (28) 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29) 对老年人生活状态评价的主要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29) 1.托老所的服务水平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响。 (30) 2.与子女的关系的好坏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响。 (31) 3.社会交往情况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响。 (32) 4.性别、年龄、学历、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响。 (33) 总结 (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