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读书现状分析

青少年读书现状分析

青少年读书现状分析
青少年读书现状分析

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分析

刘启营

摘要:本文在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从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向、阅读消费等方面对当今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发现青少年阅读现状总体呈现积极向好态势,但依然存在阅读不足、缺乏正确引导、功利性突出、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突出、公共图书馆配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阅读;现状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文明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健全人格、修身养性的过程,可以影响或能决定一个人的志向、才智、品格、审美情趣,也能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升到民族担当,一个阅读量大的民族,不仅能赢在知识储备上,也拥有更强的思维能力,继而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中流砥柱,其阅读量状况的优劣,不仅涉及个人修养,更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大事。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国均把青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来实施,如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阅读优先”政策,日本《儿童阅读促进法》规定的“儿童阅读年”,台湾提出的“书香满宝岛活动”等,均凸显了政府对阅读的重视。当前,大力倡导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共识,也成为我国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之后再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政府已将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发展的基础性文化教育工作来抓。

在当下,围绕青少年阅读为特定研究目标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对促进青少年的阅读、提升理性思维、涵养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度)等现有文献资料,以文献研究、网络信息收集研究等方式,对当下青少年阅读(非课本知识的阅读)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国内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分析,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阅读方式、倾向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进而为做好青少年阅读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一、当今青少年阅读倾向

依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总体来看,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仅为本,状况堪忧,从满意度看,仅由四分之一的国民满意自己的阅读情况,其中,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本,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1],均较往年有不同程度提高。总体来看,青少年图书阅读状况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国民阅读素养的整体现状。青少年阅读在阅读方式、阅读质量、阅读内容、阅读消费等层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倾向,值得关注。

1.阅读目的:呈现多样化态势,阅读认知与践行未能完全合一

依据《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度)的调查数据,在青少年阅读的主要目的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学习需要”(%)、“满足兴趣爱好”(%)。[2]说明在知识密集化、生活多元化时代,追求生活品位与品质,注重个人素质与修养,已成为青少年共趋性的倾向。而来自《2014年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阅读目的排前三位的为“拓宽知识面、提高修养及能力”(27%),“个人兴趣和爱好”(27%),“喜欢读书”(22%)[3],也间接验证了上述判断。首都报告还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是主动阅读,说明在青少年阅读目的方面,单纯为了学习成绩或学业需要已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以开拓知识面、提高修养及能力、满足兴趣爱好为目的,呈现积极向好的多样化态势。

而在阅读的认知方面,尤其是对于阅读的地位及功能,在调查对象那里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问及“阅读对于您学习、生活的意义”时,绝大多数被访者态度是积极、正面的,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这两个选项总比例达高达到%,反映了青少年对于阅读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认可。[4]但同时调查也显示,在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爱程度方面,选择“喜欢”的初中生大约占34%,高中生大约占28%;选择“一般”的初中生约占41%,高中生约占52%,而大约24%的初中生、19%高中生占选择“不喜欢”课外阅读。[5]可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中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知与行未能统一,究其原因,或许与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有关联。

2.阅读方式: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为超过5成,为%,期刊阅读率约为40%,均较上年有所上升。上涨最快的是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约为58%,较上年的%上升了个百分点。[6]表明,在互联网冲击下,数字阅读虽未取代纸质读物而成为阅读方式的首选,但数字阅读已成为大趋势,值得关注。

与成年国民阅读状况相适应的是,纸质书报杂志依然是青少年主体阅读的方式,以49%的占比例居该项调查首位,稍低于成年国民,这大概与大部分青少年处于学习阶段,客观上无暇或不具备条件运用数字阅读有关。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充斥的今天,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移动终端阅读以合计51%的比例超过纸质阅读[7],这与全国成年公民阅读方式呈现的特点是一致的。数字阅读所具有的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快捷灵活、低廉便宜的成本等特点被生长于数字时代的青少年青睐理所当然。在数字化传播对传统阅读产生巨大冲击的的当下,崇尚新事物的青少年固然没有因为数字化阅读而“冷落”传统的纸质阅读,但可以预言,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推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正处于嬗变过程,数字阅读将更多成为青少年的主体阅读方式。来自天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甚至有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8],亟待关注。

3.阅读方向:呈现通俗性、实用性,诉求多样化

调查显示,青少年在阅读方式、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广泛化、通俗性、实用性特征。通俗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图书,成为青少年普遍选择的对象。数据显示,对于“你喜欢的图书种类”的回答,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文学”(%)、“武侠、玄幻小说”(%)、“心理、励志”(%),皆在

9%以上;排在最后三位的皆在百分之三以下:“政治”(%)、“教育”(%)、“其他”(%)。[9]表现出年轻人阅读的偏向与爱好,反映出青少年阅读的视野和涉猎的广泛性。

而来自北京的一份数据也显示,在青少年阅读方向喜好方面,文学名著以16%的占比位居首位,文学书籍成为青少年课外阅读兴趣中最主要的读物,科普(14%)位居第二位,历史传记、人文社科类(12%)位列第三,[10]通俗性、趣味性特征突出。不过,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专业的教辅作为阅读对象,仍在阅读之列,但位次位居后列,已经开始淡出青少年主动阅读的视野,意味着青少年的阅读以课外为主,并不是仅仅局限在专业教材辅导方面。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综合阅读层面比较广泛,呈多元化特征,青少年的成长已经不是唯教材至上,更多的开始寻求学校学习之外的视野拓展和知识获取。青少年的阅读喜好说明了青少年在课外阅读中诉求的多样化,在阅读质量、阅读深度等方面表现均令人欣喜。

调查还发现,从阅读范围看,大学生阅读专业技能、考试辅导等实用性书籍占%,言情、武侠、侦探、惊悚等小说占%,,娱乐时尚、动漫幽默占15%,经典书籍占19%。[11]究其原因,应该与青少年的年龄段及特殊学习阶段有关,反映了青少年阅读方向因年龄层级不同有所差异。

4.阅读消费:以自行购买为主,借阅与免费阅读状况并存

青少年对图书的消费是一种具有强烈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这种消费是文化消费中较为直接、富有成效的消费方式。调查显示,青少年阅读的(纸质或数字)图书的主要来源中,列于前三位的分别为“自行购买”(%)、“图书馆借阅”(%)、“免费数字阅读”(%),[12]“自行购买”位居首位,说明了在青少年图书阅读的消费需求,其自费的特点表现得相当强烈,而“免费数字阅读”排在第三位,则可以说明在“数字阅读”在青少年中已得以普及。在“阅读”成为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背景下,成本问题则会成为阅读中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对于收入不高或尚无固定收入的青少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每月的阅读支出来看,数据显示,37%的青少年在阅读方面的每月支出为20-40元人民币,40-60 元的青少年占比为19%,[13]说明大部分青少年月平均阅读支出为20元以上。当然,图书购买数量的多少与青少年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关联。

在购买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们阅读的方式虽然仍是以购买纸质书籍为主,但已然悄悄发生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购买电子书籍阅读的学生逐渐增长。[14]青少年选择书籍的途径,有利有弊,传统的“购买书籍”阅读的方式,不仅能保证选择书籍的准确性,而且能够产生触摸感和亲切感,有利于学生阅读方便和深阅读,而电子书以其便捷、费用低的特点吸引了大批青少年,但也存在着碎片式、浅层化阅读等隐忧。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当代青少年阅读状况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尚存一定差距,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阅读依然不足,状况堪忧

尽管我国青少年的人均阅读量、阅读时间逐年上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不足,尤其是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依然不容乐观,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64本,值得期待。据全国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数据显示,约5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15]由于学业压力,在调研中,部分中学生坦言“作

业都没有做完,哪有时间看课外书。”调查显示,在周阅读时间上,阅读总量在3-10 小时的中学生约占35% ,3 小时以下的不足50%,超过1/5 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16]另一份数据则表明,在青少年课外休闲活动中,阅读以14%位列第二,而玩电脑、QQ、手机游戏、发微博、微信等跟电子设备及网络关联的活动合计超过20%[17],令人忧虑。

就家长而言,在升学压力的指挥棒面前,阅读被划分为对考试有用的和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家长并不鼓励孩子阅读所谓“闲书”,认为阅读课外书会挤占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正常学习。这就很难使学生对纯粹阅读(课外阅读)本身产生兴趣。在成绩依然能够决定学生未来的背景下,迫于家长压力,不少学生被动地参加各种才艺学习和辅导班,也客观上占用了青少年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导致了阅读氛围的缺失,致使青少年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缺乏正确引导,功利性突出

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基本是自发的阅读,缺乏学校与家长的充分引导。在阅读的选择上,很多学生常常随大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阅读内容良莠并存,部分学生普遍不愿读名著,热衷于流行的网络文学、言情小说、漫画,甚至色情暴力等作品。这种原生态的、缺乏目的性的阅读不同程度存在。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许多教师自己无暇来阅读名著,何谈引导学生中学生如此,大学生群体也不乐观,从阅读的目的性来看,许多大学生为了积累就业资本,热衷于报考各类证书。调查显示,阅读为了备考的占 %,将近一半,而为了扩大知识面的仅占17%,提高个人内涵及修养的

占 %,也仅为1/3。[18],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和浮躁性,可见一斑,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于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中教育人才机制的不当,作为教育的直接引导者,教师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也难以有精力来正确地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

在功利性面前,一些实体书越来越薄,插图越来越多,文字愈来愈少,内容越来越“浓缩”,表面化越来越强,精神性越来越弱,但却很畅销,而购买经典名著和文史哲类书籍的大学生却日益减少。[19]这种缺乏正确导向的阅读,于青少年个人来说,会危及其智力、品德与人文素养的发展;于社会来说,会导致精神文明和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拥有浓厚阅读氛的菁菁校园本是青少年阅读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然而,现实社会中愈来愈浓的功利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取舍。以大学生为例,在就业压力下,阅读书籍多被被工具书所挤占,多为计算机、英语类辅导书等工具性图书及少量专业图书,缺乏一些“雅智趣”书籍,“学只为用”现象尽显。长此以往,易导致大学生视野狭窄,阅读中思考不足不深,看问题流于表面,难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素养,甚至会导致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令人担忧。

3.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状况堪忧

基于新媒体为基础的数字化阅读作为当下阅读的一种趋势,其增长迅猛并不意外。但因其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现象风靡当下,令学校、专家、家长忧虑。青少年作为一个善于接受新事物、表现时尚的特殊群体逐渐偏向于数字阅读已渐成趋势,青少年的阅读受新媒体(数字读物、网络、手机短信)的影响呈现出碎片化、浅阅读、快餐式阅读的特点。调查显示,同为一本300页的读物,运用数字阅读大约2个月,而纸质阅读则为1年。

[20]

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快速、即时、交互的特点给阅读带来了新的理念与尝试,但

其自身的不足决定了它最终无法取代传统阅读。碎片化阅读可以充分将零碎时间用于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冲淡了青少年深阅读的习惯,易使人养成惰性依赖。当前,青少年阅读习惯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青少年进行浏览式阅读、消遣式阅读,导致难以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进行阅读、选择、取舍,“读而不思”,影响了思考的深刻性。这种较为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缺乏系统性、过于随意化,有可能造成降低阅读品味,减少了深度思考,弱化了思辨。专家认为,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碎片化”阅读影响了青年人的传统阅读兴趣,使读书成为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乐趣。[21]当前,应辩证看待碎片化阅读,对青少年合理引导,鼓励青少年真正的深入式阅读,因为它是碎片化阅读所无法取代的。

4.公共图书馆配置、利用率不高

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无墙的大学”,是人们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播文化、教化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在我国,为未成年人提供阅读阵地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社区图书馆不仅数量少,馆藏文献资源不足,而且功能缺失,导致未成年人既无书可读,也无阅读的理想场所,影响了青少年读书的效果。《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仅为册,其中,人均拥有图书最高的地区(册)与人均拥有图书最低的地区(册)之间,相差达倍。[22]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的不足与配置的不平衡,使公共文化资源应有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受到局限。

针对青少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对于“你所居住的地方有图书馆(室)吗”,回答“有”的人占23.4%,经常去图书馆借阅的仅占%,偶尔去的占64.4%,从未去过的为21.8%。

[23]公共图书馆配置及利用率不高,现状堪忧,公共图书馆数量不足及较低的利用率,致使阅读指导职能缺失,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引导者、提供者角色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客观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阅读积极性与阅读效果。

三、引导与培养

1.建立健全阅读体制,为青少年阅读提供制度保障

青少年阅读事关民族、国家的未来,在最高层次设计方面,政府责无旁贷,欲使青少年阅读发展进入到更高阶段,需要全面系统规划,应尽快建立健全青少年阅读体制,为青少年阅读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尽快颁布实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目前起草工作已基本完成),以法律的形式将阅读稳定下来,这一条例将使得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促进全民阅读(涵盖青少年)的有序进行,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以地方立法来鼓励青少年读书。全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已经颁布实施,该办法规定,对未成年人,要提供阅读分类指导目录,并向老师、监护人提供阅读指导。该办法为保障青少年阅读权益提供了有益参考,值得各地借鉴。[24]二是编制新的《中学生阅读指南》,为中学生阅读提供指导。现有的由多家机构联合编制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分类丰富,书目全面,有一种广博的导向,基本吻合中学生年龄特征,为中学生阅读提供了方向性、引导性,对于提高当今中学生的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但不少专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书单很难介入到中学教育,尤其是当代本土文化作品中,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较少。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李宇明先生认为,指南中来自本土、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目较少,并呼吁专家学者多为中学生、小学生,为大众写书,为青年写书,[25]令人深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应在国家层面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中学生阅读指南》内容,增加传统文化作品,切合中学生实际,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

2.加强引导,注重学生正确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主动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来接收新信息,通过人脑的加工处理获取信息,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新媒体阅读素养的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提升,离不开科学规范的引导。

一是学校层面。学校教育应主动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经典,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领略中外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进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思维能力。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着力于阅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策略性,鼓励进行广泛阅读、科学阅读、纸质阅读,妥善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规划,多进行深度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在形式上,采用学生善于接受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组织图书角、设立“开放式阅读室”、开展读书宣讲活动,保证青少年阅读时间,采取适当激励的方式,鼓励阅读。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层面。针对中学生“没精力”、“无时间”、“功利阅读”等现象,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综合的配套改革体制,改革考试考核制度,把中学生从各种考试的应试压力下解放出来,为中学生阅读提供一片天空。

三是家庭层面。应大力倡导家庭阅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书香社会”需要庭读引导做起。父母应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设立家庭阅读时间,养成孩子固定的阅读习惯,通过共同阅读与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家长以身作则,从家庭引导开始,拓展指导的宽度,循序渐进,力助孩子形成阅读的习惯,带领孩子分享家庭阅读中的人生体验、精神体验和读书乐趣。家长还应注意引导孩子科学合理选择书目,领略经典作品,激发其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浅阅读”为“深阅读”。

3.加强相关研究,落实分级阅读

当前阅读理论缺研,《人民教育》杂志主编傅国亮认为,人的精神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他的阅读史。基于此,阅读理应依据个人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期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进行分级阅读。受年龄结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阅读能力、思维方式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阅读倾向上呈现较大差异成为必然,这是由人的精神发展阶段特征决定的。在我国,分级阅读在理论与实践中仍处于基础探索阶段,分级阅读的理论探索还需更加深入,实践也需要更科学的标准,阅读应为青少年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当前,针对青少年的图书阅读推荐书目常常笼统而概括,而较少根据年龄、生理、心理的具体状况细分的书目。

为确保分级的科学性、客观性,可参照国外经验,将分级阅读交由第三方来做,以确保测量和过程的中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保障教师读者和家长有的放矢,合理选书,避免出版商、作家等环节中出现利益关联,从而保障分级阅读要的公益性,拒绝功利行为。据此,公共图书馆应树立分级阅读的观念,设立明确的分级阅读阅览室,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阅读需求,通过协调整和,加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为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资源。

4.完善图书馆资源及功能,充分

发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文明往往折射出一国的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在美国,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社区图书馆、市图书馆、州图书馆乃至国家图书馆几乎覆盖每一个公民,且基本实现联网,公民可以在自己所在社区的图书馆借阅任意书籍且多为免费,可资借鉴。

一是政府应大力兴建完善图书馆,创造阅读条件的硬件保障,并合理利用庞大的公共资源,使得图书馆不再静止地矗立在原地成为孤零零的建筑,而要“动”起来。比如,可以形成一点多线的图书馆布局,满足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定期举办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读书兴趣;更加主动地走近青少年,发挥实体图书馆的生命力。[26]改善图书馆阅读环境,增强阅读体验,提高青少年阅读的兴趣,可参照北京的“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加入感、视、听、触、味等体验元素,利用自身优势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吸引青少年到图书馆中来,以培养青少年的“图书馆情结”。二是鼓励兴办民办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可通过各种方式,如政策扶持、经费补助,积极兴办支持各类民间社区图书馆、民间读书协会等,营造精神家园,以弥补社区公共图书馆的不足。协调社会组织(NGO)创新形式,有效营造阅读氛围,以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阅读,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优势,助推青少年阅读的发展。

5.志愿者参与,助推农村青少年阅读

前述青少年调研数据信息,大都基于城市青少年状况进行的调研,在广大的农村,青少年阅读状况更不容乐观。在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农村及山区,各类图书馆(室)设施落后,图书匮乏,质量堪忧,开放也不规律,农村青少年阅读荒漠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阅读状况不容乐观。除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图书馆建设外,还可成立通过各种形式招募志愿者,到山区、农村展开青少年阅读志愿服务,参与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组织,进行伴读、助读活动,宣传读书的益处。志愿者活动可在农村青少年中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引导更多的青少年读书、用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加强阅读的网络引导,帮助青少年正确进行网络阅读

数字阅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即时的阅读信息以及更加便捷、交互的阅读方式,因而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尤其是网络阅读。但网络上往往充斥着大量“垃圾读物”,图书内容良莠不齐,需要青少年加以甄别,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而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显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为此,一是积极引导青少年对网上信息的真伪、优劣进行选择,通过过滤、屏蔽网上不良信息,净化网络阅读环境,降低网络负面方面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二是从源头抓起,加强网络监管,对于出版色情、暴力、血腥等不适宜青少年阅读的内容要严格监管,对阅读内容供应层层把关,严格落实。为此,可建立相关组织,如“青少年网络工作部”或“网络青少年宫”,把网络阅读监管落实到具体机构。[27]

刘启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6]息慧娇,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中国出

版网.年5月访问.

[2]4][9][12]数据来源于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度)

[EB/OL].青少年读书网. 2015年5月访问.

[3][7][10][13][17]来源于2014年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EB/OL].

千龙网

2015年5月访问.

[5][14]钟林娟.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研及分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4(4).

[8]万红.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专家:或造成浅读习惯[N].天津日报,

2013年8月28日.

[11][18]金芬燕.大学生阅读:问题、现状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5

(1)

[15]应妮.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出炉[EB/OL].中国新闻

网.李立云.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J].出版参考,2014(15).

[19]含琪,郭思彤.大学生“功利性阅读”现状如何解[EB/OL].新华网,

黄伟等.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研究

[J],2015(2):53

[21]张中江.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N].开封日报,2014年4月

18日.

[22]潘启雯,任志茜.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N].中国出版传媒商

报,2014年4月22日.

[23]张晋平.宁夏回族青少年阅读文化调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5)

[24]郭婷婷.湖北出台地方性规章促进全民阅读[J].读书可获奖励.人民网,

2015年01月13日.

[25]范德洲.中学生阅读指南不该“指难”[EB/OL].中国经济网,年4月

25日.

[26]人民日报微议录:实体图书馆,你该如何存在[N].人民日报,2015年4

月21日.

[27]李菁莹.江西两会:关注青少年网络阅读引导[N].中国青年报,2013年

2月6日.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邮编:266109,刘启营,电话:.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