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

我国从1986年至1991年共发行了四套二十一枚民居邮票,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的不朽智慧结晶。

★老北京四合院

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子,屋内又暗又潮湿,所以不住人,是放杂物的地方。有时正房以北会令辟小院,布置厨、厕、储藏,称后罩房。院子屋顶多以硬山为主,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

80年代,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中,推出了“类四合院”的居住形态模式。“类”的原义是“拟”,在住宅设计中,“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就是当代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朝鲜民居

中国东北部图门江以西的延边是朝鲜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屋顶常为庑殿顶。没有窗子,门的隔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房前均有廊,进屋时把鞋靴脱在廊上,赤脚进屋。室内席地而坐。墙较薄,用大面积火炕来保暖。

(注,屋顶种类:庑殿/四阿、歇山/九脊、悬山(两坡屋顶)、硬山(两坡屋顶,屋面不悬出)、缵尖、单坡、平顶。)

★草原之家

蒙古包是蒙古族固有的居住房屋,它外面是用羊毛毡包在简单的木骨架上,

平面和屋顶都做成圆形。材料都做成装配式的部件,可以随意拆卸和安装,轻便灵活。蒙古包正中置火炉,烟囱伸出包顶,炉四周为坐卧处。墙壁用木条编成类似篱笆墙的围栏。

另外,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些“泥包”,它的建筑外型很像蒙古毡包,它用柳条排编构筑再和泥覆盖,里间打上木地板,架起火炉来,室内十分暖和。在夏季牧场上可以看到不少空无人住的“泥包”,听牧民们说,到了草绿河开主人们重返这儿时,只须将旧包补修一下,就可以居住了。

★晋陕民居

从明代起,许多山西人便外出经商,致富返乡后,便在自己故里纷纷大兴土木。他们不但要合适,而且还要华丽和坚固,以便于防卫。大户人家几乎全是灰砖高砌、居室密集的深宅大院。这类住宅临街大门甚是堂皇,有漂亮的门楼。大门内为雕砌的砖影壁,进入后忽然显出内宅门,庭院布局为二进或三进的四合院。

晋陕民居房屋密度较大,为防风沙与日晒多采用窄天井,且庭院内正房和厢房多有廊,乡间大宅常有一座小方形砖楼供瞭望用,即所谓"看家楼",平时登楼遥望田野的确是很惬意的乐事。屋顶的形式有"人"字顶,在前廊的额枋等处,常有彩画雕刻,富丽可观。

晋陕一带普通人家常有一面坡屋顶,也有一面坡屋顶组成的三合或四合院。屋顶向院内顷斜,包括大门与倒座也用一面坡屋顶向院内排水。这样的建筑群外墙很高,有安全感。由于夯土做成的外墙比较高耸,有时在墙身上都装薄砖两排,增加墙身的强度并防止雨雪侵蚀墙面,同时在外观上可配合上部出檐,增加水平印象,使平坦的墙面发生变化。西北地区的院子,是南北长、东西狭的院子。★西北民居

民居的构造千差万别,各具胜境。广袤的大西北,不乏动人的美景。在六盘山脉东部是苍茫雄浑的陇东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黄土层厚达150米。这里的各民族民居,都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外不见木是指民居的外面都是土墙,而且一般都是覆土平顶,看上去是一个黄土建筑。内不见土是指站在院内向四周看去,都是木结构,朝向院内一面都是木制的门窗,看不到土墙。西北地区的回族民居,常在庭院的拐角处设一个两层楼,其余沿院落周围的房子都是单坡顶,这样,不存在土雨排水干拢邻居的问题。房子一般都是虎抱房,即一种平面为凹形的五开间的房子。两端的开间各为一个占地一间的大炕,中间的三间为起居用,三间的前面是一个短廊,短廊的两头被凹形平面设大炕的房间堵住,大炕间设窗子在廊下。

甘肃定西民居,厚重朴实,与陇东高原的地貌十分和谐。青海东部民居"庄巢"。庄巢民居四面有高原的土筑外墙,里面用木构架承重,黄土作屋面,内有

廊檐。就像当地人一样厚道纯真,倾注对黄土的热爱。

当我们置身于古城老街的时候,纵横有序的街道、井然幽深的里巷、浓郁隽永的瓦屋长檐、引人幽思的深宅小院、绮丽浓郁的过街门楼、规整紧凑的高墙围垣,都会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无尽情思。

★陕北土窑

……

★四川民居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伊宁花园

走在伊宁的街上,首先吸引人的就是巷子两侧有许多很特别的窗子。窗子被木板封着,上面还横插着一根铁棍,窗框上雕琢的花纹却很精美。推开了窗子一侧的高大的木门,里面种满了各种花和树,还有一个浓郁如盖的葡萄架,简直像一座小花园。葱绿之中,能看到一排长长的木房子。房子的地基很高,台阶上面的前廊挺宽,上面铺着整齐的木地板。廊子下面的栏杆上、柱子上和房檐上都有用木头雕琢的花纹或几何图形。屋前的窗子也是双层的,里面一层是玻璃,外面一层是木板窗,像沿街的窗子一样,可以把它封死。客厅通向后房的门边有一个镶在墙壁上的厨子,里面摆放着各种茶具和餐具。穿过客厅,后面还有3个房间,分别为卧房和客房。客房很大,柔和的灯光照在以暗红色为主色调的壁毯、地毯上,使人感到一种静谧、舒适。

★康巴藏居

河谷高原上的康巴地区生活着一些人们,他们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这里有大片的寺院建筑群,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楼台重叠,脊窗栋梁都雕镂彩画得相当精美。普通人家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墙里不用打木桩。往往一排建筑有几十户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

壮观。这儿的民居都带有一个大庭院,院门也修建得高大、结实。

民居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房仓房和厕所外,还布置了专门供奉神佛的经堂。经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占去了一面墙。经堂内还供奉祖上传下来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后留下的吉祥信物。在专门为喇嘛精制的禅床上,铺垫着厚实、华美的毛毯。经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所在,来了贵客,一定先要到此顶礼观瞻,烧几柱高香。在经堂里就连主人也不能坐卧。至于女人,即使是远来的宾客,也绝对不允许在经堂里休息。这种习惯虽然无法使人理解,但康巴妇女却墨守至今,没有任何怨言。

康巴民居中的住室、客厅部分的彩饰装修异彩纷呈,就连横梁、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彩绘雕饰,花花绿绿。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顶部修造得结实、平展,用以晾晒粮食,是很好的大凉台。人站在上面可以环视绿野乡村和远处的雪岭江流。大凉台上设置着牛首造型的香炉,用来燃烧香草、柏树枝叶,以敬奉神佛。这一带的人家也有在院子的墙院上和房顶四角上安放白色石头的习俗,显示出古人白石崇拜的痕迹。听说藏族的民居建筑和相隔万里的美洲印地安人的民居十分相像,就连使用的独木梯都一模一样,这一现象对许多学者始终是个不解之谜。(藏民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天葬)

★丽江古城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唯一城镇。云南未受到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重要的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还记得古城北侧有一个类似小水坝的东西,每晚都会放水洗刷城市。

在去丽江的之前,在云南的昆明、大理了一些时间,这里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一颗印”的民居。(画图式)它的最常见形式是“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厢房东西各两间。正房常为楼房,在轴线(即楼梯)以北,厢房为一层,厢房上层的阁楼为储藏用。

★傣家竹楼

傣家人住竹楼,我早已知道。可见到的竹楼与我想象中的似乎不太一样。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这种方式就是我国传统的干阑式建筑(干阑一词,出自《旧唐书`南蛮传》:山有毒草及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古时是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

傣家竹楼的房间很大。一般正中为客厅和灶房,两侧或后方隔开若干小房间

为卧室。除了新婚之日,傣家人的卧室外人是不能随便进的。所以我也只能看一看老太太的客厅。卧室的排列也有方法的,长辈在里侧,年轻人就靠近楼梯些。★广东民居

传统民居用料简单,多为土木结构,战火的烧焚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房屋很难长时间地保留使用。特别是多雨的广东。广东现存的民居实例中,明代以前的只有潮州许府等几处。广东是华侨最多的一个省份,侨乡遍及全省。侨胞往往保持民族传统,节衣缩食,积累一些金钱,返回家乡置田建屋,耀祖光宗,并求晚年过安定的生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侨乡民居,往往反映出外国建筑的形式或某些构件的影响。

并列式楼房是广东民居之一种。因为土墙壁砌筑的民居经不起频繁的强风劲雨的袭击,多采用联立式,数户一栋,并将房屋高度降低,以增加其强度和抵御力量。

竹筒屋,也称竹竿厝。这是广东城镇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正立面是单开间,而且进深非常大。常常是门厅、厨房、厅堂、起居室、书房、卧室,一栋栋的单开间,中间不断穿插小天井,平面如同竹竿一样瘦长。一个街区,由十几个或更多个竹竿厝并列而成,后在也设门。有的兄弟几个,拥有几个竹竿厝,便在两个院落之间,开一横门贯通,竹筒屋层次重叠,直线到底,有回肠荡气之势。

碉楼是广东另一种富有特色的住宅式形式,仅开平县,目前还保留了一千四百多幛。所存最早的碉楼是开平县赤坎区鹰村的一座三层碉楼一迎龙楼,据县志记载,其历史已逾三百年。碉楼如碉堡一样有牢固的外墙,但又像炮楼一样高耸。一旦有强盗来犯或洪水侵袭,房主可以凭楼固守。

★福建民居

福建属东地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山间盛产木材,松杉樟柏等皆有出产,给当地建筑带来了有利条件。福建民居大量使用悬山的人字屋子顶,挑出深远的悬山看过去轻快灵活。在平面成九十度角的正房与耳房相连接时,屋顶的处理很有特色,很多是用悬山叠落接连(即老鹰头连接)的方式。

坐汽车从福州至厦门,沿途就可觉察到福建民居规模大、变化多、细部精的特色。福建民居更多的保留了宋代曲线屋顶的特点,从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从明间开始,次间、稍间屋檐逐一升起,在屋顶坡度的举折上,每步举高是逐渐升起的,形成凹势圆和的造型。

与全国其他地区传统民成都使用青砖黑瓦不同,闽东地区有相当一部分民居却使用红砖赤瓦。这种现象以泉州为代表。火红的民居表现出明媚鲜艳和欢快酣畅的情感。

★长方形土楼

长方形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西南角与广东毗邻的永定县山区内,在龙岩县也有。土楼的形成与防御有密切关系。客家人是从西晋时期起从黄河流域迁往江西福建广东的。因盗匪为害故聚族而居,集体防御。

长方形土楼有“五凤楼”和普通长方形土楼两种。“五凤楼”一般由“三堂两落”组成,三堂是位于中轴线上逐次升高的的下堂、中堂、主楼,两落是指位于两侧的纵长方形建筑。主楼一般都有三四层以上。

★环形土楼

福建环形土楼分为单元式圆楼和内通廊式圆楼。半月楼是土楼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小村庄都是半月形的聚落布局,由上千间住宅按照这一圈又一圈的约定而成的半月形平面的曲线而定位营造。

单元式圆楼中首推华安县仙都乡大地村的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该楼直径73.4米,外环四层,底层外墙厚达2.5米。全楼分隔为十二单元,各单元之间有防火墙分隔。二宜楼即表现了圆融的观照,又表现了豪宕的意兴。

内通廊式圆楼中,最著名的还是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该楼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直径73米,这是一座罕见的四圈建筑相套的土楼,外环四层,每层设七十二房间,四个公共楼梯。第二圈建筑两层,每层设四十个房间。第三圈建筑一层,设三十二个房间,楼的中心建筑是座祖堂。其形成原因、设计原则和长方形土楼并无区别,而环形土楼在减少日光灼射,抵抗强风袭击方面比长方形土楼更为有利。

圆楼是从土堡演变而来。究竟是闽南人先有圆楼,还是客家人先有圆楼,是前段时间学者们关心的热点。其答案似乎都是说闽南圆楼早于闽西的客家圆楼。原因之一是在客家人经过的地区尚未发现圆楼。在广东北部山区的始兴县也见到了许多接近圆楼的围屋,都是客家人的民居。如果说当地的地方志上没有久远记载的话,那么,陇东渭源县的王韶堡等众多现存土堡遗址,以及甘肃省的武山、陇古、甘谷等县的县志中关于古堡的记载,至少使我们相信,圆楼在古代的中原地区,的确存在过。客家人带入闽西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江南水乡

与凝重的北京四合院相对比的是活泼的江浙民居。这里气候湿润,无严寒酷暑,唯夏季有一段湿热的梅雨季节。在这种良好的自然条件之下,房屋的朝向多南或多东南。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大,防热通风效果好。另外在平面的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作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江浙民居无论是造型还是平面处理,变化繁多,质量普遍很高。

江浙民居以不封闭式为多,平面与立面的处理非常自由灵活。悬山、硬山、

歇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临河建筑,淡雅的水边景色是那么柔和幽静,又隐含微微漂浮意态。多少画家、诗人来此描绘吟颂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景色。

江浙民居棱角笔直,严格精确,无笨拙臃肿、形象粗糙之感。通过视知觉和体验,江浙民居的室内设计往往能激发人的美感。因用途的不同而自然产生了复杂的空间层次,使房间与房间之间相互联系,浑然一体。其序列不仅合乎逻辑、讲究效能,而且在视觉上惹人注目,功能安排极为合理。别具匠心的空间利用,大大丰富了建筑物视觉效果。

江浙民居墙体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住宅的装修、雕刻、家俱等,也有精致优美的风格。建筑特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少数大宅还用彩画,构图灵活,色彩雅致,但与宫廷建筑的彩画迥然不同。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湘西吊脚楼

湘西一带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侗等民族的一切活动也就与这山山水水分不开。他们的房子几乎都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从一侧的木楼梯上至二楼,是住人的地方。这一层将被隔为厅堂、卧室和厨房。厅堂中间留有一个凹槽,是冬天烤火用的;在一面墙壁上也留下了一处约50平方厘米的凹槽,那是个祭坛,用来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楼的第三层主要作卧室:底层则是存放粮食、柑桔和农具、杂物的地方。★留点历史

发展绝对是正确的,但城市与城市是不同的,不能把每个城市都变成深圳。想想看,深圳大概是想学香港,但失败了。这样的超级模仿秀,使许多曾经很漂亮的城市,被夷为平地,高楼大厦争先恐后地出现,像一根根筷子。你高,我比你还高,你清水饰面,我就要玻璃幕墙,那真的都合适吗?我再次重申,我不是《周礼》教育的人,我不是有守旧思想的。只是,原来骑车十分钟的距离,现在坐汽车要一个多小时,这是什么进步?噢,想起一个题外话,元旦期间,北京二

环路面堪塌,形成一个六七十米的鸿沟,这会一个小时也到不了了。当然,我不是建议人们都住在破屋里,不要将来。但是如果从物质上切断了和历史上的联系,如果楼房十来年一拆,那么如何保留历史的痕迹?伦敦,为什么会成为旅游胜地呢,因为人们去那里就是为了看许多年以前人们生活的痕迹。伦敦在发展,但不是废弃旧的。所以,请让中国前进,带着五千年的骄傲前进,不好吗?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

客家建筑特点简介 一、客从何处来 客家先祖曾陷入困境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早在晋元帝时候,对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形成了“客家制度”。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中原遭遇“五胡乱华”。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这股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先后爆发“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际,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其余先民被迫继续南迁。 第四次大迁徙清初到同治年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北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主动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之后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客家人主要集聚地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8000万人[4-7]。其中国内5000万人[5-6],国外有3000万人左右[8]。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 客家侨都——广东惠州 客家古邑——广东河源 客家摇篮——江西赣州 客家首府——福建汀州 客家人占台湾人口18.1%,约419.7万人,最多是新竹县71.6%,其次是苗栗县64.6%是客家人。然后是桃园市39.2%,再来是花莲县31.7%,新竹市是30.1%,之后是屏东县23.7%,台东县是19.9%,台中市是16.4%,台北市是16.4%,南投县为16.0%、新北市为14.1%,高雄市为11.6%,基隆市为10%。在台湾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广东省潮州府的大埔、丰顺、海阳(潮安)、潮阳、揭阳、普宁、惠来、饶平。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陆丰。福建省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福建省漳州府的南靖、平和、诏安、云霄。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中,以「四县腔」腔调最多,然后是「海陆腔」,其次是「大埔腔」、还有「饶平腔」和「诏安腔」。 三、土楼概况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_陈李冬

第18卷第6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2月 V ol 18,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Dec, 2005 收稿日期:2005-05-24 作者简介:陈李冬(1973-),男,浙江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 陈李冬 (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等三方面对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传统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环境,延续文脉,弘扬地域特色,优化生存空间等建议。 关键词:闽西客家土楼建筑;天人合一;聚族而居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2005)06-0048-09 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阿姆”话)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见图1)。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 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 南土楼两大类。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 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 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 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 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 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我们 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 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 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闽西客家土楼的 建筑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汉代的古籍《皇帝宅经》中讲到“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 空间图1 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中国各地的居住建 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 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现将我国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较为著名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大家。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 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 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 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 世纪80 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 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 多平方 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 20年087 月 6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永定土楼旅游现状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全境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14个乡,共有人口46.6万人,全县通行客家话。永定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具有适宜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发展的自然条件。永定县物产、电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特色独具。2000至2005年5年间,永定县旅游景点发展迅速,其中被列入国家“世遗”申报预备清单的“三群三楼”成为福建土楼申报“世遗”的重点。永定土楼是世界级品牌,被称为“人类奇观,中华一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它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之林。永定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自1980年以来,就陆续有许多中外学者,专家来土楼进行考察,研究。1988年,永定县率先进行了土楼旅游开发,多年的努力使永定土楼获得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现在永定土楼旅游已形成了“三群三楼”的格局,包含下洋初溪土楼群、湖坑洪坑土楼群、高头高北土楼群以及衍香楼、振福楼、永康楼。永定的旅游接待能力逐渐加强,具有高、中、低配套服务设施 中国客家文化最早是从闽西开始的,闽西是客家人产生的祖地,闽西之所以称为客家是因为它最早是从中原迁入的,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所以迁入的居民就被称为是“客籍”,又因客家先民遭受了战争的痛苦,他们想聚集集体的力量来抵御战争,因此有了聚族而居的土楼.永定县是一个纯客家县,是著名的“土楼之乡”,无论是土楼的数量,还是结构,或者是历史,都被称为是世界之最。据有关方面统计,永定县现有20000多座客家土楼,30多个种类,其中占地200m2以上,高3层以上的土楼超过80%[1],以方形、圆形、府第式土楼为主,被称为“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 永定土楼在建筑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同时又揉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称为是“天、地、人”三方结合的有力代表。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景区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土楼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土楼之王——承启楼,府第式土楼——福裕楼,袖珍圆楼——如升楼以及天后宫、土楼博物馆等其他特征土楼四十多座[2]。承启楼、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已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承启楼”受到世界各国人们格外的关注,不仅在《中国名胜辞典》中有记载,而且还出现在中国民居系列邮票中,让世人通过它认识了“永定土楼”。湖坑镇也已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楼楼相连,各具特色,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绚丽画卷。 2 客家土楼旅游资源评价 2.1历史悠久 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罕见的科幻式山区建筑,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民居建筑。永定客家土楼可以用“久,独,大,巧,全”等词形容,既其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宏大的规模、精巧的结构、齐全的功能、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是一颗璀灿的明珠,闪耀在东方文明的客家祖地上,同时它也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的特色之一。 客家人最早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至南方的,土楼作为我国独特的乡村民居和建筑奇观,是客家人经过长久的智慧结晶共同保留下来的一种远古的建筑艺术,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当时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客家先民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拌和适量细沙、石灰、糯米、红塘、木条、竹片等,用力夯筑而成,这就是土楼[3]。这些土楼经历了300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仍保存完好。这主要取决于它独特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客家人以群居的方式表现了他们淳朴与和睦的性情,他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造就了客家土楼抗震、防火及冬暖夏凉等独特的功能。土楼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2建筑结构富有特色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这两种材料的来源都不存在破坏耕地的问题,更不会产生大量的

福建客家土楼课讲 教案

1.客家土楼的由来: 根据大量的调查和史料记载,最早的客家土楼萌芽于唐朝晚期南宋初期,明代中叶以前为初级阶段,明末清初以后为成熟阶段,公元17世纪50年代以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鼎盛阶段。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中,当时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2.现状及特点.: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闽西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特点一:源远流长,最古老土楼1300年以上 特点二:模宏大,一座土楼可住数百人 特点三;齐全,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小王国” 永定客家土楼功能齐全,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等多种功能。 特点四:,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永定客家土楼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 三、民俗学功能:1.维系:土楼,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又是族群文化的空间展演,体现了一个客家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宇宙观和意识形态等。在客家文化运动中,作为一种物化的符号标识,客家土楼在客家人的情感认同中逐渐扮演了一个认同符号。.福建土楼和土楼人家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民系文化和闽南福佬民系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高大、宏伟、封闭的外观,表现出突出的防卫性能,其对内开敞,向心围合的布局则是宗族内部高度团结和强大凝聚力的体现。更为可贵的是,时至今日,这种优秀的精神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在延续。2.教化;永定客家土楼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客家人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乐善好施、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崇文重教等等客家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土楼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3防御:有木结构连成整体,与土墙紧密相连;土墙内埋设大量长木条、长竹片作为墙筋,这是土楼具有很强抗震功能的最关键因素。圆楼的整体性、向心力更强,抗震功能也更突出。4审美:姿百态,种类达30多种,规模宏大,与美学密切相关. ,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发表时间:2018-05-28T16:29:42.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吕文杰 [导读]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2001年,潘谷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29];2002年,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30];总体研究方面,1985年,荆其敏编著《传统民居百题》[31];1993年,陈从周编著《中国民居》[32];1994年汪之力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3];1998年,单德启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34]系列;2003年,陆元鼎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35]详细介绍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2004年,孙大章编著的《中国民居研究》[36]从历史、类型、形制、空间、构造、美学、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传统民居形制的因素。艺术美学方面,1988年,书名委员会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37];1992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38];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39];2000年,闫英编著《传统民居艺术史》[40]。②研究建筑与文化的相关著作。1991年-1999年期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系列;1995年,陆元鼎编著《民居史论与文化》[41]。 3-2 研究用新颖的、综合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工具研究民居及聚落,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规划(景观)学方面:1992年,彭一刚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2]开始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为角度研究民居建筑;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编著《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43]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梁雪编著《传统村镇实体环境研究》从景观学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人类社会学方面:1992年,陈志华等编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44]、《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45](1999)从文化视角分析了村落及其社会环境;1997年,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46]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文化意象。同年,雷家宏编著《中国乡里生活》[47];1999年,周若祁等编著《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48]探讨了民俗、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村寨格局形态的影响;同年,业祖润编著《北京古山村—川底下》[49]利用逐层剖析的方法系统地展现个案村落的历史、环境、美学、构造等等特点。生态学方面: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本课题关系密切,下文中将单列综述。 3-3 传统民居的保护。1999年,朱光亚等发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50];2002年,吴晓勤编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 2014-08-27东南中心华元手绘 中国建筑文化由古至今衍生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对比今日的建筑,似乎美感更强,钢筋水泥难免生硬,最美民居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沉。 韩城党家村(陕西)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米脂姜氏庄园(陕西) 姜氏庄园,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东15公里米佳公路沿线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光绪十三年动土,光绪十二年竣工,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 庄园占地40余亩,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井楼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姜氏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中华汉民族建筑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8年,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决定将姜氏庄园作为汉民族建筑典型以1:1比例仿制收入中华民族园。姜氏庄园现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大院(山西)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雕楼类型及艺术特点】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

浅析“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涵,从民居的空间以及建造的空间等角度论述了“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介绍了庭院建筑的优点’并对“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当代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作出分析。 关键词:天人合一民居空间时间 人类“构木为巢”、“掘地为穴”开始了最早的居住文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居住建筑的形态呈现多样化,但众多民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共性体现着人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向往和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贯穿了整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次。在不同的领域,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天人”的最佳合一。笔者认为在民居建筑这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中,无论是房屋的空间、形态、建造时间等方面都体现着古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合一”的追求,即“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很大程度上影o自着民居的发展,增加了各地的民居的共性。 一、“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在原始社会就有所体现。强调天、地、人的关系,按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从道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论述到儒家“天之生物也,使之一体,而夷子二本故也”的感悟,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表明中国各家哲学门派一直在探讨人和天的问题,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天人合一”宇宙观即人们通过对天、地、时、空的认识,从时间和空间上达到天人合而为一的追求。“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与地”,古人很早就开始观星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探索天地合一的途径,指导着人们的日常活动。古人的宇宙观念,即对天地空间和时间的认识,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天地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观念,反映了古人心中的宇宙模式。“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周髀算经》)、“天元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代表了古人对天、地形态的一致认识。 (2)对天地存在方位的认识。古人通过观察 天象并进行想像,形成独具特色的天象文化。《史 记天官书》描述天界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空中帝国, 在空间上,以紫薇垣为中心,四象五宫二十八宿 为主干,其中东宫为青龙,西宫为白虎,南宫为 朱雀,北宫为玄武。紫薇垣为中宫,中宫为北极 星所在“太一常居”之星,即天帝所在,以此宫 为中心四宫围绕(图1)。 图1方位四灵

《福建土楼》阅读答案

福建土楼 ①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②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而且,土楼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永定、南靖是土楼最集中的两个区域,永定现存土楼超过20000座,南靖也有15000多座。土楼的样式,有人们熟知的圆形的(见圆形图),也有方形的(见方形图)、八角形的、吊楼式的&&总共有30多种,令人叹为观止。看过福建土楼,会让人产生土楼归来不看屋的感叹。客家土楼和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的五大民居建筑。 ③福建土楼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见土楼剖面图)。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很强,作为建材干后很牢固;二来古代客家人在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起到拉伸的作用;加上墙体非常厚,普遍达到一米左右,而且,下面厚,向上慢慢减薄,从而墙体重心下移,非常稳固;此外,房屋主体是土木建筑,采用穿斗的方法,更加稳固。一些有钱的人家,在墙体中还混合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和黏土搅拌在一起做墙体,使整个墙体非常坚固。整个建筑又多采取圆形,有助于增强建筑的牢固性。 ④福建土楼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建筑智慧和人居理念。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见左图)。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互相可持续依存,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⑤土楼兼有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它外表宏大,内部亲切,堡垒式威严外观表现出强烈的防卫性,而土楼内部空间则是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并且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采用标准的小开间,使之接近人的尺度,从而让人倍感亲切。这种建筑体系包括对外的防御性、对内适应聚族而居的血缘关联性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⑥作为乡土建筑,客家土楼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体建筑的技术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上,也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在聚族而居的土楼里,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的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⑦土楼的居民们沉浸在申遗成功的喜悦之中。但是,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古人的文化遗产所告知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16.根据第②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土楼归来不看屋’的感叹。(5分) 17.本文运用的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运用该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3分) 1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不包括所有的福建土楼。 B.福建土楼和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等是我国大型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C.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可以使墙体坚固,但并不是建造土楼的必备物质。

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在我国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建筑也是有了很不同的方向。居住建筑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各个方面。经济品味上有的喜欢西方的建筑,欧式的风格,有的喜欢中国风的特色,能弘扬优良传统,传播先进文化。现代的建筑和过去相比实用性更强结构上也更完整,更适合现在的人们居住生活。 我们现代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是每个地方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等因素建筑不同的形态。 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 一、导入 1、猜课文,出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2、思考,身边有哪些传统古建筑?宋代古城墙、古浮桥、客家围屋、祠堂等 二、讲授新课 1、传统建筑的定义 2、建筑的使用功能 居住建筑 如帝王宫殿、官府衙署、贡院、邮铺、驿站、公馆、军营、仓库等。 礼制建筑 坛殿、坛庙、太庙、家庙、陵庙、圣贤庙等。宗教建筑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教堂、清真寺等 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商铺、会馆、旅店、酒楼、作坊、水磨坊、造船厂等。 文化娱乐建筑 官学、书院、观象台、藏书楼、文会馆、戏台、戏场等。 园林与风景建筑 皇家园林、衙署园圃、寺庙园,以及景区景点内的楼、馆、亭、台等。 市政建筑 鼓楼、钟楼、望火楼、路亭、桥梁、养济院、公墓等。标志建筑城垣、城楼、窝铺、串楼、墩台等。 3、四种基本特色 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代表有天坛。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代表有故宫、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代表有各地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代表有苏州园林。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4、主要风格流派 京派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