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3 天气图的判读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3 天气图的判读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3 天气图的判读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3 天气图的判读

课时3天气图的判读

一、天气图

1.概念: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

2.分类: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

3.功能: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地面天气图综合表示了某一时刻地面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给出了雷暴、降水、雾、大风和冰雹等天气所在的位置及其影响的范围。

二、利用天气图分析常见天气现象

1.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判断出不同的天气系统,以及天气系统中的气流状况,并由此判断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

(1)高气压控制区域多为晴朗干燥的天气。

(2)低压控制的区域多为阴雨天气。

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判断风力大小

等压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力较大,风速较大;等压线分布稀疏的地区,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

判断

1.天气图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 √ )

2.通过天气图可判断降水的分布状况,不能判断气温的分布状况。( × )

探究点天气图的判读

下图为2018年某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图中丙地气压值的大小可能在哪个区间?

答案 1 000~1 005 hPa或1 010~1 015 hPa。

2.说出甲、乙两地此时的风向,比较甲、乙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甲为东北风,乙为西南风。乙风力大于甲,因为乙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在图中A、B、C、D四条虚线中,可能形成锋面的是哪些虚线处?

答案C、D。

4.假如虚线C所代表的天气系统以50千米/时的速度向郑州方向移动,试描述郑州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答案阴天(云层增厚)、雨雪,风力加大,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之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天气图的判读

(1)判断常见的气压场

①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等压线闭合的区域,如图中B、D。

②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等压线闭合的区域,如图中A、C。

③高压脊:高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如图中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M。

④低压槽: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如图中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N。

⑤鞍部:两个高气压中心与两个低气压中心之间的区域,如图中E处。

(2)风向的判读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图(单位:hPa):

(3)判断天气

①高气压、高压脊:水平气流从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

②低气压、低压槽:水平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可能有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③鞍部天气不稳定。

(2020·河北承德第一中学期中)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1~3题。

1.此时,哈尔滨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2.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A.气温日较差较大B.云量较大

C.降水较多D.气温较高

3.此时,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是()

A.呼和浩特B.昆明

C.广州D.上海

答案 1.C 2.A 3.B

解析第1题,在水平方向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示等压线数值,此时,哈尔滨的风向是西南风,C对。第2题,甲地是高压中心,乙地是低压中心,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较大,A 对,B、C错。可能是冷高压,气温较低,D错。第3题,低压中心是气旋,控制区多阴雨天气。此时,昆明位于低压中心附近,最有可能出现降水,B对。

(2020·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月考)下图为“某年11月26日02时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hPa)”。读图完成4~5题。

4.此时西安的风向大致为()

A.西南风B.西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5.下图中表示郑州在天气系统过境期间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4.B 5.A

解析第4题,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西安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因此西安此时的风向为西北风,故B项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郑州将经历冷锋过境,气温会降低,选A。

(2020·江西省奉新县月考)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1~2题。

1.若图中五条等压线的数值分别是1 000、1 008、1 016、1 024、1 032,那么等压线②④的气压值分别是()

A.1 024、1 032 B.1 000、1 032

C.1 024、1 008 D.1 008、1 024

2.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

C.东北风D.西南风

答案 1.D 2.B

解析第1题,该图为1月份气压分布图,则北半球冬季亚洲大陆形成高气压,太平洋形成低气压。即⑤为1 032,④为1 024,③为1 016,②为1 008,①为1 000。故选D。第2题,

图示为北半球冬季,东亚盛行西北风。

(2020·重庆期末)等压线是代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分布的一种线。读“重庆某地某时刻的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3~5题。

3.图中甲地风向为()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4.下列关于乙地天气和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晴天下沉气流B.阴天下沉气流

C.晴天上升气流D.阴天上升气流

5.丙地正遭遇较强的天气变化,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位于低压脊,天气变化明显

B.位于高压脊,天气变化明显

C.有气旋存在,天气变化明显

D.有锋面存在,天气变化明显

答案 3.D 4.D 5.D

解析第3题,先画出甲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画出甲地风向为西北风,D正确。第4题,图中乙地气压低于四周,是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D正确。第5题,图中丙地等压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气压值低于两侧,为低压槽,低压槽处有锋面存在,天气变化明显,D正确。

(2020·海南文昌中学月考)下图为“2018年3月9日1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地区受倒春寒天气的影响

B.渤海海域比黄海海域风大浪高

C.日本南部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

D.上海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好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区比③地区云量少

B.②地区比④地区温度低

C.④地区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

D.低压系统中甲强度最强,易形成台风

答案 6.B7.C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北京北侧为一低压槽,应为暖峰,北京位于暖锋的锋后,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故A项错误;渤海海域等压线密集,黄海海域等压线稀疏,说明渤海海域比黄海海域风大浪高,故B项正确;日本南部地区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故C项错误;上海受高压控制,天气晴好,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D项错误。第7题,据图可知,①地区位于冷锋的锋后,会出现大风、阴雨天气,③地区位于暖锋的锋后,天气晴朗,故①地区比③地区云量多,A项错误;②地区位于冷锋的锋前,受暖气团控制,且纬度低,气温较高,④地区位于暖锋的锋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且④地区的纬度较高,故②地区比④地区温度高,B项错误;④地区位于暖锋的锋前,会出现连续性的降水天气,故C 项正确;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

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甲地位于50°N附近温带海洋上,故甲地不易形成台风,D 项错误。

读“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8~9题。

8.左图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

A.1 004或1 006 B.1 006或1 008

C.1 008或1 010 D.1 004或1 008

9.在图示时间内,关于风速变化的叙述,符合图中实际情况的是()

A.珠江口风速明显变大

B.长三角风速变小

C.环渤海风速明显变小

D.台湾岛风速变大

答案8.B9.C

解析第8题,根据等值线判读方法,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相邻等值线的高值或者低值。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大于或小于一个等值距离。A线与1 006和1 008两条等值线相邻,取其交集可得出A可能为1 006或1 008,选B。第9题,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等压线在这段时间内变稀疏,因此风速明显变小,选C;珠江口风速变化不大,长三角风速变大,台湾岛风速变小。

(2020·山西大学附中模拟)某同学登陆中央气象台网站,通过查询相关信息,绘制了“我国2018年10月16日5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0~12题。

10.此时P等压线以内区域出现了阴雨天气,小华标注P等压线的数值应该是()

A.1 010 B.1 015

C.1 012.5 D.1 017.5

11.根据等压线图判断,图中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2.小华绘制好图后,还对图中四地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天()

A.①地和②地同步日落

B.②地与③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C.①地比④地白昼稍长

D.③地比④地正午日影要短

答案10.C11.B12.B

解析第10题,P以内出现阴雨天气,判断为低压中心,P相邻的等压线数值为1 015,图中等压距为2.5,判断P的数值为1 012.5,C正确。第11题,由图可知,②地气压介于1 022.5百帕和1 025百帕之间,气压最高,B正确。第12题,①地和②地经度虽然一样,但两地纬度不一样,②地昼长更短,日落更早,A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出为东南方位,②地与③地日出方位角都为东南方,B正确;①地比④地白昼稍短,C错误;③地比④地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日影更长,D错误。

(2020·温州六校协作体联考)下图为“某时某区域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天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阴雨连绵B.②地风和日丽

C.③地大雪纷飞D.④地北风阵阵

1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和中心气流是()

A.甲逆时针辐合上升B.乙顺时针辐散上升

C.丙逆时针辐合下沉D.丁顺时针辐散下沉

答案13.B14.A

解析第13题,①②地处高压脊,天气晴朗,A错、B对;③地受暖气团影响,不可能大雪纷飞,C错;④地为偏南风,D错。第14题,甲地、丁地为北半球气旋,气流为逆时针、辐合上升,A对、D错;乙地、丙地为北半球反气旋,气流为顺时针、辐散下沉,B、C错。

(2020·新疆乌鲁木齐期末)下图为“某地等压线(单位:百帕)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各地天气可能是阴雨的是()

A.①③⑤⑥B.②④⑥

C.②⑤⑥D.①③④⑥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线表示是脊线B.AB附近可形成冷锋

C.⑥受暖气团控制D.③处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15.C16.B

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①为高压中心,无降水;⑥为低压中心,有上升气流,可能有降雨;②③、④⑤之间存在锋面,②③④⑤⑥位于锋面气旋之中,②⑤位于冷气团一侧,③④位于暖气团一侧,锋面降水一般在冷气团一侧,即②⑤可能有降雨;因此图中可能是阴雨天气的是②⑤⑥,选C。第16题,AB线为低压槽,A错误;AB附近为冷暖气流交汇处,根据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旋转可知,AB锋面由西北向东南移动,为冷锋,B 正确;⑥为低压系统,位于冷暖气团交汇处,C错误;③处气压南高北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风向为西南风,D错误。17.读“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流状况看,乙处是________,水平气流呈______时针方向旋转。

(2)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百帕()

A.59

C.64

(3)丙处与丁处相比,________处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B、C两线,实际存在锋面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气旋逆

(2)A

(3)丙丙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

(4)B B线位于低压槽处,南北两侧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易形成锋面。

解析(1)根据图示等压线可知,乙是北半球的低压中心。从气流状况看,乙处是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2)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地气压范围是1 040~1 045百帕,乙处气压范围是985~990百帕。两处之间的气压差范围是50~60百帕,最大气压差可能为59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新课标 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气候类型图判读技巧

气候类型图判读技巧 一、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气候气温和降水特点 此种图最常见,是气候考查的基础和重点。 1. 从气温曲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南北半球。曲线下凹为南半球,上凸为北半球。如图1,甲气候在南半球,乙气候在北半球。 2. 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和相对高度,能判断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曲线最低和最高处的气温差)。 仅从图2看,气温曲线相对高差(曲线坡度)最大的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次是温带季风气候(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⑨),然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⑦),最小的是热带的气候(从大到小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④、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①)。 3. 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读出全年降水量。如图2,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的气候(除热带沙漠气候外),其次为亚热带的气候,再次为温带的气候,最少的为寒带的气候。变化规律与气温年变化大小相反。

二、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变化及气候类型 图3中12个点分别表示一地12个月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图中可以判读1月、7月(代表冬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其组合情况,由此来判断气候类型。但此图不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气候特点有一定难度。注意:纵横坐标不一定分别表示降水和气温,有时反过来表示。该图1月气温(10~15℃)比7月低,降水比7月多,应属地中海气候。 变式图:图4中的a、b、c三地,12个点代表12个月,则a为地中海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为热带雨林气候。 三、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分配(随月份)

折线图实际是点状图的一种,只不过各月之间用折线连起来。判读方法与判读点状图相同。图5中A、B、C、D分别为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候类型 将气温降水点状图中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该图,或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数值都位于封闭曲线内部。可以根据封闭曲线所占据的温度范围和降水范围判断气候类型。 此种图表示各类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变化规律,图中一条曲线对应一种气候类型。据各曲线的上下或左右最大长度可计算出每类气候气温年较差或降水量变化幅度,据各曲线的上下平均高度或左右平均位置能估计每类气候各月均温和平均降水量,进而能分析各类气候的特点,判断各曲线气候类型和各气候间的关系(如分布和递变规律)。 图6中,据每一曲线的最上端对应的最高温和最下端对应的最低温,计算出的年温差由小到大排列的是:① 12℃、② 15℃、③ 16℃、⑤ 20℃、④ 27℃、⑦ 30℃、⑥ 31℃。 ①最低月气温大于15℃,年降水量在1500~3000 mm以上,可以判断为热带雨林气候。⑦最低月气温在-20℃以下,最高月气温不到10℃,年降水量不足300mm,可以确定为苔原气候。同法可判断出各线气候类型: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沙漠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⑥—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看云识天气公开课教案

宣城市阳光中学教师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李玲玲学科:语文授课地点:七(8)班 课题:《看云识天气》时间:2013.10.20第四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分析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不想学会看云识天气呀?那么同学们快打开书,自由朗读,注意把字的音读准,同时注意下面问题(出示课件),。 听后回答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云与天气的关系? 2、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3、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有何方法?有什么注意事项? 4、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为什么?并作分析 听后回答 三、分析学习云的形状 学生介绍,老师逐个指导。 1、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2、开始识图 下面是各种不同的云图,根据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看一看它们是什么云,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进行识图 四、分析语言

1、同学们本文是一篇科普文,它除了讲知识之外,也不人乏生动的描写语句,你们到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是非常生动,非常的精彩,找出来读读,看看表达效果。 2、本文除了比喻之外,在介绍云的特征和光彩时,还引用了谚语,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轰隆西隆雨” 同学们,你们读过这些谚语之后,有什么感觉: 五、课外延伸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并留意身边的天气现象,写一处观察日记,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上。 板书设计 22、看云识天气 总云招牌天气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分形态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光彩晕、华、虹和霞。 总意义及局限 .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课时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二课看云识天气 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把我们带入一个妙趣横生的多彩世界,引领我们去打开科普之门。 一、基础夯实,积累新知 1.生字识别仪——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它们有时把天空点zhuì()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zhào()得很阴森。 ②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shà()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③乌云mí()漫着天空。 2.标点巧辨别——下列句中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③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说明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③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④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 4.语病大诊疗——找出下列句中语病,并在原句上改正。 ①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有用武之地。 ②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 5.谚语有学问——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中就引用到几则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下面,请你再补写两句与气象有关的谚语。

初一语文组公开课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组公开课教学反思 初一语组公开教学反思 很荣幸可以在学校的教研节上以一个新老师的身份为各位老师们呈现一节公开。不论是从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到最终的堂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到了不少,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甚至是堂提问的形式变化等方面,我都获益匪浅,下面我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前期准备 当我收到通知要开设一节公开时,心里的忐忑不言而喻,作为一个新老师,我觉得半个学期的实践虽然对我意义很大,但依旧有许许多多存在的问题。而本次的新教师展示作为公教研节的一部分,我深知其意义和影响的重大。怀着些许激动、些许紧张的心情我翻开了语书,想在众多中寻找一篇,综合考虑了的难易度,有趣度,堂呈现的多种形式等等多方面,我将目标锁定在了《紫藤萝瀑布》和《月亮上的足迹》这两篇体裁各异的。在大致准备了思路之后,我和老师议论起了这两篇,但最终都被其中的大小问题的呈现所困扰,还是师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说明的话,《看云识天气》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正是这样随口的一提,我们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移到了《看云识天气》这篇。改题就意味着之前的准备都付之一炬,但经师傅的大致提点,我迅速将全部的心血投注到了这篇的准备工作当中去。 熟读,整理思路,制定大致的教案,浏览优秀教案,发现问题,

查漏补缺,直到最后的初步教案的呈现。我知道了信息的获取和思路的整理对一个教师说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反复修改 在教案初步完成之后,我将我的思路清晰地反应到了PPT上,在反复的删减修改之后,我对着PPT将堂的步骤练习了多次,最终觉得相对熟练时,在七(1)班进行试讲,可能是因为对学生的不熟悉和教案本身的一些问题,在这一节的4分钟里,我也自我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导语部分有些冗长,对整篇的层次划分部分的提问有些僵硬,不够流畅,同学们即使在预习的情况之下,也没能顺利地概括出全主要将云划分成哪两个类型。堂中间部分对云的图片的识别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之后的句子赏析这个重点部分有些仓促等等。试讲结束后,我马上着手对各环节内容进行修改,并去找师傅进行探讨和修整,师傅建议我将上赏析的部分进行调整,主要集中在“打比方”这一种说明方法之上,以确保正节的突出重点,并调整了各个板块的顺序,使得整节的环节更加流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教案和上思路。师傅又一次对我进行了指点:第一,导入的语言有些啰嗦;第二,关于“薄云”和“厚云”相关信息的两次表格的重复出现有些呆板,没有新意,师傅建议我把第二次的表格换一种呈现方式,改用第一人称对各种云进行介绍;第三,师傅建议我把朗读这个环节加入其中,因为朗读是语的重要部分。得到老师的指导,我顿生信心,调整过后,满心期待着下午堂的到。 三、堂呈现

第22课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一一分说一一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3、请问今天天空挂的是哪种云,将会有怎样的天气? 4、品味欣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点进行赏析,也可以不用此句式,自己随便说。(学生回答) (1)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 开头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一一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 以识天气。 “有时像一片洁白的羽毛”,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洁白和轻盈。 “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 用比喻,动态的描摹卷云的产生。 “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 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 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的描摹高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好处: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 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拟人: “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 “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 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的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好处:这些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 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 晕,天气就会变坏。 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 将会有大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 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好处: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17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17 看云识天气(教 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17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青岛展茂春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本节课研究重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 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及给我们的启示。 3. 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想成为男子汉吗?生答。老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就觉得是不是有点不妥,女同学要说了,那我们怎么办,与男子汉对应的就是女强人嘛!下面我给大家每人100元钱用1~2分钟时间去挑选要成为男子汉的必需“商品”。然后说说你最先选择什么?依次选择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出示投影:朝阳中学男子汉超市(赶快选购,数量有限) 3.生谈,教师认真倾听,共同交流。 4. 大家几乎挑空了超市里商品,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看一篇文章,一个几岁小孩,他已被女作家王安忆认为是男子汉了,今天我们倒要来看看他真的具备男子汉的条件了吗? 二,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采用跳读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把文中集中刻画小男孩性格特点的语句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说出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生看书老师巡视) 2,师生交流,老师板书:天真幼稚可爱沉着勇敢刚强(老师板书) 三,合作--探究 同学思考一下,我们所概括的小男孩的这些性格特点中都能证明他是男子汉吗?如果不,我们把文章的题目该为《我们家的小男孩》好不好?为什么? 四,体会--感悟 文中作者对待小男孩的言行给我们哪些启发?能用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吗? 五,延伸--拓展 1、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2、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 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目标呈现 1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3)通过精读,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预习热身 3说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 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作积累,并摘记如下。 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课文详细提纲 自主学习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 晕

华 虹 霞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 这一点的? 3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活动探究 1、第一段第一句中 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在文中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 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4 说明文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清楚地介绍知识,请找出文中运用以下说明方法的例子,思考作者运用它们的作用。 提示: (1)分类别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用 5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三、盘点提升 1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例如:1.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日落乌云接,风雨定猛烈。 4.鱼鳞天,不雨风也颠。

等压线图判读与天气图

等压线图判读与天气图(3) 1.当厦门东面海洋上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反气旋时,厦门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 .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 B .盛行上升气流,寒冷多雨 C .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 .吹东南风,湿热多 右图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900 hPa 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回答2-3: 2. 沿上图中XY 方向所作的900 hPa 等压面 剖面图,与上图中四幅等压面剖面图最接近 的是( ) 3.下列关于图中A 、D 两处风向说法 正确的是 ( ) A. A 吹偏北风,D 吹偏南风 B . A 吹偏南风,D 吹偏北风 C. A 、D 均吹偏北风 D. A 、D 均吹偏南风 (2010·郑州联考)如图所示,T 1、T 2、T 3表示等温线,t 0、t 1、t 2表示锋形成过程的三个时刻。读图回答3~4题。 3.锋形成于 A .t 0之前 B .t 0时 C .t 1时 D .t 2时 4.假如T 1>T 2>T 3,则该锋的类型最有可能是 A .暖锋 B .冷锋 C .准静止锋 D .都有可能 下图阴影部分为沿30o N 的部分区域垂直剖面图,平行四边形内 为与该区域对应的6000米高空水平面某时等压线(单位:hpa )分布状况。读图回答第5题。 5.与M 点对应的地面上的点相比,N 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A .气压高 B .气温低 C .降水少 D .光照强 下图中a 、b 、c 、d 四点为甲地气旋过境时的风向。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甲地( ) A .位于北半球 B .位于南半球 C .天气晴朗 D .昼夜温差增大

7.下图与a、甲、b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下图表示500百帕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图中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 据此回答8~10题。 8.与M点同高度相比较,N点气压 A.较高B.较低C.相等D.不确定 9.与N对应的地表点相比较,M点对应的地表点气压较低的原因是 A.地表冷B.地表热C.地势高D.气体上升 10.图中P点的风向可能是 A.东风B.南风C.西风D.北风 下图中a为等温线,b为锋线且向偏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第11~12题。11.对于 图示地区及锋面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b为冷锋B.位于北半球,b为暖锋 C.位于南半球,b为冷锋D.位于南半球,b为暖锋 12.下列对当前天气特征描述正确() A.甲地受锋面影响,气温降低、风力增强 B.乙地受锋面影响,细雨连绵 C.甲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日较差较大 D.乙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 14.图甲是某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图,图乙、图丙是②地区冬、夏季的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比较该气候在①、②两地区分布的异同点及影响因素。(4分) (2)简析②地成为该气候最典型分布地区的原因。(6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 导学案 第17课看云识天气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预兆()一霎时()绫纱()匀称()薄云()日晕()mí漫轻yíng bēng 塌鱼līn 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顷刻冰雹绫纱大雨倾盆 B.棱角点辍留恋层峦叠障 C.崩塌弥漫朦胧霎那间 D.招牌峰峦绸幕姿态万千 3. 选出填入空白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不一会儿,整座云山了,乌云了天空,,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A、朦胧塌崩弥漫霎那间B、模糊崩塌弥漫顷刻间 C、模糊塌崩布满顷刻间D、朦胧崩塌布满霎那间 4. 下面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天上的云,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C、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D、大海中,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综合运用】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28日,中国××局月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今年4月份以来的气温是1961年以来气温最低值,全国平均气温为8.7℃,较常年同期10.0℃偏低1.3℃。除了在西藏、青海西南部、云南、西南地区较常年偏高1℃到4℃之外,其他地区偏低2℃到4℃。大范围来看,今年是1971年以来比较严重的低温年份。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是孤立的:同一时间段,在北半球,美国、欧洲,也都出现暴雪天气。这是气候波动幅度增加的结果,是在现阶段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不能因为这几个月愣就认为全球变暖停止了。 (1)请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加点的“愣”一词在上文中的意思是。 (3)新闻最后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对我们看

《看云识天气》公开课教学设计

23、《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相关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相关课件。 2、预习 (1)、疏通字词。 (2)结合练习一,熟悉课文内容。 (3)、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贴近生活,以农村抢“天东雨”的情形导入,并顺势解题。 同学们,我们大多来自农村,大多数同学都应该有过抢“天东雨”的经历。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夏天晒粮食的时候,一旦天空出现了乌云,变暗了,人们就开始抢收粮食了,有时还抢不赢,粮食还被打湿。)他们是凭什么推测要下雨的?(天空出现了乌云,变暗了。)看来,通过看云可以识别天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板书文题)这里的“看”是“观察”的意思,“识”是“识别”的意思,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通过观察云可以识别天气。究竟怎样看云识天气呢?大家走近课文。 二、听课文范读,疏通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1、听课文范读,自己跟着默读,注意不会的字音。 三、自由速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提示性的问题,把握文章的框架,并顺势理清第一段的结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 Lesson 22 of watching the clouds and recognizing the weather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看云识天气范文(常用版) 2、篇章2:看云识天气样本 3、篇章3:看云识天气模板(通用版) 4、篇章4:看云识天气文档 篇章1:看云识天气范文(常用版)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交流,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 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 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2)第明确: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 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明确: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 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气候资料图的判读

气候统计图的十二大类型和判读方法 一、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气候气温和降水特点  此种图最常见,是气候考查的基础和重点。   1. 从气温曲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南北半球。曲线下凹为南半球,上凸为北半球。如图1,甲气候在南半球,乙气候在北半球。 2. 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和相对高度,能判断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曲线最低和最高处的气温差)。

仅从图2看,气温曲线相对高差(曲线坡度)最大的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次是温带季风气候(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⑨),然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⑦),最小的是热带的气候(从大到小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④、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①)。 3. 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读出全年降水量。如图2,年平均降水 量最多的是热带的气候(除热带沙漠气候外),其次为亚热带的气候,再次为温带的气候,最少的为寒带的气候。变化规律与气温年变化大小相反。   二、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变化及气候类型

图3中12个点分别表示一地12个月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图中可以判读1月、7月(代表冬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其组合情况,由此来判断气候类型。但此图不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气候特点有一定难度。注意:纵横坐标不一定分别表示降水和气温,有时反过来表示。该图1月气温(10~15℃)比7月低,降水比7月多,应属地中海气候。 变式图:图4中的a、b、c三地,12个点代表12个月,则a为地中海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为热带雨林气候。

三、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分配(随月份)

天气系统的判读

专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1、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途中丙天气系 统处于一年中最强盛季节。读图完成下题. (1)甲地的气压可能为() A.1006百帕 B.1002百帕 C.1000百帕 D.998百帕(2)乙地的风向最不可能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北风 (3)丙地 A、受冷锋影响 B、受暖风影响 C、受气旋影响 D、受反气旋影响 (4)该图所示季节() A、意大利罗马温和多雨 B、东北平原冰天雪地 C、华北平原正收割小麦 D、中国东部台风频繁 2、下列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该为() A、a-v-b-d B、b-c-d-a C、c-b-d-a D、d-a-c-b (2)据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A、a-武汉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3、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5、下图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1)由08时到20时,图中()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6、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教你判读气象传真图

教你判读气象传真图 气象传真图(Weather Chart)-01 天气图是在一张特制的底图上填有各地同一时刻的气象观测记录,能够反映一定区域内的天气情况的图。它是用来观察、监视和研究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演变和移动等情况的重要工具。 气象台或气象站经常绘制的天气图有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及各种辅助图。船舶利用气象传真机,可接收到各种天气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制定的《气象传真天气图分析》海船船员适任评估大纲的要求和船上实际工作需要,本篇主要介绍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及各种辅助图的基础知识。 目前气象传真广播的覆盖范围几乎遍及全世界海洋。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传真广播,发布气象报告和天气预报,发送各种天气图、气候图和海况图,为船舶提供气象服务。船上装有气象传真接收机就可以方便而可靠地获得航行海区有关国家发布的气象、海况等传真资料,可以了解更多、更大范围的天气演变过程,掌握航行海区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海洋气象情况,这对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合理选择航线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气象传真广播台概况 气象传真台在欧洲、北美、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多,在印度洋、南半球分布较少,发送距离一般3000公里,如图1.1所示。 图1.1 世界主要气象传真广播台 图1.1中数字代号说明: 1.北京(中国),2.东京(日本),3.桑莱呷(菲律宾),4.关岛(美国), 5.珍珠港、火奴鲁鲁(美国),6.旧金山(美国),7.埃德蒙顿(加拿大), 8.弗罗比欧(加拿大),9.哈利法克斯(加拿大),10.布伦特伍德(美国), 11.诺福克(美国),12.布拉克内尔(英国),13.巴黎(法国), 14.奥芬巴赫(德国),15.奥斯陆(挪威),16.诺尔彻干(瑞典), 17.罗马(意大利),18.罗塔(西班牙),19.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 20.莫斯科(俄罗斯),21.安卡拉(土耳其),22.埃皮斯科比(塞浦路斯), 23.开罗(埃及),24.内罗毕(肯尼亚),25.达喀尔(塞内加尔),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word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课时练 一、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 征兆朦胧圆弧 二、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征兆轻盈匀称弥漫崩塌一霎间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 (一)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卷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2.四个小层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 ⑵ ⑶ ⑷ 3.本段的中心句是: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5.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6.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是本质。 7.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8.文中⑸⑹两句中“一般”和“常”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二)

12种气候统计图判读技巧

气候统计图的十二大类型和判读方法 近年来,气候知识成为高考的主干。气候资料统计资料分析气候特征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综合考查。统计资料除了传统文字、表格和和经典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外,呈现各种变式和相关综合考查:考查气温和降水特点、天气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成因及相关气候应用能力。除了考查基本气温和降水特征以外,如考查气温降水变率、时间变化(如季节)、分布概率、干湿度、雪线变化、自然带分布景观及规律、工农业城镇布局等等。以下仅以气温和降水统计变式图为例分析说明。 一、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气候气温和降水特点 此种图最常见,是气候考查的基础和重点。 1. 从气温曲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南北半球。曲线下凹为南半球,上凸为北半球。如图1,甲气候在南半球,乙气候在北半球。 2. 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和相对高度,能判断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曲线最低和最高处的气温差)。

仅从图2看,气温曲线相对高差(曲线坡度)最大的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次是温带季风气候(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⑨),然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⑦),最小的是热带的气候(从大到小依 次是:热带沙漠气候④、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①)。 3. 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读出全年降水量。如图2,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的气候(除热带沙漠气候外),其次为亚热带的气候,再次为温带的气候,最少的为寒带的气候。变化规律与气温年变化大小相反。 二、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变化及气候类型 图3中12个点分别表示一地12个月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图中可以判读1月、7月(代表冬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其组合情况,由此来判断气候类型。但此图不能形象 直观地反映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气候特点有一定难度。注意:纵横坐标不一定分别 表示降水和气温,有时反过来表示。该图1月气温(10~15℃)比7月低,降水比7月多,应属地中海气候。 变式图:图4中的a、b、c三地,12个点代表12个月,则a为地中海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为热带雨林气候。 三、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分配(随月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