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修订版)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修订版)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修订版)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修订版)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

(试行)

V 1.1修订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国家气象中心

2012.8

目录

1 组成 .................................................................. - 3 -

2 上传文件命名规则....................................................... -

3 -2.1 单站文件命名规则 .................................................................................................... -

4 -

2.2 多站文件命名规则 .................................................................................................... - 4 -

2.3 上传文件参数说明 .................................................................................................... - 5 -

3 上传时间规定 .......................................................... - 6 -3.1 数据上传原则 ............................................................................................................ - 6 -

3.2 数据上传时间规定 .................................................................................................... - 7 -

3.2.1 观测时间界定 ..................................................................................................... - 7 -

3.2.2 上传时间规定 ..................................................................................................... - 7 -

4 上传数据文件的格式与内容............................................... - 8 -4.1 上传数据文件的格式 ................................................................................................ - 8 -

4.1.1 单站文件报文全景样例 ..................................................................................... - 8 -

4.1.2 多站文件报文全景样例 ..................................................................................... - 9 -

4.1.3 符号说明 ........................................................................................................... - 10 -

4.1.4 报文格式规定 ................................................................................................... - 11 -

4.2 上传数据文件的内容 .............................................................................................. - 12 -

4.2.1 作物要素内容 ................................................................................................... - 12 -

4.2.2 土壤水分要素内容 ........................................................................................... - 16 -

4.2.3 自然物候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 - 20 -

4.2.4 畜牧要素数据文件 ........................................................................................... - 21 -

4.2.5 灾害要素数据文件 ........................................................................................... - 24 -

4.2.6 基本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 - 26 -

5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编码表................................................ - 29 -5.1 作物名称编码表 ...................................................................................................... - 29 -5.2 牧草名称编码表 ...................................................................................................... - 30 -5.3 植物动物名称编码表 .............................................................................................. - 33 -

5.4 灾害名称编码表 ...................................................................................................... - 36 -5.5 气象、水文现象编码表 .......................................................................................... - 37 -5.6 作物产量因素编码表 .............................................................................................. - 38 -5.7 作物产量结构编码表 .............................................................................................. - 39 -5.8 田间工作项目编码表 .............................................................................................. - 41 -5.9 作物发育期编码表 .................................................................................................. - 44 -

5.10 物候期编码表 ........................................................................................................ - 46 -

6 版本修改信息 ......................................................... - 48 -6.1 版本V1.1修改内容 ................................................................................................ - 48 -

6.1.1 新增观测项目编码 ........................................................................................... - 48 -

6.1.2 修正编码表的部分项目 ................................................................................... - 48 -

6.1.3 报文结构变化 ................................................................................................... - 48 -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试行)

V 1.1

1 组成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的数据文件是指农业气象观测站(含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过人工观测或仪器自动记录的数据,按一定规则记录形成的实时数据文件,包括作物要素数据文件、土壤水分要素数据文件、自然物候要素数据文件、畜牧要素数据文件、灾害要素数据文件和基本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六大类,其包含的主要内容见表1.1。

表1.1 农业气象观测上传数据文件的组成与内容

2 上传文件命名规则

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含试验站)直接向本省或国家一级上传的文件命名方式,包括单站文件命名和多站文件命名两种规则。上传文件的参数说明详见“2.3节上传文件参数说明”部分。

2.1 单站文件命名规则

单站(即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的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上传文件命名方式为:Z_AGME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PPPP[-CCx].txt

单站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上传文件命名规则见表2.1。

表2.1 单站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上传文件命名规则

2.2 多站文件命名规则

多站(即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通过省级、国家级打包的)的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上传文件命名方式为:

Z_AGME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PPPP.txt

多站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上传文件命名规则见表2.2。

表2.2多站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上传文件命名规则

2.3 上传文件参数说明

单站上传文件(Z_AGME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PPPP[-CCx].txt)和多站上传文件(Z_AGME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PPPP.txt)有关参数说明如下: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AGME: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指示码。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IIiii: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编码为编报台字母代号。

CCCC:编报台字母代号,详见表2.3。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其中,YYYY 为年,4位;MM为月,2位;DD为日,2位;hh为小时,2位;mm为分钟,2位;ss为秒,2位。在年月日时分秒中,若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例如:2007年3月3日19时整,编为20070303190000。

O:气象观测数据指示码。

PPPP: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字母代号,详见表2.4。

CCx:资料更正标识,可选标志,仅在单站资料文件名中使用。对于某测站(由IIiii 指示)已发观测资料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 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PPPP与CCx字段间的分隔符为减号(-);其他字段间的分隔符为下划线(_)。

表2.3 编报台字母代号(CCCC)

表2.4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字母代号(PPPP)

3 上传时间规定

3.1 数据上传原则

(1)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内容包括:作物要素、土壤水分要素、自然物候要素、畜牧要素、灾害要素和基本气象要素数据。

(2)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必须按规定时间将观测、分析后形成的数据上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3)数据通过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传输。

3.2 数据上传时间规定

3.2.1 观测时间界定

农业气象观测的日期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在人工观测方法中,观测时间仅精确到年、月、日,不计小时、分、秒。

周一至周日为一自然周。

3.2.2 上传时间规定

各类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上传时间按表3.1执行。

当日未形成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次日无需上传。

表3.1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文件上传时间规定

4 上传数据文件的格式与内容

4.1 上传数据文件的格式

各类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文件(*.TXT)为顺序数据文件结构,包括报头、正文和全文结束符三部分。

4.1.1 单站文件报文全景样例

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观测方式,w@

段关键字1,m@

要素[1,1],要素[1,2], … ,要素[1,n]@

要素[2,1],要素[2,2], … ,要素[2,n]@

…此处省略多行记录…

要素[m,1],要素[m,2], … ,要素[m,n]@

END_段关键字1@

段关键字2,i@

要素[1,1],要素[1,2], … ,要素[1,j]@

要素[2,1],要素[2,2], … ,要素[2,j]@

…此处省略多行记录…

要素[i,1],要素[i,2], … ,要素[i,j]@

END_段关键字2@

…此处省略多个记录段…

段关键字w,x@

要素[1,1],要素[1,2], … ,要素[1,y]@

要素[2,1],要素[2,2], … ,要素[2,y]@

…此处省略多行记录…

要素[x,1],要素[x,2], … ,要素[x,y]@

END_段关键字w@

=

<全文结束符>NNNN

4.1.2 多站文件报文全景样例

区站号1,纬度1,经度1,观测场拔海高度1,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1,观测方式1,w1@ 段关键字1,m1@

要素[1,1],要素[1,2], … ,要素[1,n1]@

要素[2,1],要素[2,2], … ,要素[2,n1]@

…此处省略多行记录…

要素[m1,1],要素[m1,2], … ,要素[m1,n1]@

END_段关键字1@

…此处省略多个记录段…

段关键字w1,x1@

要素[1,1],要素[1,2], … ,要素[1,y1]@

要素[2,1],要素[2,2], … ,要素[2,y1]@

…此处省略多行记录…

要素[x1,1],要素[x1,2], … ,要素[x1,y1]@

END_段关键字w1@

=

区站号2,纬度2,经度2,观测场拔海高度2,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2,观测方式2,w2@ 段关键字1,m2@

要素[1,1],要素[1,2], … ,要素[1,n2]@

要素[2,1],要素[2,2], … ,要素[2,n2]@

…此处省略多行记录…

要素[m2,1],要素[m2,2], … ,要素[m2,n2]@

END_段关键字1@

…此处省略多个记录段…

段关键字w2,x2@

要素[1,1],要素[1,2], … ,要素[1,y2]@

要素[2,1],要素[2,2], … ,要素[2,y2]@

…此处省略多行记录…

要素[x2,1],要素[x2,2], … ,要素[x2,y2]@

END_段关键字w2@

=

NNNN

4.1.3 符号说明

<@> :半角@符。

<,> :半角逗号,记录项目分割符。

:半角回车符。

:半角换行符。

<=> :半角等号,单站记录结束符。

:连续四个半角N,全部记录结束符。

:字符串END后跟半角下杠,子要素段记录结束符。

说明:

(1)由于本全景样例共有w个记录段,所以<报告头部>的<记录段个数>位置为w。(2)由于第一个记录段中有m条记录,即m个有效记录行,所以在段关键字1后的要素为m;由于第二个记录段中有i条记录,即i个有效记录行,所以在段关键字2后的要素为i; 由于第w个记录段中有x条记录,即x个有效记录行,所以在段关键字w后的要素为x。

4.1.4 报文格式规定

(1)报头规定:第1条记录,记录本站基本信息,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和观测方式共6组,每组用1个半角逗号(,)分隔,以“w@”,共占39个字节。各类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报头”内容相同,各组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见表4.1。

表4.1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报头文件结构

(2)正文规定:各类要素数据文件正文由若干个子要素部分的数据段组成,即每个子要素部分构成一个数据段,由段关键字(代码)、观测数据记录、段关键字结束和所有数据段结束符组成。其结构如下:

段关键字,m@

…(观测数据记录部分)

END_段关键字@

=

数据段的关键字为本类文件要素的要素实名代码(详见 4.2节上传数据文件的内容部

分),占2条记录,关键字占1条,段内记录条数指示码“m”占1条,并以“@”结束记录。

数据段的观测数据记录部分由m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为当天或上一天内观测的若干项目记录,或不同梯度当天或上一天内观测的若干项目记录,项目之间用1个半角逗号(,)分隔,字符型项目用双引号(““)括起,并以回车换行“@”结束该时次的记录;本数据段结束时,由“END_段关键字@”标志,表示该段数据结束;若未形成或没有该数据段的观测数据时,该段不编报。

不同观测对象,如不同的作物、土壤水分观测地段、植物、畜牧等观测对象,但观测要素相同的(段关键字),可实行重复编报方式。

(3)结束符规定:

①记录结束:“@”为每一条记录的结束符。

②单站记录结束:“=”为单站记录的结束符,表示该站的一天观测记录已经结束。

③全文结束:“NNNN”为全文结束符,提示该文件的单站或多站的记录内容已全部结束。(4)其他的规定:

①高位补零:当要素值(除字符型外)不足相应要素位置的位数时,不论观测方式为机器观测还是人工观测,高位均需补0,以达到规定位数。

②负数:当要素值为负数时,编报时以半角减号 (-)开头,半角减号占规定位数的一位。如规定“气温”要素占4字节,单位为0.1℃,那么,当实际气温为-5℃时,编报-050; 当实际气温为+5℃时,对应要素位置编报0050。

③缺测:当某允许缺测的要素为缺测时,以9编发相应位数的值(字符型除外)。如规定“旬平均气温”要素占4字节,单位为0.1℃,那么,当实际气温缺测时,对应要素位置编报9999。

4.2 上传数据文件的内容

4.2.1 作物要素内容

4.2.1.1 作物要素组成

作物要素数据文件正文由7个子要素组成,其关键字与要素实名对照见表4.2。

表4.2 作物要素文件子要素实名与关键字对照

4.2.1.2 作物子要素格式

作物要素的各子要素格式详见表4.3至表4.8。

表4.3 作物生长发育子要素

表4.4干物质与叶面积子要素

表4.5 灌浆速度子要素

表4.6 产量因素子要素

表4.7 产量结构子要素

表4.8 关键农事活动子要素

表4.9 县产量水平子要素

4.2.2 土壤水分要素内容

4.2.2.1 土壤水分要素组成

土壤水分要素数据文件正文由5个子要素组成,其关键字与要素实名对照见表4.10。

表4.10 土壤水分要素文件子要素实名与关键字对照

4.2.2.2 土壤水分要素格式

土壤水分要素的各子要素格式详见表4.11至表4.15。

表4.11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子要素

注:测站启用或更新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时,且仅首次上传本子要素。

表4.12土壤相对湿度子要素

表4.13水分总储存量子要素

表4.14有效水分储存量子要素

表4.15土壤冻结与解冻子要素

《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15年,探测中心编制并下发了《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站功能规格需求书》(气测函〔2015〕202号),以此项工作为基础,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于2016年开始启动作物气象自动观测试点工作,下发气测函[2016]46号文《观测司关于组织开展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建立健全与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规章。 2017年4月17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中明确本标准名称为《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项目于 2018 年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批准立项,项目编号为QX/T-2018-43。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得到了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和法规司的悉心指导,也得到了河南、广西、内蒙古、新疆气象局等业务单位以及河南中原光电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3、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起草组。 2017 年4月,编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制定了实施计划。起草组按计划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分工。收集生态气象观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进行总结,建立了标准编写的初步框架。 (2)组织起草。 2017 年 5 月,根据初步框架,形成了标准草稿。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完成了对标准草稿的修改和完善。尤其对其中涉及的术语与定义、标准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审定。 (3)完成初稿。 2017 年 6 月,标准初稿完成,提交主管机构审核。 (4)标准立项。 2017年 8 月 22 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 2018 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7〕 39 号),确定进行《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以下简称“规范”)编制,项目编号 QX/T-2018-43。 (5)深入调研。 2018 年 9 月至 2019年4 月,起草组开展了国内观测规范沿革、国内外相关标准、相关文献的调研,并进一步归纳总结。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附件4: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一、概述 计量器具检定数据交换接口采用Web service作为数据传输机制,是自包含、自描述(WSDL)、模块化的应用,由省局发布、定位、各技术机构通过web方式调用。接口基于标准的互联网协议,支持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XML。与省局交换的数据都封装成XML格式的文件,传输前以GZIP格式将文件压缩,然后设置BASE64编码,最后在接收端将其解压,解析读取数据。 二、软件准备 JDK1.6,tomcat6.0,Web service相关包以及数据库。三、数据交换示意图 四、服务端接收数据过程 1、用户合法性校验:服务端在接收数据时同样需要进行用户合法性 校验,并返回信息。

2、数据封装:为方便数据传输和解析,客户端通过Web service交 换的数据需要封装成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规范,并严格按照此规范。 3、数据压缩:为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减小传输的数据量,客户端 在传输之前需将数据以GZIP格式进行压缩,并设置BASE64位编码,以便基于HTTP传输。 4、对上传文件进行规范性校验:服务端在接收数据之前,校验客户 端数据是否按照XML规范要求,并按GZIP格式进行压缩,设置BASE64编码,否则返回不合法文件格式。 5、返回结果:服务端进行完校验,解析成功并反馈给业务系统后, 会反馈成功信息给客户端,如不成功则返回不成功。 五、客户端接收数据过程(与服务端接收过程类似。) 六、术语说明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5.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熟悉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 两种情况 (1)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2)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大数据传输和接口实用标准化技术要求规范(212)协议详情Fix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和接口标准技术规FIX 超时重发机制: 请求回应的超时,在一个请求命令发出后在规定的时间未收到回应,认为超时。超时后重发,重发规定次数后仍未收到回应认为通讯不可用,通讯结束。超时时间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超时重发次数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 执行超时 请求方在收到请求回应(或一个分包)后规定时间未收到返回数据或命令执行结果,认为超时,命令执行失败,结束。缺省超时定义表(可扩充): 通讯协议数据结构 所有的通讯包都是由ACSII码字符组成(CRC校验码除外)。 通讯包结构组成:

字段对照表 代码定义 系统编码表(可扩充)(GB/T16706-1996)见《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第一卷第236页

执行结果定义表(可扩充) 请求返回表(可扩充)

附录A: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 CRC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一种数据传输错误检查方法,CRC码两个字节,包含一16位的二进制值。它由传输设备计算后加入到消息中。接收设备重新计算收到消息的CRC,并与接收到的CRC 域中的值比较,如果两值不同,则有误。 CRC是先调入一值是全“1”的16位寄存器,然后调用一过程将消息中连续的8位字节各当前寄存器中的值进行处理。仅每个字符中的8Bit数据对CRC有效,起始位和停止位以及奇偶校验位均无效。 CRC校验字节的生成步骤如下: ①装一个16位寄存器,所有数位均为1。 ②取被校验串的一个字节与16位寄存器的高位字节进行“异或”运算。运算结果放入这个16位寄存器。 ③把这个16寄存器向右移一位。 ④若向右(标记位)移出的数位是1,则生成多项式1010 0000 0000 0001和这个寄存器进行“异或”运算;若向右移出的数位是0,则返回③。 ⑤重复③和④,直至移出8位。 ⑥取被校验串的下一个字节 ⑦重复③~⑥,直至被校验串的所有字节均与16位寄存器进行“异或”运算,并移位8次。 ⑧这个16位寄存器的容即2字节CRC错误校验码。 校验码按照先高字节后低字节的顺序存放。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主要用能单位上传数据接口规范

附件2 武汉市节能智慧管理系统 数据接口规范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年12月

前言 为指导我市各级节能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市发改委组织有关专家,以我国现行相关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市节能智慧管理系统建设、验收和运行管理要求,研究制定了本数据接口规范。 本规范包括主要用能单位上传数据接口标准规范和市区各级系统上传数据接口标准规范两部分,其中两部分包括了接口的标准应用范围、接口的实现、接口的要求、术语和定义和基本原则。 本规范由市发改委负责管理和解释。

目录 1. 主要用能单位上传数据接口规范 (5) 1.1标准应用范围 (5) 1.2术语和定义 (5) 1.3基本原则 (5) 1.4接口实现 (6) 1.4.1数据提供方 (6) 1.4.2数据接收方 (6) 1.4.3接口的实现方式 (7) 1.4.4传输方式 (7) 1.4.5传输协议 (7) 1.4.6传输过程 (7) 1.4.7编码原则 (8) 1.4.8接口的验证方式 (8) 1.4.9使用策略 (9) 1.5接口数据的要求及保障 (9) 2. 区分系统上传数据接口规范 (10) 2.1标准应用范围 (10) 2.2术语和定义 (10) 2.3基本原则 (10) 2.4接口实现 (11)

2.4.1数据提供方 (11) 2.4.2数据接收方 (12) 2.4.3接口的实现方式 (12) 2.4.4传输方式 (12) 2.4.5传输协议 (12) 2.4.6传输过程 (12) 2.4.7编码原则 (13) 2.4.8接口的验证方式 (13) 2.4.9使用策略 (14) 2.5接口数据的要求及保障 (14) 附录1 数据采集器身份认证过程和数据加密 (15) 附录2 数据采集器或子系统和市数据中心通信过程 (16) 附录3 数据传输的XML数据格式 (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自然物候分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自然物候分册目录 拕 憙 第一章自然物候观测总则 憖 ,(, 自然物候观测的概念及其意义 ,(, 物候观测点的选择 ,(, 物候观测对象的选定 ,(, 观测的物候期 ,(, 物候观测时间 ,(, 物候观测的一般规定 表, 物候观测种类 表, 观测的物候期 憙第二章观测的主要物候期及标准憖 ,(,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物候期标准 ,(, 草本植物物候期标准 ,(, 候鸟、昆虫、两栖动物物候期标准 ,(, 气象、水文现象 ,(, 物候分析 附录, 物候观测常见植物、动物图 附录, 自然物候观测记录簿、表格式 第二章观测的物候期及标准 ,(,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物候期及标准

,、芽膨大期 乔木和灌木的芽具有鳞片,芽的鳞片开始分离,侧面显露淡色的线形和角形,果树和浆果树从鳞片之间的空隙可以看出芽的浅色部分时为芽膨大期。裸芽不记芽膨大期。 针叶类如松属顶芽鳞片开裂反卷,出现淡黄褐色的线缝;侧柏鳞片张开,中间露出紫褐色;榆树在鳞片边缘有绒毛出现;刺槐在旧叶痕上突起出现象人字形裂口;槐树褐色带绒毛的隐闭芽露出绿色;栾树芽中出现黄色的毛;枣树冬芽出现新鲜的棕黄色绒毛。这都是芽开始膨大的特征。 花芽和叶芽分别记明其膨大日期。如花芽先膨大即先记花芽膨大日期,后记叶芽膨大日期,如叶芽先膨大,也应先记录。如人力不足可不分别观测,只记芽最先开始膨大日期,但要在日期前注明“花”或“叶”。花芽、叶芽分别观测的记录可记在同一栏内,加以注明。 为了不错过记录这个时期,可以在观察的树芽上涂上小墨点,当出现分离,露出其它颜色即为芽膨大开始。 但是这种方法仅对有较大芽的树木类才可以应用。芽很小或绒毛状鳞片的树木,要观察其芽的膨大开始是比较困难的,宜用放大镜或望远镜观察。绒毛状芽膨大时顶端出现比较透明的银色毛茸。 ,、芽开放期 有鳞片的芽当鳞片裂开,芽的上部现出新鲜颜色的尖端或形成新的苞片而伸长。槐树隐蔽芽,当明显看见长出绿色叶芽;榆树形成新的苞片而伸长;裸芽类带有锈毛的冬芽出现裂缝;刺槐芽裂开后长出绒毛,显出绿色;桃、杏的鳞片裂开,玉兰绒毛状的鳞片裂开见到花蕾顶端,既是花芽开放期,也是花蕾出现期。 如芽膨大期分别记载花芽和叶芽,芽开放期也应分别记载。 ,、展叶期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附录

附录1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气象局2004年10月15日“气发…2004?249号”)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中小尺度天气加密监测站网建设的发展、拓宽气象业务领域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求,拓展我国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资源,促进气象行业各类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共享,加强各类气象观测站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雨量站)、新增项目观测站、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编定。 第三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统一编定,并报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备案。 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和高空观测站的区站号由中国气象局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区站号编定办法统一编定。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并由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本办法编定。 第四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5位代码组成,第一、二位为区号,后三位为站号。 区站号的第一位由拉丁字母的A至Z组成,第二位由阿拉伯数字0至9组成。 站号由3位0至9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统一对各省(区、市)所使用的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进行划分,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所分配到的区号范围内确定本省(区、市)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站号。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在编定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的区站号时,区号的第二位固定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第二位的排序第一的数字。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划分见表一。 第六条各省(区、市)气象局在确定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后须向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报送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 第七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至少在该站投入业务运行2个月以前分别以纸质和电子文档(Excel格式)两种形式报出。 第八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须包括站名、经度、纬度和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无气压传感器的加密站为温度传感器感应部位拔海高度,单雨量站为雨量传感器口缘的拔海高度,其他类型观测站的拔海高度的确定另行规定)。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见表二。 第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土壤水分分册

土壤水分分册 土壤水分分册目录第一章土壤水分测定75 1.1 测定土壤水分的意义75 1.2 土壤湿度测定一般规定75 1.3 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湿度77 1.4 中子仪测定土壤湿度78 1.5 土壤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贮存量的计算80 1.6 其它土壤水分状况工程的测定81 第二章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82 2.1 测定工程82 2.2 测定的基本要求82 2.3 土壤容重的测定83 2.4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85 2.5凋萎湿度的测定86 第三章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的填写87

3.1 农气簿-2-1的填写88 3.2 农气簿-2-2的填写89 3.3 农气簿-2-3的填写90 3.4 农气表-2-1的填写91 3.5 农气表-2-2的填写92 附录1土壤常用参考资料与数据92 附录2微波炉快速测定土壤湿度操作方法95 附录3目测土壤湿度观测方法95 附录4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格式97 第一章土壤水分测定 1.1测定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状况是指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各层中数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其它自然体(大气、生物、岩石等)间的水分交换现象的总称。土壤水分是土壤成分之一,对土壤中气体的含量及运动、固体结构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生产力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土壤水分又是水分平衡组成工程,是植物耗水的主要直接来源,对植物的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经常进行土壤水分状况的测定,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实时服务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土壤湿度测定一般规定 1.2.1观测地段种类 土壤湿度测定设有三种观测地段,除为实时服务外,各有其不同的目的: 1.固定观测地段:为研究土壤水分平衡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所设置的长期固定的周年土壤湿度测定地段。地段对所在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应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置在大气候观测场

数据传输和接口标准技术规范(212)协议Fix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和接口标准技术规范FIX 超时重发机制: 请求回应的超时,在一个请求命令发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回应,认为超时。超时后重发,重发规定次数后仍未收到回应认为通讯不可用,通讯结束。超时时间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超时重发次数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 执行超时 请求方在收到请求回应(或一个分包)后规定时间内未收到返回数据或命令执行结果,认为超时,命令执行失败,结束。缺省超时定义表(可扩充): 所有的通讯包都是由ACSII码字符组成(CRC校验码除外)。 通讯包结构组成:

系统编码表(可扩充)(GB/T16706-1996)见《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第一卷第236页

执行结果定义表(可扩充) 命令列表(可扩充)

附录A: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 CRC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一种数据传输错误检查方法,CRC码两个字节,包含一16位的二进制值。它由传输设备计算后加入到消息中。接收设备重新计算收到消息的CRC,并与接收到的CRC 域中的值比较,如果两值不同,则有误。 CRC是先调入一值是全“1”的16位寄存器,然后调用一过程将消息中连续的8位字节各当前寄存器中的值进行处理。仅每个字符中的8Bit数据对CRC有效,起始位和停止位以及奇偶校验位均无效。 CRC校验字节的生成步骤如下: ①装一个16位寄存器,所有数位均为1。 ②取被校验串的一个字节与16位寄存器的高位字节进行“异或”运算。运算结果放入这个16位寄存器。 ③把这个16寄存器向右移一位。 ④若向右(标记位)移出的数位是1,则生成多项式1010 0000 0000 0001和这个寄存器进行“异或”运算;若向右移出的数位是0,则返回③。 ⑤重复③和④,直至移出8位。 ⑥取被校验串的下一个字节 ⑦重复③~⑥,直至被校验串的所有字节均与16位寄存器进行“异或”运算,并移位8次。 ⑧这个16位寄存器的内容即2字节CRC错误校验码。 校验码按照先高字节后低字节的顺序存放。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环境气象监测仪基本原理

环境气象监测仪基本原理 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威胁这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生态环境,因此在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农业环境气象监测旧版的尤为重要了。利用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助于建立高效、及时、准确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环境气象监测仪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改造升级,现代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必须摆脱过去那种落后的检测方式和面貌,继而应用科技含量更高,监测精度更准、稳定性更好的环境气象监测仪来加强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它可以在野外独立完成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参数的全天候现场精确自动监测,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数据更新,在它的帮助之下,农业工作者可以更加轻松的获取实时、历史气象数据,了解气象的变化情况,实现地面观测与气象资料的有机结合,这样更加有利于完善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实现农业环境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有效保证了各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维护农业原有的生态环境,为开展科学农业生产作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环境气象监测仪的帮助下,作物会生长的更好,产量和品质也会更高,符合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利益,因此受到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一、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工作原理: 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采用GPRS或GSM传输方式,主要适合于长距离之间数据的收发。GPRS通讯方式是采集点采集数据后,通过GPRS或GSM上传网络,用户可利用任意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登陆并查看数据,农业环境监测站稳定可靠,解决了同行业利用移动无线IP传输通讯经常掉线的麻烦。数据稳定可靠无需担心突然断线,通讯费用按流量计费,适用于数据量大的应用模式。 大气压力、光照度、露点、直接辐射、日照、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蒸发、二氧化碳等传感器

传输系统规范

传输系统产品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航空数据传输系统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航空数据传输系统的研制和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014 平衡电压数字接口电路的电气特征 GJB 150.2A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第2部分:低气压(高度)试验 GJB 150.3A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第3部分:高温试验 GJB 150.4A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第4部分:低温试验 GJB 150.5A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第5部分:温度冲击试验 GJB 150.16A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第16部分:振动试验 GJB 150.18A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第18部分:冲击试验 GJB 151A―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 GJB 152A―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GJB 181―86 飞机供电特性及对用电设备的要求 GJB 312―87 飞机维修品质规范 GJB 779―89机载电子设备设计规范 GJB 1405A 装备质量管理术语 GJB 2434A―2004 军用软件产品评价 GJB 2457A―2012 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 GJB 3404―1998 电子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 GJB/Z35―1993 元器件降额准则 GJB/Z112―1999 机载电子设备设计准则 HB6096 SZ―01 数字信息传输系统

《航空数据传输系统技术协议》 3 术语和定义 GJB 145A 、GJB 1405A中确立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INU 惯导 ADC 大气机 RCDU 远程控显 FSU-1A 故障切换装置 ZHK-429-IV 接口转换装置 BMU-1A 总线监控装置 4 一般要求 4.1 物理特性 4.1.1 系统产品由三个控制单元组成。 4.1.2 质量 系统产品的总重量不大于15Kg,每个控制单元重量不大于5kg。 4.1.3 外形尺寸 每个控制单元外形尺寸不大于225 mm×124 mm×194 mm。 4.1.4 标志 产品的所有标志应清晰无误。 4.1.5 外观质量 产品表面不应有碰伤、划痕、锈蚀等明显缺陷,产品涂覆层应均匀,不得有脱落、漆膜龟裂等现象。 4.2 电气特性 4.2.1电源 额定电源:28.5VDC 工作电压范围:25VDC~30VDC。 4.2.2 产品功耗 系统功耗不大于75W,每个控制单元功耗不大于25W。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