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大纲....................... 2 《个案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 10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 19 《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 26 《社会保险》教学大纲 ..................................... 41

《社会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4160803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 社会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应用 (2)英文名: The society scie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ata processor software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 大学本科 2、学时与学分数: 36 学时/2 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解决学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动手能力问题,分别从社会科学 研究的过程、问卷设计,数据的输入和整理、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具体详实的社会科学研究 个案,重点讲解和实际的课内实践相结合,在 EXCEL 和 SPSS 操作层面上如何作研究,在什么情况下 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对该统计作何解释。 4、先行、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衔接《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后续课程。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 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三七开,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包括卷面考试和上机实习考试,各占 50 %。 6、制订本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和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并依据杨世莹编著的《 EXCEL 数据统计与分析范例应用》和丁国盛、李涛编著《SPSS 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 以及风笑天编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资料编撰而成。 五、纲目 第一章 概论 [教学目的] 让学生温习社会科学研究中统计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常见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时数] 1.5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
-2-

1.1 解题 1.2 社会科学研究中统计知识回顾 1.2.1 统计的定义及意义 1.2.2 1.2.3 常见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名词解析
第二章 Excel 和 SPSS 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让学生初步掌握 Excel 和 SPSS 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SPSS 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 2.5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 [教学内容] 2.1 Excel 基础知识 2.1.1 Excel 基本操作 2.1.2 2.1.3 2.1.4 工作表的操作 公式与函数的操作 分类汇总与数据透视表
2.1.5 图形与图表的操作 2.2 SPSS 基础知识 2.2.1SPSS 菜单 2.2.2 工具栏按钮和状态栏 2.2.3SPSS 常用操作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程序和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实现研究数据的采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抽样和数据录入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3.1 研究程序的制订 3.1.1 3.1.2 3.2.1 3.2.2 3.2.3 社会科学研究程序 绘制甘特图 问卷设计步骤 问卷题目的种类 数据的编码
3.2 设计问卷
-3-

3.3 抽样 3.3.1 3.3.2 3.3.3 3.3.4 抽样程序 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样本大小计算
3.4 数据的录入 3.4.1EXCEL 数据录入 3.4.1.1 录入标题区域格式设置 3.4.1.2 录入数据区域格式设置 3.4.1.3 数据录入后的检验 3.4.2SPSS 数据录入 3.4.2.1SPSS 数据格式的定义 3.4.2.2SPSS 获得数据的四种方法 3.4.2.3SPSS 数据转换 3.4.2.4 SPSS 数据管理:聚合、转置、合并和分割。 第四章 频率分布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研究中最基本的统计分析――频率分析,如何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实现频率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VLOOKUP ()函数分组求频率分布、多重反应的频率分析(MULTIPLE RESPONSE:FREQUENCIES)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4.1EXCEL 的频率分布 4.1.1 离散变量频率分布 4.1.1.1 COUNTIF()求频率分布 4.1.1.2 频率分布的输出和编辑 4.1.2 连续变量频率分布 4.1.2.1 COUNTIF()求频率分布 4.1.2.2 FREQUENCY ()和 FREQUENCY ()函数分组求频率分布 4.1.2.3 IF ()求频率分布 4.1.2.4 VLOOKUP ()函数分组求频率分布 4.1.3 “直方图”求频率分布 4.1.4 频率分布的等级 4.1.4.1 排序键功能排序 4.1.4.2RANK ()函数排序 4.2 SPSS 的频率分布 4.2.1 简单频率分析(FREQUENCIES) 4.2.2 多重反应的频率分析(MULTIPLE RESPONSE:FREQUENCIES) 第五章 交叉分析
-4-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研究中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的统计分析――交叉分析, 如何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 实现交叉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卡方分布 CHIDIST()、多重反应的交叉分析(MULTIPLE RESPONSE: CROSSTABS)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5.1EXCEL 的交叉分析 5.1.1 数据透视表作交叉分析 5.1.2 区间分组 5.1.3 卡方分布 CHIDIST() 5.2 SPSS 的交叉分析 5.2.1 简单交叉分析(CROSSTABS) 5.2.2 多重反应的交叉分析(MULTIPLE RESPONSE: CROSSTABS) 第六章 描述统计 [教学目的] 描述统计的各个统计值是推论统计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让学生掌握研究中集中趋势和 离散趋势,并知道如何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实现之。 [教学重点与难点] Excel 求偏斜度 SKEW()、峰值 KURT()、spss 的数据探测(EXPLORE)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6.1 EXCEL 的描述统计 6.1.1 求集中趋势统计值方法 6.1.1.1 平均数(几何平均、加权平均和移动平均) 6.1.1.2 中位数、众数、最大值、最小值 6.1.1.3 偏斜度 SKEW()、峰值 KURT() 6.1.2 求离散趋势统计值方法 6.1.2.1 级差、四分位差、百分点值 6.1.2.2 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 6.1.2.3 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 6.1.3 加载宏求描述统计 6.2 SPSS 的描述统计 6.2.1 数据描述(DESCRIPTIVES) 6.2.2 分组求均值(MEANS) 6.2.3 数据探测(EXPLORE)
-5-

第七章
假设检验
[教学目的] 假设检验是推论统计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前提和原理,并知道如何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实现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单尾和双尾检验、Z 检验、T 检验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7.1 EXCEL 的假设检验 7.1.1 概述 7.1.1.1 种类 7.1.1.2 单尾和双尾检验 7.1.2 Z 检验 7.1.2.1 大样本 7.1.2.2Z 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 7.1.3 T 检验 7.1.3.1 成对样本 T 检验 7.1.3.2 等方差双样本 T 检验 7.1.3.3 异方差双样本 T 检验 7.2 SPSS 的假设检验 7.2.1 正态分布检验 7.2.1.1 单样本的 K-S 检验 7.2.1.2 检验正态分布的图形 7.2.2 均值的 T 检验 7.2.2.1 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7.2.2.2 配对样本 T 检验 第八章 方差分析
[教学目的] 方差分析是使用得较广的统计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知道如何 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实现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单尾和双尾检验、Z 检验、T 检验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8.1 EXCEL 的方差分析 8.1.1F 分布 FDIST()和 F 检验 FTEST() 8.1.2 双样本的方差分析与 F 检验 FTEST()
-6-

8.1.3T 检验与 F 方差检验 FTEST() 8.1.4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8.2 SPSS 的方差分析 8.2.1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8.2.2 单因素随机化区组设计与拉丁方设计的方差分析 8.2.3 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 8.2.4 单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 8.2.5 多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8.2.6 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8.2.7 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九章 相关 [教学目的] 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分析的种类及其使用的前提条件,并知道如何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实现 之。 [教学重点与难点] Excel 的总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spss 的偏相关分析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9.1EXCEL 的相关分析 9.1.1 简单相关系数 CORREL() 9.1.2 加载宏求多组相关系数 9.1.3 总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小样本) 9.1.3.1 ra 检验 9.1.3.2 t 检验 9.1.4 总相关系数的检验(大样本) 9.2 SPSS 的相关分析 9.2.1 相关分析 9.2.2 偏相关分析 第十章 回归 [教学目的] 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 让学生熟练掌握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会归分析 差异,并知道如何通过 Excel 和 SPSS 来实现之。 [教学重点与难点] Excel 的非线性回归、spss 的多重线性回归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动画演示、学生上机操作 [教学内容]
-7-

10.1 EXCEL 的回归分析 10.1.1 添加趋势线求回归 10.1.1.1 线性回归 10.1.1.2 非线性回归 10.1.2 加载宏求回归 10.1.2.1 直线回归 10.1.2.2 复回归 10.1.3 回归函数 LINEST()求回归 10.2 SPSS 的回归分析 10.2.1 一元线性回归 10.2.2 多重线性回归 六、课程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章) 1.概论 2.Excel 和 SPSS 基础知识 3. 统计数据的采集 4. 频率分布 5. 交叉分析 6. 描述统计 7. 假设检验 8. 方差分析 9. 相关 10. 回归 复 合 习 计 讲课学时 1.5 1.5 2 2 1 2 2 2 2 2 0 18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0 1 4 2 2 2 2 2 1 1 1 18 习题课 其它
七、本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实践(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问题教学,实际动画操作演示,兼之上机实习,练习如何利用 EXCELH 和 SPSS 完成社会科 学研究的各种任务,从制作研究进度表到抽样,到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再到研究结果的编辑和撰 写等,从而提高实际研究能力。 [实践(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每个项目的操作要求,完全掌握 EXCLE 的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是数据的采集、频数分 析、差异检验和方差分析;尽量熟悉和掌握 SPSS 的使用技能,主要是方差分析。 [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上机考核,时间速度要求,占 20%;操作程序要求,占 70%;考勤占 10% [分专业、层次不同要求的说明] 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基本要求一致,本科生侧重于 EXCEL,研究生侧重于 SPSS. [设定必修实践(实验)内容(项目)的依据] 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社会工作和劳动社会 保障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社会学专业,在其专业教育目标中除了注重学生对专业概念与理论的 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对社会科学领域进 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能力又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先进的研
-8-

究技术,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社会科学研究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应该很好的掌握,并结合 所学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践(实验)内容(项目)及学时安排]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 (或实践环节基本内容摘要) 实验项目类型 开设性质 实践(实验)环节 时间安排 课内 4 课外安排及说明
演示 验证 综合 设计 必修 选修 开放 √ √
1 研究数据采集实习(制作研究进度 表、抽样、样本大小计算及数据编码 及录入) 2 利用 EXCEL 和 SPSS 进行频数分析和 交叉分析 3 利用 EXCEL 求描述统计值方法(平均 数、中位数、众数、最大值、最小值、 方差) 利用 SPSS 求描述统计值方法:数据 描述(DESCRIPTIVES) 、分组求均值 (MEANS) 、(EXPLORE) 4 利用 EXCEL 作 Z 检验和 T 检验; 利用 SPSS 的正态分布检验实习(独 立样本的 T 检验实习、配对样本的 T 检验实习) 5 利用 EXCEL 作方差分析上机实习(双 样本的方差分析与 F 检验 FTEST()、 T 检验与 F 方差检验 FTEST()) ; 利用 SPSS 作方差分析上机实习 6 利用 EXCEL 和 SPSS 进行相关分析和 回归分析的上机实习 合 计
√ √
√ √
2 2


4


4


2 18
(注:表中“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必修”“选修”和“开放”栏用“√”表示对 、 、 、 、 、 应的选择) 八、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书 教 材 参考书目一 参考书目二 名 作(编、译)者 吴永波 杨世莹编著 中国去年出版社1 2005.1 2006.1 出 版 社 版本 出版时间年月
自编教材 EXCEL 数据统计与分 析范例应用
SPSS 统计教程-从研 丁国盛、李涛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1 究设计到数据分析
-9-

《个案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 (1)个案社会工作 (2)Social Casework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社会发展学系社会工作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1、适用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层次 2、学时与学分数:54学时,3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工作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其他方法的基础,是社会工 作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巧。主要介绍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哲学 基础、理论基础及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原则与专业 关系、基本技术)、个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学后对个案社会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先行、后续课程 先行课程是:《社会心理学》、《伦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后续课程是:《团体 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5、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五、纲目 第一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对个案社会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大致的了解,认识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特点、本质、 历史发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1 个案社会工作的性质 2 3 4 5 6 1 2 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 个案社会工作的对象 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基础 个案社会工作的途径(补充:个案社会工作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一阶段:19世纪——20世纪,个案社会工作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
3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个案社会工作呈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功能 1 本质——助人自助 2 功能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 五、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 10 -

1 2 3 4 5 6
家庭个案社会工作 儿童个案社会工作 学校个案社会工作 医务个案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个案社会工作 矫治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教学目的]一门学科是否具备科学性,应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去论证。因此,有必要对个案 社会工作这一具体学科存在的基础作一哲学的反思。特别应关注个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社会工作价值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 一、社会工作哲学 1 社会工作哲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2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工作价值 1 价值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意义 2 社会工作对人的价值观 三、社会工作伦理 1 2 3 社会工作伦理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 社会工作伦理中存在的道德困惑 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理论模式
第三章
[教学目的] 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的形成表明个案社会工作已把其他学科中的理论与知识, 根据 社会工作的目标,融会贯通为一个独立的、密不可分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功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一、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1 2 理论的意义 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 心理分析理论 2 3 4 5 6 1 2 3 社会系统理论 沟通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人文主义理论 功能学派 心理与社会学派 问题解决学派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 11 -

4
行为修正学派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
第四章
[教学目的]总结我国个案社会工作的经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社会工作专业经验,可以提高我 国的个案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个案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 一、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经验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2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及其特点 二、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1 建国后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 2 3 1 2 3 传统个案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西方个案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化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与体系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以及运行模式
第二部分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建立关系与技巧(专业关系) [教学目的]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专业关系)是个案社会工作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个案 社会工作的一系列原则是达成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必须把握的基本准则。建立关系是个案社会工 作过程的第一步,为了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专业关系;专业原则;专注行为;发问技巧;初层次同理心。 [教学时数] 8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技巧练习、模拟演示(角色扮演)、提问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与专业关系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 1 2 3 专业关系的性质 专业关系的意义 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二)助人者应具备的条件 1 身心成熟 2 3 4 5 6 7 容易接近 有自我分析能力 接纳与支持 真诚的态度 敏锐的观察力 沟通能力
8 丰富的知识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七大原则 1 个别化
- 12 -

2 3 4 5 6 7
接纳 真诚 同感 不批判的态度 自决 保密
二、申请与接案 1 在接案中有三种处理申请的办法 2 3 4 接案时的主要工作 初步收集资料并作出初步的预估 转案
三、建立关系的技巧 (一)辅导关系初建 1 2 3 环境布置 助人者的心理准备 专注行为
(二)辅导员的反应与案主的自我探索(收集资料) 1 发问技巧 2 3 4 5 6 初层次同理心 尊重 真诚 具体 结构 诊断与目标制定
第六章
[教学目的]在了解了案主的问题与情况后须协助当事人超越自己的观点,以一种新的观点去看自己 及问题状况,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案主自我探索后需进行诊断与目标制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诊断的主要内容;高层次同理心;目标设定技术;力场分析法 [教学时数]6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模拟练习、案例分组讨论、提问 一、本阶段的任务与内容 1 2 诊断的定义与内容 协助案主找到明确目标的步骤
二、运用于分析个案的理论 1 费希纳的冰山理论 2 3 4 5 6 1 2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自我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 系统分析理论 家庭图的运用 摘述 高层次同理心
三、辅导技巧
- 13 -

4 5 6
自我流露 面质 目标设定技术
7.力场分析法 第七章 服务提供与治疗
[教学目的] 服务提供与治疗(也称个案介入或处理)是个案工作程序中最主要的一环,是具体加以 实施,协助案主改变其行为、观念等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角色扮演;家庭作业;行为改变技术 [教学时数]6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模拟练习、提问 一、本阶段的任务与内容 1 目的 2 3 1 2 3 4 5 服务与治疗的方式 服务与治疗的内容 角色扮演 行为改变技术 家庭作业 自我契约 赞赏技术
二、辅导技巧
6 再构 三、辅导员的困境与调适 第八章 结案与评估
[教学目的] 结案与评估是个案会工作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评估的内容 [教学时数]2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一、结案 1 结案的时机 2 为顺利结案应做好的工作 二、评估 1 2 评估的作用与方式 评估的内容
第三部分 个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 第九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教学目的] 心理社会治疗法是个案社会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模式, 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常采用的传统 治疗方法,对其他治疗模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治疗的方法与技巧;理论特点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案例分析 一、理论概括
- 14 -

1 2
历史发展 理论来源 (1) 精神分析理论 (2) “人在情景中理论” (3) 社会角色理论 (4) 沟通理论
3 基本假设和原则 二、工作过程 1 2 3 开始接触 心理社会资料收集 诊断 (1) 心理动态诊断 (2) 病因诊断 (3) 分类诊断 三、治疗的方法 1 直接治疗技术 (1) 非反映治疗 (2) 反映治疗 2 间接治疗技术 四、理论特点 1 贡献 2 不足之处 五、案例分析及讨论 第十章 人本治疗法 [教学目的] 人本治疗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对其它治疗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论假设;自我概念;理论的贡献。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 一、理论背景 二、基本概念与假设 1 2 3 人性观 自我实现 自我概念
4 工作目标 三、方法与技巧 1 2 树立正确的工作者角色 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 (1) 真诚或表里如一 (2) 无条件的关怀 (3) 同感 四、理论特点 1 贡献 (1) 注重研究 (2) 易于学习和掌握
- 15 -

(3) 安全性高 (4) 更易于被不同 (5) 文化所接受 2 (6) 强调注重以案主为中心 限制:(1)治疗时间较长 (2)缺乏一些较为直接、指引性的技巧 第十一章 行为治疗法
[教学目的] 行为治疗法是当代社会工作中极有特色的一个学派,是三大主要学派之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论来源;治疗的技巧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 一、理论背景 1 2 历史发展 理论来源 (1) 沃森的古典制约反应理论 (2)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 (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基本概念与假设 1 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 2 人性观 3 基本假设 三、基本方法与技巧 1 2 评估方案 治疗的方法与技巧 (1) 反应性技巧 (2) 操作性技巧 (3) 综合性技巧 3 4 1 2 3 增强物 强化程序 科学的程序 多样化的行为治疗手段 确实有效的治疗效果 联合家庭治疗法
四、理论特点
第十二章
[教学目的] 联合家庭治疗法对解决现今我国家庭问题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评估与诊断;治疗方法;家庭重塑 [教学时数]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分析 一、理论背景 二、理论价值取向 1 对人的基本认识 2 对困难的基本认识
- 16 -

3
对家庭的基本认识
4 对工作者的基本认识 三、评估与诊断 1 2 3 家庭成员的自尊 家庭的沟通形式 家庭规则
4 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 四、治疗的过程与方法 1 2 接触期及方法 转变期及方法 (1) 追溯以往的生活经验 (2) 赋予旧经验以新的解释 (3) 新、旧经验的整合 3 巩固期、评估 五、治疗的介入手段 1 家庭重塑 2 沟通游戏 六、理论特点 1.对困难的独到认识 2.注重对家庭互动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3 4 注重新经验的获得 强调工作者本身的人格力量
六、课程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章) 第一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 第六章 诊断与目标制定 讲课学时 4 4 4 3 3 2 4 4 4 4 48 6 3 3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习题课
第三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理论模式4 第五章 建立关系与技巧(专业关系)8 第七章 服务提供与治疗 第八章 结案与评估 第九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第十章 人本治疗法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合 计 行为治疗法 联合家庭治疗法
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实践教学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掌握了关于个案工作的价值理念、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和 基本的技术技巧的基础上,能够尝试进行个案工作的实务操作。
- 17 -

[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案例演示,练习同理心、发问技巧、立场分析、设定目标、制定 行动计划等练习。并通过个案辅导的录像回放,讨论与总结个案工作的好坏两方面,评估这个助人 的过程对案主是否有效?社会工作者应该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为什么?所运用的理论与技巧的作 用是什么?社会工作者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学到了什么? [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不考核 [分专业、层次不同要求的说明] [设定必修实践内容(项目)的依据]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实务性、操作 性取向的专业,在其专业教育目标中除了注重学生对专业概念与理论的 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要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赖于经验的传递和在直 接服务案主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工作经验和技巧的积累。 [实践内容(项目)及学时安排] 序 号 1 2 实验项目名称 (或实践环节基本内容摘要) 亲子关系互动 大一女生案介入演示 合 计 实验项目类型 开设性质 实践(实验)环节 时间安排
演示 验证 综合 设计 必修 选修 开放 课内 课外安排及说明 √ √ √ √ √ √
(注:表中“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必修”“选修”和“开放”栏用“√”) 、 、 、 、 、 八、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个案工作》许莉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①《个案社会工作》翟进,张曙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个案工作理论与案例》高刘宝慈,区泽光编,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 ③《社会个案工作》廖荣利编,(台北) ④《社会个案工作》黄维宪,曾华源等,五南出版社(台北) ⑤《社会工作个案研究》吕民睿主编,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18 -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职业生涯规划 (2)英文名:Career Development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保障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 2、学时与学分数:48 学时,3 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生存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专 业特征和个人特点,结合社会未来的发展,规划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寻找一个能够发挥个人潜力, 具有发展空间的理想职业。同时掌握作为职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方法和技能。 4、先行、后续课程 社会保障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学等基础课程 5、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 30%,主要指交作业的情况,考试成绩占 70% 五、纲目 第一章 职业与职业分类、职业评价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熟悉职业分类的概念和我国的职业分类方法,理解 职业分层、职业评价及其意义,掌握职业岗位供求关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时数]6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 第一节 职业 一、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职业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职业分类 一、职业分类 二、职业分层 三、职业岗位供求 第三节 职业评价 一、职业声望 二、职业成功 第二章 职业管理与职业发展观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现代职业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及产生背景;分析和把握传统职业管理的特点和 职能;掌握职业发展观的基础理论模型及其内涵;理解职业发展观在职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时数]6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 第一节 职业管理的一般职能 一、职业管理的发展阶段 二、职业管理的含义和职能
- 19 -

第二节 职业发展观 一、职业发展观的产生 二、职业发展观的含义 三、职业发展观的理论模型 四、职业发展观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 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生命周期的划分与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任务;熟悉施恩生物社会生命周期 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理解人生需求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领会职业生涯的含义、生涯周期划分 及其任务;掌握不同学者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施恩生物社会生命周期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人生需求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职业生涯的含义、生涯周期划分及其任务 [教学时数]6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 第一节 生命周期与生涯发展 一、人生与生命周期 二、人生周期及其阶段任务 三、人生价值与人生需求的满足 四、人生需求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职业生涯周期与发展 一、职业生涯的意义 二、职业生涯在人生周期中的地位和意义 三、职业生涯周期及其任务 四、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节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一、金兹伯格职业发展理论 二、萨帕职业发展理论 三、施恩职业生涯系留点理论 第四章 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职业选择的含义、作用于类型;掌握职业选择的原则和影响职业选择的要素; 了解职业选择社会评价的主要方面;掌握决策的性质、步骤和职业选择成功公式;应用职业选择的 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职业选择决策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职业选择的原则和影响职业选择的要素; 决策的性质、 步骤和职业选择成功公式; 职业选择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职业选择决策等 [教学时数] 6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 第一节 职业选择 一、职业选择的含义和作用 二、职业选择要素 三、个人因素与职业因素的吻合 第二节 职业选择方法 一、职业——人匹配 二、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 三、择业动机 四、职业锚定位
- 20 -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和使用工作的规定 (2013-2014学年校政字1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标准,加强课堂教学组织,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所有本科课程都应制定并使用教学大纲。各学院(系)、部(处)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二章大纲制定及修订 第三条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自觉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经所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后,报学院(系)人才培养(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由主管院长签字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条同一门课程若开设多个课堂,原则上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定内容基本统一的教学大纲。若确为教学需要,经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在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不同课堂的任课教师可对大纲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条学院(系)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每隔3-4个学年,应自觉组织研究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并要求对课程教学大纲作相应调整;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每学年均应对相关教师的全部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完善。 第六条体育部和其他教学单位组织开设的相关课程,亦需制定和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经相关领域专家审核通过、主管领导签字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三章大纲基本内容 第七条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编号、学分、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先修课程要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简介和学习要求等。 (二)任课教师及助教(如有配备)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职称、办公时间及地点、办公电话、邮箱地址;助教姓名、联系方式、助教办公(答疑或辅导)时间。 (三)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及掌握程度、教学进度、每节课研究性学习要求(包括课前预习、课程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文本数据分析-教学大纲

《文本数据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193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应用)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分析算法 一、教学目标 文本数据分析是文本分析和挖掘数据的理论和方法,文本数据分析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应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对文本数据分析的价值、意义和基本原理建立清晰和比较全面的认识; 目标2:掌握有关文本数据发掘、处理、建模和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和熟悉文本数据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商业分析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实际案例; 目标3:熟悉文本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文本数据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能够从事某社会和经济领域文本数据分析相关活动的组织、执行和实施。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基于R语言讲授文本数据分析的原理、基本方法及常用软件。主要包括:常用文本挖掘技术及其基本流程;基于R软件详细讲授文本挖掘的主要方法,包括R软件的简介与安装,文本挖掘所需的基本R包,Facebook、微博、Twitter、网页等爬虫技术、数据预处理如断词、字词处理、语料库建立等,资料分析如关联分析、集群分析、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基于MS SQLSever 讲授文本挖掘的实现技术,包括数据预处理技术,文本数据的导入、建立字词与词向量、建立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MS SQL Sever讲授常用的文本数据挖掘方法,并进行图表分析;最后通过舆情分析、文献挖掘等案例进行实战练习。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实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重点强调案例教学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借助R 语言开发环境软件进行上机操作和实战练习。 (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要求学生在实验环节掌握文本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思路及相关领域的实战应用。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基于课堂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扩展实践练习,进一步熟悉文本数据分析流程和技术方法,加强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练习。 (四)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文本数据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应用方向的学生,学习和掌握文本数据分析相关知识、方法和技术,不仅是大数据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各个领域海量数据管理的必需技术和能力,符合该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XMU Undergraduate Course Syllabus Course name Differential Geometry Course code Category code MATH Programme Semester Semester 1, Year 3 Course type □Basic Common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Disciplinary General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Other Teaching Processes Course focus Lecture □Experiment □Skill-training □Practical Credit Others Practical Total hours Total learning 3 0 0 0 64 64 0 learning Lecture Tutorial Experiment Prerequisites Mathematical Analysis, Linear Algebra, Elementary Geometry,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Course description 2. Learning goals This course is one of geometry courses facing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curves and surfaces in Euclidean 3- spaces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general manifolds. This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classical one.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local theo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frames and fundamental theorem for curves and surfaces, intrinsic geometry of surfaces. The method for this courses is based on calculus. 3.Teaching approache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at i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in three-dimensional Euclidean space, and use this to solve some geometric problems. Train the students their capability of geometric and graphic imagination,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Meanwhile let the students feel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modern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Lectures, Exercise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exercising; Mainly blackboard-based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as supplement. hours=L+T+E+P+O Tick a box Tick a box Filled out by department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数据分析与处理 3.课程英文名称: 4.课程类型:CC 5.授课对象:电子商务本科 6.开课单位: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 7.教学时间安排:第2学期 8.先修课程:信息技术基础 9.并行课程: 10.后修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动态网站设计基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综合实训 11.学时安排: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总体概括 既要能够掌握EXCEL的整体概念和基本操作步骤,又要掌握EXCEL在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2.教学目标列表

(二)课程培养能力体系

(三)课程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映射表 见附件《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对应mapping图》。 (四)教学任务 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内容完整,实验步骤正确,实验结论真实、准确,优秀学生能总结出系统的实验注意事项。 作业:作业内容正确,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有力,优秀学生能够提出鲜明的个人观点,同一问题能够给出简洁明了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各单元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数据的输入与编辑(2学时(讲课)+2学时课堂练习= 4课时) 教学内容: 1、数据输入的一般操作 2、特殊数据的快捷输入 3、有规律数据的序列输入法 4、设置有效性对输入数据审核 5、下拉式列表选择输入的设计 6、数据的编辑操作 教学重难点: 1、设置有效性对输入数据审核 2、下拉式列表选择输入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Excel基本的概念 2、掌握单元格及单元格区域简单数据的输入 3、掌握下拉式列表选择输入的设计 第二部分单元格数据的格式设置(1(讲课)+1(课堂练习)= 4课时) 教学内容: 1、单元格格式的一般设置 2、各种内置数字格式的使用 3、自定义数字格式的应用 4、条件格式化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自定义数字格式的应用

PowerBI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教学大纲

《Power BI数据分析基础教程》教学大纲 学时:32 代码: 适用专业:计算机及应用相关专业 制定: 审核: 批准: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数据分析是普通大中专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上,对数据分析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在系统理解和掌握Power BI数据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有设计和开发数据分析报表的基本能力。 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Power BI数据分析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课程,动手完成实际数据分析和报表设计。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教学以Power BI数据分析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Power BI数据分析报表设计的本原理和方法。 2.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使用在计算机上练习理论课程中学到的Power BI数据分析技巧和方法。 三、课程的内容 第1章初识Power BI 掌握Power BI Desktop安装方法,了解Power BI Desktop的界面,学会使用Power BI文档。 第2章获取数据 了解数据连接模式,掌握连接到文件、数据库以及Web数据。 第3章查询编辑器 了解查询编辑器,掌握基础查询操作、数据转换、添加列、追加查询以及合并查询。 第4章数据分析表达式

了解DAX基础,掌握DAX函数。 第5章数据视图和管理关系 掌握数据视图的基本操作,掌握关系的管理操作。 第6章报表 掌握报表基本操作、视觉对象基本操作、钻取、数据分组、使用视觉对象数据以及报表主题。 第7章可视化效果 学会使用简单对象和内置视觉对象 第8章 Power BI服务 学会注册Power BI服务、在Desktop中使用Power BI服务以及在移动设备中使用Power BI,掌握Power BI服务中的报表操作以及仪表板 第9章社科研究数据分析 掌握获取社科研究数据和社科研究数据分析 四、理论和实验课时分配表 五、考核办法 1.考试采用统一命题,包括笔试和上机考试,考试时间分别为120分钟。课程成绩=(笔试成绩+上机考试成绩)/2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大纲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编写规范 一、基本要求 1、教学大纲应有利于指导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成为教材选用及编写、课堂教学、学生学业检查和成绩评定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2、教学大纲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为目标,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培养的能力、具备的素质为主线,科学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搭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度。避免局限于一本教材或参考书进行编写。其中,有国家指导意见的课程,应在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定位进行编写。 3、各教学单位应组织各教研室或课程教学团队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大纲修订的要求及本审定意见,研讨课程教学内容,达成共识,并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编写。 4、教学大纲的语言应简明扼要,教学内容的层次及逻辑顺序清楚,重点明确,难点准确,学时分配合理;如对教学方式方法有建议,可进行总体阐述或在各部分中阐述。 5、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符合统一规范。字体、字号规格统一。文本表述要简明扼要、科学规范、层次清楚,杜绝错别字。正式文稿应删除课程不需要的多余栏目(即该大纲未涉及或无内容的栏目)。 二、理论(含实验)课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 1、基本信息 应准确、完整的填写课程的各项信息,并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 (1)中文名称、课程编码:必须与“教务系统”中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匹配,且相互统一。 (2)英文名称:按照国际标准,科学、规范、准确翻译中文课程名。 (3)开课学院:教学单位全称。未纳入学院的教研室则填写教研室名。 (4)属性:选择填写“理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一。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为“理论”类课程,以实验授课为主的课程为“实验”类课程。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030742003《数据分析与建模》教学大纲

《数据分析与建模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0742003 课程英文名称:Data Analysis and Modeling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0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1.9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数据分析与建模是一门综合运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手段对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军事工程等各种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应用数学。它系统地介绍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和建模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与实例,为学生今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时间打下必不可缺的专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技巧。 2.学会正确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能够根据各种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数学模型的求解、分析、检验与评价。 4.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学生应掌握与建模相关的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无约束最优化、微分方程、最短路问题、数据统计描述与分析、回归分析、计算机模拟以及插值与拟合等建模与求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基本技能: 掌握一定的解决实际建模问题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相关软件并具备相关的编程计算技能,掌握撰写数据分析与建模论文或报告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各种媒体获取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教学实施: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学时,后面的课时分配可供参考;可自行安排讲授的章节顺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应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1》、《高等数学2》、《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等课程之后学习《数据分析与建模》。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对于学生完成的习题要检查改错。对每种建模方法,要让学生上机实践并给予指导,使学生确切掌握要领,付诸应用。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可以采用MATLAB、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课堂教学大纲.doc

《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课程名称: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 开课单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课程编号:N03050703 总学时:40 学分:2.5 适用专业:信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是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教育课。本课程主要学习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相应的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平台框架。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了解Hadoop 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掌握HDFS和MapReduce技术。了解HBase、Hive、Zookeeper、Avro、Pig等相关大数据技术,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构建相应的云计算平台。教学应当结合实际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大数据技术发展现状,促进大数据相关教学改革。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大数据与云计算概况 1、了解大数据概念 2、了解大数据的产生、应用和作用 3、了解云计算技术的概述 4、了解云计算的特点及技术分类 5、了解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理解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2、掌握大数据的关键技术 3、理解大数据的处理工具 4、了解大数据面临的挑战 5、理解云计算及关系型数据库 第三章 Hadoop 1、了解Hadoop概述 2、了解Hadoop发展简史 3、理解Hadoop的功能与作用

4、了解Hadoop的优缺点 5、了解Hadoop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6、掌握Hadoop项目及其结构 7、掌握Hadoop的体系结构 8、掌握HDFS的体系结构 第四章 MaReduce 1、理解分布式并行编程 2、理解MapReduce模型概述 3、掌握Map和Reduce函数 4、掌握MapReduce工作流程 5、掌握并行计算的实现 6、掌握新的MapReduce框架:Yarn 7、理解新旧Hadoop MapReduce框架的对比 第五章 HDFS 1、理解HDFS的假设与目标 2、理解HDFS的相关概念 3、掌握HDFS体系结构 4、掌握HDFS命名空间 5、掌握HDFS存储原理 6、掌握通讯协议 7、理解数据错误和异常 8、理解从HDFS看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设计需求第六章 Zookeeper 1、了解Zookeeper简介 2、掌握Zookeeper的工作原理 3、理解Zookeeper的数据模型 第七章 HBase海量实时处理实战技巧 1、理解HBase简介和架构 2、掌握HBase核心知识点 3、掌握HBase高级应用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 Experiments of Principle in Resistance of Plant Disease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程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4)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7(验证实验 5 个;综合实验 1 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个)(选修4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是以植物抗病性机制,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及其变异,植物抗病性遗传和变异,植物抗病性鉴定为方要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植物体的各种抗病因子在抗病中所起的作用,结合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植物抗病性的原理。 实验课程的特点,发展现状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掌握重要植物本身结构与形态特征、植物本身含有的物理化学物质、病原菌的变异、品种间的不同抗病性等与抗病相关的因素在实际中是如何作用的,为将来如何控制病害,更好的进行病害防治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植物病理知识、实验技能和植物抗病性的理论知识支持。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一)教科书 1.植物免疫学李振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指导》李永刚主编东北农业大学统编教材2004年(二)参考书 1、《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五、考核办法 本实验采用百分制考核,其中实验操作中表现及出勤占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80%。 大纲主撰人:杨明秀 (一)实验项目1 木栓化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必修)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计划学时:4 每组人数:5~6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12《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2014修订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Accuracy Theory and Data Analyses) 课程编号:(根据选课系统中编号填写) 学分:3 学时:45 (其中:讲课学时:39 实验学时:6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测试技术、信号分析和处理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教材:《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费业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高等学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机械类专业、信息类专业和其它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测试与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正确估计被测量的值,科学客观地评价测量结果,并根据测试对象的精度要求,对测试与实验方法进行合理设计,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实验环节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 1.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5和毕业要求6; 2.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5中的指标点1: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法律基础知识,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30%; 3.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5中的指标点3: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把握国内外测量控制与仪器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技术变化,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20%; 4.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6中的指标点3:能够对测控系统和仪器工程的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30%。 三、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 教学内容 (1)研究误差的意义

(2)误差的基本概念 A. 误差的定义及表示法 B. 误差来源 C. 误差分类 (3)精度 A. 精度的基本概念 B.量值的传递、标准与准确度等级 (4)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 A. 有效数字 B. 数字舍入规则 C. 数据运算规则 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包括误差的定义、来源及分类等; (2)了解精度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量值传递、标准与准确度等级的概念及相关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有效数字含义、数字的舍入准则与数据运算规则,能根据精度要求准确表达测量数据 3. 重难点 (1)能正确分析误差来源; (2)测量误差按误差性质的分类处理; (3)能准确表示有效数字; (4)了解量值传递、标准与准确度等级的概念及相关法规 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1. 教学内容 (1)随机误差 A.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 B.正态分布 C.算术平均值及测量标准差 D.测量的极限误差 E.不等精度测量 F.随机误差的其他分布 (2)系统误差 A.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 B.系统误差的特征

2019.1《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A0815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化学专业)。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 二、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即是一门独 立的课程,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为定量分析实验,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树立“量”的概念,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培养学生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良好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细致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30%)、加平时实验综合成绩(70%)为实验课程总成绩。 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平时实验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考勤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实验报告40%:实验报告要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应包含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五、实验项目、学时分配情况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将分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加以综合,力求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中,“掌握”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学员应彻底弄清楚,融汇贯通;“理解”为一般考核内容,学员应弄清其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了解”属较低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一般概况。 四、课程总学时: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掌握观察、实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自然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计划的制订:选题过程、实验计划的制定 2.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2.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 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以阅读为主,可配合相关录像片进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剂;了解重要有机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