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述、计算、论述)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

①理论依据不同:微观经济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依据;宏观经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②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资源配置;后者是资源利用。③基本假设不同:前者为资源稀缺,充分就业;后者是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④分析方法不同:前者是个量分析;后者是总量分析。⑤分析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家庭、企业和市场;后者是国民经济总体。⑥研究中心不同:前者是市场价格;后者是国民收入。⑦主要目标不同:前者是个体利益最大;后者是社会福利最大。⑧核心理论不同:前者为价格理论;后者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经济学(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派—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

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增加值之和,不重复计算。

③GDP是生产而非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④GDP是计算周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土原则)。

⑥GDP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计算GDP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是否进入市场,是否具有市场价值,是否有合法性,是自有住房还是租赁住房,是现期生产还是过去生产,是否为最终产品,是否是国内生产。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劳务。

4.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生产法(部门法):

按照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该法反映了GDP的来源)

支出法: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GDP = C + I + G + ( X - M )

居民个人的消投政府购 =NX,进口M与出口

费支出资买支出 X的差额,净出口

收入法:

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把几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各种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相加在一起。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5.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与相互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①国内(民)生产总值 GDP\GNP

②国内(民)生产净值 NDP\NNP

③国民收入 NI,狭义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 PI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PDI

基本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国内生产净值 NDP=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折旧

②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 GNP - 折旧

③国民收入 NI =国民生产净值 NNP - 间接税 - 企业转移支付 + 政府的补助金

④个人收入 PI=国民收入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 +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个人收入 PI –个人所得税=消费C + 储蓄S

6.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

两部门(家庭、厂商)

从总支出(总需求,AD)的角度,Y=C+I,从总收入(总供给,AS)的角度,Y=S+C。I 恒等于 S

三部门(家庭、厂商、政府)

从AD , Y=C+I+G;从AS ,Y=C+S+T。I恒等于S+( T -G)

T政府净收入=To全部税金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

四部门(家庭、厂商、政府、外国)

从AD,Y=C+I+G+(X-M);从AS,Y=C+S+T+ Kr 。I恒等于S+(T-G)+(M-X+Kr)

本国居民对政府储外国对本国

外国人的转移支付蓄的储蓄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均衡产出可以用公式y=c+i表示。均衡产出的条件是:E=y (支出=收入)也可用i=s表示。

2.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倾向、平均倾向)

(1)●消费函数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公式:MPC= β =Δc/Δy=dc/dy 0

几何意义: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APC=c/y (消费量/收入额) APC > MPC

(APC =c/y =(α+βy)/y=α/y +β=α/y+MPC) 几何意义: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斜率。

⑵●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

增加的比率递减。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

数。公式为:s=s(y)。

●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公式:MPS=Δs/Δy=ds/dy 几何意义: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平均储蓄倾向APS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公式为:APS=s/y(=1-c/y=1-APC) 几何意义: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线性储蓄函数方程:s= y-c = y-(α+βy)= -α+(1-β)y

关系:APC和MP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

APS和MPS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APS

APC+APS=1 MPC+MPS=1

3.国民收入的计算公式

两部门经济:

y=(α+i)/(1-β) (消费函数c=α+βy与收入恒等式y=c+i联立) 三部门经济:

y=(α+i+g-βt)/(1-β)

四部门经济:

y = 1 / (1-β+γ) * ( α + iˉ + gˉ - βtˉ +βt。ˉ + xˉ - m。)

定量税转移支付自发进口

4.乘数

两部门经济:

①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1/(1-MPC)=1/(1-β)=1/MPS

②消费乘数:指消费支出增量能使国民收入增加量的倍数关系,用公式表示为:kc=1/(1-β)=1/MPS

三部门经济:

①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g=Δy/Δg=1/(1-β)

②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kt= Δy/Δt= -β/(1-β)。

③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tr =β/(1-β)。

④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公式:kb=Δy/Δg=Δy/Δt=(1-β)/(1-β)=1。四部门经济:

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公式:kx=1/(1-β+γ) 。

5.乘数比较

投资乘数k=消费乘数kc=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税收乘数kt=-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平衡预算乘数kb=1

1/(1-β) > 1/(1-β+γ) 四部门条件下所有乘数都变小了。主要是因为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投资函数

投资: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注: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不能算作投资,只能算作资产权的转移。)

投资是一个内生变量(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变量)。

投资函数: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投资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

它们之间这种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i=i(r)。

当利率r为0时也会有投资量产生,称为自主投资。

线性投资函数:

i = i (r) = e – dr ,其中e为自主投资,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r为投资需求中与利率有关的部分

投资需求曲线,又称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EI曲线)。

2.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

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效益的现值

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

公式:R=R1/(1+r)+R2/(1+r)2 +R3/(1+r)3 +…+Rn/(1+r)n +J/(1+r)n 。其中,R: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价格R1、R2、R3、…、Rn为不同年份(或时期)的预期收益;J:该资本品在n年年末时的报废价值;r:资本边际效率。

●设本金为Ro,利率为r,则n年后各年的本利和为:Rn=Ro(1+r)n

n

年后的Rn的现值是:Ro=Rn/( 1 + r )n

此处的r即为贴现率。

●若贴现率使n年内全部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当年的供给价格,则贴现率

就是MEC。它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它也代表该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MEC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投资量(i)和利息率(r)之间存在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r↑ , i↓;r↓ , i↑。

3.投资边际效率

投资边际效率(MEI):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

价格会上涨,就是说R要增加,在相同的预期收益情况下,r必然缩小。由于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

投资边际效率曲线:同投资需求曲线(投资和利率间关系的曲线),即MEI曲线。

MEI曲线和MEC曲线之间的比较

①二者均表现出r、i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②MEI曲线更加陡峭;

③MEI:利率变动对投资量变动的影响较小;

④MEI更精确地表示了利率与投资量的关系;

⑤投资需求曲线即为MEI曲线。

4. IS曲线IS

含义:

以纵轴代表利率,以横轴代表收入,则可得到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IS曲线表示的是:与任一给定的利率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IS曲线上任意一点都对应一个产品市场均衡状态。

表达式:

两部门经济中:r=(α+e)/d –(1-β)*y/d 注:i=e-dr

三部门经济中:r=(α+e+g)/d-[1-β(1-t)]*y/d

IS曲线斜率及影响斜率的因素:

● IS 曲线斜率为负值的原因:利率下降意味着一个较高的投资水平,从而有一个较高的储蓄和收入水平。

● 两部门经济中:

IS 曲线斜率绝对值=(1-β)/d 。

它取决于d 和β。d 为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d 值越大,投资对利率变化越敏感,IS 曲线斜率越小,即IS 曲线越平坦。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值越大,IS 曲线斜率越小。

●三部门经济中:

IS 曲线斜率绝对值=[1-β(1-t)]/d.

IS 斜率还与税率t 大小有关。当d 和β一定时,t 越小,IS 斜率越小。 影响IS 斜率大小的主要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原因是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税率也不会轻易变动。

5. 均衡利率

6. 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①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处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交易数量↑)

②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与收入呈正比。其关系可表示为: L1 = L1 ( y ) 或 L1 = k * y ,

L1:交易投机和谨慎投机 y: 实际收入 k:交易性货币需求

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 对收入的反应系数 ③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取决于利率r ,其关系可表示为

:

L2 = L2 (r) 或 L2 = - hr, (负号表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L2:货币的投机需求 h:货币投机需求

函数的利率系数

7.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率极低,人们还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也称作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系数。8.货币需求函数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ky-hr

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m = M / P

名义货币需求函数:L=(ky-hr)*P

9.LM曲线

含义: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在LM曲线上的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

市场是均衡的。

代数表达式:y=hr/k+m/k 或 r=ky/h-m/h(常用)

(货币市场均衡时m=L1+L2,L1=ky, L2=-hr)

LM曲线的斜率及影响息率的因素:

LM曲线的斜率=k / h (k:货币需求关于收入的变动系数h: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变动系数)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主要)和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亦即取决于k、h。

当k为定值,h↑→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 k/h↓→LM曲线越平缓;当h为定值,k↑→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度↑→ k/h↑→LM曲线越陡峭。

LM曲线斜率k/h:

①h→∞(r极低,L2→∞)

曲线水平:凯恩斯区域;

②h→0 (r极高,L2=0)曲线垂直:古典

区域;③00)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中间区域。

结论:凯恩斯区域财政政策非常有效,古典区域货币政策非常有效。

10. IS-LM分析

均衡状态(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上得到,只要投资、储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不变,任何失衡情况的出现都是不稳定的,最终会趋向均衡。

非均衡点的调整: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政策实施的图形分析:

IS 和LM 曲线的交点上同时实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这一均衡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依靠国家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节。

如图:当ˉyy* 经济过热,紧缩性政策

11.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及主要观点:

基本框架:

主要观点:

①国民收入决定消费和投资

②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③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

④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⑤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

⑥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效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

概念: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手段:①变动税收,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如:减税。②改变所得税结构,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③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

实施扩张政策或紧缩政策的图形分析:见第三章10

2.货币政策

概念: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手段:改变货币供给量,变动银行利息率

实施扩张政策或紧缩政策的图形分析:见第三章10

3.财政政策的效果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下降。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

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

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

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IS曲线为垂直线、LM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

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极端情况出现的原因:①LM水平(h→∞)时:

r极低→(L2→∞)→m↑持有手中→L2全部吸收增

加的货币供给,使m=L→r不变→货币政策无效;

这时,扩张的财政政策y↑、L1↑、L2不变(m↑)、r不变,无挤出,财政政策有效。②IS垂直时:d=0→m↑→LM右移→r↓→i不变→y不变→货币政策无效。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实际就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

①支出乘数kg的大小。正相关。kg↑,挤出效应↑;

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正相关。k↑,挤出效应↑;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负相关。h↓,

挤出效应↑;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 的大小。正相关。d ↑,挤出效应↑(y ↓)。

4. 货币政策的效果

当IS 斜率不变时,LM 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越大。

当LM 不变时,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越小。

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挤出效应极大,政策效果极小) 原因分析: LM 垂直(h=0):r 极高→L2=0这

时扩张政策y ↑→L1↑>m →r ↑ d=∞(IS 水平

)

投资被完全挤出,财政政策无效。这时扩张货币政策,m ↑(L2=0),L1全部吸收增加的货币,L1↑→y ↑货币政策有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小结→

5.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不同政策组合的选择: ① 萧条,但不严重:松财紧货——增加总需求同时提高利润控制通货膨胀。 ② 严重萧条:松财紧货——增加总需求同时降低利率,防止挤出效应。

③ 通胀,但不严重:紧货松财——减少总需求同时降低利率防止进入衰退。 ④ 严重通胀:紧财紧货——减少总需求同时提高利率进一步抑制需求。

政策效应: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

①充分就业②价格稳定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④国际收支平衡。

2.充分就业

含义: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指劳动要素,以失业率高低来衡量)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

劳动力: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老人、孩子及自己放弃找工作念头的人除外)。失业的分类:

①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②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③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④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⑤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

失业的损失:

失业给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带来了莫大痛苦;失业率上升时,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造成资源浪费,使社会损失了本来应当可以得到的产出量。

凯恩斯认为,如果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3.价格指数①消费价格指数(CPI)②批发物价指数(WPI)③GDP平减指数

4.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

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5.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往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其中: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包括:购买军需用品、机关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开支等。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

7.自动稳定器

含义:自动稳定器,亦即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是自发的经济机制)

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8. 功能财政

凯恩斯功能财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核心):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9.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

含义: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构成: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政治需求、国外需求

总需求函数:以产量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y=f(p)

利率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实际余额效应:指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因此变得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降低的效应。

通货膨胀税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从而使人们的税收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消费水平下降,国民总收入下降的效应。

总需求曲线: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总供给

概念: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

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

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有短长期之分。公式:y=f(N,K) 三种总供给曲线:

①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

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只能使价格水平提高,并不能对产量产生影响。

②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原因: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研究的是短期情况,工资和价格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小于充分就业,国家就可以增加总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③常规总供给曲线:通常或常规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 政策含义:

3. 总供求模型

总需求变动影响:总需求曲线左移,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和价格均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且价格下降比例小于产量下降比例;右移,经济处于过热状态,产量和价格均高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上升比率高于产量上升比例。 总供给变动影响:左移,失业和通胀并存,处于滞涨状态;右移,产量增加,价格下降,这种情况极少见。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 失业的统计方法

自然就业率=充分就业量/劳动力

自然失业率+自然就业率=100%

劳动市场达到稳定状态的条件:

fU=lE fU=l(N-U) U / N= l/ (l+f) 失业者 劳动力 离职 就职

人数 总数 率 率

2. 失业的经济学分析

3.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表示的是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

公式:(y – yf )/ yf = -α ( u - u* ),α为>0的参数

实际产出潜在产出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结论:实际GDP增长速度必须与潜在GDP保持一致,以防失业率的上升。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快于潜在GDP,会使失业率下降。

4.通货膨胀:指价格水平的普通持续上涨(季节性、暂时性、偶然性的价格水平的上涨不能算作通胀)。是一种病态经济过程。

价格指数:同一组产品和劳务在各年的价格同它在某一基年价格的比率。

①GDP折算指数②消费价格指数(CPI)③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通胀分类:

(1)按价格上升速度:①温和的通胀(物价升<10%)②奔腾的通胀(>10%,<100%)③超级通胀(>100%)

(2)按对价格影响差别:①平衡的通胀(每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②非平衡的通胀(不同比例上升)

(3)按人们的预期程度:①未预期到的通胀②预期到的通胀

5.通胀产生原因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经济法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包括:①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即纵向经济关系。这里主要指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经济管理关系。②经营协调关系,即专指经济法所调整的那部分横向经济关系。,它包含着经营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经济竞争关系。③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是指在企业等组织内部各组织之间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④涉外经济关系,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⑤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 3、经济法律事实 (1)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体包括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运行调控关系、宏观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调整关系等。 (3)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机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内部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自然人。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物、经济行为、智力成果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经济权利(经济职权、财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债权、知识产权)、经济义务(履行经济职责的义务、依法从事经营的义务、接受合法监督的义务、依 法纳税的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义务) (4)经济法律事实的概念:经济法律事实是由经济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现象。经济法律事实是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以营利为目的,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 特征:营利性、法人性、法定性。 5、公司的种类 主要有三种: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其中公司制企业主要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者的有限性是指股东都以其出资的多少对公司负责,而没有对公司的债务清偿的无限连带责任。 6、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征:责任的有限性、封闭性、设立程序较为简便、组织机构的设置比较灵活、人资两合性7、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条件。(1)股东人数50人以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①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②缴纳出资的期限,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③出资方式,股东可以以货币出资,也可以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物资作价出资,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出资。④货币出资额的要求,全体股东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3)股东共同制定的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公司住所。 8、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9、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是指其全部资本划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征:股东人数的限制性、资本的股份化和形式的证券化、责任的有限性、信用基础的资合性、经营状况的公开性。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述、计算、论述)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 ①理论依据不同:微观经济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依据;宏观经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②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资源配置;后者是资源利用。③ 基本假设不同:前者为资源稀缺,充分就业;后者是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④分析方法不同:前者是个量分析;后者是总量分析。⑤分析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家庭、企业和市场;后者是国民经济总体。⑥研究中心不同:前者是市场价格;后者是国民收入。⑦主要目标不同:前者是个体利益最大;后者是社会福利最大。⑧核心理论不同:前者为价格理论;后者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一一古典经济学一一新古典经济学一一当代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一新古典综合派一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 3.国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 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增加值之和,不重复计算。 ③GDP是生产而非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④GDP是计算周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⑤GDP是一国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土原则)。

@GDP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计算GDP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是否进入市场,是否具有市场价值,是否有合法性,是自有住房还是租赁住房,是现期生产还是过去生产,是否为最终产品,是否是国生产。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劳务。 4.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生产法(部门法): 按照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该法反映了GDP的来源) 支出法: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居民个人的消投费支出资玫府购二NX,进口M与出口买支出X的差额,净出口 收入法: 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把几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各种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相加在一起。 GDP二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5.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董与相互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①国(民)生产总值GDP\GNP ②国(民)生产净值NDP\NNP ③国民收入NI,狭义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PI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

1.如果2008-2011年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00、110、118.8、118.8,求:(1)计算2009-2011年通货膨胀率 (2)假设一组工人签了从2010年初开始为期2年的合同,其年工资的增长率为△W/W=0.15.在现有的CPI水平下,其实际工资如何变化? (3)假设工资率依据下面公式计算△W/W=0.08+0.8△CPI/CPI,其实际工资如何变化? 解(1)2009:[(110-100)/100]*100%=10% 2010:[(118.8-110)/110]*100%=8% 2011:[(118.8-118.8)/118.8]*100%=0% (2)当△W/W=0.15时,名义工资将以15%的速度增加,因为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为8%,实际工资可能上升7%;因为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为0%,实际工资可能上涨15%,与名义工资同比增长。 (3)△W/W=0.08+0.8△CPI/CPI ①2009年的名义工资上涨0.08+0.5*10%=13%,扣除10%的通货膨胀率,实际工资水平上涨3% ②2010年的名义工资上涨12%,扣除8%的通货膨胀率,实际工资上涨4% ③2011年的名义工资上涨8%,扣除0%的通货膨胀率,实际工资上涨8% 1.A国的居民把他们的全部收入用于苹果、面包和衣服。在2006年,他们用200元买了100个苹果,75元买了25个面包,50元买了1件衣服。2007年,他们用225元买了75个苹果,120元买了30个面包,120元买了4件衣服。基年2007年,用CPI来计算2006年到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 2006:200/100=2 75/25=3 50/1=50 2007:225/75=3 120/30=4 120/4=30 CPI2006:(2*75+3*30+4*50)/(225+120+120)*100=94.6 CPI2007:465/465*100=100 通货膨胀率=(100-94.6)/94.6*100%=5.7%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经济法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整理

市场竞争:经济利益互相对立的市场主体获取交易机会为目的经济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马歇尔完全竞争理论的萌芽时期哈佛学派为代表的产生时期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发展时期 市场结构:分析、判断经营者市场行为的基础, 市场行为:经营者各种市场竞争行为的总称 市场绩效:是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市场效果总称 市场规制:依规而制,制以达规。国家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的行为。 市场规制法:是国家在调整市场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市场规制法调整对象: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规制关系,国家在市场规制市场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市场规制法宗旨:目标调整对象在主客观关系上的延伸目的功能的抽象体现 初级:通过规制垄断行为和不正当行为调整市场规制关系恢复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市场规制法原则: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基本准则 垄断:经营者或其利益的代表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采用协议、合并或其他方式谋求或谋求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借以排除或限制竞争、谋取超额利益,依法应规制的行为 反垄断调整对象:国家规制垄断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相关市场: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商品市场:……商品范围,包括同种品和替代品的范围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谋取超额利益的违法行为。 垄断高价/低价: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使价格长期、稳定、大幅度地低于\高于平均利润率。 掠夺性定价:为了排挤竞争对手,使价格低于成本价销售。 拒绝交易: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独家交易:只能与其或其指定的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的行为 搭售及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搭配销售商品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九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 四部门经济均衡C+I+G+X=Y=C+S+T+M S=I+(G-T)+(X-M), 私人储蓄的3个作用 1将储蓄借给企业部门 2将储蓄借给政府部门 3将储蓄借给外国部门 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实际GDP:按基期最终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最终产品的现期价格水平与基期价格水平的变动上。GDP=C+I+G+NX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通货膨胀率=GDP缩减指数变化/上一年的GDP缩减指数 生产价格指数PPI,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样本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生产者索取的价格 失业的四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 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自产自销产品不算人GDP) 第十章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图像横轴Y ,纵轴AD ,画出Y=AD线 Y=AD=C+I+G+NX I+G=S+T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被称为在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在一个经济体中,只要实际产出偏离均衡产出,存货变动机制的作用就会使实际产出向均衡产出趋近,并最终稳定在均衡产出的水平上。 消费函数:C=C0+cY c是边际消费倾向dC/dY 平均消费倾向C/Y 储蓄函数:S=-C0+(1-c)Y (1-c)是边际储蓄倾向dS/dY 平均储蓄倾向S/Y 三部门经济均衡产出公式Y=C0+I+G/1-c 乘数,一单位总需求的变动会导致数倍均衡产出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投资乘数m i=1/1-c 和消费乘数一样 政府购买乘数考虑政府转移支付TR Y=C0+cTR+I+G-cT/1-c m g=1/1-c 税收乘数m t=-c/1-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m tr=c/1-c 税收随税率变化后,各乘数的分母改为1-c(1-t)t是税率分子C0+cTR+I+G 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1经济中必须存在闲置资源 2经济中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从外国部门购买产品

石大远程教育《宏观经济学》在线考试[主观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宏观经济学》 学习中心:姓名:学号: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1、简答题(5道题,每题12分,共60分) (2)请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有: 1)经常账户,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实际资产的转移,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商品、劳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科目。 2)资本与金融项目,反映金融资产在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转移,即国际资本的流动。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金融账户是指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他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4)请介绍三种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内容、结论及局限性? 答: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生产中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规模收益不变;技术水平是既定的。 内容:公式 G=S/C 该模型强调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模型提出三种概念: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长期中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是三个增长率一致。 缺陷:保证经济增长率的条件过于苛刻。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与哈罗德模型的假设一致。 内容: 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

最新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经济法期末复习笔记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学习并全面掌握经济法学,应以其绪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绪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地位、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我国经济法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等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的认识。必须明确的是,在学习绪论时,仍应以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为重点和主线,在搞清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探讨经济法学,为以后本论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扎实的理论基础。 [基本内容]绪论内容有: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 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 (三)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 (四)经济法学的体系和经济法学教程的体系 [本章重点及难点] 绪论部分的学习,应以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为重点;对学界就此问题存在的分歧做全面介绍并作出评价和分析。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对此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层次加以阐述: 经济法学作为法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同其他法学学科一样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特定的研究对象。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经济法学的研究内容、方向和体系安排。因此,探讨和研究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法学的首要任务。 对于什么是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大体上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法律、法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法律、法规,这两种观点都不足以概括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全部。 我们认为,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经济法律、法规现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现象。 二、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 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是由经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所发挥的调整作用决定的。

经济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将其定位于法学的十四门二级学科之一。 三、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法学的发展与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研究经济法学必须重视其研究方法。 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全新的、蒙发未久的法学学科,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于其他传统的法学学科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便暴露出了诸多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研究方法的落后。因此,我们在建立我国经济法学体系时,必须对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寻求一种有利于建立符合我国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法学体系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阐述时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方法。阐述时,应简要引述马克思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论述和评价我国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和实务,积积引导学生对经济法学的研究方向等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思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 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 2.名词解释:5*3’ 3.简答:6*6’ 4.计算:2*10’(P65 四、1 P100 四、 2 , 3 P116 二、7) 5.论述:1*14’ 一.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 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 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成本推进型通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投入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财务知识)网上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在下列空格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和折旧 3.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4.如果MPS=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产出增加()。 A.20亿元 B. 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 5.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6.假定货币供给量人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7.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曲线平缓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D.LM和IS一样平缓 8.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9.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

1、简述经济法产生的社会原因。 答: (1)市场缺陷的存在 第一、市场障碍的存在 第二、市场的惟利性 第三、市场调节机制的被动性及滞后性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大型组织的产生及其影响 (3)国家的能动反应 (4)企业内部的结构设置、权利安排、财务事宜等,成为法律规范的对象。 2、简述经济主体。 答: 经济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负责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经济有机体。 经济有机体包括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业、自然人。 政府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也是市场监管的主体;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 3、简述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概念及特征。

答: 概念:又称行业性中介组织,是指依法设立,在国家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以及市场主体相互之间从事经济运行的中间服务事业的自治性社会组织。 特征:中介性、公共性、民间性、专业性 4、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答: ①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原则 ②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法定原则 作用: 1、有助于加强经济法的创制和实施,维护经济法制的统 一。 2、有助于推动经济法制度的破旧立新,完善经济法制度5、简述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答: 原则: ①调控法定原则 a、调控主体资格法定 b、宏观调控权力法定 c、政府调控方式与程序法定 ②调控绩效原则 刺激、鼓励和促进、保护经济利益的提高

③调控公平原则 ④调控适度原则 A、不得冲击和削弱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应当促进 和保护市场调节 B、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得 干预经济组织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6、简述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答: 以下方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7、简述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答: 概念:财政是国家为满足公共欲望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活动的总称。 职能: 1、分配收入 2、配置资源 3、保障稳定 8、简述我国预算体系的组成. 答: 预算的横向结构: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GDP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GNP (国民生产总值)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4、流动偏好陷阱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5、财政政策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P543 ) 6、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P558) 7、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8、充分就业 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9、失业率 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10、经济增长 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11、奥肯定律 (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12、道义劝告 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13、通货膨胀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14、倾销 指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的行为。 15、经济周期 所谓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和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简答题 1、GDP 的局限性(P441-442 ) (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4)不能反映人们生活的质量; (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2、经济增长的源泉(P724第二题) (1 )劳动的增长; (2)资本的增长; (3)技术的进步; 3、比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P655第11题)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其经典代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可以说是古典学派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新古典的贸易理论把古典派理论中不现实的假定现实化了,把古典派没有分析的需求因素纳入了分析体系,把古典派不可能使用的新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纳入了理论模型。而新国际贸易理论则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比较问题,产品差别和需求偏好对产品内贸易的影响问题,市场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经济法通论期末复习

经济法通论复习资料考试注意事项:闭卷考试,测试成绩不是唯一的参考因素,能做多少算多少。 名词、简答复习范围(这一点自己在书上复习)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合伙除名 缔约过失责任 违约责任 操纵市场行为 消费者知情权 选择题、案例题复习范围: 第二章公司法 单选多选,上课已经做过答案,此不赘述。 四、案例分析题 1.案情:某国有企业A与某集体企业B、某大学C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出资成立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D。该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为60万元人民币,其中,A用货币出资10万元,有机器设备作价出资25万元;B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10万元;C以货币出资10万元,以专利权作价出资5万元。在实际出资过程中,分别以实物、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权出资的A、B、C,都依法办理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并且,C已将其货币形式出资的10万元存入D公司的临时账户,只有A用货币出资的10万元尚未到位。 请回答: (1)拟设立的D公司的股东人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公司章程中是否可以对注册资本作出规定?D公司章程中有关注册资本的规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3)A、B、C的出资形式是否合法?其实际出资过程是否合法?为什么? (4)在认缴出资额方面,违法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答案 (1)《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我国设立有限公司,最多不超过50个,最少为1个。D公司的股东人数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2)《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章程的绝对记载事项中,公司注册资本是应当载明的事项。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是三万元。特定行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3)公司法规定,出资方式有: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30%。此情况中货币出资的总额是20万,正好是注册资本60万的30%。故,是合法的。 (4)股东认缴的出资,在公司成立后2年内缴足。股东不按公司章程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2.案情:某市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的1/4,公司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 试题库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 (每一空格1分,共12分) 1.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解决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2.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某一给定时期内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3.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二部门模型中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4.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4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5.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5.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6. 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 收入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6. 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 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7. 当就业人数为16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时,失业率为 % 。 7. 若价格水平1970年为80,1980年为100,则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为 25% 。 8.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8. 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衰退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10.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和公司的所得税,以及各 种转移支付。 10.功能财政思想主张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12.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LM陡峭而IS 平缓; 12. 在LM平缓而IS 垂直的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二、选择题:在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8分) 1.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