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买官卖官”现象的特征、危害和对策

“买官卖官”现象的特征、危害和对策

“买官卖官”现象的特征、危害和对策
“买官卖官”现象的特征、危害和对策

“买官卖官”现象的特征、危害和对策

亢哲楠

(北京大学MPA中心北京 100000 )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事例,分析了当前“买官卖官”现象呈现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蔓延的趋势,并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采用列举分析的方法剖析了“买官卖官”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带来的重大危害,最后作者根据自己参与多次干部考察的亲身体会,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大选人用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减少和消除“卖官卖官”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买官卖官;腐败;干部选拔制度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买官卖官”现象在一定范围和区域里死灰复燃,严重影响和腐蚀着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一现象的特征、原因及危害,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干部选拔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一、当前“买官卖官”现象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买官卖官”曾是中国封建制度下人治统治的一大顽症,几乎各朝各代都曾有过,其中最早而且著名的当数东汉桓、灵二帝的公开张榜“卖官”。史载,汉桓帝时“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东汉东平二年(185年)太监张和、赵忠给28岁的汉灵帝出主意:各级官员上任,要交一笔钱,用于修建宫室。于是灵帝时“卖官”明码标价:二千石官2000万钱,四百石官400万钱;县令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富者先交钱,贫者可赊欠,到任后加倍缴纳。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出现过卖官鬻爵现象。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腐败也蔓延侵入我国吏治的根本——组织与人事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买官卖官”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方式五花八门,其表现和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一)“买官卖官”现象的特征

“卖官买官”的实质是权力的商品化,即把官位当作商品去交易。因此在“买官卖官”的过程中,必然体现出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但同时,被用来交易的官位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而其交换过程也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换的特征:

1、买卖主体的特定性

由于权力的影响范围具有限定性,拥有权力的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资格和条件,所以并不是社会上的任何人都需要和都可以去用钱财去谋取或出售官位的。

所以,“买官卖官”现象一般发生在行政领域,参与买卖的人员主要是行政干部。具体还可以再细化如下:

买官者一般分三类人:第一类是“提拔型”,即想往上提拔的干部,大多是副职想提拔为正职的、下一级想升迁为上一级的;第二类是“交流型”,即希望进行交流的干部,有由待遇差、权力小的单位想去待遇高、权力大单位的,也有想从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想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任职的;第三类是“入仕型”,有行政领域的一般干部想成为领导干部的;也有非行政领域的人士想当官者,比如企业老板想成为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如河南省原安阳市长杨善修在收了某建筑公司经理4000元后,便任命其为安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在收了安阳内衣厂原厂长的3000元后,杨就任命其为林州市副市长。

卖官者一般主要发生在三类人身上:一类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其中以地(市)、县委书记为多,尤其是县委书记已成为目前用人腐败的”重灾区”,这类人在干部问题上具有压倒性、决定性作用;二是分管组织工作的领导干部,一般以党委组织部部长为多,这类人熟悉干部运作规则和套路,在干部使用上具有便利优势;三是党委、政府的其他领导。这类人可以在某些方面帮助某些干部提升。

2、买卖时机的稳定性

从本质上看,我国的行政领导方式和干部管理干部机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制度性,选拔使用干部是行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之一,但干部的提拔调整也不是经常进行的。所以“卖官卖官者”必须“抓住机遇”,因而“买官卖官”现象的发生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一般来说,“买官卖官”现象主要集中出现在两个“高发期”、两个“热门期”:

“高发期”之一:地方党委、政府换届和政府机构改革之际。在这个时期,干部交流提拔的任务重、数量多,因此许多买官者趋之若骛,卖官者也可以浑水摸鱼。而且此时进行不正当的交易活动也不易被察觉。

“高发期”之二:领导新来或即将调走之际。新官上任,有人会来投石问路,要求买官者较多;领导干部即将调走,有些遗留问题得赶紧解决,否则就会留下隐患,愿意卖官的现象易多发。如山西省原长治市委书记王虎林在担任长治县委

书记期间,得知其将被提拔为长治市委常委,就在两个月期间调整干部432人,提拔副科级干部78人,成了有名的”官帽批发商”。

“热门期”之一:过年过节。此时买官者以“看望”为名堂而皇之送礼,借机拉拢上级领导。而卖官者也以“人之常情”而心安理得地坦然受贿。辽宁省原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慕绥新曾经在过节期间收受钱物多达几百万元。被称为“红包书记”的福建省原政和县委书记丁仰宁当政2年间就在“三节两寿”(即春节、端午、中秋,官员生日和官员夫人的生日)受贿100万元。

“热门期”之二:领导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一般是领导有病、出国、到党校学习,或子女上学、家中老人去世等,都可以为买官者提供“商机”。如慕绥新在北京住院期间受收礼金达100余万元。黑龙江省原海伦市委副书记王学武,2000年底借原绥化市委书记马德住院之机向其行贿,次年春即被提拔为青冈县县长。

3、买卖方式的多样性

买官者的行为方式有三种:一是猛烈轰炸式,即短期内投入巨资;二是死缠烂打式,经常送,虽数目不多,但长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三是雪中送炭式,即在领导急需用钱的时候,如领导在出国或向领导的上级送礼时,慷慨解囊;四是首尾呼应式,即事未办前送钱求助,事办成后再送钱财表示感谢。

卖官者的表现方式分三类:一是直接索取型,即公然索贿,这种现象相对较少;二是半推半就型,明说不要,但最终还是接受;三是暗示型,许多领导往往在调整干部前先放出风声,或者考察后暂时搁置一段时间不研究任命,导致许多急于提拔的人赶忙送礼。

在交易的地点上,一般是在领导的家中和办公室发生居多。但也会出现在特殊地方,如领导在党校学习期间或出差、出国途中。

在交易的形式上,有直接上门去送的,这一般发生比较熟悉的上下级之间;也有通过中间人介绍的,主要发生在彼此不熟悉或级别相差较大或工作领域不同的人之间。当前出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给领导夫人送礼而买官的现象较多。如辽宁省原鞍山市烟草局局长给原沈阳市长慕绥新的妻子送了一份厚礼,后被任命为沈阳烟草局副局长,不久很快被提拔为局长。黑龙江省原绥棱县县长李刚让

其妻子焦某将一张30万元的存折送给当时的绥化市委书记马德之妻田雅芝,田收下后告诉了马德,李刚很快就被提拔为绥棱县委书记。

4、买卖资金流动的复杂性

买官者的资金来源多样:一是利用单位公款;二是挪用其他资金如上级下拨的项目款、工程款;三是到金融单位贷款;四是到朋友或亲戚处借钱,五是自筹资金(见图1)。此五种来源中,前两种居多而且具有隐蔽性,后三种现象较少,但影响恶劣。在中组部通报的“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委书记张改萍‘卖官案’”中,商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兼水政监察大队队长刘志善的行贿款是从朋友处借来的,麻街镇党委书记唐康勋的行贿款居然是从信用社贷来的。在四川省原南充市高坪区区委书记杨毓培卖官案中,镇官刘恒甚至把其父亲的住房作抵押贷款送给杨毓培,如愿以偿升任区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贷款买官、当官还贷”现象折射出的疯狂权力和扭曲的“官念”,令人触目惊心。

图1 官员“买官“资金的主要来源

卖官者的资金去向多样:一是供自己或家人挥霍享受;二是向更上一级的“卖官者”买官;三是用于烧香拜佛等其他支出。陕西省原商洛市商州区委书记张改萍在受贿后多次前往全国许多大寺院烧香拜佛、上供布施,先后用去香火钱30余万元。

(二)“买官卖官”现象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领域发展,腐败不断侵袭进入权力领域。虽然“买官卖官”现象比其他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较低,但其手段却日益花样翻新,势头更加变本加厉,危害程度更加严重。

1、涉案人数和案件数目越来越多

近年来,被查处的“买官卖官”案不断增多,许多行政领导干部纷纷因此落马。建国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黑龙江省原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受贿案,涉及领导干部260多人,绥化市(包括下辖lO个县市)的处级以上干部中,有50%被卷入了这桩惊天大案,仅该市各部门一把手就有50多人。被百姓讥为“官帽批发公司总经理”的陕西省原商洛市商州区委书记张改萍,在为他人办理干部任用、提拔、调动时,共收受28人贿赂106.9万元。

2、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1)官位的价码节节攀升。早先,科级干部、县级干部的“售价”不过数千元,如今已涨到数万甚至数十万。如河南省原鹤壁市市长朱振江1992年在其担任安阳市副市长期间,接受了安阳市商委干部郭某的2000元贿赂后,即把其调入安阳市重工局并任命为办公室主任(正科级)。而山东省原荷泽行署副专员卢效玉出售“乌纱帽”的市价为:提拔乡镇正职1—2万元,,提拔副县级2—3万元。山西省长治市一个镇办煤矿的矿长被时任市委书记的王虎林提拔为屈家山乡党委书记后公然说:“我花了8万块才买个书记,谁愿干我20万卖给谁。”所以长治当时流传一句话:“五千块钱站站队,一万块钱上上会,最少两万才到位”。黑龙江省原明水县县长吕岱,先后3次送给原绥化市委书记马德14万元,不久被提拔为明水县县委书记。

(2)卖官者的收入日益增多。早期,卖官者受贿的金额并不高,如原河南省鹤壁市市长朱振江曾经帮助提拔干部18人次,共受贿23万元。而后来,卖官者的收入非常惊人。同样是正地级干部,先后担任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行署专员、

绥化地区地委书记、绥化市市委书记的马德,利用提拔使用干部等便利,先后收取钱款520万元、美金2.5万元,其受贿总额是朱振江的30倍。广东省原河源市委副书记卢建中先后收受200万元贿赂后,12名“买主”得到升迁。山西省原翼城县县委书记武保安担任县委书记才8个月就靠“卖官”敛财500多万元。安徽省和县原县委书记杨建国先后87次“卖官”,其家产600多万元大多是“卖官”所得。

3、涉及官员的级别越来越高

在近年来查处的“买官卖官”案中,虽然地(市)级、县级干部呈上升趋势,成为卖官队伍的“主力军”,但也出现了高级干部增多的情况,因卖官被查处的领导级别已达到省部级干部,如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突击提拔102名副厅级干部,获利750多万元;原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在担任主管组织的副书记和组织部部长期间,受贿950万(一说700万)。原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徐国健,受贿总额达640万,其中一次接受原江苏省交通厅厅长章俊元为解决个人的职务、职级问题所送去的200万元。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也被马德“买官卖官”案牵涉而落马。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也曾接受贿赂,为他人在个人提拔方面给予“帮忙”。

4、集团腐败日益严重

当前“买官卖官”现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现“窝案”、“串案”增多。查处一个案件就会牵涉一大批官员。某些地方“买官卖官”手段花样百出,彼此心照不宣、配合默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河北省李真案件涉及到县局以上领导67名,其中40人是一把手。黑龙江省原绥化市委书记马德把其执掌的市委大院变成了一个乌纱帽批发部。在马德那里,小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大到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市、县、区内局委办各部门的一二把手,每个位置都有“价格”。而且,马德案还牵扯到黑龙江省的2名正省级干部、5名副省级干部、35名厅局级干部,引发了“官场地震”。(见图3)

图2 黑龙江省绥德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涉案人数图示

二、“买官卖官”现象的危害和产生原因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吏治的腐败,是极大的腐败。”、“用人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党内外的影响极坏,危害极大”。“卖官卖官”现象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其产生也有着错综复杂的根源。

(一)“买官卖官”现象的主要危害

任何行政领导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都需要建立和倡导一种良性的行政领导文化。行政领导的过程不仅是对权力的运用,而更是基于行政组织环境和文化对一种共同信仰和价值的强调,从而使得行政领导获得组织成员和下属的高度信任和尊重并仿效执行。所以,一个优秀的行政领导,他的每一个表述和行动都会对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买官卖官”现象则对行政领导环境和行政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败坏行政领导环境。“卖官卖官”现象所造成的腐败是一种无耻投机、豪赌行为,也是一种违背道德人伦的风险投资,更是一种带血的天价利润。“卖官卖官”现象的不断发生、“黑金政治”盛行,就会造成干部成长环境的严重恶化。尤其是买官者的屡屡得逞,导致“劣币淘汰良币”现象的滋长,使“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光跑不送, 原地不动;又跑又送,马上调整”成为官场流行的“潜规则”,使勤奋工作的干部积极性受到挫伤,使那些对组织充满信任的人心中失望,于是他们要么我行我素,但处境艰难;要么在思想深处和行为方式上把不正之风当作正常之举甚至是必由之路而去仿效践行、同流合污,加入到“卖官卖官”的行列中去。没有门路者和没有钱财者不思进取、伺机而动,而被迫买官者则铤而走险、陷入囹圄,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也给自己的家庭制造了灾难。如原河北省邯郸市市长张秋阳调到黑龙江省工作后,虽在群众中威信较高,但却仕途进步缓慢,不得已去向原任省委组织部部长韩桂芝行贿买官,结果被查处,毁了政治前途。另外,“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也必将污染整个“官场文化”,使一些领导干部把同志关系变成买卖关系,崇尚庸俗的“领导学“、”关系学“,热衷拉关系、走后门,搞非法组织活动,请客送礼,拉票贿选,甚至发生谋官害

命案件。被称为“五毒书记”的湖北省原丹江口市委书记张二江鼓吹“下级学”,使不少干部走向歧途.。河南省原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李长河为了个人升迁竟然雇凶杀人。

2、损害党风和社会风气。党风好坏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同时党风又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买官卖官”现象的实质是权力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化,是金钱与权力或者权力与权力之间的一种变态交易,与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格格不入。尤其是官员通过自己的权力敛取钱财,然后用这些钱去谋取更高的官职,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以官获官”。如果这种现象蔓延下去,势必造成官员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使官员的精力和智慧不是用在执政为民上,而是把权力运用到追求个人私利上以至于置人民的利益于而不顾。个别官员为了掠取行贿的资本,不惜与不法商人合作,甚至与黑恶势力勾结,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同时,权钱交易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进一步刺激“官本位”意识的畸形发展和“关系网”的蔓延,使以权谋私成为社会潜规则,以致人们对“灰色行为”、“黑色行为”采取默许和宽容,最终导致全社会的风气败坏和道德沦丧。

3、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政府充当“守夜人”。而“卖官卖官”所引发的腐败行为,就会侵蚀政府的机能,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耗费,进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今天花钱买官者,为的是以后能够利用手中职权捞取更多的钱财。所以那些买了官的的人,取得官位后为了早日收回成本,上台后就会频频伸手,进行索贿受贿等权力寻租活动。如陕西省“张改萍卖官案”对商洛市的政府形象、行政风气影响很大。据了解,该案涉及的27名行贿人中目前已被处理的3人,均是因受贿罪被追究责任。其中,行贿38万元买下商州区教育局局长一职的陈新智,在担任教育局局长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利用调动教师等机会,收受几个学校校长的贿赂。贪污腐败横行,必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就会损坏当地的对外形象,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买官卖官”现象产生的原因

“卖官卖官”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说明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但这种情况在目前蔓延发展,与当今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有着密切联系,

也与我们的干部制度不够完备有着一定关系。

1、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交织影响

一是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然是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们的理想追求,但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从报考公务员热可见一斑。“千里做官为求财”是中国人心灵深处对在政府任职的一种世俗看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则是对中国贪渎文化的写照。同时在文化层面上,利益交换早在我国古代就被赋予一种“道德”的含义,即“礼尚往来”。所以,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一方面把作官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目标(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火爆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公众对官吏的腐败又抱着批判和承认的复杂态度。这就是当前人们对“卖官卖官”现象存在着既反感但又无奈甚至默许心理的历史根源之一。

二是改革开放的负面冲击。包括“买官卖官”在内的腐败现象其实是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副产品。这种社会大变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其负面影响是造成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官位”在某些人眼中俨然成为可以进行等价交换的商品和权力寻租的对象;二是人文精神的大释放,其消极作用是导致拜金主义在社会上的盛行以及人们对法律的轻视,造成“买官者得手后再卖官、卖官者得利后再买官”恶性循环的利益链得以形成,而不顾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惩戒;三是人性的大解放,其不利因素是易造成人们对享乐主义的热衷。由于某些公权力的滥用及其作用的放大,结果导致部分人对权力地位的极端崇拜,因而为了追求个人晋升而不择手段。上述几重原因交汇在一起,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活跃,另一方面又容易导致商品意识渗透到行政领域,造成了人们对权力这种稀缺但又能创造额外价值的“特殊商品”的追逐,从而使某些干部在灵魂深处出现颓废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发生蜕变。

2、用人制度存在缺陷

制度是带有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因素。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为了促进干部的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就容易导致用人机制的不健全、程序的不透明、结果的不公正,从而为“买官卖官”者带来可趁之机。

一是干部的推荐选拔机制不健全。目前选拔干部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标准,随意性较大,条件模糊。有的干部领导甚至“带帽下达”晋升指标,指名道姓提拔人员,导致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也使某些基层领导干部漠视群众意见,而把精力集中到走“上层路线”上去。

二是择优汰劣机制不健全。由于当前干部考察手段陈旧,政绩考察不全面、不客观、不准确,干部测评的标准模糊、不科学,导致对干部德才素质的优与劣难以客观、真实地辨别;参与竞争的机制不健全,干部干好干差往往凭主要领导说了算,所以一些干部就把主要心思用到巴结、收买上级领导上。另外,一些地方在用人机制上不愿创新,对即使中央提倡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也是裹足不前、浅尝辄止。

三是讨论决策机制不健全。当前干部的选拔任用程序虽然很规范,一般都是遵循“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组织部长办公会—常委会—公示—任命”的程序(见图3),应该说环节很多、把关者甚众。但目前一些地方在研究干部时,往往违背党的干部政策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提前就把干部选拔任用大盘确定,常委会几乎成了例行公事的“摆设“和走过场,其他领导成员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无力回天,常常是欲言又止、明哲保身,有的干脆随声附和并趁机搭车、安排亲信。由于研究决策过程不透明,即使群众有意见也是石沉大海、无济于事。

图3 地方党委提拔任用干部基本程序

四是部分领导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大。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主要领导往往

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在用人上存在着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有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常常把个人意见凌驾于组织之上,在选人用人上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或以打招呼替代组织推荐;或不按规定程序办事,或以势压人。由于主要领导“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谁也无法推翻甚至反对他的意见。在卖官中尝到权力“甜头”的原山西省翼城县委书记武保安及其妻子多次说:”当书记与当县长就是不一样”。一些主要领导在干部使用上的绝对地位,为其卖官创造了条件,也为买官者提供了进攻目标。

3、监督机制不够完备

一是监督难度大。由于“买官卖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纪检、组织部门以及普通群众对用人问题都很难进行监督,尤其对在用人上搞了腐败的人监督不住。因为,如今的“买官卖官”不同于市场上的其他权钱交易行为,它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似乎也走了规定程序,但就是形似而神不似,是在“集体研究”的名义下巧售其奸,偶然点缀或有意不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大部分情况下是直接或转弯摸角地提拔重用给过自己好处的人。所以,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用了坏人、敌人,而是用了特定范围内非优秀的人、德才素质一般化的人甚至是存有某种劣迹的人,群众在多数情况下虽然对此有看法,但没有办法。另外,同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你好我好,权力平分,利益均沾,你提拔一个,我也提拔一个,大家都得了好处,也就封住了相互间监督的嘴;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对党委成员的监督,有体制上、操作上的不顺,因而监督难以奏效,特别是对最要害部门和主要领导的用人监督难以进行;组织人事部门本身有监督选用干部的职能,但对党委的监督同样存在着不好操作的困难和问题,其监督职能难以最有效地发挥。另外,即使出现用人失误的情况,也很难归结为“买官卖官”的原因去追查。就是发现用人失察失误、失真失实的问题,因为程序不漏、集体决策,不知道该追究谁的责任,从而造成用人失察失误后得不到应有惩戒。

二是用人责任追究制度缺失。“卖官买官”中,卖官者危害最大,一旦查出,理应严肃追究其用人责任。党和政府为此制定了相关法规和制度,但目前还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形,结果没有人为任用腐败分子承担责任,甚至有时还宽容

有加,以致出现腐败分子落马后总有“带病提拔”、“边贪边升”、“边腐边提”、“升了更腐”等情况。清华大学的《国情报告》在对66起省部级干部腐败个案研究后认为:省部级干部边腐败边提拔问题突出。该报告指出,1992年前查处的16名腐败高官,没有一人在腐败的过程中职务得到提拔;1992年后查处的38起案件中,有22名腐败高官在腐败过程中升了官,占57.9%。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造成一些干部肆无忌惮地进行“买官卖官”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权钱交易。

三是惩处打击不力。官员掏钱购买的“官帽”是违反党纪国法的劣质品。如果纵容这些官员继续活动在官场,不仅影响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还严重扰乱着党和政府干部任用的组织程序,妨碍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如果在查处“卖官”者后,不去追究“买官”者的责任,那么,那些“买官”者的平安无事,必将成为更多“潜在的跑官买官”者的负面示范,这样的“示范”作用会腐蚀整个干部队伍。而惩处“买官”者,则可以警告那些幻想靠金钱升官保官的人,让他们清楚还是踏实做官、正当升官的为妙,而一味用重金铺设仕途,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落个可悲下场。但是我国目前对买官者的惩处似乎较轻,从而为腐败分子实施冒险行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如陕西省原商洛市委常委、商州区委书记张改萍受贿卖官案中涉及的27名行贿人中,最后仅有3人受到处理。所以,当前在惩治“买官卖官”现象中常出现一些奇怪现象,即:惩处副职多,正职少;处理原职多、现职少;袒护多、严惩少。这样就使一些“买官卖官”者心存侥幸,甚至前赴后继。

三、减少和消除“买官卖官“现象的对策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买官卖官”则是最大的吏治腐败。一个社会,只要还是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不会容忍这种现象的滋生蔓延。汉灵帝时廷尉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官位,崔烈曾问其子崔钧:“我位列三公,天下人以为如何?”崔钧却回答说:“海内嫌其铜臭”。买官者连自己的儿子都这样看,更不要说外人了。可见,对于“买官卖官”,人们向来是深恶痛绝的。如今,“卖官卖官”对党和社会危害极大,决不能纵容任其发展下去。尤其是在当今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买官卖官”现象更是一种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打击。但是,反腐倡廉是一场长期复杂的斗争,消除“买官卖官”现象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减少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外,还需要在加强选人用人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上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多管齐下。

(一)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要选好人、用好人,必须健全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用好的制度选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官员选拔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从根本上消除“买官卖官”现象。所以,在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决策、任前公示等四个环节都要进行制度完善和改进:

1、改进干部推荐提名制度。推荐提名是干部提拔的首要环节。目前提拔干部往往是由单位的一些主要领导提出拟考察提拔人选,“引导”群众去“实现领导意图”。要切实打破这一“潜规则”,就必须扩大群众的知情权、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一方面,上级组织部门要做好干部的年度考核工作,了解干部日常工作表现,建立干部实绩档案,作为以后推荐任用的依据;要建立完善后备干部制度,把是否被列为后备干部作为提拔任用的优先条件,避免“备而不用”、备用脱节现象的出现;在干部考察换环节中,要加大民意测验的广度,尽可能地扩大民主测评的群众的范围、增加参与考察的群众人数,这样就会使一些“卖官”者的经济成本加大、机会成本降低、“卖官”行为受到制约。另一方面,要建立群众推荐参与机制。要探索建立群众集体提名推荐制度,减少和限制领导提名。同时,

可公布推荐对象的实际推荐得票数,以接受群众监督;要切实加大公开选拔干部、竞争上岗的工作力度,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力争使通过公开选拔领导方式产生干部的人数达到该地每次拟提拔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通过竞争上岗方式达到该单位的8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标,进而激发群众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减少某些领导的人为干预,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氛围。

2、完善干部考察机制。干部考察是对干部素质和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干部考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评测标准和手段、参与考察的人数较少而不够民主、考察的结果模糊而不透明。由于干部考察结果是组织部门提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也是发现问题、听取民意、避免“买官卖官”等用人腐败行为的关键阶段,如果这一关把握不好,就容易导致用人失误。所以,一要制定科学的干部测评标准,对考察对象的德、勤、能、绩、廉等方面的指标尽可能量化,经过民主测评后可综合细化为一定的数据,作为提拔任用的参考。二要改进干部考察方式。要在通常采用面对面谈话方式的基础上,探索人机对话、能力鉴定、性格分析、写作展示、案例分析等现代手段来全方位考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只要考察手段改进了,就会把一些“不会工作只会买官者”拒之门外。三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考察结果。有些地方在干部考察中撰写的考察报告千篇一律、不痛不痒,使决策者很难对考察对象有清晰、准确的了解。另外,考察报告通常对被考察者及其单位的群众不予公开,群众也不知道考察报告是否科学、反映民意,被考察者也是如坠云雾、糊里糊涂。因此,干部考察报告在要一定范围进行公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进行适当修改,这样可以有助于形成公正、客观的考察报告,减少用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创新用人的决策机制。要坚持重社会公论的原则,克服凭少数人意志用干部的倾向,加大对干部人选的差额票决力度。由党委常委会议或全委会议甚至党代表大会对拟提拔的干部人选进行差额票决是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克服少数人说了算的有效手段。目前这一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正在推广,但还需创新和完善:一方面,要扩大票决对象的范围。拟票决的干部人选要从对所下辖地方的党委、政府正职扩大到所有部门的正职以至所有需要提拔的干部;采取这种选人方式的范围要从省级党委、市级党委延伸到县级党委,即县级党委在研究干部时也要采

取差额票决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扩大参与票决人员的范围。目前大多数地方采用的是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或全委会议进行票决,参与票决的人数相对少(一般只有几十人),而且大多是同级领导干部或下级党委主要负责人,易出现”“走过场”或“伪票决”的行为。所以,要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普通群众参与干部选拔票决办法,增加票决的可信度。对一些重要领导岗位,还可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形式,让全体党员代表在大会上进行票决,使“买官者”难以得逞、“卖官者”难以操纵。另外,在票决的过程中要公开得票结果,提高票决的透明度。

4、健全任前公示制度。任前公示是选人用人接受群众监督的最后一道关口。一要选择好公示媒介。对干部的提拔任用,除了在党内渠道公示外,还要在当地主流媒体如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上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二要选择好公示时间。一些地方往往在放长假前研究干部,导致公示时间难以把握和操作,因此要恰当安排公示时间,便于公众知情并进行有效监督。三要便于社会监督。要探索在非组织部门设立专门、独立的干部选拔监督电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还要设立干部监督的电子信箱或网上留言,用现代手段接受群众监督。

(二)完善选人用人的监督体系

建立完整的干部监督工作制度、法规体系,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杜绝权钱交易的根本保证。

1、建立干部考察责任制度。干部考察责任重大。一要改变单纯由组织、纪检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干部人事部门工作人员临时组建考察机构的办法,积极探索建立相对稳定、专业的干部考察队伍,选拔那些政治修养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人员参与其中,经常加以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考察方法和技巧,树立考察机构的良好形象。二要明确考察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考察人员在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等环节要进行严格把关,不得出现暗示、引导或以权谋私等非正常行为;三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考核组成员对考核工作负有主要责任,一旦出现失职、渎职行为,必须依照有关纪律和法律严肃追究考察人员的责任。

2、健全用人失误责任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一要严格干部任用程序,对那些随意剪裁干部选

拔程序、擅自改变选拔任用条件的责任人,一经发现要严格查处。二要探索建立干部推荐、决策的签名制度,凡参与研究干部提拔任用事项的主要领导要在最后形成的会议纪要上签名,以表负责。三要对出现用人失误的上级官员进行追究。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那些在其工作期间下辖地方或下属部门出现“卖官买官”者,凡查处属实的,要给予严肃的党纪、政纪处分。

3、完善监督机制。要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干部监督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的作用,尽量公开干部选拔的过程。要建立党委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回答媒体和公众对干部选拔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社会调查机构,通过上门了解、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评价和建议。

4、创新干部教育方式。要从单一灌输说教转变为灵活多样、入脑入心,从不分层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转变为分层施教,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从单纯抓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树立正面典型和反面教材相结合,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可以组织一些因卖官鬻爵者而锒铛入狱的人对现任干部进行现身说法,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广大干部只有在思想深处上牢牢筑起道德、党性的防线,才能对“卖官卖官”等腐败行为拒而远之。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李成言.《现代领导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 李成言主编.《现代行政领导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 茅于轼主编.《公正透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6] 过勇.《经济转轨、制度与腐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版.

[7] 王璋.《“三票制”选“官”—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

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8] 张英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以白鲁恂的研究为考察中心》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亢哲楠,男,1968年出生,河南灵宝人,2008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MPA学位。现在中共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委工作。

电子产品中的锡须现象与危害

电子产品中的锡须现象与危害 关键字:锡须电子行业电子连接器电器短路 背景 在政府法规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全球电子行业已经进入无铅电子时代1,2。未能及时转到无铅电子的公司将为国际市场所淘汰。为了适应这个趋势,许多电子元件制造商用纯锡和含锡量很高的无铅合金取代铅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制造商是根据它们的价格、耐腐蚀性以及它们与含铅焊料和无铅焊料的兼容性作出这个选择的。使用不含铅的锡进行表面处理的缺点是会形成锡须。 什么是锡须? 晶须是一种头发状的晶体,它能从固体表面自然的生长出来,也称为“固有晶须”。晶须在很多金属上生长,最常见的是在锡、镉、锌、锑、铟等金属上生长。甚至有时锡铅合金上也会生长晶须,但发生概率较小。晶须很少出现在铅、铁、银、金、镍等金属上面。一般来说,晶须现象容易出现在相当软和延展性好的材料上,特别是低熔点金属。锡的晶须简称锡须,它是一种单晶体结构,导电。锡须可以呈现各种形态,如直线形、弯曲、扭结甚至环形等,其截面常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外表面有不规则的条纹,就像是从不规则形状的模具中挤压出来的一样。大多数的锡须在其根部存在着凹坑。 锡须的产生和成长机理 (1)内部应力型锡晶须产生和生长的机理 对这些锡晶须现象机理的解析正在逐步展开。关于锡晶须产生的机理有以表面氧化为驱动力的转移论和Sn原子通过晶界扩散作为锡晶须而生长的再结晶理论。还有在Sn镀层中,来自基底材料的Cu扩散,形成金属间化合物,施加在Sn镀层上的压缩应力成了锡晶须生长的驱动力。还有人认为因为与Sn镀层的主配向呈不同配向而产生锡晶须。锡晶须经氧化膜的裂纹而生长,该成长可用棱镜形转移图说明。这些锡晶须的产生机理与外部应力型锡晶须不同,但是由扩散和氧化等加给Sn系镀膜上压力的事实,意味着它就是锡晶须产生和成长的原因。这些内部应力型锡晶须,因扩散和氧化是主要原因,所以在较长时间内锡晶须有成长的特性。 (2)外部应力型锡晶须产生和成长的机理 外部应力型锡晶须的特征是众所周知的,即由加在Sn系镀膜上过大的外部应力造成的,它导致锡晶须明显快速地成长。有报告认为,锡晶须的形成与受三维压缩应力和结晶粒径等的扩散蠕动现象有关。该报告中根据纳米强化法所得的Sn镀层硬度和蠕变指数,模拟加给sn系镀膜上长时间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认为,与JEITA观察到的锡晶须生长相对照,其结果非常一致。 锡须的危害 锡晶须能够造成电气短路,也可能挣脱成碎片,造成机械或者其它电气问题。在该行业中,锡晶须造成的破坏性损害以十亿美元计。时至今日,对于锡晶须生长的确切过程,人们仍未完全理解。过去数十年所使用Sn/Pb作为标准镀覆材料,就是因为铅的加入能抑制晶须的形成。而在无铅化的今天,抑制锡晶须的形成又变成了人们必须重新面对的课题。 在电子行业急于应对RoHS的多数是电子连接器制造商,他们主要是把Sn-Cu镀层用在连接器引脚上,从2002年开始逐渐向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到了2003年就暴露出了锡晶须的问题,不单是连接器,其它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也受到威胁,锡晶须成为整个电子行业关注的大课题。大量小型化的家用电器应用电子连接器最多,尤其是引脚间距窄更容易受到锡晶须造成的短路障害。根据这些问题,本着解析锡晶须现象和规范锡晶须试验方法的目的,JEITA于2003年组织了电子连接器的锡晶须研究计划。从这个计划的调查结果中得知:主要发生在电子连接器上的锡晶须现象,是加在引脚连接部位等镀层上的机械外部应力造成的。R.M.Fisher在1954年的研究中,曾得出“当sn镀层被施加机械的外部应力时,锡晶须的成长被加速”的结论。同时也指出,锡晶须产生和成长的主要原因是当初镀层的内部应力所致。基于此,为了对尚未产生锡晶须问题的锡晶须进行评价,曾采用在无外部应力负荷的状态下进行高温高湿试验和温度循环试验等方法。后来,s.M.Arnold于1966年发表了“在sn中含Pb达1%以上,就可起到抑制锡晶须”的报告。这一发现,使对锡晶须有抑制作用的Sn—Pb镀层在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使得对锡晶须的产生和成长现象及其它的机理的剖析大多都没有完成,这一切也是再次引发研究锡晶须问题的较大原因。

【案例】“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之反思 经典案例 文库 宣讲家

【案例】“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之反思经典案例文库 宣讲家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起底“清水衙门”腐败:农机补贴2毛5被贪2毛1 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小农机具秧盘的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长还要贪3分;一个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 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近年来,腐败现象正向一些人心中的“清水衙门”蔓延,有些部门甚至成了腐败“重灾区”。看似“边角碎料”,但积少成多,这种腐败行为侵害的是民生 政策的“红利”和基层群众的利益,危害不可小视。 “清水”中捞钱贪腐案频发 海南省纪委近日发布消息,海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厅长赵中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不到半年的时间,海南海洋渔业系统就有20 余名干部落马,令人震惊。 在地方政府部门中,渔业部门往往被认为是“清水衙门”。但是,近年来,随着渔业开发和海洋战略的推进,渔业系统的

“贪鱼”也开始频频曝出。从捕捞许可证、柴油补贴到国家灾害补助发放,都能成为他们肆意牟利的资源。而深处“冷”门热衷贪腐的不仅限于此。 扶贫款“扶倒”一批扶贫官员。2012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扶贫系列腐败案中,抓一个带一片,巴彦淖尔市及五原县等8个两级扶贫办的10名扶贫官员被查处,贪污总金额达830万元。调查显示,扶贫款被层层扒皮:从市里下到旗县,被以“活动经费”的名义克扣40%,从旗县下到乡镇又被克扣40%。“活动经费”随后被一些干部侵吞,其中市扶贫办主任郭某任职3年就贪污373万元。 农机补贴成为一些农口干部的“唐僧肉”。2013年以来,在江西查办的农机领域腐败系列案件中,省市县三级共20名农机局长落马。大到手扶拖拉机,小到太阳能杀虫灯,一些腐败官员纷纷钻政策空子,大肆套取农机补贴,造成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巨大流失。2011年,重庆监察机关挖出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案39件61人,涉案金额竟达3396万余元。殡葬服务成为部分民政干部贪腐的“摇钱树”。近年来,殡葬行业腐败案件多发。大到陵墓工程发包、墓料购进,小到遗体火化、骨灰盒采购,一些腐败官员无不雁过拔毛。在2012年江苏某县民政局副局长腐败案中,高某在兼任殡仪馆馆长的10余年里,利用负责殡葬用品采购等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其中每个骨灰盒收供应商15元提成。

三违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三违”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作者:张恒程王福国 【摘要】本文就作业区“三违”的情况谈起,细致分析了“三违”发生的原因,列出了“三违”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三违”行为;预防措施 “三违”行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人的行为,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彻底杜绝生产过程中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进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提高全员的风险辩识、风险削减能力,增强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安全工作上台阶。 2004年1月开始到2005年的6月份,我们专门深入开展了严反“三违”的活动,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剖析“三违”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制定与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杜绝习惯性违章,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当中的违章现象。 下面从严反“三违”活动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及防范措施加以讨论。 一、作业区人员的状况 “三违”行为主要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在调查分析前对全区人员的现况作以分析,我区共有员工442人,男员工320人,女员工122人,25岁以上员工占40%,平均年龄27岁。其中正式职工占32%,其它用工形式占68%,班站长以上干部占总人数的20%。取得一定专业学历人员占到46%,在全区问卷调查当中,责任心强的员工占到45%,责任心一般员工占到37%,其它思想员工占到18%。 二、活动开展 (一)开展反“三违”活动的工作思路及方法 为了在反“三违”活动中吸取教训,探索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将严反“三违”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讨论阶段;2、剖析阶段;3、培训学习阶段;4、巩固、完善阶段。 (二)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讨论阶段

低血压的症状及危害

低血压的症状及危害 低血压(hypotension)指由于血压降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和晕厥等。低血压可以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相关症状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据国外专家研究低血压可能导致与脑梗塞和心脏梗塞。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后,患者可出现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以致被迫卧床不起,另外诱发脑梗塞、心肌缺血、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问题。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据统计,有上述低血压状态的人约占健康人的2.5%~3.5%,常见于经常从事较大运动量的人群如体育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而体型瘦长的年轻

妇女也不少见。生理性低血压可有家族性倾向,无重要临床意义。原发性低血压病主要有以下表现:(1)疲乏、无力: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经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转,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这种倦怠感与患者实际工作或活动所消耗的体力不相称,即这种乏力并非都是因疲劳过度所致。这种疲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过多的肌肉收缩不协调,而不恰当地消耗肌力所致。低血压(2)头痛、头晕:在低血压病的患者中,头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诉,其头痛往往在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后较为明显,头痛性质和程度不一,多表现为颞顶区或枕下区隐痛,也可呈剧烈的搏动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头晕轻重不一,轻者两眼发黑、眩晕;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晕厥倒地,常在突然改变体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时最易发生。此外,静止而又负担过重的工作条件下也易发生。头痛和头晕可能与血压低致脑灌注不足有关。(3)心前区隐痛或不适:低血压病患者心前区隐痛、不适,不仅可在体力劳动或紧张脑力劳动时发作,在安静时也可发作,甚至引起心绞痛样发作,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低血压病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压过低本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产生上述症状。(4)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汗、皮肤苍白或轻度发绀,浑身忽冷忽热,时有蚁爬感,手脚麻木等。(5)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一类物质不足,部分患者血糖降低和性功能衰退。(6)其他: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

医院小官大贪观后感

医院小官大贪观后感 观看了《小官大贪》录像,对于影片中发生的贪污受贿、严重威害人民生活的案例触目惊心、令我深省。 看完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警示片用鲜活生动的廉政案例,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廉政教育课,从思想上绷紧廉政弦,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防范大官大贪,更要预防小官大贪。通过观看学习,我深深领悟: 1、在医疗行业中担任副护士长的我,在业务技术方面,要深入临床护理一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消除隐患为首务;在政治方面更要加强党性学习,坚定自己的立场,绝不放松学习,绝不动摇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工作之余,我要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并结合实际工作,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警省能力,不断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2、以案为鉴,廉洁自律。 将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作为自已的学习榜样,认真剖析那些贪污堕落、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对党的事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的腐败分子的犯罪轨迹,时刻提醒自已一方面不要放松自己的党性修养,另一方面在工作、生活中从小事、细节抓起,克已自律、防微杜渐,从我做起。 3、讲究民主、接受监督。 尽管我只是一个病区副护士长,权利也小,但我作为党员,我依旧应该严格自律,接受监督,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和廉洁意识,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将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作为自已的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 通过观看警示片,我深刻感受到了当前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我将从这些违法违

“三违”行为现象的具体内容

“三违”行为的具体内容 (一)典型违章指挥的行为 1.指挥员工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2.未履行变更程序,指挥员工擅自变更工艺和操作程序。 3.指挥员工违反操作、检修规程进行操作。 4.无安全操作规程和措施、或者规程和措施未落实而安排人 员作业。 5.在未办理特殊作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指挥员工开始作业。 6.未到现场确认或未落实安全措施就批准作业许可证。 7.强令使用超期未检的安全附件。 8.指挥员工违规进行运行设备、带压管线的维修保养。 9.指派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上岗作业或无证操作。 10.指派无特种操作证的员工到特种作业岗位。 11.安排无资质人员进行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监护, 或作业前环境监测不合格、不具备条件,盲目指挥人员作业。。 12.职业禁忌症者未及时调换工种。 13.未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就安排其工作。 14.发现员工违规作业时不及时制止、纠正。 15.制定检修计划时,未组织制定检修方案和安全措施。 16.布置工作时,未进行安全措施交底。 17.未组织开车前安全检查就安排开车。

18.指挥带病装置、设备的运行运转。 19.不按规定审查、批准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 20.对已发现的事故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侥幸心理、放任 自流。 (二)典型违规作业的行为 1.未经许可进行动火、受限空间、盲板抽堵、高处、吊装、 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射线探伤等特殊作业。 2.未经许可进行非常规作业。 3.未进行动火安全分析或分析结果不合格进行作业。 4.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未分析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有 毒气体浓度,或未按照先通风后检测顺序进行受限空间作业,或 分析结果不合格仍进行作业。 5.作业监护人离开监护现场、做与监护无关的工作或参与作 业。 6.未对作业人员进行危害告知即开始作业。 7.作业过程未按要求佩戴、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8.使用没有合格标签的移动梯子、电动工具,或未按照要求执行一人作业,一人扶梯进行作业。 9.使用没有验收合格牌的脚手架。 10.拆卸可能含有物料的管线设备时没有使用防护面屏。 11.在吊物、吊件下行走或逗留。 12.无特种作业操作证从事特种作业。

《小官大贪》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官大贪》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X月X日,我院组织党员观看学习了《小官大贪——渭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管科原科长侯福才贪腐警示录》。该片讲述了曾任陕西省渭南市住建局建筑管理科科长的侯福才以受贿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腐败案件。观看后我感触颇深,一个正科级干部,竟然贪腐5500余万,其胆子之大、涉案数额之多让人瞠目震惊,创造了低职公务员腐败的新纪录。一个显而易见的疑问就是,小官如何成为了大贪,既让人瞠目,又催人警醒。 一、牢记党的宗旨,筑牢思想防线。 辩证唯物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可以看出,侯福才从一个跳出农门的才子堕落为一个令人发指的大贪官,其根本的原因是党性修养淡化、立场不够坚定。如果自身疏于对政治理论学习,对世界观的改造,就会漠视党和人民授予的工作权力,就会像侯福才那样利用手中掌握着权力在利益驱动下就会寻找一切权钱交易的机会来进行个人财富的非法积累,千方百计搞权力寻租,贻害党的事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个人私欲。因此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牢记党性宗旨,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住党纪国法的红线、坚守住廉洁从政的防线、坚守住道德操守的底线。坚决做到立公去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是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大力提倡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第二是处理好人与己的关系,认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含义,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诚信对人,宽善待他。第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万事德为先”,不断克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影响。 二、强化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煤矿三违现象分析

“三违”可控,事在人为在煤矿生产中,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为不规范,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认真分析“三违”的成因和危害,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是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通过对所查处“三违”发生的成因和性质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三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盲目性。一部分人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很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2.无知性。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个人安全意识差,对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章了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3.习惯性。不能够很好地摆**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产量、进尺,为了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没有导致事故,尝到“甜头”的情况下,一再实施,养成习惯性“三违”。4.管理性。在明知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5.放任性。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安全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放任性“三违”。6.工序性。在作业中没有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了工序性“三违”。 7.社会影响性。一方面,过多地接受外部信息,容易分散精力,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走样;另一方面,家庭和亲属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及生老病死等重大事件,也会使工人思想情绪波动,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导致行为失调。“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根源。由于个人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素质等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不正确的心理:1.侥幸心理。自认为自己控制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偶尔违章违纪不会出事,便碰运气,一旦成功,就盲目自信,经常抱着侥幸心理违章违纪。2.麻痹心理。在单位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安全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人安全思想就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抛至脑后,工作不细心。3.习惯心理。由于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很多人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是否违反规程,是否符合措施要求。4.马虎心理。安全思想松懈,在工作中一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应付了事。 5.蛮干心理。摆不**全与生产、与效益的关系,只想着要产量、要进尺,不顾作业场所有没有安全隐患,即使发现了隐患也不处理,放任隐患,违规操作,最终导致事故。 6.取巧心理。为了达到目的,投机取巧,我行我素,不充分估计行为的恶果,冒险违章违纪,扒矿车、坐皮带、带电作业等等。 7.盲目心理。新工人和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工人,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或文化技术素质低,作业中糊里糊涂地违章,糊里糊涂地出事。 8.厌倦心理。因长年累月地高强度劳动或身体健康原因,不堪重负,生产热情不高,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使安全缺乏可靠性。 9.唯心心理。有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错误想法,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造成事故。要结合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扎实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理性地看待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安全素质是工人安全意识、业务水平、行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要借助安全培训这一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一通三防”知识学习为重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职工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使职工明白什么是安全,怎样才能保证安全。重视开展“三违”危害性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教育不放松,紧密围绕工人心理规律、社会和家庭生活对人的影响规律、安全与生产发展规律,以有效、管用为原则,通过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三违”人员现身说法等安全教育形式,使大家充分认清“三违”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自觉规范行为,远离违章。减少和杜绝“三违”必须立足严管重教,循序渐进,多管齐下,形成“人人要安全,个个争安全”的良好局面,最终杜绝“三违”。

三违危害性教学内容

“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通过座谈了解及大量事实证明,“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主要表现是: 1、盲目性“三违”。少数职工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技术钻业务和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 2、无知性“三违”。相当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自主保安意识差,对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了章还根本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造成无知性“三违”。 3、习惯性“三违”。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区队干部,不能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进尺、产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尝到“甜头”的情况下,实施习惯性“三违”。 4、管理性“三违”。有些区队管理人员,重生产安排轻隐患整改,重制度制定轻现场落实,执行力服从力差,接到隐患整改通知一拖再拖。甚至有的管理人员明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 5、放任性“三违”。个别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职工的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了放任性“三违”。 6、工序性“三违”。有的职工在作业中不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工序性“三违”。通过对发生“三违”的主体分析,40周岁以下占绝大多数,由于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影响,严重“三违”逐

年减少,一般“三违”却相对增加,作业工序、环节多的单位“三违”现象相对严重,采掘、机、运、通单位是“三违”的多发单位,其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资历深厚者,“三违”行为越少。 “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思想是导致“三违”的主要根源。由于职工个体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思想素质等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呈多样性,通过座谈了解、综合分析,其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有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自如,偶尔违章也不会出事,碰运气一旦成功,就盲目自信,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去违章作业。 2、麻痹心理。在单位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人员、职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置之度外,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是一件容易的事,麻痹思想油然而生,“三违”现象屡见不鲜。 3、习惯心理。由于工作内容、场所、形式单一,很多管理人员和职工干惯了、看惯了、习惯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是否违规,是否符合措施要求,形成习惯性“三违”。 4、马虎心理。少数职工在工作中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应付公事,糊里糊涂出现“三违”。 5、蛮干心理。有些职工,特别是班组,摆不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一心只想多超产,多拿台阶奖,不顾作业场所有没

论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及其危害

论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及其危害 一,教育同质化的含义 教育同质化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办学理念,改革目标以及改革的具体的措施;教学模式,评价模式都日趋相同;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种相同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同样的,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没有自己的独特性,丧失了创造力、创新的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现行的政府和学校自身有很大的关系。如由政府组织的各种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工程;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导、而且检查标准,验收内容都是统一的。另外一些先进学校的各种宣传、经验介绍,学术交流使得学校竞相模仿,使得学校办在客观上趋同。借助外力推动学校课改、推动学校建设管理建设达标,在一定意义上是可取的,但是同时看到不断的评比、评估、一流学校、先进学校的建设使得各学校的办学模式相同。在相同的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特色。 二,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地发展。从高等教育精英化迈向了大众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社会的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挑战。高等教育在发展、学习交流地的过程中无形地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这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相违背。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等学校校区的建设 梅贻琦先生在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说道: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提醒我们所谓大学不需要有许多的高楼大厦,不需要看起来有多气派、宏伟。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是因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出的人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而如今我国各个大学都在竞相圈地扩大校区,高楼拔地而起。各个学校豪华气派的建筑的背后是高额的贷款。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面临着巨大的贷款,早在2007年有资料显示高校的实际欠债总额已经超过4000亿元。高校在呼吁政府投资的同时把大量的教育经费用在建造大楼上。豪华的大楼与先进的设备并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试问那些高楼大厦能否带来一大批大师。在国外一些先进的学校并没有所谓的高楼大厦,也并不是都坐落在豪华的大都市。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属于传统的大学城,是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著名英籍犹太数学家布洛诺斯基曾这样形容哥廷根:一切古老的大学均有美妙的相似之处。哥廷根正如英国的剑桥或美国的耶鲁那般偏远而罕为人至。但除了那些学究们。实际上大学并不仅仅是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理念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建筑上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大学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民国时期我国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所大学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的大学精神。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教学设施不断扩张,这是学校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模仿的结果。 2办学模式的同质化 教学仍然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高校综合排名的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高校、国内高校的综合排名促使许多学校竞争模仿成风。于是就造成了办学的同质化。办学模式的同质化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同质化;在学习西方通识教育的模式下,虽然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是学习西方,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在美国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定位,研究型大学就是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就将自己定位为综合性大学。而在我国当今大多数学下都朝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在八九十年代一些师范学校专门为国家培养中小学教师,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示范人才。但是如今我过许多师范类型的学校都朝着综合类型的高校发展。增加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几乎囊括了专业的十三个大类。所有的专业都涉及到,但是不能带来自己的特色,新的

《小官大贪》警示片观后感

《小官大贪》警示片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4-08-22 08:56:08 看了《小官大贪》警示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警示片以侯福才这一熟悉鲜活的廉政案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廉政教育课。感慨之余,思绪良多,我感受较深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学习,提升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反腐倡廉工作重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个人操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良好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是保持公正、廉洁的基础和思想防线。一个人能否保持清正廉洁,取决于其是否能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而用好权力,离不开自身修养的提高。人的修养支配其行为,道德修养提高了,个人操守加强了,就会淡泊名利,就会为了人民的福祉最大限度的勤奋工作,就会在面临公利与私利的冲突时不忘党性,做出正确决择。侯福才的贪腐、自我毁灭,其根源就是放松学习,忽视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彻底的丢弃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思想滑坡,利欲膨胀,向金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因此,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尽管职位低,权利小,但也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知荣辱、明廉耻,恪守立身之道、做人之道、齐家之道、交友之道,自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克己自律,防微杜渐,做拒腐防变的表率。剖析侯福才锒铛入狱的犯罪轨迹,不难发现:他的堕落一方面是因为放松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忽视了世界观的改造,另一方面是从工作、生活中失之小节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克已自律、防微杜渐,从我做起,从小事、细节抓起,身体力行,清正廉洁,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守住底线,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做到警种长鸣,防微杜渐。要强化教育,营造清廉氛围。从预防教育入手,积极参加机关政治学习和支部组织生活,加强党性教育,学习先进典型,见贤思齐,廉洁从政,同时要汲取侯福才腐化堕落的反面教训,时时警示,形成学廉、思廉、崇廉的良好习性。 认清权力,接受监督,紧抓拒腐防变的主线。首先,要认清权力本质,常常反思权力是什么,应该为谁服务,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权力就是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要正确行使权力。侯福才腐化堕落的案例告诉我们,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行使权力可以为民造福,滥用权力,就会招致人民的唾弃。因此在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时,要时刻具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识,将行使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始终遵守法纪,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正确方向,切实做到秉公用权、为民尽责。再次,要自觉接受监督。权力是需要监督的,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侯福才小官大贪的典型案例,恰好说明了权力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党内监督及群众监督等各种监督,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行使的权力置于法规制度的约束之下,把自己置身于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中。只有在政治上加强学习,净化思想,自觉养成读书思廉的良好习惯,志存高远,心怀敬畏,做到廉有初,廉有终,才能永葆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本色,做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人员。(市粮食局李怡萱)

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及对健康的危害分析

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及对健康的危害分析 目的分析大学生“低头族”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探讨相关干预措施。方法2015年3月—2016年2月随机抽取2 00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分析其中“低头族”现象并探讨其危害。结果2000名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平板的时间为2~4 h 48.2%、5~6 h 29.0%、6 h以上22.9%。经调查,颈肩痛发生率23.4%,手腕部疼痛发生率12.1%,自觉眼部不适38.3%,自觉轻度社交障碍19.8%,且随着大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时间越长,上述各种不适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低头族”每天应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时间较长,身体与心理健康均受到一定影响,应对这一问题给予有效干预,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 标签:电子产品;“低头族”;颈肩痛;手腕痛 College Students bow Phenomen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Harm to Health HUANG Li1,MA Xiu-cheng2,XIAO Feng2,QIU Tian2,LIU Hong1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uanbei Medical College,Nanchong,Sichuan Province,63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Nursing,Chuanbei Medical College,Nanchong,Sichuan Province,63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arm of undergraduate phubber to health and study the releva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2000 undergraduates from March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randomly extracted for survey,the phubber phenomenon was analyzed and the harm was discussed. Results In the 2000 undergraduates,the daily use time of mobile phone and flat in 48.2% was 2-4h,in 29.0% was 5-6h,in 22.9% was above 6h,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rates of neck and shoulder pain,hand and wrist pain,self-consciousness of eye discomfort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mild soci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 were respectively 2 3.4%,12.1%,38.3% and 19.8%,and the longer the use time of electronic products such as mobile phone and flat of undergraduates,the higher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he above various discomforts. Conclusion The daily use time of electronic products such as mobile phone and flat of undergraduate phubber is longer,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affected to a certain degree,and the issue need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hus maintain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Electronic products;Phubber;Neck and shoulder pain;Hand and wrist pain 21世纪,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各方面的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进步之一就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及其众多的与互联网相连的应用程序的生成(比如网络电话、脸谱网、推特等)[1]。近年来,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信息需求增加,

“三违”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三、反“三违”措施的制定与防范 在反“三违”行为方面,总结各种事故教训,只有行之有效的防范与管理,才能确保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减少或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严格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重中之重。 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形成的原因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人的行为是安全系统中最难控制的因素,人的失误或犯错误的概率比任何机械、电器、电子元件的故障概率要大得多,因为人的失误或犯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操作者发现、认识危险的能力,明确危险的后果,促使其形成安全动机,掌握避免危险、防止事故的技能,才会有安全行为,并使其逐渐养成安全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主要有 (一)职业适应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员工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在从员工的调配方面,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现有员工的合理调配,应根据各岗位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员工,也就是要因岗而宜,因人而宜,比如大站大库就应安排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员工,同时根据各岗位的重要性及易发生“三违”的概率的高低要根据员工责任心强弱来定人定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三违”行为的发生。其二是严把输入人员的质量,以确保在工作分配当中,能够按岗位的要求去进行分配,从近年来输入人员的质量来看,确实与生产需要形成了矛盾,也就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并且与岗位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三违”行为在工作熟练程上的反映来看,工作熟练程度越高,“三违”行为的概率就会越小,因此要严格控制不合格员工的输入量和提高输入员工的综合素质,才是从源头上治理各种“三违”行为的关键所在。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集体精神,创造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使工作集体具有凝聚力,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积极主动地相互配合,另外要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用大环境影响小环境,促使内因发生转变,以适应大环境的要求,最终达到“三违”行为自我消灭。 (三)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 当然,员工的后续教育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及综合实力提升的最关键因素,根据分作业区分入员工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低,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使员工进一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其中就是要加强各种培训的有效性,如对井区管理人员的培训要确保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对员工的培训要确保操作员工的资格认证的严肃性,防止师资人员出现“三违”行为,杜绝软件上出现“违章作业行为”。 (四)建全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制度

静电产生的原因、现象和危害

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现象: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这是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 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实质上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 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 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 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上述的几种现象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静电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静电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静电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上。人体长期在静电辐射下,会产生头痛,胸闷,焦虑,咳嗽。由于静电可吸附空气中大量携带病菌和有毒物质的尘埃,长期接触静电轻则刺激皮肤,影响皮肤的光泽度和细嫩,重则皮肤生疮长斑,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支气管哮喘和心律失常等病症。长期处于静电环境下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成为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病症的直接或间接诱发因素。

析氢现象及其危害

析氢现象及其危害 本篇针对我司产品加工工艺特点,简单概述了原材料在冶金、锻造、电镀和焊接过程中的析氢现象,主要分析了氢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除氢方法,为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原因 1.冶炼 ⑴炉料带入。由废钢、生铁、铁合金及造渣材料等炉料中固有的氢以及炉料中的水分 分解产生的氢溶入钢中。 ⑵由炉气带入。炉气中的水、氢气等都经过炉渣或直接与钢液接触而溶入钢中。 ⑶由钢包、钢锭模以及保温冒的耐火材料带入。 ⑷由大气带入。大气铸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氢气与钢液接触而溶入钢中。 2.电镀 在电镀过程中,由于水分子的离解,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数量的氢离子, 在电极的作用下,一部分就会从阴极析出氢气逸出,一部分以原子氢的状态渗入基 体金属及镀层中。具体的析氢过程如下: ⑴H3O+从溶液中转移到阴极表面附近; ⑵H3O+在阴极上脱水还原,生成的氢离子吸附在电极表面H3O+→H++H2O ⑶两个吸附的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H++H+→H2 ⑷氢分子聚合成小气泡,并逐渐长大,最后离开电极表面而逸出。 3.焊接 ⑴焊条 ⑵母材 ⑶不干燥的保护气体 (4) 空气湿度较大 (5) 焊前未除油去污 二、危害 1.冶金 ⑴白点:在钢材横向断口上,主要表现为放射性或不规则排列的锯齿形小裂缝(有时 也叫发裂);在纵向断口上,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银白色斑点。它是锻件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部缺陷,它的存在对钢的性能极为不利。在交变和重复载荷作用下,

白点处为应力集中点,常常成为疲劳源。白点的产生是由于钢中氢和组织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关于氢致白点有以下几种解释: ①钢中含有氢时,使钢的塑性降低。当氢含量达到某一数值时,塑性急剧下降,造 成氢脆现象。 ②炼钢时钢液中吸收的氢,在钢锭凝固时因溶解度减少而析出。有些氢来不及扩散 到钢锭表面而存在钢锭内部显微空隙处、夹杂物附近或晶界上的小孔中。氢原子 在该处易结合成分子状态,并产生压力。另外氢与钢中的碳反应易形成甲烷(CH4),也造成较大的分子压力。 ③钢坯在冷却过程中因冷却速度等因素使相变产生较大的组织应力,在钢中氢脆的 地方,将发生脆性破裂。 ⑵层状断口:由于有些钢中晶体结构的特点,使氢分子容易在树枝晶或变形晶体边界 上聚集,从而引起内应力,导致晶间拉力减弱,从而降低钢材横向的塑性、冲击韧性,在钢材断口呈针状叠层结构。 ⑶气泡或表面气孔:破坏了钢体的连续性,容易导致轧制开裂。 2.焊接: ⑴氢脆:氢溶解在金属晶格内,在室温附近使材料的塑性性能严重下降。 ⑵白点:多在断口上呈现银白色圆形局部脆断点,白点中心有小夹杂物或气孔,塑性 下降较快。 ⑶形成气孔:如果熔池吸收了大量的氢,在凝固过程中溶解度突然下降,使氢处于过 饱和状态,极易形成氢分子。由于氢分子不溶于金属,于是在液态金属中形成气泡。 当气泡外逸速度小于凝固速度时,就在焊缝处形成气孔。 ⑷产生冷裂纹:形成条件①焊缝或热影响区存在大量的氢;②组织硬度较高;③有应 力。 3.电镀 ⑴氢脆现象:使基体金属及镀层的韧性下降而变脆。 ⑵鼓泡:在电镀完成以后,由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被吸附在金属里的氢会膨胀析 出而使镀层产生鼓泡。 ⑶空洞和麻点:氢气在阴极聚集后常呈气泡状粘附在电极表面,造成该处绝缘,使溶 液中的金属离子不能很好的附着,从而产生空洞和麻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