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

法理学

法理学
法理学

论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潘靖MZ10075

摘要: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对西方法理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将法律看作是主权者的命令;自然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道德性、会平、正义理念;社会法学着重法律在社会中运作的效应。三大法学流派的精神对当下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法学

一、自然法学概述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一)自然法学概述

自然法,就一般意义来说,它是指在人为制定的法之外永久存在、普遍适用的法,也即人类所共同维护的一整套权利或正义。作为普遍承认的正当行为的原则来说,它通常是“实在法”即经国家正式颁布并利用一定的制裁来强制执行的法的对称。1这个释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自然法是一种正义论,或者说是一套价值体系。第二层含义说明自然法并非实证意义上的法律,它高于一切实在法,是实在法的最终根据和来源,是人们观察、分析和评价实在法的价值准则和参照系。由于作为自然法内核的理性具有极大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赋予了西方自然法某种不确定的特质,这种不确定性又导致了对西方自然法学说不可能做出精确、前后一致的说明、揭示和界定,而只能将之作为一个预设的、抽象的客观公式。不同时代的自然法思想家从不同的背景出发,基于不同的社会需要,向这个公式里填注了不同的主张。西塞罗贡献的是他的正义自然法,阿奎那建立了“永恒法”、“自然法”、“人类法”和“神法”的自然法体系,17世纪的格老秀斯恢复和发展了与神学分离的世俗自然法,霍布斯、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富勒则将“自然法”分为“程序自然法”和“实体自然法”。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哲学观念的学者对“自然法”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反映出西方自然法丰富的理论内涵。自然法在不同的时代因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诸多不同因素的作用,由不同的思想家

赋予它不尽一致的含义并作出见仁见智的解释。但是,无论在任何时代的自然法学家的笔下,“自然法是一种植根于人之心智之中的法律形式,以明辨善良与邪恶”。1自然法是西方历史上最古老的法律思潮。它源远流长,多经波折,一直延袭到今天,我们大体可以划分为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现代自然法(复兴自然法)这么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古代自然法。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古希腊思想家最早使用“自然法”这个术语,并确定了自然法的基调。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则和秩序的,不仅自然界存在着规则,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有它们先前已经确立的整合秩序。这个整合秩序叫做“自然法”或“理性”,有待人们用智慧去发现。

自然法作为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以及以此建构的学说,肇始于斯多葛学派。他们认为,理性支配宇宙,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受理性的支配。理性法就是自然法,它构成了现实法和正义的基础。自然法在整个宇宙中都是普遍有效的,它的要求对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使所有的人能够平等地、协调地生活在一起的支配原则。2斯多葛学派还主张,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人们的地位、夭赋和财富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差别,但人人至少都有要求维护人的尊严的起码权利,正义要求法律应当认可这些权利并保护这些权利。

到罗马法学家时,人们开始用自然法观念批判万民法。西塞罗进而以自然法作为检验实在法效力的高级法。他说“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是稳定的,恒久的……”。认为自然法代表理性、正义,是最高的天理,是各种形式的成文法所以能存在的依据。国家机关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法令,应该只是自然法的体现和运用,否则就不配称为法律,不过是“一帮匪徒的规则”3而已。

第二,中世纪自然法。中世纪的时候,由于基督教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和渗透,自然法观念中出现了明显的神学主义倾向。中世纪自然法学说的代表人物当推托马斯.阿奎那,他以自然法思想为核心,构造了基督教的法哲学。依据效力等级,他把法分为永恒法、神法、自然法、和人法四种。永恒法代表上帝的理性,是一切法的渊源。神法即《圣经》是对抽象的自然法的具体化和补充。自然法是上帝统治理性动物即人类,指引人类达到至善的理性命令。人法是君主制定的法,人法不得违背永恒法、神法和自然法。托马斯.阿奎那通过对法的分类和解释,赋予教会权力和教会法合法的外衣,把自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然法置于神学的控制之下。同时,阿奎那又宣布自然法是“理性动物之参与永恒法”,1视自然法为表现上帝与人之间关系的那一部分的永恒法,从而赋予自然法至上的地位。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主义自然法学说虽与非神学的自然法哲学水火不容,但阿奎那提出了自然法的若干戒规这种以戒规(或原则)形式表达自然法内容的做法为近代自然法学家普遍汲取。

第三,近代自然法。近代自然法,又称为古典自然法。中世纪后期,随着促使欧洲封建社会解体的社会力量的出现,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法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革命的理论武器。“近代自然法的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是理性主义的,它汲取古代自然法和中世纪自然法,尤其是亚里斯多德和阿奎那自然法学说中的理性主义因素,并排除其朴素直观的自然主义和蒙昧的神学主义,逐步发展起来的”。近代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的主张大体上是:

1天赋人权论:自然权利是每一个人生而有之、不可或缺、不容剥夺的。这些权利具有超越政治领域和法律领域的本性,不是政治权威或立法机关所赋予,但却必须由他们所承认与宣告的。宣告只是对这些权利的郑重的肯定而已。人的自然权利包括自由、平等、博爱、财产、安全、反抗等权利。他们还主张,个人本质上是他自己或其能力的私有者,不欠社会任何东西。未经个人同意不能受制于人,社会没有剥夺个人自由和财产的任何权利,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必须是最低限度的。

2社会契约论:古典自然法学家一般都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解释国家、法律与个人的关系。他们首先设想了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政府、也没有文明法律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每个人都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除了受自然法的支配以外,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支配。为了实现和保存自然法赋予人们的自然权利,人们订立契约组成国家。政府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是为公众的幸福而存在的,其权力来自契约(法律)。人们是契约的当事人,有遵守法律(契约)的义务。人们加入国家时,让渡了自己的权利,但始终保留收回让渡出去之权利的权利,当政府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时,对它进行革命是正当的。近代自然法学说所主张的国家起源契约论把封建君主的权利看作是没有经过契约授权的强盗的篡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3分权主义:古典自然法学家,尤其是洛克和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都容易把权力运用到极限,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无限制的权力必然

导致政府腐败,比如摧毁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保护个人的天赋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对这些权利进行不正当的侵犯,必须将权力依其职能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行使,以此达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目的。洛克、孟德斯鸡还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分权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正是由于人性本恶,所以权力掌握在私人或个人手里就成为一种恶。而要彻底消除人性中的恶和它在权力上的延伸却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最大程度地遏制它,办法就是给权力划分界限,以法(权)制约权力。自然,最关键的还是制约权力的法不能是个人或少数人意志的体现,而必须是大众意志的法律化。启蒙思想家所设计的三权分立便是法律民主化的保障。在这种社会里,一切(法律范围内)都是有秩序的、稳定的、可预见的,人们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受充分的自由,在精神上成为自己的主人。

第四,现代自然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度沉寂的自然法学说重新兴起。1910年,法国人夏蒙出版了《自然法的复兴》一书,敲响了“复兴运动”的钟声。二战后,自然法学说重新在西方社会流行起来。导致自然法学在战后流行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缘于人们对法西斯专政和法西斯政治法律制度的反思。荷兰法哲学教授霍姆斯说,自然法的复兴主要是对德国纳粹立法的反应。在纳粹立法中,西方文明传统中的人道主义价值以及公法和私法的基本原则(基本人权、公民的自由和平等)遭到了践踏,纳粹假法律之手而做出种种残无人道的暴行。这个无情的事实不但使人重新注意到法律的正义性问题,而且促使人们从“法律就是法律”的实证立场转向对“法律应该怎样”这一间题的探索。1人们认为,只有接受一种超越专横权力之上的自然法,才能防止今后再出现这种法的衰败。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法学说得以迅速复兴。

新自然法学分为两派:一派是以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为思想渊源的神学自然法学,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利旦等人,另一派是世俗的新自然法学,以美国的朗.富勒和后来的约翰.罗尔斯以及罗纳德.M.德沃金为代表。两个分枝仍是一个主调,即强调自然法高于实在法.自然法是检验和评价实在法的标准。不同于古典自然法学说的特征是,新自然法学强调了自然法内容有“可变性”、“具体性”。马利旦在对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思想做总结时,加进了“人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等内容,从而使作为西方世界精神支柱之一的天主教教义和自然法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富勒新自然法学的基本内容是道德与法律不可分,实在法必须服从某种道德准则。他认为法律之中包含着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外在道德即传统的正义、公平等实体自然法,它是法律的实体目标。

内在道德是法律制度的必备条件,是人们创制法律时应遵循的原则。法律的内在道德有一系列标准,如法律的公开性、普遍性、明确性、一致性、可行性、稳定性、法律的溯及力以及官方行动与颁布法律之间的一致性。这八项标准,称为法律的合法性原则。由于法律的内在道德主要是关于立法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被称为程序自然法。1(二)自然法学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目标是实现依法治国。然而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并非易事,度。社会主义法治要摒弃法是工具这种观念,对法律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样才有助于公民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对此西方自然法思想对于构建我国现代法治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我国法治建设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具体有以下各个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捍卫人的尊严,维护人的自由和权利。自然法,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所共同维护的一整套权利或正义。自然法思想对人性的论辩,为法治提供了价值指引。同时也为法治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奠定了基础。从自然法思想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人有着不可让渡的权利,“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2这是限制一切任性的最高条件,人是绝对不允许随意摆布的,人必须是受尊重的对象。法治的价值不仅意味着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受到普遍的而又至上的法律规则的治理,而且在于追寻和谐与幸福生活的方式,确保法治精神与人类理性文明的统一。由此意味着法治必然是渗透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格尊严的认可、维护,对个人价值的充分尊重和张扬,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底蕴的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第二,深化对法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的认识,揭示法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以自然法精神塑造的现代法治社会里,法律具有完整独立的主体地位。“法律被认为具有自己的特征,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自治”,3法律的这种主体地位是任何法治社会必须保障和维护的。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律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而是政治的附属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是高于法律的,法律只是玩弄于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这种观念目前还存在于一些人的心中。法律对政治的严重依赖使得法律自身应有的正义和理性精神丧失殆尽,在一般人观念中,法律不是对人们生命、自由和财产等权利的保障,不是人类的理性,不是正义的象征,而是惩罚和打击的代名词,法律被认为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它与人类的理性和正义失去了必然的联系,从而成为世俗权力的一种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63页。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行使方式。然而,“法律既不应当被等同于政治,也不应当被淹没于即时的权宜之策的旋涡之中。”1法律虽然不能超然独立于政治之外,但政治问题应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政治必须符合法律,因为法律是反映自然法精神的正义和理性的体现。在法律和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应该是法律高于政治。法律的独立性对于提升法的地位,强化法律的稳定性,加强人们对法的尊重和信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概述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一)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概述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一部分。分析实证义把某种特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其出发点,并主要通过归纳的方法从该法律制度中提取一些基本的观念、概念和特点,并将他们同其他法律制度中的基本观念、概念和特点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些共同的因素。正如朱利叶斯.斯通所指出的,分析实证主义所主要关注的乃是“分析法律术语、探究法律命题在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分析法学派莫基人约翰.奥斯丁认为功利原则是检验法律的最终标准。他说“一个拥有主权的政府的祟高意图或目的便是最大可能的增进人的幸福。”奥斯丁的理论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法律命令说,即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以制裁作为其后盾;第二,严格区分法律和道德。法理学是一种独立而自足的关于实在法的理论, 其任务是研究法律实在法而不考虑这些法律的善或恶, 即后人所谓“恶法亦法”;第三,严格界定法理学的任务,区分“法律的应然”和“法律的实然”将法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定于“法律的实然”。到了后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分析主义法学。

新分析主义法学的典型代表是哈特奴。哈特的理论是在奥斯丁分析法学上的进一步延续。首先,哈特提出法律是两种规则的结合:1,设定义务的规则,即原始的小型社会法律规则;2,授予权利的规则, 由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构成。他坚持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他承认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提出“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的概念。他赞同奥斯丁“法律的应然”和“法律的实然”的区分,将法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实在法。2同时,他向自然法学靠拢,信奉自由主义道德哲学。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存在完成了对自然法学这一纯思辨、理想的批判和清算。它运用实证的方法, 否定了那种不可捉摸、虚无缥渺的“自然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法学的进步。正是从奥斯丁开始,法学研究重心才开始从法律的外部关系,如法律与宗教、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转到法律的内部结构、体系和逻辑关系等方面。因而,这

1刘国:《论自然法精神及及其对现代法治的意义》,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种研究方法,对法学研究、对法学家们的思维方式有启迪作用,开创了法学研究的新领域。但如果将法律仅停留在作实证的分析, 不研究法的理想和正义,割断法律与道德和社会的关系,主张“恶法亦法”,这对法律的冲击和破坏是巨大的,可能发生法的合法性危机,导致法的暴政与专制。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说“在忽视正义的地方,在作为正义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条款中不断遭否定的地方,那里的法律就不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法律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旦法律脱离了价值判断的领域,法律的社会意义也就大为逊色。因为这会使法律变得支离破碎,失去它的神圣性,从而使法律最终走上极端形式主义的道路,变成一套死板而毫无生机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堆砌,那么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时,就难以提出多样化的法律方案。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过程中,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许多理念,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确立分析实证主义的法学观。这是因为,我国有着人治而非法治的历史传统,建国以后法制又遭受过严重的破坏,虽然近三十年的恢复和建设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健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法律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并且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强调制定法的作用而不承认判例。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观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合理而有效的法学观。因为首先,分析实证是把某种特定的法律制度作为起其出发点,并主要通过归纳的方法从该法律制度中提取一些基本的观念、概念和特点。对法律的研究集中在法律的内部结构、体系和逻辑关系等方面,这和我国强调制定法作用的大陆法传统相吻合。其次,在推动法律完善和修改方面,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而我国法学应确立一种属于分析实证主义范畴的实在法、规则法的法律观,应注重对法律本身做整体的和基础的研究,设计出一个体制、机制完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制,并且随着现实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对法律做出相应的改变。

第二,树立批判的学术精神。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创立到低谷直至最后的重新崛起的演进轨迹看,它是在坚持对内批判完善,对外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法学体系使其重新获得新生并稳固法学地位的。对内批判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审时度势的眼光,不断创新的能力。对外批判需要有坚持原则的精神,兼收并蓄的学术胸怀以及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这种批判精神是很值得我国法学界学习的。传统的“刑”的法观念,使得中国的法学研究以注解制定法为特色,而没有相对立的法律研究,所以只有解释,没有

批判。这些性质与只有经过自由探讨、热烈争鸣才能兴盛的学术规律是大相悖逆的。1我国法学界应努力培养起这样一种批判精神,对已有的理论不能盲目接受。具体而言就是在确定马克思主义法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我国法学的基础指导作用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提倡和发扬批判的精神,对现有的法律观给予扬弃,发挥创新精神,才能推动我国法学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法学概述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一)社会法学概述

社会学法学是指以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律, 其代表人物是罗斯柯.庞德。社会学法学强调法律是社会现象,法律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法律的“社会化”,强调从“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它同时也强调法律的实行、功能和效果,以及社会利益对法律、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社会学法学的目的是对各种相对冲突的利益进行相互协调。社会学法学家所注重的是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是一项社会制度,人们既通过经验发现它又有意识地创造它。法律所要促进的是社会目的,应从作用上看待法律制度、法律学说和法律规则,认为法律规则的种种形式仅是手段问题。庞德学说的核心即是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法律是个总的社会控制工程,是和一定时间、空间的文明密切联系的,需要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的配合。对人类本性的控制即社会控制,主要有三种手段:法律、道德和宗教。法律即是为了以最小限度的阻碍和浪费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

社会学法学以实用派、自然派为理论基础,强调主观真理,强调从实际的利益出发。它对社会利益的研究,使人们思考当法律价值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取舍,推动了对法律价值理论的研究。同时社会学法学与有关社会事实相联系,否定法学的自足态度,将法学与社会学、其他的学科联系起来,发现法学与其它知识的公共领域,开拓了法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野。在继续探讨法律“应该是什么”的同时,更加注重法律的功能及其实际效果,因此使法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象更加广泛,内容更加深刻。

(二)社会法学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我国封建律学主要采用的方法为对律典的注释, 如张杜律,唐律疏议等。清末, 西方的法学研究方法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而建国以来中国法学的研究方法则一直采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法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

三类, 即阶级分析法、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中国学术传统更缺乏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尤其缺乏社会科学的传统”1。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社会法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社会利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法的形成和本质,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引起法律的变化。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明的建设及其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关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基于此,我们在考察某部法律时,应着重考察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情况,考察社会中盛行的人们的行为。当代中国,更多务实一点的学者关注于对西方法律制度的移植上,希望尽快在我国建立起健全的部门法体系、符合法治要求的司法制度等等,但是移植于西方的各种法律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为我国本土接受,对于这方面需要更加实证的研究。法社会学研究经验,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关注具体问题、实现社会正义、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维护法律的尊严等问题, 都要求我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现实的社会学分析。

第二,注重现实问题。法学应该更多地吸纳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加具体现实地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研究我国当下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才是当代中国法学家的贡献。法社会学的研究是法学更多借鉴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结果。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法律现象的多维视角,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法律的现实有效性,同时社会法学派与其他法学派别相比也更具包容性,这些优点对于法学研究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汲取社会法学派的研究经验,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当前的法学研究热潮,同样有利于法治建设本身。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4、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5、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北京大学出版社l983年版,第102页。

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7、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63页。

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9、刘国:《论自然法精神及及其对现代法治的意义》,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0、吕世伦:《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版,第152页。

1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246页。

12、朱苏力:《道德理论、说教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法理学专升本历年真题考点

道一教育法理学专升本真题考点归纳 考点1:法的概念与特征 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的所决定的。[07年填空] 2.法的要素是指法律有哪些基本因素或元素构成。一般认为,法律由、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所构成。[07年填空题] 3.世界上最早提出公法与私法划分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 [15年、2017填空、2006 年·判断] 4.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005 年·填空题] 5.下列法律中,不属于我国基本法律的是()(2017年选择) A.《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6.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是()[2007 年·选择题·37 题] A.法律具有阶级性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7.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下列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2006 年·选择题·1 题] A.法体现了一种意志B.法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C.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D.所有的法律的都不可能反映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和愿望8.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不适用我国的法律()[2005 年·单项选择题·1 题] A.一律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C.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D.不一定 9.法是随着的出现而产生的()[2005 年·选择题·1 题] A.私有制B.阶级C.民主D.国家 10.法律对它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之为()[2004 年·选择题] A.法律溯及力B.时间效力C.法律效力D.从旧原则 11.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016年简答、2003 年·简答题] 12.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2002 年·选择题] A.社会性B.规范性C.阶级性D.强制性 1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2002 年·选择题] A.统治阶级中个别人的意志B.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C .统治阶级中某一阶层的意志D.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 14.“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是()[2002 年·选择题] A.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B.法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C.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D.法不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15.法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2016年选择) 16.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考点2:法的作用 1.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作用。这体现的是( )[2010 年·1 题·选择题] A.法的指引作用B.法的评价作用C.法的教育作用D.法的预测作用 2.某林区村民小张为盖房欲去山上伐几棵国有树木,张的父亲说,未经许可去砍伐国有林木,是违反《森林法》的,小张听从了父亲的劝导。这一事例说明法的哪些作用。()[2002 年·多选题] A.引导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 3.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2014年判断) 4.王某因散布谣言被某县公安局罚款300元,这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2015年判断) 5.简述法的规范作用的概念和内容(2017年简答) 考点3:法律要素 1.《公司法》第六条规定:“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此法律条文缺少( ) [2011 年·1 题·选择题] A.假定B.法律后果C.条件D.行为模式 2.下列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表述正确()[2009年选择题] A.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和模式两要素 B.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模式和后果两要素 C.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模式和后果三要素 D.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模式和奖励三要素 3.下列选项中哪项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2007 年·选择题·16 题] A.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B.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D.人民检察院的批准逮捕决定书 4.法典编纂[2006 年·名词解释·56 题] 5. 法的三要素由()、()和法的概念所构成。(2014年填空) 6.“内容本身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这类规则属于() A. 确定性规则 B. 委托性规则 C. 准用性规则 D. 任意性规则 7.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完整表现形式是()(2016年选择) A.如果┉┉则 B.如果┉┉否则 C.如果┉┉则┉┉否则 D.则┉┉否则 考点4:法律体系 1.下列不属于我国法律体系内容的是( ) [2011 年·2 题·选择题] A.1975 年《宪法》B.1989 年《行政诉讼法》C.2007 年《劳动合同法》D.2009 年《侵权责任法》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011 年·29 题·选择题] A.罗马法是现代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起源B.英美法系是在英国普通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D.目前两大法系正在逐步走向融合 3.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2003 年·选择题] A.法律调整的效率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C.法律调整的后果D.法律规范的数量 4.法律体系[2009 年2007 年2014年,名词解释] 考点5:法律效力 1.未经公布的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2013年判断“×”) 考点6:法律关系 1.依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 2.时效是一种法律事实。()[2004 年·判断题] 3.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关系( ) [2006 年·多项选择题·31 题] A党组织对党员的惩戒关系;B爱情关系;C氏族血缘关系D政治关系E租赁关系 4.下列属于法律事实()[2004 年·选择题] A.出生B.法院判决甲承担违约责任C.甲购买国债债券D.甲收养一个孤儿E.台风引起的海啸 5.法律事实[2015、2011年、2002年、2005年名词解释] 6.什么是法律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002 年·简答题]

法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法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D ) A.自觉遵守 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B ) A.法律规范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是( A ) A.一致的 B.对立的 C.矛盾的 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C ) A.无法可依 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 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B ) A.一般人的行为 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如何实现的( B ) A.国家领导人废除 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的法是怎样产生的?( A )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哪一法系?( D ) A.大陆法系 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 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 )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 A ) A.依法办事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一项是儒家的主张( B ) A.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下列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增强

法理学试题

第一章法的概念 思考题: 1、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法在本质上有哪些属性? 3、法的阶级性是否意味着法律完全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4、如何理解法的物质制约性与法的相对独立性的关系? 第二章法律作用和法律价值 思考题: 1、法律规范作用有哪些? 2、法律社会作用有哪些? 3、为什么说法律作用不是万能的? 4、如何理解法律价值的含义? 5、法律价值的种类之间有什么关系? 6、法律如何体现自由?法律又是如何限制自由的? 7、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法的起源和发展 思考题: 1、为什么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调整系统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法律的调整? 2、法律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法的形成的一般规律性表现有哪些? 4、法与原始习惯有什么区别? 5、如何评价资本主义法的人权原则? 6、什么是资本主义法治原则?它有何社会意义? 7、资本主义法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何新的发展? 8、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第四章法系的一般理论 思考题: 1、法律文明与文明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东方法律文明与西方法律文明有哪些不同点? 3、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有什么差别? 4、世界上的法律文化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5、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哪些特点? 第五章法律移植与法制现代化 思考题: 1、什么是法律移植? 2、法律移植通常有几种类型?

3、如何评判法律移植的效果?怎样才能促使法律移植获得成功? 4、为什么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法律也能移植?我国在法律移植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什么是法制现代化?它有哪些具体的目标? 6、在推进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法文化应持什么态度? 7、应该如何理解法制现代化与法的西化、法律全球化的关系和区别? 第六章依法治国理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法治? 2、依法治国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3、为什么说法治的基础是民主? 4、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法治的生成有哪些条件? 6、法治实现有哪几种驱动模式? 第七章法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2、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法律与科学技术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法律与统治阶级政治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5、法律与政策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7、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8、法律与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八章法的创制 思考题: 1、什么是法的创制?它有哪些特征? 2、立法工作中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我国立法体制的框架结构内容是什么? 4、立法工作中要遵循哪些法定程序和步骤? 第九章法的要素 思考题: 1、西方法学理论中关于法的要素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2、法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法律的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法律原则有何作用? 4、什么是法律规则?它在法的要素中的地位如何? 5、法律规则与其他社会规范有何异同? 6、如何认识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它有什么意义?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简述题 ◆{2012}(非法学)64.简述执法的基本原则。 ◆{2012}(法学)31.简述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2011}(非法学)64.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 ◆{2011}(法学)3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2010}(非法学)64.简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2010}(法学)31.简述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2009}(非法学)64.简述法律事实的含义和特征。 ◆{2008}(非法学)64.简述资本主义法律的基 本特征 ◆{2007}(非法学) 64.简述我国司法解释的基本作用。 ◆{2006}64、简述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8分) ◆{2005}65.简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内国家监督的内容。8分

◆{2004}64、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规范? ◆{2003}50、简述法律责任的分类。10分 ◆{2002}41.简述法的指引作用的种类。5分 ◆{2002}42.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5分 ◆{2002}43.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及其要素。5分 ◆{2001}简述法的社会作用与规范作用之间 的区别。5分 法理分析题 ◆{2012}(非法学)67.2008年7月,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第S次会议审议了该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第N条规定,公交车乘客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驾驶员、售票员有权劝导其让座:对于拒不让座者,可以拒绝其乘坐,市政主管部门还可处以50元罚款。 在草案讨论过程中,甲认为该规定具有合理

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联系中找到:乙认为该规定不具有合理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区别中找到。 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甲、乙观点中选择您较为认同的观点(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依据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 ◆{2012}(法学)34.(15分)某高校新生小张在自学法理学知识后,对我国《物权法》进行了分析,并写了如下四点学习体会: ①物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文件,从法律渊源角度分析,该法应属于我国的根本法。 ②物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因此物权法属于民商法部门。 ③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法律归责的角度理解,该条规定属于准同性法律规则(规范)。

法理学第一章 读书笔记

法理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文显主编 读书笔记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的内涵和外延。我们认为,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其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即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法学体系的分类。各国学者提出的法学分类相当宽泛,名称也不尽相同。 英国《牛津法律指南》中提出,法学可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两大部类,并可进一步分为7个部门:法律理论和哲学;法律史和各种法律制度史;比较法研究;国际法;跨国家法;国内法;附属法科。 日本《万有百科大词典》中把法学分为四大类: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和国际法;私法,包括民法、商法、民诉法、劳动法,国际私法;刑事法,包括刑法、刑诉法、刑事政策学;基础法学,包括法律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 前苏联法学家一般把法学体系分为四类:方法论和历史科学(国家和法的理论、国家和法的历史);与各法律部门相联系的专门科学(国家法、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研究外国国家和法以及对国际关系的法律调整的科学;辅助法律科学(法医学、法律精神病学、法律化学)。 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划分法学体系:一是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 每个部门法学对该部门法的历史研究,构成部门法专史;每个部门法学对本国的与外国的同类法的研究构成比较法(学)。这些专史和部门法学分别属于相应的部门法学,而对于各部门法总体即整个法律制度的历史研究,则构成独立的法制史学;对于比较法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对各国法律制度或主要法系的整体比较,构成比较法学。也可根据法律属于国内法或国际法,而把法学分为两大类,即国内法和国际法。 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2016年10月法理学真题

2016年10月法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法律全球化对一国法制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其中不包括()。 A.推动法律观念的转换 B.影响法律人的职业化进程 C.促进法治理念的转变 D.实现各国法律制度一体化 【答案】D 【解析】根据各国的国情不同,所以不可能实现各国法律制度的一体化。 2.关于“可持续发展法”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法就是环境法 B.可持续发展法即是经济法的子部门 C.可持续发展法不是法律,仅是理念 D.可持续发展法是个综合性法学概念 【答案】D 【解析】可持续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部门,所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学概念。 3.从法系上来看,目前中国香港的法属于()。 A.大陆法系 B.英美法系 C.中华法系 D.亚太法系 【答案】B 【解析】英美法系的范围,除英国(不包括苏格兰)、美国外,主要是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地区也属于英美法系。 4.下列现象中,科技对法律发生影响的是()。 A.公共汽车上的摄像头有利于公安机关破案 B.很多国家立法,禁止用克隆技术造人 C.某科学家将自己的发明卖给某工厂而获利100万 D.王某因酒瓶爆炸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生产厂家赔偿损失 【答案】D 【解析】ABC都不是科技对法律的影响。 5.原始社会规范的形式不包括()。 A.习惯 B.宗教规范

C.道德规范 D.法律规范 【答案】D 【解析】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因为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所以谈不上有法律规范形态。 6.下列关于法与正义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没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 B.正义与法律正义是一回事 C.法律有时候和正义相抵触 D.不体现正义的法不是法 【答案】C 【解析】正义是法律的精神与理论依据。法律不能违背正义的精神,背离正义的法不配成为法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应符合正义的精神。正义作为法律的核心思想起着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作用。法律是保障和实现正义的一种方式和工具。 7.法律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关于该规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规则是义务规则 B.该规则是确定性规则 C.该规则是强行性规则 D.该规则是第二性规则 【答案】D 【解析】该规则是第一性的规则。第二性的规则更多是是保护性的规则。 8.“法者,国之权衡也。”“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这些主张将法的本质归结为()。 A.理性论 B.权力论 C.规范论 D.自然论 【答案】C 【解析】“程式”、“仪表”都是准则、规范的意思。意思是说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是衡量人言行是非、功过、曲直的客观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9.认为法学研究的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对象便是实际存在的以规范体系表现出来的纯粹实在法的学者是()。 A.凯尔森 B.奥斯丁 C.哈特 D.康德 【答案】A 【解析】认为法学研究的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对象便是实际存在的以规范体系表现出来的纯粹实在法的学者是凯尔森。

川大法理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川大法理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注:正确答案为数字1上面的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8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广义的法律指()。 1( ) 法律的整体 1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均不对 法律上规定的用以进行法律推理的准则是()。 2( ) 法律规则 1 法律概念 法律原则 法律传统 现代西方法学的纯粹法学的首创人()。 3( ) 凯尔森 1 卢梭 洛克 德沃金 法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演变到习惯法,再发展到()的过程。

4( ) 成文法 1 衡平法 公法 私法 将正义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以及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是()。 5( ) 亚里士多德 罗尔斯 1 柏拉图 庞德 6大陆法系法的渊源主要是()。( ) 1制定法 1条约 1习惯 1判例 最先提出公私法的划分是()。 7( )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乌尔比安 1 奥斯丁 以下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 8( ) 中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1 以下无权制定法律的机关是()。 9( )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派出所 1 在我国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是()。 10( ) 最高人民法院 全国人大常委会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古罗马第一部以原习惯法为基础形成的成文法是()。 11( ) 《十二铜表法》 1 《石柱法》 《查士丁尼国法大会》 《德国民法典》 成文法和习惯法是依据()来划分的。 12( ) 创制和表达方式 1 内容

制定和实施主体 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那些事项属于()。 13( ) 法律对人的效力 法律对事的效力 1 法律对空间的效力 都不对 以下不属于法律关系的()。 14( ) 购买物品 银行存款 谈恋爱 1 借钱给朋友 权利义务指向的对像属于法律关系的()。 15( ) 主体 客体 1 内容 都不对 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事实是()。 16( ) 法律责任 法律制裁 法律事实 1

《法理学》历年真题 主观题

2002-2013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案例分析题: (200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考研法理学试题库

法理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 A、历史渊源B.理论渊源C.形式渊源D.效力渊源 2、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 A.法律理论B.法律观点C.法律心理D.法律知识 3、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A.法律关系主体B.法律关系客体C.法律关系内容D.法律事实 4、属地原则是指() A.确立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则B.确立法对地域效力的原则 C.确立法的溯及力的原则D.确立法的时间效力的原则 5、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A.《法经》B.《秦律》C.《九章律》D.《北齐律》 6、行政执法的特点是() A.一般具有单方面性B.具有被动性C.不告不理D.稳定性 7、“法治”一词的概念是指() A.与人治对称B.执法者严明C.法律和制度D.与专制对称 8、中国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国家司法机关C.国家检察机关D.国家行政机关 9、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是() A.阶级性B.公开性C.普遍性D.规范性 10、法系划分的标准是() A.法的历史传统B.法的历史类型C.法的阶级本质D.法的立法体制 11、徒法不足以自行说的是() A.法律万能B.法律可有可无C.法律不能自己行走D.法律有局限性 12、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可以自己做出一定的行为B.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的行为D.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1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 A.规范内容相同B.指导思想相同C.实施方式相同D.表现形式相同 14、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 A.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B.法律规范的制定方式 C.法律规范的经济基础D.法律规范由哪些部分构成 15、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 A.公法和私法B.普通法和衡平法C.普通法和根本法D.普通法和一般法 16、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 A.授权性规范B.义务性规范C.委托性规范D.准用性规范 17、法律编纂是一种() A.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B.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内容 C.不是立法活动D.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法的关系根源于() A.思想社会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人与物的关系D.物质生活关系 19、我国的司法解释一类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另一类是()

010法理学第二次作业

010法理学第二次作业

《法理学》第二次作业 校外学习中心: 专业: 姓名: 学号: 作业要求: 1、离线作业主要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需求自愿完成。 2、不参加在线测查的,学习中心应将学生的离线作业邮寄到东北师大网络教学管理部批阅,具体时间见本学期院历(日期以当地交邮时间为准)。 3、离线作业必须由本人手写完成,如发现作业非本人手写,一律无效。 第二次离线作业题 一.填空题 1. 法律形式合理性与法律的价值合理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 ). 2.利益来源于对资源的()3.人对资源控制的不同导致了

()。 4.利益的多元是市场经济的()。 5.法对利益的调整机制具体表现为表达利益要求平衡利益冲突和()。 6.利益差别构成了利益冲突的()。 7.普遍的公共利益总和构成()。8.个人利益是利益动力结构的() 9.人权是人的利益的()。10.冲突是危害秩序的()。 11.自由是人的潜在能力的()。12.自由是人类发展的()。 13.马克思主义法学首次揭示了法与生产方式的() 14. 货币得到普遍发展是在()。 15.在发展社会财富面前公平应退居()。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 A.遵守B.执行C.适用D.不作为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立法的外延().A.历史的范畴B.严格的程序C.国情的产物D.种类的多样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立法体制的构成要素(). A.权限的体系和制度B.监督的体系和制度C.运行的体系和制度D.载体的体系和制度5.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A.法治原则B.诚实原则C.守信原则D.市场原则 6.守法的内容为(). A.调整不法行为B.行使法律权利C.遵守法律规定D.适用法律规范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行政执法的主体范围() A.工商行政执法B.土地行政执法C.刑事案件执法D.审计行政执法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执法的原则().A.合法性原则B.程序性原则C.合理

最新2002-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2002-2013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201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一、(本题20分)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

法理学笔记第一章(1.7)

法理学笔记第一章(1.7) 第八节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的产生会导致不利后果。法律责任是对法律权利的救济措施,体现了国家权力。法律责任能够促使义务的履行。●法律责任的特点1.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与法定权利与义务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其次,在权利受到妨害,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又成为救济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的依据;再次,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总之,法律责任是国家强制责任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救济受到侵害或损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权利的手段,是保障权利与义务实现的手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A、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B、在权利受到妨碍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是救济权利C、法律责任通过设定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保证D、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答案及注解] ABCD [命题目的]考对法律责任特点的理解。●法律责任的种类1.刑事责任;2.民事责任;3.行政责任;4.违宪责任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与违宪责任的标准是:(单选)A责任的内容(财产与非财产责任) B责任的人数(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C责任的程度(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D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此题答案为D。二、法律责任的归责和免责。法律责任的归责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归责要遵循合法

最新-法理学试题库

法理学试题 一、填空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2、法律实践中最能体现逻辑学知识的运用是法律推理。 3、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法学体系所作的划分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 4、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三类,即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5、从法学研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出发,西方形成了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三大法学流派。 6、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 7、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8、公元652年的《唐律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注释法学著作。 9、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三种基本成分。 10、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形式。 11、狭义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 12、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13、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内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地方性法规。 14、我国法的对象效力范围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5、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法律。 16、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 17、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法学家。

18、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1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20、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21、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22、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3、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自然法学学派。 24、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25、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部落。 26、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27、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习惯。 28、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渊源。 29、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法学体系。 30、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3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二、判断 1、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均可以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作出明确的规定。(×)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 3、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表达出来,两者是同义的。(×) 4、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都属于义务规则。(?) 5、判例法在我国也法律渊源之一。(×) 6、从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看,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川大法理学第二次作业100分

《法理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8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广义的法律指()。 ( A ) A.法律的整体 B.全国人大制定的法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均不对 2.法律上规定的用以进行法律推理的准则是()。 ( A ) A.法律规则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传统 3.现代西方法学的纯粹法学的首创人()。 ( A ) A.凯尔森 B.卢梭 C.洛克 D.德沃金 4.法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演变到习惯法,再发展到()的过程。 ( A ) A.成文法 B.衡平法

C.公法 D.私法 5.将正义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以及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是()。 ( B ) A.亚里士多德 B.罗尔斯 C.柏拉图 D.庞德 6.大陆法系法的渊源主要是()。( A ) A.制定法 B.条约 C.习惯 D.判例 7.最先提出公私法的划分是()。 ( C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乌尔比安 D.奥斯丁 8.以下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 ( D ) A.中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9.以下无权制定法律的机关是()。 ( D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派出所 10.在我国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是()。 ( B )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共中央 D.国务院 11.古罗马第一部以原习惯法为基础形成的成文法是()。 ( A ) A.《十二铜表法》 B.《石柱法》 C.《查士丁尼国法大会》 D.《德国民法典》 12.成文法和习惯法是依据()来划分的。 ( A ) A.创制和表达方式 B.内容 C.调整范围 D.制定和实施主体

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经典选择题(1)

1.下列有关法律作用、法律观念等问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2005年卷一第53题—多选) A.“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B.“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法律自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 C.“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 D.“有治人,无治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考点]法的作用和法律观念 [分析]1在法律社会中,法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法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生活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自从有了国家之后,法律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逐渐代替了宗教、道德、习俗等社会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中原有的影响力,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其次,法律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稳定和平衡的工具,它以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为激变的社会生活确立相对稳固的规范基础。第三,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例如它的国家强制性、权威性、公开性、程序性等等。但法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其有限性,表现在:(1)法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3)法自身特点而产生的有限性。“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的观点充分认识了法律对自由的保障作用,而孟子“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观点说明了法的局限性。因此,A、C两项正确。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法律的效力来自于法律本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因此,B项正确。 “有治人,无治法”的涵义是只有善于治国的人,不存在善于治国的法。国家的治乱取决于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该观点认为:(1)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这是一种“人治”而非“以法治国”的法治观。因此,D项错误。 [命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在掌握法的作用和法律观念的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的名言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常见错误]陷阱——很多考生对“徒法不足以自行”、“有治人,无治法”等名言的涵义未能准确把握而难以判断。 [法理导读]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相对应的是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而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 1答案:A、B、C

法理学真题

2014法理学真题 一、单选题 9. 法律格言说:"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关于该法律格言,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事实上是平等的 B. 在任何时代和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一项基本法律原则 C. 法律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一切不平等问题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禁止在立法上作出合理区别的规定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的是法的普遍性。近代以来,法的普遍性表现为普遍平等对待性,即要求平等地对待一切人。法的平等是一种规范上的平等,不是事实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而不是禁止任何差别对待。 选项A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都平等对待与平等保护,并不能直接导致事实上的平等。该项对格言进行了字面上的理解,是错误的。 选项B错误。并非在任何时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一项基本法律原则。 选项C错误。法律不是万能的,存在其局限性,仅凭法律是无法解决现实中的一切不平等问题的。"一切"过于绝对。 选项D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意味着均等,平等原则并不禁止在立法上作出合理区别的规定,以形式上的不平等去促进实质上的平等。 10. 关于法的规范作用,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陈法官依据诉讼法规定主动申请回避,体现了法的教育作用 B. 法院判决王某行为构成盗窃罪,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 C. 林某参加法律培训后开始重视所经营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反映了法的保护自由价值的作用

D. 王某因散布谣言被罚款300元,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为。 法的评价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评价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对他人的行为的评价,这是区别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为)和评价作用(涉他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这里的人们应作广义的理解,即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 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强制作用只能针对违法犯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么法的强制作用就不能显现。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教育作用针对的是一般人的行为。例如,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法律制裁不仅对违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对一般人产生了教育性影响。 据此可知,选项A体现了指引作用。选项B体现了强制作用。选项C体现了指引作用,反映了法的保护秩序价值的作用。 提示:指引自己,评价他人,教育大多数,强制一小撮。 11. 尹老汉因女儿很少前来看望,诉至法院要求判决女儿每周前来看望1次。法院认为,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而且,关爱老人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法院遂判决被告每月看望老人1次。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被告看望老人次数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由法官自由裁量 B.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中没有规定法律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