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活动总结范文

手足口病活动总结范文

手足口病活动总结范文
手足口病活动总结范文

手足口病活动总结范文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蔓延流行,尤其是对年级比较小的儿童来说是一很大的危害,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因此我们应当在幼儿园等地方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和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手足口病活动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各个大讲堂准时各个在幼儿园内举行,风雨不改,活动以多媒体授课-游戏互动的形式进行。现场张贴各式海报、横幅,还派发手足口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科防保科健康宣传等宣传单张资料,并为群众们示范正确的消毒、洗手方法和免费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我科共派出四名医生,一名护士。大讲堂均分为三个大环节,第一环节是主讲医生介绍了我镇1月份至今手足口病的情况和讲述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强调手足口病的危害性以及“洗净手、吃熟食、勤通风、喝开水、晒衣被”对于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第二环节是互动有奖问答。第三环节是由梁旭东主任向群众们讲述小儿发热家庭护理以及小二溺水的应急处理等知识。其中,杨俊负责授课过程中拍照及人员签到工作;陈金燕负责宣传资料和礼品的派发,活跃会场气氛和应对突发事情的发生,各方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中我所共派发各式礼品、资料,其中宣传横幅2条,活动礼品2000多份,《社区服务科防保科健康宣传资料》2000多份,

《手足口病防治措施》2000多份,《手足口病防治》2000多份……每次的活动反应非常热烈,小孩么都纷纷上来一起学习六步标准洗手法,家长们都积极踊跃参与互动环节,现场气氛高涨,抢答激烈,家长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建议我们多举行健康讲座!

通过这次手足口病大巡讲使家长们、小朋友们以及教师们都认识到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能够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知识,让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治手足口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把医务工作者的关爱带给群众,也使我们健康教育得到了广大群众们支持和认同,有效促进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现手足口病处于高峰期,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广。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月份至今板芙镇发生手足口病229例,重症患儿2例,防疫形势非常紧迫,特别在托幼机构及小学校容易引起大面积流行。

为加强我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防疾病的暴发,进一步加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意识,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我们防保科制定了防控方案,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做好流调和应急处理,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坚决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我科相继在

镇8所幼儿园举行了关于手足口病健康大巡讲,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各个大讲堂准时各个在幼儿园内举行,风雨不改,活动以多媒体授课-游戏互动的形式进行。现场张贴各式海报、横幅,还派发手足口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科防保科健康宣传等宣传单张资料,并为群众们示范正确的消毒、洗手方法和免费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我科共派出四名医生,一名护士。大讲堂均分为三个大环节,第一环节是主讲医生介绍了我镇1月份至今手足口病的情况和讲述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强调手足口病的危害性以及“洗净手、吃熟食、勤通风、喝开水、晒衣被”对于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第二环节是互动有奖问答。第三环节是由梁旭东主任向群众们讲述小儿发热家庭护理以及小二溺水的应急处理等知识。其中,杨俊负责授课过程中拍照及人员签到工作;陈金燕负责宣传资料和礼品的派发,活跃会场气氛和应对突发事情的发生,各方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中我所共派发各式礼品、资料,其中宣传横幅2条,活动礼品2000多份,《社区服务科防保科健康宣传资料》2000多份,《手足口病防治措施》2000多份,《手足口病防治》2000多份……每次的活动反应非常热烈,小孩么都纷纷上来一起学习六步标准洗手法,家长们都积极踊跃参与互动环节,现场气氛高涨,抢答激烈,家长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建议我们多举行健康讲座!

通过这次手足口病大巡讲使家长们、小朋友们以及教师们都认识到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能够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知识,让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治手足口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把医务工作者的关爱带给群众,也使我们健康教育得到了广大群众们支持和认同,有效促进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

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 发表时间:2016-05-06T09:01:39.4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作者:王建霞许晓芬 [导读]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32100)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1]。 王建霞许晓芬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32100) 【摘要】手足口病是婴幼儿中的常见流行性疾病,主要为肠道病毒所引发,其感染暴发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均不容忽视,由于手足口病毒不断发生变化,其发病率与治疗预后效果均需给予严密的重视程度。笔者通过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并探讨临床有效改善措施,旨在为临床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336-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1]。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引起各国关注[2]。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大幅上升,流行毒株不断变迁,病高发病率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3]。为此各国学者在防制对策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手足口病流行概况和防制对策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概述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其病原体主要为CoxA 16与EV 71,大多数由CoxA 16引发[4]。EV 71于1969年分离出来,其致手足口病于1972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相对而言,CoxA 16引起的疾病预后较好,多为散发,极少导致大规模暴发;而EV71则较凶险,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心肌炎或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等,且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有文献报道,EV 71及CoxA 16常呈交替流行。2000-2005年,研究人员连续6年对深圳的手足口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发现,2/3的病例是由CoxA 16感染引起,1/3由EV 71感染导致。而2007年在山东局部流行的手足口病病例70%由EV 71感染,CoxA 16感染只占20%左右。病例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2.疾病流行概况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此后欧洲、美洲和亚洲多个地区相继发生大流行。1981年上海始见手足口病,之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20世纪80年代前以CoxA 16为主,1989年从成人患者分离出EV71。1998~1999年流行期间,各地报导均以EV 71为主。1983年天津市发生CoxA 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发生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再次暴发,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EV 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分离出2株。1998年EV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病例,重症病例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暴发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个多月里,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128例住院治疗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1d,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2000年江苏苏州某幼儿园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引起手足口病的暴发。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一起手足口病暴发,当时的患病率达6.65%。2007年4月27日~5月16日,山东省临沂市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期间共报告手足口病293例,只有1例引起致命性并发症死亡。从2008年3月安徽阜阳爆发大规模疫情以来,HFMD在我国各地持续发生流行。HFMD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暴发流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可见,近5年来发病例数约为1077例,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5岁以下患儿共942例,占比约为87.5%。在我疾控中心病例调查分析中发病患者主要集中为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与学生中,近5年来仅7例患者为成人。其中,幼托儿童发病人数为447例,在总发病人数中占比为41.5%;散居儿童共531例,占比为49.3%;学生共92例,占比为8.5%。 3.预防控制措施 3.1 传染源控制与管理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病毒者。病人在出现症状前数天其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存在病毒,因而在潜伏期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健康带病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受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5]。曾有学者做了一个有关家庭内传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每个患儿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有EV 71感染的迹象,所有家庭成员中有52%感染EV 71,其中同胞间的传染率最高为84%。有文献报道,成年人感染后可在同一家庭成员内部传播。研究人员对12例成人病例的分析发现几乎所有人群(17~42岁)均可感染EV 71,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这表明及时发现并有效管理好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做好病人家庭内部的隔离和消毒对控制传染源具有重要意义。 3.2 切断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也可引起传播及流行。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场所引起大流行,给预防及迅速控制疫情增加了难度[6]。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家庭和学校、托幼等机构的卫生工作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3.3 保护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据报道,手足口病有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这主要是由于非流行期新生儿的出生增加了易感者的数量。当易感者数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了条件。马来西亚、新加坡、我国台湾和深圳等地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新生儿母传抗体可能仅持续1个月左右;2岁以下儿童的血清抗EV 71抗体水平极低,到5~6岁时上升并达到一个稳定状态,约为50%;5~6岁以上人群则随着年龄的增加再次逐渐下降。因此,EV 71攻击的目标人群多为5~6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1~3 岁儿童最为常见。 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这些不利因素给手足口病的防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所以,采取有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工作总结

幼儿园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卫生保健工作紧紧围绕开学初的工作计划和园领导的统一安排,密切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落实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健康检查制度,把好入园体检关,防止传染病以各种形式流入园内并蔓延 1、严抓新生入园体检工作,本学期新入园的幼儿全部经过全面的健康检查,合格率达100%。每季度对这些幼儿的体格发育进行评价。 2、抓好教职工体检工作,确保教职工的体检合格率达100%。 3、加强传染病的防范,坚持每天晨间接待和全日观察,热情接待每一位幼儿。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晨检时注重一问、二看、三摸、四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了传染病的传入和蔓延。 4、规范管理幼儿所带的药品,建立家长喂药委托制度,按时准确地分发,指导老师适时按量给幼儿服用,确保幼儿能早日康复。 二、加大幼儿日常生活及常规的培养力度 1、重视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和指导工作,尤其对小班及大中班新入园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要求保育老师注意观察并配合教养老师、家长对幼儿生活常规如饮食、洗手、穿衣、坐姿、站姿、睡眠、大小便等习惯进行培养,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交流、纠正,三方面努力使幼儿进园后就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2、利用晨间检查时间,指导并培养幼儿常剪指甲,勤换衣服,使每个幼儿都有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 3、提醒保教人员根据气候变化及时为幼儿并帮助他们增减衣服,进一步培养幼儿掌握简单的自理能力。 4、保健室结合教学内容、方法加强对幼儿常规教育,使之形成较稳定的良好常规习惯。在各项活动中突出安全教育,逐步培养幼儿掌握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 三、加强幼儿膳食管理及饮食卫生管理 1、食堂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应的幼儿一日营养供给标准,制订合理的幼儿营养食谱,保健室给予严格把关并指导。 2、要求采购人员不买变质食物,食堂不做带变质食物的饭菜,幼儿不吃隔夜饭、菜,保健室不定时抽验,有效把好了采购关。 3、为防止病从口入,保健室加强了饮食卫生管理,督促食堂人员每天冲洗食堂,保持经常性的灶台、食具、用具清洁,每周彻底大扫除,防止蚊、蝇的生成及危害。确保幼儿饮食的卫生安全。 4、要求食堂人员要卫生操作,食物及用具按生、熟分开处理和存放,有效避免了交差污染。每餐对所有食物进行留样,并做好记录。 5、严格消毒制度,坚持幼儿食具一餐一消毒,有效避免了幼儿通过食具引起的交差感染,确保了幼儿在园的健康。 6、保健室每天深入班级了解幼儿进食情况,并及时向食堂反馈,配合食堂对下周的食谱进行调整。掌握幼儿出勤情况,分班按月计算出勤人日数。 四、抓幼儿体质锻炼,有效提高抗病能力

(完整word版)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心得

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心得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以3岁左右的婴幼儿发病率为最高,重症患儿可因多器官功能损害而死亡。手足口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征,严重危害着儿童的生命健康。为认真做好小一班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我参加了24团医院防疫站组织的手足口病防治培训,现将培训心得阐述如下: 1.培训以《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等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及发病人群特点、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轻型手足口病处理流程、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措施、重症手口足病的诊断标准与救治措施,突出了实用性,确保了我们幼师熟练掌握手口足病的特征。 2.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该时刻注意,要把幼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责任心,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处置,同时要做到:①提醒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免孩子被传染。(手足口病病毒是可以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②注意室内卫生,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孩子的衣服和被子也要经常拿出去晾晒,达到紫外线杀菌的效果。③要督促帮助孩子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和外出后,必须认真洗手,避免病从口入。④对孩子的玩具、水杯、毛巾等物品要认真清洗,及时消毒。⑤如果发现有孩子患手足口病,老师应该让其他孩子避免接触患儿,以免相互传染。⑥孩子们每天的活动量大,加上气候干燥,应该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避免因为上火导致口腔疱疹。 ⑦孩子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者吃了被污染的食物,都会发生感染,必须注意

孩子的食品卫生,不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的食物。⑧家长、老师每天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很多的,所以家长、老师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在接触孩子之前、喂饭之前...都应该认真洗手。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也基本掌握了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常识,为做好小一班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24团幼儿园小一班王军 2018.4.10

预防手足口病总结

预防手足口病总结 预防手足口病总结 预防手足口病总结一 为了有效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确保各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明确各医疗机构、托幼机构的工作职责,有效遏制疫情发展态势,严防疫情大规模暴发,减少重症患儿发病率和病死率,县卫生局、县教体局于xx月14至xx月19日,先后对县直医疗单位、各中心、镇卫生院、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现就手足口病防治督导工作小结如下: 一、督导检查: 各中心小学(九年制学校)、幼儿园积极行动,成立防控组织,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对保育员、幼儿教师、食堂工作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指定疫情报告人,实行疫情零报告,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发现可疑患儿即采取送医、隔离及居家隔离治疗等相应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县疾控中心印发宣传材料15000份发放到每所幼儿园、小学,学校通过家长接送孩子之机发到每个儿童家长手中,普及手足口防病知识,倡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实现家园共防。 各小学加强食品卫生、饮水卫生,严格进行餐具、茶具、玩具等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因病缺勤登记和跟踪记录,从源头上加强防控。 虽然各小学、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安排早,采取措施比较

到位,目前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区,没有发生广泛扩散和流行,但仍不断有散发病例发生。部分幼儿园在晨检方面存在过程不细致、记录不完整、个别儿童带病入园、消毒液配制操作不熟练等细节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和纠正,非常时期非常措施,杜绝儿童带病入园,严格控制传染源,强化通风和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手足口病在幼儿园发生广泛传播和流行。 对医院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进行了督导检查。检查中发现县医院有关人员均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发现病人能及时上报或转诊。设立有宣传版面,设立有单独发热门诊,存在门诊消毒设施不配套、制度不完善,不能按照三专四严要求开展工作,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医院领导均表示将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积极整改。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认识,明确“四早一不”基本目标,即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控制,尽可能减少或不发生死亡病例。 2、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各医疗卫生单位坚持疫情每日报告制度;卫生院要加大对辖区内手足口病病人所在居住地周围人群以及托幼机构、小学的疫情搜索力度,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例要详细登记并及时转诊和报告,及时掌握病人动态。 预防手足口病总结二 xx月24~xx月10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处指导下一行4人在疾控中心副主任**的带领下,在**培训中心幼教科工作人员陪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活动意图】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和臀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开展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家了解此病,对此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让孩子不再害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及个人卫生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习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 2、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3、正确对待手足口病。 【活动过程】 1、传播途径 (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2)主要通过粪口,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3)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4)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2、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3、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2)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吃生食。 (3)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4)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5)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6)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7)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手足口病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洗头,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的和腐烂变质的食物;少吃冷饮,瓜果要洗干净再吃等等。同时也学会了正确地洗手方法。知道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又知道应该怎样预防和治疗,所以,消除了孩子们心中的恐慌感,对于手足口病不再害怕。

幼儿园关于手足口工作的总结

幼儿园关于手足口工作的总结本学期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臂部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手足口病(ev71感染)又在蔓延。现在的手足口病毒得到了变异,而且时间战线有所拉长,就连寒冬也挡不住病情的进攻。我们幼儿园面临着预防、抗击手足口的紧急形势。幼儿园的孩子是易感人群,我们很重视手足口的预防工作,结合我园实际,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组织教师学习《宁阳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手册》,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力求抓紧、抓实、抓好。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极易在短时间内造成流行。上级相关部门也多次开会强调,通过对各级教育部门文件精神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幼儿园当前的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为切实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我园特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全园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沈平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二、认真落实,重在预防 本学期,我园认真落实了早中晚三次体检制度,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在宣传学习关于手足口病文件的教职工会议上特别

要求各位教师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对该班幼儿进行晨检,内容主要包括:对入园的每名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幼儿出勤、健康状况,统计出勤率,追踪缺勤原因,统计生病学生。在晨检的过程中如有发现幼儿的早期症状(如发热、疱疹等)以及疑似病例时,必须及时告知学校,学校将进一步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对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期识别。若统计生病学生有异常时将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卫生部门,以便调查处理。 随时注意打扫活动室及卫生间,我们做到了清洁区和污染区拖把、擦布的分开使用、洗涮和放置;学生的手绢也是分隔放好,很好的避免了相互接触、交叉污染,再者所放位置既保证了通风又可以得到阳光的照射。 所有幼儿都在餐厅吃饭确保了活动室和休息室的卫生,餐后所有餐具在消毒柜里统一高温消毒,确保了卫生。 我们确保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早晨、下午上课前,活动室和休息室都通风换气、消毒半小时以上。 每天下午孩子离园后,我们都会对幼儿所接触的地方用84消毒液进行打扫、消毒。 三、认真做好学校食品卫生、饮水卫生以及环境卫生 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认真做好校园环境卫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要求幼儿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要求全园师幼注意各科室、家庭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通风换气。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小结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主题活 动小结(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 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托幼机构是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发病很容易引起聚集,所以此病是幼儿园重点防治的传染病。目前尽管有疫苗,但主要还是针对重症EV71感染的疫苗,同时也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特效药物,4-9月手足口病处于多发阶段,是流行的高峰期。所以我园开展了以“加强手足口病,提高防控意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除了让孩子们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更让家长也共同参与其中,一起培养孩子良好地洗手卫生习惯,使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 活动具体内容 一、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1、开展正确洗手健康教育活动。为增强幼儿的健康卫生意识,让幼儿了解正确洗手的健康知识,由各班老师组织幼儿通过图片讲解,演示正确洗手的步骤,并让幼儿一起跟着老师做做洗手操,通过动动玩玩的实践,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直观地学习掌握应该怎样正确洗手方法,并通过有趣生动地讲解,使孩子们明白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2、我们两位保健员分别对小班的幼儿进行了洗手教育,通过讲故事和观看视频,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洗手,以及该在什么时候,如何进行正确的六步骤洗手。通过生动的讲课让孩子在一日生活中增强卫生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改正经常将手放入口中等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习惯。 3、结合每月星宝宝活动,在各班中开展“最干净小手”评选活动,对评班级中选出的“最干净的小手”幼儿给予鼓励和奖励。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孩子中形成了讲卫生意识。 二、多途径增长家长科普知识,增强防控意识 在幼儿园保健栏张贴宣传板报;并进行手足口病预防资料发放;通过老师对家长群进行微信推送;六步洗手图互动版,兴起防病热潮,增强家长防控意识,丰富家长防病知识。

手足口病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 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家长需要注意。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疾病传播 人群密切接触 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分泌物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饮食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最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发病,但以3-11月份多见,6-8月为高峰期。这种疾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成人。但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直接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毛巾、玩具、床上用品、内衣等间接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还能通过飞沫传播,也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而感染,特别在托幼机构及小学校容易引起大面积流行。为了让广大医务人员都能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根据区疾控中心统一部署,中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认真开展培训,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017年3月28日分别对中心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管理所全体人员以及两个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进行手足口病知识 培训,今年的培训是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之前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认识,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注意,增强责任心,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培训人员根据手足口病防制要求,就手足口病的一般可疑症状,传播途径,临床诊断标

准,以及手足口病诊治和护理要点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手足口病的报告作具体要求,一定要填写患儿的学校、班级、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 掌握基本的预防知识,指导群众和患者手足口病的护理和预防常识作了进一步部署。还负责对辖区的小学校和幼托机构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并认真开展可疑病例的监测报告。对确诊的病例及时规范进行隔离治疗和疫点消毒工作。 会后对所有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综合考核,参加考核的医务人员共82人全部考核合格。通过这次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都能提高对手足口病防治的意识,能够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知识,为防治手足口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03.29 定义、符号、缩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三年级“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方案活动内容:小学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活动地点:三年级教室 活动时间:4月23日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手足口” 1、出示手足口病的患儿图片,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教师介绍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 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 为流行。 ⑵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⑶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⑷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 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 最高。 4、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 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二、预防“手足口” 1、预防措施: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⑶健康学生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意

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⑹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⑺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2、正确洗手: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活动总结: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知道了手足口病预防关键是从日常生活的预防。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我用15字方针“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概括了预防措施,同时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劳累,增强免疫力。此外,建议学生少去拥挤的场所,尽量减少与家畜的直接接触等预防措施。最后,我还教给学生正确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这次班会再次让大家认识到了预防疾病,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总结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总结 岱岳区XX年3月24日手足口病疫情上升以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患儿日趋减少,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面对手足口病的疫情,区委、区政府、区卫生局、区教育局等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快速反应、有效应对、科学防控,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月25日区卫生局召开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会议,会议上王笃峰局长传达了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全区的防控工作,重点强调了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贯彻各手足口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指出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容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暴发,群众关注程度高,社会影响程度大,波及范围广,防控工作关系民生。二是加强监测,规范报告,提高传染病预警预测能力。三是强化培训,规范诊疗,努力提高传染病救治水平。四是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五是加强

部门协调,实行联防联控,形成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合力。各级各单位要加强与教育、宣传、农业、工商、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合作,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联动,要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协同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六是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报刊、宣传画册等各种宣传手段,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4月25日区委、区政府在雷健民副区长的主持下,召开了有区卫生系统、教育系统、乡镇(办事处)分管乡镇长参加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会议上分析了我区的手足口病疫情,强调了手足口病的防控是当前疾病控制的首要任务,对防控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公布了咨询电话,实行责任包干制。在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中,分管区长靠上抓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现场督导,多次召开调度会,协调各部门防控工作的开展。保障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迅速调整了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局调整了岱岳区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副区长雷建民任组长,区旅游局局长张义岭、区卫生局王笃峰副主任,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全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小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的技术指导及相关标本采集的指导;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医疗救护的诊断、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汇报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汇报 2021年教学质量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朋友们: 在这丹桂飘香、腊梅吐蕊的时节,我们聚首xx中学,共商教育大计、共谋教育策略、共寻教育出路,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用来回顾教育活动、反思教育得失的最佳平台。在这里首先感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我校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感谢辖区内兄弟校的理解与帮助,同时向xx中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现场表示感谢。 一、成绩与经验 我们是本着虚心学习而来,与其说成绩与经验,不如说与大家共同学习。应该说,一个好的教育理念能够提升一个地方的教育水平。XX年我校教育质量有了点提升,那就是我校在抓教育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实用的工作:我校领导集体实行年级包干制,根据年级实际情况并结合教育评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层层落实到班级、到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其次初三年级教学实行集体备课。 (一)细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入课堂教育 为了加强常态课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一直坚持开展“细化教学过程管理,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为主题的常态课教学活动管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督导评估的要求,制定了过程管理的实施细则,成立了以教导处牵头、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听课小组、备课小组以及对教师的教案、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检查的检查小组。要求听课小组成员每周进入课堂抽查听课,并在听课后对课堂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馈,认真详细填写好听课评价

表;能围绕“有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找出课堂的亮点与不足;关注上课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教师的作业布置、课堂提问等环节是否能注意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与上课老师交流,就课堂环节处理、学生作业量、备课情况等方面探讨更有效的做法,真正落实“有效教学”;各备课小组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研究,着力研究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注意细节,教学环节的设计、练习的设计反复推敲,使其作用最大化。尤其是在毕业班后期的复习教学中,学校领导邓校长亲自把关,反复斟酌,尽量体现复习教学的全面与重点相结合、计划与实际相结合、连续与阶段相结合,要求老师整理好集体备课资料,拿到三楼办公室认真审查;把集体备好的课带到课堂中去,根据反馈信息进行修订与补充。检查小组定期对阶段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进行检查;学校教导处汇总、整理并召开会议,交流反馈具体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最终形成报告,为下阶段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宏观小学全体教师发扬团队精神,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围绕教学环节,用自己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不断丰富学校“有效教学”的内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XX年我校教育质量的质的跨越。 (二)切实解决教师教育顾虑,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XX年,对于我校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是社会压力凸显、各种矛盾集中体现、突发事件频繁的一年。众所周知,宏观乡虽地处偏远,信息相对闭塞,但宏观乡人民对教育的期望值较高,加上近两年周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给学校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当然,这也成为了我校狠抓教育教学的一个动力。首先是我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导向,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

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分析大邑县2007-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策略,为采取科学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和调查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0~5岁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4.33%,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时间,聚集性发病均出现在幼托机构。结论 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是0~5岁以下儿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为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场所。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05-02卫生部决定将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大邑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对大邑县2007-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和预防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系统》中大邑县2007-2010年的订正后数据,以病例“现住地址浏览”和“发病日期”为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1.2 诊断标准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9-04-12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1.3 统计方法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2007-2010年分别报告发病8、37、411、426例,发病率分别为1.6/10万、7.4/10万、82.2/10万、85.2/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872例,实验室诊断10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聚集性发病共21起236例,全部发生在县内的13所幼托机构。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7-2010年全县2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前5位的乡(镇)为:晋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防可治。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该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 -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 2、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3、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组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EV71)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4、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5、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宣传总结

手足口病宣传总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010年3月份以来,我市手足口病发病数出现增多现象,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将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普及全市人民群众,我中心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现简要地总结如下: 我中心积极应对制定相应的宣传计划,印发宣传资料13余万张,分三路下发一是派发到各个社区共计900余张、折页3600份、宣传品62000余张。二是下发到各学校、幼儿园共计海报300张、折页900份、宣传品20000份。三是下发到医院和各村卫生所海报260张、折页1000余份、宣传品50000余张,通过张贴和分发宣传资料,已经全面覆盖我市,做到了家喻户晓,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还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分别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在都市110、人民台:春天里手足口病要预防;江城晚报:家长多注意防手足口病隐形传播、预防

手足口病保幼儿健康、预防手足口记住这5招、手足口病抬头家长要注意;江城日报:春季慎防儿童手足口病。电视台:预防手足口你我共行动、手足口病不可怕等等一系列的媒体宣传,全方位向全市人民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防范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是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宣传力度,群策群力,就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决心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3篇)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3篇)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1 春季气候干燥,是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各类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近日,市教育局采取六项措施做好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学校各个部门、班级增强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坚决摒弃侥幸麻痹心理,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专人具体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是做好爱卫工作。积极做好校园及周边国卫巩固提升工作,清扫消毒全校各个场所,消除卫生死角,保持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重点场所的卫生整洁,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三是加强预警预测。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制度,认真做好晨午检、住宿生晚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时上报信息。 四是做好预防接种查验。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新生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对于未及时接种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要督促家长或监护人落实好补种补证工作。学校在发生流感等可预防传染病后,要配合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开展疫苗应急接种,防止流感等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流行。 五是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传染病防控为

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师生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使其能够科学识别、预防传染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卫生防范意识。 六是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呼吁家长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配合学校做好患病学生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关注学生健康的社会氛围。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2 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开展了与秋冬季节相关的传染病防治宣传及防控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在接到上级文件通知以后,我校迅速组织了领导小组,并由政教处具体牵头组织宣传防控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落实责任后,政教处制定了宣传防控工作方案,研究部署了形式多样的宣传防控方式,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1、利用升旗、课间操等集会时间开展全校性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宣讲。 2、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参与讨论,发现及巩固传染病预防注意事项。 3、利用手抄报、板报、展板、晓黑板等形式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