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摘要:论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和论文查阅、分析和总结,以牦牛资源近十几年研究和生产为线索,从牦牛的资源研究现状、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种间杂交、本品种选育、野牦牛资源及利用、生产性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品质分析和开发利用以及牦牛疾病等研究内容着手,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牦牛科学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牦牛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牦牛科学发展及对今后牦牛科研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牦牛资源;生理生化;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开发利用

牦牛科研工作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才开始正规起步,这时主要进行的大多是有关各省的牦牛资源状况调查、基础生理生化指标、牦牛和普通牛种间杂交等方面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牦牛科研的重视,牦牛各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到90 年代,已经进行了牦牛染色体、血液蛋白(酶)多态性、遗传标记、胚胎移植、基因组文库构建等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试验和研究,十几年来,已完成的重要研究内容有:我国11 种地方优良类群普查,39 种生理生化指标,杂种牛商品奶生产配套技术,牦牛、野牦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牦牛冻精制作和应用成功,野牦牛、家牦牛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牦牛血、绒开发利用研究,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犏牛一代雄性不育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烈性、爆发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进展较快。

1 牦牛资源普查

在研究中国古代牦牛( 曾文琼等,1981) 和牦牛的起源、驯养及地理分布[1]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青海白牦牛(马有寿等,1989),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1973~1976;西藏畜科所,1998),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蔡伯凌,1981),新疆巴州牦牛(尕拉等,1983),云南中甸牦牛(刘国梁,1980;和绍禹,1998)11 个我国地方优良牦牛类群和西藏的门堆牦牛(杨复池,1980)、隆子牦牛(卫学承,1981)、彭波牦牛(马宗祥,1981),新疆和静牦牛(周裔清,1980)、哈密牦牛(将兹文等,1985) 甘肃天祝白牦牛、河曲牦牛、碌曲牦牛(陆仲辚,1981) 以及四川红原牦牛等当地重要牦牛类群的资源调查,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了中国牦牛地方优良类群的数量、分布、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形成历史、外貌特征、生态适应性、生产性能利用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前景,为牦牛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2 生态生理生化

牦牛与特定的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不同于其它畜种的特异性,多年来,牦牛生理生化的研究比较活跃,各地分别对中甸牦牛(孔瑞琼等,1981)、青海牦牛(黄祥柱,1981)、新疆牦牛、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畜科所,1998)、凉山牦牛]进行了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同时对牦牛的血液生化成份如血清蛋白质(周乃祥等,1989)、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张学舜等,1985)、血红蛋白质(赵丙尧等,1986)、血清氨基酸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中国牦牛生理生化指标和不同年龄牦牛生理指标和变化。在繁殖生理方面,刘辉等进行了公牦牛生殖生理研究、睾丸日产量定量组织学测定,青海牧科院(1986) 研究牦牛精液理化特性,闫萍等对牦牛睾丸附睾LDH 同工酶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牦牛精子发育成熟过程及特征,邱宗权、崔燕等进行了母牦牛生殖器官组织学研究,对公牦牛适时采精、母牦牛的人工输精等有重要的意义。母牦牛的生殖生理、尤其激素内分泌、调节以及应急条件下生殖生理变化仍研究得较少。罗晓林等用RIA 方法对1~24 月龄家牦牛和野牦牛的INS、GH、T、P4、17β-E2进行了测定,了解了牦牛发情周期这几种激素的变化和趋势,对野牦牛和家牦牛繁殖生理的差异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在泌乳生理方面,郑才玉等报导牦牛具有不同于其它牛种的泌乳生理特征,并且因季节不同而有差异。蔡立、邱宗权对牦牛的生殖器官进行了最初的研究,提出了牦牛子宫颈的特殊构造和特征,较系统地了解了我国牦牛生理生化特征,对牦牛的引种、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遗传

70 年代后期,各地开始进行牦牛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初期研究是有关牦牛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比较等研究。80 年代以后,研究较多的是牦牛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已经发现牦牛血液中有多种蛋白和酶具有遗传多态性。牦牛血红蛋白(Hb) 多态性的研究结果表明Hb 遗传机制受Hb A、Hb B2 个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出AA、BB、AB 3种基因型,麦洼牦牛具有Hb 遗传多态性;西藏牦牛有些群体有Hb 多态性,有些则无;青海牦牛(张才俊等,1988)、天祝白牦牛(门正明,1989)、麦洼牦牛无Hb 多态性。对牦牛的血清运铁蛋白(Tf) 近年研究最广泛,研究结果表明,Tf 多态性是受Tf A、Tf D、Tf E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有AA、DD、EE、AD、AE、DE 6种基因型,其中TfD 和DD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多数牦牛Tf 具多态性,但天祝白牦牛Tf 呈单态。魏雅萍等对含野血牦牛的Tf 多态性研究表明,1/2、1/4 野血牦牛的Tf 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与大通牦牛(Tf 位点存在多态性,以TFDD 基因型和TF D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无显著差异。陈智华]和门正明(1998) 分别对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了血清白蛋白(Alb) 多态性的研究,西藏牦牛Alb 有多态性受Alb A、Alb B 2个等显性基因控制,表现为AA、BB、AB 3个基因型,其中Alb A和AA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Alb 无多态性。

张才俊等研究牦牛血清淀粉酶(Am) 认为,牦牛Am 受Am1A、Am1B、Am1C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BB、YY、CC、BY、BC、YC 6个基因型,但对这一结果目前仍有争议。钟光辉等报道,麦洼牦牛的Am 无多态性。陶莉等对牦牛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 多态性的研究,认为牦牛的Akp 受Akp s、Akp O、Akp F 3个等位基因控制,形成SS、OO、FF、SO、SF、OF 6个基因型。

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分析和识别牦牛各蛋白质基因位点和基因型,对用于育种上研究较少,同时对某些蛋白多态性判型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尽管牦牛的血液蛋白多态性在研究群体遗传变异上显示出较形态特征描述更准确,较细胞水平的分类更直观且易判断型的优点,但所得的各座位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是以随机交配的孟德尔群体为前提,现饲养牦牛多为小群体,存在选择压力下一些功能性酶发生突变的个体被淘汰的可能,所以,即使血液蛋白基因座位广泛分布在每条染色体上也不可能完全代表整个基因的多样性。故血液蛋白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用于中国牦牛类型划分、遗传资源评价仍需从不同层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Tu Zhengchao等对我国7 个类群牦牛的基因多样性研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群体杂合性为0.015,平均群体基因差异系数为0.0313,从血液蛋白电泳可以看出,中国牦牛的基因多样性较贫乏。Zhong Jincheng等对我国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我国牦牛的体形、外貌、血液蛋白、染色体特征、DNA 分子具有多样性,是我国乃至世界牦牛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对牦牛遗传多样性、开发利用潜力的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牦牛遗传多样性,尤其是DNA 分子多层次水平上的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对今后中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种间杂交

50 年代开始,我国牦牛产区开展普通黄牛(Bos taurus)种和牦牛的种间杂交,70~80 年代,先后在青海、四川、甘肃、新疆及西藏的部分地区(昌都、林芝、拉萨等)用普通牛改良当地牦牛,以提高生产性能成为主要方向。先后用海福特、黑白花、西门达尔、安格斯、夏洛来、科斯特罗姆牛(或冻精)等与当地牦牛杂交,并且筛选出比较理想的种间杂交组合方案,但由于杂交一代雄性不育,很多优良基因无法固定,对杂交一代雄性不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郭爱朴、陈文元等认为犏牛的雄性不育是由于公犏牛Y 染色体与X 染色体之间的固有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钟金城等认为牦牛与普通牛在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多个基因位点上存在遗传差异,导致公犏牛在这些基因位点上平衡失调而引起不育。周继平等研究牦牛远缘杂交后代减数分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得出F1、F2、F3代杂种公牛的部分精母细胞能够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直至出现精子,减数分裂精子发生状况逐代有所改善,但产生的精子多为畸形或缺损,牦牛远缘杂交雄性不育的多样性与不育的渐进性不仅表现在世代间,而且表现在同一世代的不同个体间。总之,尽管对杂交一代雄性不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得到具有说服力的、能证实的理论依据。

5 本品种选育

本品种选育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防止品种退化的有效途径,尤其在青藏高原不宜饲养黄牛或普通牛的高海拔牧区,本品种选育是优化畜种的惟一途径。生产中常用不同优良生态类型公牦牛(或冻精)来改良当地牦牛。九龙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经过本品种选育各生产性能指标都较高。西藏林周牦

牛选育场分别用帕里牦牛、斯布牦牛改良彭波牦牛,效果显著。陆仲辚等用九龙牦牛选育甘、青牧区牦牛,由于九龙牦牛引入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差异较大,对当地牦牛在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方面无显著的改良作用,这说明利用环境差异改良牦牛是无法达到改良目的的。因此,在本品种选育过程中,引种(冻精)应重视区别类群差异的真正原因,以防选育失败。

6 家、野牦牛杂交

野牦牛是我国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近来研究野牦牛的报道较多,其中朴仁珠研究和总结了我国野牦牛分布区域、分布密度、种群数量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目前中国野牦牛总头数为15000~20000 头,分布面积466000km2,分布区已被割成5 个较孤立的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干扰;②人类直接捕杀;③牧地的侵占;④恶劣气候与疾病。彭文先等研究表明,野牦牛与家牦牛属同一种、不同亚种,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复壮家牦牛。郭刚、张周平对家牦牛、野牦牛(及不同野血牦牛)进行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表明家牦牛和野牦牛(及不同野血牦牛)染色体数目均为2n=60,常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形态大小相似,说明野牦牛和家牦牛在种的分化上还没有达到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程度,由于目前还不能对野牦牛进行较多的研究,个体之间差异及原因还未进行研究。许玉德等(1998)对野牦牛和青海牦牛血清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研究表明,野、家牦牛血清蛋白组成基本相似,但γ- 球蛋白占总球蛋白的比列以及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存在显著差异,得出野牦牛对外界营养物质具有比家牦牛更高的转化率和吸收率,表现出对环境极强的适应力。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和青海大通牛场在“八五”期间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群的培育”研究,其中用野牦牛杂交家牦牛,从而使牦牛达到复壮的目的。该所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目前已基本确定了牦牛的复壮模式,形成了一套技术新颖的、经过反复验证牦牛复壮技术,并大面积推广,成为完整、成熟的应用成果,为培育牦牛新品群铺平了道路。目前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可以自行生产野血牦牛、家牦牛冻精,且受胎率可达40% 左右。为有效利用品种资源、缓解草畜矛盾及异地改良牦牛起了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之外,近十几年以来,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得到了发展,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使畜牧业生产达到更高的水平。生物技术在牦牛的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目前报道较少,姬秋梅等曾进行过转GH 基因牦牛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GH 基因的分离,用生物技术在牦牛的遗传育种上作了一些尝试。由于牦牛繁殖、遗传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较薄弱,尽管一些科研机构进行了牦牛的胚胎移植等方面的研究,但至今尚未获得成功,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牦牛业中的研究和应用。由常规育种转向生物技术育种,具有革新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但仍需很多坚实的基础和技术的突破,尤其牦牛主产区大多为经济、文化、科研、技术、人才相对落后地区,实现生物育种还有较大差距。

7 生产性能

牦牛各生产性能指标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70 年代开始就牦牛各生产性能及如何提高牦

牛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陈才兴等进行了青海牦牛体尺、体重、产肉能力、生长发育、放牧肥育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卢鸿计等进行了甘肃天祝牦牛、青海大通牦牛、四川九龙牦牛的产肉性能、产乳性能、产毛性能、以及繁殖性能等研究,较系统地了解了这些类群牦牛的生产性能。西藏畜科所等先后对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的产肉、产乳、产毛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蔡立和钟光辉等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的产肉性能也进行了研究。得出牦牛具较高的(近似于肉牛的)产肉性能,其屠宰率一般为45%~55% 之间,个别也有达60% 的。

在产乳性能方面,徐桂林(1983) 进行了牦牛泌乳性能的研究;王敏强等进行了野牦牛与家牦牛泌乳特征研究,得出家牦牛1 胎、1/4 野血母牦牛2 胎和1/2 野母牦牛间4% 标准乳量无显著差异,只有家牦牛2 胎与上述3 种类牦牛比较差异皆达极显著水平;鲍守刚对1/2 野血出产母牦牛产奶性能进行测定,得出1/2 野血牦牛的产奶量高于当地牦牛,而徐惊涛等对1/4、1/2 野血牦牛及家牦牛出产产乳性能测定,得出1/2、1/4 野血牦牛和家牦牛在产奶性能上无明显差异,且其泌乳曲线变化特点与家牦牛相符。由于产乳性能与草地提供的营养、气候及胎次关系密切,因此,应该进一步证实1/2、1/4 野血牦牛的产奶量是否提高及提高的原因是由于杂交优势的表现还是加强饲养管理的原因,这一点在牦牛的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毛性能方面,进行了麦洼牦牛、青海家牦牛、半野血牦牛的产毛性能、产毛量的测定,了解了牦牛的产毛量、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等特征。

8 营养及饲养管理

家畜生产性能的高低除了品种遗传特征以外,饲养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牦牛是终年放牧,很多试验无法进行,研究的内容也相对较少。早期的研究侧重于牦牛的饲牧(张容昶,1980)、食性(周寿荣,1981)、采食量等方面,80 年代以来,动物营养学发展较快,牦牛营养及饲养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1985~1990 年,青海牧科院动物营养研究室首次对牦牛的能量代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了解了生长期牦牛瘤胃消化代谢过程和一些饲料的降解率;1990~1995 年,该室对牦牛的蛋白质代谢进行了研究,其中对牦牛营养代谢中氮代谢研究较多。Chai Shatuo等对牦牛十二指肠和直肠内源氮研究,得出牦牛内源氮的流动和产生在牦牛个体间无显著差异,且与不同体重间无显著差异。Dong Shikui等研究饲养水平对干乳、空怀母牦牛能量和氮代谢的影响,认为高的饲养水平可导致营养日粮消化能力的降低,并且饲养水平对干乳、空怀母牦牛的GE、CP 代谢影响极小。初步得出在青藏高原冬季,对于干乳、空怀母牦牛应尽可能按当地条件饲养,不必用大量的高质量饲料补饲。韩兴泰研究不同日粮水平牦牛瘤胃氮代谢,提出日粮蛋白质水平提高后,生长牦牛DM 的消化率明显提高,进而导致OM、ADF、CP 消化率提高。牦牛营养学研究是相对薄弱的领域,但在生产中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强该领域的研究,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益。

9 牦牛的产品品质分析和开发利用

In.Han认为,2050 年世界人口将增至100 亿,人口的剧增可能会导致食品供应不足,农作物生产可能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畜产品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畜产品食品安全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尤其近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饲料,马来西亚“猪日本流脑”,2001 年2 月英国出现口蹄疫等事件说明,人类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正日益受到威胁,因此,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对绿色畜产品选择性的增加,牦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开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兴趣和关注,与此相应的有关牦牛产品品质分析、影响产品品质因素、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报道。

牦牛奶是奶商品的重要原料,西藏奶类商品的90%、青海的80%、四川的70% 以上都来源于牦牛奶,现有有关牦牛乳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具有丰富的蛋白质、乳脂、乳糖、矿物质元素、人体必需氨基酸及乳清白蛋白。乳脂率在6.9%~8.9% 之间,平均在7.5%,蛋白质含量平均为5.2%,干物质总量均比黑白花奶牛高出 1.2~1.4 倍。牦牛奶本身就是一种浓缩奶,其乳制品较易于在国际市场挤占一席之地。

牦牛肉是牦牛的主要产品之一,在青海、西藏、甘肃等省(自治区)每年提供的牦牛肉占总产肉量的50%,在今后的牛肉生产中,无论从食品安全还是节粮型畜产品生产,牦牛肉将会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对九龙牦牛和西藏牦牛(西藏畜科所,1999)肉品质分析表明,牦牛肉蛋白质含量高(20%~23%),脂肪含量低(5% 左右),含Zn、Fe、Mn、Cu、Mg、Ca、Co 等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含量较高,且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例为0.6~0.83。

牦牛绒是近年毛纺织品的紧俏原料,据西藏畜科所(1999) 对西藏牦牛毛绒品质分析表明,牦牛绒有无髓毛含量高、纤维细度小,而强力和伸度较高等特点,其纺织品与山羊绒相比近似于同类产品,但价格比山羊绒低,说明牦牛绒开发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开发和利用牦牛生化制品方面,研究较多的是牦牛的血液生化制品,如血红素、血浆蛋白粉、血红蛋白粉和一些必需氨基酸,近年,青海、四川、西藏等地都进行牦牛血液CuZn-SOD 提取研究。

综上所述,牦牛产品是优质生产原料,从长远来看,牦牛产品需求会有上升的趋势,而要想在国际、国内市场占一席之地。因此,还需在牦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必须使牦牛商品走出传统生产和加工模式,使牦牛商品符合大众的口味和需求。

10 牦牛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在牦牛兽医研究中,各地基本上控制了烈性、爆发性传染病,同时常见传染病(布鲁氏杆菌、副伤寒、大肠杆菌、牛肺疫、炭疽病、巴氏杆菌病等)、寄生虫(体内外)病的诊断、防治等技术以及疫苗等研究进展较快。

总之,牦牛科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十几年的科研内容可以看出,90% 以上都是各学科领域的微观研究。因此,对牦牛生产的宏观研究也不应忽视,把牦牛生产作为一个系统,以草地为基础,结合当地经济、人口,生产结构,生产管理方式,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转化,完善牦牛生产系统,做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才能发挥出牦牛应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效益。由于中国牦牛生产和科研的“三个绝大部分和一个首创”(世界上绝大部分牦牛产区在中国境内,绝大部分牦牛在中国,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出自中国;首创牦牛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牦牛科研进展直接关系到世界牦牛业的兴衰,更关系到青藏高原或牦牛产区经济的发展和区内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加强牦牛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协调草地、牦牛与人之间的关系,持续发展草地畜牧业,缓解人畜争粮矛盾等,具有深远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人类使用矿产资源历史悠久,中国至少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快速稳定的供给。我国虽然是个矿产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大。我们一定要做好国家矿产资源的宏观预测调控,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转变观念,坚决关闭小矿业,加快技术进步,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发、利用、保护好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矿业强国”,并最终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开发,矿业分布与存储,矿业现状,矿业可持续发展 1.中国矿产资源储存分布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大,一部分矿种(矿组)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中国现在已经发现171中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查明储存量的有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水气矿产3种。面前已经拥有矿产地18000处,大中型的矿产有7000余处,是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 1.1 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贫富矿兼有,而以贫矿居多,品位低,不能直接供冶炼和化工利用,而矿石在采选过程中,浪费也很严重。开采时采富弃贫,使矿石品位下降,富矿越来越少,选别时技术落后,富集率低,并形成大量尾矿,无法合理利用。 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贮量中,山西省占1/4,内蒙古自治区占1/5,而南方很少。石油也存在这种北多南少的状况,大庆、辽河、华北、胜利等几大油田都集中在北方,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如钨、锰、镍、铅、锌矿等。这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匹配,长期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矿产开发的成本。[1] 1.3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中国饮食文化的LOGO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LOGO起源 中国饮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遗产之一,现在已流传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中国饮食业的各自为政却使得中国饮食文化难以形成合力,更不要说规模化和全球化品牌了。那么中国饮食文化推广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应形成统一的“大品牌”,首先要有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统一标示(logo),让全世界的人们只要看到这个标示就知道是中餐馆,就能联想到中餐的美味。 饮食文化标志应具备多种特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标示是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以精练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是人们互相交流、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那么,什么才适合作为中国饮食业的标示呢?笔者认为,要作为中国饮食业的标示必须符合标示识别性、涵盖性、代表性、同一性、唯一性的特点。鬲,作为中国炊具的鼻祖和代表,又是中国独特烹饪方式的催生者,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元素,完全可以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鬲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鬲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鬲的出现,使人们通过用其对食物进行加工,彻底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类动物饮食方式,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 鬲推动了中国炊具和食具的演变与发展。鬲被誉为“中国炊具的鼻祖”,随着需求的不断发展,以鬲的形态和功能为母体,衍生出了许多其它炊具,如灶、甑、、釜、斝等。陶食具是中国食具发展史上正真意义的祖先,陶鬲又是我们的祖先最先广泛使用的陶食具,从这个意义上说,陶鬲也是中国食具的鼻祖。 鬲的发明促进了烹饪方式的变革。中国最早的烹饪方法以置于明火烤炙为主。鬲的出现,使煮、炖、熬、煨、煲、涮、蒸等烹饪方式产生,对中国饮食以及亚洲饮食影响至今。鬲独具成为中华饮食标示的要素 鬲作为标示而言,本身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备充当标示的五大要素。识别性。鬲是中国人老祖宗最早做饭的家当,三足袋状,造型优美,容易辨认,一看就知道和吃饭有关。 代表性。鬲所代表的内涵非常丰富,一方面代表着中国古代饮食方式,另一方面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一性。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让人们从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走向了熟食时代,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人们创造发明了以煮、炖、蒸为主的中国特有的烹饪方式,乃至对东方饮食产生了广泛影响。 涵盖性。它是中国炊具的祖先,对中国后世炊具的发展演变作用巨大,鼎、釜、锅都是在鬲的基础上演变和形成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以及奴隶制时代人们饮食生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民族性。餐饮是有民族属性的,也具有浓烈的地域特征。鬲不同于锅、碗等炊具,是属于中国独有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文化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加值要素,甚至是核心要素。将鬲作为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性符号,可以彰显出中国饮食的文化核心就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人文、自然文化,就是中国56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相信,中国饮食文化会被更多的外国朋友认知和喜欢,中国的文明也会随之发扬光大。 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作为一所专门培养厨师技能和餐饮业人才的专业烹饪学校,办学24年来始终秉承“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精神,始终牢记社会使命,创新发展,诚信服务,力争为国家教育事业和再就业工程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6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现状:增速正在放缓 中国的食品在过去的24年,一直是以比较高的速度在增长。2014年达到万亿。但是2015年,只有万亿,增速放缓。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折算成GDP,大概一半,食品占GDP的6%。目前,国内食品饮料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且大都以酒类和罐头食品为主。同时,质量保障不断强化,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而在国际食品工业发展方面,他指出有如下几个特点:常规食品稳定,健康食品发展快;创新推动发展,龙头企业成为行业支撑。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不足,企业在研发的投入不够。同时,可以看到以后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规模、集中度增加,规模增大,企业数量减少,这是一个趋势。此外,中国市场要走向世界,这也是一个趋势。 二、需求:消费者、社会经济两驾马车 (一)首先是消费者需求: 1、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对食品加工的要求更加严格。 2、营养缺乏与营养过程并存,健康食品成为最佳选择。 3.生活方式以及节奏的改变,驱动食品产品向方便化转型。比如日本的速冻食品消费和GDP相关联,方便食品或者速冻食品会提高。 4.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美食和享受饮食文化成为趋势。 (二)其次是社会经济需求 1、国民收入水平持续升高,食品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2、居民收入与消费同步增长,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三、机遇与挑战:企业需要正视 (一)食品饮料行业面临的机遇: 1、一带一路助推食品制造全球化。 2、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转变。 3、大数据有助于掌握食品需求动态。 4、大数据帮助及时准确掌握食品产业发展与食品安全动态。 5、物联网技术使得食品产业链全过程透明,保障食品安全。 6、基因测序大众化让精准营养食品成为可能。 7、老龄化推动保健食品、特殊膳食快速发展。据说到2025年,老年人会突破3个亿。 8、厨房革命加剧,推动方便食品快速发展。 (二)食品饮料企业面临的挑战: 1、资源不足,食品原料供应国际依存度越来越高。以牛奶为例,没有这么多的奶源来供应这么多的人口,这就是一个客观情况。 2、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的“三废”排放企业以前客观考虑不够,现在、以后会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很大的一块是环境污染给带来的压力: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 3、国家战略的需求与挑战。 4、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升。 5、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凸显,人口红利正在丧失。当然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在往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应该是大家看得比较清楚的。 四、趋势:营养健康成消费者首选 (一)食品工业需求很大,预计还会有比较高的速度增长。同时食品安全应该是成为基本保障。

农业部确定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共159个_

事件 13 客观 前瞻 提升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cf9288671.html, 汪洋:做好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顶层设 计和统筹规划 据新华网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月21日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汇报。他强调,养殖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养殖业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汪洋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构建新型养殖业经营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促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疫病防控,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要扶持发展新型养殖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支持家庭规模养殖场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汪洋强调,要运用好“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做好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研究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句话点评: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 统筹规划是我国发展现代养殖业的根本。 农业部确定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共159个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061号)公布,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结 合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结果,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进行修订,确定八眉猪等159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猪的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包括:八眉猪、大花白猪、马身猪、淮猪、莱芜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华中两头乌猪(沙子岭猪、通城猪、监利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浦东白猪、撒坝猪、湘西黑猪、大蒲莲猪、巴马香猪、玉江猪(玉山黑猪)、姜曲海猪、粤东黑猪、汉江黑猪、安庆六白猪、莆田黑猪、嵊县花猪、宁乡猪、米猪、皖南黑猪、沙乌头猪、乐平猪、海南猪(屯昌猪)、嘉兴黑猪、大围子猪。 一句话点评:畜禽遗传资源是独一无二的瑰 宝,建立健全保护机制迫在眉睫。 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准备启动猪肉收储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消息,受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求关系宽松等因素影响,去年12月中旬以来,生猪价格出现较快回落,截至2月12日,全国生猪出场平均价格为每千克13.12元, 猪粮比价跌至5.51∶1,连续5周低于盈亏平衡点。在市场调节作用下,2月上旬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累计下跌1.1%,跌幅比1月上旬收窄8个百分点。 从当前情况看,生猪产能依然偏高,未来几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 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 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名单

附件1: 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名单(6个) 编号 基因库名单 建设单位 A1101 国家级家畜基因库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 A2202 国家级蜜蜂基因库(吉林)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 A3203 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A3204 国家级水禽基因库(江苏)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A3305 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浙江) 浙江光大种禽业有限公司 A3506 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福建) 福建省石狮市水禽保种中心 附件2: 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名单(16个) 编号 保护区名单 建设单位 保护区范围 B1405001 国家级广灵驴保护区 山西省广灵县畜牧局 山西省广灵县境内,东至蕉山乡东蕉山村,西至南村镇赵家坪村,南至宜兴乡三间房村,北至斗泉乡后山窑村,涉及8个乡镇 B1506001 国家级阿拉善双峰驼保护区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家畜改良站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包括北部戈壁保护区(即乌力吉,银根苏木,图克木苏木的锡尼乌素嘎查,诺尔公苏木的伊和布拉格,哈日木格台嘎查,巴彦洪格尔苏木的巴音温都尔嘎查),乌兰布和沙漠保护区(即敖龙布鲁格镇的和平嘎查,查干德日斯嘎查,巴音木仁苏木的好来宝嘎查,巴彦洪格尔苏木的呼和温都尔,查干温都尔格嘎查,乌素图镇的哈夏图地区,吉兰太镇的召素陶勒盖,哈图胡都格嘎查和巴特尔布拉格嘎查的巴特尔布拉格,达力克,哈腾乌素地区)和腾格里沙漠保护区(即腾格里,查干布拉格,哈什哈,超格格图呼热苏木,锡林高勒镇的锡尼胡都格,沙日布日都嘎

查,豪斯布尔都苏木的沙日布拉格,好腾淖尔嘎查,嘉尔嘎拉赛汉镇的乌兰胡都格嘎查,通古淖尔苏木的英格图,特莫图,通古淖尔嘎查) B1503001 国家级内蒙古绒山羊(阿拉善型)保护区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家畜改良站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敖仑布鲁格镇,吉兰泰镇和巴音诺尔公苏木 B1504001 国家级蒙古马保护区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和白音花镇 B2317001 国家级东北黑蜂保护区 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黑龙江省饶河县 B3203002 国家级湖羊保护区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动物防疫站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 B3504002 国家级晋江马保护区 福建省晋江市畜牧兽医站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深沪,金井,英林和东石乡(镇) B3702001 国家级渤海黑牛保护区 山东省无棣县畜牧局 山东省无棣县竭石山镇,车镇乡和柳堡乡 B3705002 国家级德州驴保护区 山东省无棣县畜牧局 山东省无棣县竭石山镇,马山子镇和埕口镇 B4301001 国家级宁乡猪保护区 湖南省宁乡县畜牧水产局 湖南省宁乡县流沙河镇 B4504003 国家级百色马保护区 广西德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广西德保县巴头,马隘,那甲乡,城乡和燕峒乡(镇) B5001002 国家级荣昌猪保护区 重庆市荣昌县畜禽品种改良站 重庆市荣昌县双河镇和昌元镇 B5301003 国家级藏猪保护区

谈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谈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摘要】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本文以饮食文化翻译的本质为基础,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针对这方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饮食文化传播文化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

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定稿-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附件: 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 畜禽遗传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培育新品种、实现畜

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物资源。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以下简称《畜牧法》),全面加强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实现有效保护、科学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生态、气候条件多样,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迥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畜禽遗传资源,是世界上畜禽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农业部2004~2008年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有畜禽品种、配套系901个,其中地方品种554个。这些地方品种普遍具有繁殖力高、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有的还具有药用、竞技等价值,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国家历来重视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坚持把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体系建设、推进开发利用、参与国际合作等作为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建立健全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十一五”期间,国家颁布实施了《畜牧法》,出台了《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等10个配套法规。《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畜牧法》明确提出了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内容概述: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结合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结果,我部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进行了修订,确定八眉猪等159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061号 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结合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结果,我部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进行了修订,确定八眉猪等159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特此公告。 附件: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农业部 20xx年2月14日 附件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一、猪 八眉猪、大花白猪、马身猪、淮猪、莱芜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华中两头乌猪(沙子岭猪、通城

猪、监利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浦东白猪、撒坝猪、湘西黑猪、大蒲莲猪、巴马香猪、玉江猪(玉山黑猪)、姜曲海猪、粤东黑猪、汉江黑猪、安庆六白猪、莆田黑猪、嵊县花猪、宁乡猪、米猪、皖南黑猪、沙乌头猪、乐平猪、海南猪(屯昌猪)、嘉兴黑猪、大围子猪 二、鸡 大骨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鸡、清远麻鸡、藏鸡、矮脚鸡、浦东鸡、溧阳鸡、文昌鸡、惠阳胡须鸡、河田鸡、边鸡、金阳丝毛鸡、静原鸡、瓢鸡、林甸鸡、怀乡鸡、鹿苑鸡、龙胜凤鸡、汶上芦花鸡、闽清毛脚鸡、长顺绿壳蛋鸡、拜城油鸡、双莲鸡 三、鸭 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缙云麻鸭、吉安红毛鸭 四、鹅 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豁眼鹅、太湖鹅、兴国灰鹅、乌鬃鹅、浙东白鹅、钢鹅、溆浦鹅 五、牛马驼 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甘南牦牛、独龙牛(大额牛)、海子水牛、温州水牛、槟榔江水牛、延边牛、复州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温岭高峰牛、蒙古牛、雷琼牛、郏县红牛、巫陵牛(湘西牛)、帕里牦牛、德保矮马、蒙古马、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一、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物种、类群齐全,而且种质特性各异。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梅花鹿、马鹿、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类群),其中地方品种(类群)426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74%;培育品种73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2.7%;引进品种77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3.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几年来,为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我国相继引进了大量的外来高产品种杂交改良国内地方品种,受外来高产品种强烈冲击,我国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和消失的问题日渐突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结果证实,我国已灭绝的品种有10个,濒临灭绝的品种8个,数量减少的有20个。据1996-1998年对全国17个省331个地方畜禽品种动态信息资源调查显示,有50个畜禽品种(或类群)濒危,9个品种(或类群)濒临灭绝,7个品种(或类群)已经灭绝。这种趋势随着近年大量引种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估计至少有30%的畜禽遗传资源处于灭绝的高度危险之中。 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满足未来不可预见的重要基因库,它的任何一点利用都可能在类型、质量、数量上给肉、蛋、奶和毛皮等生产带来创新。因此,为了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满足人类社会对畜禽产品种类、质量的更高的需求,加强对现有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概况 1、加强管理,完善法制,健全机构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不少省(区、市)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为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我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 一些地方也相应成立了畜禽品种资源管理机构,并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明确了重点保护畜禽品种名录。对于推动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管理工作,保护畜禽遗传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1年,农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会议。齐景发副部长就我国品种资源的现状、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资源保护的方针、目标等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农业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畜禽品种保护计划和措施。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保种、育种水平,要做好保种的科研和开发工作。 2、初步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 我国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五十年代就建立了一批种畜禽场;八十年代,国家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和种公牛站。“八五”期间,我部又确认了8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各省、地、县根据当地的品种优势和特点,也建立了一批地方种畜禽场,划定保护区,制定保种方案和进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开展了保种选育工作。“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重点进行增加活畜数量及完善相应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分别在北京和江苏建立了国家家畜和家禽品种基因库,保存了一批原始品种和种质素材。初步建立了畜禽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3、开展资源调查、保种技术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1976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出版了5部《中国畜禽品种志》。 1995年又对西南、西北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补充调查。2001年开始启动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调查项目,对全国畜禽品种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畜禽资源调查为制定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制定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开展国际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近20年,国家加强了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畜禽系统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我国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1)

英语知识 【摘要】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本文以饮食文化翻译的本质为基础,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针对这方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饮食文化传播文化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

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

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原发表日期: 2004-05-24原作者:农业部文章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 ---------- 2000年8月23日,农业部公告了的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它们分别是:⑴猪(19个):八眉猪、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黄淮海黑猪(马身猪、淮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太湖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含白香猪)、华中两头乌猪(通城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⑵鸡(11个):九斤黄鸡、大骨鸡、中国斗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鸡、清远麻鸡、藏鸡;⑶鸭(8个):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⑷鹅(6个):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⑸羊(14个):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阿拉善型)、小尾寒羊、中卫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笔料毛型)、乌珠穆沁羊、同羊、西藏羊(草地型)、西藏山羊、济宁青山羊、贵德黑裘皮羊、湖羊、滩羊、雷州山羊;⑹牛(15个):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独龙牛(大额牛)、中国水牛(山区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延边牛、复州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温岭高峰牛、蒙古牛、雷琼牛;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状况

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状况 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很少有仅靠自身的矿产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的,但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无疑是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量逐年上升。1987年我国矿产品及初级加工制品出口创汇62亿美元,而进口则达98亿美元;1988年出口85.75亿美元,进口116.8亿美元,逆差达31.1亿美元。可以说我国已逐渐成为矿产资源进口大国。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1989年我国铁矿石原矿的产量为 1.714 5亿吨,进口铁矿砂1 259万吨。2000年现有铁矿的生产能力将减少10%~20%,因而2000年我国铁矿石产量基本稳定在目前水平。资源缺口增加,每年需进口铁矿砂2 000万吨~3 000万吨。预计2020年铁矿石产量可达2.8 亿吨~3.0亿吨,每年需进口4 500万吨~5 000万吨铁矿砂。 现有铜、铅、锌生产能力2000年减少30%~40%,三分之二有色金属统配矿山主要金属生产也到了中晚期。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2.金属的存在和冶炼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十分丰富,除蕴藏在地壳中的外,还有数量很大的海滨沙矿和海底金属矿藏(如锰结核和重金属矿床等),它们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陆地上可用来制取金属的矿石大约有以下八大类: (1)天然金属矿,如金、银、铂、汞等贵金属,常以单质形式存在; (2)氧化物矿,如铝矾土Al2O3·nH2O、赤铁矿Fe2O3和锡石SnO2等; (3)碳酸盐矿,如石灰石CaCO3、孔雀石Cu2(OH)2CO3等; (4)硅酸盐矿,如绿柱石Be3Al2Si6O18、高岭石(Al2Si2O7·2H2O)等; (5)硫酸盐矿,如重晶石BaSO4、石膏CaSO4·2H2O等; (6)磷酸盐矿,如磷酸钙Ca3(PO4)2和磷酸稀土矿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