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4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34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34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34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34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考纲要求]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知识精讲]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政治地图

含义: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

内容: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变化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及其影响

大战原因:重新瓜分世界。

结果:协约国胜利;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英法衰落;美国兴起。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德日意结成轴心国集团;苏、美、中、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胜利。

战后:英法严重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20世纪60年代末解体。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减弱。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

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外,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2、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活动的扩散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它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

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进行扩散,使核心地区扩散到北美、日、澳等地,拉美、非洲和亚洲变成边缘地区。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

扩大。

拉美地区发展较快;东亚、东南亚吸引外资较多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南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础薄弱、吸引外资条件差、北非和西亚困难较多,发展中国家差距将扩大。

3、区域经济一体化

(1)世界经济区域化

特点: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实行关税互惠,实现互补合作

地理位置靠近,经济联系密切,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形成原因大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的

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抗发达国家

(2)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欧盟: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33年“欧洲联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经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和警务合作是欧洲联盟的三大支柱,目前有15个成员国,2004年5月1日又有10个国家加入。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和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开始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迈进。

4、综合国力竞争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综合国力概念: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①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②经济力量: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

③军事力量:主要反映在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两个方面。

④内政和外交: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力量。好的外交政策,能够将潜在的国家力量转化为政治现实,也能够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保障。

⑤科学和技术,对国力发展的影响深远。

(2)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③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附: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

[能力训练]

1、2001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当地时间11月10日18时38分,随着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手中木槌“嘭”的一声,中国“入世”得

到了世贸组织最终的批准。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当卡塔尔首都多哈(51°E)当地时间为11月10日188时38分时,北京的地方时间(116°E)为

A 11月10日22时58分

B 11月10日23时38分

C 11月11日22时58分

D 11月11日23时38分

(2)卡塔尔属于

A 白种人

B 黄种人

C 黑种人

D 混血种人

(3)该国国民多信奉

A 印度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4)下列哪些国家为卡塔尔陆上邻国?

A 沙特阿拉伯

B 巴林

C 也门

D 科威特

(5)世贸组织是组织

A 世界性、政府间、专门性

B 区域性、政府间、政治性

C 世界性、政府间、政治性

D 世界性、区域性、专门性

(6)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目前,我国已与下列哪些国家合作开采利用其铁矿资源

A 美国

B 德国

C 日本

D 巴西

2、2001年《财富》论坛年会在香港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开幕晚宴并发表重

要讲话,介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市场开放政策等内容。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亚洲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洲,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基础良好。亚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从自然因素分析,其原因是。

(2)香港经济有三大支柱,占香港进出口贸易对象首位的是;香港工业多属于加工工业,并以为主。这里的旅游业发达,被誉为“的天堂”和“东方明珠”。

3、如下图所示,左图反映了美国某时装公司全球产销网络的一部分,右图呈现了信息流动和相继的货物流动过程。通过高效的管理和陆空集装箱联运,从公司发出订单到时装在零售店上架的实际时间在60天之内。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例:→货物流、市场信息流▲零售店■服装厂;

①采购廉价原料②快速占领市场③地理位置优越

(1)该时装公司于1997年1月2日15时从C城(西五区)发出订单,香港代理商在当地时间1997年1月日时收到该订单。

(2)这批时装制成后运到W城(西八区)的零售店,不应迟于当地时间1997年月日时。

(3)多数美国时装公司完成类似过程需要6个月,可见此时装公司的主要竞争忧势在(填写正确选项代号)。

(4)在下面空白框内填写

三个选项的代号,表明时装业的产销过程。

①按订单加工②产品销售③政府计划④多样化的需求信息

(5)根据图中标出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方式,对比分析我国时装发展的重要障碍是(填写正确选项代号)。

①劳动成本增加②交通运输不发达③服装加工设备落后④信息产业发展滞后

4、阅读下面的图,回答下列问题:

部分国家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

(1)为什么种植园经济大多分布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带?

(2)写出下列国家种植园产品商品率较高的产品,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巴西。

[能力训练答案]

1、(1)A(2)A(3)D(4)A(5)A(6)D

2、(1)30% 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2)祖国内地外销购物者

3、(1)订单通过电传可当时收到,l月2日15时西五区发出订单,香港代理商在当地时间1月3日4时收到该订单,因为从西五区到东八区相差13小时(2日15时+13时=2日28时=3日4时)(2)香港东八区到西八区相差16时,1月3日4时+60天-16时=3月4日4时(l月31天、2月28天)-16时=3月3日28时-16时=3月3日12时。

(3)②;(4)④、①、②;(5)④

4、(1)种植园经济主要是大规模地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咖啡、可可、甘蔗、天然橡胶等经济作物都需要充足的热量和降水;低纬度地区全年太阳高度角大,热量充足;沿海地带多为平原,土层深厚,有利于机械化;沿海地带受海洋影响大,年降水量丰富。(2)天然橡胶、金鸡纳霜;茶叶;咖啡。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

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2. 经济全球化的支撑 a.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 b.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 c.载体—跨国公司 d.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 e.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 f.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 3.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4. 当今科技革命的特点: a.技术群落成为主导 b.生产要素发生质变 c.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 d.可持续发展 5. 创新地理学:不是指地理学的创新,是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构建的一门新的地理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a.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b.创新活动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c.创新活动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 d.创新体系空间格局及创新的空间扩散与转移 e.创新活动与创新环境 6.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7.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 8. 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结构更替的源泉。 9.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一产向二产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三产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一产劳动力减少,二三产劳动力增加。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赤松)具体表现: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10.(1)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动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区域,也是最终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最快、引进技术与吸纳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 11. 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根本动因。 12.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核心是比较利益(优势)理论 (1)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 (2)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俄林):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进行贸易之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35讲 世界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20·周口联考)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下图示意非洲北部降水类型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Ⅰ与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D.大气环流 2.图示Ⅳ沿岸地区多雾的原因是() A.海洋水汽来源充足 B.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C.气温昼夜变化较大 D.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

解析:第1题,Ⅰ是北部冬雨区,是因为Ⅰ地区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降水多;Ⅲ是夏季多雨区,是由于Ⅲ地区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多。因此造成Ⅰ和Ⅲ两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第2题,Ⅳ沿岸地区多雾的主要原因是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由于冷洋面的降温作用,其上空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 答案:1.D 2.B (2020·赣湘粤三省六校联考)亚历山大群岛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沿海,靠近阿拉斯加渔场。该群岛由1 100个大小岛屿组成,是地壳下沉,海水淹没陆地,山顶露出海面而成。该群岛年降水量超过2 000毫米,且全年分配均匀,岛上有陡峭的海岸和茂密常绿的温带雨林(温带雨林在某些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以及大量的野生动物)。下图是亚历山大群岛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亚历山大群岛海岸陡峭的主要原因是() ①断层发育形成岛屿②长期受海浪侵蚀 ③风力侵蚀作用明显④山顶出露海面形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亚历山大群岛分布着茂密常绿的温带雨林,主要是由于() A.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B.全年气候温和,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富 C.地处中纬度地区,温度适宜 D.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条件充足 5.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成为亚历山大群岛支柱产业的是()

地图、世界地理概况、东亚 试题

地图、世界地理概况、东亚 命题人: 审题人: 要求: A 卷为课上必做题,要求全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 B 卷为课后必做题,要求全体同学课后自行完成,晚自习时间讲评。 A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马六甲海峡沟通的大洋是 A .印度洋、大西洋 B .印度洋、太平洋 C .太平洋、大西洋 D .大西洋、北冰洋 读下图,回答2~3题。 2、图中4地所在大洲排序正确的是 A .①南美洲 ②非洲 ③北美洲 ④亚洲 B .①非洲 ②南美洲 ③大洋洲 ④欧洲 C .①南美洲 ②大洋洲 ③亚洲 ④欧洲 D .①非洲 ②大洋洲 ③北美洲 ④亚洲 3、图中4地所在国家濒临的海洋正确的排序 A .①大西洋 ②印度洋 ③泰国湾 ④地中海 B .①印度洋 ②太平洋 ③北冰洋 ④波罗的海 C .①印度洋 ②太平洋 ③地中海 ④北冰洋 D .①大西洋 ②太平洋 ③阿拉伯海 ④波罗的海 4、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失的有 A .地中海和热带沙漠 B .热带草原和温带海洋 C .热带草原和地中海 D .高山气候和温带海洋 5、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故其气候特点是 A .大陆性气候显著 B .海洋性气候显著 °S 23°26′S 50°N

C.季风气候显著D.热带特征突出 读“全球不同纬度的海陆分布比例示意图”,完成6~7题。 6、全球海洋在不同纬度所占比重 A.60°N大于60°S B.赤道地区最大 C.40°N大于40°S D.均在50%以上 7、根据全球人口的纬度分布判断,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地区最有可能在 A.20°S~20°N B.20°S~60°S C.20°N~60°N D.10°S~40°N 读等高线图,回答8~9题。 8、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B.② C.③D.④ 9、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 km2B.0.5km2 C.5 km2D.50km2 读下图,回答10~11题。

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论述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发展基本现状: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詹慧敏电商Q1241 12150048 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现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像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关于能源问题的摩擦,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本文以能源分布,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能源安全问题表现五个维度为出发点,分析了世界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现状问题,然后针对我国能源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对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措施的见解。 关键词:能源开采加工消费结构 一、世界能源的分布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 在常规能源中,石油主要分布于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中东北非也是主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储量分布呈现出“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的特点。且在北纬30°~70°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这个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向西经陕西、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到达北美中部。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独联体。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波斯湾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世界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但是发达国家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远胜于发展中国家的,瑞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国家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均在50%以上。在非常规能源中由于技术资金原因,发达国家的开发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高。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上—大别山—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储量最为丰富。费常规能源中,像拉萨等地的太阳能、内蒙古等地的风能、沿海地区的潮汐能、核能,虽都有涉及但因技术等的限制开发利用程度也不高。 二、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 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由于需要很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能源的分布国可能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实力,所以就会出现能源跨区域跨国际合作的机制。发达国家或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收购别国的能源公司的股份而获得该国的油气资源。或者是提供技术、资金给该国在当地进行开发,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国家建立能源贸易往来。 当然在购进能源后也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加工生产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率的高低,在这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率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损失。 世界原油生产集中于储藏地,油品生产集中于消费地,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当突出。经合组织成员国消费的石油约占世界的60%,而它所生产的石油只占世界的30%;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却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5%强;而中东地区生产

【三维设计】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5讲世界地理

第35讲 世界地理概况 [考纲要求]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种类与分布。各大洲地形基本特点;世界著名山脉、高原、平原。(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知识讲解] 一、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各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州900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 ”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3)七大洲地形特色 大洲

2017《优化方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17章世界地理第35讲课后达标检测Word版含答案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6·贵阳市一模)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年蒸发量)反映某地区水分的盈亏。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1~3题。 1.①地的年降水量可能() A.等于400毫米 B.等于2 000毫米 C.大于2 000毫米 D.在400~2 000毫米 2.①②③④四地蒸发量最小的是()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3.下列地区不.适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是() A.①地B.③地 C.④地D.⑤地 解析:第1题,印度半岛西部从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①地位于沿海山区(西高止山)迎风坡,年降水量大于2 000毫米。第2题,根据题目条件“水平衡=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则年蒸发量=年降水量-水平衡。经计算可知②地蒸发量数值最小。第3题,③地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水分不足,不适合发展需水量大的季风水田农业。 答案:1.C 2.B 3.B (2016·河北唐山一模)随着T海峡海底隧道开通,国家间和大洲间的流通进一步加大。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图示铁路联通了() A.非洲和亚洲B.北美洲和南美洲 C.欧洲和亚洲D.亚洲和北美洲 5.开凿T海峡海底隧道面临的最大的自然威胁最可能为() A.寒潮B.地震 C.潮汐D.飓风 解析:第4题,依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该海峡为土耳其海峡,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

线。第5题,海底隧道一般不会受海洋表面的风、水的威胁,但易受地质因素影响,该处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故地震是其面临的最大的自然威胁。 答案:4.C 5.B (2016·湖北重点中学一模)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号称“千湖之国”,其境内不仅湖泊众多,而且森林资源丰富,有“北欧锯木场”之称。读芬兰略图,回答6~7题。 6.芬兰号称“北欧锯木场”,与此称号关系最紧密的自然原因是()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B.纬度较高,蒸发量小 C.地表起伏大,多山地D.降水丰富,光热充足 7.某日P点观测到太阳从正北方日落,则此时赫尔辛基的地方时为() A.12:20 B.11:40 C.0:20 D.23:40 解析:第6题,北欧“锯木场”说明森林覆盖率相当高。该区域纬度高,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相对冷湿,蒸发量小,发育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与此称号关系最密切的为B选项所述。第7题,P点观测到太阳从正北方日落,即P地刚好出现极昼,其地方时为24时(或0时);赫尔辛基位于P地以东,经度相差5°,地方时早20分钟,故赫尔辛基应为0:20。C正确。 答案:6.B7.C (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K城海拔1 048米。读图回答8~9题。 8.很早以前居住在K城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发现这里的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度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A.暖流流经增温B.反气旋气流下沉增温 C.暖锋过境增温D.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 9.当流经K城的河流进入主汛期时,居住在K城附近的人们最可能开展的活动是() A.东去种麦B.南下踏青

2020-2021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和评价地区性合作和冲突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重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 难点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 教具有关图、表;文字资料;地图册;教科书 复习提问有人曾说:20世纪是人类动手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动脑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动手的事件中,涉及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卷人人数之众,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之重都是史无前例的,对近现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阵双方是哪两个集团吗?战争的结局如何? 同盟国和协约国。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终。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析两幅图,比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有何变化?战争对欧洲地理格局有何影响?

讲授新课 [媒体演示]动画演示一战前和一战后的欧洲政治地图。尤其是教材提到的几个要点,应分先后逐次显示政治地图的演变过程。 [学生讨论](略) [小结] [设问过渡]现在返回来想一想,第一次大战前世界上有哪些强大的国家?(英国、法国、 德国、俄国等)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老殖民地国家不愿自动放弃殖民地,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实力与势力范围的不平衡。战争的结果导致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一次大变化,政权发生了更替,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就能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太平吗?答案是不可能。事实是,仅仅过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德、意、日经济的崛起,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德国一分为二,美苏成为超级大国,广大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设问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片断,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个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哪两个阵营?现在多极世界主要有哪几个政治经济中心? [媒体演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轴心国的侵略扩张过程,盟国的反击过程,战后的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缩小 奥匈崩溃 俄国革命 英法衰败 美日兴起

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05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时间45分钟,赋分10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训练指要 1.了解领土的空间特征:了解国力的概念及影响国力的主要因素;理解国力的地理意义。 2.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注意与时政热点结合分析,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 一、选择题 1.第三世界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形成于() A.地理大发现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变化最突出的大洲是() A.非洲B.欧洲C.亚洲D.美洲3.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出现的是() A.西班牙B.荷兰C.波兰D.法国4.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二战前非洲独立国家的是() A.埃及B.利比里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5.关于形成南北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国家资源贫乏 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强 C.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6.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最早出现的大洲是() A.大洋洲B.亚洲C.欧洲D.北美洲7.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8.下列国家不包括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是() A.美国B.加拿大C.墨西哥D.古巴9.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 B.在美国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欧洲也加入核心地区 C.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入核心地区 D.西欧经济首先位于世界经济核心地区 10.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界流动 B.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论文The world economic geography(Thesis) (2011年9月—11月) 题目:法国的优劣势产业分析 分院:经管分院 专业:08国贸 班级:三班 学号:20080510610329 学生姓名:陈华东 指导教师:方丽 起讫日期:2011年9月—11月

摘要 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援助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有38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是我在欧洲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 关键词:法国、经济体、贸易国、投资、资源、技术 一、法国的优势产业 (一)、航空 法国航空工业领域技术非常系统和全面,主要包括大型民用客机、运输机、军用战机、军用直升机等整机系统以及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其中,民用航空领域的空中客车公司虽系法、德、英、西联合体,但是在原法国飞机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法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整机设计、制造和集成组装外,关键环节技术方面的复杂电子系统和关键部件的飞机发动机均由法国制造或集成制造。 成立于1992年的欧洲直升机公司,是世界上负载较重直升机制造商,目前以占据世界市场的50%而位居全球第一。 达索(DASSAULT)飞机制造公司曾以生产幻影战斗机闻名遐迩,目前是欧洲唯一的小型喷气式商务客机制造商,在业内分得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 法国赛峰集团旗下的斯奈克玛(SNECMA)公司为发动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包括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以及航天发动机。民用发动机系列中包括供给波音737和空客A320、A340的CFM56;专供波音777的GE90;供给波音 747和A330的CF6以及专门供给A380的新型GP7200等。在民用飞机发动机领域,赛峰集团居世界第一,是空客、波音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约占空客70%和波音50%的发动机市场。 (二)、航天 法国航天工业发展一方面融合于欧洲空间局,另一方面则保持着自己的独立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 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 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 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 世界的海洋。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 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 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全 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 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 还不深入的缘故。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 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 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 也分化出外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课后思考题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 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②交通地理位置 ③政治地理位置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政治: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政治地理: 1)政治地理单元(P323)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2)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实力结构: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3)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2. 政治整合: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 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 政治分离: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4. 主权的变化: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 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一、国家权利要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 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35讲 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第35讲世界地理概况 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高考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 如下: 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如2013年四川卷第8~9题,2012 年天津卷第3~4题,2012年浙江 卷第5题等 2.世界自然景观的分布规律,如 2012年天津卷第10~11题等。 3.世界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 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第1~2题, 2010年福建卷第7~8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世界局部区域图和气 候资料统计图,考查气温、降水 的分布,推断河流的水文特征以 及水文灾害等。 2.常结合世界不同地区的资源 消费统计图、地理事物分布统计 图,考查世界资源的分布概况及 利用状况。 3.常结合地理事物景观示意图, 考查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 文化景观的影响。

一、大洋和大洲 1.世界海陆分布: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积的71%为海洋,29%为陆地。 2.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和界线 ①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图中字母所在的大洲:A亚洲、B欧洲、C非洲、D大洋洲、E南极洲、F北美洲、G南美洲。 ②界线

大洲分界线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甲太平洋、乙大西洋、丙印度洋、丁北冰洋。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 2.海底地形类型及特点 海底 地形 特点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200_m,蕴藏丰富的石油、天 然气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大洋底部洋盆大洋底部,有锰结核分布海岭板块生长边界 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小到参与选举投票、大到国家领土和国家的关系等。 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势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1、概念: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2、划分,三个级别: (1)国家的,即具有明确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 (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3)国内级的,即由一国内部的行政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3、国家是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三政治地理结构 1、任何一个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2、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主权、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政治势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政治实力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四政治地理过程 1、和政治地理结构一样,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推动了政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得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2、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 (1)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包括迁移扩散(移民、殖民方式,如美国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和扩展扩散(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产生连锁反应,如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两种。 (2)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德一体化进程、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等。 (3)政治分离。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等。 (4)主权的变化。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国家的基本特征

高中一年级地理知识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第五单元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 了解不同阶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 明确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现状。 (二)学习指导 【知识结构】 ??????? ?????????????????????????????因素增多,阿以冲突的原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球合作与冲突国际政治的地、印等多极格局美、西欧、日、俄、中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地图变化 两次大战引发世界政治国际政治关系图全球政治区域划分的地概念政治地图两次大战及其影响地理格局世界政治 【知识要点】 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3. 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 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 2. 英法被严重削弱 3. 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 4. 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 5. 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二.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除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 政治经济中心 三.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一)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 1. 阿拉伯国家联盟 2. 非洲统一组织 3.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二)主要地区性冲突 1. 阿以冲突 2. 海湾战争

3. 科索沃战争 【教材分析】 一. 本课讲述三个问题: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二是当前一超多强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国家间地缘政治冲突相合作的特点及其表现。 二. 世界政治地图表现了一定时期各种类型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政治体系的区域划分和组合对立关系。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则可以体现区域或者全球政治现象的发展过程。意识形态、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是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三.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教材以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为例,讲述主要参战国对阵形势和战后政治地图的重划。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主要集中在欧洲。 1. 西方列强看来,海外殖民地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由于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欧洲,英、德矛盾最为突出。德国垄断资本实力超过英国.殖民地却不及英国的1/ll。在争霸过程中。英向法俄集团靠拢,德奥意则结成盟友。l914——l918年、旨在瓜分世界、分割和重分殖民地及财政资本势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这两大对立集团之间进行。在战争中,日本在1914年对德宣战,却不出兵欧洲战场,而是借机在亚洲扩大势力和影响。意大利在1915年向奥匈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而退出战争。美国则向德国宣战。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根本矛盾,相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又发生新的变化。美国和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前两位。德国在英美扶持下重新崛起、为再度称霸世界奠定经济基础。后起的日本和意大利不满于战后现状、企图侵占更多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先后走上疯狂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在20世纪30年代结成企图征服世界的轴心集团。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亚洲的中国、朝鲜和越南,欧洲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蒙古一起构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对抗。由于国家利益和战略构想发生冲突,美苏两国关系从战时的结盟不断走向紧张直到全面冷战,并按意识形态差异分别组建了经济集团和政治军事联盟。美国为遏制苏联,在从北大西洋经西欧、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西太平洋和东北亚的漫长地带,建立了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体的庞大军事集团。战后在阿富汗、越南、中东、柬埔寨等地爆发的地区冲突,都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有关。 (3)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长期遭受外国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基于发展经济、改变长期落后状态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利益。它们采取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例如不结盟运动、各种行业性或地区性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三个世界的划分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两极格局阵线分明、相互对峙、针锋相对和全面对抗的态势不同,多极化的世界政治地图呈现出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局面。应该说,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与两极格局的分化和瓦解相伴的。

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世界经济地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课程类型必修 开设学期 6 学分数 3 一、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世界经济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中学地理师资所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世界经济地理是把世界作为经济地域巨系统,把各国、各地区作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来研究的。侧重于研究它形成发展的条件、地域产业结构、区域构造类型和经济地域系统,着重探讨几者的地域运动与地域组合规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它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外为中用,为合理地组织我国的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为加快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同时,这门学科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地了解世界、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也肩负着重要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地域经济现象产生的条件,思考地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 (三)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2.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到课率、小测验、期中考查等;期末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陈才等《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

2021年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第35讲 世界地理概况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年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十七章第35讲世界地理概况课后达标检测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xx·牡丹江六市县联考)读沿23°26′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b海域表层洋流的性质和流向是( ) A.暖流、向南流B.暖流、向北流 C.寒流、向南流D.寒流、向北流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岛屿上河短水急,水能丰富 B.目前对海洋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a区域 C.图示区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a海域底部岩石以石灰岩为主 解析:第1题,海沟是板块消亡边界的缝合线。图示显示23°26′N大陆东部有海沟。可判断图中大陆为亚欧大陆,该大陆东部为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第2题,岛屿面积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故其河短水急,水能丰富;海洋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大陆架上,而不是海岭a附近;图示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a为海岭,位于生长边界上,岩浆活动频繁,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石灰岩是沉积岩,不是岩浆岩。 答案:1.B 2.A 位于巴黎东北方约200千米处的香槟区是全法国位置最北的葡萄园。读下图,回答3~4题。 3.香槟酒主产区不布局在巴黎而布局在图示位置,其主要原因是为了( ) 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 C.接近水源D.接近交通便利处 4.图示葡萄生产基地与南部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生产比较( ) A.受热量条件的影响成熟早 B.受降水的影响成熟早 C.受热量条件的影响成熟晚 D.受降水的影响成熟晚 解析: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香槟酒主产区位于葡萄产区之中,而葡萄是制造香槟酒

的主要原料,由此可以推断A正确。第4题,可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降水与葡萄成熟早晚没关系,故排除选项B、D;图示葡萄生产基地比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纬度高,因此热量条件差,所以成熟晚,排除选项A,故正确的答案是C。 答案:3.A 4.C 下图为世界某岛屿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该岛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平原为主,地势自南向北倾斜 B.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C.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大 D.河流流量小,不利于内河航运 6.城市甲中的很多房屋建在浮在水面的木筏上,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自然原因不.包括 (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地处赤道附近,降水量大 C.沼泽广布,地表积水多 D.河流众多,木筏充当浮桥 解析:第5题,结合岛屿形状和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岛屿为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该岛屿位于赤道附近,整体位于亚欧板块内部,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大;由于河流水量大,大多数河流可通航;从图中河流可以看出该岛中间高、四周低,且南部多沼泽。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岛南部多沼泽,说明其地势低平,地表积水多,加上位于赤道附近,降水量大,因此房屋建在浮在水面的木筏上。 答案:5.C 6.D (xx·浙江绍兴测试)读图,完成7~9题。 7.湖泊③按成因分属于( ) A.凹陷湖B.构造湖 C.冰川湖D.堰塞湖 8.图中大陆20度纬线附近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