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山居秋暝
- 格式:ppt
- 大小:20.81 MB
- 文档页数:32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通用3篇)王维《山居秋暝》篇1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
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
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
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
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
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
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
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篇2这首诗的主旨是:《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一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
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古诗。
掌握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能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堪称王维的代表作。
(二)说教学目标pan >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大家请看说课PPT。
学完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我特别制定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学会总结出解读这类题材的一般方法: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赏析一首诗。
突出这点,旨在引导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通过知识间的迁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只有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的领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志向。
所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方面的知识要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应该多讲解几次。
而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评析作品的这种系统的思考方法,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之前可能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所以知识的系统化及知识间的迁移这块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
二、说教学对象高二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强,有着丰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感知能力较强,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方法积累,掌握了一些诗歌方面的文学知识及艺术表现手法。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7山居秋暝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7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教案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
《山居秋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
教学过程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二、学习《山居秋暝》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螟》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参考:〔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让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三年级课外拓展背诵默写古诗(10首)
1、山居秋暝
2、望月怀远
〔唐〕王维〔唐〕张九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霜月
4、玉阶怨
(唐)李商隐〔唐)李白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宿建德江
6、月夜
(唐)孟浩然〔唐)刘方平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7阳关曲中秋月8、竹里馆
(宋)苏轼(唐)王维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十五夜望月10、峨眉山月歌
〔唐〕王建〔唐)李白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认写课后生字。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边读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
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诗人笔下四时景物皆成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去领略文人笔下的美丽景物。
2.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在这课的学习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
带着这些目标,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山居秋暝》。
三、用心朗读读准诗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检测刚才大家读的非常认真,谁有勇气第一个来读?预设:你所有字音都读得非常正确,还有谁也能正确朗读这首诗歌?看来把这首古诗读正确,已经难不住大家了。
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课件出示节奏。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 / 新雨 / 后,天气 / 晚来 / 秋。
明月 / 松间 / 照,清泉 / 石上 / 流。
竹喧 / 归 / 浣女,莲动 / 下 / 渔舟。
随意 / 春芳 / 歇,王孙 / 自 / 可留。
看着《山居秋暝》的节奏划分,谁还想再来读一读这首诗?4.男女赛读,读出节奏。
这么多人都想读,那我们男女生比赛来读,看谁既能读准字音还能读好节奏?5.揭题读懂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预设:从题目中,我明白了: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暝,日落时分,傍晚。
秋暝,秋天的傍晚。
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就是秋天傍晚在山中居所所见到的景物。
借助注释理解和插图,会让我们学习古诗事半功倍。
诗人王维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默读古诗,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四、想象画面明诗意默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说说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1.默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