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成果阶段性汇总

沉降观测成果阶段性汇总

沉降观测成果阶段性汇总
沉降观测成果阶段性汇总

临沂市园博园主展馆工程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观测时间:2012.4.13~2012.11.09

一、工程概况

临沂市园博园主展馆工程,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与滨河路交汇处,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跨度19m,设计单位: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设单位:临沂市园林局。监理单位:临沂市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初次观测是在基础砼完成,在现场建筑物周围设4个基准点,该工程共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测点布置见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

观测周期从基础完成后,每完成一层主体结构观测一次,主体完成后1个月观测一次,至竣工完成。最大沉降量为2mm,最小沉降量为0mm。

二、最后两个沉降周期的沉降差值最大为1mm,平均沉降量为0.016㎜/d,规范规定沉降量小于0.02㎜/d时沉降趋于稳定,因为0.016㎜/d<0.02㎜/d,所以本工程沉降趋于稳定。

综上分析,本阶段临沂市园博园主展馆工程各沉降观测点都处于正常状态,未发现异常沉降情况。

天元一公司

2012年11月09日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 昔阳县鑫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2、观测依据 3、观测设备及仪器 4、观测时间与次数 5、建筑物施工阶段沉降观测人员 6、结论与建议 7、建筑物沉降观测原始记录 8、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 9、建筑物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10、沉降展开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1、工程概况 受甲方委托,我公司对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进行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2、建筑物沉降观测依据 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 G J8-2016) 2.2沉降观测方案 3、观测设备及仪器 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本次观测采用D S 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 S1光学平板测微器、N3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1m m/k m。 4、观测时间与次数 观测时间和次数,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情况等决定,“规范”规定如下: 4.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物可在±0.00完成2~3天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完成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于加荷情况而定,普通宿舍楼每层观测一次,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4.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 m/d 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沉降观测记录表完整版本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编号:DLMJTC-001工程名称美景天城基坑支护沉降观测水准点编号M1 - M16 水准点所在位置4号家属楼水准点高程 观测日期观测性质 工程地点辽源市东辽县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测 点相 对标 高(m) 上午下午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M13 M14 M15 M16 工程进度 状态 技术部 施测人记录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1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相对标 高(m) 第一次 2013年2月28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 0 0 M2 -2.25 -2.251 1 1 M3 -2.1 -2.1 0 0 M4-2.3 -2.301 1 1 M5-2.32 -2.32 0 0 M6-2.23 -2.23 0 0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架空层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2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 相对标 高(m) 第二次 2013年3月30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01 1 1 M2 -2.25 -2.252 1 2 M3 -2.1 -2.101 1 1 M4-2.3 -2.302 1 2 M5-2.32 -2.322 2 2 M6-2.23 -2.231 1 1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一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沉降观测点规范

沉降观测点规范 篇一: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 1.5~ 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 2 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9# -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 梅家塘小区9#楼 沉降观测工作报告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2018年6月

工程名称: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梅家塘小区委托单位: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管委会 设计单位:湖北天一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检测单位: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审定: 审核: 校核: 编写: 主要观测人员: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观测目的 (4)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4) 四.观测仪器及设备 (5) 五.观测依据 (5) 六.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 (5) 七.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5) 八.观测成果 (6) 九.结论 (6) 附后: 1. 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沉降观测成果表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 梅家塘小区9#楼 沉 降 观 测 工 作 报 告 一.工程概况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梅家塘小区工程位于蕲春县河西工业园,本工程地上总建筑面积98936㎡,规划净用地面积77975㎡,主要结构形式采用框架及框架剪力墙。其中9号楼建筑层数17F 。 受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由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本工程各楼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二.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为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原则,确定本工程各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m ,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 ① 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n b a h 0.1≤∑-∑=?,n 表示测站数; ② 前后视距 :≤50m ; ③ 前后视距差 :≤2.0m ;

各种建筑沉降观测管理规定

沉降观测工作管理规定 根据水泥集团公司要求,各企业应进一步规范与加强做好对已建 与在建工程各类建(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观测工作,强化对已建与在建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监控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预控与减小因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质量问题给本公司项目建设投资与以后正常生产带来额外的经济失。现就水泥集团所辖范围内各企业已建与在建项目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的观测工作开展作如下规定: 一、监测技术依据 已建与在建需监测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监测执行的规范、标准、监测精度,以及稳定标准要求以设计院图纸设计要求与现行《测量规范》为准。 二、必需进行监测的建筑物对象及分类 1、熟料生产线工程 (1)A 类:窑头、窑中、窑尾、生料均化库、大型磨机基础。 (2)B 类:熟料储存库、窑头与窑尾烟囱等建筑物。 2、粉磨站工程 ①A类:磨房、磨机、减速机及辊压机等大型设备基础、磨尾斗提地坑、水泥储存库。 ○2B 类:原料调配库、成品包、散装与中转储库等。 3、余热发电工程 ①A类:汽轮机基础、○2 B 类:发电主厂房、锅炉基础框架等。

5、总图工程 A 类:软弱地基处理工程、高回填土方场平工程、高边坡与高挡墙工程(6、0m 以上的)、抗滑桩支护与膨胀土治理工程等。 注:其她未提及的各子项工程就是否需监测依图纸设计要求为准。 三、监测控制网与监测点布设 1、控制网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各基准点使用的可靠与实用性,一个控制网或控制导线基准点埋设不少于三个以上,且相互通视,以便于随时联测检查与校验。基准点必须埋设在稳固的原有的土层地区,禁止埋设在填土区、滑坡地段、河岸、机器震动等区域。基准点标石材质与做法必须满足规范要求。施工阶段与生产期间永久性监测控制网要充分考虑两者统一一并建立。 2、监测点的布设 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监测后,在工程开工前15天之内,应根据设计图 纸与测量规范、标准等要求做好监测策划工作,制订详细监测方案; 适时按图纸设计要求埋设观监测点;若设计图没有明确的监测点布置图,可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 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要求布设;监测点布设位置原则即就是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与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墙柱应采用螺栓式标志,设备基础采 用盒式标志,并在其附近做显著标识(见附图一),严禁使用钢筋头等 简易标识。

沉降观测报告材料(实用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阶段性沉降观测资料

阶段性沉降观测资料

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2009.8.30—2010.1.10) 杨凌天穹测绘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四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二、高程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三、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四、沉降观测点变形特征值 五、沉降观测分析

一、工程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位于杨凌示范区五湖路北侧的永丰嘉苑小区内,该五幢楼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高度均为20.60m,基础形式为墙下砼条形基础,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本场地属于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处理,基坑底标高-3.500,在-3.500至-2.500m间做1.0m厚砂砾石垫层分层回填,基础持力层位于黄土状土2层。 以上5幢建筑物共布设沉降观测点41个,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制定出观测方案,为准确监测其沉降量以及与永丰嘉苑小区其他楼沉降观测统一,本次沉降观测高程工作基点沿用一期楼房沉降观测高程工作基点3点,即BM东、BM东南、BM南,作为沉降观测的起始点(详见《高程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自签订合同起依据该几幢建筑观测点布设情况及施工进度按时观测,截至目前,该项目对工作基点复测1次,完成23#、26#、27#、28#楼沉降点观测4次,29#楼沉降点观测1次。在观测过程中发现23#楼观测点B-1破坏;27#楼观测点G-19破坏;28#楼观测点A-1松动。为准确的反映观测建筑物沉降情况望尽快补修已破坏和松动的观测点。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 标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2)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2)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 四、一般规定 (3)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 七、观测精度 (4) 八、沉降观测频度 (4) 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5) 十、组织与管理 (6)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 沉 降 观 测 报 告 中建五局建设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本次沉降观测建筑为生活工艺用房,层高为9层。按有关规范规定,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等级为二级。 此次观测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工作自2016年3月23日开始观测,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累计观测10次。应委托方要求,提供沉降观测竣工报告。 2、沉降观测目的及要求 建筑物沉降是建筑整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3、沉降观测依据 本次测量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设计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JG32/J 18-2006 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4、观测点布置 4.1、基准点布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本建筑共埋设3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1962.6m,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4.2、沉降观测点布置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埋设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针对本工程,共布置观测点8个,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

沉降观测资料

工程名 称 水岸恬园一期工程施工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观察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015年 5月 12 日2015年 5月 21 日2015年 5月 29日2015年月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1 215.4 0.0 0.0 213.9 -1.5-1.5212.8 -1.1-2.6 2 470.0 0.0 0.0 468.4 -1.6-1.6467.2 -1.2-2.8 3 274.1 0.0 0.0 272.3 -1.8-1.8271.2 -1.1-2.9 4 217.3 0.0 0.0 215.6 -1.7-1.7 214.7 -0.9-2.6 5 100.0 0.0 0.0 98.4 -1.6-1.697.4 -1.0-2.6 6 339.8 0.0 0.0 337.9 -1.9-1.9336.8 -1.1-3.0 工程部 位 42#楼基础42#楼基础42#楼基础 观测人 员 监测人 员 施工单 位 项目负 责人

工程名 称 水岸恬园一期工程施工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观察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015年 5月 12 日2015年 5月 21 日2015年 5月 29日2015年月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1 139.2 0.0 0.0 137.6 -1.6-1.6136.3 -1.3-2.9 2 202.5 0.0 0.0 201.0 -1.5-1.5200.1 -0.9-2.4 3 141.8 0.0 0.0 140.2 -1.6-1.6139.0 -1.2-2.8 4 126.5 0.0 0.0 124.8 -1.7-1.7 123.7 -1.1-2.8 5 166.6 0.0 0.0 165.1 -1.5-1.5164.0 -1.1-2.6 6 100.0 0.0 0.0 98.4 -1.6-1.697.2 -1.2-2.8 7 372.1 0.00.0370.6 -1.5-1.5369.5 -1.1-2.6 8 130.4 0.00.0128.7 -1.7-1.7127.7 -1.0-2.7 9 175.8 0.00.0174.2 -1.6-1.6173.3 -0.9-2.5 10 123.1 0.00.0121.6 -1.5-1.5120.5 -1.1-2.6 11 219.6 0.00.0217.9 -1.7-1.7217.0 -0.9-2.6工程部 位 43#楼基础42#楼基础42#楼基础 观测人 员 监测人 员 施工单 位 项目负 责人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目录 文字部分 一、概述 (1) 二、观测目的 (1)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 4.1、基准点的布设 (1)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 五、沉降观测 (2) 5.1、仪器与观测 (2)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2) 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3) 5.4、观测时间 (3)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3) 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3) 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 七、沉降数据评价 (4) 八、结束语 (5) 图表部分

一、概述 受委托,我公司对位于榆林市高新产业园区高新第六小学一号楼进行了沉降监测工作,该楼长73.8m宽17.6m,地上十层,地下一层, 框架剪力墙结构、片筏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

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GX1,GX2。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其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其中GX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GX1高程值是以GX2为基准,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其编号为1、2、3、4、5、6、7、8、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日本拓普康AT-G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其精度为: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0.40mm/Km,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精密铟钢尺施测。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等精度观测,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第3.0.4条及表3.0.4规定,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时,对应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以其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

沉降观测总体报告(竣工必须检测的报告)

车间辅楼建筑物沉降观测总体报告 工程名称:二期项目车间辅楼 建设单位:上海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有限公司 检测类别:沉降观测 观测人员:张炜 审核人员:吴浩杨剑 检测日期:2015-08-04~2016-03-05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观测目的 (1) 三、观测依据 (1) 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 (1) 五、观测方案 (2) 六、观测成果 (3) 七、结论 (5)

一、工程概况 ****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二期项目车间辅楼由****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投资建设,受********有限公司的委托,拟由湖北省**测绘院承担该工程的沉降观测任务。 二、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以及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沉降限度内的变形属于正常现象,一旦超过了某个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及周围人员的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必须要对建筑物进行长期持续的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速度,为建筑物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7)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 本项目采用徕卡DNA03精密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aBFFB的测量方法。

五、观测方案 1、观测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确定本工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度中误差不大于±0.5mm,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闭合差:≤2,L表示线路总长度;前后视距:≤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1级别。 2、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置 基准点布置: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具体要求,基准点布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结合本测区实际情况,为便于沉降观测作业以及基准点间的互相校核,在测区周边区域共布置3个基准点,标志规格及埋设按照水准测量规范执行,点位选定后独立埋设。 沉降观测点布置:为了防止观测点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的破坏,保证观测的效果和质量,将观测点布置在承重柱距离地面0.5m 的位置,并做好保护措施。 二期项目****车间辅楼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资料Word版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和观测方案 1、基准点点位的布设 在施工场区之外根据甲方提供的参考点设立了三个基准点,在施工场区内,基本不受建筑物施工影响,便于点位保存,并对建筑物观测方便的位置设立了二个工作点,基准点与工作点根据现场条件设立若干个连接点。 2、观测方案 〈1〉在沉降观测前、主体完工后、观测结束前对基本点及工作点之间进行了三次观测,精度符合二等水准要求。 〈2〉每次沉降观测时,对工作点进行观测检核。 〈3〉由于建筑设备、机械、建筑材料进出频繁,建筑场区变化大,做到了经常对基本点、工作点进行检查。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方案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布点方案: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最能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处。结合本工程设计图纸,沉降观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物主楼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或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或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布设18个沉降观测点,点位布置见附图。 2、观测方案 〈1〉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式进行沉降点的观测。由于《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对二等水准测量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所以本设计中不再赘述。 观测周期 1现场踏勘、技术设计、标志的设计、制作及现场布点按三组日计算,共计三组日。 2主楼施工阶段定期观测,每施工四层做一次沉降观测。 3主楼主体施工完毕后一年之内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4主楼主体施工完毕后第二年内进行两次观测,视沉降情况,决定后期是否继续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成果表表1时间2002-10-282002-11-162002-12-142003-3-82003-4-142003-5-152003-7-152003-10-30点号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100 1.21 1.210.750.460.67 1.13 1.79 2.920.88-3.8 1.98 1.82下水管遮挡200 4.28 4.280.64 3.640.63 4.27 1.33-5.60.21 5.81 2.31-3.5 3.677.17 300 5.76 5.76 1.43 4.330.44 4.77 1.01 5.78 1.15 6.93 2.19 4.74 5.239.97 400 2.45 2.450.4 2.050.34 2.39 2.15 4.54-1 5.54 1.44-4.1 4.368.46 500 3.02 3.020.85 2.17 1.14 3.31 1.86 5.17 1.36 6.53 1.57 4.96-2.87.76 600 2.77 2.77 2.210.56-1.3 1.86 1.73 3.590.94 4.53 1.55 2.98遮挡700 1.28 1.28 1.190.09 1.17 1.26 1.91 3.17 1.08 4.25 1.62 2.63 3.54 6.17 800-3.8-3.80.92 2.88 2.19 5.07-1.9 6.970.957.92 2.1 5.82 4.08-9.9 900-4.5-4.50.51 3.990.58 4.57 1.24 5.810.62 6.43 1.88 4.55 3.928.47 1000 3.52 3.52 1.47 2.050.89 2.940.99 3.93 1.11 5.04 1.18 3.86 3.197.05 1100 1.93 1.93 2.560.63 1.520.89-2.1 2.99 1.34 4.33 1.3 3.03 3.73 6.76 1200 2.71 2.71 2.430.28 1.23 1.51 1.76 3.270.79 4.06 1.36-2.7-4.5-7.2 13000.870.87 1.340.47 1.430.96 1.89 2.850.84 3.69 1.28 2.41 4.25 6.66 1400 1.34 1.34 1.280.06 1.57 1.63 1.45 3.08 1.17 4.25 1.44 2.81 3.76 6.57 1500 1.23 1.230.970.260.120.38 2.23 2.610.92 3.53 1.52 2.01 6.018.02 1600 2.88 2.880.96 1.920.79 2.710.96 3.670.95 4.62 1.39 3.23遮挡1700 3.36 3.36 1.77 1.59 1.45 3.04 1.22 4.26 1.27 5.53 1.37 4.16遮挡1800 2.65 2.65 2.50.15-2.1 2.25 1.34 3.59-0.9 4.49 1.81 2.68 5.568.24备注:所有下沉量单位为毫米,正为升,负为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