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剖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剖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剖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剖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一)、消息25篇

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P85

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文,运用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的表现手法。文后半部分有几处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P87

人物新闻,人物对话的运用是该文的写作特色。新华社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P88

消息。文,高屋建瓴,纵览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鲜明特色。背景材料是此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深化了该文的主题。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通是该文的写作特色。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电。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P91

消息。它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精炼扼要、气势雄伟是它的特点。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清净的概括描写是它的写作特色,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五、《上海严寒》:P93

短消息,通过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典型事例表现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导语中有景物描写。文,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或少发议论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

六、《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当“过头”》:P94

新闻述评。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特点。文以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认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笔横生》:P97

人物新闻。文写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详略得当,以作画为线索。文,背景材料作用是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一九七九年是十月十日《文汇报》。

八、《从邮局看变化》:P99

消息。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为其特色。对比事实、特出主题为其写作特色。运用了对比式导语。一九八零年一月十七日。

九、《经济学家赶集》:P101

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较早的一篇关于市场经济的报道。以小见大,反应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主题为其写作特点。动词的成功运用是本文主要写作特点之一。一九八零年四月二十五日《市场报》。

十、《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P103

四篇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现场报道,现场感强为其写作特色。一九八零年五月二十二日,《解放军报》。

十一、《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P107

一篇有关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文,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的特点,以听寒山寺钟声这件事为中心。文中的背景材料既表现中

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又突出了新闻主题。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文汇报》。

十二、《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P109

经验性消息。记者实事求是、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采写作风和思维方式。据实、写实是这条新闻的写作特色。

十三、《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临床误诊一百例》:P111

消息。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体现常见的新闻主题。文中有关把失误公布于众、勇于自我批评的事实,对深化新闻主题思想内涵起了作用。

十四、《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P113

对比模式化的追悼会消息。文具有创新性,避开了常见的冗长、呆板的悼词,散文式的特点。

十五、《京郊出现“科学热”》:P115

消息。文,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廉教授一周的工作日程为新闻主体,点面结合,重点写廉教授,同时也兼顾了“面”上的情况。尾笔点睛,深化主题。

十六、《滦河水向天津奔来》:P117

现场新闻。文中有生动明快、富有动感的形象化词语和对不同状况下水流态势的生动准确的描写。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作者追踪水流,全线采访,观察细致,事例典型。写水写人紧密结合,场面生动,波澜起伏,主体突出,首尾呼应。

十七、《抢菜记》:P119

现场新闻。通过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批评了生活中的某些不正之风,运用了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结尾耐人寻味。

十八、《鄱阳湖出现世界最大的白鹤群》:P121

作者通过观察采访,迅速及时地写出了这条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向的新闻。学习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和争分夺秒、深入一线的采访作风。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该文的表现特色。数字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事件的新闻价值,增强了消息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十九、《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P123

体育快讯。文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是世界上最快播发的关于中国运动员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电讯。“零的突破”是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二十、《陕北有煤海》:P124

一篇反映陕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煤藏丰富、煤质优良的新闻。比一般矿产资源报道更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写作特色,各个段落对煤的量大、质优、易采等特点做了不同描写。文最后两段引述勘探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的见解,以及来实地考察的外国同行的评价,增强了新闻事实的说服力。

二十一、《好啊!诚实永存》:P126

一条歌颂普通人的高尚价值观的人物消息。消息实录人物语言,读来亲切感人,真实可信。段落短小、节奏感强为该文的结构特色。

二十二、《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P128

现场短新闻。通过1991年和1931年武汉遭遇洪水造成两次的不同景状的对比,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文通过记者在

抗洪大堤上的所见所闻,以实情实景实声,鲜明直观,真实具体地报道抗洪斗争,表现重大主题的特色。运用了不少动人的典型事例和细节。

二十三、《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P130

一篇曾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经济新闻。文精选典型数字,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写作技巧。用事实说话并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的写作特色。三处引用了国务院总理等政府官员的谈话,起到了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信性、和说服力的作用。

二十四、《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P132

国际新闻。着重报道美日两国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存在的深刻分歧。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为该文的采写特色。还运用了细节描写。

二十五、《别了,“不列颠尼亚”》:P134

消息。主题具有重要性。现场描写于历史背景相结合为该文的叙事特色。结构布局为安排有序又简繁得当。语言严谨精炼、叙述紧凑为该文的特色。

(二)、通讯

一、《华美窗帷的后面》:P136

邹韬奋30年代旅欧时写的风貌通讯。文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仍有意义。文写了三个小人物的境遇,深刻揭露了华美窗帷后面的社会现实。选材典型、因小见大为其表现特色。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心酸的幽默写资本主义的世态炎凉。(邹韬奋,《旅欧通讯》

二、《祁连山北的旅行》:P140

旅游通讯。文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前文形象展示张掖破产的现状,后文深刻分析张掖破产的原因。两文各有侧重、互为因果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揭示主题。文中广泛运用诗词典故等背景材料。(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三、《桌上的表》:P146

通讯。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为其特点。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为其结构特点。结尾形象化。(张明,《晋绥日报》)

四、《访“葡萄常”》:P148

人物专访。文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因人写事、缘事写人为其技巧。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为其语言风格。(邓拓,《人民日报》)

五、《春夜》:P153

一篇意境优美、隽永清新的新闻特写。记叙了周总理伟大一生中的一件小事,突出表现周总理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怀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为此文的特色。(1957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P157

事件通讯。文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时空变换的报道方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的写作特点。(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七、《英雄登上地球之巅》:P171

文以重笔浓墨,写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取荣誉的感人事迹。在矛盾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为其写作特色。文在写登山队员的英雄事迹,展现他们的思想风貌的同时,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祖国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源泉。他们于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登上珠峰。(郭超人,《时代的回声》)

八、《“一厘钱”精神》:P171

工作通讯。文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属经济报道,但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是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文以叙述为主,穿插了必要的议论。(196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九、《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P189

人物通讯。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名篇。它真实的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为其写作特色。(1966年2月4日,穆青与冯健、周原合写,选自《十个共产党员》)

十、《水城威尼斯》:P207

国际风貌通讯。文通过水、桥、船等典型景物,多侧面地描绘威尼斯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地方特色。写景动静相衬为其特点,穿插了历史、地理等方面材料,优美清新为其语言风格。(穆青,1979年底)

十一、《写在绢帕上的诗——访邓拓夫人丁一岚》:P211

人物专访。文以真挚的感情、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以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的结构特点。文中多处用到了邓拓的诗。(1980年,选自《柏生新闻作品选》)

十二、《非鱼草之争——从生态系统观点看多种经营的综合安排》:P216

工作通讯。文反映在多种经营中,如何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事情虽较专门、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为其写作特色。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特点。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1981年9月3日《浙江日报》)

十三、《夜宿车马店》:P220

文宏观着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通讯中的人物独具个性的语言,这些生动的语言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欢乐的丰收喜悦。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的表现主题为其特点。记者既“身入”又“心入”的采访作风。(1981年11月30日新华社电)

十四、《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P222

工作通讯。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为其写作特点。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文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对比手法。(1982年5月20日《湖南日报》)

十五、《小城风光更迷人——乐山五通桥龙舟盛会侧记》:P227

风貌通讯。文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语言较为凝练生动的特点。(1982年7月2日《四川体育报》)

十六、《“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P230

人物特写。它展现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取桂冠的激动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选材的主要特点。文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文中有几处静态描写,起到以静反衬动的作用。文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读者的丰富想象力,增强作品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

十七、《妈妈教我放鸭子》:P232

放鸭姑娘日常的普通劳动生活,在记者笔下变成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为该文的特色。文运笔独特,构思巧妙,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让人物与读者娓娓交谈。“口语入文”是该文的语言特色。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1983年12月12日,刘衡,《人民日报》)十八、《访厕所》:P235

文材料丰富、翔实,深入调查、细微观察,还有关于厕所的知识性介绍,这些起到了丰富报道内容、揭示问题的作用。抓准问题是写好此类通讯的第一步,还必须善于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和办法。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为其语言特色。(1984年4月1日,罗祥兴《经济参考》)

十九、《核弹元勋的“三子”》:P240

人物通讯。文角度独特,只选择了功绩显赫的科学家对待房子、孩子、车子这些平常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手法,映衬出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1986年8月27日电)

二十、《相思正是吐黄时》:P243

文通过记述一群归乡心切的台胞真实感人的典型事例,突出了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全文围绕一个“情”字。文将人、事、景、理、情自然糅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文中“相思树”的反复出现以及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起到了烘托气氛、开拓意境的作用。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是此文的写作特色之一。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为其结构特点。(1987年11月12日,叶锦添《人民日报》海外版)

二十一、《华阳礁上补给忙》:P249

现场短新闻。记者深入实际、不畏艰险的采访作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其写作特色。(1989年11月21日,《解放军报》)

二十二、《醒来,铜陵!》:P251

文联系铜陵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实际,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速经济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从大处落笔,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新闻报道要“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贴得很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为其写作特色。(1991年11月14日,龚声,《铜陵报》)

二十三、《菜价追踪》:P258

经济报道。现场采访、上下结合、点面结合为其采访特点。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为其结构特点。(1994年4月12日电)

二十四、《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P263

人物通讯。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的光辉榜样,发表后在社会上影响巨大。这篇通讯曾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文通过对主要情节和细节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1995年4月6日电)二十五、《师魂》:P278

人物通讯。文以田沛发父子为保护学校财产和年幼学生,与丧心病狂的歹徒展开英勇搏斗的经过为叙事主线,并穿插有关人物其他事迹材料。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为其写作特色。质朴无华、描述语言为其语言特色。(1995年6月6日,《贵州日报》)

(三)、外国新闻作品

一、《日本签字投降》P282

美国著名记者霍墨比加特采写的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通篇客观地叙述介绍,记者不直接发表任何议论,“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为其报道特色。文对现场几个主要人物做了细致描绘,写了一些有特点的细节。(1945年9月3日《纽约先驱论坛报》,霍墨。比加特)

(1)本文的报道特色:

答:本文通篇都是客观地叙述介绍,用眼睛在捕捉那些能“说话”的事实和细节,从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描写,到麦克阿瑟将军的致词,再到对两对中将历经战争沧桑的描写,以及对日本外相助手那唯一例外的打招呼描写,都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体现出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向人们宣告:日本“失去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全文中记者并不直接发表任何议论,而是寓观点于事实中,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叙述,把对日本暴行的唾弃之情含蓄地表现出来,宣告了日本的失败,大快人心却不失风度,体现了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越是高明的记者,越善于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事实之中,以体现他们的“客观公正”的态度,事实上,他们的观点和倾向尽在对事实的取舍中。

(2)分析本文对现场主要人物和有特点的细节作细致描绘的手法;

答:全文细致描绘的人物共有五个:日本外相重光葵、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乔纳森?温赖特中将、泊西瓦尔中将、日本外相的助手。其中在描写日本外相重光葵签无条件投降书时他手杖的倒下以及他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高帽子的细节,都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体现出了日本帝国的失落,世界强国地位的不存。记者并不直接进行评论,而讲思想寓于真实的细节之中。

二、《火葬---甘地永存》P285

一篇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语言凝练、传神为其写物特色。以火葬为线索为其结构特色。文运用观察性报道方式,写得像一篇目击记。记者的观察对准确简练生动地报道新闻的重要性。(1948年1月31日美国《纽约世界——电讯报》)(1)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本文具有语言凝练、传神的写作特色。如文中在介绍事件的背景时,只有了一句:“在由于他的被害孟买再次发生骚乱的时候,圣雄莫罕达斯?甘地的遗体今天被火化。”再如,在描写人们吟唱经文的时候,只简单地用一句话;“经文的内容是愿甘地依附上帝膝下,并早日转生福地。“便笔锋一转,继而描写吟唱结束后的情景。语言极其凝练,毫不拖沓。而在描写送葬队伍中不同阶层人民的时候,却运用了一些典型事物代表他们的身份,突出了送葬群众的广泛性,表现了语言的传神性。

(2)本文的结构特色:

答:全篇以火葬为线索,从火葬的背景:甘地被害、孟买再次发生骚乱,到火葬的开始:人们抬着甘地的遗体穿过新、旧德里各条大街,再到火葬的仪式:德瓦达斯的吟唱经文,人们的高呼与悲痛,最后是火葬的结束:甘地的遗体化成了灰烬。全文围绕着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对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个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出来,使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

(3)本文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

答:这篇作品中,记者成功地使用了观察性报道的某些手法,把稿件写得既像一条消息,又像一篇目击记。记者观察得准确,因而写的传神、简练。比如写各阶层人民为甘送葬,记者写道:“送葬者的队伍中既有患麻风病的乞丐,也有货真价实的大富翁---他们头

裹着羽毛装饰起来的头巾,上面像鸽子蛋那样大的红宝石光彩夺目。“这样,送葬群众的广泛性便突出出来了,人们对甘地的爱戴敬仰之情也就表现出来了,而在完全是记者用眼睛摄录下来的场景和人物言行真实再现给读者的过程。

三、《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P287

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道了这一事件。是根据电视实况转播写的这篇报道,显示了该文的时效性和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文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读者。文多次引用了两位宇航员的话,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权威性。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为其写作特色。(1969年7月20日,美联社休斯顿电)

(1)结合本文,分析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答:这篇报道体现了美联社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美联社记者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这一件事,在一时无法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转播写出这篇报道。由此可见具有高度新闻敏感十分重要。

新闻敏感定义:新闻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在长期新闻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一种职业能力,贯穿于新闻活动全过程,体现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作品研究等各个环节。记者面对玩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迅速准确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离不开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如何,评价判断事实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如何,对记者采写新闻、编辑处理新闻、研究者分析评价新闻,都是至关重要的。

(2)结合本文分析“一句话导语”特色及重要性:

答:开篇一句简单的导语,便把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这便是所谓的“一句话导语”。“一句话导语”一直以来都被西方新闻学家所称道。为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好发展,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记者这种简洁明快的风格、惜墨如金的精神。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发达,公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新闻记者充分、及时地提供新闻。作为新闻记者,应当尽可能把新闻写行简洁明快,尽可能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预知和应知的新闻。

(3)引用宇航员对话的新闻价值及其作用:

答:本文是美联社记者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这一件事,在一时无法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转播写出来的。文中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是为了用宇航员的切身感受真实地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例如,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对一个人说来是一小步——对人类说来确是跃进了一大步。”这短短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一报道所具有的巨大新闻价值。文中通过对两位宇航员所说的话的纪录,将他们亲身经历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人类第一次登一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用事实说话,真实地记录宇航员的话语,要比记者直接进行评论更具客观性、可信性、权威性。

四、《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P289

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一条短新闻。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是许多西方记者擅长的表现方法。善于抓特点是此文描写准确、生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记者有强烈的抢新闻意识。(1976年1月9日,比昂尼克)(1)本文所描述得开电梯的姑娘和口译人员这两个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本文记者善于抓细节、特征,通过典型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无比深切的悲痛。如他写开电梯的姑娘听说总理逝世,“顿时放声痛哭”,而写中国口译人员是“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这些细节的描写,同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

等等是相符的,从而增加了报道的可信性和生动性。

(2)抓特点就是找事务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人物,从而开掘主题的深意。尤其对于典型人物,要注意其行动、语言、心理等特点。本文主要对两个不同身份人物对相同感情以不同方式表达进行不同细节描绘,对比刻画,突出了主题,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可信性。

(3)分析本文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

答:本文是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一条短消息。周恩来总理是在当日清晨5时逝世的,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地进行了报道,体现了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由于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周总理逝世的消息,记者便描写定位于法新社的开电梯的姑娘和中国口译人员两个人物,通过对他们的描写,提示主题: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从而侧面地烘托出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借用自己力所能及得到的信息,用事实来阐明观点。

五、《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P293

一篇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头天晚上断电,第二天即大范围、大面积地将断电造成的后果公诸报端。文段落多,几乎每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但多而不繁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用事实说话,作者基本上不直接进行评论的客观表现手法。(1977年7月15日,《纽约时报》,罗伯特。麦克兰法)

(1)结合本文分析突发性事件又应注意时效性:

答:这是一篇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头天晚上断电,第二天即大范围、大面积地将断电造成的后果公诸报端。二者之间时间上短短的差距,说明了新闻报道必须注重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是针对新闻报道的速度而言的。新闻总是及时地报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情。要想及时、充分地向读者报道新闻,记者就必须注重时效性。受众希望尽快知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实,先闻为快,而新闻要满足受众这一需要,报道时,必须十分讲究时效。从某种意义上讲,时效性已成为新闻事业和记者水准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由于时效性,记者与记者之间就要“抢新闻”。这“抢”字的含义,就是抢新闻、抢速度,力争在事实发生后,以最快速度传播出去。

(2)本文典型事例运用方面的特点:

答:这是一篇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事件的报道。报道中用平实的语言将断电的后果,断电的原因,以及断电后警察局、消防队和拘留看守人员采取的措施都有层次地描述出来,表现了纽约断电后的黑暗和混乱,运用的具体事例有:在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布鲁克林普遍发生的抢劫事例;几千名地铁乘客困在两个车站之间的事例;成千上万的人被关在电梯里动弹不行的事例;街上行人一片混乱的事例;布朗克斯拘留所里犯人放火暴乱的事例;纽约其中两家大医院发动机设备失灵的事例;机场关闭、飞机转降的事例。表现的事例虽多,但不繁琐。

(3)本文谋篇布局、组织材料的技巧:

答:本文全文段落虽多,多达22段,但几乎每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从断电后街道、地铁、电梯、拘留所、机场、电厂、医院的混乱,到警察局人员为挽救后果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每个事实都是独立成段,多而不乱,有条理、有层次地描述了断电后纽约的混乱,客观冷静地把断电的后果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造成的危害无法预计,但记者条理清晰地把各种事情串联起来,而又彼此相对独立,多而不繁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4)本文用事实说话的手法,主要运用的选用典型事例说话的方法。结合(2)、(3)题分析本文客观手法的运用。

六、《太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可爱啊”》P294

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为其写作特点。文对熊猫描写采用拟人化手法。(1979年12月7日,尾松)

(1)分析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

答:本文写作特色是重现场描写,少过过程叙述,报道中并没有对日本首相夫人怎样按照安排程序参观“欢欢”多做描述,而是注重现场中“欢欢”表现、动作,以及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与日本首相的对话,整个参观过程,只用一句“约十分钟后”便笔锋一转,宣告结束了。侧重于现场中人物的对话、神情的表现,就避免了模式的生硬、呆板,给人以亲切感、接近感。

(2)分析本文对熊猫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的作用:本文对熊猫的描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如“欢欢”由屋内走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注视着这么多人,背朝着太平首相夫人,久久安静不下来。又如:“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终于把脸转了过来。”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可以写出新意,写出情趣,可以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更加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从而起到深化主题、标新立异的作用。

七、《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P297

本文从读者最需要知道什么的角度出发,以精练的文字,报道读者最关心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记者善于调动一切新闻手段,使读者对报道的事实产生信任感和真切感。方法之一是运用数据。(1980年5月19日,罗伯特。阿尔里奇)(1)结合本文,说明研究读者心理对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答:这是一篇典型的突发性事件新闻。面对突发性事件,读者首先知道发生了什么。作者在导语中首先以准确、简洁语言提供了明确信息,导语中时间、地点、事件要素交待清楚,消除了读者心理感知上的不确定性。记者随即报道这灾害事件最重要的后果:人员伤亡情况。仅百余字,便把最重要、最新鲜、读者最想知道的事实报道出来。为满足读者探究“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又几笔勾勒出火山爆发现场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随后几段作者补充了灾害的其他后果。读者对整个事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读者心中的疑问基本得到解答。记者以事件性程序为顺序来组织新闻,同时也是按照读者对事实的关注程度的递减来展开报道。这对读者来说便于阅读,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获知重要内容,这是完全符合受众接受心理的。

(2)本文现场描写的特点:

答:本文在导语之后使用了描绘手法,以简洁而准确的笔触勾勒了火山爆发现场的场景。这些描绘与导语共同组成了火山爆发后令人恐怖的灾难场景。这个场景使形象立体的,有弥漫整个天空的火山烟云,有顺坡滚滚而下的泥浆,有降落下来的火山灰,气势宏大。整个场面有声有色,生动活跃,充满动感。读者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作者描绘图景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在于作者没有使用一般化的抽象叙述,而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再现了一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把火山爆发后最有特点、最显著的形象摄取出来,使读者产生仿佛目击现场的感受,留下深刻的记忆。

(3)说明本文运用数据对增强新闻可行性的作用:

答:这是一则灾害报道,人们想了解这一天灾害事件全面准确的信息,记者要做的是要使读者对报道产生信任感,而数字是意义最明确的材料。作者首先说明火山爆发是在1300英尺(396米)的山顶,具体表述了火山爆发的位置,然后又用英里(1600米)标出火山烟云扶摇直上的高度,读者看到这样一个数字,立刻能感到火山烟云力量。这样的表达要比使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准确得多。数字又是程度最精确的材料。像人员伤亡失踪的情况,必须使用无任何模糊感受的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文中所用的具体数字,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使这则消息更准确甚至更精确地反映了事实。

八、《记鲁迅》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写的一篇人物特写。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华居住多年,曾与鲁迅长期交往,所以能深刻写出鲁迅精神,使此文成为名篇。鲁迅爱憎分明。文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的这种写法有助于引导读者全面、深刻认识鲁迅。(美,史沫特莱,《中国人民之友》)

写作特色:通过作者与鲁迅的长期交往,亲身经历与仔细观察,成就此新闻名篇。是一篇较为成功的人物特写。在作者笔下,通过典型事例与情节的刻画,由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表明了鲁迅既具有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一般共性特点,又极富于个性魅力,爱憎分明,知识渊博又不失谦逊,正直果敢,勇于针砭时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文中最大特点就是细节描绘,特别是人物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很大作用,使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形象感强。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我们展示了鲁迅精神的崇高境界。这使得作为他朋友的作者也不禁被他所折服。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及描写加以揣摩。

九、《彭德怀印象》P310

斯诺通过深入采访将一位中国红军领导人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质,刻画的栩栩如生。文表现和刻画人物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结合本文,说明作者斯诺深入细致采访的特色:

答:为了了解彭德怀,斯诺来到红一方面军的司令部,他用“所看到、听到而且学习到的一切”,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才智出众、诚恳质朴、平易近人的红军高级指挥官的生动形象。斯诺细致观察彭德怀的日常衣食住行,在与彭德怀交往过程中,随时捕捉能反映彭德怀性格特征的事例。这些事例为止读者看到彭德怀平等待人的可亲态度。另外彭德怀开玩笑地给斯诺起了个绰号“大鼻子”,在斯诺这个外国记者面前无拘无束地表现他风趣幽默、精力过人。除了细心观察、体验外,斯诺还搜集了彭德怀的个人背景资料,访问了彭德怀的部下,并用这些材料生动表现了彭德怀的优秀本质。

(2)本文表现和刻画人物的多种表现手法:彭德怀是红军中最有军事才能、最有个性魅力的指挥员之一。为使德怀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作者采用了背景材料与典型事例、客观报道与记者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使用叙述、描写和议论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彭德怀才智过人,质朴爽直、平易近人、易于相处的形象。文章概括叙述了彭德怀的出身背景、个人经历,不仅把彭德怀雄姿英发、运筹帷幄的形象和军事生涯展现在读者面前,还给彭德怀愉快可亲的性格特点提供了衬托背景。作者没有从正面表现彭德怀军事上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而是抓住几个能反映彭德怀性格的片断故事重笔落墨,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去表现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作者从司令部简陋的陈设,从彭德怀的伙食、制郛上发现他的吃苦耐劳;从与少先队员饶有趣味的谈笑中发现他的爽朗与幽默感;从他身后跟着一群群孩子发现他的平易近人。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在自然表达他的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在字里行间渗透到读者阅读中,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3)本文细节部分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答:本文中不少细微层次的事实报道。如对彭德怀那件“在长征途中击中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的描写,虽不是主要事实,但却是彭德怀这个人物精神的最自然的流露。他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受,引发人们情绪上的认同;这个红军拥有的孩子气正是人们共同珍视的情感。犹如,作者对彭德怀奉命奔赴敌区作战,却“好像到乡下郊游一样”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迎战状态。体现出他不一般的军事才能,而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有着耐人寻味的表现力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本文结尾也有一个独具特点的细节:入秋的夜晚,彭德怀和战士一起看演出,把自己的棉衣披在旁边的小号手身上,这个电影特

写镜头般的细节,使人们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小战士父兄般的关爱和温暖,可见,细节的恰切描绘可以使全篇生辉,表现出深刻的人物思想性格,产生隽永传神的效果。

十、《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P318

通讯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形,作者是前苏联著名记者。选材典型,以一当十为其写作特点,寓鲜明的爱憎于冷峻的叙述描写之中。文通过对具体有力的事实的描述来体现主题。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前苏联,爱伦堡,写于1940年9月)

(1)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精选了大量典型的事例,用事实表现了县落在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巴黎的凋敝、萧条,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恶。作者选择了城市典型的要素进行描写:广场、街道、住宅、商店、戏院、新闻媒介,通过展示具体的事实、具体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目睹了巴黎死寂的面貌,感到了死气沉沉的恐怖阴郁的气氛。作者把最可以作为城市象征的现象集中起来,这些典型材料在表现主题方面具有以一当十的效果,最能反映巴黎陷落后的变化,因而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2)分析本文寓鲜明爱憎于冷峻叙述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手法:

答:本文表现了1940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弥漫着残废气息的空城巴黎,揭露了法西斯侵略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作者对事实叙述是冷峻的,没有使用太多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只是不动声色地具体描述巴黎陷落后凋敝、凄荒、死寂。德国法西斯在凯旋门的阅兵式、艾菲尔铁塔上挂起的德国国旗、中断巴黎和外国的邮电联络、禁止居民在规定时间以外上街等。虽然作者对这些事实没有做任何渲染和评论,但环境本身的恐怖肃杀的气氛和面对这些事实所产生的愤慨之情却透过文字弥漫开来。作者对巴黎人民的生活状况描写也是寓含情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战乱时巴黎人为寻找自己的亲人的艰难和痛苦。人们同病相怜,哪怕是“被俘虏了”的消息也可少许慰藉彼此心灵,“亲人活着”已经是巴黎人最大的希望。小小的事例饱蘸辛酸,深化了主题。

(3)体会这位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答:第一,叙述描写相结合,于沉有郁冷峻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第二、特征事实与典型场景结合,于代表性现象中概括总体状貌。

第三、时空转换和作者的见闻感受相结合,于事实横纵联系中展示深刻主题。作者以空间的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横铺直叙了巴黎陷落后的具体变化,节奏平缓,惟有作者的见闻感受,心情起落给行文带来层次的曲折变化,叙述描写略有波澜。

十一、《水面下的桥梁》P324

这是前苏联著名记者西蒙诺夫在卫国战争中写的一篇通讯。文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实践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叙事有波澜但清晰而不杂乱,以扎实的事实说明问题。(前苏联,西蒙诺夫)

(1)分析本文结构特色:

答:本文在部分设置疑团,布下了悬念,然后根据事件发展的线索,从头叙述前因后果,娓娓道来,解释消除疑团和悬念,并描述事件最终结果,行文波澜起伏,线索清晰,层次有序,首尾对应相顾,结构完整统一。在文中,作者用一句话完成设置悬念和解释疑团的衔接与转换:“那天在森林的空地里,一个将来进攻的障碍被满意的克服了。“自然过渡到叙述这件事情出现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上去。在架桥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是文章叙述这个故事的主线。文章在最后交待结果后,戛然而止,与文章开头、中间部分留下的伏笔相互照应,前后贯通。结构完整,形成浑然统一的整体。

(2)联系本文说明事实说话也是通讯写作的基本方法:

答:本文围绕架桥线索展开叙述,以具体的事实和生动的情节为人们展现事件波澜起伏的过程,文章开头部分描述了一个令人奇怪的场面:士兵们在林中空地上建了七对桥桩,并训练坦克爬过这些桥桩。随后用叙述清晰的事实读者心头的疑问。随着架桥步骤的开始,困难依次出现,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整篇文章全都是事实和叙述,没有很浓郁的感情色彩,但是无论从士兵深入敌军眼皮底下运送木料,在刀子一样割人的冰水里秘密安装桥桩,还是从工兵死伤后,被不声不响抬回来,到工程师在枪林弹雨中从容为坦克领路,都无不昭示着苏联人民誓死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以事实说话,通过不容置疑的事实向读者传达思想和精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二、《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P326

文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墨索里尼悬尸街头的现场,场面大,事例多。文以墨索里尼的尸体为主线,选择材料,安排结构,使行文简洁有序,内容集中鲜明的写作特点。对墨索里尼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将介绍背景材料与报道新闻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此文运用背景材料的方法与通常介绍背景材料方法的不同之处。(美,米尔顿、布莱克尔,1945年4月30日《纽约时报》)

十三、《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P329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被毒死后的14年,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文通过典型事例,揭露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文双线条展开,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同时也是作者)见闻感受和心情,情、景、事融为一体,双线交织,气氛沉重。文多处穿插了明媚温煦的阳光、赏心悦目的白杨、茵茵的绿草、嬉戏的儿童、焚尸炉上的雏菊、墙上悬挂的金发女郎面带微笑的照片,这些对照、反衬的手法对文起到了艺术感染力。(美,A、M、罗森塔尔,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

十四、《英迪拉、甘地》:P332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写的一篇政治人物专访。法拉奇以善于在关键时刻采写世界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而著称于世。被称为“政治访问之母”。通过文中的对话,可认识到法拉奇言辞泼辣、提问尖锐、不卑不亢的采访风格。文分前言和谈话两部分。(意,法拉奇,1972年2月,《风云人物采访记续集》)

十五、《“老报童”罗伊去世了》:P344

人物特写。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为其写作特点。(美,尼尔、夏恩)

十六、《世界最佳急诊室》:P346

这篇特写的显著特色是结构新颖,采用的是双线式布局方法:一条线是描述这个急诊室的一次抢救活动的工作过程;一条线是介绍这个“猛烈创伤中心”的现实情况和背景材料。两条线交叉并进,互为补充。(美,乔恩、富兰克林、阿伦、多尔夫,1981年6月号美国《读者文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