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城市总体规划范本

某城市总体规划范本

某城市总体规划范本
某城市总体规划范本

婺源县城市总体规划

作者:市规划局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179 更新时间:2009-7-21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标

为实现2020年婺源县坚持走发展生态经济之路,建设“生态婺源、开放婺源、小康婺源、文明婺源”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建设上提供科学的、阶段性发展的统一部署,特编制本规划。

1、加速中心城区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及对人力资源、区域创新的培育作用。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大规模推进包括交通、通信、供电、信息传递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开发,加强城镇间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共建共享,提高县城的整体性和开放度,提高空间运行效率。

2、充分评估景婺常、景婺黄高速公路及九景衢铁路的修建对县城发展的影响,处理好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关系。

3、以人为本,以山水为根脉,全面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创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环境优美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生活需求,把婺源建成以山水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

第2条规划依据(略)

第3条规划理念

本次总体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总的理念与原则,主要体现在自然、人文、效率三个方面。本规划对自然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对婺源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上;对人文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社会结构的理解和对本地区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扬上;对效率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对县城经济发展与开发建设的拓展性、实施性考虑上。

第4条:规划期限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考虑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2—2005年

远期:2006—2020年

第5条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

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紫阳镇的行政区划范围以及高砂乡、秋口镇的部分地区。规划控制区面积约48.61平方公里。第6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经批准后,将作为婺源县发展与建设的技术性行政法规,对在城市规划区内一切从事涉及城市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和空间资源利用的行为均有法律约束力。

第7条规划文件

本规划由总体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战略

第8条发展目标

按照“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生态家园”的要求建设“绿色婺源”,加速婺源城市化进程,集中力量把县城建设好,以县城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打造文化与生态旅游大县。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天人合一”的生态婺源。

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建设“双向互动”的开放婺源。

三、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设殷实富裕的小康婺源。

四、努力铸造新的“文化力”,建设先进繁荣的文明婺源。

第9条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八大工程”:

1、工——生态工业建设工程。

2、农——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3、路——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建设工程。

4、城——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工程。

5、园——生态工业园和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工程。

6、山——林业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工程。

7、水——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程。

8、游——文化与生态旅游业建设工程。

第10条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根据婺源县城现有的发展条件,结合城市建设用地评价,以提高效率、保护生态、体现特色为主要原则,提出“组团式片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婺源的空间发展应逐渐走出沿路建设的发展模式,有目的地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走组团式的发展道路。

第11条建设用地开发时序

各片区的建设时序应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共同发展。近期以源头区、太子桥区为发展重点,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城市主要框架;中远期在已有城市框架基础上,以香田区、高砂区的建设和蚺城区、文笔区的改造为重点。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实施组团式片区的空间发展战略。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第12条城镇发展战略

实施“建设文化与生态旅游大县”战略,将人口和产业集聚到中心城区,形成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

第13条县域产业结构

有机食品加工业—茶、酒;

制造业—以配套沿海支柱产业;

能源业—以电力开发及其三产为主;

现代生物医药业—以山腊梅、板兰根开发为主;

服装业—服装设计及服装生产。

第14条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005年婺源县总人口34.5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0.68%。

2020年婺源县总人口37.2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6.45%。

第15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等级结构为四个等级,中心城区为第一等级的城镇,城市规模在2005年达到6.5万人,在2020年达到12万人;第二等级城市为赋春镇、清华镇和江湾镇,是县域的副中心,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2.0—2.5万人,第三等级的城镇为思口镇、中云镇,人口规模在规划期末达到1—1.5万人,第四等级的城镇为秋口镇、大畈镇、镇头镇、许村镇、太白镇、沱川乡、浙源乡、段莘乡、溪头乡、梅林乡、高砂乡、凤洲乡、珍珠山乡、甲路乡、龙山乡、古坦乡、鄣山乡,规划期末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内。

第16条城镇职能结构

县域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将中心城区定位为整个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赋春镇位于县境西部景白公路线上,距县城仅44公里,该镇应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并

逐步发展采矿业,形成全县的工贸型城镇。

清华镇地处皖、赣交通要冲,商业繁盛,是县域北部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型城镇。

江湾镇位于景白线和婺休公路线上,交通十分便利,景点众多,今后宜发展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建成全县的旅游胜地。

第四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17条铁路

规划中的九景衢铁路横穿县域中南部。

第18条公路

加紧修复建设景白线、王赋线、婺休线三条县内主干公路,同时结合景婺常、景婺黄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改造中心城区至各副中心城区的道路为二级公路,改造各乡镇之间的道路为三级公路,在各乡镇建设汽车站和停车场,同时配合旅游规划,

完善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联系。

第19条电力

规划新建清华变电站(110KV级)和许村境内的汪村变电站(110KV级),与源头中心变电站(110KV级)共同承担全县的供电任务。

分析婺源县近五年总用电量,规划近期用电量增长率按12%考虑,则至2005年全县总用电量达10345万KWH,年最大利用小时按4800小时计,以此计算年最大负荷为21554KW,电网容载比取2.0,则源头中心变电站容量达1╳20000KVA+1╳31500KVA,汪村变电站容量达1╳20000KVA。规划远期用电量增长率按8%考虑,则至2020年全县总用电量达到32816万度,年最大利用小时按4500小时计,以此计算年最大负荷为72925KW,电网容载比取2.0,则源头中心变电站容量2╳40000KVA,汪村变电站容量达2╳20000KVA,清华变电站容量达2╳20000KVA。

第20条电信

规划县域电话普及率40部/百人,中心城区及县域副中心电话普及率达50部/百人。全县市话程控交换容量达17万门。第21条水厂

规划近期婺源县中心城区保留第二水厂,扩大规模达3.5万吨/日;清华镇、江湾镇及赋春镇新建水厂,规模均达到1

万吨/日;中云镇、思口镇新建水厂,规模达到3000吨/日。

规划远期婺源县中心城区新建第三水厂,规模达到5.5万吨/日;清华镇、江湾镇及赋春镇水厂规模达2万吨/日;中云镇、思口镇水厂规模达到1万吨/日;其余乡镇均应建设新水厂。

第22条污水处理厂

规划在星江河下游小港村建设第一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日,占地3.8公顷;在太子桥高砂工业区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日,占地4.2公顷。

第23条垃圾处理场

规划在梅林村附近建一处垃圾处理场,占地180亩。

第24条殡葬设施

规划远期将现状公墓区搬迁,在中云镇境内安排公墓区。

第五章县域旅游规划

第25条规划目标

1、以旅游业为“经济催化剂”,开发旅游的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2、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挖掘文化内涵为主题,把婺源县建成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区。围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工业、发展生态农业与工业促进旅游。到规划期末,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婺源县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

第26条规划原则

1、融自然与城市为一体:充分利用城市中央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效应,形成生态城市的格局。

2、融经济与生态为一体: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发展经济与生态结合在一起。

3、融开发与保护一体:旅游系统与城市发展应与县城历史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相结合。从旅游的角度,应处理好旅游资源整治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旅游需求与旅游供应的关系、旅游开发强度与游客量的关系。

第27条旅游规划布局

婺源旅游的总体开发,按照“一轴串两环”的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游客主要集散中心,江湾、清华、赋春三个副中心为游客次要集散中心,以交通网络为基础骨架,以重点旅游景区为节点,将全县分成中线旅游区、东环旅游区、西环旅游区三大区域,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第28条旅游线路设计

中线旅游区以中心城区为起点,直至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包括紫阳古城、婺源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公阙里、思溪和延村、清华-思口-城区河段漂流、彩虹桥、灵岩洞9个景区,以其为中轴,串起东、西两环。

东环旅游区以中心城区为起点,经月亮湾、李坑、汪口、江湾(含萧江大宗祠、董公陵园)、江湾-秋口-城区河段漂流、晓起、砚山歙砚文化园、段莘水库、庐坑(詹天佑故里)、理坑等景区后,至清华镇,由中线返回县城,形成环形游览线路。

西环旅游区以县城为起点,经荷包红鱼场、文公山、豸峰、婺西绿谷、鸳鸯湖、凤游山、甲路古樟民俗村、清风洞等景

区后,至清华镇,由中轴线返回城区,形成环形旅游线路。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29条城市性质

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第30条人口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12万人。

第31条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1.90平方公里,人均99.17平方M。

婺源县中心城区范围东起汤坞,西至岭下,北起王村互通立交,南至小港第一污水处理厂,规划建成区面积30.34平方公里。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32条总体结构与城市分区

婺源中心城区的规划结构为:“一江两岸三中心,五横六纵七片区”。

一江两岸:星江自北向南纵贯城区,婺源中心城区呈组团状分布两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三中心:指一个城市中心和两个城市副中心。其中城市主中心位于源头区,包括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两个城市副中心分别是位于蚺城区的商贸中心和位于太子桥的工业交通物流中心。

五横六纵:指组成城市道路骨架的干道,包括北环路、高新一路—学府路—东升路、金庸路、高新三路、景白公路、工业大道、高新大道、公园西路、源头路—锦屏路—环城西路、文公路、彩虹北路—大鄣山路。

七片区:指构成中心城区的七个组团式片区。

即蚺城区、文笔区、东溪区、香田区、源头区、太子桥高新区、高砂工业区。

同时,在城市环路内建设以大山坞水库和茶山为主的城市中央生态系统,成为绿色婺源的“绿肺”,并与城市的七个片区一起,共同构成未来婺源的中心城区。

第33条居住用地

以建设多层住宅为主,控制独立住宅的建设,使居民收入与住宅规范相协调,住宅建设量与人口容量相协调,提高城市土地效益。注重与住宅建设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配套规范,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形成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旧城改造要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改善居住环境,增加配套设施;新区开发要与公共设施同步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容量,避免开发量过大。规划2020年居住总用地277公顷,占建设总用地23.28%,人均23.0 8平方M。

第34条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2020年城市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为193公顷,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6.22平方M,公共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6. 08%。

1、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位于源头区,由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组成。

2、商业用地

商业用地分片区进行设置:源头区布置在文化广场以南区域;东溪区布置在文公路两侧;蚺城区则布置在星江大道两侧,结合旧城改造建设商贸中心,商贸中心的建设应给予一定的控制和引导,协调各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3、行政中心

行政中心规划位于源头区源头路西侧。在设计上,应考虑开放性与公共性的特点,使之更接近市民生活。

4、科技文化中心

科技文化中心位于文化广场西北侧,与图书馆、博物馆一起,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的特色地段。设计与建设时应注重各文化设施与其周围空间、环境的综合统一布置,既形成相互独立的功能区,又使各个分散的空间得到整合与有效利用。

5、体育中心

体育中心位于源头区的西部。同时,在城区内按国家规范配置各级体育设施,建立网络化的体育服务设施布局。

6、医疗卫生设施

进一步健全不同层次、布局合理、具有良好综合功能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网络。扩建改造城区现有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卫生设施的卫生规范,使其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7、教育科研中心

安排在香田区,与茶校一起,共同建设成为城市教育科研中心。

第35条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集中布置在太子桥高新区和高砂工业区。规划2020年城市工业用地1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5.46%,人均1 5.33平方M。对严重影响城区环境的工业,规划予以搬迁,严格控制工业类别,并在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

第36条仓储用地

规划2020年仓储用地2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2.10%,人均2.08平方M。仓储用地的布置与工业用地和物流中心用地布置相结合,方便货物中转和运输。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37条对外交通

1、规划中的景婺黄、景婺常高速公路在城市西北、西南部通过,并分别设有王村和高砂两个互通式立交与城市联系;九景衢铁路规划从城市西南部景婺常高速公路外侧通过,相应设置火车站。

2、城市路网通过工业大道和高新大道连接高速公路挂线及火车站,保证内外交通连接的顺畅。

3、根据总体规划布局,城市向西部拓展,规划将景白公路改道,新的景白公路选线在城市南部,避免城市过境交通对城市内部交通产生干扰。

4、在金庸路与高新大道交叉口东南新设汽车长途客运站,规划占地2.04公顷。

第38条城市交通

1、规划原则

A、区分道路功能、等级,建立通畅的城市路网系统,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畸形、错位交叉口和丁字路口,贯通道路网,完善网络,提高道路的可靠性。

B、解决好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关系。静态交通设施的布局、规模与交通源、交通量和交通主流方向一致。

C、确定合理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宽度,满足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D、在路网上为城市的远景发展提供可继续向外延伸的生长点,有利于中心区的疏解。

E、从努力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出发,道路线型、断面设计、广场设置应注重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特点关系。

2、规划目标

为了更好适应婺源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协调交通供需关系,引导交通建设对城市整体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建设高质量的交通系统,为人流、物流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服务。

道路网等级技术指标参照国家规范,并依据婺源县的城市性质制定。

3、交通结构及交通政策

根据婺源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特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结构。规划期内居民出行交通方式主要采用公交车和出租车,同时自行车和步行作为辅助交通方式。

第39条城市道路

1、城市路网规划

规划城市路网为环状与组团式相结合的布局结构。

在城市外围设置快速环城路,解决各片区之间交通联系。各片区路网依据地形,采用方格网、自由式的布局形式。

道路间距:干道间距取400—800M,支路间距200M—300M,蚺城区支路网间距相对较密。

道路红线宽度:主干道40—60M,次干道15—40M,支路12—15M。

建筑形态——探索传统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并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婺城建筑新风格。

第42条:城市景观

规划保护蚺城区的古城历史风貌,对县城内历史遗存古迹(如廉泉、小东门古门楼、虹井、钓桥坑、小北门古门楼、朱子一世祖墓、传统古街巷等)加于保护,对于被破坏的历史遗址(如朱子庙、孔庙、朱绯塘、古城墙等)加以抢救修复,创造城市文化景观特色。规划以突出表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山水景致和新城风貌为主体,以“婺城十二景”构筑城市特色景观(点),充分展现了城市文化的延续,体现婺源县城以山水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风貌特色。

“婺城十二景”分别为:

(1)儒山浮壁:以婺源山水秀园、名人画壁大型石雕墙为主题组景;

(2)灵岩琼楼:以登高塔楼组景;

(3)围城晨曦:以仿古围城墙组景;

(4)徽村秀色:以沿江徽派民居新村组景;

(5)博苑神韵:以文化博览区、仿古明清街组景;

(6)东山红叶:以东山植物园大片红叶林组景;

(7)蚺城商市:以婺城传统特色古商闾井市景观组景;

(8)江溟旋坤:以高架风车、星江水景组景;

(9)农乐怡情:建设三百村,即百工村、百艺村、百味村,展现婺源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建筑风格。

(10)龙翔九天:以九龙柱、七星图组景;

(11)西岭春姿:与“东山红叶”为对景,以七里亭公园和体育中心组景,形成四季春色满园,秀丽迷人的景观。

(12)新婺腾飞:以城市主题雕塑组景,体现婺源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勃起腾飞的新景象。

第43条:景点游路的组织

规划将城市特色景观(点)作为城市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以山水景观、历史文化及民俗特色景观(点)为主导的游览线路,即一日游线路:入口——旅游接待中心——生态文化博览区(博苑神韵—东山红叶)——蚺城古风保护区(儒山浮壁—朱子庙—灵岩琼楼—环城北路古城墙—围城晨曦—蚺城商市—钓桥坑—虹井—小东门古门楼—廉泉—小北门古门楼—江溟旋坤—徽村绣色—朱绯塘)——高新科园展示区(新婺腾飞)——现代城市风貌区(西岭春姿—龙翔九天)——民俗田园风光区(农乐怡情—朱熹一世祖墓)——旅游接待中心。

第44条城市景观建设目标

充分发掘和利用婺源县深厚的文化内涵、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形地貌等人文生态优势和特色,以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为骨架,高质量的特色文化街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精萃地建设为景观节点,形成依山亲水、人文溢彩、形象鲜明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45条绿地系统建设目标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为目标,以山水旅游城市为规范,加强各层次绿地系统的建设,全面整体提升公共绿地、专用绿地、街坊庭院绿地、街道绿地、园林生产防护绿地的规范和质量。

第46条绿地系统建设

婺源县绿化系统由中央生态保护区、点面绿化、滨河绿化、环状绿化体系和生产防护绿地体系五个层次组成。

1、规划在城市外环路内建设多片大面积的中央生态保护区,成为城市“绿肺”和各个片区之间过渡的自然肌理。

2、点面绿化主要由各级公园和小型公共绿地组成。城区内均衡分布大中型公园5个,包括七里亭公园、紫阳公园、文博公园、烈士陵园、城南公园等。规划设计时,应尽量能与邻近的道路绿化及公共绿地共同形成城市绿化网络体系。

3、婺源的滨水绿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防护为主的绿化,位于城西部的工业区周边居住较少的地区,该部分的滨水绿化在功能上以防护为主。另一类集中了居住、旅游休闲、商业街、滨河广场多项内容,是全市生活的集中地段,规划以休闲为主,强调景观游乐的功能,主要分布在星江河两岸。规划在河岸两侧设置保护区,控制范围为两岸20—150M,严格保护沿河景观。

4、环状绿化体系:是指在道路红线内以及道路两侧红线外对道路环境、安全、景观发生明显作用的绿地。根据不同的道

路性质、断面形式、在城市整体或局部地区发挥作用,结合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营造实用美观、各具特色、整体统一的街道环境。

5、生产防护绿地体系: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和各类防护林带(卫生、风沙、水土等防护林)。规划在城市南部高新大道东侧建设园林生产绿地。

第十一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47条规划原则

1、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展”的方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历史传统,发展城市文化特色。

2、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护与建设相协调。

3、历史文化保护与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城市文化景观特色创造相结合,建设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城市。

第48条保护措施

1、重点保护和修复现存的名胜古迹和古遗址,发掘和展示婺源悠久历史文脉。

婺源县城的文物古迹由于缺乏保护措施,遗留下来的不多,现状仅有虹井、廉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东门古门楼、钓桥坑、小北门古门楼、朱熹一世祖墓(已修缮)、朱绯塘等,对于县城被破坏的历史遗址(如孔子庙、古城墙、朱子庙等)加以抢救修复,修旧如旧,保护好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

2、整治历史环境,保护古街区,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

婺源县城古街区主要集中在星江路两侧,现保留完整的街巷有南门街和大庙街。规划对大庙街、及南门街进行恢复,理清其历史脉络,重现传统氛围,对于有传统价值的徽派风格的古建筑予以保护,其他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整饰,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痕迹,使整个古城风貌能够协调统一。

3、对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特色突出的地段划定重点保护地段,实施建设控制,保护环境特色。通过划定严格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二个层次进行保护。

4、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相协调。

①结合旧城改造,对于不符合历史风貌的建筑进行整治,对于破坏古城风貌的建筑予以拆除,采用只拆不建的办法降低蚺城区的建筑密度,增加蚺城区的绿化面积,合理控制容积率,保持传统的历史风貌,同时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②完善蚺城区的基础设施。即完善蚺城区的道路网结构、给水管网及排水管网的建设,满足消防要求,改善居住环境质量。

③整理星江大道沿街商业店面,严格控制星江大道沿街建筑风格和形式,体现徽派特色建筑风格,保持蚺城区原有的传统的街市风貌。

④在保护的前提下改造南门街和大庙街,形成具有古井市风貌的茶市和小食街,再现蚺城历史传统商市景观。

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略)

第十三章环境保护规划(略)

第十四章城市防灾规划(略)

第十五章城市人民防空规划(略)

第十六章郊区规划

第68条郊区规划原则

1、适应城市规模的扩展和郊区城镇化的进程,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有效控

制预留足够和适宜的发展用地,同时切实保护农田耕地。

2、合理分布一系列不适宜在城市布局的城市设施,保证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

3、增强郊区为城市服务的功能,保证城市农副产品的正常供应。

4、维护郊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69条郊区规划布局

1、规划在星江河上游,源头路西侧建有一座新水厂,规模为5万吨/日,面积为5.6公顷。规划远期将源头中心变电站(110KV)搬迁到七里亭公园西北部山头上,扩容达2×40000KVA。

2、完善现有的公共设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郊区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3、规划将农村居民点以各乡镇村建设用地为基础,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当设置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通过详细规划控制建筑分布及建筑造型。

4、县城郊区范围内在工业区西部规划无公害蔬菜基地一处,积极发展大棚蔬菜,规划在南部和东部设置两块无公害水稻基地,提高单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为对提高饮食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需求。

5、为了改变现状自发生产的状况,增加政府调控作用。规划利用现有荷包红鱼基地建设副食品水禽基地,水产品向特种化、高档次方向发展。

6、为服务中心城区,完善饮食结构,城区东部规划一片生态茶果基地。

7、规划月亮湾一带为近郊旅游区。

第十七章近期建设

第70条近期建设重点

1、近期建设的重点是源头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

2、调整城区用地结构,按比例协调发展各项用地。近期建设的重点是完成金庸路及挂线的建设和景白公路的改线,同时部分完成源头区的城市其他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构建城市远期道路网的主要框架。

3、近期内景白公路改至城区南部,以协调城区内、外交通之间的矛盾,避免过境公路对城区内部交通的干扰,改善城区的交通状况。

4、兴建城市行政中心、商贸金融中心、体育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初步形成城市的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框架。

5、逐步将蚺城区内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以便于城市环境改善和工业经管,对蚺城区内严重影响环境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

6、兴建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初步形成城市生态框架。

第71条居住用地

规划近期2005年城区居住人口6.5万人。规划近期以向西发展为主,中心城区的居住人口应适当向北、向西疏散。

第72条公共设施建设

规划近期建设以文化广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区,建设体育中心,在居住区内配套和完善各级文化活动设施,加强和丰富基层的社会文化活动;改善和健全城市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卫生资源规模效益,健全各级卫生服务设施,调整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完善各项体育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第73条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电信网络建设,改善邮政服务能力,使邮电通讯业的服务达到全覆盖。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搬迁改造110KV变电站,合理规划市区线路走廊。在金庸路北侧新建设一个建材大市场,为新区居民提供服务。近期内扩建县第二自来水厂。

第十八章土地等级规划

第74条土地等级

通过对各基本地域单元的评价因素和评价因子的得分计算及权重分析,评定并划分婺源城区土地等级为三个级别:Ⅰ级用地:位于城区中心地段,面积125.5公顷。是婺源城区土地质量最高的地段。

Ⅱ级用地:面积216.74公顷,规划用地类型主要为大量住宅、部分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Ⅲ级用地:位于主城区边缘,面积151.43公顷,该地区规划用地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工业仓储及一、二类住宅用地,又有文化、教育用地及部分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

深化户籍经管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放宽中心城区和城镇常住人口的农转非条件,实行按固定住所为主要依据申报户口,逐步用准入条件取代进城市和城镇的计划审批制度。鼓励引进人才,鼓励投资移民,对高级人才和经管人员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只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均应积极引进,配偶及子女也可随调、随迁。

鼓励农民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对在城镇和城镇购置住所、并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市民(包括配偶、子女)、准予农转非,在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第75条制定产业集聚政策

主动接纳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集聚规模与效益,进一步提高县域特色经济的集约化程度,改变分散布局的现状。

继续大力发展和提高商贸流通、餐旅服务、交通邮电等第三产业,充分保证三产用地,做到商业、文教、医疗设施和社

区经管等三产先导行业与规划、建设同步,增加城镇集聚力。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文化传媒、旅游休闲、中介服务等第三产

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改善物业经管,建立良性循环的住宅建设、流通新机制。通过大力发展住宅产业,搞好城市

和城镇连片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和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为建筑业和房产地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第76条: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改革经管制度,加强规划宣传

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经管应该有法可依,依法执法,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充分发挥人大的检查、监督职能。在城区建设中,各类工程安排应服从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建设。

城市规划应集中统一经管,进一步健全规划法制和监督机制,保证总体规划依法严格实施。要坚决执行《城市规划法》

规定的“一书二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规划的地方法规、

规章和行政措施,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同时,城市政府也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城市的各种建设活动,按照总体

规划、协调、健康、有序地进行。根据总体规划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依法实施城市

规划经管。

大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县人民了解城市总体规划在各项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增

强市民规划好、建设好、经管好婺源县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执行规划和有关法规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和支持城市建设与

经管。

第77条切实深化各阶段规划设计工作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视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按照建设时序,做好分区规划、旧城改造、重要地段和重要建设工程的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对重要街道、重要节点、城市出入口、城市小品、城市设施等进行高质量、高规范、高水平的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坚决杜绝无规划设计或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现象。

第78条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资金的渠道

建立社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建设模式,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分等定级和用地评估工作,搞好土地使

用权的出让、转让,政府要花大力气控制土地一级市场,逐步形成发育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建设的有力

后盾。

逐步实行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推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引进外资、社会资金共同建设和经管城市基础设施,逐步

形成基础设施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搞好土地的成片开发和建设,

通过制定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法规,鼓励外商对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工程投资建设。

第二十章规划强制性内容和实施监督机制

第79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等方面,是正确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调整,变更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组织论证,必须就调整的必要性出专题报告,进行公示,经

上级政府认定后方可组织和调整技术方案,重新按规定程序审批。调整技术方案批准后应报上级城乡规划部门备案。

本次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城市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和控制范围;

2、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用地布局;

3、城市绿地系统、河湖水系;

4、城市水厂规模和布局及水源保护区范围;

5、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和布局;

6、城市的高压线走廊范围;

7、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走向和宽度;

8、社会停车场用地布局;

9、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10、城市防洪规范、防洪堤走向,防震疏散、救援通道和场地,消防站布

局,重要人防设施布局。

第80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城乡规划经管应当受同级人大、上级城乡规划部门的监督,以及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城乡规划实施情况每年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城乡规划部门要将批准的城乡规划、各类建设工程以及重大案件的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应当逐步将旧城改造等建设工程规划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布,批准开发企业建设住宅工程规划必须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章附则

第81条

本规划自批准后具有城市规划文件法定效力。届时原有规划相应废止。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设者,由规划经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相应法规进行处罚。

本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地方政府及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之为据,制定相应的实施与经管细则,辅以共同执行。

本规划由婺源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需要调整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规定进行。

婺源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用地

代号

用地名称

规划(2020年)

面积(公顷) 比例(%) 人均(M2/人)

1 R 居住用地277 23.28 23.08

2 C

公共设施用地193 16.22 16.08 其

行政办公用地25 2.10 2.08

商业金融用地101 8.49 8.42

科教文卫用地67 5.63 5.58

3 M 工业用地18

4 15.46 15.33

4 W 仓储用地2

5 2.10 2.08

5 T 对外交通用地61 5.13 5.08

6 S 道路广场用地153 12.86 12.75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5 3.78 3.75

8 G

绿地252 21.28 21.00 其中:公共绿地192 16.13 16.00

9 D 特殊用地0.00 0.00 0.00

合计城市建设用地1190 100.00 99.17 备注:2020年规划人口12万人。

.(.....)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企业经管培训。

提供60万企业经管资料下载,详情查看:...../map.htm

提供5万集经管视频课程下载,详情查看:...../zz/

提供2万GB高清经管视频课程硬盘拷贝,详情查看:...../shop/

2万GB高清经管视频课程目录下载:...../12000GB.rar

高清课程可提供免费体验,如有需要请于我们联系。

咨询电话:020-.

值班手机:.

网站网址:....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调查商洛市商业综合体发展

调查商洛市商业综合体发展 商洛晨光国际购物中心:距离“商洛万达广场”有多远? 【引言】 站在商洛市北侧金凤山风景区,能俯瞰商洛市区全貌。丹江从城市中央流过,经过综合治理的丹江河,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江滨大道、丹江公园绿色长廊与丹江河顺流而建,将商洛市分为南北两半。城市北侧是老城区,一些机关单位、民房等相互交错;南侧江滨大道两侧,均是近几年城市规划发展中整栋排列的建筑群,有商洛市新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成片大面积的居民小区等。看到这些拔地而起的建造群,无不演绎着商洛市城区近几年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步伐。在商洛市江滨大道南侧、东环路与商鞅大道的交汇处,有一栋高六层,建筑面积达5万㎡呈扇形的对称建筑---晨光国际购物中心。该购物中心是商洛目前首席大型商业综合体,致力于打造商洛市最大的综合商业集聚地,晨光国际购物中心能否成功复制万达模式,让我们深入进行调研和了解。 商洛城市规模扩大拉动消费需求 “目前,由于经常参与一些重要商务会议等重要场合,我购买一身正装,包含品牌西服、衬衣、领带、西裤、皮鞋等,需要和爱人一起,几乎将商洛市几个商业街、品牌服饰专卖店都要跑一圈,累不说,关键是挑选不在一个地方,将大量时间浪费在路上,也耽误许多时间,很不方便”。说到这个现象,在商丹工业园区做节能材料的吴总露出无奈的表情。 陕西日报记者2011年11月7日在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刚刚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获悉,到2015年商洛市商丹一体化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40万人,中心城区28万人,到2020年基本实现商丹一体化,中心城市人口将达到55万人。随着商洛市城市性质定位为秦岭腹地生态旅游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西安大都市圈的宜居养生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商丹一体化实施,商丹工业园区汇集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入驻,商洛作为经济后起城市,近几年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强劲,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城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稳步增长。由于经济发展快速,长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剧增明显,城镇居民收入提高较快,随着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逐年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明显上升。但商洛市区目前商业结构显得延迟,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 城市新的商业“盲点”需要大型商业综合体来满足 来自江南小区的陈女士说:“目前丹江两岸汇集了这么多小区、有江南小区、惠民小区、威尼斯水城小区、江滨花园小区、晨光丹江一品小区、晨光丹江春晓小区等,但附近却没有一个综合性超市,连买菜也不方便,更不用说买其它生活消费品了”。这是目前商洛市丹南新区的真实写照,随着以上规模住宅小区的落成及大量常住人口聚集,该区域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常住人口数量飙升很快。通过调查资料显示,因城市框架较小,东西距离、南北距离都

吴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分解

吴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简要说明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2020年以后为城市发展远景。 2.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即行政辖区范围,含10镇和5街道,总面积848. 5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市区总体规划范围) 包括梅箓、海滨、大山江、塘尾、博铺五个街道的行政辖区范闱;鉴江西岸振文镇的奇艳、湖塘、低洞三个行政村的村域范围;市区北部长岐镇的硝山、大坡仔、邱屋三个行政村的村域范围;市区以南围海造地区域。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113. 13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1.城市发展目标 粤西地区重要的滨海休闲城市;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城乡和谐、宜产宜居、生态文 明的现代化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5%,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当年价)达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863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 : 47 : 38o 2011年至2020年期间,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0%,到2020年达到245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78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2: 43: 45。 3.产业发展方向 ——转移类工业:引入珠三角未来需要逐步转移出来的产业,将电器制造业(以家电制造为核心)、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以计算机制造为核心)、纺织业、服装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作为重点引进的工业类别。

——资源优势型产业:依托滨海地区风力资源发展风力发电产业;利用周边农村地区的生物质,发展再生能源工业(秸秆发电、燃料乙醇等);依托黄坡较丰富的玻璃砂, 发展玻璃制造业。 ——固有的传统工业:做大做强己经具备-定优势的糖酒(食品)机械设备制造、羽绒加 工、网具制造、塑料拖鞋制造业。 ——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以海洋沙滩为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业态的旅游产业。 ——房地产业:近期禁止在城区建设单家独院式房屋,为商品房地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条件。远期,结合旅游业的开发打造“旅游+地产”的房地产发展模式。 ——商贸物流业: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国道以及拟建的铁路站场,发展专业市场和公路 物流业。 三、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至2020年市域城镇分为3个级别: ——吴川中心城区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级城市,市域中心城市。包括吴川市区的5个街道,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35万人左右。 ——塘缀镇、黄坡镇、吴阳镇三个中心城镇和长岐重点发展镇是吴川市的二级城镇, 规划到2020年,四个镇的城镇人口分别达到8万人、10万人、5万人和5万人。 ——覃巴、振文、浅水、兰石、樟铺、王村港6个-?般建制城镇为吴川市的三级城镇, 城镇人口规模均在3万人以下。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吴川市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旅游型、集贸型四种类型,详见下表: 吴川市城镇职能一览表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 (2015-2030) 一、目标愿景 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2030年,海南岛陆域

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 空间类型 2020年2030年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一级生态功 能区 1153533.6%1153533.6% 二级生态功 能区 1598446.4%1598446.4% 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 其他用地33099.6%31819.2% 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 注: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 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现代...

各县区人民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事业机构: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1月28日 商洛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2—2017年) 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初步奠定。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总产自2007年以来实现“四连丰”,2011年粮食总产59.8万吨,单产达191.3公斤。畜牧规模化生产占据主导,规模养殖率达46%,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707个,适度规模养殖户4745户,肉、蛋人均占有量列全省第三、第一位。肉鸡出栏量占全省的1/2。特色产业增收作用日趋明显。核桃、板栗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商洛茶叶、烟叶、“五大商药”品质驰名全国,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3%。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2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90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3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4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新型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0家。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农业物质装备条件逐步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76.94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3.7%。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增幅居全省第四位。首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商洛模式”、畜牧兽医资格认证“商洛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一是“四化同步”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生产设施不断改进,新技术加速应用,农村人口大规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一、规划范围 三亚境内海岸线258.649公里的滨海区域(包括港湾,沙滩,河流入海口等)及周边地区,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以三亚市为中心,联动海南全岛,北部湾等,并向南中国海延伸。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海岸线长258.649公里,海域宽广,大小港湾20个,大小岛屿岛礁70个,生长了多种珊瑚群。境内海水、沙滩、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岩洞、温泉、森林等海洋度假休闲资源丰厚,具备成为国际性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先天条件。海洋是三亚旅游核心产品的聚集地,以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潜水、水上娱乐活动为代表的海洋旅游产品发展迅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2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6年、中期为2017-2021年、远期为2022年以后。其中2012年至2016年为重点规划阶段。 三、发展定位

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依托三亚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和海水、沙滩、珊瑚、礁石、岛屿优势资源,整合温泉、森林、田园、文化,构建环境优美、宜居快乐、活动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 南海旅游的服务基地。面向全省,面向南海,加强周边区域合作,提升三亚成为南海开发、南海旅游的集散中心、交通枢纽与服务基地。 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利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全国低空开放、国家海洋战略等的战略机遇,争取和制定免签、落地签证、免税等促进海洋旅游发展的创新政策,占据全国海洋旅游的制高点,打造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为全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模板和示范。 四、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按照“立足三亚,开发南中国海洋旅游”的思路,整体构建“一心服务、一带支撑、三组团集聚、三区域联动、三空间拓展”的空间战略发展格局。 一心服务:海洋旅游中心城市(中心城区)。 一带支撑:滨海旅游带。 三组团集聚:海棠湾—亚龙湾高端度假旅游组团、榆林湾—三亚湾休闲度假旅游组团、红塘湾—崖洲湾海洋文化旅游组团 三区域联动:腹地、滨海、海洋。 三空间拓展:低空、海平面、海底。

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详细规划 说明书目录 1.项目概况 1.1.规划背景 (3) 1.2.规划范围与用地规模3? 1.3.规划依据 (3) 1.4.规划目标3? 1.5.规划原则 (3) 2.现状分析 2.1.区位分析.................................................. 4 2.2.气候条件 (4) 2.3.地震烈度 (4) 2.4.土地利用................................................... 4 2.5.规划用地特征分析 (5) 2.6.地形分析 (5) 2.7.水文?5 2.8.现状道路系统 (5) 2.9.用地权属5? 3.规划布局 3.1.规划理念6? 3.2.对控规的主要调整............................................ 6 3.3.空间布局结构?6 3.4.总体布局 (7) 3.5.道路系统规划8? 3.6.步行系统规划 (8) 3.7.绿地系统规划9? 3.8.空间景观规划9? 3.9.公共设施规划10? 3.10.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10 3.11.建筑风格................................................. 13 4.工程规划 4.1.道路定线与竖向规划 (15) 4.2.给水工程规划?15 4.3.排水工程规划 (16) 4.4.电力工程规划 (17) 4.5.电信工程规划19? 4.6.燃气工程规划 (19) 4.7.综合防灾规划2?1 5.分期规划与投资估算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vip专享]021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设计说明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体设计篇 一、设计依据: 1.规划设计条件 (1)本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红线图; (2)本工程征地放样资料; (3)本工程土地使用条件; 2.有关地方法规规定 (1)《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版)》; 3.规划设计技术标准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筑设计技术标准 (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住宅智能化参照图标》(GB/T50314-200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8 5.其他设计依据 (1)《居住区规划资料集》; (2)《建筑设计资料集》; 二、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 来安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部。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是新滁城副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东向桥头堡,先后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最佳首选城市等称号,被评为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安徽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 来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地处长江北岸,与南京市隔江而望,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宁洛高速公路滁州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 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来安历史文化悠久,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至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定名来安县。来安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园、景华生态园、龙源风电场、皖东烈士陵园等景点,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碑刻 (2)用地概况: 项目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市中心,地块最南端为文昌路,最东边靠香樟路,北邻北外环路,西侧临近公园路,一条建阳路将地块分为A地块和B地块。地势相对平整,无复杂地貌,南北平均长约330米,东西平均宽约1000米,A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05701平方米,B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48912.7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254614平方米。其中A1、B1、B2地块均为高层居住区,配置住宅底商,幼儿园、开关站,A2为自然生态绿化公园,农贸市场设置在A3地块,综合 楼设置在B1地块。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商洛市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商洛市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本办法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

商洛市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中省关于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商洛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棚户区改造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是指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房屋密度大、建筑质量差、使用年限久、安全隐患多、市政设施不完善、环境条件脏乱差的集中成片居住区域(包括国有土地上棚户区和集体土地上棚户区)。 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改造,是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中心城市及各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棚户区进行综合改造的行为。 第四条市委、市政府成立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审定全市棚户区改造有关政策规定、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和中心城市改造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棚改办)负责研究、拟定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文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棚户区改造中、长期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负责改造项目方案审核、计划下达、贷款申报和进度督查,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牵头棚户区改造考核奖惩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各县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县区棚改办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供水、供热、供电、供气、通讯等经营企业,应当配合、支持棚户区改造工作。 第六条棚户区改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分级负责,依法征收、安置先行,配套建设、整片推进”的原则进行。 第七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第二章规划管理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公示主要内容 1、规划背景 为防御减轻园区洪涝灾害,指导园区防洪工程建设,保障工业园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编制《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东方工业园区用地:东北临东方市区,东至西环高速铁路,北至八所港,西至海边,南至通天河北侧,规划面积为56.44平方公里。 3、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原则上与《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一致:即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4-2020年,中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4、规划原则 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坚持标准、汛期安全”的总原则。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3)防洪减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4)统筹协调防洪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5)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6)防洪建设与洪水管理并重的原则

(7)蓄泄兼筹、洪涝并治的原则 (8)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9)与其他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10)坚持常规规划建设与应急预案相结合的原则 5、规划目标 (1)防洪目标: 结合东方工业园园区发展以及总体规划,本次防洪规划的防洪目标为:进一步提高东方工业园区防洪减灾能力,北部湾海堤以及罗带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效解决园区内防洪问题,确保防洪安全。 (2)治涝目标: 排涝系统规划目标: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东方工业园园区全面达到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的排涝标准。 6、现状水系 东方工业园区内主要河流为罗带河。罗带河发源于境内的茅刀岭,流域地势东高西低,上游为丘陵,山丘海拔在100m~300m之间,流域下游为宽阔的滨海平原,海拔在30m以下。罗带河流域集雨面积246平方公里,河床全长46.8公里,由东向西流经乐妹、新宁坡、罗带直至八所港入海。1996年以前,罗带河天然河道在旧铁路桥下约600m处折向西北方向,蜿蜒前行,后紧临东方市鱼鳞洲南侧汇入北部湾。1996年以后,人们在原河道入海口前的拐弯处(旧铁路桥下约600m)截断原河道,并开挖新的、长1.3km的顺直河道,使得河流直接向西流入北部湾。目前,罗带河出海口位于东方工业园区中海油化工城北侧。 罗带河主要支流为关沟,关沟位于罗带河左岸,集雨面积41.5km2,关沟上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海南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念方案

海南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念方案 地域:海南 时间:2013 年 类型:红色旅游 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遍布全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等风景资源。在2012年10月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291.27万人,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游客285万人次,2012年1-10月海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2580.44万人次,2012年1-10月份海南省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85.44亿元。 同时,海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也遍布全省,并且许多都是红色奇迹,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海南红色旅游启动多年来,至今没有一条成熟的红色旅游线路和一个稳定的红色旅游产品。众所周知,海南最吸引游客的资源有三样:海湾沙滩,热带雨林,民族风情。目标是以休闲度假为主体,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红色旅游很难进入海南旅游的主流轨道。因而要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法,解决海南红色旅游所面临的这一难题。 二、存在问题 1、地位边缘化 海南省地处南疆,隔海相望,使海南红色旅游在全国红色旅游和海南省旅游的版图上都处在边缘地位。虽为全国30条红色精品线之一,国家级经典红色景区中海南有7个,但分区未列入、重点没突出是不争事实。中国红色旅游资源有5大资源板块、12大区,缺少海南红色旅游区,是中国红旅的缺憾,海南旅游的遗憾。 2、资源点散弱—满天星、平无奇、孤无援、才不遇 分布“满天星” 海南红色资源遍布全省,每个市县均有革命遗址分布。共有501处革命遗址,1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9个国家级基地,27个省级基地。 景区“平无奇” 已开发的资源点中,现代感不强、景区分散、规模偏小、吸引力弱。文化内涵提炼、整理不够,展示形式单一,多为橱窗式陈列,基础设施都不全。 线路“孤无援” 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南红色旅游“孤岛奋战”,无法与大陆“红线”连接。海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多在偏远地区,道路环境较差。 处境“才不遇”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根据顺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含大良街道办、容桂街道办、伦教街道办),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正文中字体如此标识的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原《顺德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95-2010年)》等有关规划与本规划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规划期限 本次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远期)为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为2005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1. 本规划依据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从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佛都市区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顺德与区域其它城市之间的协调统筹,尤其是顺德中心城区和广州的番禺、南沙以及中山、江门等之间的关系。

2. 本规划从建设、完善大佛山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发展和建设多级格局组团城市(即“2+5”组团模式)的理念,特别是要着力将顺德中心城区(即大良容桂组团)打造为大佛山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之一。 3. 本规划从顺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研究在不同阶段的顺德中心城区动态发展,确定规划远期与近期的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形态。 4. 本规划注重经济和产业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树立工业立区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现有中心城区内的各项产业布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为发展各项产业提供支持。做好大良、容桂、伦教现有的空间形态的整合,做到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优。 5. 本规划充分利用顺德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环境等自然条件,突出城区特色和风貌,正确处理好城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融城区于自然环境之中,建造具有优美的人居环境的滨水花园式城市。 规划编制重点 1. 根据大佛山市区划调整和区域综合交通条件的变化,结合珠江三角 洲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及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和大佛山市域内的定位和职能;进一步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大良、容桂、伦教等三街区各自的职能。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