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

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内涵实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

化面临的形势

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和短板。目前,农业劳均GDP 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5、第三产业的1/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新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四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依靠工业化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依靠信息化来加大科技支撑,增强市场竞争力;依靠城镇化来吸纳转移人口,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四化”同步打下坚实基础。

2.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求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1.4万亿斤,而且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一方面是农业的基础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农业的粗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贺军伟

难以让失地农民充分分享土地用途变更中产生的增值收益。

第三,关于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用以“发展集体经济”。这也容易导致补偿款被截留、贪污、挪用的现象。

第四,关于征地程序。根据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46条规定,“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由此可见,在公告之前,征地审批的内部行政程序已经确立了征地行为的合法性。而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更是规定,“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这就意味着,在征地问题上,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申诉权被部分或完全剥夺,于是,自然会造成农民对征地产生不满,甚至因此而引发社会矛盾。

可见,征地及补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一要总结经验,先行改革补偿和安置制度,切实解决当前征地拆迁矛盾和纠纷。二要在实践经验总结和制度储备基础上,推动修订土地管理法有关征地补偿安置条款。三要在土地管理法修订基础上,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条例。四要围绕“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开展完整内容的试点,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

作者单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07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放式发展又伴随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紧张、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凸显。要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满足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利益诉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注重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3.融入全球农业一体化,要求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全球农业产业分工深入发展、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出口优势农产品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适度进口农产品弥补了国内农业资源要素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农产品进口规模增加、品种增多,农业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不断增长,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达到1180亿美元,逆差509亿美元,我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20%。新阶段,需要更多地从全球范围思考我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加快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如何应对日本等国家出现

过的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

老龄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

代农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

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受到高度细碎化的

小农经营模式制约,难以适应日趋激

烈的市场竞争,难以抵御日趋复杂的

市场风险,必须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

性地位的同时,推进家庭经营、集体

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

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以解决好地

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

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为现代农

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

化的支撑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

统工程,需要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环

境改善,着力构建和强化支撑体系,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集约

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

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农业现

代化的重要组织保障。一是坚持和完

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土地承包关

系“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进一步

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能。尊重和保障

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积极稳妥引

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发

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

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新型农

业生产经营组织。三是加快构建新型

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公共

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主体多元

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

社会化服务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适应农业内

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夯实第一产业发展

基础。根据农业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具

有比较优势的种养业。二是大力发展农

产品加工和农机制造业。推进农产品精

深加工转化,积极发展食品、医药等产

业,以及加工装备、农机装备制造业

等。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着力发

展生产环节服务业和流通环节服务业,

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农

业产业价值和竞争力。

3.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物

质装备体系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硬

件支撑。一是大力推进机械化生

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突

破丘陵山区和设施农业区等特殊地

区的农业机械化瓶颈。二是跨越式

发展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

等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

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

场营销等领域和环节的信息化,使

现代农业朝着信息农业、精准农业

方向发展。三是加快用物联网技术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

智能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真正向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4.现代农业制度保障体系。这是建

设现代农业的软件支撑系统。一是现代

农业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健全完善投

入、补贴和价格三大核心支持政策,不

断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力度。二是现代农

业法律保障体系。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

策制度化、法律化,尽快制定《农业投

入法》。加强农业产业安全保护立法,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三是现代农

业金融保险支持体系。创新金融支农政

策,重点发展面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增强现代

农业抗风险能力。

08

中国发展观察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

着眼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适应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针对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着力完善以下政策措施。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农田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农田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南方丘陵山区重点搞好山坪塘堰清淤改造和末级渠系建设,平原粮食主产区重点抓好小型泵站等提灌抗旱设施建设,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改善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施高产种业科技攻关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培育出更多类似超级稻这种突破性的高产品种。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工程。以机械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对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集成组装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工程。着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节地、节水、节药、节能和节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制度,与农户承包地面积挂钩,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调动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设立粮食规模经营补贴,与实际种粮面积挂钩,重点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

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构

建价格支持体系。完善重点粮食品

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并不

断提高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合理

水平。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目标价

格和差价补贴制度,保障农民务农

种粮收益。加大产粮大县奖补力度,

调动主产区抓粮积极性。

4.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

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针对家

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不同

阶段,确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初

期帮助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

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成长

成熟阶段帮助解决质量安全、品牌

建设等问题。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要加强监管,坚决禁止非农化,对

非粮化行为也要加以引导。加快培

养新型职业农民。确立新型职业农

民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使农业成为“进入有要求、经营有

效益、收入有保障、职业有尊严”

的行业。建立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

机制。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

乡创业人员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5.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坚持

市场化改革方向,重点实现以下突

破。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土

地物权保护,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

权、经营权分离机制,完善继承、转

让和退出机制。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

地入市流转。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合

理确定补偿标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改革,支持发展各类为农服务组织,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服务,

加快构建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

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

新,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

构,支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创

新农村抵押担保机制,探索开展大中

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

押贷款试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

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巨灾风

险分散机制。

作者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

司长

09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大城市以及城镇群的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胡锦涛,2005)。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是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二是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发挥市场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规范。 三是要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各级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 四是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察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赂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五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营造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人口、空间、经济、社会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最终体现于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城镇化道路可以理解为实现城镇化这一过程的原则和方式,亦即推动城市化进程所采取的模式。它涉及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即随着城市化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是否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涉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即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能否实现土地、水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涉及对不同规模和职能城镇之间关系的处理,即不同规模和职能的城镇之间能否形成共生、互补、高效的关系,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作出的、将载入史册、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时,一个将具有14亿人口的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中国,将超过现有27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额(9.265亿),从而使全球范围内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的比重大大提高,加速整个世界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如何深刻理解、正确实践这一重要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之大事、党之大事、民之大事,不得不察。 下面谈三个看法,跟大家交流学习上述论述的体会,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工业化,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工业化的三大特性:一是过程性,工业化不是一个时刻概念,而是一个时期概念;一个国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往往要化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比如英国从18世

纪30年代工业革命发生到19世纪40年代它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比如我国从建国后即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经过50多年的努力,至今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二是先进性,强调的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转变,先进具有相对和动态的含义,相对是对传统来讲的,动态是说先进本身也具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比如机器化工业与手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而电气化工业与机器化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等等;三是体系性,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变,而不单单是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业要用先进技术武装,而且其他产业也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的现代化,包括价值观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变迁、经济组织方式的演变,经济结构的演进、经济体制、制度的改革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含义不同。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不可逾跃。道理很简单,只有工业化,才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知识经济才能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基因工程等产业的关键设备如芯片等都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工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摘编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呢?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何树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此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热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更加明确。 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城镇化 一方面,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低迷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常态。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期,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必须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重要选择。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与城市居民构成了“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解决,又出现城市二元结构,使得问题更加复杂。二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三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造成的农村“空心村”和土地撂荒问题。还有诸如土地占用过多、利用粗放,“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破坏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党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就已经注意到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达到预期水平不成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科学发展水平。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城镇化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来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这是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同时,要促进“城”和“乡”的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这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推进城镇化必须把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让广大人民共同分享城镇化的成果,要让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融入城市,有就业支撑,有政策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对推进城镇化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刘艳梅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在这一讲当中我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第二部分,是什么原因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怎么样去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一)农业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部门,先于工业,然后农业发展了,才有了工业和服务业,那农业发展阶段大体上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的,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满足人类的生存状况,到了传统的农业阶段又分为古代和近代的农业阶段,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以畜chù力和人力为主的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的工业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概念。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去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的农业有三个要素,即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法,这些现代的要素融入了进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了现代农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化”是事物性质的一个转变,而农业现代化是要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农业现代化很多核心特征,如信息化、产业化、一体化、科技化、规模化,在这儿我就把核心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 第一个方面,产业化。农业的产业化,有学者提出来说,农业的产业化其实是要打造农业的第六产业,什么是农业第六产业?1+2+3=6,1×2×3=6,一产、二产、三产,把农工商的产业链打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国外称为“农业的一体化”,从田野到餐桌一体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小农户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化的一个大生产

浅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浅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张小军李燕琴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天水741020)摘要:本文概括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比较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从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新世纪里,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就是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特别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文明发展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比较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即相对于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二是相对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完成工业化。 完成工业化有两个显著标志,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实际上美国在1956年便完成了工业化,其标志是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产品,因此,他们说从工业的“旧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的新世纪。也有的学者用“后工业时代”来描述这一过程。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来看,由于发展重点在基础工业,像原料工业、动力工业、钢铁工业、重化工、建筑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原料和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所走的是一条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破坏环境的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却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以后,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料和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大减缓了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长期工业化过程所铸造的大量消耗资源与污染破坏环境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继续延续,并通过其“示范效应”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近二十年来,我国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每年有千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新增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最密集的出口加工业基地,我国成为家电、服装以及其他各种轻工产品的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收稿日期: 2006-03-01 作者简介: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钞小静(1982—),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06年5月 第33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May, 2006 Vo.l 33 No. 3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任保平,钞小静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各有其特点。目前在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正在由旧工业经济时代向新工业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世

界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趋势。从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努力做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世界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4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5957(2006)03-0018-07 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革命挑战的背景下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新的;二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来说是新的。因此,要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并找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就必须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作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一、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战略的演变各有其特点。作为工业化发端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后工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胡鞍钢: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1]本文考察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毛泽东对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

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当时农村人口几乎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3] 历史上,中国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饥荒大国。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恢复,但按不变价格(1987年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3%,农业增加值相当于92.3%。

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基本内容分析] 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 (2)“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3)“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科学内涵 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个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7“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于改革开放前,片面强调生产关系) 2】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结合第11章)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9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0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是提出“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1毛泽东思想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罗志军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3)相互关系: ①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 ②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因此,必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十六大报告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内容摘要 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剖析城镇化内涵。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城镇化进程和问题。我们必须联系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具体问题,研究出适合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特色、道路 城镇化即城市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低于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镇化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镇化类型的选择、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选择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我国城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为我国城镇化的短暂发展和停滞阶段。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镇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镇化停滞时期。总体而言,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一直比较低,多在20%以下。尽管有许多众所周知的政策因素人为地降低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低下和现代工业、服务业发展的不足,是直接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以萧条、徘徊、低速为特征。 第二阶段(1978-至今)是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呈现出稳步推动和加速多元的特征。这一时期又可以1990年代中期为界进一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至1990年代中期,政策取向是限制大中城市发展,主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离土不离乡。一方面,农村改革使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成为剩余,需要从这一部门流转到其他部门或行业;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城镇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后期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工业化水平提高,加上外资企业的快速进入,我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发生了变化,农业增加值占国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9年)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9年) 2019-09-18 08:58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 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 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 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1]本文考察了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毛泽东对中国这 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 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 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 似的。”[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当时农村人口几乎 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 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 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 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 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3] 历史上,中国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饥荒大国。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恢复,但按不 变价格(1987年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3%,农业增加 值相当于92.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直接受到政府农业改革政策的影响。安格斯?麦迪森 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有过六次影响农业制度的重大政策变化[4],但并非每次政策 调整都能成功,这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在加速工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