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英文名称: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Civilization

授课专业:全校本科生

学时数:32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是为适应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需要而开设的,旨在加速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本课程通过系统介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重大进展,以及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当代社会各领域已经或正发生的巨大变革,使学生概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和相互作用机制,深刻认识21世纪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增强每一个学生身为一代“跨世纪建设者”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立志发展科学技术,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而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科学技术的含义、结构和功能(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属性,两者相互关系;

2、了解科学分类和体系结构,理解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属性,两者相互关系。

第零章文明的曙光(2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过程。

教学内容:

[1]文明的起源;

[2]海洋文明;

[3]大河文明;

[4]美洲文明;

[5]文明的演进、交流与繁荣.

视频:002-文明的起源【29m35s, 优酷视频】.

参考材料:赵峥.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1-23.

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特别是古希腊科学技术起源和形成;

2、熟悉文明古国特别是中国古代重大的科技成就。

教学重点:

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四大科学体系。

第二章近代科学技术(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主要背景;

2、掌握科学革命的意义;

3、了解16-19世纪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两次技术革命。

教学重点: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自然科学革命和创立,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及其特点,两次技术革命。

第三章现代物理学(4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量子论和相对论产生过程和基本结论,了解物理学革命背景以及对现代科技产生的影响;

2、了解第三次技术革命,了解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概貌。

教学重点:

物理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量子论和相对论两大理论的基本结论,第三次技术革命。第四章现代化学(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探索的大致历程,了解相关的原子模型;

2、了解现代化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结论;

教学重点: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早期认识,近代原子论的发展。

第五章现代生物学(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2、了解生命科学探索的历程;

3、了解DNA结构和中心法则,分子生物学建立的意义;

教学重点: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特征,起源和进化;生命的遗传机理,DNA结构和中心法则。第六章现代天文学和现代地学(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宇宙基本构成和人类宇宙观的历史演变,几种宇宙模型;

2、了解天文领域的重大成就,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其论证;

3、掌握恒星诞生和演化的理论。

教学重点:

宇宙的演化,大爆炸理论及其验证;天文学四项重大发现,恒星的演化。

第七章现代数学(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近现代数学发展的分支、成就及意义;

2、了解现代数学各分支前沿的进展情况,

教学重点:

现代数学各分支的意义与进展。

第八章复杂性科学(自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问题;

2、初步了解混沌和分形。

教学重点:

非线性问题,混沌和分形。

第九章信息技术与激光技术(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科学的发展及成就;

2、了解激光产生原理;

3、掌握激光器的基本构成,激光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重点: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激光产生原理、特性和应用;激光器的基本构成。

第十章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大生物工程的原理和应用,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2、掌握基因重组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了解克隆技术原理及社会影响。

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第十一章材料技术与能源技术(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类新材料的概况;

2、了解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简单原理和应用,材料分类。

3、了解能源的分类和能源的短缺状况;

4、掌握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技术原理。

教学重点:

各类新材料特点和应用,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简单原理和应用; 新能源开发技术,核能、太阳能。

第十二章空间技术与海洋技术(自学)

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空间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重要应用;

2、了解航天技术的历程,掌握空间技术体系和五类航天器;

3、了解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

4、了解海洋开发技术的意义、资源开发的手段与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空间资源,航天技术的历程,空间技术体系;海洋开发技术的意义与手段。

第十三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的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功能;

2、掌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教学重点:

科技的社会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原理。

第十四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科技的正负面影响,了解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2、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科技的正负面影响,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科教兴国(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

2、了解全球高科技竞争背景及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

3、理解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教兴国意义。

教学重点:

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教兴国的意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撰写1篇学习报告、考查。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科学观、科学哲学认识思想和方法、自然科学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打下正确的方法论基础。本课程讲授(包括自学讨论)32学时,考核方式为开卷。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参考书目:

[1]赵峥.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2]刘金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3]吴翔等.文明之源-物理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4]斯塔夫理阿诺斯著. 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朱朝枝.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刘啸霆.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09.6.10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行政管理1003班 4303100519 黄琳珊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材料学家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纵观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足见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材料自古以来就和人类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材料和知识三个要素。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工具、房屋、衣服、车船等的原料。人们最初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如石头、树木、骨角等等,以及一些在自然界存在。 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从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发展到制造复杂精致的石器,物质文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在“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两方面给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带来质的变化,还必须等待金属的出现。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机械工程材料,它包括: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俗称黑色金属),如钢/铸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是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金属材料发展可追溯到史前,早在4000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如殷商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其充分说明远在商

代,我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冶铁技术,开始使用铸铁作农具。明朝时期我国还有了金属材料方面的较为专业的书籍。像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内有冶铁,炼钢,铸钟,锻铁,淬火等各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世界上有关金属加工工艺最早的科学著作之一,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上述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占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在解放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机械制造,矿山冶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仪表,航空航天等许多现代化工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是"有色金属材料大国"、"钢铁大国"等金属材料大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发现了七种至今仍然广泛应用着的金属,它们是金银铜铁锡铅汞。这七种金属的发现及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惟一的智能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过渡。金属时代(包括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

人类学课程简介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材料与社会论文

绪论 材料、能源、与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是构成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同时,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它与人类息息相关乃至被公推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但是人类对材料的认识却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由浅到深、逐步深入。 经典的时空观念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历史呈现于过去却蕴含在现在与未来,并且,影响、推进着现在与未来:过去,人类对材料认识的深入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钢铁时代---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兴起,亦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世界无处不材料,“材料”这个名词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未来,材料将真正的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人类文明共同蓬勃发展。 “材料与社会的文明发展”,顾名思义,材料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唇亡齿寒,若没有材料,社会不可能会发展,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记载便是明证,再者,若人类文明不存在,那么遑谈材料是否存在了。材料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论是过去已有的历史,还是蓬勃发展的今朝,更或者是无法预测的未来,都离不开材料。 关键词:物质基础、人类文明、时空观念、材料。 PART 1 与材料的初步对话 材料的定义:材料一般是指人类用以制造生活生产的所需的、有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和其他产品的物质。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材料。如燃料与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品、食物和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只有那些可为人类社会接受而又能经济的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才能叫做材料。但是根据许多可靠资料来源,这个定义其实不是那么的严格,如炸药、固体火箭推进剂,有人便称之为“含能材料”。另外,就这个定义而言,其中“制造”一词一定涉及了人类的劳动行为,即人类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借助某种劳动来改造物质。材料定义中“有用”一词就限定了相应劳动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把特定物质改造成具备某种实际使用功效的物件,而“有用”也指的是对人类有用。借助人类劳动的行为并实现对人类有用的目的是材料的基本属性;由此可见,材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概念,其主旨是在于为人类服务。 “材料”与“材料学科”:“材料”一词早已存在,其具体的日期不可考究,但“材料科学”的提出即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于1957年在一些大学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至此,“材料科学’这个名词便被广泛应用了。随后,1986年,英国的Pergmon 出版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其内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研究有关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流程与材料性能的用途的关系的产生及其运用。材料及材料科学,一个是原体,而另外一个是衍生题,其涉猎范围之广、涉及知识和人文面之大已经无法具体阐明,此处笔者仅作简要述介。 材料的分类: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依据材料的来源可以分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doc

本科《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40610283开课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中文名称文化人类学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cultural of Anthropology 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及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 教学目的与重点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的一般方法。旨在深化同学对文化与社会的理解。 课程负责人张小军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实验 / 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 >50%) 授课语言 □英文□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学分总学时 考核方式及成绩考试 评定标准 中文外文 教材及主要参考 教材 书 主要参考书 先修要求、适用 院系及专业 二、课程内容简介( 200 - 400 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本学科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发展为主题。首先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以及对文 化的理解。其次从人类物质文化开始,循序进入广义的文化人类学的内容: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人” 的文化的四个纬度(语言、身体、性别和人格);第四部分介绍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具体从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面向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深入到心智的文化, 分别介绍人类的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教育。最后从时空的角度分别介绍日常文化、大众文 化及文化的全球化,希望通过梳理这一脉络深化对我们现实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文化的理解 第一章、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1、人类之学(人类学史) 2、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 3、民族志(民族志)——田野志(现象人类学) 第二章、什么是文化 1、文化与自然 2、文化的定义 3、波粒二象:文化与社会 4、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二、生态与文化 第三章、能量与文化 1、能量的文化 2、文化的能量变迁 3、文化生态学 第四章、人工器物的文化 1、早期的器物文化:考古人类学 2、科学:人工器物的创造发明 3、器物的文化与社会化 第五章:群性与文化 1、人类群性和文化 2、群体与种群 3、族群与认同 4、阶层与阶级 三、“人”的文化 第六章、语言 1、什么是语言? 2、语言和思维 3、语言人类学 4、语言的社会应用 第七章、身体 1、身体的文化 2、象征的身体 3、社会和政治的身体 4、医学人类学 第八章、性别(性别研究) 1、性别的文化 2、性别的文化建构 3、从妇女人类学到女性人类学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体质人类学教学大纲

体质人类学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26030016 课程名称: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开课对象:民族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四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中国与世界和谐,三是社会阶层即贫富和谐,四是多元文化即民族宗教和谐。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人性,促进跨文化理解,追求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起构成整体的人类学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生物共同进化的机制,人类体质与文化相互影响有系统的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研究打下一个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基础。同时,通过对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人种学、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学的阐述,学生将认识到体质人类学是社会文化研究联系自然科学的重要纽带,是文化相对论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完整呈现。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对人性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人类的能力、潜力与局限的基础上,养成在观察、理解、管理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角度。学科范式上,本课程强调学生把观察多元民族文化的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掌握体质人类学的认知柜架、研究方法和生物进化机制,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用以人为本,综合平衡和可持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适应与变异,人类体质多样性的形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问题。人体形态学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人体形态,把握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标志。生物进化论部分要求学生能用生物和文化并行进化的模式来认识世界上的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含义、进而学会欣赏多样性和探索人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人类起源和进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性形成、人类种族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机制、阶段标志和区域特点。本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增强人类在世界生态和文化体系中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突出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灵长类学、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学)和进化过程、人类种族的自然成因及其社会文化含义等内容。其中人体形态、生物进化论、人类进化阶段和人类体质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关系是四个关键点。本课程讲述不求面面俱到,务求把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人体测量学,遗传学与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讲透,从而增强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民族、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4学时)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这“四大发明”之花更是相继遍布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马克思在其《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文中曾发表过这样精彩的论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翻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最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莫过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了,它们在历史上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也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试想,要是没有这些发明,今天的人类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只好仍将字写在竹片、龟壳乃至石头上,我们将没有现在的书和练习本;而作战的兵器可能仍是长矛,大刀和弓弩……。一句话,没有成千上万诸如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那样的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以发明马的使用为例,起初马生来并不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的祖先由于当时生存的需要,人们经常从事时间比较长,劳动强度比较大的远程迁移,迫切需要代步工具和交通工具,以减轻劳动强度。马的体能比人强,而且容易驯服,所以人类发明了使用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动力。据说最早把受力点放在马颈上,发现行不通,后改放在马肩上,才发挥马的潜力。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战争,马又被人类发明为作战的工具,为了增强战斗力,人类又发明马蹬、马鞍、马鞭和马刺,当时发明使用了马蹬和马鞍的民族很快征服了没有这个发明的民族。因为有了马蹬和马鞭,能更有效地发挥人类在地面直立行走积累的所有的作战技能,显示了这个发明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给马脚钉铁马掌,一直沿袭至今。被认为马的使用方面的发明已相当完美了,但是不然,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1985年我国有人发明了塑料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地辩证思考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的辩证思考 【摘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被看做“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可是,在我们一味关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用的同时,如果不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枚双刃剑。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等问题。就连计算机使用两位数字表达年份也造成困扰世界的“千年难题”,仅仅为了让计算机避免混淆2001年与1901年,一些专家估计全世界就已经付出几千亿美元的代价。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科技就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在不断前行。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发展。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没有科技,人类社会在现在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不要说我们不能轻松的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不能方便的收看各种电视节目,不能乘坐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编号:学时:54 编者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人类学年级:三年级 编写日期: 2007年1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双语以及语文规划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能结合社会语言现状(如我国的双语双言现象、语文规划政策等)思考、探讨社会中的语言现象。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范围、对象、途径、目标计2学时。 二、应用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语言与经济、政治、双语教学、语言与法律事务计4学时。 三、语言变体,语言与方言;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语体和语域计4学时。 四、言语共同体,交际能力计2学时。 五、语言变异,阶级、阶层与语言差异,性别与语言差异计4学时。 六、社会网络与语言差异计2学时。 七、言语交际,对称呼的研究计4学时。 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 八、对礼貌的研究,会话分析计2学时。 九、语言接触,双语和多语现象计4学时。 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语言干扰计2学时。 十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计4学时。 十二、语言的扩散和海外体英语计2学时。 十三、语文规划,语文规划的特点和意义,语文规划的类别、步骤计4学时。

十四、我国语文规划的情况,汉语、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计2学时。 十五、语言变项的描写和研究,变项规则,定量研究计4学时。 十六、收集语料的方法和技术,语言变项的定义扩展计4学时。 十七、变项规则分析方法计2学时。 三、课程实习 拟于学期中安排一次。要求学生对家乡的语言构成、语言运用的特点,从多语、多言的角度进行观察,写成报告,并于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计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语言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Spolsky 2000 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Hornberger 2001 3、拉波夫语言自选集语言大学拉波夫 2001 4、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游汝杰、邹嘉彦 2004 5、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祝畹瑾 1992 6、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学习、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趋利避害,加强防范措施,才能使之造福于人类。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2006 年1 月9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胡锦涛主席的这一论断集中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技术含量高。例如,在汽车工业的初期,装配一部汽车需要10几个技术工人花费一天的时间,如今,一汽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装配1000台汽车。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已能生产出来。现代科技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现代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现代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现代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

高三历史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2010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略) (1)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 (2)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3)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 (4)古代中国的农学、地学及物理学成就 2、以四大发明的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4世纪时,造纸术东传朝鲜、日本,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为欧洲人文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印刷术:在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佛经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欧洲人使用活字印刷比中国晚了4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印刷术连同造纸术对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以及欧洲社会的进步与世界文明的发展。 (3)指南针:战国时,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后来,人们又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到北宋时期,指南针被运用到航海事业。南宋时期,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在唐中期的有关书籍中,已有配制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期,战争中广泛使用火药与火药武器,南宋时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等,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到了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以上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3、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的推动力。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什么是材料?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材料就是人们用来制成各种机器、器件、结构等具有某种特性的物质实体。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导致时代的变迁,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材料与能源和信息并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材料是一个带有时代和文明标志的基础。人类和材料的关系非常广泛、非常密切。也非常重要,在这点上很少能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利用材料、制造材料、创新材料的历史。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历来是生产力的标志,被看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所以人类从来没有中断过追求更好的材料,让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质或者的所未有的功能来满足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的需要和追求。 所以,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材料发展史。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每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都会结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石器、青铜器、铁器)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一、天然材料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现代能源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pdf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标题: 现代能源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分校(站、点):闵二分校 年级、专业: 16春行政 教育层次:专科 学生姓名: 学号: 1680200 指导老师:刘国艳 完成日期: 2016-11-30

现代能源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行业。近几年连续的能源短缺现象使能源行业备受关注,电荒、煤荒、油荒现象引起广泛重视。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工信委要就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生产,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等作出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措施。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它们与普通百姓的关系将更加直接。能源企业将不再只是塑料原料、化学原料的提供者,而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从居家的燃气到流动的汽车,能源企业将直接与分散的消费者面对面。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和社会对能源业越来越关注的主要原因。 基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和再利用,我国在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道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两大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严格控制行业审批。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在能源领域全面实施投资项目能源评估和审查制度,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能源评估和审查制度,做到没有开展能源评估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切实把好行业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和污染。构建能源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环保产业。会同财政、质监部门抓好工业能源产品认定工作。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作。加强认定管理,及时了解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切实帮助符合规定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广能源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组织推介会、现场会、对接会等形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支持开发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变频等能源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拓能源循环技术 加大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园区建设,推行行业间废物循环。加快推进共伴生矿产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矸石、工业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引导和支持建材、冶金等行业对废弃物进行消纳,实现废弃物的能源化。重点推动废渣和废料回收利用产业的集聚发展。大力推进能源再生产业发展。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在钢铁、化工、建材等相关行业,促进企业能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组织实施机电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

浅谈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 ——观《逃离克隆岛》有感 初教院小教114 竺丽雯 就影片中展现的场景来说,由于背景是2019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未来,未来的高科技造就了高尚、舒适却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生活,在我们感慨、羡慕以后便利惬意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人类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类影片的确发人深省。 总所周知,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要要求,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物化的当今社会,科学转变为是实践技术的同时(即科学到科技的这个过程中),由于科学家或是机构正在“异化”。我们对自然怀有一种敌意、不敬,由此产生了一种分裂和对抗的情绪。人类心灵深处从前不曾被激发的趋利性、盲目性,在一些世界范围内的实例中完全地展现出来。 从人性上,我们几乎迷失自我、抛却人伦道德,用一种病态的理念、态度妄想支配超越本身能力的东西——为了什么?欲望、财富?!我甚至可以说:人类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了完全的相互信任,因为这是一种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生物。而这种对高深莫测的科学都毫不敬畏的态度,比什么都可怕。 曾有科学家这样预言:“人类如毁灭,应归咎于自身。” 那么,“人类会自我灭亡”,真的只是一种大胆夸张吗?我不这样认为。 显然,科学技术现在已经人类进步的动力,然而,深藏再这种表象下的,是深深的隐患——科技给人类造成一种不安全感。表面上,我们的生产生活因其而愈加轻松灵便,以便于我们尽早脱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而寻求高端享受。但是,当这个速度过快、欲望过强时,这种基本、善意的保障就转变为某些智者的担忧,“超人文”的社会科学造成了人类的“快餐式”生活、破坏了生态平衡、加速了能源枯竭、增加了人性迷障……如果睁大双眼我们就会发现:潜在的危险正在一次次以危机乃至灾难的形式上演……上类无限度的探索、破坏、发展,最终以自然的形式报应在我们身上。 我们倡导“可持续发展”①,但显然,实现它还任重道远。具体来说,我们能够做的有以下几大点: 1、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2、对传统高耗产业进行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 3、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4、尽力保护环境,消除污染。 5、提高人类科技素质,实现人与科技同调的现代化。 另外,在影片中,男主角的个性鲜明,属于思维大胆奔放(很契合他被克隆的对象的性格)、敢想敢为的个性。而事实上,在其他机器人或是生化人(克隆人)的类似灾难片中,主角都是独具新意,勇于冲破悲剧命运的勇士。这让我们不得不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 怀疑、批判精神是人类最具颠覆性的力量,能够揭开科学和生命的庞大骗局,当然,这首先需要勇气和实力。外国人相较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有一颗敢于冲破世俗、不畏艰险困苦的心吧。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思考,衍生出大胆创新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也

《材料与文明进步》

材料与文明进步、科技创新的重要关联 主讲人:屈静江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它也是构筑了我们的世界;材料是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所有科技进步工业的核心;新材料不断开发和有效地使用能力,是衡量社会技术水平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尺度;材料主导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段,都是由材料来划分的。比如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公元前6000年,人类发明了火,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有了火,不仅可以热食、取暖、照明和驱兽,还可以烧制陶器。这是陶瓷材料发展的一次飞跃,瓷器(英译名为China)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陶器时代开启人类文明;青铜催生冶炼辉煌;到钢铁推动第一次产业革命;再到半导体硅材料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而石墨烯被认为是替代硅最有前途的材料,未来可能从“硅时代”进入“碳时代”。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材料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还是从材料的起源去追寻这迷人的世界。 陶器时代:陶器是人类最早不用 大自然的现成材料而制成的器具。制 陶技术是最古老的材料技术,是人类 材料技术的发端。我国陶器的制造和 使用大致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 世初期。陶器的出现与农业、定居生 远古陶器 活的出现成为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新飞跃的重要标志,即人类文化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促进和丰富了原始人的经济生活,在陶器制作中,人类的审美智慧创造性地得

到了发挥。 我们的先民是首先发现了陶土用火烤一下,烤到某种程度陶土会变硬,变硬之后可以用来盛水,盛食物,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更重要一点,就是先人从火烤的经验知道了材料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知识,使我们以后发展材料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家都知道,陶器有很多缺点,缺点是什么呢,比较脆,一碰就摔碎了,所以陶器不能用来做农耕工具,也不能用来做武器防身。因而它激发了新材料研发,这个当时的新材料就是青铜器。 青铜时代:青铜采冶业 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 生产实践中渐渐认识而产生 的。人们在寻找石料和加工 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 铜与铜矿石。中国的青铜文 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 青铜编钟 5000年,商周为鼎盛期,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年前冶炼的黄铜片及黄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黄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如果铜里含了20%到30%的锡,它加到铜里面就有两种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作用就是把铜熔点从1100度降低到800度,这个温度在古时候可以用烧柴火就能达到这个温度,所以古人可以把青铜来熔化,来做成各种器具,而且青铜有其它的好处,它比较硬化,又能抗腐蚀,所以青铜在当时是一种最好的材料。青铜在商周的时候大量开发,最漂亮最精美的青铜器是在战国时期铸造的曾侯乙编钟,也是我国出土文物最多,重量最重,声音最全的一套编钟,凡是有机会听到、看到的人都认为这个编钟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材料不但可以改进人们生活,而且材料可以影响历史的发展,就以青铜为例,中国历史上,秦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 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 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 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