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

?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和学科特点

?(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

?(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三)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

?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

?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

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1)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

?(2)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

?(3)生物资源正逐步走向灭绝

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

?(1)人类活动正在破坏生物群落。

?(2)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侵入,物种正经历大灭绝。?(3)由于森林和湿地消失、工农业污染,地球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

?(4)沙漠化、水土流失、人口剧增、水资源减少、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凸现。

3、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定义):是对人类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资源的总称。?(2)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保障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未来工业、农业和医药业发展的基础。

?(3)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生态平衡。

?(4)(后果)干扰生态系统→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类生存条件崩溃。

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

?(1)人类觉查到物种灭绝的威胁。

?(2)物种灭绝将对未来产生影响。

?(3)(共识)人类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

?(1)挽救濒危物种,需要实施保护。

?(2)要科学有效保护,需要一门新的学科知识。

?(3)内容:①物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②如何处理、③濒危原因是什么、④哪些物种要优

先保护、⑤采取怎么的措施。

?(4)保护生物学的出现。

(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1、出现:①保护生物学名词出现于20世纪初期;②但保护生物学学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2、内容:①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措施,③拯救濒危物种,④提出生物多样性持续、合理利用方案。

?3、定义: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是一门论述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性学科,它既要面对当前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又着眼于生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4、研究目的:①提供各种科学的保护原理;②识别需要保护的问题;③建立正确的保护程序;④加强科学与管理的联系。

?5、性质: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基础内容以生物学为主,并融合了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内容甚至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

1、保护生物学与传统学科的区别

?(1)区别:①传统学科要求满足市场需求,要求有直接经济价值;②而保护生物学不将经济因素作为首要问题,而是重视生物群落的长远保护。

?(2)组成保护生物学的核心学科:①种群生物学,②分类学和③生态学。

?(3)保护生物学①既要保护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②又要保护物种进化力。

(1)国外保护思想的形成

?①圣经对保护生物学的认识(诺亚方舟,人与生物共存)。

?②欧洲自然保护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殖民扩张;19世纪后期欧洲开展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各种保护学会成立相继成立(公用地、空地、鸟类等)。

?③美洲19世纪自然保护意识的出现;及各种保护学会的成立(荒野、鸭类、山岭及国家公园)。?④不列颠鹳、鹤、海鹰、野猪的灭绝,欧洲野牛1627年灭绝,毛里求斯渡渡鸟灭绝于17世纪70年代刺激了人类的觉醒。

(2)中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①道教和儒家思想里的保护生物学启蒙。

?②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与文明程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狩猎、游牧和农耕削弱保护)。?③我国古代为保护自然景观,曾划定过禁猎保护区。

?④中国名山大川的宗教文化胜地和少数民族的龙山、风水地都是最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雏形,是中华民族保护生物资源的朴素形式。

?⑤中国古人曾有科学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意识。

?⑥在近代和现代发展中,中国已经越来越注重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92号提案,中国科学院在广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a?a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人类认识到地球的环境危机。

?(2)20世纪60-70年代人类认识到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①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

?②20世纪70年代起,科技界和许多国家政府开始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野生物种的生存威胁。1978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

?(3)1985年,保护生物学学会成立,1987年的《保护生物学》杂志创刊标志着该门学科的成熟。

A 国际上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1)保护生物学是由多门学科综合而成的新学科:①资源科学、②生物科学、③环境科学和④社会科学。

?(2)保护生物学研究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资助。

?(3)国际上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签署(最早的1973年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4)大学建立保护生物学研究方向或专业,有的学校并建立研究生专业(1990年,16所大学招硕士研究生)。

B 中国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1)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亦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虽然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3)与我国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相似,保护生物学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30多所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个单位招收保护生物学博士研究生。

第三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灭绝

?2、进化的潜能

?3、群落和生态系统

?4、生境的恢复

?5、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

?6、生物技术在特种保护中的应用

概述

?1、该学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着的一系列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和需要优先考虑并加以保护的问题。

?2、拯救濒危物种是保护生物学当前的紧迫任务,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践的和基础理论的研究。

?3、在20世纪80年代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在小种群问题,主要考虑的是对已经变小种群如何进行妥善保护:主要是哪些生态或人为过程造成种群缩小。

1、灭绝

?(1)灭绝(extinction)是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的研究目的是要预测生物多样性灭绝的趋势,阐明灭绝的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灭绝现象的发生。

?(2)①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物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事件,如2.5亿年前的三叶虫、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②但是,由于人类的强烈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约100-1000倍;③地球正面临着第六次大灭绝。

?(3)灭绝不仅意味着一个物种的消失,而且也意味着物种所带有的遗传基因的消失,意味着对于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的破坏。

?(4)当然对于灭绝的预测,常常有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

2、进化的潜能

?(1)很多研究表明灭绝是种群丧失了进化潜能(evolutionary potential)。(种群生存力分析)?(2)灭绝是物种及其生态系统长期受到损害的累积结果。

?(3)优先保护措施:①一般来说,大型的、进化位置较高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位置较高的食肉动物就应是首先考虑特别保护的对象。②此外,就是优先考虑保护生物学家常常提到的旗舰种(flagship species),如大熊猫,引起同情、共呜。

?(4)另一方面,所有的生物学家或保护生物学家都同意通过协调政策来保护大多数珍稀种类。

3、群落和生态系统

?(1)物种丰富度的丧失、生态特征和行为的变化,表示其对于群落和生态系统(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有一个适应极限。

?(2)确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和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弱的相互作用,强的相互作用,群体内部的相互协调作用。

?(3)利用现有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理论,在一些地区的保护和管理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一般观点:物种多样性(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和持久性比组成的单一性好,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应受到保护。

4、生境的恢复

?(1)自然生境的丧失,会引起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的一系列变化。

?(2)恢复措施:土地退耕,土地的合理使用。

?(3)需注意事项:①人工恢复不是恢复生物生境的有效方式;②自然生长可有效地恢复其生境,但需所需时间较长。

?(4)现实:只有极少数的生境能恢复到原始状态;重要前提:人类要有一个较高的生活水平和人口必须稳定或下降。

5、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

?(1)人为干扰和环境的破坏,不仅使物种的个体数量减少,而且直接导致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大量物种受到灭绝的威协。

?(2)濒危物种的栽培和饲养是保持和扩大个体数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把人工饲养繁殖的物种再引入自然或半自然的生境,实现野生种群的重建和复壮是保护生物的一种重要手段。?(3)如前所述,圈养繁殖已使一些濒危物种的数量得以增加,但是也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金丝猴,华南虎。

6、生物技术

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1)对未知物种进行定名和描述,完成物种的调查和编目工作:生物技术分子水平结合形态学进行分类。

?(2)可解决小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和近交衰退问题:通过基因导入恢复。

?(3)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潜力的分析:遗传多样性是演化的结果,也决定着将来的命运。?(4)物种和群落的长期保存:如基因、细胞等。

?(5)生物安全问题(见后详述)。

(5)生物安全问题。

?①现代生物技术使基因可以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人为的相互转移,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②主要表现在a:生态环境方面

?b:生物多样性方面。

?③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地发展,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

?1、小种群生存概率

?2、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3、物种濒危灭绝机制

?4、生境破碎问题:动态过程等。

?5、自然保护区理论:形状、大小、位置、联系(生境走廊)、管理等。

?6、立法与公众教育

概述

?(1)自然状态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保护生物学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2)保护内容:①保持自然种群的生存力,和②它们的生态系统,③而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则尤为重要。

?(3)尽量天然保护,尽可能不采用圈养等方式:无法保存栖息地,无法保持进化潜力。

1、小种群生存概率

?(1)物种通常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由于环境恶化,种群在变小。

?(2)一个物种的命运最终取决于构成该物种的所有小种群的命运。

?(3)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资金和保护效果。

2、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1)世界上物种最多的地区是热带雨林、珊瑚礁和热带湖泊。

?(2)位于生物多样性高的热带地区的国家多缺少保护所需的资金。

3、物种濒危灭绝机制

?(1)弄清物种受威胁状态和濒危原因是制定保护政策的主要依据。

?(2)物种灭绝后的遗传损失大小与物种分类地位有关,应主要研究:单种科、单属种、旗舰种、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3)探讨物种灭绝的可预防性。

6、立法与公众教育

?(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规范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2)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自然遗产,如果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危害了野生生物的生存,必将危害人类的自身生存。

?(3)将①保护环境、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与③经济建设同等重视。

第一节物种与物种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二) 物种的形成

?(三) 物种形成的方式

?(四) 生物进化的规律

?(五)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物种的概念

?1、约翰.雷(1686):物种是一个繁殖单元。

?2、林奈(1850):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而异种间杂交则不育。强调客观性和稳定性。

?3、达尔文(1859):物种是显著的变种,是性状差异明显的个体类群。肯定可变性和连续性,否定稳定性。

?4、物种的定义:物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及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征,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1)概述

?①达尔文认为,使新物种从旧物种产生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

?②达尔文指出,自然选择能引起性状分歧,并且能使改进较少的及中间类型生物大量灭绝。

(2)性状分歧

?①性状分歧(character divergence):是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性状分歧最终导致物种的形成。

?②达尔文认为性状分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

?③按照自然选择的原理,对生物有利的东西不但可以保存,而且能得到发展。

?④达尔文认为,在物种形成过程中,除了性状分歧之外,还必须要结合中间类型的灭绝,才能使新物种逐渐形成。

(3)中间类型的灭绝

?①所谓中间类型是指性状分歧不大,介于较早发生和较晚发生的之间的类型。

?②这种类型最容易灭绝。

2、现代达尔文主义的

物种形成观点。

?(1)物种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三个环节:①突变和基因重组;②自然选择;③隔离。?(2)在生物进化中一旦出现新种,标志着生殖作用连续性的间断,即出现了不连续性。?(3)物种之所以出现这个明确的界限(即间断性),其重要原因在于隔离:

?①物种的形成,最初是由它的祖先种分化成不同的种群,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

?②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

?③生殖隔离也称生理隔离,即物种由于群体间基因型上的差异而使其之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

(三) 物种形成的方式

?1、达尔文认为主要是渐变式,又可分为:①继承式和②分化式两种。

?2、大部分学者认为可分为:①渐变式和②骤变式。

?3、渐变式可分为①继承式和②分化式两种(和达尔文的分类法基本一致)

?4、骤变式一般分为三种:①杂交生产新种;②染色体变化产生新种;③通过多倍体形成新种。

(四) 生物进化的规律

?1、大进化的方式

?2、进化趋势

?3、进行速率

?4、集群灭绝

概述

?(1)生物进化包括两个级别:小进化和大进化。

?(2)小进化:以现代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即某种群从一代到下一代等基因(alleles)频率的改变。

1、大进化的方式

?(1)线形渐变(phyletic gradualism)与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进化:达尔文--埃尔德里奇(N.Eldredge)和戈尔德(S.Gould)

?(2)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进化:三叶虫等

?(3)趋同(convergence)与平行进化(parallel evolution):昆虫与鸟,有袋类与真兽类

?(4)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及异时发生(heterochrony):胚胎发育

?(5)重复进化(iterative evolution)

?(6)协进化(coevolution):昆虫与开花植物

2、进化趋势

?(1)进化趋势(evolutionary):指的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一个线系或一个单源群的成员表型进化改变的趋向。可分为线系进化趋势(小进化趋势)和谱系趋势(大进化趋势)。?(2)线系进化趋势:一个线系在其生存期间表型进化改变的趋势,如早志留纪腕足动物始腔贝。

?(3)谱系趋势:亲缘相近的一组线系或一个单源群在其生存期间的谱系分支及其后裔的平均表型变化的趋势,如马。

?(4)谱系进化原因为物种选择;物种选择在无性生殖种类中实际上相应于自然选择。

3、进化速率

?(1)形态学进化速率

?(2)分类学进化速率

?可分为:

?①线性进化速率

?②谱系进化速率:种形成率;灭绝速率;种净增率

4、集群灭绝

?(1)常规灭绝;集群灭绝

?(2)5次大灭绝:

?①奥陶纪末;

?②晚泥盆纪;

?③二叠纪末;

?⑤三叠纪末;

?④白垩纪末。

?(3)原因:地质环境变化造成大灭绝。

5、生物进化的原因

?(1)遗传变异

?①一定变异,②不定变异;

?①可遗传变异,②不可遗传变异;

?(2)自然选择

?①概念:在自然界里,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是保留有利、淘汰有害性状的过程。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进化的主要历程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概述

?(1)在大自然漫长无情的选择压力下,生物逐渐演化。

?(2)以生物进化的主要纪元为主线,各主要门类生物出现及演化的基本历程经过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1、太古代

?(1)从原始生命诞生之日起(约38亿年前)至约25亿年前,这一段时期叫太古代。?(2)演化过程:①单细胞厌氧的异养型原核生物?a?a类似细菌的生物;②光合不放氧(PS Ⅰ,系统Ⅰ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不能光解水放氧)的光合细菌出现;③约24亿年前,光合放氧生物出现(光系统Ⅱ光解水放氧)。

?(3)太古代是生命发生、原核生物发展、光能自养原核生物(光合细菌、蓝细菌)出现年代。

2、元古代

?(1)元古代约从25亿年前至约5.7亿年前。

?(2)真核细胞起源是一个至今尚未根本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3)元古代是真核生物出现的时代:①植物出现大型藻类;②动物出现腔肠动物;③出现有性生殖。

3、古生代

?(1)古生代大约从5.7亿年前至2.48亿年前。

?(2)出现生物大爆发:

?①苔藓植物成了生物界尝试登陆的生物;

?②蕨类植物成为成功登陆的生物;

?③5.3亿年前出现脊索动物海口虫;

?④古生代代表动物为三叶虫。

4、中生代

?(1)约从2.5亿年前至0.65亿年前。

?(2)生物演化:

?①裸子植物从兴盛转向衰退;

?②被子植物出现;

?③中生代是爬行动物如恐龙逐渐兴起、兴盛、最终又走向灭亡的时候;

?④中生代后期(白垩纪)高等哺乳类?a?a灵长类终于诞生。

5、新生代

?(1)6500万年前至今,各地地质板块趋于定型。

?(2)生物演化:

?①被子植物(单子叶和双子叶)繁盛;②大约在400-500万年前,南方古猿终于在非洲南部等出现,开始了人类进化的里程。

?(3)综上所述,生物生活于环境之中,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

第三节生物进化与环境因素

?概述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物种间关系

?三、地质年代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四、大陆漂移与生物多样性

?五、第四纪冰川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六、青藏高原隆升对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概述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人类自四百多万年前混沌初开在地球上出现以来,迫于生存的需要,终日搏击风寒,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人类的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

?3、从18世纪、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生态学初步建立时期,西文许多学者比较系统地观察、阐述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

?4、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不少科学家着眼于以实验的手段定量研究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之间的生物量和能量转移以及物质循环等研究。

?5、生态学已经成了生命科学两大发展方向之一,成为现代自然科学最急需解决的重点棘手领域,其中人口、资源和环境是生态学,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热点与难点。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光及其作用

?2、温度

?3、水

?4、土壤

?5、大气

1、光及其作用

?概述: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

?(1)光的强度

?(2)光的性质及作用

(2)光的性质及作用

?①红外线:波长5300-710nm,人眼不可见,但产生热效应,占日光辐射能的50-60%。?②可见光:波长710-380nm,人眼可见,占日光辐射能的40-50%。

?③紫外光:波长380-200nm,人眼不可见,可分为A、B、C三区。占日光能的1%。

2、温度

?①适当的温度是维系生命过程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②影响温度的因素主要有:季节;纬度;昼夜;海拔。

?③温度作为一种外因对生物及至整个生物圈的影响是巨大的。

4、土壤

?①土壤是岩石历经风吹日晒雨淋风化的产物,肥沃的耕地土壤厚度约有20cm,需4000-8000年主能形成。

?②决定土壤肥力的高低既有天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

(1)大气概述

?①大气上界距地面约1000km。

?②远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大气是强还原性的。

?③现代大气是强氧化性的,氧气浓度一直在升高,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降低。④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升高。

(2)大气对地球生物的作用

?①保护作用

?②保温作用

?③氧气促进了生物的需氧代谢与进化

?④氮气

?⑤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材料

(3)总述

?①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子中,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和大气缺一不可。

?②地球的三个无机环境: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

?③在地层表面、在面上空以及水下各约100m左右的空间是生物最为集中的地区,称为活跃的生物圈地球。

二、生物物种间关系

?概述:生物分为: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还原者。

?1、共生2、共栖3、协作4、中立5、竞争

?6、寄生7、捕食与防御

1、化石和孢粉

?(1)对过去的生物多样性,只能从化石和植物孢粉中得到有关信息。亿万年前生物的遗骸、排遗物和运动痕迹经过化学变化形成了化石。

?(2)化石的重要作用:

?①化石确定了一个生物学性状的最小年龄;

?②化石表示了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学性状之证据;

?③化石表示了一个生物类群的过去分布;

?④化石还提供了地球历史上生物多样性的大致丰富度。

?(3)古生物学家根据不同地层中发掘到的化石划分了地质年代,作为地球演化阶段的参照系。

2、生物进化

?(1)地球生物进化

?①38亿年前出现原核生物;

?②22-23亿年前出现真核生物;

?③寒武纪出现第一次生物多样性大爆发;

?④奥陶纪晚期出现陆生植物。

?(2)中国大陆及生物进化

四、大陆漂移与生物多样性

?概述

?(一)古生代

?(二)中生代

(一)古生代

?1、5.2亿年前的元古代寒武纪,地球上海洋面积较今时要大得多,那时冈瓦纳古大陆刚出现,由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构成。

?2、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冈瓦纳古陆与北方的大陆板块如北美板块、欧洲板块和印支板块碰

撞后,形成了古地中海和泛古陆。

?3、在寒武纪、古生代和三叠纪曾出现过3次生物物种的大爆发增加。

?4、现代主要生物类群的祖先在寒武纪已经出现,但种类少体型小。

(二)中生代

?1、从石炭纪到侏罗纪,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板块都连在一块。

?2、大陆板块的漂移和碰撞不但改变了古地理,而且影响了古气候。

?3、陆地上,被子植物出现后,由于维管植物与植食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使得维管植物的多样性上升。

?4、动物化石可分为三个类群:寒武动物类群、古生动物类群和现代动物类群。

五、第四纪冰川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近200万年(第四纪)以来,地球的气候变冷,地球上出现了多次冰期,冰期的周期约10万年。

?(2)关于冰期形成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很多猜测

2、冰期对动植物区系的影响

?(1)冰川的进退,季节形成,改变了物种类型。

?(2)化石证明,在新生代的大部分时间内,白令海峡形成了连接西北利亚和北美的陆桥,亚洲和北美存在双向物种迁徙。

?(3)种群异化与种群扩散是由于物理环境变化和生境替代所造成的一个物种经历生境替代后可能灭绝,也可能演化为新的物种。

?(4)冰川活动也可能是鸟类迁飞的原因。

3、第四纪冰川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第四纪冰川也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青藏高原以及东部高山都发育过冰川。约7万年前,中国沿海海面比现在高10m左右,在最后一次冰期的盛期(1.5万年前),中国沿海海平面比现在低110m左右,长江口向东移了600km。

?(2)248万年前,黄土高原的黄土开始形成。

?(3)进入全新世,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4)在距今3-1万年前的第四纪晚期,由于冰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台湾曾与大陆相连(中国东部海面在1.5万年前下降到一个低点,比现代海平面低140-160m)。

六、青藏高原隆升对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青藏高原

?①青藏高原隆升前是古地中海的海底。

?②青藏高原的最初隆升始于晚白垩纪(6500万年前)。

?2、青藏高原隆升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①气候变化,②地理隔离。

第四节进化系统与生物分类

?1、系统学(systematics):生物分异度以及它们中任何的各种关系的科学研究。

?2、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生物间的关系组成类群或,以及确定它们在分类命名体系中的等级。

?3、分类学(taxonomy):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理论和实践所应尊循的学说。

二、主要分类学派

?1、表型学派

?两个物种关系越近,其共有的相似性状就愈多,性状的相似性被假定是由共同的基因所决定的,因此意味着相互的遗传关系。

?2、进化学派

?辛普森(Simpson, 1961)和梅耶(Mayr, 1963,1969)等人提出经典的进化分类学。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和现代生物物种的概念为基础。

?3、分支学派

?德国昆虫学家和分类学家享尼希(W. Hennig)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强调生物进化除特征之处是物种的分裂,形成姐妹群,这就是分支系统的原则。

三、生物分类

?1、两界说:林奈(1735)提出: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与植物界(Kingdom Plantae)。?2、三界说:霍格(Hogg, 1986)、海克尔(1866)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

?3、四界说:科普兰(Copeland, 1938 )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微生物界(Kingdom Mychota)。

?4、五界说:惠特克(1969)提出:动物、植物、原生生物和微生物和原核生物(Kingdom Monera)。

第三章物种濒危与灭绝

?1、科学方面意义:对现状客观评价

?2、实用方面意义:显示濒危状态,为保护提供依据

第二节濒危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

?概述

?(一)IUCN濒危物种等级

?(二)CITES附录等级标准

?(三)国内动植物濒危等级

概述

?(1)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①科学性要求这类标准客观、准确和精细,②而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

?(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多次修改标准。最终,为了克服定性指标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现在越来越多地引入更客观的定量指标。

(二)IUCN濒危物种等级

?概述

?1、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

?2、IUCN濒危物种现行等级系统各等级定义

?3、IUCN濒危等级标准(IUCN,1994)

概述

?(1)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概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Peter Scott爵士提出。

?(2)红皮书内容逐年增加,最后不得不用仅含有IUCN批准的濒危物种名录,即所谓的红色名录(Red List)来取代它。

?(3)近30年来,IUCN红皮书或红色名录濒危物种等级系统得到国际上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借鉴和采纳。

1、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

?(1)1991年,Mace和Lande第一次提出了根据在一定时间内物种的灭绝概率来确定物种濒危的思想。

?(2)1994年11月IUCN第40次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经过修订的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

?(3)1996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应用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

2、IUCN濒危物种现行等级系统各等级定义(一)

?(1)灭绝(extinct, EX):一分类单元内,如果有足够理由确认最后一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猛犸象、巨隆鸟、旅鸽、恐鸟等。

?(2)野生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 EW):一分类单元内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麋鹿、华南虎等。?(3)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E):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概率极高,符合IUCN关于“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极危。

?(4)濒危(endangered, EN):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概率很高,符合IUCN关于“濒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濒危。

2、IUCN濒危物种现行等级系统各等级定义(二)

?(5)易危(vulnerable, VU):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概率较高,符合IUCN关于“易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易危。

?(6)低危(low risk, LR):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极危、濒危、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列为低危。其还可分为三个亚等级:①依赖保护、②接近受危、③略需关注。

?(7)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 DD):对一分类单元无足够的资料,但根据其分布和种群现状对其灭绝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即可列为数据不足。

?(8)未评估(not evaluated, NE):未应用有关的标准评估的分类单元可列为未评估。

3、IUCN濒危等级标准(IUCN,1994)

?(1)极危

?(2)濒危

?(3)易危

(1)极危

?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概率极高,即符合下列1-5标准之一者:

?①10年或三代内(取较长时间)至少已下降80%;

?②分布范围小于100km2或占有面积小于10 km2且持续下降;

?③成熟个体数小于250且持续下降;

?④成熟个体数小于50;

?⑤定量分析表明10年或3代内灭绝概率至少达到50%。

(2)濒危

?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概率很高,即符合下列1-5标准之一者:?①10年或三代内(取较长时间)至少已下降50%;

?②分布范围小于5000km2或占有面积小于500 km2且持续下降;

?③成熟个体数小于2500且持续下降;

?④成熟个体数小于250;

?⑤定量分析表明20年或5代内灭绝概率至少达到20%。

(3)易危

?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概率较高,即符合下列1-5标准之一者:

?①10年或三代内(取较长时间)至少已下降20%;

?②分布范围小于20000km2或占有面积小于2000 km2且持续下降;

?③成熟个体数小于10000且持续下降;

?④成熟个体数小于1000;

?⑤定量分析表明100年内灭绝概率至少达到10%。

(二)CITES附录等级标准

?1、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

?2、附录Ⅰ的标准:应包括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

?3、附录Ⅱ的标准:应包括所有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能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

?4、附录Ⅲ的标准:应包括任一成员国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管理以防止或限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他成员国合作控制贸易的物种。

(三)国内动植物濒危等级

?1、2005年前的标准:濒危、稀有、渐危

?2、2005年以后的标准:基本和国际标准一致: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数据不足、未评估等。

第三节物种灭绝的历史

?(一)晚奥陶纪大灭绝

?(二)晚泥盆纪大灭绝

?(三)晚二叠纪大灭绝

?(四)晚三叠纪大灭绝

?(五)晚白垩纪大灭绝

?(六)现代大灭绝

概述

?1、任何物种都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科学研究表明,一种生物从诞生到灭亡平均寿命是500万年左右。

?2、灭绝不是匀速的:①小灭绝:小规模灭绝,由竞争和捕食造成;②大灭绝:大规模,由环境巨变造成,灭绝种数量大,20%以上科、50%以上的属、75%以上的种灭绝;影响范围广,全球范围内发生。

?3、至少5次生物大灭绝。

(一)晚奥陶纪大灭绝

?1、晚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38亿年前古生代的海洋里,主要是珊瑚类、腕足动物类、三叶虫类物种数量的急剧下降。85%物种灭绝。

?2、原因:①因冰川形成而气候变冷;②缺氧。

(二)晚泥盆纪大灭绝

?1、晚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距今3.6亿年前,此次大灭绝影响范围较大,总体上超过20%的科、50%的属和80%的种均遭灭绝。

?2、原因:①因冰川形成而气候变冷;②缺氧。

(三)晚二叠纪大灭绝

?1、晚二叠纪大灭绝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生物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灭绝。此次灭绝有近50%的科、80%的属和95%的种级分类单元永远消失,它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中生代的开始。?2、原因:火山爆发和海平面升降两种假说。

(四)晚三叠纪大灭绝

?1、晚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距今2.05亿年前,在这次大灭绝中,有23%以上的海洋和陆地动物的科灭绝了。灭绝物种达76%。

?2、原因:火山爆发,缺氧。

(五)晚白垩纪大灭绝

?1、晚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距今0.65亿年前,这次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新生代的开始。恐龙全部灭绝,成为这次大灭绝的一个最醒目的标志。该次灭绝事件中有75%-80%的物种消失了。

?2、原因:冰川形成造成气候变冷。

(六)现代大灭绝

?1、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100万倍,可以认为第六次大灭绝到来。

?2、全面研究历次生物类群大灭绝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大灭绝事件,总有一些生物属和生物种幸免于难,其中一部分是大灭绝事件之后生态系统复苏的原动力。

?3、可是,一旦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要恢复原来的生机,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4、保护物种多样性,防止大灭绝事件的发生,是极其必要且刻不容缓的。

第四节物种灭绝的原因

?(一)生境丧失

?(二)生境破碎

?(三)生境退化和污染

?(四)过度捕杀和采挖

?(五)外来种入侵

?(六)疾病传播

概述

?1、人类诞生前发生的灭绝主要是环境改变的结果。

?2、但目前人类活动已经将许多物种推向灭绝,近代的物种灭绝事件中,超过99%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一)生境丧失

?1、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生境的消失,生境消失被确认是大多数目前正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遭受的基本威胁,生物因此失去食物来源和隐蔽场所。

?2、由于生境的丧失,许多生物的分布区在缩小,处于地方灭绝状态(若一个物种在其原有分布区的某个区域再也没有被发现,但在原有分布区的其他区域有野生种群生存,即被认为是地方灭绝)。

?3、生境丧失的根源是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大面积的森林、草地、沼泽等变成了城镇、村庄、道路、农田和牧场:热带雨林、热带珊瑚礁、红树林等。

?4、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生境丧失,因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手段是保护生境。(二)生境破碎

?1、生境破碎(又称生境片段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块大的、连续的生境不但面积减少,而且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片段的过程。

?2、片段化的生境与原来生境有两点重要区别:①单位面积生境中,片段化后具有更长的边界线;②对每一生境片段来说,中心到边界的距离较近。

?3、生境片段化后,有可能限制一些物种潜在的散布:生境破坏对动物扩散有很大的影响,生境片段化对植物扩散也有影响。

(三)生境退化和污染

?1、生境类型虽然不变,但由于受到了干扰和破坏而使质量下降,这就是生境退化。

?2、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等是重要的污染物质,环境污染和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常导致生境退化。

(四)过度捕杀和采挖

?1、猛犸象、大角鹿、剑齿虎、旅鸽等许多动物的灭绝,均与人类的过度捕杀有关:如恐鸟等。?2、鲸类、鹿类、犀牛类、野牛类、麝类、熊类、鸟类、狼类、藏羚羊、穿山甲等也是人类过度捕杀和过度采挖(人参)导致。

?3、鹿因茸死,獐以麝亡,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法走私是现代物种遭到过度捕杀的根本原因。

(五)外来种入侵

?1、外来种入侵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将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的物种。

?2、危害:①外来入侵种成为优势种,使本地物种灭绝;②导致生态系统改变。

(六)疾病传播

?1、病原微生物对野生生物和圈养生物种群的感染都很普遍,黑足鼬最后一个野外种群的毁灭,就是犬温热病毒引起的。

?2、寄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通常病原微生物是不会对寄主构成毁灭性打击的,但如果寄生物是外来物种,则可能导致寄主濒危或灭绝。

?3、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口激增和奢侈的消费观念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第五节容易灭绝物种的特征(一)

?1、地理分布区域狭窄的物种:区域面积小

?2、仅有一个或几个种群的物种:种群数小

?3、小规模种群的物种:种群小

?4、种群大小正在衰落的物种

?5、种群密度低的物种

?6、需要大面积家域的物种

?7、体形大的物种

第五节容易灭绝物种的特征(二)

?8、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

?9、季节性迁移的物种:鲑鱼、白鳍豚

?10、遗传变异极低的物种

?11、需要特殊小生境的物种:蜱螨

?12、特异性地生活于稳定环境中的物种

?13、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蝙蝠

?14、遭受人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经济价值大

第四章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概述

?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二、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三、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概述

?1、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好遗传多样性。

?3、高度的遗传多样性是维持物种长期生存和进化的基础。

?4、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是对人类及生活环境中可再生资源保护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二)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概念

?2、物种内的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水平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3、群体或群体系统在自然界有其特定的分布格局,故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遗传变异高低,也包括遗传变异分布格局,即群体遗传结构。

?4、每一个物种所保存的遗传基因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所包含的遗传变异愈丰富,基因库规模越大,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5、种内遗传变异的分类(4类)。

1、概念

?①广义: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即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狭义: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即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5、种内遗传变异的分类

?①局部群体内的变异;

?②生活在相似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隔离群体间的变异;

?③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独特生态型的群体间的变异;

?④分类学上亚种间的变异。

(二)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1、表型水平上的个体外部形态上的差异;如颜色、形态等。

?2、表现在细胞水平上的染色体倍性、数目、核型及带型的差异;如多倍体、单体等。?3、生理、生化水平上,如等位酶谱带等。

?4、分子水平上的DNA序列的变化。

(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群体的遗传结构可以反映物种的进化历史

?2、探讨物种濒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

?3、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取样策略

1、群体的遗传结构可以反映物种的进化历史

?(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和分布是物种长期进化的产物,也是其生存适应和发展进化的前提。

?(2)对群体目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提示物种的起源时间、发生中心的地点、群体扩散的途径,也能为进一步分析其进化潜力提供重要的资料。

2、探讨物种濒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

?(1)了解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是我们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遗传资源(基因)、挽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受到威胁的物种的前提条件。

?(2)早在20世纪初,一些学者就指出稀有或特有种往往出现遗传上衰退,即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并得到证实。

?(3)在自然群体中,个体数量下降和生境片段化会明显地改变群体的遗传结构,增加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导致遗传异质性和基因多样性一代代地丧失。

?(4)制定特殊物种的有效保护措施取决于遗传结构信息,特别是遗传变异能力的空间分布。

3、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取样策略

?(1)保护一个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不管是就地保护还是迁地保护,都要考虑保存一定的个体数量和足够的遗传变异。

?(2)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包含尽可能多的遗传变异。

?(3)取样3因素:①每个种群采集的个体或种子数;②取样种群的数目;③这些取样种群在该物种分布区内的分布。

?(4)对资源或作物类,还必须考虑:①经济性、②对病虫害的抗性、③遗传形态标志。二、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一)遗传重组

?(二)染色体畸变

?(三)基因突变

(一)遗传重组

?1、遗传重组是生物界有性生殖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将群体中不同个体具有的变异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变异的过程。

?2、遗传重组包括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这个过程在生物界是一种普遍现象。(二)染色体畸变

?1、遗传学上将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称为染色体畸变。

?2、染色体畸变分为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3、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它们都是由于染色体断裂引起的。

?4、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减产生的变异,称为整倍体变异,

如单倍体、多倍体;另一种是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减产生的变异,称为非整倍体变异,如单体、缺体等。

(三)基因突变

?1、突变是生物界较为普遍的一种遗传状态,一切能够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都叫突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内遗传物质的变化。

?2、按突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3、按突变的分子基础,可以将基因突变分为碱基替换、移码突变和缺失突变。

?4、突变的结果就是从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型,丰富的基因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三、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一)形态标记

?(二)细胞学标记

?(三)生化标记

?(四)DNA分子标记

(一)形态标记

?(1)从形态学或表型性状上来检测遗传变异是最古老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2)形态标记是指生物体特定的外部特性和特征,如株高、茎径、叶形等,包括与色素、生殖生理特性、抗病抗虫特性等有关的标记。

?(3)表型性状的变异通常是由物种的遗传起源、自然选择压力和人工选育目的的不同形成的。

3、遗传变异的度量和分析

?(1)对于选定的性状,通常采用长度、高度、角度、重量以及配合解剖镜、显微镜下对一些细微结构的观测,取得这些性状在个体和群体间的变异数据。

?(2)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来研究数量性状方面的遗传变异。

(二)细胞学标记

?概述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分带技术

概述

?1、细胞学标记主要是指利用生物体核型和带型的差异,确定物种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分布(又称染色体标记)。

?2、核型:通常是指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3、核型分析就是对核型的各种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核型分析是对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的分析:秋水仙素、低渗处理技术和PHA(植物血细胞凝集素)刺激培养细胞分裂。

1、什么是等位酶

?(1)生化标记主要是指同工酶标记,它是从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水平来反映生物的遗传变异。Markert和Moller在1959年报道了乳酸脱氢酶,提出同工酶。

?(2)Parkash等1969年提出了把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所编码的一种酶的不同形式叫做“等位酶”。等位酶只是同工酶中由等位基因编码的那部分酶。

?(3)酶蛋白质中多态链上的氨基酸顺序直接反映了DNA序列,其变化能很好地代表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表明等位基因和位点变化的存在,使其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4)分析等位酶谱带的根据是:①酶在电场里移动性的改变反映了编码它的DNA顺序上的改变,所以酶谱的类型是遗传的;②等位酶标记是共显性的,即一个基因位点上的两个或多个等位基因都是能表达的。

2、等位酶的检测方法

?(1)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

?(2)等位酶分析所有的样品最好是鲜活的材料。

?(3)在凝胶电泳时,我们希望能够把来自不同群体的样品放在同一块胶上进行比较。?(4)大多数酶在-65℃~-85℃条件下可以保存数月乃至2年以上而不失去活性。

?(5)王中仁(1996)编著的《植物等位酶分析》

3、等位酶分析的应用

?(1)等位酶分析的种下应用

?(2)种上的应用

(1)等位酶分析的种下应用

?①了解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

?②研究物种的繁育系统

?③基因流分析

?④物种适应机制及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的研究

(2)种上的应用

?①系统学和进化研究。

?②进化的速率和推算分化的时间。

?③测定杂种的起源。

?④测定多倍体植物的起源。

?⑤探讨物种形成。

?⑥追溯栽培作物的起源

4、等位酶分析的优缺点

?(1)等位酶分析方法具有的优点

?(2)等位酶分析方法的缺点

(1)等位酶分析方法具有的优点

?①等位酶的遗传和表达是遵循孟德尔定律的,便于遗传学研究。

?②可以从遗传学上把类群间的亲缘关系量化,增加了系统学和进化研究的可实验性和可重复性。

?③不容易产生环境饰变。

?④实验取材和操作简单易行。

?⑤结果“有”“无”明确,可比性强,一目了然。

?⑥可以检测物种隐藏的变异性。

?⑦可以不用人工杂交而迅速地确定亲本来源关系。

(2)等位酶分析方法的缺点

?①有限种类的酶分析会带来一定的偏差。

?②所选择酶的所有基因未必都能表达在酶谱上。

?③酶的变异未必都和形态变异或生态适应性直接相关,有时酶变异反而太少。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本文以麋鹿保护的成功为范例,简单分析了麋鹿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介绍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前景,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麋鹿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引言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栖息地丧失或破坏,不少我国的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必须进行迁地保护。其中麋鹿的保护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0世纪初,麋鹿在中国已经灭绝,从国外引进,长途迁地保护,是我国对麋鹿保护唯一可行的措施。随着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适合野生动植生存的空间,如湿地、森林等在日益缩小,甚至消失。还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使得许多在郊区动物栖息地被斑块化,尤其不利于一些活动领域大的动物的生存。因此,为了任何人和野生生物能够和谐发展。我们不得不不让一些野生动植物“搬家”。植物园、动物园及野生动物饲养场是迁地保护的优良场所。 麋鹿面临的主要威胁 (1)栖息地丧失或破坏。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导致麋鹿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2)遗传多样性丧失。一般而言,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麋鹿种群由于遗传多样性贫乏而将影响其种群长期健康存活。 (3)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枯竭。过度利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野外麋鹿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与濒危灭绝。 (4)外来种入侵。外来入侵种侵占了本属于当地生物的生态位,造成生态系统出现单一化的趋势。 (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毒性,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6)疾病。病原体会影响麋鹿的正常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特别是群发性的恶性传染病会对麋鹿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麋鹿迁地保护历史及现状 麋鹿曾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以致在中国本土灭绝。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

《保护生物学》2020期末复习思考题库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 ★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 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 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生物科学专门人才。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生物制药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生物学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理论、实验技能和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毕业生具备从事生物科学教学或科研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国家生物高科技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学生要熟悉教育法规,并能够将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为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175.5+10,其中10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简介: (一)理论课程 1.基础化学学时:108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无机部分主要讲授化学热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解离平衡)原理;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比色法等的基本原理。有机部分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第三版,汪小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智慧树知到《保护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 答案:13 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 答案: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 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2章单元测试 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答案:对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答案:对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答案:以上都对 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答案:DNA 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答案:×

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答案:1644年 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 答案:爆炸 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答案:正确 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答案:有意引入 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答案:扬子鳄 第4章单元测试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答案:上述都正确。 2、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中的α多样性指数是用于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 答案:×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均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答案:× 4、生态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其分布受制于自然条件,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的格局上看,水分和温度状况是决定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子。()

《保护生物学》作业

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分院林学本科班 《保护生物学》作业题 一、解释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保护生物学:一门处理当今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所有科学的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 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生境破碎:人类活动改变了生物生境的形状、类型及其在景观中空间排列的现象。 即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一个生境缩小并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生境斑块的 现象。 最小生存种群:是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 种群数量。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 管理. 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趋同:由于生活习性或环境相似,导致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获得形态相似或功能相同的特征的演化现象。 退化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 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 方向相反的位移。 濒危:濒,临近,接近。接近危险的境地。 生物入侵:物种从自然分布地区 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 通过有意

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 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 我再生能力 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这种 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二、问答题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1.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3.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扩展; 5.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6.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固体废弃物堆弃。 2.简述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答:1.对未知物种的定名和描述,完成物种的调查和编目工作; 2.可解决小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和近交衰退问题 3.分析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潜力、 4.物种和群落的长期保存 5.生物安全问题。 3.生物物种间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答:有共生、共栖、协作、竞争、寄生、捕食6种。 4.试述第四纪冰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答:1.第四纪冰川是决定现代物种分布、形成与灭绝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布局;2. 第四纪冰川对全球的气候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生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瓶颈,作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因素,为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描绘了基本色调;3.第四纪晚期澎湖海沟的古动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作业答案.docx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 作业答案 问:在艺术品结构层次的构成要素中,能集中体现艺术品之审美特质的要素是() 答:艺术意象 问: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舞、乐融为一体。 答:对 问:在艺术上,李白极其复古 答:对 问:在艺术上、科学、文学、哲学上,大多数最美好的创造性的工作都是这样子的一刹那的结果。是谁的观点: 答:罗素 问: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最高成就的是()。 答:《哈姆莱特》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创作者们还是接受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错误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接受者们还是创作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 问:在艺术形式上,擅长歌行的四杰中的谁?

答:卢照邻,骆宾王 问:在艺术院团为未来一年的演出安排设计介绍手册时,哪一条不作为主要设计依据?() 答:特约艺术家声誉 问:在艺术中,精神是在感性中呈现。() 答:正确 问:在艺术中要追求虚拟和现实的什么关系? 答:对立统一 问:在艺术作品当中,质料本来是仅当成物质载体来看的一个要素,其实是艺术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答:正确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哪两个层次:()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有(),承认差异并不是否定艺术真理。 答:个体的差异 时代的差异 民族的差异 问:在艺术作品中,美与真理比肩而立。() 答:错误 问:在议会行使监督权时,弹劾这一方式效果最为显著、社会影响最大。() 答:正确

问:在议会民主的国家中起监督职能的是()。 答:少数党和反对派 问:在议价阶段,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步骤中的部分或全部才能使交易达成,其正确的顺序是()。 答:探明对方报价的依据、对谈判形势作出判断、互为让步磋商、打破僵局 问:在异步传输时,每个字符是分别同步的,即字符中的每个二进制位是同步的。 答:对

生物资源学复习2

一、名词解释 ⒈自然保护区:具有法定边界,被指定用来承担具有特殊价值或利益及特定自然特性等区域的保护任务的地区,叫自然保护区。 ⒉动物驯化:引种动物对引种区内一些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生适当调整,在生理习性、形态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过程。 ⒊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排列,表现为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 ⒋直接价值:与生物资源消费者的直接利用和满足有关。通过标价,直接价值通常比较容易觉察和衡量。 ⒌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⒍区系: ⒎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指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利用。 ⒏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是在单位面积或某一自然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够长期不断地获得人类所需的某种或某类生活物质能接近或能达到的最大理论产值。要维持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应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种群内个体数)=K(环境容纳量)/2水平,如果N>K/2,表示种群利用不足,如N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的遗传变异。种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植物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2分,2分/个) 1、细胞器; 2、木质部脊; 3、束中形成层; 4、完全叶; 5、花程式; 6、 聚合果 二、判断与改错(17分,对的填“+”,错的填“-”并将错的改正) 1、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合成及贮藏相关的细胞器。( ) 2、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 3、根的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为外始式,而在茎中则为内始式。( ) 4、水生植物叶小而厚,多茸毛,叶的表皮细胞厚,角质层也发达。( ) 5、胡萝卜是变态根,主要食用其次生韧皮部。( ) 6、观察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都是从节处取横切面。( ) 7、由3心皮组成的复雌蕊有6条腹缝线。( ) 8、二体雄蕊就是一朵花中只有两个离生的雄蕊。( ) 9、双受精是种子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10、桃和梨均为假果。()

三、填空(21分,分/空)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两大部分。后者又可分为、和三 部分。 2、保护组织因其来源及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和。 3、苎麻等纤维作物所利用的是组织。 4、植物种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但有些种子却只有和两部 分,前者称种子,后者称种子。 5、禾本科植物的内皮层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常面增厚,横切面上,增厚的部分呈形。 6、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均包括、和三部分,玉米等单子叶植 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和三部分。 7、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多为,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间存在形成层,故 又称维管束。 8、叶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和等两个方面。 9、一朵完整的花可分为、、、、和六部分。其中最主 要的部分是和。 10、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花粉囊壁一般由、、和组成。

保护生物学论文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保护生物学 论文题目: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科学系 专业:生物科学 学生姓名:符淑乾 学号: 201208010209 填表时间:年月日

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丹顶鹤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鸟类,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历来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由于环境的迁和人为的干扰,野生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全球现存数量仅为2600只左右,而东亚的大陆总数量约1500只左右。国内外就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丹顶鹤是在我国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鸟类,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群落,从野生到饲养等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发表的涉及丹顶鹤的文献共1162篇,并对论文发表年代,研究内容、涉及领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丹顶鹤;现状;保护;对策 丹顶鹤属鹤行目,鹤科,为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涉危鸟类,被列入CTTES附录中。自古以来丹顶鹤深受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常把它同松树会写在一起制作(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加以赞美和歌颂。丹顶鹤栖息繁殖于湿地中,被人们冠以“湿地之神”之美称。由于它对湿地的文化十分敏感,又被称为“环境变化指示剂”。丹顶鹤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鸟类,在诗歌、绘画、雕刻、文学、音乐及舞蹈中均有种种表现。 一、生存现状及保护现状 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是原本流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年远东地区气候干燥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保护生物学整理

思考题: 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面积的大小; 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作者:————————————————————————————————日期:

《保护生物学》教案 课程:考察课,开卷考试90分钟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 由于受现代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世界的重要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学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以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到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的最终目的。(PPT1+课本P2) 总结(知识摸底) ——保护生物学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探讨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特征和发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介绍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阐述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保护原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以及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最后介绍了与自然环境保护及环境合理开发,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与公约。 (PPT2)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我国始终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简介?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PPT讲解定义《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与进化等自然科学。

植物保护学复习

绪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 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 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如马铃薯 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如甘薯 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可把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分析

保护生物学课程作业 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优点与不足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优点与不足

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和浑江地区的抚松县、长白县,与朝鲜毗邻。经纬度为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长白山是一个年轻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谱特征,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地理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成。 一、合理性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部的吉林省境内,在我国保护区一级区划中属东北大区,是我国最大、建立的最早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长白山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与旅游资源,综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图例可以看出,其布局存在相当的合理性。构建的近似与长圆形的保护区架构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地形将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并在相应周边位置设置管理局,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的。 二、不足处 在整体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体现了设计的合理性与人文情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长白山核心区的面积较大,但周边的缓冲区与实验区较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自然景观的作用,但不利于长白山保护区实况的监测与发展。尤其是贴近核心区的外围区过渡带较窄。随着经济资源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生活舒适度被人们广泛认知,开发与开采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其缓冲带窄,保护作用弱,周边的不定性影响因子可能对内部区域造成未知影响。 同时,管理局建设分布过于分散。尽管均匀分布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围各处,但是各个机构的职能不尽相同。分布上应具有相互沟通及时协调的特性,以便及时处理各项突发事件。 此外,基于研究现状而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极高,但对其认知与保护力度却不足,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为例,即需加大注意力度。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靠近边境地区,属保护薄弱地带,需加强防护。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邢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 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供参考)(最新整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内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内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 (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 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 (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内,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 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内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 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种内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内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 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 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范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2)铆钉假说: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类似于一艘船上的铆钉。所有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都发挥积极贡献,而且不能互 相替代,并且生物多样性越复杂,就好像船上的铆钉越多,船越坚固,生态系统越稳定、系统的功能越完善。 (3)特异反应假说: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和方向不可预测,因为物种的作用太复杂。 (4)零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物种多样性无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