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选择题复习

犯罪学选择题复习

犯罪学选择题复习
犯罪学选择题复习

1、1879年法国学者保罗.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这一概念。

2、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3、狭义犯罪学由于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目的等的不同,又被分为两大分支:一个是犯罪生物学,另一个是犯罪社会学。

8、犯罪原因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和主干。

9、预防犯罪是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11、控制和预防犯罪的前提是认识犯罪。

12、预防犯罪才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13、一些学者认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因而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是揭示犯罪原因和进行犯罪预防的根本方法与途径。16、从研究方法上看,刑法学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而犯罪学则主要采用事实分析法,即经验型的研究方法。

17、犯罪学与心理学之间是一种知识和原理的借用关系。

19、犯罪学研究常用的现场调查法主要有现场实验法和现场观察法。

20、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21、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

22、统计研究法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的

特点。

24、18 世纪以前欧洲的犯罪研究,又称为西方古代犯罪研究,其研究历程被概括为四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封建神学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25、犯罪学诞生于18 世纪的欧洲。一些法学家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主张排斥复仇概念,强调罪行均衡。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或观点,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贝卡利亚、英国的边沁、德国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26、贝卡利亚是意大利着名的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作《论犯罪与刑罚》。关于犯罪原因,贝卡利亚认为人达到一定年龄,均有理性的自由意志。

27、关于对犯罪的刑罚,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具有三个原则: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

28、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最困难的手段是改善教育。

29、.边沁是英国着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法学家、刑法改革的领导人。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则》和《刑罚原理》。边沁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

30、关于对犯罪的刑罚,刑罚理论是边沁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它有三个部分组成:刑罚目的、罪刑相适应、刑罚体系。

31、边沁认为,刑罚的最广泛、最适当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预防犯罪。

32、边沁强调社会制裁措施,包括身体制裁、政治制裁、道德制裁或民众的制裁、宗教制裁。

33、古典学派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古典学派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

34、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之所以选择犯罪行为而不选择守法行为,是由其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倾向决定的。

35、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龙勃罗梭、菲利和加罗法洛。

36、龙勃罗梭是19 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着名的精神病学家及犯罪学家,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观点,成为犯罪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犯罪学的鼻祖。主要着作是1876 年发表的《犯罪人论》一书。

37、龙勃罗梭在对在监受刑者的观察和研究后,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五大类。

38、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头部异常、其他身体及生理异常、精神异常。

39、龙勃罗梭在犯罪原因方面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遗传因素影响犯罪、社会因素影响犯罪、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犯罪。

40、龙勃罗梭的犯罪对策学说由四部分构成:社会防卫理论、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建议、其他预防犯罪的建议。

41、菲利是意大利着名的刑法学家和犯罪学家,也是实证派犯罪

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提出了着名的“犯罪三原因论”,着作是《犯罪社会学》,提出了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常习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激情犯罪人五类。

42、菲利除了肯定犯罪生物原因的作用外,还强调用其他因素对犯罪原因进行解释,提出了“犯罪三原因论”,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类学因素。第二类是自然地理因素。第三类是社会因素。

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这种法则被菲利称为“犯罪饱和法则”。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一是犯罪的周期性变动,二是犯罪的周期性增长。

44、加罗法洛是意大利着名的法学家、社会学家、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自然犯罪”的概念。

45、加罗法洛将犯罪人话分为四类:犯谋杀罪的犯罪人、暴力犯罪的犯罪人、财产犯罪的犯罪人、性犯罪的犯罪人。

46、与“自然犯罪”相对应的概念是“人定犯罪”。

47、加罗法洛关于犯罪对策倡导“社会防卫论”。他认为刑罚的目的不是改造或矫正犯罪人,而是阻止犯罪人重新犯罪,以保卫社会。

48、格林是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被认为是继龙勃罗梭之后进行真正的犯罪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他将人体测量与复杂、精密的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用生物计量学方法研究犯罪人的各种特征,特别是行为学特征。

49、胡顿是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犯罪学家,是继英国犯罪学家格

林之后最重要的犯罪人类学研究者,他用人体测量和科学统计的方法研究犯罪人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特征。

50、李斯特是德国着名的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在犯罪原因的问题上,提出“犯罪原因二元论”。

51、塔尔德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犯罪学家,他注重用社会学理论对犯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着名的“模仿论”理论,是塔尔德学说的核心之一。

52、20 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里利德.R 肖和亨利.D.麦凯在对芝加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后,创立了犯罪生态学。提出了“同心圆说”和“社会解组论”,以此揭示该市犯罪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55、新中国的犯罪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56、犯罪研究的基本观念包括唯物观、辨证观、系统观。

57、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58、依据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60、随机抽样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段抽样

61、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直接抽选法、抽签法、乱数表抽样法。

62、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63、典型调查方法有三种:一是探索调查,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

有基本的了解。二是选择典型,三是实地调查

64、实验研究法在犯罪研究中的运用一般分为三类;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65、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66、运用文献法研究犯罪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适用性、保密性。

67、统计分析结论往往是在纵横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的。

68、犯罪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可分为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6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观点,犯罪现象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属性。

70、犯罪数量与犯罪率是反映犯罪水平与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71、犯罪数量又分为发案数、判决书两种。

72、犯罪数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案件数。二是犯罪人数。

73、犯罪率分为两类:一是发案率。二是按照犯罪人数与人口统计总数之比。

74、犯罪数量的统计特征:一是犯罪数量有明数和暗数之分。二是犯罪数量存在着“漏斗效应”。

76、反映犯罪成员状况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份、气质、人格等。

77、犯罪空间是指犯罪区域与犯罪地点。

78、犯罪分布与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79、犯罪后果涉及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80、犯罪动态主要受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政策、人口、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法律因素是指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变化。

81、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只是影响犯罪变化的原因之一,犯罪最终决定于物质生产方式。

83、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基本表现,是犯罪现象的构成要素,也是犯罪人的活动形式之一。

84、从结构上看,犯罪人都有实体的犯罪人、拟制的犯罪人和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三种类型。

85、犯罪行为机制包括促使犯罪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和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三个部分。

86、需要是犯罪行为动力产生的基础,具有原始性和扩张性。

87、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连续性、律动性和向度性。

88、犯罪行为抑制机制的反向性或者说说逆向性,是犯罪行为的调节器。

89、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现象。

90、犯罪原因的特征:一是因素的释能性。二是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三是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

92、犯罪现象原因的基本范畴是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系统、

犯罪原因等级。

93、犯罪原因等级分三个层次的等级,一是犯罪根源,二是犯罪的一般原因,三是犯罪的具体原因。

94、犯罪行为原因的基本范畴是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犯罪诱因、犯罪动力的形成过程。

96、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

97、犯罪的动力是推动和引发犯罪的力与控制、阻碍犯罪的力的差力,并且前者必须大于后者。

98、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是遏制和消除犯罪的根本途径。

99、犯罪原因的研究经历了思辩研究阶段、实证研究阶段、经验研究阶段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阶段。

100、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论。

101、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的又一种犯罪生物学观点。

102、文化冲突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的。

103、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主要有标签论、差异交往论、模仿论和社会控制论。

104、标签论是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的。

105、差异交往论又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的。

106、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的。

107、社会控制论是沃尔特.雷克利斯、西蒙和埃蓝.茂雷提出的。

108、解释犯罪就必须解释个体沦为犯罪的条件,主要观点有遏制论、中性化说、社会责任说。

109、中性化说是大卫.莫萨提出的。社会责任说是拉维斯.赫尔斯基提出的。

110、犯罪心理学理论观点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挫折攻击理论和智能低下理论。

111、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犯罪主体犯罪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既有物质的,也有观念形态的,如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它反映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是存在和意识互相渗透的统一体。

112、根据其规模,可以将犯罪社会原因分为宏观社会原因和微观社会原因两类;根据其内容性质,可分为社会结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四类。宏观社会原因是规定犯罪情境的根本原因。微观社会原因是决定犯罪的具体的外部条件。

113、社会主义制度既然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社会制度,所以它的建立,就为消除犯罪创造了条件,为犯罪的消亡打下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114、文化对犯罪的作用,一般与其功能特点直接相关,其功能特点主要有三个,即人文性、民族性和悖逆性

115、微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是具体的影响,比较直接。

116、不良的微观社会环境和普通微观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是人的不良道德品质产生的直接基础。

1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

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

119、心理学认为,需要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生理性的需要,另一类是社会性的需要。

120、人的性格对行为动机有发动或制止、加强或削弱的作用;可以提高行为效率,也可以使行为效率降低。

121、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对现实的态度。二是情绪。三是意志。四是理智。

122、精神病包括两类:一类是重性精神病。二是轻性精神病。

123、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9 版,将变态人格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型、爆发型、强迫型、疑症型、无力型、反社会型和不合群型9 种。

126、根据被害人是否具有被还因素和条件,可以将其划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状态性被害人。

128、根据被害人的人格特征,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暴躁型被害人、怯懦型被害人、贪婪型被害人、纵欲型被害人、孤独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

129、根据被害人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职业的特殊性,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挫折型被害人、流动型被害人和职业型被害人。

130、根据年龄的不同,将被害人分为未成年被害人、青年被害人、壮年被害人和老年被害人。

131、根据身体、智力状况的不同,将被害人分为身体残疾的被害人、智能低下的被害人、精神不健全的被害人。

132、根据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次数,可以将其划分为一次性被害人、重复性被害人和多次被害人。

133、犯罪被害现象的数量指标主要体现为四个指标:被害数量、被害率、被害死伤率和被害死亡率。

134、人口统计变量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

135、被害后果表现在被害人的身体创伤、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被害人的精神创伤、被害人的反应。

136、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映可以总结为激烈反抗、顺应、巧妙应对。

137、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的类型上可以分: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循环型。

138、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又称客观因素,在犯罪被害性理论中还被称为一般的被害性。

139、被害的社会因素包括被害人生存其中的不良家庭生活环境、不良社区环境以及导致被害人多次被害和重复被害的司法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

140、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犯罪统计资料,是犯罪预测的基础。

141、犯罪预测的特点:现实性、示导性、可变性、复杂性。

142、犯罪预测按照空间范围分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

143、犯罪预测按照时间范围分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中期犯罪预测、长期犯罪预测。

144、近期犯罪预测是指一年以内的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是指1-2 年的预测。中期犯罪预测是指3-5 年的预测。长期犯罪预测是指5 年以上的预测。

145、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和中期犯罪预测由于有较精确的准确度,所以实用价值较高。

146、犯罪预测按照内容分犯罪主体预测、犯罪侵害客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形态预测、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和犯罪危害程度预测。

147、预测原理主要有可知性原理、系统性原理、连续性原理、类推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矛盾可转化原理和可控性原理。

148、犯罪预测的方法:经验判断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因果分析预测法。

149、直观判断法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需要同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运用。

150、集体经验判断法主要是采取意见交换、意见测验、意见汇总、犯罪意向推断等形式。

151、依据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划分,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和犯罪后预防。

153、重点预防一般有三个层级:一是全局性的重点。二是地区性的重点。三是社会组织内部的重点。

154、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

155、依据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不同,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

156、要大力推广以提高科技含量创安为目标的“六小防范工程”,即小区周边监控系统、创安基础工作电脑化管理、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家庭防盗报警系统、技防管理队伍建设、普及技防知识。

157、古典犯罪学派认为预防犯罪的主要手段是刑罚预防。

158、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应当通过改善立法、增进知识、严格执法、奖励美德、完善教育等措施预防犯罪。

159、补救方法有预防方法、遏制方法、补偿方法和刑罚方法。

160、社会防卫论是实证学派的核心理论。

161、社会解组理论,也称为社会生态学理论,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对芝加哥犯罪的研究。

162、自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S.贝克尔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对犯罪与惩罚进行研究,提出了根据犯罪分子对“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核算预防犯罪的方法。

163、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美国学者史蒂文.拉布提出的犯罪预防。

164、犯罪预防二元模式是由荷兰司法部犯罪局主任詹.J.M.范.贷克及其同事捷帕.迫.沃德于1991 年提出的犯罪预防理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公共卫生模式和行为发生机制。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犯罪人的犯罪倾向。二是减少和消除容易导致犯罪发生的环境,三是避免被害人的被害。

165、针对犯罪人的预防措施分为三个阶段:犯罪前阶段、犯罪征兆阶段犯罪或重新犯罪阶段。

166、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

167、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

168、理性选择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家德瑞克.科尼西和罗纳德.克拉西提出。

169、1982 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詹姆斯.威尔逊教授提出了“破窗理论”。

171、1981 年5 月,党中央在批准中央政法委员会召开的五大城市社会治安座谈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172、1991 年1 月,中央专门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对10 年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综合治理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17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主要是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手段。

17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则是中国预防、治理犯罪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体系,它将犯罪防治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归纳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

175、第一道防线是抑制犯罪动机,这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是最为积极的防控措施。

176、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的化解矛盾体制——人民调解

委员会,由委员3-9 人组成。

177、巡警巡逻是整个人力防控系统的龙头。

178、对财产型、暴力型和性犯罪的罪犯应实行分类关押、管理、教育,对惯犯、累犯也应单独归类关押、管理、教育。

179、“三试”是试工、试农、试学。

180、帮教工作原则:平等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联系实际的原则。

181、社会帮教力量有居委会、村委会、治保会的力量,单位人保部门的力量,管段民警,原改造单位民警和教育对象的亲属。

182、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原则有领先群众,依法管理,点面结合,管教结合。

183、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管教任务主要是巩固改造成果,为就业安置和社会教育提供保障,防止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

184、美国学者瓦尔德和伯纳德认为,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它只以犯罪原因为研究对象。

185、法国的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威斯蒂法尼和勒瓦瑟认为:“犯罪学是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起因、犯罪过程和犯罪后果的科学”。

186、日本学者我妻荣主编的《新版新法律学辞典》对犯罪学的解释是:“关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特别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解释犯罪原因为对象的一门学问”

187、犯罪生物学用生物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素质、

人格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188、犯罪生物学又包括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精神病学等具体分支学科。

189、犯罪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环境及条件等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90、犯罪社会心理学、犯罪环境学、犯罪统计学等也同属于犯罪社会学的具体分支学科。

191、美国着名的犯罪学家萨瑟兰和克雷西在其合着的《犯罪原理》一书中写道:“犯罪学是一门关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知识体系。”

192、曼海姆认为:“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和刑罚以及社会用以预防犯罪的非刑罚方式的科学”

193、德国着名的犯罪学家凯泽给犯罪学下的定义是:“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犯罪人、社会异常现象及对此等行为进行控制的总和的经验科学”

194、施温特认为,犯罪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导,经验科学。

195、犯罪对策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即刑事政策学、监狱学、犯罪侦查学、犯罪人的矫治与改造等。

196、犯罪现象的研究包括对犯罪现象的属性、表现形式、发展变化状况、特点、类型、犯罪行为及其过程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犯罪基本状况的研究,认识和分析犯罪的发展规律,预测犯罪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对策。

197、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98、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发现犯罪与其他现象的相互联系,探寻抑制、消除犯罪原因的方法和途径。

199、早在19 世纪中叶,刑事古典学派就阐述了自己的犯罪原因观和犯罪预防观,故一些学者亦将刑事古典学派称为古典犯罪学派,犯罪学也被视为法学的一个分支。

200、中国学者周密认为犯罪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D.斯坦利.艾兹恩与杜格.A. 蒂默也持此种观点。

201、被视为犯罪学鼻祖的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犯罪的研究就是借助生物学的方法和知识进行的。

202、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在其所着的《犯罪学》中强调:“犯罪学-独立的、跨学科的、国际的、经验型与联系实际的科学”。

203、中国学者白建军认为,犯罪学是以危害社会行为的现象、原因、控制的整体过程为对象,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综合科学。

204、犯罪学与其他学科形成彼此间的一种近邻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是在研究对象上相互渗透,或在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上相互借鉴。

205、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交叉形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犯罪心理学,它既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06、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研究方法和基本步骤三个

层次。

207、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武器,也是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208、现场观察法又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两种。

209、抽样调查可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常用的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非随机抽样有简便抽样、目的抽样、定额抽样、立意抽样、主观抽样等。

210、选择典型是典型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什么作为典型十分重要。

211、依谈话双方的接触方式,可将访谈法分为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两种。

212、根据访谈对象的人数不同,还可以将访谈法分为个别访谈和开座谈会两种。

213、在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古希腊,这一时期的着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关着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

214、古罗马社会已进入奴隶制后期,这一时期论述犯罪的学者是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法学家,有关着作有西塞罗的《国家篇》《法律篇》《职务篇》、、,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国法大全》等。

215、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 世纪,被称为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统治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封建神学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时期研究犯罪的代表人物是神学家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有关着作有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上帝之城》、,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等。

216、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犯罪研究,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法国的摩莱里等为代表,有关着作有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等。

217、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犯罪研究,这些思想的主要人物有荷兰的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政治论》、,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治论》,法国的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论法的精神》、。

218、世纪以前中国的犯罪研究,18 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犯罪研究,其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先秦时期和以后的封建制时期。

219、法家的先驱管仲认为“百姓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20、法家着名代表人物商鞅明确指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

221、墨家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过程中的小手工业者的代表,认为犯罪是压迫和剥削的结果,统治者“暴夺民衣食之财”。

222、儒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崇尚贵族式的仁德礼仪,

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上失其道,民散九矣”。

223、先秦以后封建制时期的犯罪研究有关的代表人物有李斯、董仲舒、李世民、韩愈、白居易、海瑞等。

224、一般认为,18 世纪以后的犯罪学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8 世纪中叶的古典学派时期、19 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20 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犯罪学时期。

225、实证派犯罪学又称为实证主义犯罪学,是对使用实证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学者及理论学说的统称。实证派犯罪学是在19 世纪后半期针对古典学派犯罪原因研究的欠缺和当时社会犯罪对策的乏力产生的。

226、我国大陆学者所着的有《犯罪学大纲》《犯罪学》《犯罪学概论》《犯罪社会学》。

227、20 世纪60 年代后,台湾地区一些学者在犯罪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周治平的《犯罪学概论》、蔡敦铭的《犯罪心理学》、张甘妹的《犯罪学原论》等。

228、犯罪研究方法是由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思维方式到具体操作方式等多层面构成的体系。通常将其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互相联系构成一个体系。

229、犯罪研究的方式;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230、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中最简单的抽样方法。

231、使用等距抽样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总体中的各单位排列顺序与所需研究的某种特性毫无关系。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犯罪学选择题

犯罪学选择题 1、犯罪学历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A )。 A.龙勃罗梭 B.弗洛伊德 C.菲利 D.加罗法洛 2、犯罪人类学的鼻祖是( C )。 A.雷奇默尔 B.兰格 C.龙勃罗梭 D.菲利 3、犯罪社会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C )。 A.菲利 B.加罗法洛 C.龙勃罗梭 D.莫顿 4、被害人学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 A )。 A.门德尔松 B.亨蒂格 C.费尔巴哈 D.鲁瓦兹 5、中国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主要有( ABCD )。 A.社会变迁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 矛盾冲突理论 D.综合动因论 6、四道防线的犯罪预防体系制( ABCD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 C.治安预防 D.刑罚预防 7、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有( ABCD )。 A.精神分析理论 B. 挫折——侵犯理论 C. 行为理论 D. 社会学习理论 8、犯罪生物学理论主要有( ABCD )。 A.内分泌理论 B.脑电波异常论 C. 体格性格理论 D.双生子论 9、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犯罪,以( A )为主。 A.政治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经济犯罪 D.暴力犯罪 10、1983年9月做出《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机关是( AB )。 A.党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1、对犯罪人的分类可以根据年龄、性别、( BCD )等多种标准进行。 A、身高 B、心态 C、性质 D、经历 E、服装 12、犯罪被害人的不良状态包括(ACE ) A、刺激性 B、疏忽性 C、狂妄性 D、脆弱性 E、易感性 F、被迫顺从性 13、从根本上讲,犯罪的产生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ABCD ) A、犯罪心理 B、社会环境 C、自然环境 D、文化传统 14、根据被害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分类,可将被害人分为( ABC ) A、智能低下的被害人 B、暴力犯罪的被害人 C、贪财型被害人 D、纯粹的被害人 15、犯罪学的体系主要是由( BDE )等几个部分构成的。 A、犯罪侦察 B、犯罪现象 C、犯罪起诉 D、犯罪原因 E、犯罪预防 1、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BCD )。 A.社会调查 B. 数理统计 C.比较论证和信息论 D.系统论与控制论 2、菲利认为犯罪是( ABC )相互作用的结果。 A.自然因素 B.人类学因素 C. 社会因素 D. 国家因素 3、贴标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 A.萨瑟 B.科恩 C.贝克尔 D.昆尼 4、激进犯罪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 AB )。 A.昆尼 B.科尔德曼 C.科恩 D. 莫顿 5、犯罪政治学理论主要有( ABC )。 A.国家权力真空理论 B.国家机能失调理论 C.国家干预过渡理论 D.国家经济理论 6、社会治安的全面治理,要建立起不同层次和配套成龙的( ABCD )的工作体系。 A.预测 B.预防 C.打击 D.改造 7、犯罪生物学理论主要有( ABCD )。 A.内分泌理论 B.脑电波 C. 体格性格理论 D.双生子论 8、对违法犯罪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ABDE )。 A.社会帮教 B.纪律处分 C.工读学校 D.行政处罚 E.刑事惩罚 9、两道防线的预防体系指( AB )。 A.宏观预防 B.微观预防 C.犯罪前预防 D. 犯罪后预防 1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是党中央在分析我国国情,总结实践经 验基础上,于( A )年京、津、沪、惠、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上提出的。 A.1981 B. 1982 C.1983 D. 1985 1.发生犯罪的客观背景条件是( B.犯罪条件)。 2.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反映的是犯罪场( B.空间因素)因素。3.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 C.犯罪心理)处于关键枢纽地位。 4.我国减少和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A.犯罪预防)。 5.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佛罗依德)。 6.犯罪的显著特征是( B.社会危害性)。 7.在天生犯罪人论的基础上,提出自然犯罪的是( C.加洛法罗)。 8.中国古代商鞅认为犯罪原因是( C.欲求)。 9.被誉为美国犯罪学之父的是( B.萨瑟兰)。 10.犯罪学的核心内容是( D.犯罪原因 ) 11.犯罪古典学派最具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A.贝卡利亚)。 12. 犯罪人的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是( A极端个人主义)。 13.犯罪人的需要结构包括( A.需要 B.犯罪动机) 14.被害人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C.取证权 ) 15.在犯罪个体原因中处于基础层次的是( C.个性心理特征)。16.中国古代黄老学派认为犯罪原因是( B. 法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A.1.犯罪政治学理论主要有( A 国家权力真理论 B.国家机能失 调理论 C. 国家干预过渡理论 D.国家经济理论)。 2.犯罪心理主要由(A.需要结构 B.认知结构 C.情感结构 D.意志结构E.人生观结构)因素构成。 3.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社会调查 B. 数理统计 C.比较论证 D.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4.对违法犯罪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A.社会帮教 B.纪律处分 C.工读学校 D.行政处罚 E.刑事惩罚)。 5.在犯罪预防体系中,微观预防包括(A.群众预防 B.治安预防 C.法制预防 D.心理预防 E.技术预防)。 1.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犯罪呈现( B.高发 )态势. 2.素有”隐性犯罪”之称的是( A.经济 )犯罪. 3.下列不属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的是( D.复合性) 4. 黑社会性质组织最初产生于( A.20世纪80年代末)年代。 5.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最集中.最严重的犯罪是( D.职务犯罪)。 6. 跨境犯罪的共同特性不包括(D.暴力性) 7.1932年最早提出经济犯罪概念的德国人是(A.林德曼) 8.职务犯罪的惯用伎俩不包括(A.间接占有) 9.诱发经济犯罪的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A.经济因素) 10.经济犯罪不具有以下(D.专业性)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产生根源有(A.经济根源C.组织根源D.腐败根源E.社会心理根源F.社会道德根源) 2.同时是黑社会犯罪组织和跨境犯罪组织的是(A.意大利黑手党B.日本的山口组D.香港的三合会) 3.媒体已披露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类型中最普遍的类型是(A.劫匪型C.地霸型E.欺行霸市型) 4.职务犯罪的畸形心态的表现是(A.特权心态B.眼热心态C.侥幸心态D.吃亏心态E.扳本心态F.贪色心态) 5.同跨境犯罪做斗争的基本方略是(A.打防结合 B.预防为主)。 1、一般来说,被害人的特征有( ABC ) A被害性B、可责性C、互动性D、参与E、关联性 2、在犯罪的四维结构原因是指( ABCD )。 A、社会生产方式结构 B、社会意识 C、个体人生观 D 、个体心里结构 E、私有制 3、中国现代犯罪原因理论有( ABCDE ) A、社会变迁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矛盾冲突理论 D、控制系统功能弱化理论 E、本能异化理论 4、犯罪人的认知结构是犯罪人( ABDE )的总称。 A、知识水平 B、认识能力 C、观察能力 D、分析能力 E、判断能力 5、犯罪人学派的创始人是( A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贝卡尼亚 D、门德尔松 E、施鲁兹 6、犯罪心理主要由( ABCDE )因素构成。 A、需要结构 B、认知结构 C、情感结构 D、意志结构 E、人生观结构 7、在犯罪预防体系中,微观预防包括( ABCDE )。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 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第 1 页

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 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 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第 2 页

犯罪学重点改修订稿

犯罪学重点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

型的英国式实用主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 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 异常的结果(XXY: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 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犯罪学试题库

犯罪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C ) A.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 B.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C.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 D.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 2.认为“犯罪不外是一种疾病,故刑罚不应是对既往的,而应是对将来的”,是由18世纪以前西方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托马斯·莫尔 3.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 C ) A.3—5人组成 B.3—7人组成 C.3—9人组成 D.3—6人组成 4.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A ) A.抑制犯罪动机 B.抑制犯罪目的 C.抑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 D.防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来抓( C ) A.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B.条块结合,分工负责 C.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D.条块结合,统一领导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是( A ) A.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 B.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 C.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的有关部门负责 D.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司法机关具体负责 7.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打击、预防和( A )

A.改造 B.教育 C.挽救 D.感化 8.犯罪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指( B ) A.犯罪预测的方法 B.犯罪预测的价值 C.犯罪的预测目的 D.犯罪预测的对象 9.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 B ) A.回归分析预测法 B.专家评估法 C.临床诊断法 D.问卷法 10.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形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是( D ) A.改造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惩戒性预防 11.公安保卫机关依法采取的各种预防、减少犯罪发生的专业性防范措施,被称为( C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 C.治安预防 D.刑罚预防 12.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3.因主动实施了某种刺激性行为,招致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在犯罪学理论中被称为( C ) A.轻浮型被害 B.受挫型被害人 C.挑衅型被害人 D.贪婪型被害人 14.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犯罪学复习问题

2013-2014-2学期 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 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 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 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 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 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 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 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 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 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 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 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 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 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 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 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 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 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 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 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 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 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 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 第三次被害化是指经过两次被害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产生极端心理,转向犯罪人的过程。这是被害人自身性格、生活态度和外界压力造成的报复犯罪行为。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压力和被害人的带动,与被害人一起报复社会,成为犯罪人。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00235犯罪学(一)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28225803。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犯罪学复习重点word精品

犯罪学复习重点 导论 1、刑法学上,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上,犯罪是指严 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例如强奸和嫖娼,前者属于既属于刑法学上的犯罪也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后者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因为嫖娼并没有违反刑法。) 2、因果观和系统观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7) 犯罪学研究的因果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环境法则、可能法则。 犯罪学研究的系统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整体法则、双向法则。 3、犯罪学研究的实证方法..Nl 实证方法即实际证明的方法,是超越和排除价值判断,通过对实地调查和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的考察,以分析和预测一定社会行为客观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程序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2 )建立研究假设;(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研究资料;(5)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6)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检验。 4、贝卡利亚及其《论犯罪与刑法》 (2) 意大利的贝拉利亚于1764年出版了《论犯罪与刑法》的小册子。 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原则。 5、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监狱建筑设计。 (29) 6、实证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等人,他们都否定古典犯罪 学派的自由意志论,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决定论,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观点是: (31) 龙勃罗梭:强调生理因素的影响,创立了犯罪人类学派。他按犯罪人是否具有天生特质及主观恶性程度将犯罪人分为四种类型: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前两种人是真正的犯罪人,主观恶性大,激情犯和偶发犯不具有先天人特质,主观恶性较小。 (32) 菲利: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被视为犯罪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三因素说”是:人类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另外,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上述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 (33) 力啰法洛:强调道德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种。 (35) 7、亚文化理论 (39)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埃伯特科恩、理查德克罗沃德、劳埃德奥林等人。亚文化理论认为,在西方社会下层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 亚文化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例如同性恋)。 8、标签理论 (43)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犯罪学家莱莫特、贝克等人。该理论从行为的社会解释角度认识犯罪,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即它们被称作什么以及由其名称所引起的含义。该理论还认为,贴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45) 主要内容:(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其所有理论观点的基础。 (2)人格机构理论:①本我。即“潜在的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深层的部分,充满本能的欲望冲动,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②自我。自我是人格机构中的表层,可以理解成是实现的 “我”,实在的我“我”,是“本我”在与社会环境交往中发展起来的。③超我。是人格的道德 方面遵循至善原则、倾向于抑制本能的冲动。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连个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实现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对西方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攻击理论 (47) 挫折一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性 犯罪行为的产生。 11、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0 老子的观点:民 以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者。 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60) 第一章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犯罪学重点改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型的英国式实用主 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XXY: 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6.犯罪人格理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犯罪人格或变态人格,很容易导致犯罪。 (1)萨缪尔·约克尔森和斯塔顿·萨姆诺最先提出“犯罪人格”的概念 (2)弗式的学生阿德勒也认识,犯罪与变态人格有关,并且论述了“自卑感”与犯罪的关系。 7.亚文化群论(亚文化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科恩

全国13年10月自考00235 犯罪学(一) 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B.分配不公 C.私有制D.财富不均 4.杰里米·边沁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论B.功利主义理论 C.保安处分论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 A.人类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B.生物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

C.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D.人类学、空间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6.下列学者中,从事犯罪人类学研究的是 A.德国的李斯特B.英国的格林 C.法国的塔尔德D.美国的塞林 7.通过收集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的犯罪数据,总结该地区犯罪特点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D.演绎研究 8.在毒品犯罪调查中,让中学生填写关于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为的问卷。这种调查方式是 A.自我报告调查B.参与调查 C.被害人调查D.滚雪球调查 9.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被称为 A.确定选题B.提出假设 C.研究设计D.资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D.财产犯罪 11.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下列诸项中,属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是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D.社区环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态度、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犯罪人的 A.人生观特征B.世界观特征 C.情感特征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现象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属于A.心理现象B.法律现象 C.社会法律现象D.社会伦理现象 14.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犯罪统计数量之间依次存在着 A.恒比关系B.明、暗数比例关系 C.递减的“漏斗效应”关系D.递增的“漏斗效应”关系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