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1).doc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1).doc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1).doc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1).doc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第一章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

1.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答:错。统计学和数学都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者虽然关系非常密切,但两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特点。数学撇开具体的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而统计学的数据则总是与客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统计学中的应用统计学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从研究方法看,数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的方法,而统计的方法,本质上是归纳的方法。统计学家特别是应用统计学家则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或实验去取得数据,研究时不仅要运用统计的方法,而且还要掌握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有意义的成果。从成果评价标准看,数学注意方法推导的严谨性和正确性。统计学则更加注意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答:错。统计学是跨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多学科性的科学。

3.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答:错。实质性的科学研究该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和变化规律;而统计学则是为研究认识这些关系和规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答:对。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5.描述统计是用文字和图表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

答:错。描述统计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描述统计不仅仅使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有关统计指标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6.对于有限总体不必应用推断统计方法。

答:错。一些有限总体,由于各种原因,并不一定都能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某一批电视机是有限总体,要检验其显像管的寿命。不可能每一台都去进行观察和实验,只能应用抽样调查方法。

7.经济社会统计问题都属于有限总体的问题。

答:错。不少社会经济的统计问题属于无限总体。例如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者不仅包括现在的消费者而且还包括未来的消费者,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总体。

8.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统计学。

答:对。理论统计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而应用统计学则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

的联系,具有复合型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B.统计工作

C.社会经济的内在规律

D.统计方法

2.考察全国的工业企业的情况时,以下标志中属于不变标志的有( A )。

A.产业分类

B.职工人数

C.劳动生产率

D.所有制

3.要考察全国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其统计总体是(A )。

A.全国所有居民户

B.全国的住宅

C.各省市自治区

D.某一居民户

4.最早使用统计学这一学术用语的是( B)。

A.政治算术学派

B.国势学派

C.社会统计学派

D.数理统计学派

三、分析问答题

1.试分析以下几种统计数据所采用的计量尺度属于何种计量尺度:人口、民族、信教人数、进出口总额、经济增长率。

答:定类尺度的数学特征是“=”或“≠”,所以只可用来分类,民族就是定类尺度数据,它可以区分为汉、藏、回等民族。定序尺度的数学特征是“>”或“<”,所以它不但可以分类,还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和顺序,教育程度属于定序尺度。定距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它不但可以排序,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在两方面的差异,所以,人口数、信教人数、进出口总额都是定距尺度数据;定比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它通常都是相对数或平均数,所以经济增长率是定比尺度数据。

2.请举一个实例说明品质标志、数量标志、质量指标、数量指标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答:例如考察全国人口的情况,全国所有的人为统计总体,而每个人就是总体单位,每个人都有许多属性和特征,比如民族、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身高、体重等,这些就是标志,标志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性别、民族和文化程度都是品质标志,年龄、身高、体重等则是数量标志;而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用以说明全国人口的规模如人口总数等指标就是数量指标,而用以说明全国人口某一方面相对水平的相对量指标和平均量指标如死亡率、出生率等指标就是质量指标,质量指标通常是在数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3.请举一个实例说明统计总体、样本、单位的含义,并说明三者之间的联系。

答:例如考察全国居民人均住房情况,全国所有居民构成统计总体,每一户居民是总体单位,抽查其中5000户,这被调查的5000户居民构成样本。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统计调查对象是(C)。

A.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

B. 总体单位

C. 现象总体

D. 统计指标

2. 我国统计调查体系中,作为“主体”的是(A)。

A. 经常性抽样调查

B. 必要的统计报表

C. 重点调查及估计推算等

D. 周期性普查

3. 要对某企业的生产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进行调查,则该企业的“生产设备”是(A)。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调查项目

D. 报告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些现象适宜采用非全面调查?(A.B.C.D)

A. 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B. 某型号日光灯耐用时数检查

C. 平均预期寿命

D. 某地区森林的木材积蓄量

2. 抽样调查(A.D)。

A.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 是一种不连续性的调查

C. 可以消除抽样误差

D. 概率抽样应遵循随机原则

3. 洛伦茨曲线(A.B.C)。

A. 是一种累计曲线

B. 可用于反映财富分布的曲线

C. 用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

D. 越接近对角线基尼系数越大

三、分析判断题

1. 有人说抽样调查“以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数量特征”肯定比全面调查的误差大,你认为呢?

答:这种说法不对。

从理论上分析,统计上的误差可分为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和推算误差。无论是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都会存在登记误差。而代表性误差和推算误差则是抽样调查所固有的。这样,从表面来看,似乎全面调查的准确性一定会高于统计估算。但是,在全面调查的登记误差特别是其中的系统误差相当大,而抽样调查实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场合,后者的误差也有可能小于前者。我国农产量调查中,利用抽样调查资料估算的粮食产量数字的可信程度大于全面报表的可信程度,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

2. 过去统计报表在我国统计调查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多年,为什么现在要缩小其使用范围?

答: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统计调查最主要的方式,它在我国统计调查体系中占据统治

地位多年。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调查单位变动频繁,再加上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层次化,各方面对统计报表数字真实性的干扰明显增加,从而不仅给报表调查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也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报表的局限性日渐暴露。所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需要,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以抽样调查为主体,也就缩小了统计报表制度的使用范围。

3. 对足球赛观众按男、女、老、少分为四组以分析观众的结构,这种分组方法合适吗?

答:这种分组方法不合适。统计分组应该遵循“互斥性原则”,本题所示的分组方式违反了“互斥性原则”,例如,一观众是少女,若按以上分组,她既可被分在女组,又可被分在少组。

4. 以一实例说明统计分组应遵循的原则。

答:统计分组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穷尽原则要求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应有组可归,互斥原则要求总体中的任何一个单位只能归属于某一组,而不能同时归属于几个组。

例如,把从业人员按文化程度分组,分为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含中专)和大学毕业三组,那么,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以及大学以上的学历者则无组可归,这就不符合穷尽原则。应该分为文盲或识字不多、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含中专)和大专、大学以及研究生毕业四组,才符合穷尽原则。

又如,商场把鞋子分为男鞋、女鞋和童鞋,这就不符合互斥原则,因为童鞋也有男、女鞋之分,一双女童鞋既可归属于童鞋组,又可属于女鞋。可以先按男鞋、女鞋分组,再分别对男鞋、女鞋分为成人鞋和童鞋,形成复合分组,这才符合互斥原则。

四、计算题

抽样调查某地区50户居民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数据资料如下:

886 928 999 946 950 864 1050 927 949 852

1027 928 978 816 1000 918 1040 854 1100 900

866 905 954 890 1006 926 900 999 886 1120

893 900 800 938 864 919 863 981 916 818

946 926 895 967 921 978 821 924 651 850

要求:(可利用Excel)

(1)试根据上述资料编制次(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数列。

(2)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频数、频率数列。

(3)绘制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向上、向下累计图。

(4)根据图形说明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布的特征。

解:(1)编制次(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数列。

次数分布表

(2)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频数、频率数列。

(3)绘制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向上、向下累计图。

主要操作步骤:

①次数和频率分布数列输入到Excel。

②选定分布数列所在区域,并进入图表向导,在向导第1步中选定“簇状柱形图”类型,单击“完成”,即可绘制出次数和频率的柱形图。

③将频率柱形图绘制在次坐标轴上,并将其改成折线图。

主要操作步骤:在“直方图和折线图”基础上,将频率折线图改为“平滑线散点图”即可。

主要操作步骤:

①将下表数据输入到Excel。

1050 47 3

1100 48 2

1150 50 0

②选定所输入的数据,并进入图表向导,在向导第1步中选定“无数据点平滑线散点图”类型,单击“完成”,即可绘制出累计曲线图。

(4)曲线图说明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布呈钟型分布。

五、案例分析

收集有关统计数据,对我国近年来居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答:略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由变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时,直接体现权数的实质的是( D )。

A 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B 各组单位数的多少

C各组变量值的大小 D各组频率的大小

2. 若你正在筹划一次聚会,想知道该准备多少瓶饮料,你最希望得到所有客人需要饮料数量的( A )。

A 均值 B中位数 C众数 D四分位数

3.2004年某地区甲、乙两类职工的月平均收入分别为1060和3350元,标准差分别为230和680元,则职工平均收入的代表性( B )。

A甲类较大 B 乙类较大

C 两类相同

D 在两类之间缺乏可比性

4.假如学生测验成绩记录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为了说明全班同学测验成绩的水平高低,其集中趋势的测度( B )。

A 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数

B 可以采用众数或中位数

C 只能采用众数

D 只能采用四分位数

5.一组数据呈微偏分布,且知其均值为510,中位数为516,则可推算众数为( A )。 A 528 B 526 C 513 D 512 6.当分布曲线的峰度系数小于0时,该分布曲线称为( C )。 A 正态曲线 B 尖顶曲线 C 平顶曲线 D. U 型曲线

二、判断分析题

1.有人调查了456位足球运动员某年的收入,发现他们的年收入以24.7万元为分布中心,但超过24.7万元的只有121人。试问,这里的24.7万元指的是哪一种集中趋势指标?你认为球员收入分布呈什么形状?为什么?

答:均值。呈右偏分布。由于存在极大值,使均值高于中位数和众数,而只有较少的数据高于均值。 2.任意一个变量数列都可以计算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用以衡量变量的集中趋势吗? 答:不是。每个变量数列都可以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但众数的计算和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存在极端值时,用算术平均数测度数据的集中趋势也有局限性。

3.设一组数据的均值为100,标准差系数为10%,四阶中心矩为34800,是否可认为该组数据的分布为正态分布?

答:峰度系数48.03%)

10100(34800

34

4

4

=-?=

-=

σm K ,属于尖顶分布。 4.某段时间内三类股票投资基金的年平均收益和标准差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平均收益和标准差的信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假如你是一个稳健型的投资者,你倾向于购买哪一类投资基金?为什么?

答: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稳健型的投资者应倾向于购买A 类投资基金,因为其标准差最小,也就是风险最小。

5.一般说来,一个城市的住房价格是高度偏态分布的,为了了解房屋价格变化的走势,应该选择住房价格的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如果为了确定交易税率,估计相应税收总额,又应该做何种选择?

答:为了了解房屋价格变化的走势,宜选择住房价格的中位数来观察,因为均值受极端值影响;如果为了确定交易税率,估计相应税收总额,应利用均值,因为均值才能推算总体有关的总量。

6.某企业员工的月薪在1000到4000元之间。现董事会决定给企业全体员工加薪。如果给每个员工增加200元,则:

(1)全体员工薪金的均值、中位数和众数将分别增加多少?

(2)用极差、四分位差、平均差和方差、标准差分别来衡量员工薪金的差异程度,加薪前后各个变异指标的数值会有什么变化?

(3)加薪前后员工薪金分布的偏度和峰度会有无变化?

(4)如果每个员工加薪的幅度是各自薪金的5%,则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又有什么不同?

答:(1)都是增加200元。(2)都不变。(3)均无变化。

(4)如果每个员工加薪的幅度是各自薪金的5%,则均值、中位数和众数都将增加5%;极差、四分位差、平均差和标准差也会相应增加5%,方差将增加10.25%;偏度和峰度都不变。

三、计算题

1.某公司下属两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其产量和成本资料如下:

试分别计算报告期和基期该公司生产这种产品的总平均成本,并从上述数据说明总平均成本变化的原因。

解:基期总平均成本=

1800

12001800

7001200600+?+?=660

报告期总平均成本=1600

24001600

7002400600+?+?=640

总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是该公司产品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即成本较低的甲企业产量占比上升而成本较高的乙企业产量占比相应下降所致。

2.设某校某专业的学生分为甲、乙两个班,各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 要求:(1)分别计算描述两个班成绩分布特征的各种统计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2) 分别绘制两个班成绩分布的箱线图。

解:利用EXCEL 的“描述统计”可得两个班及全体学生的成绩分布特征的各种统计指标如下表(注:其中方差、标准差、峰度和偏度都是样本统计量)。

3. 根据第2小题的数据,试求该专业全部学生的总平均成绩和方差,并利用本题数据验证:分组条件下,总体平均数与各组平均数的关系,以及总体方差与各组方差、组间方差的关系。 解:根据总体方差的计算公式n

x x n

i i ∑

-=

=1

2

2)(σ可得:

5418.211542593.114232==

甲σ;6247.19956

9821

.111782==乙σ

全部学生成绩的方差2199.208110

193

.229042

==

全部

σ

4749.20511056

6247.199545418.21111

2

2=?+?=

∑∑=

==k

i i k

i i

i n n σσ

∑∑-===k

i i

k i i i n n x x B 1

122)(σ11056)3909.740179.76(54)3909.747037.72(22?-+?-==2.745 总体方差(208.2199)=组内方差平均数(205.4749)+组间方差(2.745)

4. 根据第2小题的数据,分别编制两个班成绩的组距数列(组距为10),然后由组距数列计算反映数据分布特征的各个指标,并观察与第2题所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解:两个班成绩的组距数列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组距数列计算的主要分布特征指标如下表所示:

与第2题所得到的两个班的平均数都不相同,这是因为由组距数列计算时,用组中值代替组平均数,假定组内变量值均匀分布或对称分布,与实际分布情况有出入,所以计算结果是近似值。方差和标准差也与第2~3题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由组距数列计算时,用组中值代替组内各变量值,忽略了组内差异,只考虑了组间差异;此外第2题利用EXCEL 的“描述统计”得到的方差、标准差是样本统计量,与总体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有差异。

5.某商贸公司从产地收购一批水果,分等级的收购价格和收购金额如下表,试求这批水果的平均收购价格。

解: (元)

收购总量

6268.130.1832060.11664000.212700)(11

=++=

=

=

==k i i i

i i X f X X 6.某中学校正在准备给一年级新生定制校服。男生校服分小号、中号和大号三种规格,分别适合于身

高在160 cm 以下、160~168cm 之间和168cm 以上的男生。已知一年级新生中有1200名男生,估计他们身高的平均数为164cm ,标准差为4cm 。试由此粗略估算三种规格男生校服应该分别准备多少套(按每人1套计算)?

解:身高分布通常为钟形分布,按经验法则近似估计结果如下:

7.平均数和方差一般只能对数值型变量进行计算。但若将是非变量(也称为是非标志)的两种情况分别用1和0来表示,则对是非变量也可以计算其平均数和对应的方差、标准差。试写出有关计算公式。

解:用1代表“是”(即具有某种特征),0代表“非”(即不具有某种特征)。设总次数为N ,1出现次数为N 1,频率(N 1/N )记为P 。由加权公式来不难得出:是非变量的均值=P ;方差=P(1-P);标准差=

)1(P P 。

第五章

一、选择题(可选多项)

1.以下属于概率抽样的有( B 、C )。

A.网民自由参加的网上调查

B.体育彩票摇奖

C.按随机原则组织的农产量调查

D.街头随意的采访

2.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与抽样极限误差间的关系是(D )。 A.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大于极限误差 B.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等于极限误差 C.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小于极限误差

D.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极限误差

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重复抽样的极限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则样本容量( A )。 A.扩大为原来的4倍 B. 扩大为原来的2倍 C.缩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D. 缩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4.当样本单位数充分大时,样本估计量充分地靠近总体指标的可能性趋于1,称为抽样估计的( B )。 A.无偏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充分性 5.抽样估计的误差( A 、C )。

A.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B.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消除的

C.是可以事先计算的

D.只有调查结束之后才能计算

二、计算题

1.根据长期实验,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服从正态分布。现对某新型飞机进行了15次试飞,测得各次试飞时的最大飞行速度(米/秒)为:

422.2 417.2 425.6 425.8 423.1 418.7 428.2 438.3 434.0 412.3 431.5 413.5 441.3 423.0 420.3

试对该飞机最大飞行速度的数学期望值进行区间估计(置信概率0.95)。 解:

样本平均数

X =425

X S 2.1916= 0.05/2t ?==

/2(n-1)

t α=2.1448×2.1916=4.7005

所求μ的置信区间为:425-4.7005<μ<425+4.7005,即(420.2995,429.7005)。

2.自动车床加工某种零件,零件的长度服从正态分布。现在加工过程中抽取16件,测得长度值(单位:毫米)为:

12.14 12.12 12.01 12.28 12.09 12.16 12.03 12.01 12.06 12.13 12.07 12.11 12.08 12.01 12.03 12.06 试对该车床加工该种零件长度值的数学期望进行区间估计(置信概率0.95)。 解:因为零件长度服从正态分布, 95%置信区间为:

()()??

?

??-+--1,12/2/n t n S X n t n S X αα 其中 08687.12=X , 07068416.0=s ,151=-n ,()1315.215025.0=t

即:??

?

???+?-

1315.2407068416.008687.12,1315.2407068416.008687.12 ()12454.12,04913.12=

3.用同样方式掷某骰子600次,各种点数出现频数如下:

试对一次投掷中发生1点的概率进行区间估计(置信概率0.95)。 解:

n=600,p=0.1,n P=60≥5,可以认为n 充分大,α=0.05,0.0252

1.96z z α

==。

0.0122?== 因此,一次投掷中发生1点的概率的置信区间为

0.1-0.0122<ρ<0.1+0.0122,即(0.0878,0.1122)。

4.若在5.2题中,零件长度的技术标准为12.10毫米,公差范围规定为12.10±0.05毫米。试根据样本数据对该车床加工该种零件发生长度不合格的概率进行区间估计(置信概率0.95)。 解:

2

020:σσ=H , 2021:σσ≠H

标准差的2倍=0.05, 标准差为0.025,16个数据的样本方差是var(X)= 0.00499625 在2

020

:σσ=H 下

()()1~122

2

2--=n S n χσχ 15*var(X)/(0.025^2)= 119.91,落在95%置信区间(6.26,27.49)之外。 拒绝零假设。

5.某微波炉生产厂家想要了解微波炉进入居民家庭生活的深度。他们从某地区已购买了微波炉的2200个居民户中用简单随机不还原抽样方法以户为单位抽取了30户,询问每户一个月中使用微波炉的时间。调查结果依次为(分钟):

300 450 900 50 700 400 520 600 340 280 380 800 750 550 20 1100 440 460 580 650 430 460 450 400 360

370

560

610

710

200

试估计该地区已购买了微波炉的居民户平均一户一个月使用微波炉的时间。 解: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得:

14820y n 1

i i =∑= 8858600

y

n

1

i 2

i

=∑=

估计量

n

i i 11y y n μ===∑)

=30

1*14820= 494(分钟)

估计量的估计方差

2s n

v()v(y)(1)n N μ==-)

=301*291537520*)2200301(-=1743.1653 其中 ()

???? ??==∑∑==2n 1i 2i n 1i 2i 2y n -y 1-n 1y -y 1-n 1s =

()

2

494*308858600*1301-- =

29

1537520

6. 某大学有本科学生4000名,从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出80人,询问各人是否有上因特网经历。调查结果为,其中有8人无此经历。试估计全校本科学生中无上网经历的学生所占比率。

解: ①计算样本数据

n =80 a =8 p = a / n =8 / 80=0.1

②估计量

1.0?==p P

③估计量的估计方差

()001116.040008011809.01.011)1(=??

?

??--?=??? ??---=

N n n p p p v

7. 某中学老师想要考察该校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离散程度,先随机抽取了41位考生,并求出它们成绩的标准差S=12.设全校学生英语成绩服从正态分布。试根据上述资料,对全校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离散程度即总体方差进行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

解:

2(40)0.97524.433χ=,2(40)

0.02559.342χ=,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为:

()()221122212(1)(1),n n n S n S ααχχ---??-- ? ???=2240124012,(97.064,235.747)59.34224.433??

??= ??

?

8.某城市有非农业居民210万户,从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出623户调查他们住宅装修的意向。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350户已经装修完毕,近期不再有新的装修意向;有78户未装修也不打算装修;其余的有近期装修的意向。试估计该城市非农业居民中打算在近期进行住宅装修的居民户数。

解:

①计算样本数据

n =623 a =623-350-78=195 p = a / n =8195/ 623=0.3130

②估计量

6573033130.02100000?=?==Np A

(户) ③估计量的估计方差

()

1524124413210000062311623)3130.01(3130.021*******)1(?22=??

? ??---??=??? ??---=N n n p p N A v

9.一个市场分析人员想了解某一地区看过某一电视广告的家庭所占的比率。该地区共有居民1500户,分析人员希望以95%的置信度对总体比率进行估计,并要求估计的误差不超过5个百分点。另外,根据先前所做的一个调查,有25%的家庭看过该广告。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要进行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应当抽取的样本单位数。

解:

()

()222

2222

2

11500 1.960.25(10.25)

115000.05 1.960.25(10.25)P Nz P P n N z P P αα-???-==?+-?+??- 241.695= 应抽取242户进行调查。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某种电子元件的使用者要求,一批元件的废品率不能超过2‰,否则拒收。 1.使用者在决定是否接收而进行抽样检验时,提出的原假设是( B )。 A.H 0:P ≥2‰ B.H 0:P ≤2‰

C.H 0:P =2‰

D.其他

2.对上述检验问题,标准正态检验统计量的取值区域分成拒绝域和接受域两部分。拒绝域位于接受域之( B )。

A.左侧

B.右侧

C.两侧

D.前三种可能性都存在

3.在上述检验中,0.05显著性水平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临界值是( A )。 A.1.645 B. ±1.96

C. -1.645

D. ±1.645

4.若算得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为1.50,电子元件的实际废品率是3.5‰,则会出现( D )。

A.接受了正确的假设

B.拒绝了错误的假设

C.弃真错误

D.取伪错误

5.使用者偏重于担心出现取伪错误而造成的损失。那么他宁可把显著性水平定得(A )。

A.大

B.小

C.大或小都可以

D. 先决条件不足,无法决定

二、问答题

1.某县要了解该县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理解程度是否达到及格水平(60分)。为此,从全体六年级学生中用简单随机放还抽样方法抽取了400人进行测试,得到平均成绩61.6分,标准差14.4分。要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论断值(语文理解程度的期望值60分)作显著性检验,显著水平先后按α=0.05和α=0.01考虑。请就上面的工作任务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由样本数据观测到何种差异;

(2)指出出现这种差异的两种可能的原因;

(3)针对这两种可能的原因提出相应的两种假设(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指出所提出的假设对应着单侧检验还是双侧检验,说明为什么要用单侧检验或者双侧检验;

(4)仿照式(6.7)构造检验统计量(如在那里说明过的:这个检验统计量服从t–分布。不过,由于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是一个400人的足够大的样本,因而可以用标准正态分布作为t–分布的近似);

(5)计算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

(6)根据上述样本值查表确定观测到的显著性水平;

(7)用观测到的显著性水平与检验所用的显著性水平标准比较(注意:如果是单侧检验,这个标准用α值,如果是双侧检验,这个标准用α/2值),并说明,通过比较,你是否认为得到了足以反对“观测到的差异纯属机会变异”这一论断(或是足以反对原假设)的足够的证据?为什么?

(8)根据提出的显著性水平建立检验规则,然后用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与检验规则比较,重新回答上条的问题;

(9)根据上面所做的工作,针对本题的研究任务给出结论性的表述。

答:

(1)由样本数据观察到的差异

样本平均数61.6分,不同于对总体平均值的猜想(60分)。

(2)出现这种差异的两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种可能:总体平均值的确为60分,样本平均数与60分的差异纯属于抽样所产生的机会变异。

第二种可能:总体平均值不是60分,样本平均数与60分的差异反映了总体平均值不同于60分的这种真实存在的差异。

(3)建立假设

①若想了解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为60分(后来通知学生改为这样写)

60:0=μH 等价于真实情况为第一种情况

60:1≠μH 等价于真实情况为第二种情况

上述一组假设对应着双尾检验。

用双尾检验的理由是:我们所关心的仅仅是,μ是否等于60(将μ=60设为原假设)。若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落在检验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曲线的左尾部(这意味着μ<60)或右尾部(这意味着μ>60),都属于我们所关心的情况的对立情况,都需要拒绝原假设。因而要把拒绝域同时放在左、右两个尾部,即,进行双尾检验。

②若想了解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达到或超过60分(教材中原来只写“是否达到”,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应加上“或超过”)

60:0≥μH 其中的等于60等价于真实情况为第一种情况,其中的大于60

等价于真实情况为第二种情况

60:1<μH 等价于真实情况为第二种情况

上述一组假设对应着左单尾检验。

用左单尾检验的理由是:我们所关心的是,μ是否大于或等于60(将μ≥60设为原假设)。若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落在检验统计量的概率分布曲线的左尾部(这意味着μ<60),这属于我们所关心的情况的对立情况,需要拒绝原假设;至于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落在右尾部(这意味着μ>60)时,这属于我们所关心的情况,不需要拒绝原假设。因而只把拒绝域放在左尾部,即,进行左单尾检验。

(4)构造检验统计量 在原假设60:0

=μH 成立的条件下,有下列检验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n –1=400–1

的-t 分布。由

于自由度相当大,故这个分布同标准正态分布非常接近。

)1400(~60

--=

t n

s y t (5)计算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

n =400 y =61.6 s =14.4 22.2400

4

.14606.6160=-=-=n s y t

(6)观察到的显著水平(P-值)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z =2.22时阴影面积值为0.4868。故

右尾P-值=P (2.22z >–∞)=0.5+0.4868=0.9868

(7)用P-值检验规则做检验

①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为60分(0H :μ=60 ;1H :μ≠60)——双尾检验 ⅰ)若规定α=0.05

检验用的显著水平标准为α/ 2=0.05 / 2=0.025

由于右尾P-值=0.0132<0.025,故拒绝原假设。 ⅱ)若规定α=0.01

检验用的显著水平标准为α/ 2=0.01 / 2=0.005 由于右尾P-值=0.0132>0.025,故不能拒绝原假设。

②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达到或超过60分(0H :μ≥60 ;1H :μ<60)——左单尾检验 ⅰ)若规定α=0.05

检验用的显著水平标准为α=0.05

由于左尾P-值=0.9868>0.05,故不能拒绝原假设。 ⅱ)若规定α=0.01

检验用的显著水平标准为α=0.01

由于左尾P-值=0.9868>0.01,故不能拒绝原假设。 (8)用临界值值检验规则做检验

①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为60分(0H :μ=60 ;1H :μ≠60)——双尾检验 ⅰ)若规定α=0.05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z α

/ 2= z 0.05 / 2 = z 0.025 =1.96,故,拒绝域为

(]96.1,-∞-和[)∞,96.1,接受

域为()96.1,96.1-。

由于z =2.22>1.96,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落在拒绝域,故拒绝原假设。 ⅱ)若规定α=0.01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z α

/ 2= z 0.01 / 2 = z 0.005 =2.575,故,拒绝域为(]575.2,--∞和[)∞,575.2,接

受域为()575.2,575.2-。

由于z =2.22<2.575,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落在接受域,故不能拒绝原假设。

②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达到或超过60分(0H :μ≥60 ;1H :μ<60)——左单尾检验 ⅰ)若规定α=0.05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在左尾部有z α= z 0.05 =–1.645,故,拒绝域为(]645.1,--∞,接受域为

()∞-,645.1。

由于z =2.22>–1.645,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落在接受域,故不能拒绝原假设。 ⅱ)若规定α=0.01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在左尾部有z α= z 0.01 =–2.325,故,拒绝域为(]325.2,--∞,接受域为

()∞-,325.2。

由于z =2.22>–2.325,检验统计量的样本值落在接受域,故不能拒绝原假设。 (9)检验结论

①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为60分 ⅰ)若规定α=0.05

样本数据显著地表明,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并非恰好为60分。上述结论的双尾显著水平为0.05。

ⅱ)若规定α=0.01

样本数据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推翻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恰好为60分的假设,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

理解程度有可能恰好为60分。上述结论的双尾显著水平为0.01。

②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是否达到或超过60分 ⅰ)若规定α=0.05

样本数据提供的证据几乎完全没有理由推翻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达到或超过60分的假设,也就是

说,可以认为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达到或超过了60分。上述结论的单尾显著水平为0.05。

ⅱ)若规定α=0.01

样本数据提供的证据几乎完全没有理由推翻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达到或超过60分的假设,也就是说,可以认为学生的语文理解程度达到或超过了60分。上述结论的单尾显著水平为0.01。

2. 是否α+β=1?(这里的α是犯弃真错误的概率,β是犯取伪错误的概率)请说明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

答:

α是在0H 成立的总体中检验统计量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属于拒绝域的尾部(一个或两个)面积;β

是0H 不成立的另外某个总体中与前述检验统计量相对应的另外一个统计量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伸入接受域的尾部面积。由于α和β二者分别属于两个概率密度曲线,因此不会存在二者之和等于1的必然规律。

人们熟知的必然关系是:在0H 成立的总体的检验统计量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下,有α+(1–α)=1。这里,α和(1–α)是上述同一概率密度曲线下分别属于拒绝域和接受域的两个部分的面积。

(说明:拒绝域和接受域是实数轴的两个部分,而不是概率密度曲线下的这一部分面积或那一部分面积)

3. 据一个汽车制造厂家称,某种新型小汽车耗用每加仑汽油至少能行驶25公里,一个消费者研究小组对此感兴趣并进行检验。检验时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产此种小汽车的单位燃料行驶里程技术性能指标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为4。试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由16辆小汽车所组成的一个简单随机样本,取显著性水平为0.01,则检验中根据x 来确定是否拒绝制造家的宣称时,其依据是什么(即,检验规则是什么)?

(2)按上述检验规则,当样本均值为每加仑23、24、25.5公里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多少?

答:

(1)拒绝域]33.2,(--∞;(2)样本均值为23,24,25.5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都是0.01。

三、计算题

1.一台自动机床加工零件的直径X 服从正态分布,加工要求为E (X )=5cm 。现从一天的产品中抽取50个,分别测量直径后算得cm x 8.4=,标准差0.6cm 。试在显著性水平0.05的要求下检验这天的产品直径

平均值是否处在控制状态(用临界值规则)?

解: (1)提出假设

5

:0=μH

5:1≠μH

(2)构造检验统计量并计算样本观测值

在5:0

=μH 成立条件下:

357.2506.05

8.42

2-=-=-=

n s x Z μ

(3)确定临界值和拒绝域

96.1025.0=Z

∴拒绝域为

(][)+∞-∞-,96.196.1,Y

(4)做出检验决策

∵96.1357.2025.0=>=Z Z

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测值落在拒绝域。

∴拒绝原假设0H ,接受1H 假设,认为生产控制水平不正常。

2.已知初婚年龄服从正态分布。根据9个人的调查结果,样本均值5.23=x 岁,样本标准差(以9-1作为分母计算)3=s 岁。问是否可以认为该地区初婚年龄数学期望值已经超过20岁(05.0=α,用临

界值规则)?

解:

(1)提出假设

0:20H μ≤

1:20H μ>

(2)构造检验统计量并计算样本观测值

在0

:20H μ≤成立条件下

3.5t ===

(3 0.05(8)t

拒绝域为

[)+∞,86.1

(4)做出检验决策

∵ 3.5 1.86t

=> 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测值落入拒绝域

∴拒绝0H ,接受1H ,即可以认为该地区初婚年龄数学期望值已经超过20岁。

3.从某县小学六年级男学生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400名,测量他们的体重,算得平均值为61.6

医学统计学部分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下列关于概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常用P表示 B. 大小在0%与100%之间 C. 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D. 在实际工作中,概率是难以获得的 E. 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在单次研究或观察中时,称为小概率事件 [参考答案] C. 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2.下列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指标中,属于有序分类变量的是 A. 学历 B. 民族 C. 血型 D. 职业 E. 身高 [参考答案] A. 学历3.下列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指标,其中属于定量变量的是 A. 性别 B. 民族 C. 职业 D. 血型 E. 身高 [参考答案] E. 身高 4.下列关于总体和样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个体间的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必备条件 B.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的集合 C. 总体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 D. 一般而言,参数难以测定,仅能根据样本估计 E. 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一定能代表该总体

[参考答案] E. 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一定能代表该总体 5.在有关2007年成都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研究中,总体是 A. 所有糖尿病患者 B. 所有成都市居民 C. 2007年所有成都市居民 D. 2007年成都市居民中的糖尿病患者 E. 2007年成都市居民中的非糖尿病患者[参考答案] C. 2007年所有成都市居民 6.简述小概率事件原理。 答: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习惯上认为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含义是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它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所谓小概率事件原理,它是进行统计推断的重要基础。 7.举例说明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答:某项研究通常想知道关于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这些数值特征称为参数,如整个城市的高血压患病率。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如根据几百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所算得的样本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统计量是研究人员能够知道的,而参数是他们想知道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数是难以测定的,仅能根据样本估计。显然,只有当样本代表了总体时,根据样本统计量估计的总体参数才是合理的 8.举例说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答: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了解和研究某一类个体,这个类就是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的集合,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前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无限的,如研究药物疗效,某病患者就是无限总体,后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它是指特定时间、空间中有限个研究个体。但是,研究整个总体一般并不实际,通常能研究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样本。例如在一项关于2007

《统计学概论》计算题参考答案解析

《统计学概论》习题解答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 10. 某银行网点连续40天客户人数如下表,根据上表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数列并绘制直方图 470 250 290 470 380 340 300 380 430 400 460 360 450 370 370 360 450 440 350 420 350 290 460 340 300 370 440 260 380 440 420 360 370 440 420 360 370 370 490 390 (1)资料排序: 440 430 420 420 420 400 390 380 380 380 370 370 370 370 370 370 360 360 360 360 (2)分组类型—连续组距式分组; (3)组距: (4)组限: 250、290、330、370、410、450、490 某银行网点40天接待客户分布表 40322.31240lg d += () 户40602.1322.31240 ≈?+=()人240250490=-=R

2 4 6 8 10 12 250 290 330 370 410 450 490 530 某银行网点40天接待客户分布直方图 客户 天

第三章 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 【7】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35个企业工人工资变量数列如下表所示: 月 工 资(元) 企 业 数 比 重(%) ∑? f f x 分 组 组中值x (个) ∑f f 600以下 550 5 10 55.0 600—700 650 8 25 162.5 700—800 750 10 30 225.0 800—900 850 7 20 170.0 900以上 950 5 15 142.5 合 计 — 35 100 755.0 试计算该企业平均工资。(注:比重——各组工人人数在工人总数中所占的比重) 【解】 该集团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为755元/人。 【8】某地甲、乙两个农贸市场三种主要水果价格及销售额资料见下表 品 种 价 格 (元/千克) 甲 市 场 乙 市 场 销售额 (万元) 销量 比重 销售额 (万元) 销量 比重 (万千克) (%) (千克) (%) x m x m f = ∑f f m x m f = ∑f f 甲 2.0 80 40 44.5 60 300 000 30.0 乙 3.0 90 30 33.3 120 400 000 40.0 丙 2.5 50 20 22.2 75 300 000 30.0 合 计 — 220 90 100.0 255 1 000 000 100.0 试计算比较该地区哪个农贸市场水果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原因。 解: ()千克元甲市场水果平均价格44.2000900000 2002== ()千克元乙市场水果平均价格55.20000001000 5502== 甲市场以较低价格销售的水果所占的比重比乙市场以相同价格销售的水果的比重大,反之,正好情况相反,故甲市场水果的平均价格较低。 【10】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格 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 恩格尔系数 ( % ) 户 数 向上累计户数 x f (户%) 分 组 组中值( % ) (户) (户) x f ∑f 20以下 15 6 6 0.90 20—30 25 38 44 9.50

《医学统计学》样题一

《医学统计学》样题一 选择题答案表(涂黑所选答案,未填此表者不给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 样本率与总体率差别的假设检验可用。 A 四格表直接概率法计算 B 四格表χ2检验 C 不能检验 D 由样本率制定总体率的可信区间来判断 E 以上都不是 2.在抽样研究中,当样本例数逐渐增多时_____。 A 标准误逐渐加大 B 标准差逐渐加大 C 标准差逐渐减小 D 标准误逐渐减小 E 标准差趋近于0 3.2008年某乡卫生院接诊结核病患者100人,其中男性76人,女性24人,分别占76%和24%,则可以推断出的结论为。 A 该病男性易患 B 该病男女患病率不同 C该病女性易患 D 该病男女发病率不同 E 尚不能得出男女间患病率孰高孰低的结论 4.要减少抽样误差,通常的做法是_____。 A 适当增加样本例数 B 将个体变异控制在一个范围内 C 减少样本例数 D 增加抽样次数 E 减小系统误差 5. 同样性质的两项研究工作中,都作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结果均为P<0.05 P值越小,则获得的结论是。

A 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 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 越有理由说两总体均数不同 D 越有理由说两样本均数不同 E 越有理由说两总体均数差别很大 6 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无效假设是_____。 A两样本均数不等 B 两样本均数相等 C 两总体均数不等 D两总体均数相等 E样本均数等于总体均数 7.要评价某市一名12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 A 用该市8岁女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作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E 以上都不是 H是_____。 8.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时的 A 两样本秩和相等 B 两总体秩和相等 C 两总体均数相等 D 两总体分布相同 E 两总体分布没有关联 9.在配对设计数值变量资料的对比分析中,配对的目的是为了。 A 提高测量精度 B 操作方便 C 应用t检验 D 提高组间可比性 E 减少实验误差 10.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的数据减去用药后的数据与用药后的数据减去用药前的数据,两次t检验的结果_____。 A t值符号相反,但结论相同 B 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 C t值符号相同,但大小不同,结论相反 D 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E 结论可能相同或相反 11. 总体是由组成的。 A 部分个体 B 全部个体 C 相同的观察指标 D 全部研究对象 E 同质个体的所有观察值 12.关于构成比,不正确的是。 A 构成比中某一部分比重的增减相应地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比重 B 构成比说明某现象发生的强度大小

课程《统计学导论》学习心得

精品课程《统计学导论》学习 心得 本人于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统计学导论》精品课程培训,通过李勇教授详细的讲解该课程,作为该门课程的老师,我感觉收获颇丰。不 论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还是课程建设中,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将通 过参加本次培训对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首先:要更新理念,转变策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大学教学工作在于“教书育人”,主旨在于育人,但仍需以 教学作为前提。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旨 和主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实际教学工作中,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咨询特征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和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李 教授给大家讲述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必要性, 在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中运用自如;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 知识面。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 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入职思 想汇报只有在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 到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其次,恰当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思考的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但是在运用这些现代教学方法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如李教授所说,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不能取代老师的作用,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做到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再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师引导学生讲;提问式;案例式;课内教学、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和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教材与泛读扩充性资料相结合等等,以便能够更好的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 再次,尽量结合经济管理的实际,设置一些应用性问题 根据经管类专业教学需要,我们可以在不同章节设置一些应用问题,可以将时下学生关心的经济数据与概率统计的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假设检验问题时,以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为例,可以让学生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于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以及对于各行业对外贸易波动性的影响;又或者提出近期的物价、房地产等热门话题,让学生去预测政策变化对于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去区分Z检验与t 检验的差别,均值检验和方差检验的区别。为此可参考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年鉴搜集相关数据,建立应用概率统计方向的题库。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并在学期末开设实验报告评讲课。

医学统计学试题 (2)

医学统计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 检验时,自由度是() A、n1+n2 B、n1+n2-1 C、n1+n2+1 D、n1+n2-2 2、标准误反映() A、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数据的离散程度 3、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D、纵向距离最小 4、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 B、在总体中随意抽取任意个体 C、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D、用配对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5、随机误差指的是() A、测量不准引起的误差 B、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6、某项指标95%医学参考值范围表示的是() A、检测指标在此范围,判断“异常”正确的概率大于或等于95% B、检测指标在此范围,判断“正常”正确的概率大于或等于95% C、在“异常”总体中有95%的人在此范围之外 D、在“正常”总体中有95%的人在此范围 7、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χ2检验,甲文χ2χ20.01,1,乙文χ2χ20.05,1,可认为() A、两文结果完全相同

B、甲文结果更为可信 C、乙文结果更为可信 D、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异较大 8、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和u检验的主要差别是() A、t检验只能用于小样本资料 B、u检验要求大样本资料 C、t检验要求数据方差相同 D、u检验能用于两大样本均数比较 9、对医学计量资料成组比较,相对参数检验来说,非参数秩和检验的优点是() A、适用范围广 B、检验效能高 C、检验结果更准确 D、不易出现假阴性错误 10、两数值变量相关关系越强,表示() A、相关关系越大 B、相关系数越大 C、回归系数越大 D、相关系数检验统计量t值越大 [参考答案] 1-5:DACCD 6-10:DBBAB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偏回归系数 2、Ⅱ型错误: 3、非参数检验: 4、残差平方和/剩余平方和: 5、率的标准误: [参考答案] 1.表示其他自变量保持不变时,X j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引起的Y的变化量。 2.指接受了实际上不成立的H0,即“存伪”的错误。Ⅱ型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 3.不依赖于总体分布类型、不针对总体参数的检验方法,如假设两总体分布相 同检验统计量基于变量的秩等,这类检验方法称为非参数检验。 4.指除x对y的线性影响外,其它所有因素对y变异的影响,即在总平方和中 无法用x与y的线性关系所能解释的部分变异,用以表示考虑回归关系后,y 的随机误差。 5.指用以衡量由于抽样引起的样本率与总体率之间的误差的统计量。

统计学专业导论课论文完整版

统计学专业导论课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对统计的认识以及规划 成绩: 内容摘要:在经历了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之后,我收获甚多,并对统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统计学旨在培养学者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虽然课程不如其他课程生动,但我深信,统计是一门实用的学科,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对自己的统计生涯进行合理地规划。 关键词:认识;数据;分析;处理;规划 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小分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在我国还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时候,统计学已经对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有了统计,事务才能得到合理规划,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统计学在各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并以推断为特征的方法论科学,“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思想始终贯穿于统计学的研究过程中。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是也一门通用方法论的学科,是一种用于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而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互渗透的,这就为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进一步提供了条件,因此就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归属性:一是统计学的分支,二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隶属于统计学,同时也隶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个发展趋势恰恰说明了统计学的学习必须与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如此,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通过统计学专业的学习,我可以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统计学的前沿理论,还可以掌握科学调查、科学研究的思路,也将学到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技术。学习统计学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且还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流程。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统计分析软件来完成。 “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由此可见,统计学在未来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各大高校,工商管理、财会、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很热门,而统计专业却在萎缩。这与国外的学术状况相差甚远,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统计学是大学里十分受重视的一门学科,统计学发展得如何是衡量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准,在许多大学,统计学是强势学科,然而在我国,统计学依然是处于弱势地位,好在这个现状恰恰说明了统计学在我国应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由于社会实践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世界的系统性及系统的复杂性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统计学也正广泛吸收和融合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努力改善和丰富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拓展新的领域。今天的统计学已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成长和不断完善,统计学的潜在功能将得到更充分更完满的发掘。 统计学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正态 B.近似正态 C.左偏态 D.右偏态 1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 )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 标准误 D.极差 15.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c )。 A. 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统计学导论第六章

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计算题 1、设销售收入X 为自变量,销售成本Y 为因变量。现根据某百货公司12个月的有关资料计算出以下数据:(单位:万元) ∑-2)(X X t = 425053.73 ; X = 647.88; ∑-2) (Y Y t = 262855.25 ; Y = 549.8; ∑--))((X X Y Y t t = 334229.09 要求: (1) 拟合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做出解释。 (2) 计算决定系数和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 (3) 对β2进行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 (4)假定明年1月销售收入为800万元,利用拟合的回归方程预测相应的销售成本,并给出置信度为95%的预测区间。 参考答案:(1)y=40.3720+0.7863x ; (2)∑∑∑----=2222)()(]))(([Y Y X X X X Y Y r t t t t =0.99983;6340.43)()1(222=--=∑∑Y Y r e t ; 0889.222 =-=∑n e S t e ; (3)2β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4)区间预测为: 18.46764.466≤≤f Y 2、对9位青少年的身高Y 与体重X 进行观测,并得出以下数据: i 13.54Y =∑ ,∑=9788.22Y 2i ,i 472X =∑,228158i X =∑, 803.02i i X Y =∑ 要求:(1)以身高为因变量,体重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2)计算残差平方和决定系数。 (3)计算身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自由度为7,显著水平为0.05的t 分布双侧检验临界值为2.365。) (4)对回归系数2 ?β进行显著性检验。 参考答案:(1)y=40.3720+0.7863x ; (2)9723.0)()(]))(([2222 =----=∑∑∑Y Y X X X X Y Y r t t t t ;

医学统计学样题一

《医学统计学》样题一 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第六条:“考试作弊不授予学士学 位。” 选择题答案表(涂黑所选答案,未填此表者不给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4. 要减少抽样误差,通常的做法是______ 。 A适当增加样本例数 B 将个体变异控制在一个范围内 C减少样本例数 D 增加抽样次数 E 减小系统误差 5. 同样性质的两项研究工作中,都作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结果均为P v P值越小,则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 。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 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说两总体均数不同 D 越有理由说两样本均数不同 E越有理由说两总体均数差别很大 6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无效假设是________ 。 A两样本均数不等 B 两样本均数相等 C 两总体均数不等 D两总体均数相等 E 样本均数等于总体均数 7. 要评价某市一名12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_

A用该市岁女孩身高的95%或99%E常值范围来评价 B作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用身高均数的95%£ 99刑信区间来评价 D不能作评价 E以上都不是 8. 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时的H。是_____ 0 A两样本秩和相等 B 两总体秩和相等 C 两总体均数相等 D两总体分布相同 E 两总体分布没有关联 9. 在配对设计数值变量资料的对比分析中,配对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o A提高测量精度 B 操作方便 C 应用t检验 D提高组间可比性E减少实验误差 10. 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的数据减去用药后的数据与用药后的数据减去用药前的数 据,两次t检验的结果 ______ 0 A t值符号相反,但结论相同 B 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 C t值符号相同,但大小不同,结论相反 D 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E结论可能相同或相反

《统计学导论》学习心得

《统计学导论》学习心得 在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统计学导论》的网络培训的学习之后,从李勇教授的讲授中学习了统计学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如下心得: 1、理论基础方面:通过学习李教授的视频,我对于统计学、概率论和数学三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概率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创新统计方法需要有良好的行业知识,先进的统计学思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论证统计方法优良性需要演绎推理。统计学理论由统计思想、概率论和数学知识构成,缺一不可,而统计学应用同时需要统计学理论和行业知识。 2、授课过程方面:在向学生讲解统计学知识结构和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授课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量更大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以其生动、直观、高效、活泼等特点,给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

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恰当的板书,学生只关注多媒体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视力和领会知识的效果。 另外,通过李教授对于《统计学导论》一书相关章节的讲解,我不仅从知识上收获颇丰,系统的掌握了随机现象的相关知识、假设检验的原理与概念内涵,以及试题的设计和评分标准等。也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授课方法,例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当堂知识当堂消化,杜绝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做法。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只能出现课堂遗留问题,当堂知识不能当堂消化的教学结果。直接讲授统计公式很枯燥,学生不喜欢这种方式学习,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例子推算出统计公式。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体现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应用了统计思想。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所具备的素质,从宏观上学习到了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历程。十分感谢李教授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

统计学概论习题解答前七章

《统计学概论》习题解答 第三章 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 【7】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35个企业工人工资变量数列如下表所示: 试计算该企业平均工资。(注:比重——各组工人人数在工人总数中所占的比重) 【解】 该集团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为元/人和755元/人。 试计算比较该地区哪个农贸市场水果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原因。 解: ()千克元甲市场水果平均价格44.2000900000 2002== ()千克元乙市场水果平均价格55.20000001000 5502== 甲市场以较低价格销售的水果所占的比重比乙市场以相同价格销售的水果的比重大,反之,正好情况相反,故甲市场水果的平均价格较低。 【9】某石材厂2004年和2005年的工人工资资料如下表所示:

(1) 计算各年各组工人平均工资和总平均工资。 (2) 从两年的组平均工资与总平均工资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解:(1)组平均工资:2004年熟练工人:1800元/人;不熟练工人:800元/人; 2005年熟练工人:1900元/人;不熟练工人:900元/人; 总平均工资:2004年:元/人 2005年:元/人 (2)从两年的组平均工资中可以看出:无论是2004年还是2005年熟练工人工资都高于不熟 练工人工资;2005年的各组平均工资都高于2004年,但总平均工资低于2004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2004年熟练工人的人数要高,而熟练工人的工资高于不熟练工人,因此总平均工资高。 【10】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格 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 恩格尔系数 ( % ) 户 数 向上累计户数 x f (户%) 分 组 组中值( % ) (户) (户) x f ∑f 20以下 15 6 6 20—30 25 38 44 30—40 35 137 151 40—50 45 114 288(中) 50—60 55 74 402 60—70 65 24 476 70以上 75 107 500 合 计 — 500 — (1)据资料估计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说明这两个平均的具体分析意义。 (2)利用上表资料,按居民户数加权计算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算术平均数。 (3)上面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能否说明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一般水平?为什么? 解: ()()() ()% %%% M %%%% M o e 66.454050114137107137107 1374022.474050137151 25040=-?-+--+==-?-+ =数:众中位数: 以户数为权数计算的恩格尔系数的平均数: %24.49f xf =∑∑ 不能作为该500户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平均水平。 恩格尔系数是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平均数要根据相对数的对比关系来确定平均数的形式来求平均数。

医学统计学样题及答案

1、某市1974年为了解该地居民发汞的基础水平,调查了留住该第一年以上,无明显肝、 肾疾病,无汞作业接触史的居民238人的发汞含量如下: 发汞值~~~~~~~~~~(mol/kg): 人数 20 66 60 48 18 16 6 1 0 3 (1)说明此频数分布的特征。 (2)选用何种指标描述其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3)估计该地居民发汞值的95%参考值范围 答:(1)偏态分布 (2)选用中位数描述集中趋势,四分位间距描述离散趋势 (3) 频数相对频数累积频数累积相对频数 ~2020 ~660.86 ~600.146 ~480.194 ~18212 ~16228 ~6234 ~1235 ~00235 ~32381合计238 =+(238×%-0)×2/20= =+(238×%-228)×2/6=

所以估计该地居民发汞值的95%参考值范围(,) 2、某市场出售一批番茄汁罐头,罐头内vc平均含量(mg/100g)是未知的。今从中抽取16 个罐头,经测定含量如下: 16,22,21,23,21,19,15,13,23,17,20,29,18,22,16,25 计算:(1)试问这批罐头内vc平均含量及95%区间估计 (2)假如另一批罐头vc平均含量为22mg/100g,试问这两批罐头vc含量是否相同 答:(1)样本平均值=20 样本标准差= 16开方=4 20-×4= 20+×4= , (2) 22∈, 所以含量相同 3、某药厂为了解其生产的某药物(同一批)之有效成分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随机抽取了该药10片,得其样本均数为,标准差,试估计该批药物有效成分的平均含量 答:该批药物有效成分的平均含量的95%可信区间为: (样本均值标准误,样本均值+标准误) 即:(,)

统计学专业导论课论文

对统计的认识以及规划 成绩: 内容摘要:在经历了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之后,我收获甚多,并对统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统计学旨在培养学者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虽然课程不如其他课程生动,但我深信,统计是一门实用的学科,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对自己的统计生涯进行合理地规划。 关键词:认识;数据;分析;处理;规划 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小分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在我国还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时候,统计学已经对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有了统计,事务才能得到合理规划,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统计学在各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并以推断为特征的方法论科学,“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思想始终贯穿于统计学的研究过程中。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是也一门通用方法论的学科,是一种用于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而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互渗透的,这就为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进一步提供了条件,因此就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归属性:一是统计学的分支,二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隶属于统计学,同时也隶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个发展趋势恰恰说明了统计学的学习必须与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如此,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通过统计学专业的学习,我可以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统计学的前沿理论,还可以掌握科学调查、科学研究的思路,也将学到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技术。学习统计学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且还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流程。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统计分析软件来完成。 统计学通过数据来说明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学习统计方法是人类社会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的必然要求,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说明了这一点。当今世界,我们每分每秒要接触到大量的数据,离开数据,我们都将寸步难行。因此,学习统计学,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具备基本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是必需的,著名哲学家H.G.Wells曾说:“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由此可见,统计学在未来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各大高校,工商管理、财会、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很热门,而统计专业却在萎缩。这与国外的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χ20.05,ν可认为(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 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检验 16、为调查我国城市女婴出生体重:北方n1=5385,均数为3.08kg,标准差为0.53kg;南方n2=4896,均数为3.10kg,标准差为0.34kg,经统计学检验,p=0.0034<0.01,这意味着(D ) A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B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差别很大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1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习题详解 第一章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 1.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答:错。统计学和数学都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者虽然关系非常密切,但两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特点。数学撇开具体的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而统计学的数据则总是与客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统计学中的应用统计学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从研究方法看,数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的方法,而统计的方法,本质上是归纳的方法。统计学家特别是应用统计学家则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或实验去取得数据,研究时不仅要运用统计的方法,而且还要掌握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有意义的成果。从成果评价标准看,数学注意方法推导的严谨性和正确性。统计学则更加注意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答:错。统计学是跨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多学科性的科学。 3.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答:错。实质性的科学研究该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和变化规律;而统计学则是为研究认识这些关系和规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答:对。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5.描述统计是用文字和图表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 答:错。描述统计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描述统计不仅仅使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有关统计指标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6.对于有限总体不必应用推断统计方法。 答:错。一些有限总体,由于各种原因,并不一定都能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某一批电视机是有限总体,要检验其显像管的寿命。不可能每一台都去进行观察和实验,只能应用抽样调查方法。 7.经济社会统计问题都属于有限总体的问题。 答:错。不少社会经济的统计问题属于无限总体。例如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者不仅包括现在的消费者而且还包括未来的消费者,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总体。 8.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统计学。 答:对。理论统计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而应用统计学则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

统计学概论课件讲义

授课目录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说 第二章统计学概论 第三章机率概论及机率分配 第四章统计制程管制与管制图 第五章计量值管制图 第六章计数值管制图 第七章制程能力分析 第八章允收抽样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计数值抽样计划 第十章计量值抽样计划 第十一章量具之再现度与再生度第十二章质量管理之新七大手法

1. 导论 统计学是一探讨如何搜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不确定的状态下,藉由样本数据所提供的讯息,经归纳分析、推论检定、决策与预测等过程。『以事实(数字)作决策』。

2.1认识统计 ◎自古以来,人类从事各项研究活动均是为求真理,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然而通往真理的路上充满混沌与挫折,如何厘清真相,统计学自然就成为一门极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 ◎统计学是由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及解释意义等规则与程序所组成。 ◎统计学研究过程: 推论= 估计+ 假设检定 Inferential Statistics = Estimation + Testing Hypothesis

2.2 统计精神就是科学研究的精神 ◎ 著名统计学家费雪(R. A. Fisher, 1890-1962)曰:统计方法的目的是基于经验观察,去改进我们对系统的了解---即统计的基本精神。 ◎ 架构一系列有组织有系统且可分析的研究过程,以获得客观可靠的结论---即科学研究的精神。 系 统 理 论---线 性 系 统 “Ref: The Six Sigma Way , by Peter S. Pande, Robert P. Neuman, & Roland R. Cavanagh, McGraw-Hill.” 『系统三要素---输入、过程、输出』

_统计学概论第六版习题集总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威廉·配弟、约翰·格朗特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3.数量对比分析 4.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5.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 6.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7.信息、咨询、监督 8.同质性 9.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10.研究目的、总体单位 11.这些单位必须是同质的 12.属性、特征 13.变量、变量值 14.总体单位、总体 15.是否连续、离散、性质 二、是非题 1.非2.非3.是4.非5.是6.非7.是8.是9.是10.非11.非12.非13.非14.是15.非 三、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5.C 6.C 7.A 8.A 9.C 10.B 11.A 12.B 13.C 14.A 15.A 四、多项选择题 1.BC 2.ABC 3.ABE 4.ABCD 5.BCDE 6.AC 7.ABCDE 8.BD 9.AB 10.ABCD 11.BD 12.ABCD 13.BD 14.ABD 15.ABC 五、简答题 略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填空题 1.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2.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 3. 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4. 经常性一次性 5. 调查任务和目的调查项目组织实施计划 6. 单一表一览表 7. 基层填报单位综合填报单位 8. 原始记录统计台帐 9. 单一一览 二、是非题 1.是 2.是 3.非 4.是 5.非 6.是 7.是 8.非 9.是 10.是 三、单项选择题 1. D 2. A 3. C 4. A 5. B 6. C 7. B 8. D 9. C 10. B 四、多项选择题 1. BCE 2. ABCDE 3. ADE 4. ADE 5.ACDE 6. ABD 7. BCDE 8. ABE 9.ACD 五、简答题 略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填空题 1.统计汇总选择分组标志 2.资料审核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编制统计表 3.不同相同 4.频率比率(或频率) 5.全距组距 6.上限以下 7.组中值均匀 8.离散连续重叠分组 9.手工汇总电子计算机汇总 10.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体系 11.主词宾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