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晶体类型,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晶体类型,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晶体类型,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晶体类型,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1

晶体类型

1.晶体是指离子、分子、原子在空间上呈周期性规则排列的固体。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晶胞。

NaCl 晶体结构 CO 2晶体结构 SiO 2晶体结构

2.化学键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晶体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离子晶体:离子晶体融化时,破坏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离子键强弱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如KF______KCl 。

(2)原子晶体:原子晶体融化时,破坏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共价键强弱与___________有关,如金刚石______晶体硅。

(3)金属晶体:金属晶体融化时,破坏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金属键强弱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如Mg______Al 。

(4)分子晶体:分子晶体融化时,破坏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与分子量和分子间距有关。

a.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SnH 4>GeH 4>SiH 4>CH 4。

b.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如CH 3CH 2CH 2CH 2CH 3>(CH 3)2CHCH 2CH 3>C(CH 3)4。

c.含有氢键的物质的熔沸点反常的高,分子间作用力不再是主导因素,如H 2O>H 2Te>H 2Se>H 2S 。

d.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分子晶体,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如CO>N 2,CH 3OH>CH 3CH 3。 注意:不同类型晶体的熔点的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

2 5.氢键:通常N 、O 、F 的氢化物分子间易形成氢键,如H 2O 、HF 、NH 3等。氢键用“X…H ”表示,如水分子间的氢键:

注意:

(1)氢键不是化学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2)氢键存在于电负性强的元素(N 、O 、F)与氢(H)元素之间;

6.石墨是多层状结构,每一层是由碳原子与碳原子连接而成,可看作是原子晶体;层状结构与层状结构是由分子间作用力连接而成,可看作分子晶体。因此,石墨是混合晶体,它是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混合晶体。

注意:

(1)石墨结构中的C —C 键长比金刚石的C —C 键长短,故石墨熔点比金刚石的高。

(2)石墨能导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均摊法

基本思路:晶胞任意位置上的一个微粒如果被n 个晶胞所共有,则每个晶胞对这个微粒分得的份

额就是1n

。 (1)立方体晶胞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数的计算:

a.微粒位于立方体顶点,该微粒为8个晶胞所共有,则1/8微粒属于该晶胞;

b.微粒位于立方体棱上,该微粒为4个晶胞所共有,则1/4微粒属于该晶胞;

c.微粒位于立方体面上,该微粒为2个晶胞所共有,则1/2微粒属于该晶胞;

d.微粒位于立方体内部,该微粒为1个晶胞所共有,则整个微粒属于该晶胞;

如NaCl 的晶胞结构如下: 则均摊法计算,一个NaCl 晶胞中含________个Na +,________个Cl -。4,4

(2)非立方体晶胞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数的计算,如三棱柱:

高中化学选修三_晶体结构与性质

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晶体的常识 1.晶体与非晶体 得到晶体的途径:熔融态物质凝固;凝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特性:①自范性;②各向异性(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③固定的熔点;④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2.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即晶体中无限重复的部分 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1 8×晶胞顶角上的原子数+1 4×晶胞棱上的原子+1 2×晶胞面上的粒子数+1×晶胞体心内的原子数 思考:下图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I 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eg :1.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如蓝晶(Al 2O 3·SiO 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又如石墨与层垂直方向上的电导率和与层平行方向上的电导率之比为1:1000。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 ) ①硬度 ②导热性 ③导电性 ④光学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C.非晶体无自范性而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 2一定是晶体 3.下图是CO 2分子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其中有多少个原子?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 注意:a.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 b.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相邻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①物理性质 a.较低的熔、沸点 b.较小的硬度 c.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也不导电 d.“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②典型的分子晶体 a.非金属氢化物:H 2O、H 2 S、NH 3 、CH 4 、HX等 b.酸:H 2SO 4 、HNO 3 、H 3 PO 4 等 c.部分非金属单质::X 2、O 2 、H 2 、S 8 、P 4 、C 60 d.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 、NO 2 、N 2 O 4 、P 4 O 6 、P 4 O 10 等 f.大多数有机物:乙醇.冰醋酸.蔗糖等 ③结构特征 a.只有范德华力--分子密堆积(每个分子周围有12个紧邻的分子) CO 2 晶体结构图 b.有分子间氢键--分子的非密堆积以冰的结构为例.可说明氢键具有方向性 ④笼状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

33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多晶体结构和亚结构

3.3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多晶体结构和亚结构 实际使用的工业金属材料,即使体积很小,其内部的晶格位向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包含着许许多多彼此间位向不同的、称之为晶粒的颗粒状小晶体。而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界。这种实际上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结构(polycrystalline structure)。一般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图3-12)。通常测得的金属性能是各个位向不同的晶粒的平均值,故显示出各向同性。 图3—12 多晶体结构示意图 实践证明,即使在一个晶粒内部,其晶格位向也并不是象理想晶体那样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更小,位向差也很小的小晶块。它们相互嵌镶成一颗晶粒。这些小晶块称为亚结构。可见,只有在亚结构内部,晶格的位向才是一致的。 二、晶体缺陷 实际晶体还因种种原因存在着偏离理想完整点阵的部位或结构,称为晶体缺陷(crystal defect)。晶体缺陷的存在及其多寡,是研究晶体结构、金属塑性变形的关键问题。根据其几何特性,晶体的缺陷可分为三类: 1.点缺陷——空位和间隙原子 实际晶体未被原子占有的晶格结点称为空位;而不占有正常晶格位置而处于晶格空隙之间的原子则称为间隙原子。在空位或间隙原子的附近,由于原子间作用力的平衡被破坏,使其周围的原子离开了原来的平衡位置,即产生所谓的晶格畸变。空位和间隙原子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对于热处理和化学处理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2.线缺陷——位错 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有规律的错排现象称为位错(dislocation)。有刃型

和螺型两种位错。 刃型位错如图3-13所示。垂直方向的原子面EFGH中断于水平晶面ABCD上的EF处,就像刀刃一样切入晶体,使得晶体中位于ABCD面的上、下两部分出现错排现象。EF线称为刃型位错线。在位错线附近区域,晶格发生畸变,导致ABCD晶面上、下方位错线附近的区域内,晶体分别受到压应力和拉应力。符号“┴”和“┬”分别表示多出的原子面在晶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称为正、负刃型位错。 图3—13 刃型位错示意图 螺型位错如图3-14所示。晶体在BC右方的上、下两部分原子排列沿ABCD晶面发生了错动。aa’右边晶体上、下层原子相对移动了一原子间距,而在BC和aa’之间形成了一个上下层原子不相吻合的过渡区域,这里的原子平面被扭成了螺旋面。在原子面上,每绕位错线一周就推进了一个晶面间距。显然,螺型位错附近区域的晶格也发生了严重畸变,形成了一个应力集中区。 3.面缺陷——晶界和亚晶界 晶界实际上是不同位向晶粒之间原子排列无规则的过渡层(图3-15)。晶界处晶格处于畸变状态,导致其能量高于晶粒内部能量,常温下显示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容易被腐蚀,熔点较低,原子扩散较快。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

第二章作业 2-1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它们的原子排列和晶格常数有什么特点 V、Mg、Zn 各属何种结构答:常见晶体结构有 3 种:⑴体心立方:-Fe、Cr、V ⑵面心立方:-Fe、Al、Cu、Ni ⑶密排六方:Mg、Zn -Fe、-Fe、Al、Cu、Ni、Cr、 2---7 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第三章作业3-2 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铸造条件下,所得铸件晶粒的大小;⑴金属模浇注与砂模浇注;⑵高温浇注与低温浇注;⑶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⑷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⑸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答:晶粒大小:⑴金属模浇注的晶粒小⑵低温浇注的晶粒小⑶铸成薄壁件的晶粒小⑷采用振动的晶粒小⑸厚大铸件表面部分的晶粒小第四章作业 4-4 在常温下为什么细晶粒金属强度高,且塑性、韧性也好试用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予以解释。答:晶粒细小而均匀,不仅常温下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即强韧性好。原因是:(1)强度高:Hall-Petch 公式。晶界越多,越难滑移。(2)塑性好:晶粒越多,变形均匀而分散,减少应力集中。(3)韧性好:晶粒越细,晶界越曲折,裂纹越不易传播。 4-6 生产中加工长的精密细杠(或轴)时,常在半精加工后,将将丝杠吊挂起来并用木锤沿全长轻击几遍在吊挂 7~15 天,然后再精加工。试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及其原因答:这叫时效处理一般是在工件热处理之后进行原因用木锤轻击是为了尽快消除工件内部应力减少成品形变应力吊起来,是细长工件的一种存放形式吊个7 天,让工件释放应力的时间,轴越粗放的时间越长。 4-8 钨在1000℃变形加工,锡在室温下变形加工,请说明它们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钨熔点是3410℃,锡熔点是232℃)答:W、Sn 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分别为: TR(W) =(~×(3410+273)-273 =(1200~1568)(℃)>1000℃ TR(Sn) =(~×(232+273)-273 =(-71~-20)(℃) <25℃ 所以 W 在1000℃时为冷加工,Sn 在室温下为热加工 4-9 用下列三种方法制造齿轮,哪一种比较理想为什么(1)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2)由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3)由圆棒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答:齿轮的材料、加工与加工工艺有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而定,总的原则是满足使用要求;加工便当;性价比最佳。对齿轮而言,要看是干什么用的齿轮,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使用频率不高,强度也没什么要求的,方法 1、2 都可以,用方法 3 反倒是画蛇添足了。对于精密传动齿轮和高速运转齿轮及对强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的齿轮,方法 3 就是合理的。经过锻造的齿坯,金属内部晶粒更加细化,内应力均匀,材料的杂质更少,相对材料的强度也有所提高,经过锻造的毛坯加工的齿轮精度稳定,强度更好。 4-10 用一冷拔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入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原因答:由于冷拔钢丝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加工硬化使钢丝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那么再吊重物时才有足够的强度,当将钢丝绳和工件放置在1000℃炉内进行加热和保温后,等于对钢丝绳进行了回复和再结晶处理,所以使钢丝绳的性能大大下降,所以再吊重物时发生断裂。 4-11 在室温下对铅板进行弯折,越弯越硬,而稍隔一段时间再行弯折,铅板又像最初一样柔软这是什么原因答:铅板在室温下的加工属于热加工,加工硬化的同时伴随回复和再结晶过程。越弯越硬是由于位错大量增加而引起的加工硬化造成,而过一段时间又会变软是因为室温对于铅已经是再结晶温度以上,所以伴随着回复和再结晶过程,等轴的没有变形晶粒取代了变形晶粒,硬度和塑性又恢复到了未变形之前。第五章作业 5-3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异同答:一次渗碳体:由液相中直接析出来的渗碳体称为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从 A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从 F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经共晶反应生成的渗碳体即莱氏体中的渗碳体称为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经共析反应生成的渗碳体即珠光体中的渗

高中化学选修三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章常见晶体结构晶胞分析归纳整理总结

个六元环共有。每个六元环实际拥有的碳原子数为 ______个。C-C键夹角:_______。C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 SiO2晶体中,每个Si原子与个O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每个O原子与个Si 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晶体中Si原子与O原子个数比为。晶体中Si原子与Si—O键数目之比为。最小环由个原子构成,即有个O,个Si,含有个Si-O键,每个Si原子被个十二元环,每个O被个十二元环共有,每个Si-O键被__个十二元环共有;所以每个十二元环实际拥有的Si原子数为_____个,O原子数为____个,Si-O键为____个。硅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氧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_. 知该晶胞中实际拥有的Na+数为____个 Cl-数为______个,则次晶胞中含有_______个NaCl结构单元。 3. CaF2型晶胞中,含:___个Ca2+和____个F- Ca2+的配位数: F-的配位数: Ca2+周围有______个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a2+ F- 周围有_______个距离最近且相等的F——。 4.如图为干冰晶胞(面心立方堆积),CO2分子在晶胞中的位置为;每个晶胞含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与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等距离且最近的二氧化

碳分子有个。 5.如图为石墨晶体结构示意图, 每层内C原子以键与周围的个C原子结合,层间作用力为;层内最小环有 _____个C原子组成;每个C原子被个最小环所共用;每个最小环含有个C原子,个C—C键;所以C原子数和C-C键数之比是_________。C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__. 6.冰晶体结构示意如图,冰晶体中位于中心的一个水分子 周围有______个位于四面体顶角方向的水分子,每个水分子通过 ______条氢键与四面体顶点上的水分子相连。每个氢键被_____个 水分子共有,所以平均每个水分子有______条氢键。 7.金属的简单立方堆积是_________层通过_________对 _________堆积方式形成的,晶胞如图所示:每个金属阳离子的 配位数是_____,代表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金属的体心立方堆积是__________层通过 ________对________堆积方式形成的,晶胞如图: 每个阳离子的配位数是__________.代表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 常见晶胞模型

离子晶体 氯化钠晶体 (1)NaCl晶胞每个Na+等距离且最近的Cl-(即Na+配位数)为6个 NaCl晶胞每个Cl-等距离且最近的Na+(即Cl-配位数)为6个 (2)一个晶胞内由均摊法计算出一个晶胞内占有的Na+4_个; 占有的Cl-4个。 (3)在该晶体中每个Na+周围与之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Na+ 共有12个; 与每个Na+等距离且最近的Cl-所围成的空间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 CsCl晶体(注意:右侧小立方体为CsCl晶胞;左侧为8个晶胞) (1) CsCl晶胞中每个Cs+等距离且最近的Cl-(即Cs+配位数) 为8个 CsCl晶胞中每个Cl-等距离且最近的Cs+(即Cl-配位数) 为8个,这几个Cs+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正方体。 (2)在每个Cs+周围与它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s+有6个 这几个Cs+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 (3)一个晶胞内由均摊法计算出一个晶胞内占有的Cs+ 1个;占有的Cl- 1个。 CaF 2 晶体 (1)) Ca2+立方最密堆积,F-填充在全部四面体空隙中。 (2)CaF 2 晶胞中每个Ca2+等距离且最近的F-(即Ca2+配位数) 为8个 CaF 2 晶胞中每个F-等距离且最近的Ca2+(即F-配位数)为4个 (3)一个晶胞内由均摊法计算出一个晶胞内占有的Ca2+4个; 占有的F-8个。ZnS晶体: (1)1个ZnS晶胞中,有4个S2-,有4个Zn2+。 (2)Zn2+的配位数为4个,S2-的配位数为 4个。 原子晶体 金刚石金刚石晶胞金刚石晶胞 (1)金刚石晶体 a、每个金刚石晶胞中含有8个碳原子,最小的碳环为6元环,并且不在同一平 面(实际为椅式结构),碳原子为sp3杂化,每个C以共价键跟相邻的_4_个C 结合,形成正四面体。键角109°28’ b、每个碳原子被12个六元环共用,每个共价键被6个六元环共用 c、12g金刚石中有2mol共价键,碳原子与共价键之比为 1:2

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一、章节:第二章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第一节纯金属的晶体结构第二节纯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第三节合金的晶体结构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晶胞、晶格、合金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溶体与金属化合物。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重点: 晶胞、晶格、合金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溶体与金属化合物。 五、教学难点: 晶胞、晶格、合金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溶体与金属化合物。 六、使用教具: 挂图。 七、课后作业: P17:1、2、6。 八、课后小结:

第二章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第一节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1.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内部的原子按一定几何形状作有规则地重复排列,如金钢石、石墨及固态金属与合金。而非晶体内部的原子无规律地规律地堆积在一起,如沥青、玻璃、松香等。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和各向异性的特征,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且各向同性。 2.晶体管格与晶胞 为便于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可将原子近似地看成一个点,并用假想的线条将各原子中心连接起来,便形成一个空间格子。 晶格——抽象的、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的规则排列方式的空间几何图形。结点——晶格中直线的交点。 晶胞——晶格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几何单元周期重复排列而成的,这种最基本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晶胞大小和形状可用晶胞的三条棱长a、b、c(单位,1A=108cm)和棱边夹角来描述,其中a、b、c称为晶格常数。 各种晶体由于其晶格类型和晶格常数不同,故呈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 二、常见的晶格类型 1.体心立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胞为一立方体,立方体的八个顶角各排列着一个原子,立方体的中心有一个原子。其晶格常数a=b=c。属于这种晶格类型的金属有α铁、铬、钨、钼、钒等。 2.面心立方晶格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胞也是一个立方体,立方体的八个顶角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排列一个原子。属于这种晶格类型的金属有γ铁、铝、铜墙铁壁、镍、金、银等。 3.密排六方晶格 密排六方晶格的晶胞是一个六方柱体,柱体的十二个顶角和上、下中心各排列着一个原子,在上、下面之间还有三个原子。属于这种晶格类型的金属有镁、锌、铍等、α-Ti。 晶格类型不同,原子排列的致密度也不同。体心立方晶格的致

高中化学晶体结构知识汇总

1、晶体类型判别: 分子晶体:大部分有机物、几乎所有酸、大多数非金属单质、所有非金属氢化物、部分非金属氧化物。 原子晶体:仅有几种,晶体硼、晶体硅、晶体锗、金刚石、金刚砂(SiC)、氮化硅 (Si3N4)、氮化硼(BN)、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石英等; 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离子晶体:含离子键的物质,多数碱、大部分盐、多数金属氧化物; 2、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对比表 晶体类型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 定义分子通过分子间 作用力形成的晶 体 相邻原子间 通过共价键 形成的立体 网状结构的 晶体 金属原子通 过金属键形 成的晶体 阴、阳离子通 过离子键形成 的晶体 组成晶体的粒子分子原子金属阳离子 和自由电子 阳离子和 阴离子 组成晶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或氢键共价键 金属键(没 有饱和性方 向性) 离子键(没有 饱和性方向 性) 典型实例冰(H2O)、 P4、I2、干冰 (CO2)、S8 金刚石、晶 体硅、 SiO2、SiC Na、Mg、 Al、Fe NaOH、 NaCl、K2SO4 特征熔点、 沸点 熔、沸点较低熔、沸点高 一般较高、 部分较低 熔、沸点较高导热性不良不良良好不良 导电性 差,有些溶 于水可导电 多数差良好 固态不导电, 熔化或溶于水 能导电 机械加 工性能 不良不良良好不良 硬度硬度较小高硬度 一般较高、 部分较低 略硬而脆 溶解性相似相溶不溶 不溶,但有 的反应 多数溶于水, 难溶于有机溶 剂 3、不同晶体的熔沸点由不同因素决定: 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主要由离子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离子键强弱)决定,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决定,原子晶体的熔沸点主要由晶体中共价键的强弱决定,且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4、金属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1)同周期金属单质,从左到右(如Na、Mg、Al)熔沸点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

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晶体的常识 1.晶体与非晶体 得到晶体的途径:熔融态物质凝固;凝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特性:①自范性;②各向异性(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③固定的熔点;④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2.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即晶体中无限重复的部分 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晶胞顶角上的原子数+×晶胞棱上的原子+×晶胞面上 的粒子数+1×晶胞体心内的原子数 思考:下图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I 2 )、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eg:1.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如蓝晶(Al 2O 3 ·SiO 2 )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又如石墨与 层垂直方向上的电导率和与层平行方向上的电导率之比为1:1000。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 ①硬度②导热性③导电性④光学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C.非晶体无自范性而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 2 一定是晶体 3.下图是CO 2 分子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其中有多少个原子?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 注意:a.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 b.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相邻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①物理性质 a.较低的熔、沸点 b.较小的硬度 c.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也不导电 d.“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②典型的分子晶体 a.非金属氢化物:H 2O、H 2 S、NH 3 、CH 4 、HX等 b.酸:H 2SO 4 、HNO 3 、H 3 PO 4 等 c.部分非金属单质::X 2、O 2 、H 2 、S 8 、P 4 、C 60 d.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 、NO 2 、N 2 O 4 、P 4 O 6 、P 4 O 10 等 f.大多数有机物:乙醇,冰醋酸,蔗糖等 ③结构特征 a.只有范德华力--分子密堆积(每个分子周围有12个紧邻的分子) CO 2 晶体结构图

高中化学-晶体结构【教师版】

比较两种化学键,完成下列表格: 天然的美丽晶体 多数天然珠宝是在特定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化学元素相互结合的产物。珠宝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构成元素本身的性质。组成珠宝的常见元素有30多种,而多数宝石主要由其中8种元素组成,其他元素主要呈微量组分存在。微量成分对珠宝而言十分重要,它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珠宝的价值,多数珠宝的颜色成因主要归结于以微量成分存在的过渡金属元素Sr,Ti,V,Cr,Fe,Co,Ni,Cu等。如翡翠、祖母绿等均因为含微量的Cr元素,使宝石呈艳丽的绿色而价值连城。有时微量元素还决定于珠宝的品种。如:刚玉中若含微量Cr元素而显红色,即为红宝石; 若含Fe, Ti等微量元素将显蓝色等,即为蓝宝石 类型成键微粒成键的本质存在的物质表示方法键强弱判断离子键阴、阳离子静电作用离子化合物电子式半径和电荷数 共价键 非极性 键 同种非金属原子 共用电子对 离子化合物 共价单质 共价化合物 电子式、结构式 半径和共用电子对数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极性键 不同种非金属原 子 晶体结构 知识温习 每识每课

一、晶体 1.定义:晶体是指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晶体中的微粒按一定的规则排列。 2.类型:根据化学键的种类不同,我们把晶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二、离子晶体 1.定义:由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晶体是离子晶体,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如:CaO、KOH、NaCl、Mg(NO3)2、NH4Cl; 2.离子晶体的构成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强碱、金属氧化物及绝大部分的盐;阳离子和阴离子 3.离子晶体的特点: 在离子晶体中,由于阴阳离子间存在较强的离子键,所以离子晶体的结构一般比较________,密度__________,且具有较___________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离子晶体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稳定、较大、高 4.代表物 (1)氯化钠晶体 由图可知,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有_____个Cl-,而每个Cl-周围也有____个Na+,它们之间通过离子键的作用结合,并在空间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则的几何形状。 【答案】6、6 注:NaCl指的是化学式,而不是分子式,其晶体中不存在NaCl分子 【思考】构成氯化钠晶体和氯化铯晶体的微粒是什么? 【答案】氯化钠:钠离子和氯离子氯化铯:铯离子和氯离子 新知精讲

高中化学晶体结构与性质范文晶体的常识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知识归纳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1)______物质凝固; (2)______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______); (3)______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点 (1)自范性 ①定义: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规则的______,这称为晶体的______。非晶体物质没有这个特性。 ②形成条件:晶体______适当。 ③本质原因:晶体中粒子在______里呈现______的______排列。 (2)晶体在不同的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特质即______。 (3)晶体的______较固定。 (4)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对固体进行______实验。 二、晶胞 1.概念 晶胞是晶体中最小的______。 2.结构 晶胞一般都是______,晶体是由无数晶胞“______”而成。 (1)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无任何______。 (2)并置:所有晶胞都是______排列的,取向______。 (3)所有晶胞的______及内部的原子______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一、1.有周期性没有相对无序 2.(1)熔融态(2)气态凝华(3)溶质 3.(1)多面体外形性质自范性生长的速率三维空间周期性有序 (2)各向异性(3)熔点(4)X-射线衍射 二、1.结构重复单元 2.平行六面体无隙并置(1)间隙(2)平行相同(3)形状种类 知识重点 与晶体有关的计算 晶体结构的计算常常涉及如下数据:晶体密度、N A、M、晶体体积、微粒间距离、微粒半径、夹角等,密度的表达式往往是列等式的依据。解答这类题时,一要掌握晶体“均摊法”的原理,二要有扎实的立体几何知识,三要熟悉常见晶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均摊法”原理 晶胞中任意位置上的一个原子如果被n个晶胞所共有,则每个晶胞对这个原子分得的份额就是1 n 。 非平行六面体形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同样可用“均摊法”,其关键仍然是确定一个粒子为几个晶胞所共 有。例如,石墨晶胞每一层内碳原子排成六边形,其顶点(1个碳原子)对六边形的贡献为1 3 ,那么一个六 边形实际有6×1 3 =2个碳原子。又如,在六棱柱晶胞(如下图所示的MgB2晶胞)中,顶点上的原子为6个 晶胞(同层3个,上层或下层3个)共有,面上的原子为2个晶胞共有,因此镁原子个数为12×1 6 +2×

。高中化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及相关例题讲解

高中化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及相关例题 讲解 自然界中的固体可以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 晶体。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 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 列,从而使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具 有固定的熔点和规则的几何外形。 一、晶体 固体可以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的分布非常广泛,自然界的固体物质中,绝大多数 是晶体。气体、液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晶体。 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 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 列,从而使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具 有固定的熔点和规则的几何外形。 二、晶体结构 1.几种晶体的结构、性质比较 2.几种典型的晶体结构: (1)NaCl晶体(如图1):每个Na+周围有6个Cl-,每个Cl-周围有6个Na+,离子个数比为1:1。 (2)CsCl晶体(如图2):每个Cl-周围有8个Cs+,每个Cs+周围有8个Cl-;距离Cs+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s+

有6个,距离每个Cl-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l-也有6个,Cs+和Cl-的离子个数比为1:1。 (3)金刚石(如图3):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四个碳原子包围,以共价键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并向空间发展, 键角都是109o28',最小的碳环上有六个碳原子。 (4)石墨(如图4、5):层状结构,每一层内,碳原子以正六边形排列成平面的网状结构,每个正六边形平均拥有 两个碳原子。片层间存在范德华力,是混合型晶体。熔点比 金刚石高。 (5)干冰(如图6):分子晶体,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其他12个CO2分子。

高中化学晶体结构的有关计算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高中化学晶体结构的有关计算 中学课本中列举了NaCl、CsCl、金刚石、石墨、干冰、二氧化硅等典型晶体的结构示意图。它们的结构都是立体的,如何从平面图想像出三维实物的结构形态,这是解决有关问题的关键。 首先可以利用直观结构模型,逐步建立起准确、清晰的立体形象,提高空间想像力。 其次还需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在晶体结构中切割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点、边、面为多少个基本结构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面对一个基本结构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0/n(n为共有的基本结构单元数)。 中学阶段所需掌握的几种晶体类型及有关问题: 一、NaCl型(如图1) 1.在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6个Cl-,每个Cl-同时吸引着6个Na+,阴、阳离子数目之比是1∶1。 2.在晶体结构中,每个基本结构单元(小立方体)的8个顶点分别由4个Na+、4个Cl-相邻占据,每个小立方体含Na+:(1/8)×4=(1/2)个、含Cl-:(1/8)×4=(1/2)个。每个晶胞由8个小立方体构成,故每个晶胞有NaCl微粒8×(1/2)=4个。3.在晶体中,经过立方体的中心Na+的平面有三个,每个平面的四个顶点上的Na+都同晶体中与中心Na+最接近且距离相等。所以,在晶体中,每个Na+周围与它最接近的距离相等的Na+的个数共有12个。同理,每个Cl-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l-的个数也有12个。 二、CsCl型(如图2) 1.在晶体中,每个Cl-吸引8个Cs+,每个Cs+吸引8个Cl-,Cs+与Cl-的个数比为1∶1。 2.每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小立方体)含Cl-:(1/8)×8=1个,含Cs+1个。

金属的晶体结构

引言 金属学是研究金属及合金的成分、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关系的科学。所谓力学性能主要指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塑性。通常用来承受载荷的零件要求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我们称这类材料为结构材料。与结构材料对应的另一类材料是功能材料,它一般不要求承受载荷,主要使用它的物理性能,如光、电、磁性能等。功能材料利用它对光、电、磁的敏感特性制作各类传感器。 金属学只讨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不涉及物理性能。 固态金属通常是晶体,金属学研究的最小结构单元是原子。原子通过不同的排列可构成各种不同的晶体结构,产生不同的性能。原子结构不是金属学研究的范畴。 第1章金属的晶体结构 1-1金属及金属键 金属的定义根据学科的不同有多种划分方法。本人倾向按结合键的性质来划分,即金属是具有金属键的一类物质。这种分类的好处是有利于解释与金属力学性能相关的现象。例如,为什么金属具有较好的塑性? 什么是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我们早就熟知,金属键的最大特点是无饱和性、无方向性。以后我们将会看到,正是这些特点使金属具有较好的塑性。 研究表明,固态金属通常是晶体,且其结构趋于密堆积结构。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用双原子模型来说明。 当两个原子相距很远时,它们之间不发生作用。当它们逐渐靠近时,一个原子的原子核与另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之间将产生引力;而两原子的原子核及电子之间产生斥力。研究表明,引力是长程力,斥力是短程力,即距离较远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相互吸引。随着原子距离的减小,斥力增加的速度逐渐大于引力增加的速度。显然这样作用的结果必然存在一个平衡距离d0,此时,引力等于斥力,偏离这一距离时,都将受到一个恢复力,如P3图2。d c对应最大恢复引力,即最大结合力,它对应着金属的理论抗拉强度。 下面,我们从能量的角度来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在引力作用下原子移近所做的功使原子的势能降低,所以吸引能是负值。相反,排斥能是正值。吸引能

第3讲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三讲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1.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 考点再现:这一部分08年09年10年都有所涉及,10年考了晶胞致密度的概念,这部分以名词解释,填空为主,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是总体上说难度不大,但是却很重点。考试要求:记忆,特别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对于一些内容需要会一定的推导。 知识点: 晶胞中的原子数:完全属于该晶胞的原子数。★★★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CN)。★★★★ 致密度:晶体结构中的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k)。★★★★ 八面体间隙:位于6个原子所组成的8面体中间的间隙。★★★ 四面体间隙:位于4个原子所组成的4面体中间的间隙。★★★ 典型金属晶体结构有(面心立方fcc),(体心立方bcc),(密排六方hcp)★★★★★

fcc bcc hcp 面心立方结构n = 8×1/8 + 6×1/2 = 4 体心立方结构n = 8×1/8 + 1 =2 密排六方结构n = 12×1/6 +2×1/2 +3 = 6 三种典型金属晶体结构特征 晶体类型原子密排面原子密排方 向晶胞中的原 子数 配位数CN 致密度K A1(fcc){111} <110> 4 12 0.74 A2(bcc){110} <111> 2 8,(8+6)0.68 A3(hcp){0001} <11-20> 6 12 0.74 对于金属晶体结构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这个表上,在这些方面里,我们更加侧重密排面和密排方向以及致密度的掌握,这是本讲内容的一个重点。 而对于本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关于间隙问题的讨论。 我们知道位于6个原子所组成的8面体中间的间隙。位于4个原子所组成的4面体中间的间隙。单8面体间隙和四面体间隙时如何排布的呢,我们由图可以清楚的了解。

高中化学——化学教案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而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是以各自的自范性和微观结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得出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以及晶体的常见性质和区分晶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

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1.三种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 固态物质按其原子的聚集状态可分为两大类: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指的是材料的原子(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呈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体,如金刚石、水晶、金属等。非晶体指的是材料的原子(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无规则排列的物体,如松香、石蜡、玻璃等。在一定的条件下晶体和非晶体可以互相转化(I2-1)。 晶体结构是晶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规则排列的方式。晶格是假设通过原子结点的中心划出许多空间直线所形成的空间格架。能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组成单元称为晶胞(I2-2)。晶格常数指的是晶胞的三个棱边的长度a,b,c。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 ⑴体心立方晶格(BCC—Body-Centered Cube),典型代表为钼(Mo)、钨、钒、铬、铌、α-Fe等,八个原子处于立方体的角上,一个原子处于立方体的中心,如图2所示。 ⑵面心立方晶格(FCC—Face-Centered Cube),典型代表为铝、铜、镍、金、银、γ-Fe等,原子分布在立方体的八个角上和六个面的中心,如图1所示。 ⑶密排六方晶格(HCP—Hexagonal Close-Packed)典型代表为镁、镉(Cd)、锌、铍(Be)等。12个原子分布在六方体的12个角上,上下底面中心各分布一个原子,上下底面之间均匀分布3个原子,如图3所示。 图1面心立方晶格图2体心立方晶格图3密排六方晶格 原子半径指的是晶胞中相距最近的两个原子之间距离的一半,致密度指的是晶胞中所包含的原子所占有的体积与该晶胞体积之比。 体心立方模型与晶胞示意图(I2-3),在体心立方晶格中如图4: 图 4 晶格常数:a=b=c;a=b=g=90° 晶胞原子数:2 原子半径: 致密度:0.68 面心立方模型与晶胞示意图(I2-4),在面心立方晶格中如图5: 图 5 晶格常数:a=b=c;a=b=g=90° 晶胞原子数:4 原子半径: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

第二章作业2-1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它们的原子排列和晶格常数有什么特点?V、Mg、Zn 各属何种结构?答:常见晶体结构有 3 种:⑴体心立方:-Fe、Cr、V ⑵面心立方:-Fe、Al、Cu、Ni ⑶密排六方:Mg、Zn -Fe、-Fe、Al、Cu、Ni、Cr、2---7 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第三章作业3-2 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铸造条件下,所得铸件晶粒的大小;⑴金属模浇注与砂模浇注;⑵高温浇注与低温浇注;⑶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⑷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⑸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答:晶粒大小:⑴金属模浇注的晶粒小⑵低温浇注的晶粒小⑶铸成薄壁件的晶粒小⑷采用振动的晶粒小⑸厚大铸件表面部分的晶粒小第四章作业4-4 在常温下为什么细晶粒金属强度高,且塑性、韧性也好?试用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予以解释。答:晶粒细小而均匀,不仅常温下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即强韧性好。原因是:(1)强度高:Hall-Petch 公式。晶界越多,越难滑移。(2)塑性好:晶粒越多,变形均匀而分散,减少应力集中。(3)韧性好:晶粒越细,晶界越曲折,裂纹越不易传播。4-6 生产中加工长的精密细杠(或轴)时,常在半精加工后,将将丝杠吊挂起来并用木锤沿全长轻击几遍在吊挂7~15 天,然后再精加工。试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及其原因?答:这叫时效处理一般是在工件热处理之后进行原因用木锤轻击是为了尽快消除工件内部应力减少成品形变应力吊起来,是细长工件的一种存放形式吊个7 天,让工件释放应力的时间,轴越粗放的时间越长。4-8 钨在1000℃变形加工,锡在室温下变形加工,请说明它们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钨熔点是3410℃,锡熔点是232℃)?答:W、Sn 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分别为: TR(W) =(0.4~0.5)×(3410+273)-273 =(1200~1568)(℃)>1000℃ TR(Sn) =(0.4~0.5)×(232+273)-273 =(-71~-20)(℃) <25℃所以W 在1000℃时为冷加工,Sn 在室温下为热加工4-9 用下列三种方法制造齿轮,哪一种比较理想?为什么?(1)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2)由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3)由圆棒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答:齿轮的材料、加工与加工工艺有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而定,总的原则是满足使用要求;加工便当;性价比最佳。对齿轮而言,要看是干什么用的齿轮,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使用频率不高,强度也没什么要求的,方法1、2 都可以,用方法3 反倒是画蛇添足了。对于精密传动齿轮和高速运转齿轮及对强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的齿轮,方法3 就是合理的。经过锻造的齿坯,金属内部晶粒更加细化,内应力均匀,材料的杂质更少,相对材料的强度也有所提高,经过锻造的毛坯加工的齿轮精度稳定,强度更好。4-10 用一冷拔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入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原因?答:由于冷拔钢丝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加工硬化使钢丝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那么再吊重物时才有足够的强度,当将钢丝绳和工件放置在1000℃炉内进行加热和保温后,等于对钢丝绳进行了回复和再结晶处理,所以使钢丝绳的性能大大下降,所以再吊重物时发生断裂。4-11 在室温下对铅板进行弯折,越弯越硬,而稍隔一段时间再行弯折,铅板又像最初一样柔软这是什么原因?答:铅板在室温下的加工属于热加工,加工硬化的同时伴随回复和再结晶过程。越弯越硬是由于位错大量增加而引起的加工硬化造成,而过一段时间又会变软是因为室温对于铅已经是再结晶温度以上,所以伴随着回复和再结晶过程,等轴的没有变形晶粒取代了变形晶粒,硬度和塑性又恢复到了未变形之前。第五章作业5-3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异同?答:一次渗碳体:由液相中直接析出来的渗碳体称为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从 A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从 F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经共晶反应生成的渗碳体即莱氏体中的渗碳体称为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经共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三讲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三节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主要内容: 晶体缺陷的概念,研究晶体缺陷的意义,晶体缺陷的种类 点缺陷的概念、种类,点缺陷产生的原因,晶格畸变的概念,间隙原子,置换原子,晶格空位, 线缺陷的概念,线缺陷的种类,刃型位错、螺型位错的特征,正刃型位错、负刃型位错,左螺型位错、右螺型位错,混合型位错,位错周围的应力场,位错周围的晶格畸变,柏氏矢量的概念,柏氏矢量的确定、表示方法,用柏氏矢量判断位错的类型,位错密度,位错在晶体中的特性。 面缺陷的种类,晶体表面,晶界,小角度晶界,大角度晶界,亚晶界,堆垛层错,相界,晶界的特性。 二、要点: 缺陷的概念及缺陷的种类。 三、方法说明; 晶体内部的缺陷确实存在,晶体内部的缺陷对金属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了解晶界与相界的区别,晶界的特性。 重点概念:是晶格畸变,间隙原子,置换原子,位错,亚结构。 难点:是螺型位错,用模型讲述会更清楚。 授课内容: 一、点缺陷 点缺陷的类型及特点: 金属晶体中常见的点缺陷有: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 晶体中位于晶格结点上的原子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运动。当某一瞬间,某个原子具有足够大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制约,跳出其所在的位置,使晶格中形成空结点,称空位。挤入间隙的原子叫间隙原子; 占据在原来晶格结点的异类原子叫置换原子。 1、空位 空位是一种热平衡缺陷,即在一定温度下,空位有一定的平衡浓度。空位在晶体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空位是由原子脱离其平衡位置而形成的,脱离平衡位置的原子大致有三个去处: (1)迁移到晶体表面上,这样所产生的空位叫肖脱基空位; (2)迁移到晶格的间隙中,这样所形成的空位叫弗兰克尔空位; (3)迁移到其他空位处,这样虽然不产生新的空位,但可以使空位变换位置。 晶格畸变:由于空位的存在。其周围原子失去了一个近邻原子而使相互间的作用失去平衡,因而它们朝空位方向稍有移动,偏离其平衡位置,就会在空位周围出现一个涉及几个原子间距范围的弹性畸变区,叫晶格畸变。 2、间隙原子 处于晶格间隙中的原子即为间隙原子。在形成弗兰克尔空位的同时,也形成一个间隙原子,另外溶质原子挤入溶剂的晶格间隙中后,也称为间隙原子,他们都会造成严重的晶体畸变。间隙原子也是一种热平衡缺陷,在一定温度下有一平衡浓度,对于异类间隙原子来说,常将这一平衡浓度称为固溶度或溶解度。 3、置换原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