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

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E-mail :317169641@https://www.doczj.com/doc/cf4350411.html,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

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

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 Water Blue?print ),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邹宇1,许乙青1,2

,邱灿红1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

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

410082)

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

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 :10.15957/https://www.doczj.com/doc/cf4350411.html,ki.jjdl.2015.09.009

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Hilly Area

—A Case Study of Ningx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ZOU Yu 1,XU Yi -qing 1,2

,QIU Can -hong 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The Second City Planning Graduate

School ,Design Institute Co.Ltd.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instorm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waterlogging in many cities,which forces them to

explo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by taking Ningxiang County ’s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case,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deas and pla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rainy area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Sponge City Theory,Ningxiang ha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ject.Via features of road permeable characteristic and road chosen by level discrepancy,the county itself has improved a lot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Also,the city ’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https://www.doczj.com/doc/cf4350411.html,prehensive dealing method of making the hard ground more like the sponge strengthens th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urban areas,increas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which would permeate into the ground,decreases the rainfall runoff peak amount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Based on the case study,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on pre-planning,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improv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current wa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providing a new idea of planning measures which is forward-looking as well.

Key words:sponge city;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connectivity;urban impervious rate

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 GEOGRAPHY Sep.,2015

岛和长春等6个主要城市正面临严重缺水压力和风险。更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略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内涝与缺水问题[2]。

为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资源协调,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首次出现在2014年10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即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基本原则,将进入的雨水短暂地存储起来,缓慢下渗或汇集到生态水系系统,在减轻城市排水负担的同时,有效提高原有市政排水设施抵御暴雨的能力,补充涵养地下水、复活泉水和恢复河川基流,恢复城市地表的天然水系环境[3]。“绿色海绵”的构建,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分散蓄留和初步净化,摆脱了城市雨水管理单一工程化的视角。

在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4],如何缓解和解决水资源浪费、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形态的新城市问题[5]。笔者在参与宁乡县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尝试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科学规范城市开发行为,将保护自然排水系统与地面设施、城市道路等基础建设结合,在规划建成区内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对实际建成区中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用绿地、水系等自然要素构建城市“绿色海绵”,以期探索适应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1国内外海绵城市研究

1.1国外研究综述

自19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城市对待雨水管理的态度从原本的“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变为了“雨水蓄渗、缓排、利用”[6]。瑞典、加拿大、丹麦、德国等多个国家学者在城市和农村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水水利用研究,制定了众多指导性的建设方针,为城市雨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保障。

德国相关机构进行了基于工商业区不同汇水面的径流水质分类研究[7],将受城市地理位置、汇水面条件、大气质量、情况等因素影响的雨水径流水质大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污染径流,在实

施雨水管理的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对雨水处置方案进行规划设计[8],结合城市各地区水质条件和处置目的,选择最终落实的处置设施。这种针对性的雨水管理解决方案虽然高效、简洁,但其实施的前置条件在于德国本身经历了1989年《雨水利用设施标准》出台后的“第一代”雨水利用技术城市改革,同时伴随1992年自控技术的提升,目前雨水利用技术正处于设备集成化的“第三代”发展阶段[9],德国的城市功能分区和雨水管理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管理框架,这与国内多数城市还未从快速扩张脚步中慢下来的基本现状不适应。北美学者所侧重的“场地层面”[10]雨水微观管理研究,既包括在城市规划建成区以现有自然系统为基础集成整合规划构架,保留重要水文特征和功能,确定流域、小流域和邻里尺度下雨水管理的有利条件和约束,也包括对城市实际建成区的水文功能恢复,减轻靠近水源地带的土地利用活动水文影响,将自然水文功能,如洼地储存、渗透等,均匀分布在整个场地。在微观上控制径流的雨水管理技术效益是巨大的,能够与国内城市复杂的建设条件相协调,逐步实现雨水管理革新。在瑞典和丹麦推行的“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究[11-12],融合水文考察、环境整合、公共景观设计、公众参与、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倡导尽可能在源头处理雨水,并通过蒸腾、截留的生物方式,减少径流量、洪峰高度及污染度,结合城市阶段控制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日常管理中街道清扫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普及民众雨水回收利用教育等,综合管理雨水及洪水防治等。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究的推行模式因其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接受,其亦可以在国内中小城市进行前期实践,作为探索现阶段适应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的方向之一。

1.2国内研究综述

仇保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应区别于“快排式”的传统雨水模式,考虑水的循环利用,引入弹性城市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海绵城市(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碳排放测算等设计和技术手段,把雨水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13];胡灿伟在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多层次要求:首先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等源头减控措施,将较小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资源利用或者渗透地下;其次通过排水管渠的改进和完善,使中等重现期的降雨能够得以排

66经济地理第35卷

除和利用,满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最后通过地表漫流通道、调蓄池、城市河湖等设施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的较大降雨径流,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兼顾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保护[14]。胡楠等指出城市绿地系统对海绵城市体系的多元化作用,应关注两者间的耦合关系[15]。现有五大类城市绿地可以有效地辅助城市水利设施处理城市雨洪问题,平衡城市建设与自然水文,使海绵城市体系的结构布局更为合理,避免海绵城市体系盲目地运动式发展,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水平持续健康的提升。王宁等在滨海低洼湾区环境生态状况、水文地质状况等综合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径流系数、雨水收集利用空间以及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制订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径流总量控制方案、实施计划及匡算投资,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止城市内涝、减少灾害、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6]。宋云等利用ARC/INF0地理信息景观安全格局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对控制雨水径流的关键位置和区域进行保护、改造或利用,通过保留和设计滞水湿地、绿色水道、截水沟来实现城市雨水管理,利用蓄滞和下渗实现雨水的资源化,以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城市生态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7]。地方性法规中有北京市颁布的《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2003)》,要求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需要增加雨水利用设施,否则工程将不予验收合格,这使城市雨水利用有了一个初步的依据,但还未涉及到法律层面。2015年5月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编制的《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试行)》,则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雨水利用有了指引性的设计模式和工程要求,制定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诸多措施。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18],目前国内学者均提出了一些雨水资源利用措施,这些措施虽然都有其学术价值,但多数为部分城市区域、社区、小区、道路、技术手段的“工程性措施”效果分析和研究,还未将城市实际建成区与规划建成区这样大范围的城市整体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研究中提及的各个案例,所处既有南北方、丘陵与平原、多雨与少雨地区差别,所属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程度、环境承载力大小亦有差异。本文基于城市自然水文条件,运用城市

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处于南方多雨缓丘陵地区的宁乡县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比较海绵城市理念下,利用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城市统筹规划布局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差异,研究成果和建设意见可对中小城市的雨水利用策略进行补充,促进适应我国城市的雨水利用控制规划调整。

2国内外海绵城市实践

2.1国外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利用实践

海绵城市即把生态雨水调蓄作为城市的“绿色海绵”,美国主张在源头采用分散式、小尺度的技术手段来管理雨水径流[19],如加州富雷斯诺市的“Leaky Areas”地下水回灌系统,是雨水管理和精明增长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日本则对雨水利用实行补助金奖励制度[20],例如东京都墨田区1996年开始实行墨田区雨水利用补助金制度,对地下、中型和小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补助,水池则补40~120美元/m3,雨水净化器可以补1/3~2/3的设备价,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推广;英国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是模仿场地开发之前其自然水文过程,利用雨水径流以清除环境污染物[21],结合降低洪水风险、改善水质、回灌地下水,满足社区需要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等;新西兰实行具指导意义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发展时不仅要满足城市区域规划、政策规划的要求,而且要尽量降低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减少雨水径流带来的污染[22],规定新开发区域需设置雨水收集和处置设施;澳大利亚将城市整体水文循环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相结合,把城市发展对水文的负面环境影响减到最小[23],将雨水处理和景观结合,减少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应用的尺度从城市分区到街区、地块,持续阶段从前期规划设计到之后的建设和维持。

2.2国内雨水利用现状

国内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集中在近几年,深圳市光明新区,在规划建成区的工程设计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配套设置雨水综合利用措施,将道路路面雨水汇集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进行渗滤、滞蓄,用于补充地下水,利用径流控制、削减峰值流量,修复水文生态;浙江省嘉兴市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被国家水专项办公室列为示范城市。如嘉兴地区所有新建和改建项目必须设置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在雨水排

第9期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67

放口末端设置物理处理及生态处理设施,削减雨水中的COD、SS等污染物。建筑小区、开放空间等用地尽量设置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雨水利用设施。在新开发区域和空间条件较好改建区域,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渠、透水地面等入渗方式,减少雨水径流外排总量,实现雨水径流渗透补给浅层地下水。陕西省西咸新区是立足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按照小区地块、市政道路、景观绿地、雨水系统四个层次来推广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除了小区内部、市政道路采用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吸收雨水,各地块间建立中央雨水系统,利用生态绿廊下洼6~8m,将两侧2~3个街区约

15km2范围内的地表径流,通过地表水沟、市政排水管等直接或间接地收集,成为城市雨水利用核心项目。石家庄市现状绿地较少,造成市内雨水渗透重要环节缺失,所以对城市实际建成区的海绵化改造体现在增加绿地覆盖率,减少市内不透水面积,增大可渗水地块,由于石家庄要正式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故在绿地建设方面有政策和资金的保障,结合城市绿地规划完善雨水利用系统,把原有的公园、废弃地及不适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改造,辅以恢复后水系加以连通,形成绿地与水系共存的城市小环境。

3研究方法

3.1Spatial Analyst水文模块

ArcGIS生成的集水流域和水流网络,成为构建地表水文分析模型的主要手段[24]。利用ArcGIS spa?tial Analyst模块提取宁乡县地区径流模型的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等。通过STRAHLE河网分级法对宁乡县基本水文因子的提取以及水网等级分析,DEM栅格表面再现水流的流动过程,完成宁乡县整体水文分析过程。

3.2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

C指数(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所代表的含义为城市的生态水网结构连接度评价,城市生态水网记作G=(V,E),其中V为网络图G的节点集,E为G的边集,规划区域内各节点依靠廊道相互连通的强度,称为城市生态水网的连接度C[25]。公式为:

C

研究区域内廊道整体长度(km)为L,总面积(km2)为A,区域内连接节点总和数为n,ξ为城市水网的变形系数,为节点之间廊道长度与直线长度的

比值。在理想状态时,廊道取直线形ξ=1,所以C=e/n (e为城市水网边数),因此C约为e/n。

3.3城市不透水率

不透水地面是城市建成区的特征,不透水率是一个与城市水文、水质污染以及城市热岛现象等研究有关的参数,已有研究表明不透水地面的增加会提高区域降雨径流系数,使得同样降雨条件下的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增加,并由此造成城市雨水管道压力加大。同时不透水地面严重阻碍地表水循环,削弱雨水下渗对地下水补充,导致城市地区部分下沉[26]。

基于不透水地面对众多负面环境问题的明显指向性,以及它与城市水循环过程的直接关系,本文用不透水地面与城市建成区比值这一指标反映城市中的复杂环境问题,其比值越高表明综合环境越差。

4宁乡县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

4.1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文中以《宁乡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年)》中345.97km2的实施范围为研究区域,总体规划修改前后城市形态、道路网络、生态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宁乡县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利用自然排水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图1),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变化。

宁乡县基础道路、高程矢量、水系网络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下载数据,通过配准、矢量化获得(图2)。城市不透水区光谱信息通过LANDSAT8卫星OLI陆地成像仪影像,对NIR、Red、Green波段RGB三色合成,得到标准假彩色图像[27]。

4.2设计分析

4.2.1道路与自然排水系统。原有水系形成的自然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生态雨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宁乡县处于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多变,规划区内各等级水线纵横交错。针对现有情况,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图3)相结合的规划措施,通过规范规划建成区内道路网设计及建设方式,改造实际建成区道路的不透水结构形式,控制和减少道路干扰体对生态水系格局的潜在和累积性影响[28]。

城市道路网的调整(图4)主要集中在:①城市

68经济地理第35卷

图2宁乡县水文基础图

Fig.2Water distribution drawing of Ningxiang

主干道的优化。将原本12种宽度的主干道调整为7种宽度,实施改变道路线型、增加生态水系雨水口等优化措施,标准化、合理化、生态化主干道建设模式。②城市次干道的简化,降低道路与水系的冲突点。将次干道的部分交通量转移到高等级道路,并对高等级道路的道路宽度、路板结构进行梳理。③通过中、小型桥梁保留原水系通廊,实现城市地块之间水系网络的整合与连贯,提高了生态水网的完整度。在地块内部可采用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将道路收集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进行净化,渗入地下,雨水的溢流导向下沉广场或进入收集池。④将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为生物滞留带,采用道路立缘石豁口的方式将机动车道雨水径流引入绿化带,并设置过滤池对路面初期雨水进行截污,土壤饱和后的下渗雨水及溢流雨水通过溢流井排入配套设

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从三个网络的C 指数(表1)来看,C1(原生态水

第9期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69

图1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策略

Fig.1

Performance strategy of sponge city program in

Ningxiang

图3宁乡县城市路网优化结构模型

Fig.3

Optimized urban road network structural model of Ningxiang

网)、C2(水网—原规划路网)、C3(水网—优化后路网),具有大的差异,C指数围绕1.7波动。从超过2的C1指数特征来看,每个节点有两条分支线存在,反映原生态水网分割程度不高,水网的破碎度相应较低,具有良好的生态雨水调蓄功能。其中C2值为

1.43,道路建设的间断化,导致水系网络分割程度相应较高,水网连接特征不突出,为C1的69.82%,意味在进行道路建设后,自然雨水调节能力减少为原水网的2/3。但从C3值1.63来看,通过实施道路网优化措施之后,生态水网的分割程度大大降低,水网的连接度得到了提高,达到了C1的79.21%,在规划建设区城市道路建设的同时,保护了基本的水网结构。

通过综合反映生态水网的连接度和分割破碎程度的C指数,在宁乡县实施道路本体海绵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对于减少道路与水系冲突点,保护自然排水系统,降低路网建设对水网通畅影响,弱化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冲击力度,具有显著作用。

4.2.2城市不透水面改造。根据光谱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图5),由于经济目标、政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宁乡县城市的实际建成区不透水区面积所占比重较高,实际建成区面积为34.16km2,不透水面积约为32.15km2,所占比例达到94.13%。城市传统商贸业集中区域,建筑密度较高,加上区内较多的道路广场用地,不透水率高达98.51%左右。部分居住区除开公园及楼房前后的少量空地,没有其它开敞空间。城市植被覆盖集中在公园内、近公园区和沿河两侧的绿色开敞空间,占到土地面积的

5.87%,几乎为不透水地面的1/16。同时受地形影响,城区所处周边径流汇聚盆域,城市排水压力较大,针对现有城市状况,在进行各地块硬质地面的海绵化处理时,采取“排、渗”结合方式,整合原有工程排水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雨水渗透控制策略。

借鉴国内外雨水利用的发展经验,考虑宁乡县现有基础条件特征,对地块改造采取以下措施:①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建设开发契合现有地形,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保护雨水湿地,推行绿色屋顶。②在实际建成区内最大限度还原建设之前水系通道,以汇水线为中心,向两侧扩张5~15m植被保护区,结合汇水点设置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形成水生态廊道,总计还原生态水系绿地0.69km2,同时建设渗井、渗沟、渗池等雨水利用设施,改变城市传统雨水排水方式3.16km2。③在新建生活小区、公园或条件允许的实际建成区内小区中推行雨水集蓄

70经济地理第35

调整之前调整之后

图4宁乡县路网调整图

Fig.4Adjusted road network drawing

表1宁乡县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C指数

Tab.1Ningxiang’s ecological water system connectivity,index C

C1(原生态水网)

C2(水网—原规划路网)C3(水网—优化后路网)道路长度/km

669.93

678.15

县域面积/km2

345.92

345.92

345.92

网络边数/L

713

1020.00

996.00

节点数/V

347

711.00

612.00

道路网密度

1.94

1.96

指数

2.05

1.43

1.63

图5宁乡县不透水区波段合成图

Fig.5Impermeable area wave spectrum map of

Ningxiang

利用系统,将区内屋面和小区路面的雨水径流收集利用,减弱城市暴雨径流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水涝和改善环境。④在降雨径流形成的源头进行分散处理,对实际建成区地面材料进行更新,采用人工铺设的透水性地面,如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构造做法,弱化城市硬质地面0.93km 2,以点带面,局部简单、

经济的微观化处理城市雨水管理问题。

图6宁乡县实际建成区土地组成图

Fig.6Drawing of actual constructed area in Ningxiang

依据城市各类面积组成图(图6),实际建成区内的城市不透水面积30.53km 2,比例降低为89.39%,同时在规划建成区采取控制容积率,合理组织功能分区,分散开发强度,将宁乡县进行雨水综合利用后城市整体不透水面积比例降低到85%以下,减弱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和排水压力。如在全流域进行城市不透水率降低措施,可减缓汛期雨

水的汇流时间,降低中下游河道的洪水位,减轻沿

河城市的防洪压力。

5对策建议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已成必然趋势[29],通过对宁乡县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实际建成区和规划建成区总体设计分析,结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为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的共存关系,减少城市生态水网破坏,提出以下建议:①合理规划,前期控制。在城市规划制订阶段,宏观把握城市发展,正确对雨水管理问题加以论证,将土地利用方式与雨水利用、径流控制结合,总体上控制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前期规划时,针对土地进行类别划分,限制破坏自然雨水系统的土地利用活动。城市路段选线时,对城市生态排水具有重要性的水系空间,不仅要进行避让处理,而且要考虑与水系边界保持足够的间距,为保证生态水网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连通性,在重点地段和关键点处,建立桥梁、增加廊道,保持自然地面的连续性。②利用经济调节能力。必要的经济措施对于城区雨水利用和径流控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建议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保护和恢复与城市发展统一思考,有效开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体化建设。通过多类型的优惠措施,如建立雨水排污费制度、储雨和雨水净化激励机制等,限制破坏、奖励保护,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将社会局部效益同全体效益相结合。③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制定地方性的相关制度条例,推动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步入法制轨道。随着雨水项目的不断增多和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应对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等工作加以规范,同时需明确雨水管理的目标、任务、范围。④加强宣传,强化公众意识。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包括对城市管理人员培训、对城市居民的教育等,是解决城市雨水利用问题辅助方式,也是雨水项目持续推广的重要措施。公众参与的过程是各类利益团体冲撞、融合、协调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海绵化城市策略的顺利实施,获得公众认可。参考文献:

[1]张煊,王国顺,王一苇.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及时空差异研究

[J ].经济地理,2014,34(12):153-160.

[2]陈璟,杨开忠.中国城市发展政策及其环境影响[J ].城市问

(下转第78页)

第9期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71

络进行有效联结,从而发挥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城市作为新型城市体系的优势。

参考文献:

[1]Batten D https://www.doczj.com/doc/cf4350411.html,work Cities: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21st Century[J].Urban Studies,1995,32(2):313-327.[2]顾朝林,张勤.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7(2):14-26,65.

[3]汪淳,陈璐.基于网络城市理念的城市群布局——以苏锡常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6):797-801.[4]彭翀.辽中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研究[J].城市规划,2007

(10):44-47,62.

[5]王珺,周均清.从“单中心区域”到“网络城市”——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优化战略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5):88-91.[6]何韶瑶,马燕玲.基于网络城市理念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研

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0-84.

[7]卢明华.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0(6):53-57.

[8]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44-79.

[9]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53-56.

[10]姜博,修春亮,陈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J].经济地理,2008,28(5):853-856,861.

[11]郑伯红,王志远.基于网络城市的长株潭城市群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61-65.

[12]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21(1):33-37.

78经济地理第35卷

题,2002(5):2-6.

[3]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水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5):4-8.

[4]陈忠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34(6):53-61.

[5]王吉苹,朱木兰,王瑶,等.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7-

52.

[6]马燕婷,杨凯.国际低影响开发实践对上海城市雨水管理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3(4):143-151.

[7]Ministerium fuer Umwelt und Naturschutz,Land wirtschaft und Verbraucherschutz des Landes Nordrhei-Westfalen.Naturnahe

Regenwasser bewirtschaftung[M].Duisburg:WAZ-DRUCK,2001.

[8]GeigerW,Dreiseitl H.NeueWege fuer das Regenwasser:Hand-buch zum Rueckhalt und zur Versickerung von Regenwasser in

Baugebieten[M].Muenchen:Muenchen Oldenbourg industry

Verlag GmbH,2001.

[9]Gantner K Nachhaltigkeit urbaner Regenwasser bewirtschaftung methoden-Teil1:Grundlagen[J].GWF Wasser und Abwasser,2003(3):240-247.

[10]姬凌云.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策略及场地规划实践探索——北美国家的经验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2):1-6.[11]Martin P.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Best Practice Manual for England,Scot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M].Construction Industry Research&Information Associa-

tion,London,2001.

[12]Revit M.Report5.1:Review of the Use of storm water BMPs in Europe.EVKl-CT-2002-00111[R].2003

[13]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3):1-7.

[14]胡灿伟.“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生态经济,2015,31

(7):10-13.[15]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16]王宁,吴连丰.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

给水排水,2015,41(6):28-32.

[17]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8):64-70.

[18]车武,李俊奇.从第十届国际雨水利用大会看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与趋势[J].给水排水,2002,28(3):12-14.

[19]李小静,李俊奇,王文亮.美国雨水管理标准剖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给水排水,2014(6):119-123.

[20]李俊奇,刘洋,车伍,等.城市雨水减排管制与经济激励政策的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20):28-33.

[21]王思思.国外城市雨水利用的进展[J].城市问题,2009(10):79-84.

[22]刘洋,李俊奇,刘红,等.新西兰典型雨水管理政策剖析与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20):11-15.

[23]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6):11-15.

[24]Bruce A.DeVantier,Arlen D.Feldman.Review of GIS appli-cations in hydrologic modeling[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3,119(2):246-261.

[25]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9(2):284-292.

[26]刘珍环,李猷,彭建.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3):275-281.

[27]陈爽,张秀英,彭立华.基于高分辨卫星影像的城市用地不透水率分析[J].资源科学,2006,28(2):41-46.

[28]Foanan R T T.Estimate of the area affected ecologically by the road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n[J].Conservation Biology,

2000(14):31-35.

[29]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37-41.

(上接第71页)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doczj.com/doc/cf4350411.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评价指标

尊敬的网民: 您好,您好,您咨询海绵城市评价指标细项的有关材料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1、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重点建设任务,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及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海口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参考相关规划成果,确定了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五项分项目标及22项指标,五项分项目标具体表述为:水生态全面恢复、水环境显著改善、水资源适度利用、水安全充分保障、制度建设完备,具体指标如下表。

表3-1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目标 目标序号指标2020年2030年备注 水生态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 ≥7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要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 例≥20% ≥8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要求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 积达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 上的面积达标。 3 内河水系生态岸线比 例≥40% ≥5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 求: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 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 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蓝线控制 要求,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绿地率41% 45% 参考《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 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下降趋 势得到明显遏制,平 均降幅低于历史同 期《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求 6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得到缓解。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水环境7 水环境质量优于IV类 标准达到Ⅲ 类标准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8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年径流污染总量控 制率)≥50% ≥60%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9 合流管网年溢流次数≤12次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水资源10 污水再生利用率≥20% ≥3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 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国家 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国人居环境 奖评价》要求再生水利用率≥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探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与现有控规指标体系的衔接 控规是落实城市总规目标要求,指导修规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划层次,现有控规指标体系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套和行为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应与控规的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做好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衔接,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明确各单元或地块的主要控制指标,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原则、方法及技术措施,将不易直接操作实施的指标( 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控制率等)分解为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下沉式绿地率和调蓄容积等指标,以便于在具体落实时将控制指标层层传递到建设项目中( 图1)。由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染控制率等控制指标需通过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实施才能达到目标要求,而一项措施一般也与多个指标有关联。只有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对各项控制指标、控制要求进一步细化,并与相应的具体工程措施对应,使它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关系,据此提出规划许可要求,才能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和引导指标主要包括单位面积雨水控制容积( 超过一定建筑面积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建对应体积的调蓄空间)、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管网漏损率和面源污染控制率等,在项目审查中按照控规要求,审查项目用地中的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湿地、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设计内容,并与控规指标的相符性进行校核。海应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绵城市控制指标的选取可针对不同的城市特点有所侧重,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专题|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消纳、减速与适应 2015-08-13俞孔坚 文章来源:俞孔坚.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 南方建筑,2015, 3:04-07.转至土人设计官微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采用,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已经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推广。但是,不难发现相关操作指南主要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诠释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实际上,“海绵城市”的理念远非如此,它实际上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同时“海绵城市”也为城市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适应洪涝提出了新的策略,即与自然过程相适应的策略。另外,“海绵”的概念不但应在城市范围内体现,也应该在区域和国土范围内体现,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海绵国土。 因此,对“海绵城市”概念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海绵城市”建设将很快就沦为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职能部门又有一个权力寻租机会,各类工程公司又有了谋取暴利的一个借口,甚至是新一轮的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海绵城市”的哲学恰恰是对简单工程思维的反思。海绵城市相对于常规的水利和雨洪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及建筑工程,在哲学层面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第二、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将其转嫁给异地;第三、分散式的民间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权工程;第四、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相对于排泄;第五、弹性应对,而非刚性对抗 (俞孔坚,2015)。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本文将举三个实践案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这三大关键策略。消纳的策略 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科学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应依据本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具体指标、要求和方法见附件。 第六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分三个阶段: 城市自查。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城市应做好降雨及排水过程监测资料、相关说明材料和佐证材料的整理、汇总和归档,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做好自评,配合做好省级评价与部级抽查。 省级评价。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本省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可委托第三方依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及方法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结束后,将结果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部级抽查。住房城乡建设部根据各省上报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对部分城市进行抽查。

第七条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等情况的城市,将予以通报。第八条本办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

中冶集团《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试行)

中冶集团企业标准Q B Q/MCC-JS-30003-2017 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sponge city (试行) 2017-12-19发布 2018-01-01实施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中冶集团企业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sponge city (试行) Q/MCC-JS-30003-2017 主编部门: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实施日期:2018年 01月 01日

前言 根据中冶集团“中国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战略新定位,为更好地发挥中冶集团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领跑者的优势,统一规范集团内各企业在海绵城市项目中的施工行为,提高中冶集团海绵城市领域的建设水平,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特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中冶集团及全国多个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参考了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中冶集团颁布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Q/MCC-JS-30001-2016)及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施工验收标准等资料。 本标准全篇共9个章节、3个附录,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渗透工程、储存工程、调节工程、转输工程、截污净化工程、质量管理验收与考核评估、附录十个部分组成。 本标准由中冶集团科技部负责管理,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负责日常管理和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22048@https://www.doczj.com/doc/cf4350411.html,,以便下一版修改。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稿人、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最新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和城区内水体水环境质量低于IV类标准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 ? o A 40% o B 30% o C 20% o D 10% ? 2.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 o A 10% o B 11% o C 12% o D 13% ? 3.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o A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o B 生态恢复和修复 o C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o D 以上均对 ? 4.LID效果包括() ? o A 径流减少30-99% o B 峰值延迟5到40分钟 o C 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o D 以上均正确 ======多选题部分====== ?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总体要求包括()

? o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o B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o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o D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 6.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有哪几个阶段 ? o A 城市自查 o B 省级评价 o C 部级抽查 o D 竣工验收 ?7.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其中“三区四线”是指 ? o A 禁建区 o B 限建区 o C 适建区 o D 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判断题部分====== ?8.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错 ?9.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对错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 ?对错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陈功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陈功 发表时间:2019-03-25T14:31:45.8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陈功徐小平[导读] 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22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_一_综合论述_罗榆淇

268城市地理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一)———综合论述 罗榆淇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住建部2014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雨水设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后得到重视,雨水设计理念得到普及,设计方法也得到大力推广。文章结合国内以及国外建成案例,场地属性、形态、下垫面、雨水引导方式、雨水花园的形式、选用植被的特征以及每类场地的特殊性等加以总结和比较,认为工程技术手段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对于具体的场地设计还应结合具体的场地条件布置,从而使生态设计真正的发挥生态效用而不是反而损害了环境,这一类设计方法还有待于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场地设计;雨水 1.概述 1.1雨水设计背景 在中国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里,由于观念、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雨水设计在场地设计中通常被视为“排水”设计,长期以来,雨水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灾害,比如说地面坍塌,城市内涝。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由于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2014年中国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1],以规范雨水生态设计方法,在规范发布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实行点案例建成并且在《指南》中也有所体现。 1.2水 1.2.1水的基本性质与自然循环 生活中我们所指的水其实是含有酸、碱、盐等物质的溶液,并且夹杂着众多固体杂质。在自然界,纯水是罕见的,因此本文讨论的水,就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笼统的水的概念。[2]水有三种形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液态蒸发成为气态,液态结冰(或者雪)后形成固态,由于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直接感知到的是液态,故在本文中除非特殊说明,所指水都是指液态形式的水。 水是一种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介质,有着优秀的特质,比如透明、反射。折射、流动以及声音等属性形成了丰富的变化,水景景观设计中的点景之物。 水通过自然水循环系统进行着一种自我调节,整个系统由于从海洋蒸发的水多于雨和雪的形式返回海洋的水从而运作起来,随着下雪和下雨最终实现平衡,正是这种平衡滋润了大地万物,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存,因为下雨的时候下的是淡水。 在现代城市中,自然水循环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严重干扰原水平衡,导致城市气候由于“下垫面”变干而引发严重的城市热岛,近年来还带来了城市内涝的严重后果。 1.2.2水景的作用 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点: 1)美化城市环境:水体不仅是园林景观中的经络,起到组织实现、限定空间等作用,而且还通过观赏者对于水景多维度的感官来强调城市的物种结构性感知要素。[3] 2)调节小气候:由于水的比热容比钢筋混泥土、沥青等材料高,不容易变热或者变冷,能有效调节周边温度,而且水凝结放热,挥发吸热,进一步改善小环境,而且由于比热容而导致水域气压与其他下垫面不同,产生气压风,一定的风能直接影响到人的适应性感官。[4] 3)净化空气:水能吸附浮沉,改善局部空气卫生,另外,高速运动的水分由于分解能产生大量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的负离子,因此,喷泉瀑布等运动水都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器。 4)滋润生物与植物:地球上大部分物种都是生活在水生和湿地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依赖于水生存,同时也有很多大,中型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湿生植物,它们是构成生物链最底层的物种,这些物种的稳定与生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5)体现场所精神:水文化是人类长期活动积累而反应一个地方特色的,比如说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仙山开始,至今至少3000年的历史。 6)调节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人都是具有清水梦想的,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就越需要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那么水景、湖泊就自然成为居住区的卖点,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案例研究 近年来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的实践案例如表1所示,有市政道路这样的线性场地,也有大面积的体育类公共场所,还有住宅区等面状空间,另外还有一个美国的学校案例,这些项目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表1(作者自制 ) 2.1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 光明新区23条市政道路,总长度17KM,是道路红线内雨水有限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 2.1.1应用方式 该市政道路通过控制峰值流量、综合径流系数和径流污染三个因子来实现对雨水的储存,水质的净化,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2.1.2效益分析 城市雨水管道的综合设计重现期从原来的2年提高到4年,实现年径流量控制率为70%。 2.1.3小结 在线性的市政道路,地表径流会比较大,可以通过道路两旁的植草明沟来实现雨水的暂时性储蓄和水质的净化 。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 [2]马天天,场地雨水排除与景观设计,2012,华南理工大学.第126页 [3]李俊奇,车伍.德城市帀水利用技术考查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47. [4]邓世超,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城市街区绿色更新策略研究,2014,湖北工业大学.第76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第五章商业模式… 第一章 海绵城市概念理念与建设目标 (4) i 5 二建辺里念 (5) 三控制目标 (7) 第二童 智慧海绵城市总体设想 (9) 一、 智慧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9) 二、 智鸞海绵城市建设目的 (9) 三’智慧海绵城市暹设范围............................................... L0 四、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11) 五、 智毬海绵城市逢设原则 .............................................. L2 六、 智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 .. (13) 第二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架构 (16) —x 业务架构 ...... . (16) 二数据架构 (16) _______ \ - rar-iiil-r - ■ r - ri - - H-r + a k-B + r*b + + *rvfe + **bvfa + *db + ?d ■ d >- + + i >-- + ■ r i ■ -ri I- r-r ■ - n r-r-B H-ri - t* + b-fa? + k-vb + -r + rvb + *d d-B ? + k-db*--rdb - H- 四、系统布局 (18) 第三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功能 .............................................. 凶 -S 城市雨水资源建设一体化管于里平台 (19) 二i 城市雨水资源状态智能懸知 (20) 三、 城市雨水资源运营监管与决策平台 (21) 四、 雨水资源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24) 第四章建设智祭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 (25) ' - *** J - - ' - ..............................................—**八-.**. .. (25) 二、软碾件平台 (25) 四、终端系统 ........................................................... 三t 安全系统 ...... .. ............ ............ ............ ......... 27

2020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班级:2019-2021年二级注册建造师第四注册周期继续教育必修课学习(建筑工程专业)考试时长:15分钟,总分:10分,合格分数:6分 单选题:(共4题,每题1分) 1、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A .10% B .11% C .12% D .13% 2、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 )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A .机械恢复 B .生化恢复 C .自然恢复 D .条件恢复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以上均对 4、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B .生态恢复和修复 C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D .以上均对 多选题:(共3题,每题1分)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总体要求包括()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6.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有哪几个阶段 A .城市自查 B .省级评价 C .部级抽查 D .竣工验收 7.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其中“三区四线”是指 A .禁建区 B .限建区 C .适建区 D .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判断题:(共3题,每题1分) 8.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 错 9.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对 错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 对 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