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

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关系研究RELE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班级工程管理1203班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小组工程管理3班房地产课题小组小组成员王羽王亚珊岑仪梅曹利丹组长王羽

指导教师王军武

2015年6月13日

目录

1 城市化基本理论 (3)

1.1城市化基本内涵 (3)

1.2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3)

1.2.1城市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4)

1.2.2产业结构影响劳动力分布、就业结构 (5)

2 房地产基本理论 (5)

2.1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 (5)

2.2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 (6)

3 城市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 (7)

3.1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对房地产的影响 (7)

3.2城市化产业结构对房地产的影响 (7)

3.3城市化中的基础设施对房地产的影响 (8)

3.4城市化对房地产产生的不良影响 (9)

4. 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10)

4.1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经济环境的影响 (10)

4.2房地产对城市人口就业的影响 (10)

4.2.1房地产业直接提供就业机会 (10)

4.2.2房地产业间接提供就业机会 (11)

4.3 房地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 (11)

5.武汉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分析 (12)

5.1武汉市简介 (12)

5.1.1地理位置特点 (12)

5.1.2人口因素 (12)

5.1.3经济环境因素 (12)

5.1.4交通枢纽 (13)

5.2武汉市城市化发展评价 (13)

5.3武汉市房地产业发展评价 (14)

5.4武汉市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 (15)

5.4.1武汉市经济发展带动房地产业发展 (15)

5.4.2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15)

5.4.3武汉市地铁线通车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16)

5.5由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得出的结论 (17)

参考文献 (17)

摘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市聚集就会形成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城市现代化、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集中、城市规模扩大是它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本质上,房地产发展是城市化的产物,而房地产反过来也会促进城市化。本文从房地产业和城市化的基本理论着手,在我国现阶段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分析了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总结出城市化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力的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然后对武汉市的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业;城市化;发展关系

1 城市化基本理论

1.1城市化基本内涵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一种变化,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逐渐转变成非农人口,城市和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备,城市文化不断提升,市民观念不断更新等。从表现形态看,它是人口结构的分化,从事非农业的人口增多,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乡村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进而促使原有城市不断扩大,又使新城市不断出现和陆续形成。

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特征有:(1)人口大量集中。由于农村人口增长、人均土地资源降低、收入较低,同时由于城市经济规模扩大、生活舒适、劳动力短缺,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2)经济活动集聚。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向城市集聚、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市场交换集聚和消费活动的集聚;(3)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使农村土地使用集中,消费市场扩大,生产活动聚集,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的建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1.2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自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近几年每年都保持了1.5至2.2个百分点的增长,截至2013年

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54%.见下图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发展水平。

然而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不仅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不仅如此,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劳动生产率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功能和集聚能力较低等.

下面以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为例说明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1.2.1城市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和省际之间不平衡两个方面。

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形成明显的阶梯形状,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也表现出梯度状态。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指标,1998年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3.8%,中部为26.6%,西部为20.7%,东西相差13.1个百分点。2001年,东部地区有城市293座,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44.3%;中部地区有城市247座,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37.3%;西部地区有城市122座,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18.4%。通过东、中、西部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陆。

省际之间的不平衡。我国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造成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按照1998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把我国31个省区划分为五类地区:(1)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者,包括北京、上海和天津;(2)城市化水平在40% -50%之间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广东四省;(3)城市化水平在30%- 40%之间者,包括内蒙古、江苏、湖北、海南、宁夏和新疆六省(区);(4)城市化水平在

20%- 30%之间者,包括河北、山西、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西、四川、重庆、陕西和青海12个省(市、区);(5)城市化水平小于20%者,包括安徽、河南、贵州、云南、甘肃和西藏六省(区)列。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西藏自治区之间相差30个百分点。

1.2.2产业结构影响劳动力分布、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持续发展,会协调好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当产业在发达地区集聚后,在产业生命周期性和外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必然要进行产业区域转移,产业结构中的分工体系就会影响到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同一,不合理的分工体系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落后的工业发展不起来,影响就业结构,进一步影响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三次产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充分发展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

2 房地产基本理论

2.1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

2015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房地产市场一直是我国居民关注的热点行业,然而,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正步入困局:一边是一、二线城市地价、房价持续上涨,高烧不退;一边却是三、四线城市,市场需求有限、效益不高。2013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增速与2012年持平,经济运行基本平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上年多出1.53万亿元,是年度最高水平,显示金融活动活跃,经济扩张动力良好,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2010年起,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提速,市场供求有所缓解。但由于人们对房价的上涨预期强烈,投资性购房比重较高,市场供求依然表现为虚热。2011年,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全国共47个城市开始执行住房限购政策,投资性购房需求被有效抑制。但房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市场供求关系依然较为紧张,甚至在2013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20%。2014年,住房市场供求关系悄然较变。随着住房信贷政策的收紧,房屋销售突然遇冷,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

然而,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实际上,住房市场供求关系的真正转折是在2010年至2011年。2010年起,商品住宅的销售率出现持续下降,2014年商品住宅销售率创2005年以来新低,仅为74%。而且,自2012年起,商品住宅的销售率就开始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这表明,市场供求关系

在2012年已经在悄然改变,只不过当时的房屋销售形势仍显得较为火热,因而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从商品住房需求的总量来看,2010年以来,除2013年增速较高以外,其余年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速均未超过10%,远低于此前的增长水平。从北京、上海两个重点城市来看,其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已经见顶,随后历年的销售面积均未超过该水平。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是当前中国城镇化的一个缩影,由此推断,在未来几年,我国其它城市商品住房的销售面积也将陆续见顶,商品住房的需求总量将会缓慢下降。(见图)

2.2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

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有着紧密无比的联系。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一方面上来看,国民经济会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又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从另一方面上来看,平稳健康发展的房地产业又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的优质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第一,房地产业的房地产产品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证。各行各业,没有房地产就没有其蓬勃的发展,只有以房地产为基础,才能进行最为基本的产业活动。

第二,由于房地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还涉及到建筑、轻工、化工、建材、电器等相关联产业,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会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为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房地业是当代社会中的大产业。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的房地产,既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房地产业缴纳的税费占很大份额,占财政收入的10%-40%。

第四,房地产业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由于房地产业具有产业链效应,能够

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因此,给社会失业人员提供更多岗位,促进其再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社会压力。

3 城市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

3.1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对房地产的影响

城市化是人类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一个转变,经济的发展使得主导产业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劳动力也在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这就促使了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形成了生产要素的集聚规模效应。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有人流,才有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大量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他们不仅可以谋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收入,也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另外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了自身能力的发挥也汇集在城市,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集聚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人口的增多带来了房地产潜在的需求数量的同时,也为房地产市场真实需求的实现提供了“质量”的支撑。这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产业结构作为推进城市华的主要经济因素和人才因素,人口的集聚在这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5年,中国每年将近2000万人口迁移到城市,如此多的人流量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除了人口数量和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应该考虑人口质量的影响,即收入水平。居民可支出收入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主要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家庭购房、投资、消费的主要来源。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决定了市场购买力的大小,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房产需求的主要因素。对于房产地来说,当居民的收入增加时,就会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相反,就会减少对房地产的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4.7元,2011年为21809.8元;2012年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916.6元,2011年为6977.3元。居民的收入的增加会使对家庭购房的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房地产的发展。

3.2城市化产业结构对房地产的影响

朱铁臻(2000)认为,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依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城市化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实施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能进一步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而城市化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徐滇庆 (2008) 比较早地认识到产业结构在我国城市房价差异中的作用,他认为深圳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产业升级促进收入增加和人口流入是导致深圳房地产价格在 2000年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看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托房地产市场所在城市的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又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每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差异也使房地产存在差异,房地产的地域性也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呼应。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城市房地产价格具有不同的走势和上涨动力。对产业水平较高的城市,产业发展会带来的房价上涨的压力,对产业水平较低的城市,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容易导致的房地产泡沫。

另外,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产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同。谷卿德、石薇、王洪卫研究发现制造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呈“U”型,服务业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细分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对房地产价格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产业集聚的方面来看,制造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对房地产价格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制造业集聚是通过人口集中和住房需求的上升来推动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所以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住房需求的上升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最基本的因素; 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对房地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促使劳动力向该产业转移,也使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增加。因此,凭借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对劳动力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的发展对房地产价格产生较大的上涨压力。在细分产业中,金融业与房地产存在着密切联系,房地产业的运转周期长、融资量大,它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金融业则将房地产业视为一种安全性和收益性都很高的优良资产和“黄金业务”。金融业对房地产业支持不力,则会限制房地产业进而影响房地产业链条上众多产业的发展,致使宏观经济不景气。所以,房地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吸引力。

由此可知,房地产的发展依赖于该地区的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经济的发达程度,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

3.3城市化中的基础设施对房地产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是整个社会化的公共设施,它是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各行业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城市居民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它同时具备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职能,它的这个特点为房地产发展所需要具备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带动房地产市场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良好也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假如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了电力和燃气供应,交通不方便、通讯不灵、给排水能力低下等,居民的生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也就谈不上城市居民的高质量的生活了,最终也只是维持生活而已,就像以前古代的生活一样。相反地,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生活更多姿多彩。既然基础设施这么重要,这也成为了大家购房买房所要考虑的必要条件了。就如城市的交通设施,交通设施是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交通的便利提高了土地的可开发强度,也提升周边土地的价格。在线路两边形成了住宅、职业场所以及社会资本的线状和面状的分布区域,这对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越是靠近市中心的房屋,运输成本越低,出行的时间也相应的减少,出去娱乐、购物方便,所以房价也是越高的,这也是房地产的区位理论所显示的。

3.4城市化对房地产产生的不良影响

就房地产市场而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是支撑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现在城市化发展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以及逆城市化等问题。而且城市的人口集聚使得出现了人多地少的问题,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即使供过于求,但是房价也超过了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容易形成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使得地区的竞争激烈,居民的生活成本增加,人们的压力增大; 同时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犯罪增长等问题使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幸福感降低。有许多人选择在郊区买房,或者选择小城镇,相比于大城市,小城镇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工作压力较小,人们在小城市的生活感觉更幸福,因此开始有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小城市。而且,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城市人来到农村,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农村扎根,发展起来;现在也有许多大学生是回去当村官,参与农村的建设。尽管这种人口流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的就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这不是一种技术性人才的流失,也是一部分消费者的流失。

最后,城市化过程的不均衡性使得了我国房价出现了不健康的增长现象,我国东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呈现了东高西低的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在中国城市总数中占的比例分别为44%、37%和19%。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房价持续走高,工薪阶层无力购

房。城市化发展过快还导致了土地资源紧张,出现了很多“地王”,直接拉动房价提升,导致了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

4. 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4.1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经济环境的影响

房地产隶属于第三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产业,从开发,建筑设计,房屋建造,销售,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行业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产业群的发展,房地产业凭借其产业关联度高、先导性、基础性等产业发展特点,一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对国民经济整体还是对各个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以日本为例,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日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仅用30年的时间便从一个二战后经济接近崩渍的国家挤身世界前列,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尤其是“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大量的国际资金进入日本房地产业,致使房地产价格飞涨;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的真正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与国外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相比,其发展时间并不长。虽然也经历了 1992年到1993年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之后对房地产业逐步进行调整规范的曲折历程,特别是在1998年,由于其自身符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而成为了国内剌激消费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突破性产业,但其经济发展除此之外,房地产还具有招商引资的作用,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众多的投资者开始投资于房地产,不仅如此,国外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开始瞄准中国的市场,可以看出近三年的投资逐渐增加,以武汉市为例。

4.2房地产对城市人口就业的影响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然而简单的人口聚集并不代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人口聚集应该是满足一定就业条件的人口聚集。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房地产业有着其高的关联性,这样能够为社会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

4.2.1房地产业直接提供就业机会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经济管理】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孙金山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分析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规模扩大和城 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明确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重视城市圈发展,发展小城镇,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土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93-02一、相关理论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率 不断提高, 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50%。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现代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必须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 的流动作用, 同时也注重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通过产业扩张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第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合理化,延长产业链,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一过程使得大批低消费群体转向高层次消费。可见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商品不断丰富的过程,是我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据主体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告别小农经济,摆脱随遇而安的观念,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此时整个社会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商品化、法治化将是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五,城市化是各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曾论述到,一国的财富主要是物质财富,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积累以及各种要素的使用方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提升人们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大资源的投入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了经济增长中 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 要依靠第一产业为主到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其次是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指工业和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及合理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可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第一产业的现代化。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 农业上滞留的劳动力减少,存在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为了追求清新的环境,也会向农村流动。但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单向性,即从农村流向城市。以上的这一过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由城市的聚集理论可知,其可以带来一定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典经济学家Smith (1776)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效率。后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首先,他把劳动分为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不能生产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并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消耗财富。所以,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对于如何提高劳动 效率,Smith 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转换所造成的损失,利于机器的发明,所以,分工使得单位 劳动的产出量增加, 进而导致收益递增。而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容量的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劳动效率提高,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之前,一般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农业,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有了城市后,其为要素的结合和分工提供了 一个合适的场合, 使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城市化的发展也是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它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经济增长引起城镇聚集规模扩大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城市 3 9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二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但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并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开放经济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为推动市场的不断扩大,通过弱化国界的限制,各国共享信息、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全面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其本质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使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地理位置上邻近的国家为了维 护他们之间共同的经济或政治利益,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条约或规定,即超越国界的经济协调制度,或建立其共同的机构,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及政治上的合作与

联盟。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因邻近国家文化接近、市场结构互补,可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过渡,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高阶段。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它混淆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一)二者的发起主体不同 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自发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并不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它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并不含政治因素。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市场机制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的干预程度较低。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一种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相近的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规避风险,选择签订协议达成共识,这是建立在经济上的政治合作。 (二)二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然而风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的。经济全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教学总结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 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基础知识梳理]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 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 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受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酸雨的危害。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柏兰芝老师 提纲4. 9/25/02 IV. 需求拉动的区域增长理论( Demand-based theory) 1. Export-base theory (North) 2.Tiebout’s response 3.Economic base theory 经济基础理论 https://www.doczj.com/doc/cf3030221.html,pared to Jane Jacobs’ “supply region” 1.Export-base Theory Context: 战后关心工业化和增长 2) 区域发展必须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利润极大化,可流动的生产要素) 以美国大西北出口历史为例。 麦/面粉 1868开始到英国/ 1857到日本/亚洲/澳洲 19世纪:一半以上出口 伐木业(Douglas fir):联系加州的gold rush 1860-1920, flour and lumber accounted for 40-60% of the value of the region’s manufacturing output

不是线性地从subsistence--------------------------- 集中 reduced transport rates 3) 定义export base: collectively exportable commodity of a region. In the US, many regions stated from 1 or 2 exportable commodities, And, export base often widened after transport costs has been reduced --bring income back to the region --develop diversity --develop residentiary industry --external econom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pital: invest in existing export industry reinforce existing export base, create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4) 增长的机制 增长一定要工业化 The case of Oregon:农业带动的出口也能带动增长 5) So, a region is defined by its development around a common export base. This makes it economically unified and ties the region’s fortunes together. 6) What will influence the decline of a region Transportation/Technology/Government 2.Tiebout’s response: 1956 1) export base 对小区域比对大区域有用—decided by the scale of a region. --How to define a region --Not by export base. --Size matters. The larger a region is, the more it has internal trade. . export only accounts for a very small portion of US economy 2)short-term . long-run other sources of regional growth (of income and employment): business investment, government spending,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non-economic migration 3)factor endowment: . New Jersey’s coal—有煤不见得就有出口,还要看成本 4)stage theory counts—. America as a colony 5)export base is better to be applied to satellite cities in the suburban fringe 6) a region must divide its energies between residentiary and export activities North: Reply 1)long run 2) a region’s significance lies in its being a specialized part of the whole so, export base is useful to define a region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区域吗有export base 可用来定义吗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创意产业 o B.消费性服务业 o C.生产性服务业 o D.生活性服务业 — 9.中国四个直辖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o B.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o C.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o D.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10.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销售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行业垄断 o B.经济垄断 o C.政府垄断 o D.自然垄断 * 11.下列各产业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有()。(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专题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考纲要求】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课程标准】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发展迅速。 3、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知识整合】 一、背景:1、“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吸取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 书》及附件,合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该组织规定了美元与黄金 直接挂钩的原则,使美元得到了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3、世界银行——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成立,世界银行最初主要 向西欧国家贷款,后来也面向亚非拉国家 4、布雷顿森林体系 形成: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和比价; 作用:积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 立,结束了战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 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原因: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②、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③、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 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④、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 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 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㈠、欧洲联盟 1、成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武汉为例 摘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 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 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重难点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部对生产资料、信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新的配置与重组,以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进而促进世界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促进了科技进步,它是世界经济增长根本源泉;其次是促进国际分工;再次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最后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即推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各类国际交易的发展及其比重的合理化。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⑴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⑵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⑶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⑷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⑸信息传播的全球化;⑹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二)典例剖析 例1.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 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 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 议。下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 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⑴.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 产业是 A.石油开采B.家用电器制造 C.金属矿开采D.交通设备制造 ⑵.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 增长的原因是 ①空间位置邻近②航空运输发达 ③经济水平相当④经济互补性强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分析】第⑴题,读图可以看出从澳大利亚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商品和服务中铜矿属于金属矿开采,也是马来西亚不向澳大利亚出口的,说明澳大利亚比马来西亚在金属矿开采上具有明显优势,故答案选C,而石油开采、家用电器制造、交通设备制造的产品主要从马来西亚出口到澳大利亚。第⑵题,澳大利亚与东南亚邻近,和马来西亚空间位置邻近,海洋运输方便,加之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所以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故答案选C。 【答案】1.C;2.C 【易错提示】第一题,一是不能从所给的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一脉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应该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而选择D选项,事实上任何发达国家在自身的经

浅谈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浅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成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全球化定义为: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首先,从根本上说,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容量扩大和程度加深,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进而要求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加以适当调整,并提供制度性的保证,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其次,冷战结束,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前提条件。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第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行为主体和载体的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第五,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保证。第六,各国政府、区域性和国际性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协调者。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学者们看法迥异。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世界经济成长而成长的,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于具体起点,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从1492年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也有人认为开始于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才得以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文章编号:1003—2398(2004)02—0001—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Ξ 顾朝林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 RE LATIONS BETWEEN CHINA πS URBANIZATION AN D ECON OMIC AN D SOCIAL DEVE 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 D OPENING UP GU Chao 2lin (Depart ment of U 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 ,N anjing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3,China )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πs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en following dual cours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ve been developing simultaneously.The thre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demands having taken place in China not only helps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and enables the rapid penetration of urbanized lifestyle in both cities and rural area but also fa 2cilitates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es.The private business ,and the collec 2tive econom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ment zones are a model of urbanization led by Chinese government.The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over the 25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their impact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 then presents two case studies of urbanization in Zhen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respectively. Current1y ,China π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πs industrialization is indeed following dua1course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Urbaniz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building up towns and cities in the rural area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suburbization of cities.The increasing job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accelerated industrialization stimulates the move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ers from a small scale on a bottom 2up basis to a large scale and forms c1usters in large cities.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passed a long period of slow devel 2opment and entered into a rapid advanced stag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hre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demands has on the one hand stimulated economic growth and enab1es the rapid spread of urban lifestyle i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attracts huge foreign invest 2ment and technologies.The private businesses and specialized market in Zhejiang Province are the paradigm of bottom 2up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 2velopment zones is a model of urbanization led by the government.K ey w ords :urbaniz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lation  第19卷 第2期2004年4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 OGRAPH Y Vol 119,No 12 Apr 12004 Ξ 收稿日期:2003—12—19;修订日期:2004—01—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1043)。本文为联合国人居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与威海市人民政 府联合举办的“2003威海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战略国际会议”提交论文 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 ),男,江苏靖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