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

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

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
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

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对于课文内容而言,作者总是呕心沥血地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闪烁着作者智慧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当让学生谈体会感受时,学生总是谈得很空洞,理解感悟很肤浅,抓不住中心,谈不到关键,老师也是束手无策,要么搁置这个问题,要么就直接填鸭式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行之有效让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一、抓关键词,感知语言的准确性

教材编排的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可有可无,但细细品味却又不可缺。这些词语要么是为体现中心服务,要么就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如西师版四上语文书中《向大树道歉》第5段中:说完,上前几步,把树抱得紧紧的,并将脸颊贴在树上。这句话中“帖”用得非常的准确,他为何没有用“挨”、“靠”等,因为“贴”表现出了人与树之间的亲密感,也能更加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丹尼尔认罪的诚恳。

二、抓关键词句,感悟情感

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环节,但往往是学生找到哪些词句就谈到哪些,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完了再体会、品读词句无层次感。其实,主要原因是老师缺少层层引导,学生的“有感情”全是停留在词语表面,并不是透过词语内涵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所谓情动而辞发,只有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激荡情感,才不会让我们感觉学生的品读不到位,情感体验浮于表面。因此,老师在让学生“披文入境”,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应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那只松鼠》第4段: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1.读这句话时,应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读。2.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这三个词语的意思。3.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再读句子,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理解再读句子,此时学生就不会把语气越读越高了,而是最后一句语速变慢,语调略低。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法

二、我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四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什么。“准确”、“简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方法一:抓住关键句,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往往会使用一些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如《海底世界》的中心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槐乡五月》的中心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引导学生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全文围绕哪句话写的?2.试着用利用中心句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抓住段意,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很多文章它是没有典型段落,也没有关键语句,这时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先提取关键词,再归纳出段落大意,最后合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段意合并法”。抓住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最关键的就是提取关键词,任何文体性质的语段都得围绕某个核心话题展开——在教《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句的:出示阅读要求:1.找出课文中第二、三自然段的中心句;2.合并起来,说说主要内容。《庐山的云雾》1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美丽的南沙群岛》1.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2.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 找出了这两个关键的中句子,然且引导学生把它们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当然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时还要注意筛选,有的文章列出了多小标题,我们要选取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加以完善,使之完整简洁,这样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三:抓住要素,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抓住这些要素就已经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要素串联法”,如《菩萨兵》一课,我出示六要素来让学生完成填空: 时间:长征途中 地点:藏民居住地区 人物:朱德总司令和他带领的红军 起因: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听说红军来就躲进了深山 经过: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 结果:藏民悄悄地返回了家园 将这六要素串联起来,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 ——方法四:抓住课题,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而且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学会分析课题,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指导概括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围绕课题进行提问:(1)大作家和小老师分别是谁?(2)大作家从小老师那里学得了什么?(3)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的写法与论文写作中的选题合集

论文关键词的写法与论文写作中的选题合集 论文关键词的写法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1963年,美国chemicalabstracts从第58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论文发表,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1关键词分类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2)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2关键词标引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t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或叙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 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自由词)。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

【强烈推荐】五年级语文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五年级语文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看文章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并结构段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紧扣课题,串联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每个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串联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典例剖析 我总想着那件事 滴答、滴答……”床前的小闹钟不紧不慢地走着。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 此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风哥哥正吹着轻柔的口哨,星星正眨着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大地,整条马路十分的寂静。 我总想着白天发生的那件事。 两条雪白的小狗正在过马路,突然,一辆风驰电擎般的吉普车如一支离铉的箭飞奔而来。“吱……”随着一个紧急刹车的声音,一条小狗本能地躲开了,另一条却倒在了血泊中。我想,那条有幸逃脱的小狗是幸运的,它有权选择独自逃向远方。马路上依然车来车往,“汪汪……”那条狗叫着向这条不幸的小狗跑来。这条有幸从死神手里逃脱的小狗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它的举动和我想的恰恰相反。它眼里闪着泪花,用它那粉嘟嘟的小舌头拼命而又温柔地舔着那条不幸的小狗。它一遍一遍地舔着,好像在努力地想救回它。一串串泪珠从它的眼里滚落下来----它哭了!它蹲坐在马路中间,用自己那娇小的身体护住自己的同伴。许多的好心人不忍再看,更怕来来来往往的车又伤到了它。有人试着想带它离开这危险地带,可是人们一靠近,小狗就气势汹汹地吼叫起来,好像在说:“别靠近我的小伙伴,否则别怪我对你不客气!”没办法,人们只好强行将那条不幸的小狗抱到路边,又想尽办法想让这条小狗离开,可是它还是执意不肯离去。就这样,它一直在不幸的小狗身边趴着,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小狗不顾自己的生死在伤亡的同伴身边不离不弃,是多么的令人感动!相比那些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甚至开车撞了人又逃走的人,小狗的行为更值得人敬重!想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里,两条小狗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1、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以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

简述论文关键词写作中的错误

简述论文关键词写作中的错误 在实际的写作中,有很多同学对关键词不够重视,或了解不多,致使写作比较随意,所用词语不能准确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起 不到应有的作用。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论文关键词写作中的错误。 1词性的误用 关键词主要选择名词、动名词和名词化的词组。冠词、介词、连词、助动词、某些形容词不能用为关键词,形容词只有在它们构成 名词性词组时才能用为关键词,动词只有在它们名词化或的确对表 达文献主题具有检索意义时才被选作关键词。 关键词的来源有叙词和自由词两大类。叙词,又称主题词,是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能与概念一一对应的 受控词汇,它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排除自然语言中一词多义、多词一 义以及词义含糊的现象,能够合理、完整、准确地表达论文的主题 内容。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联机情报检索网络,1975年,中国情报所、北京图书馆、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电子科技情报所等1000多个 单位近万人参加了《汉语主题词表》研究编辑工作,1980年由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表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附表3卷,共10个分册,共收录主题词108568个,在写关键词时最好参 考这一成果。 自由词是不受主题词表的限制,直接从文章题名、摘要、层次标题或文章内容中挑选出来,能够简练明确地反映文章研究主题,是 汉语主题词表中的上位词、下位词、替代词等非正式主题词和词表 中找不到的词。 2数量不规范 有的作者认为关键词越多越能表达出写作主题,一篇论文提供的关键词有十几个之多。也有的作者认为关键词越精越好,是只选一 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的过多或过少(ps:国标上规定关键词的选用为3~8个), 都会影响论文主题的表现。通过关键词,一般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如果关键词数量太少,就会难以准确、全面地提示主题内容:如果 太多,提示文献主题就越深、越详细,但所反映的问题的范围也就 更为宽泛,不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3遗漏关键词 作者是文章的创作者,在对主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并将其概括为若干个主题概念,然后将主题概念转 化为一组“关键词”这一检索标志,便于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判断。很 多研究者是在标题和摘要中挑选关键词,而有些论文题目并不能反 映关键的主题信息,如果从中选择的话就会漏掉最主要的成分。

2020年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文章所谓的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下面是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欢迎参考!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1)自读质疑法。 由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 如阅读<向命运挑战)一课,可以根据标题提出问题:谁在向命运挑战?他战胜命运了吗? 阅读文章后可以提问: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他在科学上有哪些重大贡献?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 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在一起,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共有10个自然段。 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用计加害于孔明。 3—8自然段讲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将计就计,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9—10自然段讲借箭的结果,周瑜在与诸葛孔明的较量中再次失败。

将各段大意串联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段”、“概括段意”,过去一直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段落”的概念, 是因为过去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模式把教学引向了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统一的答案, 忽视了我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 分段、概括段意仅仅是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说、去记, 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进行机械训练。 (3)根据文章的详略,抓重点段法。 如《飞夺泸定桥》,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写了为什么要夺桥——与敌人“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再写怎样夺桥——“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最后写夺桥的结果。 抓住重点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明白了: 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红军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独立的,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几种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论文写作中摘要和关键词如何选择

论文写作中——摘要和关键词如何选择 许多作者对摘要和关键词不重视,七、八千字的论文,摘要仅写了一句话;关键词也是随意选两个敷衍了事。须知,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每一篇论文,往往是先通过摘要来了解文章的梗概,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部分论文。文摘类期刊和图书情报部门也是通过摘要和关键词来决定是否摘录和进行检索的。文摘类期刊的文摘员在撰写摘要时,一般是参照文献作者的摘要,稍加改动就行了。如果作者的摘要写得不规范或过于简单,文摘员就要先看通看透文献全文才能下笔写,工作量较大。这时尽管你的论文水平高、有创新、有价值,他也可能放弃而去选取无须费力就能得到的摘要,而你的论文就失去被摘录的机会。 一、摘要的撰写 摘要是以提供论文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虽然只有几百字,却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 1.目的—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方法—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理论、手段、条件、材料等。 3.结果—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结论—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启发,建议,预测等。 在必要的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摘要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列强调的观点,引言中已有的内容不要再在摘要中重复,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诊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摘要的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二、关键词的选择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进人流通和引用的窗口,规范关键词选择有利于图书情报机构快捷、有效地检索和引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了规范学术论文,深化学术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多层面提高文献检索水平,使更多的学术论文进人科技工作的引用范畴,从学科性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特点出发,规定发表在中国科协系统学术期刊中的所有学术论文,其关键词按以下顺序选择: 第一个关键词列出该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新课程》杂志所刊登论文的相关二级学科名称是:课标解读、教材教法、教学经验、教育案例、教学设计、教学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考点解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写什么”。在考题中,可以要求概括全文的内容,也会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主要内容”,“写了什么”,“大致内容”等词语。叙事文大致概括出六要素的内容;写人文概括出人物的主要表现,是怎样的人;状物文一般概括出形、色、大小、用途及与人的关系;写景文概括出怎样的景物。 从某一部分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为什么”“如何”“怎样”“哪些”等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总结归纳。 主要内容的表达须完整、明确、简洁。 此知识点常见题目及答题技法如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 (1)浏览全文,确定题材; (2)找出写作对象; (3)联系全文,选择概括方法; (4)组织语言,谁(写作对象)做了什么或谁(写作对象)怎么样。 2.乌鸦是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短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霍金是挑战命运的勇士? 答题步骤: (1)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2)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3)组织语言,运用关联词联接。

同学们在概括归纳内容时有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概括时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

雪 鲁迅 ①……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概括。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1)浏览②、③段; (2)找出写作对象,第2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孩子们,第3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雪罗汉; (3)联系全文,选择要素串联法;找出人物、时间、事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àn géxí jīhǎi xiá zàn tíng lǎn duò (间隔)(袭击)(海峡)(暂停)(懒惰) lǐ suǒ dāng rán tū rú qí lái shān hóng bào fā (理所当然)(突如其来)(山洪暴发)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脉)脉(含)情号(啕)大(哭)恍(然)大(悟) 骨( 肉 )同( 胞 ) 春(暖)花(开)平安(乐)(道) 三、按课文填空。(10分) 1、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朝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感情。 答案:略 四、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

4.今天,妈妈带我去超市买了橘子、苹果、梨、西红柿等水果。() 1. √ 2. √ 3. √ 4. × 十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 “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的诗句“,。”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2、面对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正在我“”时,爸爸给我一点提示,我恍然大悟,这可真是“__________________”啊! 3、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几篇童话故事,其中我对《______________》印象最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的童话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3分) 5、对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 1.当局者迷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略 4.大榕树鸟儿栖息的乐园 5.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拟人 (一)“我自己想出来的!”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外祖母很疼爱他,八岁上学后,还常常给他一点零用钱。 小牛顿一不买糖果,二不买玩具,他把钱积攒起来,去买锤子和锯子。他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一些手工制品。一天,小牛顿兴冲冲地跑到外祖母面前说:“外婆,你看这个。”外祖母一看:小牛顿手里捧着一块木板,中间钉着一钉子,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形的线条。外祖母问:“这是什么呀?”“太阳钟。太阳光把钉子的影子投到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间。”

论文关键词

浅谈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毕业实习困境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对策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日益困难,造成了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的效果,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和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规范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该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

(完整版)小学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学生版)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 一、标题扩充法 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儿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可怜的小女孩儿!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jī]乎冻僵(jiānɡ)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ɡěnɡ)。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儿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儿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儿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儿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pèn]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sāi)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论文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合作原则不虞现象 【论文摘要】本文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第32集中的太平公主与韦皇后的一节对话进行的探析,试图进一步揭示社会语言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性和理论的普遍性与实用性,期望能提高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认识。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5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既与社会有关也与语言有关,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快便发展成为一门分支学科。 二、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对话 (一)语言与阶级阶层——-话语的风格 “语言,象社会活动的其他形式一样,必须与说话人的身份相称。同一个说话人在不同的环境,为了不同的目的,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许多社会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在特定场合下实际上应使用的变体。比如韦氏说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她成为皇后之前和之后,是使用了语言的不同变体,与主题相联系的语言变体叫语域,就像太平和韦氏所处的皇宫可以说算是她们的语域。社会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谈话对象的“环境”,特别是在一次谈话中双方之间的角色关系和相对的地位。每个称呼形式都有不同的语体含义。 “你想告诉我什么呀?” ——“别这样跟我说话-----我是你母亲。” 研究使用中的语言,我们时刻都要注意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表达功能在跟它的认知功能相比较时所显示出的重要性。语言能够代表人们相互之间的活动情况。比如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担任较高的地位,那么他的部下一定对他有特定称呼,而与他同等级的人则会用别的方式来称呼他,至于他的上级,用的又是第三种称呼了。比如,本剧中的太平,比她地位低微的人,将她尊称为公主,而香儿,被尊称为韦皇后,她与太平同级,故直呼太平的名字,而香儿的上级,是皇上,对香儿又有另外的称呼,而不是称呼她皇后。就是说,语言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给这种关系规定范围,并且决定名称。而语言的这些非常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是纯粹从社会这个角度来认识的。所以从太平与香儿的对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们之间的关系与各自的社会地位。 (二)语言使用中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本剧中太平公主与韦氏的对话也可以用会话的合作原则来分析。“合作原则的基本点认为,交际双方为使用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双方必须合作。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来的,认为交际双方的合作,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准则:(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相关准则;(4)方式准则。交谈只有遵循这四项准则,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因此,遵循合作原则的这四项准则,是交际双方真诚合作的基本要求。” 在本剧的对话中,韦氏和太平没有严格遵循这四条准则,那也就不可能进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语言交际。因为,每次太平的话还没结束,韦氏便急于打断,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不做任何推理,以最方便最迅速的方式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太平说什么,问什么,韦氏都不愿意直接结果话头,违背了合作原则,而且后面明确表示,不愿意再继续进行谈话,更提不上遵循什么准则了,韦氏违反了质量原则,更违反了数量原则,这使得她们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含义有了可撤消性,或者说具有可废弃性,也就是说,她们的这场对话,对双方没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教案 教案目标: 1.回顾、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灵活运用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到语言通顺、完整、简洁。 教案重、难点: 灵活运用方法完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案准备: 1.课前印发阅读材料《换伞》。 2.课前自主复习,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教案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晰目标 1.我们一起学过了许多文章,也做过许多篇阅读。那么老师想问你们,学习一篇文章,一般有哪些要求?或者说阅读考试中有哪些类型的题目。 预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理解词语 体会作者的感情,谈感受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2.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闻到墨香,才能读出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韵,才能为我所用。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回顾方法,提炼要求 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题目在阅读中经常会考到。 有这样的一篇阅读是《征服》,第二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两位同学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劫持了一位孕妇,在孕妇快要生孩子的时候被生命征服,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情急之下劫持了一位孕妇,孕妇因为极度惊吓马上要生产,劫犯在漫长无期的牢狱之灾和一条即将出生的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举手投降,警察抓住了他。但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这个劫犯说自己是个医生,他得到警察的允许成功帮孕妇接生,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简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仅只是简洁,还要做到语言(生:通顺) 事情还要说(生:完整) 小结:通顺、完整、简洁(板书) 三.小组合作,自主归纳 过渡:怎样才能完整、通顺而又简洁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你们知道哪些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出示:题目拓展法段意合并法六要素归纳法

小学中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小学语文中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反思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缩不短。2、该不该删。3、抓不住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1、借助题目。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只要仔细解剖题目,把题目扩展开来,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比如《蝙蝠和雷达》这一课,通过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发现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抓住关键词“启示”,学生可以将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并把它装在飞机上,使飞机能在夜空中航行。再比如《飞夺泸定桥》这一课中,课题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课上可以随机梳理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如何?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与敌人的援军争速度,抢先赶到卢沟桥,并于敌人激烈搏斗,夺取了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2、要素归纳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四年级的课文《中

彩那天》,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得车是故事的起因,父亲面临一个道德难题是故事的经过,而父亲还车是故事的结果。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概括为: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奔驰轿车,他不知道该不该还车,在面临了一个道德难题的考验后,他最终把车换给了库伯。 3、摘录主要句子。 有的文章结构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比如四年级上册的《颐和园》,文章总起第一段写了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中间的段落分别写了各个景点的特点,最后一段写了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总分总”的结构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4、合并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比如三年级课文《和时间赛跑》,文章一至五段主要讲了我沉浸在外祖母去世的悲痛中,爸爸告诉我时间过去了,所有的事物就不会再回来。六到七段讲了我通过观察太阳落山、鸟儿飞行明白爸爸所说的道理。第八段讲了我与时间赛跑,九段十段讲了我与时间赛跑受益无穷。综合每段段意,我们可以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因外祖母去

五年级语文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五年级语文阅读,把握 文章主要内容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五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看文章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并结构段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紧扣课题,串联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每个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串联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典例剖析 我总想着那件事 滴答、滴答……”床前的小闹钟不紧不慢地走着。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 此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风哥哥正吹着轻柔的口哨,星星正眨着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大地,整条马路十分的寂静。 我总想着白天发生的那件事。 两条雪白的小狗正在过马路,突然,一辆风驰电擎般的吉普车如一支离铉的箭飞奔而来。“吱……”随着一个紧急刹车的声音,一条小狗本能地躲开了,另一条却倒在了血泊中。我想,那条有幸逃脱的小狗是幸运的,它有权选择独自逃向远方。马路上依然车来车往,“汪汪……”那条狗叫着向这条不幸的小狗跑来。这条有幸从死神手里逃脱的小狗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它的举动和我想的恰恰相反。它眼里闪着泪花,用它那粉嘟嘟的小舌头拼命而又温柔地舔着那条不幸的小狗。它一遍一遍地舔着,好像在努力地想救回它。一串串泪珠从它的眼里滚落下来----它哭了!它蹲坐在马路中间,用自己那娇小的身体护住自己的同伴。许多的好心人不忍再看,更怕来来来往往的车又伤到了它。有人试着想带它离开这危险地带,可是人们一靠近,小狗就气势汹汹地吼叫起来,好像在说:“别靠近我的小伙伴,否则别怪我对你不客气!”没办法,人们只好强行将那条不幸的小狗抱到路边,又想尽办法想让这条小狗离开,可是它还是执意不肯离去。就这样,它一直在不幸的小狗身边趴着,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小狗不顾自己的生死在伤亡的同伴身边不离不弃,是多么的令人感动!相比那些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甚至开车撞了人又逃走的人,小狗的行为更值得人敬重!想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里,两条小狗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1、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总想着那件事》答题思路 1、本题是对分析写作顺序的考查。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做此类型题目时,我们首先要想到叙述方法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平叙。那么这个文段开头“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便可知倒叙的叙述方式。

经验总结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经验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 主要内容。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以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