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

中外文化比较所说的是中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在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我认为中外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的人文与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起源不同,又经历了相对封闭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对事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思考方式等方面中外文明有着较大的不同。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许许多多朝代的更替,其中对中华文明发展影响最大的便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思想对古代封建统治影响很大,很多朝代都将其视为正统学派而加以传播,导致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在现在中国人身上仍然能看到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影子。

儒家思想本身有着许多不可取之处。首先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是这种老套而又古板的政治理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二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封建的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更为“卑鄙”的“三纲”理论,它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而这种划分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到今天,在中国农民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农村户口,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都远不如城市户口的孩子。这种论出身,论血统的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遗存。第三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种看似合乎礼仪的规定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而在真正的民主社会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所指明的条款,人们就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看他们想看的东西,说他们想说的话。最后便是以期盼明君来麻痹人民。在古代中国,当权者不是来自人民的授权。如果遇到一个暴君,受苦的便是人民。就算是遇到一个君主修身养性,可谓“明君”,但他仍然是一个独裁者。再加上历朝历代的更替都要经历一番血

雨的洗礼,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世界上也有不靠血腥镇压,不用靠屠杀人民,不用靠恐怖统治而上台的政府,但这些政府多数出自不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欧美国家。也许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自身涵养并不高,但国家可以治理的井井有条,这正是民主制度同专制制度的天壤之别。

当然,儒家思想更多的不是这些不可取之处,它所强调的“善”、“仁”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时,儒家思想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民族创新能力不强,这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上从领先到落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才百川归海,汇入西方近代文明之中。所以说,西方文明是一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它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也使它充满活力与生机。西方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崇尚自由。在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的观念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创新能力更强。这便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

中西文化的区别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出来。例如饮食习惯、交流方式等等。这里就以中西教育的不同来谈。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给学生们不断地灌输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学习机器。而西方的教育所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才是真正的学生。教育首先是一个名族的希望,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能够不断创新的民族,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遵循“规则”、“标准”。这本身没错,但是刻板的遵循原则就使得他们缺乏大胆的想象和创新。这与长期形成的教育模式有关,也与中国文化的那种“保守”有关。但可喜的是,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

创新精神也被我们所提倡。这也是世界的文化融合所带来的结果。

而中国文化中的这种保守也有一定的好处。中国人有钱总是喜欢存起来,存在银行中才觉得踏实。中国人一般不会贷款去买房,去买车。

而西方的消费观念与我们不同,在他们看来贷款买房、买车是一件很普遍的事,他们习惯以“享受”为先。正是西方人的这种“超前消费”的理念才导致了今天的经济危机。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讲西方社会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一种关系上的,而这种信任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就像多美诺骨牌一样使西方经济遭受重创,使如今西方许许多多的人失业甚至无家可归。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还可以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语义中外的语言都有很大区别。第一,语音的差别。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另外,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第二,字形的差别。我们注意到,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西方的文字是符号化的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逻辑联系,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强的人文性,把人的轨迹打在文字上面。中西两种文字的外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文化的潜在因素。西方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汉字或汉语是一种描述性、艺术性的东西。因此,中西两种文字系统的差别表现在诗词上是一目了然的。第三,语义的差别。中国文字和印欧语系文字语义上的差

别,来自于语音和语形的差别。还是以诗词为例,中国文字的多义性造成中国文化的概括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西方语言文字,定义性的功能相对强一些,由于条分缕析的能力强,就会促使人们走到求真的路上去,尽量模仿自然。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

这种种问题和中外文化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中外文化之间有着这种种的差异,但在如今这个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越来越深入。民族与国家的接线慢慢被淡化,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慢慢缩小。但是,这种差异是不可能消失的,现在各个民族之间还是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的。

——511语教2班余丽琴 41号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word版本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 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 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 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 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 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 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 1.法国: 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 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 俄罗斯人很果断。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爱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十月革命后,对沙皇一家,说杀就杀;30年代,对可疑分子,说毙就毙;90年代搞“休克疗法”,一夜间彻底放开物价。他们的“当机立断”,哪怕从一则幽默中也可看出:城墙倒塌,有人被压。美国人:“OK!来两箱可乐、两打汉堡,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和翻斗车各1台,我指挥,你们干!”日本人噼里啪啦按了通计算器:“机器的不要,劳力的干活!2.5个劳力、1.4个工作日,活人的救出!”俄国人:“我从墙这边拽他两腿,你们从墙那边拉他胳膊,人不就出来了!” 3. 中国人的性格 很多先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想着去推动战争而是用来放焰火,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来去航行,这说明了中国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09英语四班 李云飞 学号:820426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也必定存在着中外差异。以中外文化差异作为参照,研究中外安全文化的差异,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由于中外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层次不胜枚举,对其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者的观点、角度之不同,所得的结论亦会不同。 不论古今中外,基本的、总体的人性都是相通和相似的。人都有侧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怯之心,都有七情六欲,都表现喜怒哀乐,都图生而惧死,都有所好恶,都会产生爱恨的心理,都兼有低级的欲望和高尚的情操,也都同时具有面对现实的理智和追求理想的本能,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伦理等作用下而产生的文化,则具有共性。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文化又有其特性和特色,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了使问题简化又不致过于偏颇,在下面进行中外文化比较时,一般用西方文化作为外国文化的替身,而有时又以美国

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其他很多国家或民族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如日本国、俄罗斯、阿拉伯国家、非洲各国等。但若对其一一比较,则绝非本章篇幅所能容纳,因此只能选择与中国文化差距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作为文化的对比方。 第二,美国经济实力雄居全球首位,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物质生活富有,是国际资本与文化的中心。美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西方国家影响颇大,美国文化产品侵入地球的各个角落。以英语为母语,或与美国有经济或军事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尤甚,因此有时可以用美国文化代表西方文化。 第三,现代安全文化的概念诞生于美国,并在美国首先得到系统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而辐射至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作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安全文化必然要折射出美国文化的影子。因此分析美国文化的特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便于将起源于美国的现代的安全文化吸收改造成更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安全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奉献着,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

中外文化比较(王久宇)

中外文化比较 一、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性质 1、中西方的不同用法 《周易》:“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如何理解文化 3、文化的性质 民族性(地域) 异质文化---不同性质文化同质∕同源文化---形似的文化 文化之下可分出亚文化 整体性:文化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继承性:文化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集中体现于民族精神之中 时代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这个时代的特点。 二、进行文化比较的原因: 1、中国历史的选择(中国往何处去,进行文化比较) ①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前,有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比较,不存在文化比较。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造成冲击和影响,也不存在文化比较 ②1840年前后,即19C中期,开始进行中外文化比较。 ·洋务运动:物质技术层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层面;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层面; ·抗日战争时期:救亡与启蒙的重节奏; ·解放到70S:学习苏联; ·改革开放后:文化热 痛苦---热情、冲动---理智、冷静导致中华民族的发展出路 2、全球化的矛盾 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国家内部矛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于文化的差异上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需要 三、曾经的结论 1、中国本位文化论:坚持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新儒学 2、中体西用 3、全盘西化论陈独秀最早表达“全盘西化”思想;胡适1929年提出“全盘西化”,称之为“策略论”,改造中国文化的策略,矫枉必须过正,后改为“全面世界化”。 陈序经:“目的论”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达到“全盘西化”的目的 评价: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不是一个文化问题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现实上,的确在西化的道路上。 4、西体中用论 20C80S李泽原《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提出 西体:西方的物质精神和精神生产 中用:①用于中国②把中国文化作为表现西体的方式 5、“半盘西化论”、“全面西化论”等 四、理论依据及特征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巨大,我们自个儿行得通的礼仪到了西方就是另一回事啦!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三个场景,了解一下中外文化间的一些不同吧~~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 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背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cf2826591.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中外文学比较

一、简答题 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神是征服世界。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 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 异: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 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 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影响: 由此可见,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既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多神论,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中外文学知识试题(101题)

中外文学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共101题) 1. 《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C)。 A. 历史 B. 神话传说 C. 圣经故事 D. 意大利现实生活 2. 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C )。 A.表现宗教思想B.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 C.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D.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3. 但丁创作《神曲》时使用的语言是(C )。A.拉丁语 B.希腊语C.意大利语D.希伯来语 4. 在《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A )。 A.理性B.信仰C.神学D.智慧 5. 除(C )外,其它均是但丁代表作《神曲》的组成部分。 A.《地狱》B.《炼狱》C.《人间》D.《天堂》 6. 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B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7.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巧妙地运用了除(A )以外的艺术手法。 A.写实B.对比C.嘲讽D.夸张 8. 在《堂·吉诃德》主人公凭空想象的心上人是(A )。 A. 杜尔西内娅 B. 索菲利亚 C. 桃丽娜 D. 贝亚特里丝 9. 《堂·吉诃德》第二部中塞万提斯塑造的卡拉斯科这一人物,是一个(B )。 A. 哲学家 B. 文学士 C. 牧师 D. 医生 10. (D)是第一位从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的译者。 A. 林纾 B. 陈家麟 C. 傅东华 D. 杨绛 11.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A )。 A.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B.个人奋斗者形象

C.女冒险家 D.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 12. 《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使用“布尔乔亚”一词具有的含义是(C )。 A. 资产阶级 B. 商人 C. 城镇居民、庸人 D. 革命者 13.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是(A )。 A. 查理 B. 罗道尔弗 C. 玉斯旦 D. 赖昂 14. 《包法利夫人》第二卷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B )。 A. 鲁昂 B. 永镇 C. 巴黎 D. 道特 15.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A )。 A. 《外省风俗》 B. 《一个纯洁的女人》 C. 《风俗研究》 D. 《1830年纪事》 16. 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 )。 A.《吝啬鬼》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D.《太太学堂》 17. 《伪君子》的主人公(C )是典型的宗教骗子。 A. 奥尔贡 B. 艾耳密尔 C. 达尔杜弗 D. 大密斯 18. 《伪君子》中的女仆(A )是反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A. 桃丽娜 B. 艾耳密尔 C. 白尔奈尔太太 D. 塞利曼娜 19. 《伪君子》中达尔杜弗的语言特点是(A )。 A.矫揉造作、堆砌词藻、玩弄教义 B. 犀利、明快 C. 生动、朴素 D. 简洁、清楚 20. 莫里哀呈递了三次陈情表后才获准公演的喜剧是(D )。 A. 《恨世者》 B. 《多情的医生》 C. 《吝啬鬼》 D. 《伪君子》 21.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D )。 A.20年B.40年C.50年D.60年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中外文学关系

中日文学关系 ——以日本高踏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为例 摘要 文化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日文学的关系在这一方面便表现的尤为明显。起源于第二帝国时期的法国,兴盛于明治初期,影响中国近代文学的高踏派文学思潮可以说是文化交流的结晶中璀璨的一颗。 日本高踏派以夏目漱石为《鸡头》作序提出“余裕”一说开始,到滑稽文《我是猫》的出版,再到森鸥外经历大逆事件后的作品风格转变,最后对中国留学生鲁迅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弃医从文,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针砭时弊的文学批判。 关键字 中日文学关系高踏派夏目漱石森鸥外鲁迅 引言 文人是有国界的,文学艺术则是无国界的。展望历史的长河,古今中外的文化正是在不断的传播与交流中不断散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作为一名华夏儿女,关注自身民族的文化发展更是与生俱来的使命。华夏文明几千年,在不断的传承中也与东方岛国——日本产生了深刻的联系,无论是遣唐使还是留日学生,都对两国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笔下的文学作品便是最好的证明。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以日本高踏派为例,主要通过研讨其代表作家来较深层次地了解它的起源、发展,以及对我国文学的影响。这样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文学之间的深刻关系,并对以后的学习研究产生一定的启示与引导。 高踏派实则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它最初以巴斯那派来命名,所谓巴斯那,其意义为希腊神话中以太阳神阿波罗为首的众神所居之神山,表述一种脱离俗世的唯美。当时的法国正值第二帝国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兴盛,表现在当时的巴斯那文学流派上便是追求作品的艺术美之上,主张作品脱离社会政治,仅仅作为纯粹的艺术表达。当日本明治初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巴斯那派也随之进入日本并与其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步发展形成了后来的高踏派。然而,此时的高踏派已与其在法国时的前身巴斯那派的内涵主张迥然相异。 当时的日本,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正值盛行。所谓自然主义,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初在“然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主要文学体裁限小说,作家包括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鸣、正宗白鸟等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针对“砚友社”的庸俗写主义而兴起的新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揭起了彻底反对道德、反对因袭观念的旗帜,主张一切按照事物原样进行写作;在艺术形式上,他们主张“排除技巧”,语言上,成功地完成了“言文一致”的革新,要求排除技巧,主张按照事物的实况原原本本的进行写照。而唯美主义则是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它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此时逐渐兴起的高踏派同唯美主义在某些特点上具有一致性,它是反对自然主义的文学流派,不向现实生活所妥协,主张表现人类社会高教养下的伦理生活的批判,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次思考。在当时众多的日本作家中,夏目漱石和欧森外可以说是高踏派的代表。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幼时遭遇多舛,这对他后来的写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夏目漱石对汉文化的研究有这深厚的基础,据说他的笔名“漱石”就取自于中国《晋书》中《孙楚传》的典故,加之后来留学英国,其视野开阔,对人生思考的高度也有所提升。因而在为高滨虚子的短篇小说集《鸡头》作序时提出“余裕”一说,他认为小说的内容并不能代表全部,更要反应它所没有明明白白说出来的东西,引领读者去深思,这种思想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也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成都市温江二中余显文 【内容摘要】孝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对维系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中外各民族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道德中 体现出的孝亲文化元素,对当代孝亲文化的重构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说文解字》说:“孝,善待父母也。”指赡养父母,对父母顺、敬、养。“亲”最早指“孝”的对象,即父母,作为动词指“赡养,亲爱,亲近”,后来进一步演变为亲近他人,与他人和环境形成亲善和睦的关系。“孝?亲文化”的本质是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孝”的本质指出:“独有‘爱’是真的。”【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P126】这个“爱”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人类对生命馈赠、传承和扶养的广义的报偿,是亲情的直接外显,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然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孝?亲文化”就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因为,“亲情、亲爱、尊重、敬慕、善良”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 有人说,西方主流文化中没有“孝?亲”的概念,外国人根本不讲孝,显然是片面和武断的。需要承认的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历史有别、文化背景差异和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尽一致,“孝?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客观上存在差别。对中外“孝?亲文化”进行比较,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优秀文化内核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表现 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即“同质”的一面,但由于文化土壤不同,文化源头不一样,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又产生文化异质;孝亲文化也是如此。 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主要体现在: 1、敬祖:祖先崇拜是孝亲文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崇祀故去的祖先亡灵为载体,以缅怀亲人,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台湾王祥龄先生在《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92】一书中指出:“祖先崇拜的产生是人类为追索其祖源而展现的对生命本质与价值意识的一种外显形式”。钱穆先生认为:“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12法学 2012140201091 赵瑞 导读语 文字像是一个精灵,深深贯穿在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文字不仅用笔记下了历史中的点滴。同时,在文字里,我们可以解读,在使用这一文字民族的文化,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解读他们的传统,读懂他们的哲学和思考方式。 从目前世界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分为东西方两个不同的领域。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的代表英语有着从形式上到表象上完全不同的区别,这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人文上的区别。让我们用文字来解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点滴。 一、认识汉语 目前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世界的语言体系九个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语言和文字是汉藏语系的代表。汉语与其他语系唯一表象上的区别在于汉语没有字母的概念。 世界上十三亿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我们共同的语言——汉字。中国的汉字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5000余年的发展,形成的非常严谨和复杂的文字体系。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区别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体系,可以说独树一帜。从分析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与西方文字语言的对比,可以了解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方面。

二、从文字解析中西文化差异 (一)从汉语的字词分析中国的严谨性 汉语的基本单元是字,由象形文发展而来的字。汉语的字有着极其严谨的归类和属性。汉字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单独意义的单体字。如子,言,先等等,也就是不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这些字对于汉字起到最基础的表达作用,是汉字里的“字母”。汉字的偏旁部首完全是由这些基础字演化而来。汉字由部首将其严格的进行归类。这样构成的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发音上都被严谨的归纳。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书面的严谨,而对于发音则采用古老的身教方式。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字就是词,字又组成词。例如桌字。表明了桌子的概念。在这个词的规范下,衍生出课桌,饭桌等词,从这个属性来看,汉语言是十分注重归属严谨的。在中国社会中,人并不是单独的人,人在社会上要有强烈的归属属性。这在西方也是存在的,但是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加强调这种归属。同时,汉字的词性也没有明显的标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里的老字,分别表明了动词,名词的成分,从字面上无法判别,只能从句子的意义上判别。这也是汉语区别于英语的重要部分。西方对字的属性归纳则完全不同。西方对于每一个事物都要有其单独的标识。对于新生的事物或物品以及现象,则一般再造一个词来补充。而中国文字则可以根据其归属用现有的字来重新组合。 从汉语和英语对字词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字和词方面是严谨而有逻辑性的,英语则是开放性的。中国人处事严谨,凡事都要有根有据,都要有所归属,都要在现有的事物里找到解释。西方人则更重视开拓,不拘泥于旧的事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