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源治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源治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源治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根据您的要求,我可以给您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源治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建议的一些内容,以供参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源治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诉源治理质效:人民法庭要加强诉前纠纷化解,推进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建设,积极开展诉前调解、排除非正当诉讼。

2. 加强立案审查:人民法庭要加强对诉讼请求的审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评估诉讼费用,提高立案质量和审查效率。

3. 完善庭审管理:人民法庭要健全庭审组织制度,提高庭审效率和质量,加强对当事人的引导和告知,并规范庭审录音、录像等工作。

4. 加强案件管理:人民法庭要依法做好案件分流、会审、重大复杂案件审判等工作,提高案件审理效率和质量。

5. 推进信息化建设:人民法庭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办案效率和司法公信力,推动电子诉讼平台建设,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

6. 加强队伍建设:人民法庭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法官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激励法官和工作人员积极履职尽责。

以上仅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源治理规范化建设的一些建议,具体的实施细则还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法院管理需要进行具体操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若 干问题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03.04.17 •【文号】法[2003]38号 •【施行日期】2003.04.17 •【效力等级】司法政务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审判机关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人民法院 法庭建设标准》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3年4月17日法[2003]38号)《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法[2002]260号,建设部建标[2002]229号,以下简称《标准》)业已颁布实施。为了更好地指导人民法院的法庭建设工作,把法庭建设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现就贯彻执行该《标准》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正确指导思想,严格遵守建设原则 《标准》是根据审判工作对法庭的功能需要和诉讼程序的法定要求,在认真总结人民法院法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标准》的制定,是国家计委、建设部将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防止重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该《标准》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人民法院法庭建设工作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标准》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提高遵守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在开展法庭建设工作中,要按照《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

执行《标准》,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继续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经济实用、勤俭节约的原则,反对脱离实际、铺张浪费,特别要反对单纯在建设的面积规模上相互攀比的倾向;要坚持庄严大方、功能齐全的原则,反对华而不实和法庭建设楼堂馆舍化倾向。特别要防止借法庭建设之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二、正确把握《标准》,合理确定建设水平 《标准》中关于法庭建设的各项指标,是综合考虑了当前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涉外审判活动增加的趋势,按照“中等适度”的水平确定的,对全国各地法庭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该标准不可能涵盖所有地区的特殊情况。因此,各地法院在执行中,应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标准》规定的尺度和基本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水平。 1.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法院,在进行法庭建设时,原则上应按《标准》的规定,一次建设到位,防止重新建设造成的浪费。 2.难以一次性进行建设的贫困地区法院,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要求,逐步进行法庭建设。 3.少数审理案件数量、辖区人口以及法院工作人员特别少的法院,可以参照《标准》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建设规模。 4.1998年以后新建的法庭,原则上不得以未达标为由重新建设。 5.法庭用房和办公用房建设均应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建筑和装修标准上,坚持法庭用房建设优于办公用房等其他业务用房建设的原则。在建筑面积指标上,坚决纠正办公用房挤占法庭用房的倾向。在建筑布局上,实行审判区与办公区相分离,坚持法官与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各行其道的通道分设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暨案例选编(一)新闻发布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暨案例选编(一)新闻发布会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9.15 •【分类】新闻发布会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暨案例选编(一)新闻发布会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贺小荣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出席新闻发布会。今天,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是最高人民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注重强基导向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根据发布会安排,由我向各位简要介绍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基本情况、制定出台《意见》的重大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一、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和前所未有挑战,全国人民法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战略重心,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供有效司法保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展现司法担当,坚持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一,法庭布局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国法院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优化区域布局。截止今年8月,全国实际运行的人民法庭10145个,其中乡村法庭6201个、城区法庭1234个、城乡结合法庭2710个,实现人民法庭司法服务全覆盖,区域布局总体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执法办案成效显著。全国人民法庭立足核心职能,妥善处理大量征收征用、劳动争议、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矛盾纠纷;着力源头预防,注重非诉方式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2016至2020年,全国人民法庭收案2040.8万件,审结2027.5万件,收结案约占基层法院收结案总数的25%,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司法为民落实到位。参与“一站式”建设的人民法庭约占总数的60%,大大释放了人民法庭诉讼服务潜能。巡回审判辐射力显著增强,依托“车载法庭”“马背法庭”“背包法庭”等方式广泛开展巡回审判,打通了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人民法庭信息平台和人民法庭工作平台建设,助力人民法庭决策管理和法治宣传教育。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建设问题的意见-法(司)发[1986]18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建设问题的意见 正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建设问题的意见 (1986年6月11日法(司)发[1986]18号) 一、关于审判法庭的设计 审判法庭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各类案件的重要场所。审判法庭的建筑形式要实用、庄严、大方,体现审判场所的特点,要同礼堂、影剧院等建筑有明显区别。建筑标准可适当高于其它一般建筑。 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法庭、根据各自的情况,可以和法院办公用房分开单独建设,但不应相距太远,以致影响工作;也可以和法院办公用房合并起来,统一设计建造。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符合对审判法庭的规模和配套设施的要求,都必须考虑法院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注意确保审判工作的安全,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 二、关于审判法庭的规模和配套设施 (一)高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的总建筑面积不少于2500平方米,其中包括: 1.一个大法庭,设旁听座位800个左右; 2.一个中法庭,设旁听座位300个左右; 3.四至五个小法庭,各设旁听座位不少于30个; 4.配套用房:合议庭会议室、公诉人室、辩护人室、证人室、物证保管室、外宾接待室、观察室、法警室、当事人候审室(两间)、羁押室(不少于四间)等;

5.附属设施:灯光和扩音控制室、录像设备室、门厅、厕所等。 (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的总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2300平方米,其中包括: 1.一个大法庭,设旁听座位600个左右; 2.两个中法庭,各设旁听座位不少于80个; 3.八至十二个小法庭,各设旁听座位不少于20个; 4.配套用房,合议庭合议室、公诉人室、辩护人室、证人室、物证保管室、观察室、法警室、当事人候审室(两间)、羁押室(不少于5间)等; 5.附属设施:灯光和扩音控制室、录像设备室、门厅、厕所等; (三)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的总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1000平方米,其中包括: 1.一个大法庭,设旁听座位300个左右; 2.六至十个小法庭,各设旁听座位不少于20个; 3.配套用房:合议庭合议室、公诉人室、辩护人室、证人室、物证保管室、法警室、当事人候审室(两间)、羁押室(不少于4间)等; 4.附属设施:灯光和扩音控制室、门厅、厕所等。 (四)京、津、沪三市、计划单列的城市以及对外开放地区的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的建筑面积和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应高于上述标准。 人口特别稀少的地区,审判法庭的建筑面积和标准,由各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该地区的发展规划,自行确定。 (五)各级专门法院的审判法庭,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结束——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 发展的意见》 1、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这是新发展阶段人民法庭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意见》立足人民法庭法定职责,从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乡村文明进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四方面作出规定,对“三农”、粮食安全战略、种业安全、“三权分置”等问题作出具体回应。 2、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人民法庭制度起源于土地革命时期,组织体系覆盖整个基层社会,是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在全世界司法制度中独树一帜。《意见》从推动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明确参与基层治理途径、加强源头预防化解矛盾、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完善相关纠纷审理规则等五方面作出规范。提出要推动建立以人民法庭为重要支点的基层社会法治体系,推动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立足人民法庭法定职责,依法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3、积极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司法领域就是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新期待。《意见》从加强民生司法保障、提升一站式诉讼服务能力、完善直接立案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推动解决送达难、推进直接执行机制等六方面作出规范,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作出回应。

4、深化人员管理机制改革。2020年,全国人民法庭办理了基层法院四分之一的案件,法官人均办案232件。此外,人民法庭还承担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任务,人力资源紧张是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意见》立足于加强队伍建设、强化队伍管理,从完善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干部锻炼培养机制、落实人民陪审员选任、参审和保障制度、加强履职保障等五方面作出规范,提出要优化审判权运行机制,加强制约监督,提高审判效率;坚持以案定员、以任务定员,结合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推动人员编制向案件数量多、基层治理任务重的人民法庭倾斜;推动人民法庭庭长轮岗交流机制,探索建立基层法院院领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具有人民法庭庭长任职经历的人员中选配、员额法官从具有3年以上人民法庭工作经历的法官助理中优先选任的工作机制。

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和多元解纷总结(一)

前言: 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和多元解纷是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该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 诉源治理工作的现状 当前,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各级法院通过 建立完善的案件受理制度和调解机制,有效化解了一些纠纷,减轻了法院工作压力,提高了司法效率。 2. 存在的问题 然而,诉源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和法院对于诉源 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工作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一些纠纷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出现了重复打官司、恶意起诉等现象,影响了司法公正和法院形象。 二、多元解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多元解纷的现状 多元解纷作为一种新型纠纷解决方式,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 应用。包括调解、仲裁、调解委员会等多种形式,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了纠纷的及时解决。

2. 存在的问题 然而,多元解纷在实际推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区和单位对于多元解纷的理念和模式并不清晰,导致工作开展困难,效果不佳。同时,一些当事人对多元解纷的认识和接受度还不够,导致纠纷解决难度加大。 三、解决方案及建议 1. 加强宣传和培训 针对诉源治理工作和多元解纷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相关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于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工作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2. 建立健全的机制 各级法院应建立健全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的工作机制,包括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工作档案、完善工作流程等方面。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纠纷解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 强化监督和评估 对于诉源治理工作和多元解纷的推行,应加强相关监督和评估。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工作成效等方式,激励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结尾:

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原治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关于人民法庭加强诉原治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一、源头治理多元解纷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诉源治理释放了社会组织及有关部门在矛盾解决中的功能优势,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社会法治治理体系,有相关行业经历、群众工作经验的社会基层组织人员参与到非诉调解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能贴近社情民意,发挥他们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更好处置矛盾。其次,诉源治理能够有效缓解司法审判压力,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对于有效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和谐颇有裨益。非诉调解、依法调解作为一种前置选择,以法律后盾为保障,给当事人打开了一扇窗户,极大地便利当事人。 (一)人民法庭的功能属性契合诉源治理 人民法庭作为党领导下参与基层治理的派出机构,居于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其面对的争议大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乡村治理发现的问题更为突出。这就要求人民法庭工作要实现法治思维和政治思维的贯通,既要努力运用司法手段减少案件数量,也要善于借助非司法手段预防纠纷发生。人民法庭推进诉源治理,追求的“无讼”理想,正是人民法院执行党的政策的体现。在迈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人民法庭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格局,就是对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绝对领导的诠释。从最高院历年来发布的文件中可以反映出来,如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可以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见》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2019年《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人民法庭依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二)乡镇综合社会治理的目标契合诉源治理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根据中央的有关要求和对社会治理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各种方式经过统合,可以归纳为法治、德治和自治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也蕴含着社会治理的不同资源,即法治、德治和自治资源。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十分注重道德教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治资源。中国自古以来郡县制的治理架构决定了广大乡村社会实行乡绅自治模式,“皇权不下县”,形成底蕴深厚的自治资源和传统,德治和自治的结合节约了社会治理成本,这种治理方式对“枫桥经验”的产生和推广有着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适应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法治设施、法治环境、法治思维被大量运用、嵌入、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领域,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治理领域都适合单一的法治方式。成本低、亲和力强、程序简便的德治和自治方式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具 生命力和有效性。如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自治规范和相关资源能

最高人民法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265号建议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265号建 议的答复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6.21 •【分类】其他 正文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265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诉源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动诉源治理是党委领导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社会各方的积极推进和全力参与。人民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重要力量,将参与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工作,健全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特别是2019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讲话精神,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大改革部署,构建源头治理、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的分层递进纠纷解决路径,让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审理在前端。两年多来,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新格局。您在建议中分析的诉源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三方面不足,我们对此深表认同。您提出的推进诉源治理的三点建议,对我们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明确部分纠纷调解前置的建议。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第27条指出:“探索建立调解前置程序。探索适用调解前置程序的纠纷范围和案件类型。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对家事纠纷、相邻关系、小额债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物业管理等适宜调解的纠纷,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在登记立案前由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印发的《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也提出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调解前置程序。您提出将民事诉讼法第122条修改为“人民法院对适宜调解的民事纠纷,在立案前,应当先行委派调解”,实现非诉调解前置主义入法。此建议对于推动多元调解工作很有意义,但需要得到立法机关的认可与支持。在尚未有立法支持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将严格遵守调解自愿原则,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开展委派调解工作。为了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等适宜方式解决纠纷,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辅导分流岗和类型化调解工作室,加大引导辅导力度,充分释明调解优势特点,完善诉调一体对接机制,为当事人提供高效率、低成本、不伤和气的纠纷解决方案,更好地吸引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化解纠纷。 关于完善纠纷化解管辖规则的建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管辖有严格要求。《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规定,委派调解的,由作出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选择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特邀调解组织调解的,由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选择由特邀调解员调解的,由调解协议签订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您提出的完善纠纷化解管辖规则,并非完全法律意义上的管辖,主要是建立纠纷分层递进解纷机制。对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起草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建立分类分层纠纷解决路径,也就是区分纠纷类型,包括基层化解类、重点行业类、重点领域类,分门别类建立递进式解纷路径。同时,我们今年将推进人民法庭进乡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涉诉信 访工作的意见》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2.04.13 •【分类】其他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 的意见》 近日,为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规律特点,创造适应群众新需要、体现时代新特征的涉诉信访工作模式,及时回应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依法维护群众权益作出部署安排。 《意见》共7个部分34条,对加强新时代涉诉信访工作总体要求以及完善系统化涉诉信访源头预防机制、立体化涉诉信访受理机制、实质化涉诉信访化解机制、精准化涉诉信访依法处置机制、智能化涉诉信访管理机制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新时代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党对人民法院信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坚持源头治理与区分类别处理相结合、坚持机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坚持统筹社会力量联动化解信访矛盾、坚持运用现代科技实现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意见》指出,加强涉诉信访源头预防、就地解决、前端化解,用好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机制,及时解决涉诉信访苗头性问题,“一站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巩固提升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注重在党委领导下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通过诉前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 《意见》强调,打造网上申诉主渠道,全面应用人民法院网上申诉信访平台,打通网上申诉与现场接访、来信办理、视频接访、12368“一号通办”等应用系统信息壁垒和数据互认通道,提供申诉申请、进展查询、法律咨询、第三方化解、结果反馈、满意度评价、投诉建议等服务,实现申诉信访“一网通办”,全面提升网上信访整体效能。建立“有信必复”来信办理机制,对属于法院主管和本院处理的有效来信,办信部门收到后及时登记,告知办理进展,做到件件有回复。完善跨层级联动视频接访机制,运用视频接访系统、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对跨层级、跨区域的涉诉信访事项开展联动视频接访,案件存在疑难复杂情形的,可以邀请律师等社会第三方参加。建立健全信访必录机制,对群众来信来访材料全部扫描上传,并逐件逐次将信息项录入涉诉信访信息管理系统,做到“有访必录、有信必录、有录必全”。 《意见》要求,推进涉诉信访办理规范化,强化首办责任,进一步梳理涉诉信访“马上办、精细办、联合办、督导办”事项范围,统一办理标准,做到“诉求有人管、案件及时办、效果有监督、办结有回应”。完善分类接访工作机制。对当事人直接提出的涉诉信访事项,登记后区分来访诉求进行分流处理。深化律师代理申诉制度改革实践,推动刑事申诉案件律师代理全覆盖。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涉诉信访工作责任体系,完善领导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工作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涉诉信访工作的制度化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广泛邀请人大代表、

最高法民一庭相关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

最高法民一庭相关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9.15 •【分类】问答 正文 最高法民一庭相关负责人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意见》答记者问 9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媒体新闻发布厅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暨案例选编(一)并就《意见》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一、与最高人民法院以往发布的有关人民法庭规范性文件相比,《意见》的新亮点主要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积极推进各地人民法庭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两个司法文件:一是2014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见》;二是2021年4月发布的《人民法庭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党的十八大以前,2005年9月发布过《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等文件。 上述文件在特定时期加强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相比较它们,今天发布的《意见》,主要亮点就是形成了更加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新

期待、符合司法规律的工作原则,也就是坚持“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刚才贺小荣副院长也作了介绍,下面我给大家作一个相对详细的通报。 一是坚持“三个便于”。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要日益增长,“公平正义”成为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目标。随着交通便利化、诉讼服务信息化,“两个便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两个便于”原则在新的条件下又有新的内涵和要求。就是要在“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它一方面立足于新时代人民法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主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公平正义新期待;另一方面人民法庭作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第一线,离人民群众最近,应当立足审判职能,通过案件审理、多元解纷以及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式,让人民群众第一时间感受到司法温度和公平正义。 二是坚持“三个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战略转移,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亦需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重心而转移。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要紧扣“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提出的新要求,发挥面向农村优势,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下功夫。要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发挥面向基层优势,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上下功夫。要紧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出的新要求,发挥面向群众优势,在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上下功夫。人民法庭工作中凡是有利于做好“三个服务”的就应当坚持,不利于做好“三个服务”的就要加以改进。 三是坚持“三个优化”。人民法庭建设发展不能脱离人民法庭工作规律。要综合考虑城乡差异,一是优化法庭布局。区分城区法庭、城乡结合法庭、乡村法庭,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区域布局。二是优化队伍结构。结合案件数量、区域面积、人口

最高人民法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023号建议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023号建 议的答复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7.22 •【分类】其他 正文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023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主动护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收悉,建议对于乡村法治建设很有意义。经商司法部,现答复如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法治乡村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作。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深化乡村依法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一、关于“强化司法保障,坚持司法服务下沉村居一线”的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强基导向,强化人民法庭建设,提升基层法院司法水平,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 一是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建设。2020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第四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对人民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坚持强基导

向,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重大作用。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强调要完善巡回审判制度,推动涉农纠纷便捷有效化解;进一步完善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工作机制;完善人民法庭与人民调解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基层司法所的协同,增强巡回审判的针对性;遵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合理设置巡回办案点和诉讼服务点,做好巡回审判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诉累。 二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党的群众路线与司法专业化相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采用“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等方式,将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与司法专业化相结合,以农村群众能够理解、感受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农村司法救助,保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利,完善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具体条件和标准,对追索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人身损害赔偿金、劳动报酬且经济上确有困难的群众,依法采取缓、减、免交诉讼费措施。据统计,2020年共向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9.1亿元。 二、关于“加强诉源治理,完善乡村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的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将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人民法院2021年的工作重点。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单位,是人民法院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各级人民法院按照第四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安排,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作用,紧扣市域、县域治理需求,健全覆盖城乡的司法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最高人民法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663号建议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663号建 议的答复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6.18 •【分类】其他 正文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663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讲话精神,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大改革部署,构建源头治理、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的分层递进纠纷解决路径,让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审理在前端。两年多来,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新格局。您提出的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的建议,我们非常赞同。尤其是您提到的临沂兰山法院开展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的经验,我们之前也就临沂法院诉源治理的经验做法,请他们提供书面材料,并吸收在正在起草的贯彻落实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的文件中。您的意见建议对我们下一步推进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于完善协同化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新理念的建议。去年,各地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城乡治理体系,全面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将法院解纷职能嵌入覆盖城乡的基层解纷网格,入驻党委政法委牵头建立的矛调中心,建立重点行业联动风险防范机制等,形成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人民法院积极参与无讼乡村(社区、团镇)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一村(镇、团)一法官、社区法官工作室等,加快诉讼与非诉讼实质性对接,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法院案件量出现自2004年连续上升15年以来首次下降。今年,我们将以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简称“三进”工作)为抓手,凝聚基层解纷力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主要做法是,以人民法庭为中心,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通过系统对接、人员入驻等方式,在线对接基层解纷力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构建分层递进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路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格,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目前,“三进”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已经起草完毕,将在征求意见后尽快下发。 关于以智慧法院为建设为引领,完善多元解纷平台构建的建议。2018年2月28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截至2020年底,3502家法院全部实现与调解平台对接,调解平台应用率达100%。平台入驻调解组织3.3万个,调解员16.5万人,累计汇聚调解案件超过1360万件,平均调解时长23.33天。其中,通过平台诉前调解民事案件1094.7万件,调解成功626.3万件,调解成功率 59.89%;诉前化解行政案件1.44万件,成功率70.5%。现在,平均每分钟就有66件矛盾纠纷在平台上进行调解,每天有近1.7万,也就是不到2秒钟就有一件案件成功调解在诉前。除了各地法院邀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行业调解、律师调解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最高人民法院还与全国总工会、中国侨联、全国工商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 讼服务中心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19.07.31 •【文号】法发〔2019〕19号 •【施行日期】2019.07.31 •【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综合规定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 法发〔2019〕19号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建设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现就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推动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理念更新、机制变革,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诉讼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司法便民利民惠民工作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

快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的诉讼服务,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坚持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化解矛盾纠纷,强化司法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保障作用,促进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4.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突出矛盾问题,满足多元司法需求,推动形成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增强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的精准性、协同性、实效性。 5.坚持改革创新。落实党中央关于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强联动融合,重塑诉讼格局,提升程序效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司法规律、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新模式。 6.到2020年底,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基本健全,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普遍开通网上立案功能,全面推行跨域立案服务。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建立由多数法官办理少数疑难复杂案件,少数法官解决多数简单案件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措施 7.主动融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工作向纠纷源头防控延伸。主动做好与党委政府创建“无讼”乡村社区、一体化矛盾纠纷解决中心、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工作对接,支持将诉源治理纳入地方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加强对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支持、指导和规范。强化人民法庭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功能,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做好与基层党组织、政法单位、自治组织的对接。普遍建立诉讼服务站、法官联络点,加强巡回服务、上门服务,为辖区内基层自治组织解决纠纷提供

对法院诉源治理的理解和建议

对法院诉源治理的理解和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高,诉讼案件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诉讼成本的不断上升,法院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司法资源的不断紧张等问题。如何有效地治理法院诉源,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成为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对法院诉源治理的理解 法院诉源治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诉讼,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源头治理。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因为法律知识缺乏而产生的纠纷和诉讼。 2. 调解化解。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减轻法院工作量,缩短诉讼周期。同时,还可以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3. 简易程序。对于一些简单、明确、争议较小的案件,可以采用简易程序处理,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4. 诉讼风险提示。通过法官和律师的专业意见,对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提示,帮助当事人理性判断是否进行诉讼,减少无谓诉讼。 5. 诉讼费用制度。通过完善诉讼费用制度,合理规定诉讼费用标准,避免因为诉讼费用过高而影响当事人进行诉讼的积极性。

二、法院诉源治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法院诉源治理已经成为司法改革的重要议题,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宣传教育不足。尽管政府和司法机关不断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但是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能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 2. 调解机构不完善。目前,我国调解机构还不够完善,很多矛盾纠纷只能通过诉讼来解决,给法院工作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 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过窄。目前,我国的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还比较窄,很多简单、明确、争议较小的案件也需要通过普通程序来处理,增加了诉讼成本和时间。 4. 诉讼风险提示不够及时。很多当事人在进行诉讼时,缺乏专业知识,容易受到各种误导和欺骗,导致诉讼风险增加。而法官和律师的诉讼风险提示往往不够及时,无法有效地避免无谓诉讼。 5. 诉讼费用过高。目前,我国的诉讼费用标准较高,很多人因为无法承担诉讼费用而放弃诉讼。 三、法院诉源治理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治理法院诉源,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政府和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9.28 •【文号】法发〔2021〕25号 •【施行日期】2021.09.28 •【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审判机关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 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 法发〔2021〕25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推动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现就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紧盯矛盾纠纷产生、发展、演变三个阶段,突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重点环节,加强部门联动和统筹协调,促进人民法院工作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内外衔接,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产生,减少衍生诉讼案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二)工作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民法院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司法需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重塑人民法院前端纠纷解决格局。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完善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发挥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坚持面向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形成适合地区实际的诉源治理模式。 (三)工作要求。在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中准确把握人民法院职能定位,既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为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提供司法保障;又认真把好案件“入口关”,对起诉到人民法院的纠纷,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按照自愿、合法原则做好纠纷化解方式引导,对于当事人不同意非诉讼方式解决的,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要求,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 (四)工作目标。推动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上延伸,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健全预防在先、分层递进、专群结合、衔接配套、全面覆盖、线上线下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村村可解、多元化解、一网通调,推动将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稳步下降至合理区间。 二、完善人民法院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格局 (五)建立分类分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路径。深入分析社会矛盾纠纷成因特点,结合市域、乡村、民族、侨乡、边境等地域特点,以及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点,将人民法院预防化解职能精准延伸到纠纷产生的初始源头、讼争源头,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建立递进式预防化解工作路径,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源头化解。 (六)强化人民法院分流对接功能。以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作为人民法院参与诉源治理、开展分流对接总枢纽,与基层、重点行业领域形成预防化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上海法院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上海法院人民法 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12.07 •【字号】 •【施行日期】2021.12.07 •【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审判机关 正文 关于推动新时代上海法院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强基导向,进一步加强上海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提升基层司法水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规定,结合上海法院人民法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1.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公平正义的第一线。上海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应当坚持“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的基本原则,根据新时代上海超大城市特点,坚持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化并重,夯实综合性法庭基础,挖掘专业化法庭潜力,为上海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2.全市基层人民法庭的设置应当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区分综合性法庭、专业化法庭、专门化法庭以及巡回审判点,坚持分类施策,不断优化布局。 各基层人民法院应当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人民法庭建设的人财物支

持,并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适时对辖区内人民法庭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确有必要进行调整设置、改建或者撤并的,应及时报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3.综合性法庭的设置以人口数量和结构、交通便利程度、基层治理任务需要等为主要考量因素。在农村地区为主、涉农纠纷集中或者距离法院本部路程相对遥远交通尚不便利的区域,继续加强综合性法庭建设,实现矛盾纠纷的就近就地化解。 4.专业化法庭的设置以案件的数量、类型、专业性、适法统一的迫切程度等为主要考量因素。在城市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的城市近郊或者城区,探索将民间借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特定类型案件交由特定人民法庭集中管辖,提高纠纷解决质效,促进适法统一。专业性较强的特定类型案件年均收案量超过500件或者虽然案件数量不多但专业特色特别明显的,可以探索由特定人民法庭进行集中管辖。专业化人民法庭依法履行审判职能时,应注重发挥服务基层的社会治理功能。 5. 专门化法庭的设置以重大战略、特色产业的司法需求为主要考量因素。继续加强自由贸易区法庭、西虹桥(进口博览会)法庭等服务保障重大战略的专门化法庭建设。进一步探索在特定区域、特定产业设立以服务保障重大战略或特色产业为主要功能的环境资源、商事金融等专门化人民法庭,专门审理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类型的案件。各级法院相关审判业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门化法庭的指导,不断提高专门化法庭的审判能力水平。 6. 未设立人民法庭的中心城区法院,应当结合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需求,加强巡回审判点的设置。在矛盾类型集中、产业特色明显的区域或者行业协会,设立相对固定的消费、金融、劳动等特定类型、特定行业案件的巡回审判点,就地化解纠纷,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 7.人民法庭应当依法妥善处理涉“三农”领域传统纠纷以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业态纠纷,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依法妥善处理涉及农村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