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疏松砂岩的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措施

疏松砂岩的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措施

疏松砂岩的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措施
疏松砂岩的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措施

疏松砂岩的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措施

摘要在油田生产过程中疏松砂岩储层的保护与损害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生产中,疏松砂岩储层的伤害机理有:固相微粒堵塞、产液乳化、岩石润湿性反转等。其中,固相颗粒的存在会加剧产液乳化程度、增强乳化液的稳定性、提高产出液的粘度,进而加剧颗粒运移; 固相颗粒高岭石和片状伊利石的存在,不但使地层岩石发生润湿反转, 而且微粒也吸附产出液的重组分, 使微粒被包裹形成具有粘弹性的固相微粒,聚集在近井壁地带, 堵塞渗流通道。基于对生产过程中疏松砂岩储层伤害机理的认识,防止对储层造成损害,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疏松砂岩储层伤害固相微粒储层保护

一、储层损害机理

储层储渗空间、岩石矿物、岩石表面性质、内部环境、岩石强度、地层膨胀性和阳离子交换容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疏松砂岩储层存在微粒运移和润湿反转潜在损害因素,这些潜在损害通过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中不配伍的工作液进入地层、浸泡等外部因素而诱发,降低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固相微粒的存在,增强了乳化液的稳定性,加剧了产液乳化程度,增大了产液粘度,加剧了微粒运移及其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如此恶性循环,结果严重伤害地层,使产液量大幅度下降。

通过研究,发现疏松砂岩油田储层伤害可能与以下种因素都有关系:

1.流体与流体的不配伍,如侵入油层的钻井液滤液和地层水之间产生乳状液

2.储层岩石与流体的不配伍,主要是指水基工作液造成的蒙脱石膨胀和高岭石

分散

3.固相侵入,如加重材料或钻屑的侵入

4.相捕集或封堵,如水基钻井液与地层岩石不配伍形成的颗粒在近井壁地带被

捕集或堵塞孔道

5.化学吸附和润湿反转,如乳化剂的吸附使地层润湿性和流体流动性质改变

6.微粒运移,由于微粒在岩石孔隙结构内部移动导致孔喉桥塞和堵塞

7.生物活动,钻完修井过程中,菌体进入地层并产生多糖聚合物粘液,而导致地下流体粘度增大。

不管基于哪一类基础条件,储层伤害的原因不可能超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地下

流体因素三大因素的范围。现以这三大因素为分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储层伤害

的评价方法进行简述,并对储层改造进行论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往往不止一个,

而且有可能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要动态地认识因素也在发展和变化。处理这个问

题,可选择任其发展、储层改造和重新钻井三种方法,主要依据经济效益来决定。从调

研的文献来看,目前还没有将疏松砂岩从储层中作为一个方向专门研究,也没有实质意

义上的疏松砂岩储层伤害评价的新方法及储层改造的新技术。

二、疏松砂岩的保护措施

第一,提高钻井完井的工程质量,尽量降低各种人井液的滤失。由于我国的油田的储层填隙物都以遇水易膨胀的蒙脱石为主,因而应加入必要的防膨剂和失水控制剂;区内储层均以疏松砂岩储层为主,容易发生井壁坍塌,钻井液必须有良好的造壁性,避免由井壁坍塌和入井液不配伍对出砂储层造成损害。

第二,采油过程中应保持合理稳定的注采压力。松砂岩也占一定的比例,注采压力过高,采油强度过大,超过储层的承受能力,会导致储层结构的破坏;压力不稳定时,储层流体在井壁附近易形成紊流,使泥质与砂粒更易脱离,加剧储层的出砂。所以,在采油过程中应避免压力不稳定和压力过大对出砂储层造成损害。

第三,为了减少井壁附近储层的负荷压力,原则上应采用高孔密、大孔径的射孔方式,但由于区内产层的岩石结构疏松,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孔密,射孔后应及时清除各种堵塞物,使炮眼畅通。

第四,由于疏松砂层具有抗压强度低,流动条件差等不利条件,对疏松砂层建议进行高密度挤压充填,一方面可以增加储层的抗压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井底的流动条件。

第五,油田由疏松砂岩组成的流砂储层,由于其以不等粒砂岩为主,颗粒相对较粗,渗透率一般较高,而且流砂不易在井壁附近形成空穴,因此建议对其使用金属绕丝筛管砾石充填工艺防砂。这类储层后期生产时,井壁附近泥质含量增高,与密度大、胶质含量高的原油共同形成集块,封堵孔喉,应使用加热降低稠油粘度或酸化等方法解堵。

三、结论

通过分析油田疏松砂岩的损害机理,提高了疏松砂岩储层防砂工作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在油气生产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储层防砂是涉及到钻井、试采和采油多个工序的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适配,也是保障疏松砂岩油层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油气等有机烃类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成岩作用环境,从而控制着矿物的交代、转化及自生矿物的形成等成岩作用过程。所以充分认识有机油气注入与储层中矿物形成、转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成岩作用机理,不仅可以为储层有利次生孔隙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方式、期次和时间,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总结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油气勘探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具体实践中均获得了长远进展。在成岩作用的现代概念(Walther,1983)提出至今约一百年的历史中,成岩作用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20 世纪40-50 年代以前,沉积学主要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大多数沉积地质学家的观点是沉积矿床为沉积作用或至多在同生期沉积就形成了(孙永传等,1996)。但是从20 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对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成矿作用的阶段性的认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沉积岩石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并孕育了成岩作用研究的新时代。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至90 年代,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与石油地质学家的参与有着重要的关系。后期,由于诸多因素,促使石油地质学家们及沉积学家对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愈加重视,其显著特征是对成岩反应中无机和有机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系统演化的探索,并重新评价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和有利储层形成及其演化历史(Hower等,1976),,成岩作用的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称之为现代成岩作用研究阶段。在该阶段盆地油气活动的研究为成岩作用或者成烃-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Bredehoeft等,1990;),我国学者对诸多含油气盆地储层成岩作用也开展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深入揭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成岩作用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成岩作用的研究亦被列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重要研究方向。盆地油气活动在成岩作用或成烃-成岩作用中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小尺度内成岩特征与大尺度盆地演化,揭示成岩作用的时空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忠等,2006)。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认识到,储层的成岩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受到构造演化、沉积作用、矿物、盆地热流性质、油气运移及成岩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最关键的是在油气充注过程中,矿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条件、方式及随之发生的迁移方向、途经与沉淀位置等,油气流动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张枝焕等,2000;)。 综合前人的研究,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主要是抑制石英、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的胶结;(2)油气中所包含的有机酸溶蚀可溶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增加了储集空间;(3)油气形成产生的超压能缓冲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 1油气充注对胶结作用的抑制 石油生成、运移后在储层中产生聚集,油气的注入孔隙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造成孔隙水的无机离子的浓度减小,且直接由碳酸盐胶结作用、间接使pH值发生变化、油气部分代替地层水从而阻止了矿物的离子间质量传递,使矿物的交代和转化、自生矿物的形成受到抑

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机制及定量预测研究进展_徐会永

第19卷第4期 2013年12月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 Vol.19No.4 Dec.2013 文章编号:1006- 6616(2013)04-0377-08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机制及 定量预测研究进展 徐会永1,冯建伟2,葛玉荣 3(1.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山东青岛266580; 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3.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新疆哈密735200) 收稿日期:2013- 03-02基金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应力场模拟的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多参数定量建模”(201003104) 作者简介:徐会永(1977- ),男,汉族,山东庆云人,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及科技论文编辑工作。E- mail :xhy7714@https://www.doczj.com/doc/cf1860492.html, 摘 要: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已逐渐成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构造裂 缝形成机制研究及定量预测也相应成为热点问题。从构造地质学和地质力学角度对目前的裂缝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含微裂隙的岩石损伤力学实验分析、复合 地层本构关系及破裂准则的建立以及不同应力场作用下裂缝参数的定量表征方法进 行详细对比后认为,裂缝的产生、裂缝的位置和方向以及裂缝参数的量化是实现裂 缝准确预测的关键。今后裂缝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有3个,即基于构造地质学和岩 石损伤力学的宏观野外观察和微观室内试验相结合研究裂缝形成机制,考虑多重影 响因素并基于能量转换理论的复合岩石破裂准则建立,基于精细构造地质模型的有 限元数值模拟实现各期应力场作用下裂缝参数的三维定量表征。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机制;定量预测;非常规油气 中图分类号:P542;P55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逐渐由东部向西部、由常规储层向非常规储层转变,致密 气、页岩气和煤层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后的开发重点[1]。很多学者认为在致密气、 页岩气和煤层气3种非常规天然气中,应该优先发展致密气[2 3]。致密气资源量数据相当可靠、开发致密气技术较成熟、致密气的分布与常规气在很多地方重叠、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低[3],因此致密气的开发前景比页岩气更明朗。中国石化已启动鄂尔多斯致密油气增储上产会战[3]。此外,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为1011.15?108m 3[4],致密气产量约为350?108m 3[3],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非常规气藏开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需要打水平井和丛式井、都需要压裂工艺等。国内已基本掌握了致密砂岩油气的开发配套技术,有些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大规模开发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还需要通过有的放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先导性试验,提出适合中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范中文修改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 范中文修改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ST/CNLC SOP300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2007-12-31发布 2008-01-01实施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引用标准 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 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3内容和要求 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 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 放,严防顺序错乱,上、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 记。 3.1.3 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 油、冒气、情况,立即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 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 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 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 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 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 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 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 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 (m)×100% 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 用红铅笔作出整米、 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岩芯破碎严重时,在岩心对应的岩心盒内侧位置贴上标注; 3.1.9 选取岩心样品后,其样品空位上做好标识。 3.1.10 每筒岩心底部放置岩心卡片挡板;岩心卡片式样见表1。 井名取心筒次 取心井段 m取心层位 取心进尺 m取心日期 岩心实长 m 整理人 收获率% 岩心编号标准 岩心按顺序依破裂面、磨损面、冲刷面、层面等放入岩心盒排放

碎屑岩成岩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研究新进展

碎屑岩成岩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研究新进展 储层研究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始终,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所占比重也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阶段的向前推移而不断增大。 本文重点介绍沉积物(岩)的成岩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研究新进展。 一、砂质沉积物(岩)的成岩作用 (一)砂质沉积物(岩)的形成演化包括五个阶段: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变质。 (二)成岩作用在沉积物(岩)的形成演化旋回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沉积物的成分和结构,甚至可以把它变得面目全非。 2、碎屑岩中有很多自生矿物形成于成岩阶段而非沉积产物,特别是自生粘土矿物。 3、砂体的很多结构也形成于成岩期而非沉积期形成。因而在恢复砂体沉积环境、再建古地理时必须了解其成岩变化,否则就会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4、成岩作用对砂质沉积物(岩)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有很大影响。要全面评价储层,必须把沉积相研究和成岩作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5、砂岩孔隙类型的确定关系到储层评价预测和寻找优质储层的方向。而孔隙成因的确定有赖于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 6、成岩致密带和成岩隔层的研究可为新区合理部署探井和划分开发层系提供重要依据。 7、成岩史和孔隙演化史的研究是油气成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8、成岩圈闭的发现为勘探非构造隐蔽油藏指出了新领域。 9、生油岩成岩作用和粘土矿物成岩演化的研究已作为判别生油岩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有机质热演化的研究成果是现代晚期生油理论和油气初次运移理论的重要支柱。 10、油层保护和改造与储层的成岩粘土矿物、自生矿物、岩石成岩后结构构造有密切关系。 11、原来当作岩浆热液成因的砂岩中的金属矿,实际上是成岩期在地下水作用下,沉积物中分散物质发生溶解、沉淀、富集形成的,提出了“成岩矿产”的概念和沉积期分异作用的理论,受到了广泛重视。 12、随着成岩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化,使我们有可能模拟预测地下孔隙性砂体的性质和展布,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综上,成岩作用关系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等一系列石油地质问题,也关系到不少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发展迅速,国内外都十分重视。 (三)成岩作用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成岩作用这一概念自贡别尔(V on Gumbel,C.W.1886)提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对碎屑岩的研究,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矿物如石英、长石、锆石等的自生作用进行观察。自四十年代及五十年代发现了中东及加拿大的碳酸盐岩大油田后,碳酸盐岩石学、沉积学及成岩作用方面的研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蓬勃发展。就在碳酸盐岩研究工作方兴未艾之时,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人们的注意力又开始转移到碎屑岩的研究上来。

致密砂岩油藏与常规砂岩油藏开发的地质主控因素差异

致密砂岩油藏与常规砂岩油藏开发的地质主控因素差异 随着世界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延伸,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出现深盆气、根源气、深盆油、向斜油、非稳态成藏、致密油、致密气、页岩气、页岩油、源岩油气等概念。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呈现出由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发展的新趋向(图1)。 图1 中国陆上主要非常规油气有利区分布图(据邹才能等,2013C)致密油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资源,是指夹在或紧邻优质生油系的致密储层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是与生油岩系共生或紧邻的石油资源。储层致密、油气在运移、聚集、成藏等方面与常规砂岩油藏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致密砂岩油藏与常规砂岩油藏开发上地质主控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主要从储层特征、流体性质、边界条件进行简要分析。 一、储层特征 非常规油气储层以纳米、微米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结构复杂,决定了其低孔低渗的储集特征,控制了油气聚集机制、富集规律等基本地质特征。

(一)储层质量 1.宏观 致密砂岩储层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导致其储层致密物性较差,一般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0.1mD,而常规砂岩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如表1-1。 致密砂岩油藏储层总体致密是其与常规油气储层的最大区别。 表1-1 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砂岩储层宏观储层质量对比 2.微观 (1)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微米与纳米尺度是通过扫描电镜与微-纳米CT扫描可以识别的微观孔隙形态与空间特征,如图1-1。 图1-1微观孔隙形态与空间特征(据于清艳,2015)

低渗砂岩油藏压裂改造技术

低渗砂岩油藏压裂改造技术 低孔、低渗、低压、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是制约低渗油田改造的难点。经多年研究及矿场试验,我公司已形成了从压裂地质研究-室内试验-压裂液支撑剂优化-优化设计及实施-压裂实时监测控制-压后评估完备的技术模式。技术水平上也由单项工艺发展到整体压裂技术并引入开发压裂成功实施了ZJ60井区开发压裂,形成了一套具有长庆特色的低渗砂层油藏压裂改造技术。 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及裂缝方位测试技术 通过围绕储层进行的岩石力学参数测定、地应力测试、以及现场微型压裂测试和压裂动态监测等试验和现场测试,为方案设计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数据。 压裂液优化技术 针对储层地质特点,压裂液重点研究胍胶水基冻胶液配方系列。对于各区块和层位提出的压裂液配方,在室内进行了伤害试验,形成一系列水基压裂液体系。 油田压裂施工现场 压裂支撑剂评价及导流能力试验 对兰州石英砂和低密度中强度的宜兴陶粒进行不同压力下的破碎率试验。为压裂支撑剂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设计技术 通过试井解释、软件分析、图版拟合和历史拟合等,并结合实际地层参数、压裂施工数据监测对裂缝穿透比、裂缝导流能力、压裂施

工参数(加砂量、排量、砂比、前置液量)、压裂工艺方式进行优选。整体压裂技术 1.通过油藏地质研究,结合油田开发要求,制定整体压裂方案。 2.开展室内相关试验及现场测试,并根据油田开发井网,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目标设计,编制油田整体压裂方案。 3.现场实施与方案完善。 整体压裂技术已在安塞、靖边等油田全面推广。 开发压裂技术 开发压裂是将水力压裂裂缝先期介入油田开发井网的部署中,以压裂开发为出发点,进行井网优化,使压裂裂缝与井网相匹配,以达到提高单井产量和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的目的。 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应用达到了提高单井产量、降低成本目的,在油田开发中取得了实效,为探索提高低渗、特低渗油田单井产量和开发效益创出了一条实用科学途径。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致密砂岩油气藏作为一种特殊非常规油气藏,已受到石油工业界的高度关注。目前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主要是在地层层组划分的基础上,依据测井解释、岩心物性分析、X-衍射分析、显微薄片鉴定等分析和实验资料,结合产能情况,对储层岩性、储层的物性下限、脆性、厚度和分布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标签:致密砂岩储层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0引言 致密砂岩油气藏作为一种特殊非常规油气藏,已受到石油工业界的高度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位石油地质专家提出了深盆气(Masters,1979)、盆地中心气(Rose,1986)和连续型油气藏(Schmoker,1995)等新概念,就是针对非常规储层用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技术方法[1~3]。中国致密储层天然气的分布十分广泛勘探潜力巨大,形成了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二叠系为代表的致密砂岩大气区[4]。 目前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主要是在地层层组划分的基础上,依据测井解释、岩心物性分析、X-衍射分析、显微薄片鉴定等分析和实验资料,结合产能情况,对储层岩性、储层的物性下限、脆性、厚度和分布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1岩性评价 岩性评价是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较常规储层评价的要求更高。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小,测井信息中所包含的孔隙部分贡献相对较低,因此,为了求准测井孔隙度,要求更加精细的岩性组分以保障骨架参数的准确性。此外,岩性评价能够十分有助于致密砂岩储层的压裂设计,如可根据岩性类别及其组分确定出的脆性指数以及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各种黏土相对含量,均是压裂设计着重考虑的因素。 常规测井评价岩性的方法主要为:以自然伽马测井计算泥质含量,以密度、中子和声波孔隙度测井确定岩性骨架类别及其比例大小。如果有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可进一步确定出黏土类型。最后以岩性实验分析(如X衍射)刻度测井计算结果。近年来,斯伦贝谢公司研发的新一代地球化学元素测井技术-元素俘获谱测井(ECS)已在我国推广应用,丰富了测井岩性评价的内容,提升了岩性组分的计算精度[5~7] [14](如图1)。 2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评价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是指储集层能够成为有效储层应具有的最低物性。有效储层是指在现有工艺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油气流的储层。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值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下限值。有效储层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1、页岩气地质理论 页岩气藏因其自身的有效基质孔隙度很低,主要由大范围发育的区域性裂缝或热裂解生气阶段异常高压在沿应力集中面、岩性接触过渡面、脆性薄弱面产生的裂缝提供成藏所需的储集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最高仅为4%-5%,渗透率小于1x10-3μm2。 页岩在地层组成上多为暗色泥岩与浅色粉砂岩的薄互层。在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除极少量的溶解状态天然气以外,大部分以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裂缝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为20%-85%,其成藏体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表现为成藏过程中的无运移或极短距离的有限运移,因此页岩气藏具有典型煤层气、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的多重机理。 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是“自生自储”式气藏,运移距离极短,现今保存状态基本上可以反映烃类运移时的状态,即天然气主要以游离相、吸附相和溶解相存在。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天然气首先吸附在有机质和岩石颗粒表面,饱和后则富余的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溶解相进行运移,当达到热裂解生气阶段,由于压力升高,若页岩内部产生裂缝,则天然气以游离相为主向其中运移聚集,受周围致密页岩烃源岩层遮挡、圈闭,易形成工业性页岩气藏。由于扩散作用对气态烃的运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天然气继续大量生成,将因生烃膨胀作用使富余的天然气向外扩散运移,此时无论是页岩地层本身还是薄互层分布的砂岩储层,均表现为普遍的饱含气性。 在陆相盆地中,湖沼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产物一般是页岩气成藏的最好条件,但通常位于或接近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导致页岩气的有利分布区集中于盆地中心处。从天然气的生成角度分析,生物气的产生需要厌氧环境,而热成因气的产生也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因此靠近盆地中心方向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2、页岩气的主要特征 2.1页岩气的成因特征 页岩气的成因类型有生物成因型、热解成因型和热裂解成因3类型及其混合类型。对生物成因气而言,其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低,R o一般不到0.7%,所生成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新技术

作者简介:杨双定,1966年生,高级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测井专业,1999年获西南石油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现从事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及方法研究工作。地址:(710201)陕西省西安市长庆路方元大厦。电话:(029) 86029722。E 2mail :cjc_ysd @https://www.doczj.com/doc/cf1860492.html,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新技术 杨双定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事业部) 杨双定.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新技术.天然气工业,2005;25(9):45~47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以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属于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由于其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原因,使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正确识别气层的难度增大。文章分析认为,上古生界气田测井特征受岩性物性作用比较明显,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的测井特征与含气特征不同,电性上高低电阻率气层共存。在综合利用成象测井新技术提供的新方法及多信息、高精度参数,在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数据确定了核磁共振变等待时间的测井参数,提出了对致密气层识别有效的气层识别新方法,主要为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差谱法、移谱法,基于交叉偶极声波测井纵波差值法。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较好地解决了低孔、低渗致密气层和低阻砂岩储层的气层识别问题,提高了测井识别的准确率,解释符合率达85%以上。 主题词 鄂尔多斯盆地 核磁测井 声波测井 致密砂岩 储集层 流体 一、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以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 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是主要储集层,储集层岩性为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灰—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灰绿色岩屑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等。 上古生界主要储集层砂岩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成岩后生作用的改造,储集岩中的原生孔隙大部分遭受破坏,仅存残余粒间孔、自生溶孔以及高岭石晶间孔,从而构成了上古生界低孔、低渗砂岩的储集体系。通过12口井的岩心分析样品统计,其物性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储层物性统计表 地 层孔隙度(%)平均孔隙度(%) 渗透率(10-3μm 2) 平均渗透率 (10-3μm 2) 石盒子组3~169.60.05~6.79 1.09山西组 4~10 6.1 0.01~5.63 0.69 该类储层一般必须经压裂改造才有产能,是否产气的影响因素多,即使采用成像测井,也存在多解 性,测井解释难度大。 二、电性特征 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田,测井特征受岩 性物性作用比较明显,随岩石中岩屑含量增加,或粒度变细,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密度增大,电阻率增大,双测向曲线趋于重合。相反,随岩石中岩屑含量减小,或粒度变粗,孔隙度增大,渗透率升高,密度变小,双测向曲线幅度差异变大。一般纯石英砂岩的自然伽马值小于35A PI ,Pe 值小于2b/e ,骨架密度值为2.65g/cm 3,井径正常或缩径;岩屑砂岩自然伽马值大于40A PI ,Pe 介于2.2~3.2b/e ,骨架密度值为2.7g/cm 3,常扩径。高低阻气层并存,山2 段储层电阻率在100Ω?m 可能出水,而盒8段电阻率20Ω?m 可出纯气。 三、气层测井识别新方法 常规测井识别气层主要是通过气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差异来识别,对于低孔、低渗、低阻气层识别难度较大。测井新技术的应用,为气层识别提供了新的依据。利用核磁共振测井、交叉偶极声波测井等成象测井资料提取气层识别方法,提高气层识别精度。 ? 54?第25卷第9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地质与勘探

储层地质

1所谓砂(砾)岩体是指在某一沉积环境下,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砾)质岩为主的沉积岩石。 由于沉积条件差异,不同成因类型下形成的砂岩体,在形态规模、颗粒大小、矿物成分、分选、磨圆度和储集物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碎屑岩储集主体是砂岩体,研究不同成因类型的砂岩体有助于我们对碎屑岩储层的认识。胡泊环境的砂体类型主要有浊流砂体、三角洲砂体、三三角洲砂体、水下散沙替及滩坝。特征如下: 1、浊流:沉积作用:浊流。暗色深湖泥岩中夹正递变层理砂砾岩,常见鲍马序列与泄水构造。层状叠置,沙泥互层朵状分布。 2、三角洲:牵引流、顺流加积。砂岩夹泥岩,常具三层结构,板状交错层理,和浪成砂交错层理及复合层理为主。长河流三角洲、短河流三角洲,以反韵律为主。 3、扇三角洲:牵引流与重力流共生。砂砾岩夹泥岩三层结构,大型交错层理和浪成砂纹层理及递变层理块状堆积,扇状展布砂包泥。水退型三角洲,正反韵律均可。 4、水下扇:重力流为主。砂砾岩夹泥岩,无三层结构混杂堆积,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与递变层理。湖盆陡岸,以正韵律为主。 5、滩坝:暗流选积。砂岩和粉砂岩与泥岩频繁互层。层状延展,砂夹泥层。湖盆边缘;正反韵律均有。 2成岩作用狭义上是指是松散的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石的作用,广义上是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受风化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基本测试技术包括: A岩石矿物分析法——常规岩石薄片研究、铸体薄片研究、荧光薄片研究、阴极发光薄片研究、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及能谱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 B实验测试方法——毛细管压力法分析、有机质成熟度分析、有机酸分析和稳定

致密储层的研究

1.2 致密储层研究 1.2.1 致密储层的基本特征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岩性致密、低孔低渗、气藏压力系数低、圈闭幅度低、自然产能低等典型特征。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和角度不同,对致密的理解也不相同。低渗透储层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致密储层的标准和界限也会随之变化,因此长期以来致密砂岩储层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定义和界限。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把低渗透(致密)天然气储层定义为估算的原始地层渗透率为0.1 X10-3 um2或者小于0.1×10-3 u m2(B.E.Law等,1986)的储层。关德师( 1995) 等在《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 中,把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描述为孔隙度低(小于12%)、渗透率比较低( 1 ×10- 3 um2) 、含气饱和度低( 小于60%)、含水饱和度高( 大于40% )。杨晓宁( 2005) 认为致密砂岩一般是指具有7% ~ 12%的孔隙度和小于1. 0× 10- 3 um2的空气渗透率,砂岩孔喉半径一般小于0. 5 um。按照我国的标准, 致密储层有效渗透率 ≤0. 1 ×10- 3 um2(绝对渗透率≤1 ×10- 3 um2)、孔隙度≤10%。另外一般具有较高的毛细管压力,束缚水饱和度变化也比较大,一般储层中的束缚水饱和度都比较高。张哨楠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分析,束缚水饱和度都在40%以上;在孔隙度为4%~11%的范围内,束缚水饱和度在42%~56%之间变化。他根据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的统计(表1),用两种方法测试的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束缚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同样说明致密砂岩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随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而增高(图1)。

致密砂岩气国内外现状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近年来发现的大型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地质特征,可将致密砂岩气划分为 3 种主要类型。透镜体多层叠置致密砂岩气,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代表。发育众多的小型辫状河透镜状砂体,交互叠置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砂体群,整体上叠置连片分布,但气藏内部多期次河道的岩性界面约束了单个储渗单元的规模,导致储集层井间连通性差,单井控制储量低。苏里格气田砂岩厚度一般为30?50 m辫状河心滩形成的主力气层厚度平均10 m左右,砂岩孔隙度一般4%- 10% 常压渗透率为(0.001?1.000 )X 10-3卩m2含气饱和度55%?65% 埋藏深度3 300?3 500 m异常低压,平均压力系数0.87,气藏主体不含水。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简单稳定。成熟源岩面积13X104平 方千米,烃源岩成熟度0.6%~3%,砂岩平均孔隙度8.3% , 平均渗透率小于1*103 2 卩m;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平均孔隙度 4. 77% ,平均渗透率小于1*103卩m;为致密-超致密砂岩储层,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高含水,强非均质性的特征。 孔喉直径均值0.313卩m;成熟度1.0%~3.6%源岩分布面积(1.4~1.7 )X104如2 (大于100m,连片砂体面积超过1X 104如2,砂体普遍含气,以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松辽盆地长岭气田登娄库组气藏为代表的多层状致密砂岩气,砂层横向分布稳定。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发育 3 套近100 m 厚的砂岩层,横向分布稳定,但由于天然气充注程度较低,构造较高部位含气饱和度较高,而构造平缓区表现为大面积气水过渡带的气水同层特征。须家河组砂岩孔隙度一般为4%?12%,常压渗透率一般为(0.001?2.000 )X 10-3卩m2埋藏深度为2 000?3 500 m,构造高部位含气饱和度55%?60%,平缓区含气饱和度一般为40%?50%,常压—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1 ?1.5。长岭气田登娄库组气藏砂层横向稳定,为砂泥岩互层结构,孔隙度4%?6%常压渗透率一般小于0.1 X 10-3卩m2天然气充注程度较高,含气饱和度55%?60%,埋藏深度 3 200 ? 3 500 m ,为常压气藏。 块状致密砂岩气,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西1井区为代表,侏罗系阿合组厚层块状砂岩厚度达200?300 m,内部泥岩隔夹层不发育,孔隙度4%?9%常压渗透率一般小于0.5 X 10-3卩m2,埋藏深度4 000?7 000 m,为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

国外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谷江锐 刘岩(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渗、连通性差的特点,储层评价研究水平是有效开发该类气藏的关键因素。美国和加拿大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和开发程度最高,在致密储层评价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致密砂岩气藏主要指发现于盆地中心或者是连续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气藏,也有观点认为大多数的致密气藏是位于常规构造、地层或复合圈闭中的低渗储层中,通常被称为 甜点 。国外致密气藏描述、评价和评估主要依赖于岩石学、测井和试井三种手段。未来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评价描述水平的提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准确地评估和开发致密气藏,需要从岩心、测井和钻(录)井以及试井分析中获取更多的基础数据;二是使致密储层描述向高精度发展,进一步研究气藏砂体展布和含气富集带,包括透镜体砂岩大小、形状、方向和分布的确定,储层物性在空间分布的定量描述,低渗、特低渗岩心物性测定技术。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砂岩储层 气藏类型 储层评价 发展趋势 DOI:10 3969/j.issn.1002 641X 2009 07 001 1 引言 在世界石油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天然气储采比持续下降的形势下,随着人类对清洁、环保、高效能源需求的持续高涨,人们对非常规能源特别是非常规天然气的关注日益增加。非常规天然气又称分散天然气,是指储藏在地质条件复杂的非常规储层中的天然气,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甲烷气、地下水中(水溶性)的天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非常规天然气的类型和赋存形式更为多样,分布范围更为广泛,潜在资源量远远大于常规天然气资源。M asters [1]提出的天然气资源金字塔充分说明了致密气资源在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中的重要地位(图1)。从图上可以看出, 在金字塔的底部,致密气资源(储层渗透率 0 1) 的体积非常巨大。另据世界石油委员会报告(Raymond 等,2007),在全球,致密砂岩气藏中的天然气资源量大约为114 108m 3,煤层甲烷气资源量大约为233 108 m 3[2] 。 图1 天然气资源金字塔示意图(Masters,1980) 本文关注致密砂岩气藏,致密砂岩气的开发主 要局限在拥有巨大储量的美国和加拿大。美国已有近70年勘探开发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历史,在非常规天然气优惠政策促进下,致密储层气开采的天然气量逐年增加,随之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方法系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成果。致密砂岩气藏本身具有的低孔渗、连通性差的复杂地质条件的特点,开采难度相对较大,给地质工程师和油藏工程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以致于当前低渗致密气田的有效开发,特别是储层评价研究,已是国内低渗透致密气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为了对国外低渗致密气田的储层研究现状和做法有所了解,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致密砂岩气藏的类型、储层评价手段等角度入手,总结了国外特别是北美的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研究成果,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力求对国内致密气砂岩储层的评价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2 致密砂岩气藏的定义及其一般特征 致密砂岩储层通常是指储层渗透率低的砂岩储层,根据储层所含流体的不同,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要求也不同,所以低渗透储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组织对致密砂岩气藏有不同的定义,最原始的定义可以追溯到1978年美国天然气政策法案,其中规定只有砂岩储层对天然气的渗透率等于或小于0 1 10 -3 m 2 时的气藏才可以被定义为致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中文)_修改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ST/CNLC SOP300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 2007-12-31发布2008-01-01实施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 引用标准 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 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3 内容和要求 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 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放,严防顺序错乱,上、 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3.1.3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油、冒气、情况,立即 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 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 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 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 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 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m)×100% 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用红铅笔作出整米、 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岩芯破碎严重时,在岩心对应的岩心盒内侧位置贴上标注;

水膜理论在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卷(Volume)18,期(Number)增刊(Supplment)矿物岩石 页(Pages )161-163,1998,9,(Sept ,1998)J M INERAL PET ROL 水膜理论在致密低渗透砂岩 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张学庆 戴 宗 刘 林 彭小龙 (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成都  610059) 【摘 要】 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一般以高含水为特征,其中缚水以水膜和毛管水形式存在。本文针对这些特点,从水膜形成、存在的物理化学机理出发,着重讨论水膜的性质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并考虑以减小水膜厚度和改变水膜性质为思想基础进行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改造。【关键词】 水膜 分离压 致密低渗透 储层改造中图法分类号:P618.13 ISSN 1001-6872(1998)S I -0161-63; CODE N:KUYAE2 收稿日期(M anuscript received):1998-06-05 改回日期(Accepted for publication):1998-06-25第一作者简介:张学庆 男 24岁 硕士研究生 油藏工程专业 1 水膜理论 1.1 水膜的概念 1963年,前苏联学者基寥金提出了边界 层的概念。在水-固相体系中存在一种表面现象,一层水直接紧贴在固相表面上,其性质与体相水性质有显著不同,这水称水膜水。1.2 水膜与双电层结构 Stem 认为液体中离子与固体表面之间除静电相互作用外,还有范德华引力作用。Stem 提出,Gouy -Chapman 的扩散层可以分成两部分:邻近表面的一至几个分子厚的区域内,反离子或同离子因受到范德华力或其他作用力的吸引而与固体表面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Stem 层(吸附层);其余的反离子则扩散地分布在Stem 层之外,构成双电层的扩散部分。某些高价反离子或大的反离子(例如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于高的吸附能而 大量进入固定吸附层。同理,同号大离子团因强烈的范德华引力作用可能克服静电排斥作用进入Stem 层。1.3 水膜与分离压 1955年,Derjaguin 把液膜分离压定义为一定厚度h 的液膜达到平衡状态而需要施加于体积液体的机械压力。1974年,Derjaguin 认为分离压(p d )由静电引力(p e )、范德华力(p v )和结构成分(p s )三部分组成: p d =p e +p v +p s (1) 1990年,Gee 等用光的椭圆偏振技术测定了不同分离压下亲水石英表面的水膜的厚度(见图1)。根据实测点得到相应的关系式: p d =2200/h 3 +150/h 2 +12/h (2) 式中h .水膜厚度。 2 储层中的水膜 储层中的流体包括油、气、水等,水在与

储层描述工作内容及成果

储层描述工作内容及成果 一、储层描述工作内容 储层描述是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编制油气藏开发方案的地质基础。其主要工作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储层细分与对比 制定储层细分与对比原则,确定对比标志层及对比方法、步骤,划分出合理的细分与对比单元。 2、储层产状描述 按不同区块分油层组、砂岩组、小层及单砂体,描述其储层顶、底埋藏深度,砂 ( 砾)层厚度,有效厚度,砂 ( 砾)层层数,砂 ( 砾)层形状及纵、横向的分布及变化。 3、储层岩性描述 主要包括岩矿组分、岩石结构、岩石分类及命名 4、沉积相描述 主要包括:取心井单井微相研究、平面微相研究、沉积微相模式及微相综合评价。 5、储层物性描述 5.1 储层物性参数确定依据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应以取心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利用标准化后的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主要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通过多井测井解释,提供高精度储层物性参数。 5.2 有效孔隙度

5.2.1 对裂缝性储集层应确定裂缝 ( 或溶孔、溶洞)孔隙度和基质孔隙度。 5.2.2单层中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也相同时,用算术平均法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不同时,用各胶结程度的小段有效厚度加权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一个层组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用该层组内不同岩性段的有效厚度加权求得。 5.2.3如果各井或各井的同一层组的有效孔隙度值悬殊不大,且平面上井点分布比较均匀,则用算术平均法求得一个区块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否则,必须用单井控制的有效孔隙体积加权求得。 5.2.4研究储集层孔隙压缩规律,并将地面孔隙度校正为地下孔隙度。 5.2.5 描述有效孔隙度与储集层岩性的关系,确定和评价各类岩性储集层工业油流的有效孔隙度下限值。 5.3渗透率 5.3.1 适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岩心做垂直渗透率分析,并确定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关系。 5.3.2 有效渗透率数据通过试井资料计算求得,描述测井解释渗透率与试井求得的有效渗透率两者之间的关系。 5.3.3 分井、分层、分岩性段的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方法按5. 2 . 2执行。 5.3.4一个区块的渗透率平均值,一般用调和平均方法求

岩芯描述

岩芯描述 转载自布衣转载于2010年01月21日 11:11 阅读(5)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 1.1 砂质岩 (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次棱角状,分选中等。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泥质30%,粉砂70%。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次棱角状,分选好。泥质胶结,较疏松。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砾石8%,砂质92%。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砾石30%,砂质70%。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 1.2 泥质岩 (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性硬、脆,平坦状断口。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粉砂30%,泥质70%。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性硬、脆,差次状断口,滴酸起泡中等。 (3)灰质泥岩:褐灰色,灰质45%,泥质55%。灰质分布不均,多呈斑块状分布,性较硬,平坦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 1.3 碳酸盐岩 (1)泥质灰岩:褐灰色。灰质55%,泥质45%(整包岩屑中的成份)。成份方解石75%,泥质25%(灰岩中的成份比)。性硬、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混浊,沉淀物为泥质。 (2)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3)泥晶灰岩:黄灰色。成份方解石96%,陆屑4%。具泥晶结构:其中泥晶82%,砂屑8%,鲕粒5%,亮晶5%。砂屑成份为方解石,次圆状,分选中等,直径1mm。鲕粒成份为方解石,多为负鲕。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4)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判断该层属于哪类储集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